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武帝"一"
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
加散骑常侍,迁中护军假节。
常道乡公即位,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晋国建,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
咸熙二年立为晋太子,八月嗣晋王位,十二月受魏禅。
改元四: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在位二十六年,谥曰武皇帝。
庙号世祖。
◇下制王昌不应为前母服"太康元年"凡事有非常,当依准旧典,为之立断。
今议此事,称引赵姬、叔隗者粗是也。
然后狄与晋和,故姬氏得迎叔隗而下之。
吴寇隔塞,毖与前妻,终始永绝。
必义无两嫡,则赵衰以可专制隗氏。
昌为人子,岂得擅替其母。
且毖二妻并以绝亡,其子犹后母之子耳,昌故不应制服也。
"《晋书·礼志中》"
◇即位改元大赦诏"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
制诏御史中丞等,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戴,肇启洪基。
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至于皇考文王,睿哲光远,允协灵,应天顺人,受兹明命。
仁济于宇宙,功格于天地。
肆魏氏弘鉴於古训,仪刑于唐虞,畴咨群后,爰辑大命於朕身。
予一人畏天之命,用弗敢违。
遂登坛于南郊,受终于文祖,燔柴班瑞,告类上帝:惟朕寡德,负荷洪烈,允执其中。
托於王公之上,以君临四海,惴惴惟惧,罔知所济。
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心之臣,乃祖乃父,实左右我先王,以弼宁帝室,光隆大业。
思与万国,共飨体祚。
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自谋反大逆不道已下,在元年十二月七日昧爽以前,皆赦除之。
改咸熙二年为泰始元年,赐人爵五级,露布天下,及诸王公国别使,称朕意焉。
"《文馆词林》六百六十八,又见《晋书·武帝纪》,有删节。 "◇封魏帝奂为陈留王诏"十二月丁卯"
明德昭融,远鉴天命,钦象历数,用禅厥位,敢咨询故训,以敬授青土于东国,永为晋宾。
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以承王显祖之礼祀。
"《通典》七十四"
◇又诏王上书不称臣,答报不为诏,一如宾礼。
"同上"◇封功臣诏"泰始元年"
昔唐虞三代之盛,暨於汉魏创制,褒崇元勋,班爵行赏,行国同礼,施禄逮下,万邦咸仰。
朕以寡德,登於天位,记于王公之上。
腹心股肱文武之臣,光济帝业。
余嘉乃勋,庆赏之行,其用宜速。
"《御览》二百引王隐《晋书》"
◇进太傅司马孚封爵诏"十二月乙亥"太傅勋德弘茂,朕所瞻仰,以光导弘训,镇静宇内。
愿奉以不臣之礼。
其封为安平王,邑四万户。
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晋书·安平王孚传》"
◇为乐安王鉴燕王机选师友诏"泰始初"
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
昔韩起与田苏游而好善,宜必得其人。
"《晋书·乐安王鉴传》"◇以曹志为乐平太守诏
昔在前世,虽历运迭兴,至於先代苗裔,传祚不替,或列藩九服,式序王官。
选众命贤,惟德是与,盖至公之道也。
魏氏诸王公养德藏器,壅滞旷久,前虽有诏,当须简授,而自顷众职少缺,未得式叙。
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才高行洁,好古博物,为魏宗英,朕甚嘉之。
其以志为乐平太守。
"《晋书·曹志传》"◇以王何遵为散骑常侍诏
"元年,案,王,文明王皇后弟,字良夫,魏中领军王肃子也。 历河南尹侍中。 何遵字思祖,太宰何曾子也。 历大仆卿。 东晋别有王,字元琳,历尚书令卫将军,与此王姓名偶同。 "
给事黄门侍郎王,元理通原,笃志好学,不殒先业,在朝有干事之才;给事何遵,公亮笃诚,有才干器任,久历朝位,职用有效。
今宜各叙进,拾遗左右,其以遵并为散骑常侍,皆徒分"当有误。 "与内常侍更读文书。
"《书钞》五十八引《晋起居注》"
◇赐王经孙郎中诏"元年"
故尚书王经,虽身陷法辟,然守志可嘉,门户湮没,意常愍之。
其赐经孙郎中。
"《魏志·夏侯玄传》注引《汉晋春秋》"◇赐王基家奴婢诏"元年"故司空王基,既著德立勋,又治身清素,不营产业,久在重任,家无私积,可谓身没行显,足用励俗者也。
其以奴婢二人赐其家。
"《魏志·王基传》"
◇诏报傅玄"元年"
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
"《晋书·傅玄传》"
◇恤傅佥诏"元年"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彤,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
岂由彼此以为异,佥息著募。
"《蜀志·杨戏传》注引《蜀记》"
◇听邓艾立后诏"元年"
昔太尉王氵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
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於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
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今祭祀不绝。
"《三国·魏志·邓艾传》"
◇听群下终丧诏"元年"
诸将吏二千石以下遭三年丧者,听归终宁,庶人复除徭役。
"《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 "
◇赦罪饬治诏"元年十二月"
昔王氵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
今大赦其家,还使立后。
兴灭继绝,约法省刑。
除魏氏宗室禁锢。
诸将吏遭三年丧者,遣宁终丧。
百姓复其徭役。
罢部曲将长吏以下质任。
省郡国御调,禁乐府靡丽百戏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
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
"《晋书·武帝纪》。 案:此与前二诏同,唯罢部曲将以下为异,盖史家省并数诏为之。 "
◇禁淫祀诏"元年十二月"
昔圣帝明王修五岳四渎、名山川泽,各有定制,所以报阴阳之功而当幽冥之道故也。
然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故祝史荐而无愧辞,是以其人敬慎幽冥而淫祀不作。
末世信道不笃,僭礼渎神,纵欲祈请,曾不敬而远之,徒偷以求幸,妖妄相煽,舍正为邪,故魏朝疾之。
其按旧礼具为之制,使功著於人者必有其报,而妖淫之鬼不乱其间。
"《晋书·礼志》上。 《宋书·礼志四》,《通典》五十五。 "
◇罢供奉诏"元年"乘黄厩离车,共田猎嬉游之事,凡若此类,皆悉罢之。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引《晋起居注》"
◇掾属作令诏"元年"
百里长吏,亲民之要也。
若县令有掾属才堪治民者,当以参选。
"《书钞》七十八引《晋起居注》"
◇正旦彻乐诏"十二月"
朕遭悯凶,奉承洪业,追慕罔极,正旦虽当受朝,其伎乐一切,勿有所设。
又殿前及文武织成帷莫之属,皆不须施。
"《御览》二十九引《晋起居注》。 "
◇诏迁正"泰始初"
正昔在城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
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
其以正为巴西太守。
"《蜀志·正传》。 "
◇诏有司"泰始初"
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
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
"《晋书·裴秀传》。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云云。 "
◇诏答李"泰始初"
秀干翼朝政,有勋绩於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
"《晋书·裴秀传》。 司隶校尉李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云云。 "
◇又诏答李"泰始初"
法者,天下取正,不避亲贵,然后行耳,吾岂将枉纵其间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剥百姓,以缪惑朝士。
奸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惩邪佞。
涛等不贰其过者,皆勿有所问。
《易》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今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
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郡寮,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晋书·李传》。 上言刘友、山涛、中山王睦、武陔各占官三更稻田,诏云云。 "
◇以华峤为散骑常侍诏"泰始初"
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掌赞诏命,平处文籍,故前世多参用文学之士。
议郎华峤,有论议著述之才,其以峤为散骑常侍,兼与中书共参著作事。
"《书钞》五十八、《御览》二百二十四并引《华峤集》。 "◇转华峤为秘书监典领著作诏"泰始初"
尚书郎峤,体素宏简,文雅该通,经览古今,博闻多识,属书实录,有良史之志,故转为秘书监。
其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使,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领之。
"《御览》二百三十四引《华峤集》"
◇下罗宪诏"泰始初"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
"《晋书·罗宪传》。 宪领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诏云云。 "◇郊祀诏"泰始二年正月"
有司前奏郊祀权用魏礼,朕不虑改作之难,令便为永制,众议纷互,遂不时定,不得以时供飨神,配以祖考。
日夕难企,贬食忘安,其便郊祀。
"《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 "
◇皇后讳勿下诏
礼:内讳不出宫,而近代讳之,非也。
勿下。
"《南齐书·礼志》上。 泰始二年正月,有司奏:故事,皇后讳与帝讳俱下。 诏云云。 "
◇除祠厉殃诏
不在祀典,除之。
"《通典》五十五。 泰始二年,有司奏,春分祠厉殃及禳祠,诏云云。 "◇传封诏
五等之封,皆录旧勋。
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
"《晋书·武帝纪》"
◇择立谏官诏"二月庚午"
古者百官,官箴王阙。
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
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晋书·武帝纪》"
◇诏有司以书答孙皓
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他、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縻未宾也。
皓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
"《晋书·武帝纪》。 帝既受禅,吴人来祭吊,有司奏为答诏,帝曰云云。 "
◇优崇陈留王诏"五月戊辰"
陈留王操尚谦冲,每事辄表,非所以优崇之也。
主者喻意,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
"《晋书·武帝纪》,《通典》七十四。 "
◇赐王沈葬钱并地诏"五月"
故骠骑将军王沈,忠允笃诚,执德弘毅,外清方夏,内熙衮职,历位著称,厥功茂焉。
不幸薨殒,志业未究。
今当葬,其赐钱三十万,葬田一顷。
"《御览》五百五十六。 "
◇营造宗庙诏"七月"
主者前奏,就魏旧庙,诚亦有准。
然於祗奉神明,情犹未安,宜更营造。
"《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
◇答群臣请易服复膳诏
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於草土,以存此痛,况当食稻衣锦,诚诡然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
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必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
言及悲剥!柰何柰何!"《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 "
◇又答诏
重览奏议,益以悲剥,不能自胜!柰何柰何!三年之丧,自古达礼,诚圣人称情立衷,明恕而行也。
神灵日远,无所诉告,虽薄於情,食旨服美,所不堪也。
不宜反覆,重伤其心,言用断绝,柰何!柰何!"《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 "
◇谒陵诏"八月"
此上旬,先帝弃天下日也,便以周年。
吾茕茕,当复何时一得叙人子之情邪!思慕烦毒,欲诣陵瞻侍,以尽哀愤。
主者具行备。
"《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 "◇答群臣奏停谒陵诏
孤茕忽尔,日月已周,痛慕摧感,永无逮及。
欲瞻奉山陵,以叙哀愤,体气自佳耳。
又已凉,便当行,不得如所奏也。
主者便俱行备。
"《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衰谒陵诏
昔者哀适三十日,便为宫所弃,遂离衰,痛感岂可胜言。
顾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帝王至谦之志。
是以自割,不以副诸君子,有三年之爱,而身礼廓然,当见山陵,何心而无服,其以衰行。
"《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 "
◇答群臣谏止衰谒陵诏
亦知不在此麻布耳。
然人子情思,为欲令哀丧之物在身,盖近情也。
群臣自当按旧制。
"《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
◇允群臣不以衰谒陵诏
患情不能及耳,衣服何在。
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
"《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 "
◇下傅玄、皇甫陶诏"泰始初"
二常侍恳恳於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
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岂得不使发愤耶!二常侍所论,或举其大较而未备其条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广共研精。
凡关言於人主,人臣之所至难。
而人主若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结舌。
每念於此,未尝不叹息也。
故前诏敢有直言,勿有所距,庶几得以发忄蒙补过,获保高位。
苟言有偏善,情在忠益,虽文辞有谬误,言语有失得,皆当旷然恕之。
古人犹不拒诽谤,况皆善意,在可采录乎?近者孔晁綦母皆按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
"按《武帝纪》此下有「是何言乎,其详评议。 」"出付外者,宁纵刻峻是信邪?故复因此喻意。
"《晋书·傅玄传》。 又《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 "◇诏徙陵勿烦扰居人"十月丁未"
昔舜葬苍梧,农不易亩;禹葬成纪,市不改肆。
上惟祖考清简之旨,所徙陵十里内居人,动为烦扰,一切停之。
"《晋书·武帝纪》"
◇以高阳王圭督邺城守诏"二年"
邺城守事,宜速有人,又当得亲亲有文武器任者。
高阳王圭,今未之国,虽当出为蕃辅,以才干事,亦古之制也。
其以圭为督邺城守事北中郎将。
"《御览》二百四十一引《晋起居注》"
◇诏议通籴法"二年"
夫百姓年丰则用奢,凶荒则穷匮,是相报之理也。
故古人权量国用,取赢散滞,有轻重平籴之法。
理财钧施,惠而不费,政之善者也。
然此事废久,天下希习其宜。
加以官蓄未广,言者异同,财货未能达通其制。
更令国宝散於穰岁而上不收,贫弱困於荒年而国无备。
豪人富商,挟轻资,蕴重积,以管其利。
故农夫苦其业,而末作不可禁也。
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令农功益登,耕者益劝,而犹或腾踊,至於农人并伤。
今宜通籴,以充俭乏。
主者平议,具为条制。
"《晋书·食货志》、《通典》十二。 "
◇诸王国领兵诏"二年"大国三军,领兵五千人;次国二军,领兵三千人;小国一军,领兵二千人。
上中下三等将军。
"《书钞》七十一引《晋起居注》。 "
◇叙用魏宗曹翕诏"二年"
翕秉德履道,魏宗之良。
今琨远至,其假世子印绶,加骑都尉,赐服一具,钱十万,随才叙用。
"《魏志·东平灵王徽传》"
◇封夏侯近属诏
,魏之元功,勋书竹帛。
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
况朕受禅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近属劭封之。
"《魏志·夏后传》注引《晋阳秋》"
◇以侯史光为御史中丞诏"二年"
光忠亮笃素,有居正执义之心,历职内外,恪勤在公,其以光为御史中丞。
虽屈其列校之位,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
"《晋书·侯史光传》"
◇追赠王沈司空诏"泰始三年"夫表扬往行,所以崇贤垂训,慎终纪远,厚德兴教也。
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经纶坟典,才识通洽。
入历常伯纳言之位,出干监牧方岳之任,内著谋猷,外宣威略。
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
其赠沈司空公,以宠灵既往,使没而不朽。
又前以翼赞之勋,当受郡公之封,而固辞恳至,嘉其让德,不夺其志。
可以郡公官属送葬。
"《晋书·王沈传》"
◇立皇太子诏谕群臣"三年正月丁卯"
朕以不德,托於四海之上,兢兢祗畏,惧无以康济宇内,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
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
咸使知闻。
"《晋书·武帝纪》"
统承大业,惧未能光祖宗之遗德,至於建嗣树嫡,非所务也。
"《初学记》十引《晋起居注》。 泰始三年,有司奏正统立嫡,诏云云。 案:此即前诏,而文互异,故并录之。 "
◇立皇太子不大会诏"三年"情怀哀惨,每岁正会,以四方集,故不从心耳,此日可不会。
"《通典》一百四十七"
◇报文立辞太子中庶子诏"三年"
古人称与田苏游,非旧德乎。
"《华阳国志》十一"
◇原孔晁上书犯讳诏"三年后"
晁自理,顷所称引,虽不与今相值,然情有所由,其特原之。
然则自今以后,三帝讳情亦矍然,长吏以上,足闲礼法,可如旧科。
其余散官以下,但有谬语者,不可具责。
又古者内讳不出宫,但勿听以为名字,至於吾名,但在见避过礼,其或过谬,皆勿却问,以烦简书也。
"《通典》一百四"
◇议增吏俸诏"九月甲申"
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
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所以崇化之本也。
其议增吏俸。
"《晋书·武帝纪》"◇以义阳王望为太尉诏"九月甲申"
夫尚贤庸勋,尊宗茂亲,所以体国经化,式是百辟也。
且台司之重,存乎天官,故周建六职,政典为首。
司徒、中领军,以明德近属,世济其美;祖考创业,翼佐大命,出典方任,入赞朝政,文德既著,武功宣畅。
逮朕嗣位,弼道惟明,宜登上司,兼统军戎,内辅帝室,外隆威重。
其进位太尉,中领军如故。
置太尉军司一人,参军事六人,骑司马五人。
又增置宫骑十人,并前三十,假羽葆鼓吹。
"《晋书·安平王孚附传》。 望,孚第二子。 "
◇以荀ダ为司徒诏"九月甲申"
昔禹命九官,契敷五教,所以弘崇王化,示人轨仪也。
朕承洪业,昧于大道,思训五品,以康四海。
侍中、司空ダ,明允笃诚,思心通远,翼亮先皇,遂辅朕躬,实有佐命弼导之勋。
宜掌教典,以隆时雍。
其以ダ为司徒。
"《晋书·荀ダ传》。 案:《书钞》五十二引《晋起居注》两条,并作六年,误。 "
◇诏答侯史光"三年"
太保耆艾元老,高行清粹,朕所毗倚,以隆道宏治者也。
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其寝光奏。
"《御览》二百六引《晋书》。 御史中丞侯史光上言,祥久以疾病,阙废朝会,应免官。 诏云云。 案:《书钞》五十二引王隐《晋书》前四句同,今《晋书·王祥传》有删节。 "
◇王祥致仕诏"九月"古之致仕,不事王侯。
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
其锡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
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缉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
以公子骑都尉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
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
"《晋书·王祥传》"
◇以何曾为太保诏"九月甲申"
盖谟明弼谐,王躬是保,所以宣崇大训,克咸四海也。
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执心忠亮,博物洽闻,明识弘达,翼佐先皇,勋庸显著。
朕纂洪业,首相王室。
迪惟前人,施於朕躬。
实佐命兴化,光赞政道。
夫三司之任,虽左右王事,若乃予违汝弼,匡奖不逮,则存乎保傅。
故将明衮职,未如用厥辟之重。
其以曾为太保,侍中如故。
"《晋书·何曾传》"
◇博议中山王睦立祢庙诏"泰始中"
礼文不明,此制度大事,宜令详审。
可下礼官博议,乃处当之。
"《晋书·高阳王睦传》"◇许中山王睦立祢庙诏礼: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太祖即始封君也。
其庙不毁,前诏以谯王中山王父非诸侯,尊同礼不相厌,故欲令各得祭,以申私恩也。
然考之典制,事不经通。
若安平王诸子并封,皆得立庙祭祢,亲尽数终,其庙当毁,无故下食友庶之国,猥更随昭穆而废,非尊祖敬宗之义也。
其如前奏施行。
"《通典》五十一"
◇追封文明王太后母羊氏诏"泰始三年"昔汉文追崇灵文之号,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咸所以奉尊尊之敬,广亲亲之恩也。
故卫将军、兰陵景侯夫人羊氏,含章体顺,仁德醇备,内承世胄,出嫔大国,三从之行,率礼无违。
仍遭不造,频丧统嗣,抚育众胤,克成家道。
母仪之教,光於邦族,诞启圣明,祚流万国。
而早世殂陨,不遇休宠。
皇太后孝思蒸蒸,永慕罔极。
朕感存遗训,追远伤怀。
其封夫人为县君,依德纪谥,主者详如旧典。
"《晋书·文明王皇后传》,《御览》又见二百二。 "
◇诏称张华
张华为黄门侍郎,博览图籍,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书钞》五十八引王隐《晋书》泰始三年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