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崔道固
道固,字季坚。
清河东武城人,汉末中尉琰八世孙。
宋元嘉中,孝武为徐、兖二州刺史,辟为从事,后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
泰始初,与薛安都推立晋安王子勋。
子勋败,遂降于魏。
魏献文以为前将军、徐州刺史、清河公。
寻通款于宋。
皇兴初,复降魏,以为平齐太守,赐爵临淄子,加宁朔将军。
延兴中卒。
◇上表请罪
臣资生南境,限隔大化,本朝不以卑末,委授藩任。
而刘氏萧墙内侮,惧贻大戮,前遣崔启之奉表归诚,幸蒙陛下过垂矜纳,并赐爵宠,庆佩罔极,应奔阙庭。
但刘寻续遣使,恕臣百死。
愚以世奉刘氏,深愆蒙宥,若犹违背,则是不忠于本朝,而欲求忠于大魏。
虽曰希生,惧大魏之所不许。
是用迷回,孤负天日,冒万死之艰,固执拒守。
仆臣白曜,振曜威灵,渐经二载,大将临城,以今月十四日臣东郭失守,于臣款之诚,庶可以彰于大魏矣。
臣势穷力屈,以十七日面缚请罪,白曜奉宣皇恩,恕臣生命。
斯实陛下起臣死尸,肉臣朽骨,天地造物,所不能行,而陛下育之。
虽虞舜之贷有苗,姬文之宥崇垒,方之圣泽,未足以喻。
既未奉朝旨,无由亲驰道路,谨遣大息景徽,束骸归阙,伏听刑斧。
"《魏书·崔玄伯附传》。 道固复叛。 皇兴初,显祖诏慕容白曜筑长园,政其城东郭,道固面缚请罪表。 "
◎崔僧渊
僧渊,道固兄子。
归国后徙于薄骨律镇,太和中还。
为尚书仪曹郎。
后领青州中正,寻出为广陵王羽征东谘议参军,加显武将军。
除龙骧将军、南青州刺史。
◇复族兄惠景书
主上之为人也,无幽不照,无细不存,仁则无远不及,博则无典不究,殚三坟之微,尽九丘之极。
至于文章错综,焕然蔚炳,犹夫子之墙矣。
遂乃开独悟之明,寻先王之迹,安迁灵荒,兆变帝基,惟新中壤,宅临伊域。
三光起重辉之照,庶物蒙再化之始。
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流之贯。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加以累叶重光,地兼四岳,士马强富,人神欣仰,道德仁义,民不能名。
且大人出,本无所在,况从上圣至天子天孙者乎?圣上诸弟,风度相类,咸阳王已下,莫不英越,枝叶扶疏,遍在天下,所称稍竭,殊为未然。
文士竞谋于庙堂,武夫效勇于疆场,若论事势,此为实矣。
计彼王篡杀之迹,人鬼同知,疑亲猜贵,早暴遐迩。
兄投心逆节,千载何名!物患无施,器非时用,生不振世,没无令声,先师以为鄙,君子以为耻。
此则事困伎殚,自勉无益,故其宜矣。
以兄之才,夙超乡土,如弟之徒,谁不瞻仰,每寻昔念,未敢忘怀。
虽复途遥二千,心想若对,敬遵轨范,以资一生。
今名可扬矣而不能显亲,事可变矣而不能离辱,故世之所未解也。
且君子在家也不过孝于其亲,入朝也不过忠于其君。
主上之于兄,恩则不可酬,义则不可背。
身可杀也故非其酬,功不逮也故非其报。
今可以效矣而又弗为,非孝也。
即实而言,兄之不变,得为忠乎?至于讲武争强,不敌者久矣;论安与危,不同者验矣;群情背去,独留者谬矣。
愿深察之。
王晏道绝外交,器非雄朗,专华保望,便就屠割。
方之于兄,其全百倍。
且淮蕃海捍,本出北豪,寿春之任,兄何由免?以是而言,猜嫌已决。
又宗门未几,南北莫寄,先构之重,非兄何托,受社之荣,鄙心之相望矣。
今执志不寤,忠孝两忘,王晏之辜,安能自保,见机而作,其在兹乎。
国家西至长安,东尽即墨,营造器甲,必尽坚精,昼夜不息者,于兹数载。
今秋中月,云罗必举,贾不及时,虽贵不用,若不早图,况枉连城矣。
枚乘有言,欲出不出,间不容发,精哉斯谈。
弟中于北京,身罹事谴,大造之及,有获为幸。
比蒙清举,超进非一,犬马之心,诚有在矣。
虽复彼此为异,犹昔情不移也,况于今日哉!如兄之诲,如弟之规,改张易调,易于反掌,万一乖情,此将运也。
"《魏书·崔玄伯附传》。 齐明帝遣僧渊族兄惠景遗书,规令改图。 僧渊复书。 "
◎崔亮
亮,字敬儒,道固兄孙。
献文平齐,内徙桑干,为平齐民。
孝文时,中书博士,转议郎,迁尚书二千石郎,兼吏部郎。
寻为太子舍人,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
带野王令。
宣武时,迁给事黄门侍郎,仍兼吏部郎,领青州大中正。
除散骑常侍,迁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
转都官尚书,转七兵,领廷尉卿。
除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征为太常卿,摄吏部事。
孝明即位,出为抚军将军、定州刺史,假镇南将军。
进号镇北将军,除殿中尚书,迁吏部尚书,转侍中、太常卿,迁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
转尚书仆射,正光二年卒,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贞烈。
◇上言
今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殷,宜存古典。
案《礼》,三年丧毕,于太祖,明年春,于群庙。
又案杜元凯云:「卒哭而除,三年丧毕而。
」魏武皇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其月既葬,除服即吉,四时行事,而犹未时,王肃以为今除即吉,故特时祭,至于,宜存古礼。
高堂隆如肃议,于是停不殷祭。
又仰寻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崩,其年十月祭庙,景明元年七月于太祖,三年春于群庙,亦三年乃,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祭应停,宜待三年终,乃后。
"《通典》五十。 "
◇奏开铜矿
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矿,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内郡王屋山矿,计一斗得铜八两;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
谨案铸钱方兴,用铜处广,既有冶利,并宜开铸。
"《魏书·食货志》。 熙平二年冬,尚书崔亮奏。 又见《通典》九。 "
◇答刘景安书汝所言乃有深致。
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
当其壮也,尚不如人,况今朽老,而居帝难之任。
常思同升举直,以报明主之恩。
尽忠竭力,不为贻厥之累。
昨为此格,有由而然,今巳为汝所怪,千载之后,谁知我哉?可静念吾言,当为汝论之。
吾兼、正"《通典》作「廉正」。 "六为吏部郎,三为尚书,铨衡所宜,颇知之矣。
但古今不同,时宜须异。
何者?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
吾谓当尔之时,无遗才,无滥举矣,而汝犹云十收六七。
况今日之选,专归尚书,以一人之鉴照察天下。
刘毅所云:「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竟"《北史》作「锐」,《通典》作「鉴」。 "人物,何异以管窥天,而求其博"《通典》作「溥」。 "哉。
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纩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
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
"《通典》作「割」。 "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
设今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
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仲尼云:德"《通典》作「知」。 "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
吾之此指,其由是也。
但令当来君子,知吾意焉。
"《魏书·崔亮传》、《通典》十四。 "
◎崔光韶
光韶,亮从父弟。
太和中为司空行参军兼秘书郎,掌校华林御书。
明帝初,除青州中从事,后为司空骑兵参军,又兼司徒户曹。
出为济州辅国府司马,迁青州平东府长史,入为司空从事中郎。
解职归。
孝庄初,为东道军司,寻征辅国将军、廷尉少卿。
未至,除太尉长史,加左将军,迁廷尉卿。
永安末,解职归。
后除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不起。
卒年七十一。
孝静初,赠散骑常侍、骠骑将军、青州刺史。
◇请以司空行参军让从叔和表
臣诚微贱,未登让品,属逢圣朝,耻无让德。
"《魏书·崔亮附传》"
◇诫子孙
吾自谓立身,无惭古烈,但以禄命有限,无容希世取进。
在官以来,不冒一级,官虽不达,经为九卿。
且吾平生素业,足以遗汝,官阀亦何足言也。
吾既运薄,便经三娶,而汝之兄弟,各不同生,合葬非古,吾百年之后,不须合也。
然赠谥之及,出自君恩,岂容子孙自求之也,勿须求赠。
若违吾志,如有神灵,不享汝祀。
吾兄弟自幼及老,衣服饮食未曾一片不同,至于儿女官"疑作「冠」。 "婚荣利之事,未尝不先以推弟。
弟顷横祸,权作松榇,亦可为吾作松棺,使吾见之。
"《魏书·崔亮附传》"
◎崔休
休,字惠盛,光韶族弟。
孝文时,举秀才,历尚书主客郎,转通直正员郎,兼给事黄门侍郎。
进尚书左丞,转长史。
宣武即位,除渤海太守。
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免。
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寻行幽州事,征拜司徒右长史。
复除吏部郎中,加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
迁光禄大夫,行河南尹。
孝明初,加平东将军。
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征为安南将军、度支尚书,寻进号抚军将军、七兵尚书,转殿中尚书。
正光四年卒,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文贞。
◇议用薛钦朱元旭船运计刳木为舟,用兴上代;凿渠通运,利尽中古。
是以漕挽河渭,留侯以为伟谈;方舟蜀汉,郦生称为口实。
岂直张纯之奏,见美东都;陈勰之功,事高晋世。
其为利益,所从来久矣。
案钦所列,实允事宜;郎中之计,备尽公理。
但舟楫所通,远近必至,苟利公私,不宜止在前件。
昔人乃远通褒斜,以利关中之漕,南达交广,以增京洛之饶。
况乃漳洹夷路,河济平流,而不均彼省烦,同兹巨益。
且鸿沟之引宋卫,史牒具存;讨虏之通幽冀,古迹备在。
舟车省益,理实相悬;水陆难易,力用不等。
昔忝东州,亲迳验斯损益,不可同年而语。
请诸通水运之处,皆宜率同此式。
纵复五百、三百里,车运水次,校计利饶,犹为不少。
其钦所列州郡,如请兴造。
东路诸州,皆先通水运,今年租调,悉用舟楫。
若船数有阙,且赁假充事,比之僦车,交成息耗。
其先未通流,宜遣检行,闲月修治,使理有可通,必无壅滞。
如此,则发召匪多,为益实广,一尔暂劳,久安永逸。
"《魏书·食货志》"
◇诫诸子汝等宜皆一体,勿作同堂意,若不用吾言,鬼神不享汝祭祀。
"《北史》二十四。 休诫诸子云云,休亡,枕中有书,如平生所诫。 "◎崔光"一"光,字长仁,东清河俞阝人。
亮族兄。
本名孝伯,孝文赐改。
太和中拜中书博士,转著作郎。
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赐爵朝阳子,拜散骑常侍、兼太子少傅。
寻兼侍中,进爵为伯。
宣武即位,正除侍中。
迁太常卿,领齐州大中正。
正始初,加抚军将军,除中书令,进号镇东将军。
延昌初,迁中书监、太子少傅。
历右光禄大夫,迁特进。
孝明即位,封博平县公,领国子祭酒,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更封平恩县侯,进司徒太保,固辞。
正光四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领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冀州刺史,谥曰文宣。
有集五十余卷。
◇请复李彪史职表
伏见前御史中尉臣李彪,夙怀美意,创刊魏典,臣昔为彪所致,与之同业积年,其志力贞强,考述无倦,督劝群寮,注缀略举。
虽顷来契阔,多所废离,近蒙收起,还综厥事。
老而弥厉,史才日新,若克复旧职,专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阐成皇籍。
既先帝厚委,宿历高班,纤负微愆,应从涤洗。
愚谓宜申以常伯,正绾著作,停其外役,展其内思,研积岁月,纪册必就。
鸿声巨迹,蔚乎有章,盛轨懋咏,铄焉无泯矣。
"《魏书·李彪传》。 景明二年春,崔光表。 "
◇答诏问鸡祸表臣谨案《汉书·五行志》,宣帝黄龙元年,未央殿路令中,雌鸡化为雄,毛变而不鸣,不将,无距。
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鸡伏子,渐化为雄,冠距鸣将。
永光中,有献雄鸡生角。
刘向以为鸡者小畜,主司时起居,小臣执事为政之象也。
言小臣将乘君之威,以害政事,指石显也。
竟宁元年,石显伏辜,此其效也。
灵帝光和元年,南宫寺雌为雄,一身毛皆似雄,但头冠尚未变。
诏以问议郎蔡邕,邕对曰:「貌之不恭,则有鸡祸。
臣窃推之,头为元首,人君之象也,今鸡一身已变,未至于头,而上知之,是将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
若应之不精,政无所改,头冠或成,为患滋大。
」是后张角作乱,称「黄巾贼」,遂破壤四方,疲于赋役,民多叛者。
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乱。
今之鸡状,虽与汉不同,而其应颇相类矣。
向、邕并博达之士,考物验事,信而有证,诚可畏也。
臣以邕言推之,翅足众多,亦群下相扇助之象,雏而未大,脚羽差小,亦其势尚微,易制御也。
臣闻灾异之见,皆所以示吉凶,明君睹之而惧,乃能招福;暗主视之弥慢,所用致祸。
《诗》、《书》、《春秋》,秦、汉之事多矣,此陛下所观者也。
今或有自贱而贵,关预政事,殆亦前代君房之匹比者。
南境死亡千计,白骨横野,存有酷恨之痛,殁为怨伤之魂。
义阳屯师,盛夏未返;荆蛮狡猾,征人淹次。
东州转轮,往多无还;百姓困穷,绞缢以殒。
北方霜降,蚕妇辍事。
群生憔悴,莫甚于今。
此亦贾谊哭叹,谷永切谏之时。
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陛下为民父母,所宜矜恤。
国重戎战,用兵犹火,内外怨弊,易以乱离。
陛下纵欲忽天下,岂不仰念太祖取之艰难,先帝经营劬劳也。
诚愿陛下留聪明之鉴,警天地之意,礼处左右,节其贵越。
往者郑通、董贤之盛,爱之正所以害之。
又躬飨加罕,宴宗或阙,时应亲肃郊庙,延敬诸父。
检访四方,务加休息,爰发慈旨,抚振贫瘼。
简费山池,减撤声饮,昼存政道,夜以安身。
博采刍荒。
进贤黜佞。
则兆庶幸甚,妖弭庆进,祯祥集矣。
"《魏书·崔光传》。 正始元年夏,有典事史元显献四足四翼鸡,诏散骑侍郎赵邕以问光,光表答云云。 世宗览之,大悦。 后数日,而茹皓等并以罪失伏法。 又见《北史》四十四。 "
◇答敕示太极西序菌表
去二十八日,有物出于太极之西序,敕以示臣,臣案其形,即《庄子》所谓「蒸成菌」者也。
又云「朝菌不终晦朔」,雍门周所称「磨萧斧而伐朝菌」,皆指言蒸气郁长,非有根种,柔脆之质,凋殒速易,不延旬月,无拟斧斤。
又多生墟落秽湿之地,罕起殿堂高华之所。
今极宇崇丽,墙筑工密,粪朽弗加,沾濡不及,而兹菌构,厥状扶疏,诚足异也。
夫野木生朝,野鸟入庙,古人以为败亡之象。
然惧灾修德者,咸致休庆,所谓家利而怪先,国兴而妖豫。
是故桑谷拱庭,太戊以昌。
ず雉集鼎,武丁用熙。
自比鸱鹊巢于庙殿,枭鹏鸣于宫寝,菌生宾阶轩坐之正,准诸往记,信可为诫。
且东南未静,兵革不息,郊甸之内,大旱跨时,民劳物悴,莫此之甚。
承天子育者,所宜矜恤。
伏愿陛下追殷二宗感变之意,侧躬耸诚,惟新圣道,节夜饮之忻,强朝御之膳,养方富之年,保金玉之性,则魏祚可以永隆,皇寿等于山岳。
"《魏书·崔光传》。 正始二年八月,光表。 又见《北史》四十四。 "
◇求取高绰等检验历法表
《易》称「君子以治历明时」,《书》云「历象日月星辰」,「乃同律度量衡」,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
」《春秋》举「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又言「天子有日官」。
是以昔在轩辕,容成作历,逮乎帝唐,羲和察影。
皆所以审农时而重民事也。
太和十一年,臣自博士迁著作,忝司载述,时旧钟律郎张明豫推步历法,治己丑元,草创未备。
及迁中京,转为太史令,未几丧亡,所造致废。
臣中修史,影明初,奏求奉车都尉、领太史令赵樊生,著作佐郎张洪,给事中、领太乐令公孙崇等造历,功未及讫,而樊生又丧,洪出除泾州长史,唯崇独专其任。
暨永平初,亦已略举。
时洪府解停京,又奏令重修前事,更取太史令赵胜、太庙令庞灵扶、明豫子龙祥共集秘书,与崇等详验,推建密历。
然天道幽远,测步理深,候观迁延,岁月滋久,而崇及胜前后并丧。
洪所造历为甲午、甲戌二元,又除豫州司马。
灵扶亦除蒲阴令。
洪至豫州,续造甲子、己亥二元。
唯龙祥在京,独修前事,以皇魏运水德,为甲子元。
兼校书郎李业兴本虽不豫,亦和造历,为戊子元。
三家之术,并未申用。
故贞静处士李谧私立历法,言合纪次,求就其兄追取,与洪等所造,递相参考,以知精粗。
臣以仰测晷度,实难审正,又求更取诸能算术兼解经义者前司徒司马高绰、驸马都尉卢道虔、前冀州镇东长史祖莹、前并州秀才王延业、谒者仆射常景等,日集秘书,与史官同检疏密。
并朝贵十五日一临,推验得失,择其善者,奏闻施用。
限至岁终。
但世代推移,轨宪时改,上元今古,考准或异,故三代课步,始卒各别。
臣职豫其事,而朽惰已甚,既谢运筹之能,弥愧意算之艺,由是多历年世,兹业弗成,公私负责,俯仰惭。
"《魏书·律历志上》。 延昌四年冬,侍中、国子祭酒领著作崔光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