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后魏文 卷二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后魏文
《全后魏文》 卷二十一 严可均辑

◎卫操

操,字德元,代人。

晋征北将军卫以为牙门将。

后举族归猗,猗是为桓帝,累迁右将军,封定襄侯。

至猗卢之三年卒。

猗卢是为穆帝。

◇桓帝功德颂碑

魏,轩辕之苗裔。

言:桓、穆二帝,驰名域外,九译宗焉。

治国御众,威禁大行。

声著华裔,齐光纯灵。

智深谋远,穷幽极明。

治则清断,沉浮得情。

仁如春阳,威若秋零。

强不陵弱,隐恤孤茕。

道教仁行,化而不刑。

国无奸盗,路有颂声。

自西讫东,变化无形。

威武所向,下无交兵。

南壹王室,北服丁零。

招谕六狄,咸来归诚。

超前绝后,致此有成。

奉承晋皇,捍御边疆。

王室多难,天网弛纲。

豪心远济,靡离其殃。

岁翦逆命,奸盗豺狼。

永安元年,岁次甲子。

奸党犹逆,东西狼寺。

敢逼天王,兵甲屡起。

怙众肆暴,虐用将士。

邺洛构隙,弃亲求疏。

乃招异类,屠各匈奴。

刘渊奸贼,结党同呼。

敢击并土,杀害无辜。

残破狼籍,城邑丘墟。

交刃千里,长蛇塞涂。

晋道应天,言展良谟。

使持节、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东赢公司马腾,才神绝世,规略超远。

时逢多难,惧损皇祀。

欲引兵驾,猃狁孔炽。

造设权策,济难奇思。

欲招外救,朝臣莫应。

高算独断,决谋盟意。

爰命外国,引军内备。

简贤选士,命兹良使。

遣参军壶伦、牙门中行嘉、义阳亭侯卫谟、协义亭侯卫等驰奉檄书,至晋阳城。

又称桓、穆二帝,「心在宸极。

辅相二卫,对扬毗翼。

操展文谋,雄奋武烈。

承命会议,谘论奋发。

昔桓文匡佐,功著周室。

显名载籍,列赏备物。

大众回动,熙同灵集。

兴军百万,期不经日。

兄弟齐契,决胜庙算。

鼓噪南征,平夷险难。

」"又云:"二帝列镇,「言若合符。

引接款密,信义不渝。

会盟汾东,铭篆丹书。

永世奉承,慎终如初。

契誓命将,精锐先驱。

南救涅县,东解寿阳。

窘迫之邑,幽而复光。

太原、西河,乐平、上党,遽遭寇暴,白骨交横。

羯贼肆虐,六郡凋伤。

群恶相应,图及华堂。

旌旗轻指,羯党破丧。

遣骑十万,前临淇漳。

邺遂振溃,凶逆奔亡。

军据州南,曜锋太行。

翼卫内外,镇静四方。

志在竭力,奉戴天王。

忠恕用晖,外动亦攘。

于是曜武,振旅而旋。

长路匪夷,出入经年。

毫毛不犯,百姓称传。

周览载籍,自古及今。

未闻外域,奔救内患。

弃家忧国,以危易安。

惟公远略,临难能权。

应天顺人,恩德素宣。

和戎静朔,危邦复存。

"又云:「"非桓天挺,忠孝自然。

孰能超常,不为异端。

回动大众,感公之言。

功济方州,勋烈光延。

升平之日,纳贡充蕃。

凭瞻銮盖,步趾三川。

有德无禄,大命不延。

年三十有九,以永兴二年六月二十四寝疾薨殂。

背弃华殿,云中名都。

国失惠主,哀感欷。

悲痛烦冤,载号载呼。

举国崩绝,攀援靡诉。

远近齐轨,奔赴梓庐。

人百其身,盈塞门涂。

高山其颓,茂林凋枯。

仰诉造化,痛延悲夫。

"又云:"桓帝「忠于晋室,骏奔长衢。

隆冬凄凄,四出行诛。

蒙犯霜雪,疹入脉肤。

用致薨殒,不永桑榆。

以死勤事,经勋同模。

垂名金石,载美晋书。

平北哀悼,祭以丰厨。

考行论勋,谥曰义烈。

功施于人,祀典所说。

"又云:"桓帝经济,「存亡继绝。

荒服是赖,祚存不辍。

金龟箫鼓,轺盖殊制。

反及二代,莫与同列。

并域嘉叹,北国感荣。

各竭其心,思扬休名。

刊石纪功,图像存形。

靡辍享祀,飨以牺牲。

永垂于后,没有余灵。

长存不朽,延于亿龄。

」其颂又称:桓帝「金坚玉刚。

应期顺会,王有北方。

行能济国,武平四荒。

无思不服,区域大康。

世路纷纠,运遭播扬。

羯胡因衅,敢害并土。

哀痛下民,死亡失所。

率众百万,平夷险阻。

存亡继绝,一州蒙祜。

功烈桓桓,龙文虎武。

朱邑小善,遗爱桐乡。

勋攘大患,六郡无"缺"悉之来,由功而存。

刊石勒铭,垂示后昆。

」"《魏书·卫操传》:桓帝崩,操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颂功德云云。 时晋光熙元年秋也。 皇兴初,雍州别驾雁门段荣于大邗掘得此碑,文虽非丽,事宜载焉,故录于传。 "◎许谦

谦,字元逊,代人。

昭成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

后徙长安,道武登国初来归,为右司马,赐爵关内侯。

并州平,以为阳曲护军,进爵平舒侯、安远将军。

皇始元年卒,赠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曰文。

◇遗杨佛嵩书夫杖顺以翦逆,乘义而攻昧,未有非其运而显功,无其时而著业。

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是以遣使命军,必望克赴。

将军据方邵之任,总熊虎之师,事与机会,今其时也。

因此而举,役不再驾,千载之勋,一朝可立。

然后高会云中,进师三魏,举觞称寿,不亦绰乎。

"《魏书·许议传》。 慕容宝来寇,太祖使谦告难于姚兴。 兴遣将杨佛嵩率众来援,而佛嵩稽缓。 太祖使谦为书,以遗佛嵩。 "

◇瑕杨佛嵩盟

昔殷汤有鸣条之誓,周武有河阳之盟,所以藉神灵,昭忠信。

夫亲仁善邻,古之令轨,歃血割牲,以敦永穆。

今既盟之后,言归其好,分灾恤患,休戚是同。

有违此盟,神斯殛。

"《魏书·许谦传》"◎张衮

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

初为郡五官掾,道武为代王,选为左长史。

皇始初,迁给事黄门侍郎,拜奋武将军、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

天兴中,黜为尚书令史。

永兴二年卒。

太武时追赠太保,谥曰文康。

◇疾笃上明元帝疏

臣既庸人,志无殊操,值太祖诞膺期运,天地始开,参戎氛雾之初,驰驱革命之会,托翼邓林,寄鳞溟海,遂荷恩宠,荣兼出内。

陛下龙飞九五,仍参顾问,曾无微诚,尘山露海。

今旧疾弥留,气力虚顿,天罚有罪,将填沟睿。

然犬马恋主,敢不尽言。

方今中夏虽平,九域未一,西有不宾之羌,南有逆命之虏,岷蜀殊风,辽海异教。

虽天挺明圣,拨乱乘时,而因几抚会,实须经略。

介焉易失,功在人谋。

伏愿恢崇睿道,克广德心,使揖让与干戈并陈,文德与武功俱运,则太平之化,康哉之美,复隆于今,不独前古。

昔子囊将终,寄言城郢,荀偃辞,遗恨在齐。

臣虽暗劣,敢忘前志,魂而有灵,结草泉壤。

"《魏书·张衮传》。 永与二年,疾笃,上疏。 "

◎张白泽

白泽,字锺葵,衮玄孙。

文成帝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

太和初,转散骑常侍,迁殿中尚书。

卒赠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广平公,谥曰简。

◇表谏献文帝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

伏惟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斯乃不易之令轨,百王之通式。

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机,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

且周之下士,尚有代耕,况皇朝贵仕,而服勤无报,岂所谓祖袭尧、舜,宪章文、武者乎?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而欲使事静民安,治清务简,至于委任责成,下民难辩。

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

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

"《魏书·张衮附传》。 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 纠告得尚书已下罪状者,各随所纠官轻重而授之。 白泽上表谏。 "

◇谏文明太后

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

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に裂诛尽,合城无辜,柰何极辟。

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

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

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

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

"《魏书·张衮附传》。 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谋反,将杀刺史。 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泽谏。 "

◎张论

伦,字天念,白泽子。

累官护军长史、员外常侍,转大司农少卿、燕州大中正。

熙平中,出为后将军、肆州刺史。

孝庄初,进太常少卿,不拜,转大司农卿。

◇谏遣使报蠕蠕表

臣闻古之圣王,疆理物土,辨章要甸,荒遐之俗,政所不及。

故《礼》有壹见之文,《书》著羁縻之事。

太祖以神武之姿,圣明之略,经略帝图,日有不暇,遂令坚子,游魂一方,亦由中国多虞,急诸华而缓夷狄也。

高祖光宅土中,业隆卜世,赫雷霆之威,振熊罢之旅,方役南辕,未遑北伐。

昔旧京烽起,虏使在郊,主上案剑,玺书不出。

世宗运筹帷幄,开境扬旌,衣裳所及,舟车万里。

于时丑类款关,上亦述遵遗志。

今大明临朝,泽及行苇,国富兵强,能言率职。

何惮而为之,何求而行此?往日萧衍,通敬求和,以诚肃未纯,抑而不许。

先帝弃戎于前,陛下交夷于后,无乃上乖高祖之心,下违世宗之意。

且虏虽慕德,亦来观我,惧之以强,傥即归附,示之以弱,窥觎或起,《春秋》所谓「以我卜也」。

又小人难近,夷狄无亲,疏之则怨,狎之则侮,其所由来久矣。

是以高祖、世宗,知其若此,来既莫逆,去又不追。

不一之义,于是乎在。

必其委贽玉帛之辰,屈膝蕃方之礼,则可丰其劳贿,籍以珍物。

至于王人远役,衔命虏庭,优以匹敌之尊,加之相望之宠,恐徒生虏慢,无益圣朝。

假令选众而举,使乎称职,资郦生之辩,骋终军之辞,凭轼下齐,长缨系越。

苟异曩时,犹为不愿,而况极之以隆崇,申之以宴好,臣虽下愚,辄敢固执。

若事不获已,应颁制诏,示其上下之仪,宰臣致书,讽以归顺之道。

若听受忠诲,明我话言,则万乘之盛不失位于域中,天子之声必笼罩于无外。

脱或未从,焉能损益。

徐舞干戚以招之,敷文德而怀远。

如迷心不已,或肆犬羊,则当命辛、李之将,勤卫、霍之师,荡定云沙,埽清逋孽,饮马瀚海之滨,镂石燕然之上,开都护,置戊己,斯亦陛下之高功,不世之盛事。

如思按甲、养民、务农、安边之术,经国之防,岂可以戎夷兼并,而遽亏典制。

将取笑于当时,贻丑于来叶。

昔文公请隧,襄后有言,荆庄问鼎,王孙是抑。

以古方今,窃为陛下不取。

又陛下方欲礼神岷渎,致礼衡山,登稽岭,窥苍梧,而反与夷虏之君,酋渠之长,结昆弟之忻,抗分庭之义,将何以瞰文命之遐景,迹重华之高风者哉?臣以为报使甚失如彼,不报甚得如此。

愿留须臾之听,察愚臣之言。

"《魏书·张衮附传》。 熙平中,蠕蠕主遣使来朝,抗敌国之书,不修臣敬。 朝议将依汉答匈奴故事,遣使报之。 伦表。 不从。 "

◎长孙嵩

嵩,代人。

昭成时,代父仁统军。

道武时,以为南部大人。

除冀州刺史,赐爵钜鹿公。

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

明元即位,假节,督山东诸军事。

太武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迁太尉,加柱国大将军。

卒年八十,谥曰宣王。

◇议答吐谷浑慕瑰

前者有司所处以为秦王荒外之君,本非政教所及,来则受之,去则不禁。

皇威远被,西秦王慕义畏威,称臣纳贡,求受爵号。

议者以为古者要荒之君,虽人土众广,而爵不拟华夏。

陛下加宠王官,乃越常分,容饰车旗,班同上国。

至于缯絮多少,旧典所无,皆当临时以制丰寡。

自汉魏以来,抚接荒遐,颇有故事。

吕后遗单于御车二乘、马二驷,单于答马千匹。

其后匈奴和亲,敌国遗缯絮不过数百;呼韩邪称臣,身自入朝,始乃至万匹。

今西秦王若以土无桑蚕,便当上请,不得言「财不周赏」。

昔周室衰微,齐侯小白,一匡天下,有赐胙之命,无益土之赏;晋侯重耳破楚城濮,唯受南阳之田,为朝宿之邑。

西秦所致,唯定而已。

塞外之人,因时乘便,侵入秦、凉,未有经略拓境之勋,爵登上国,统秦、凉、河、沙四州之地,而云「土不增廓」。

比圣朝于弱周,而自同于五霸,无厌之情,其可极乎?西秦王忠款于朝廷,原其本情,必不至此,或左右不敏,因致斯累。

检西秦流人贼时所抄,悉在蒲坂,今既称藩,四海咸泰,天下一家,可敕秦州送诣京师,随后遣还。

所请乞佛三人,昔为宾国之使,来在王庭,国破家迁,即为臣妾,可勿听许。

"《魏书·吐谷浑传》。 慕贵表言,土不增廓,财不周赏,并请敕遣乞佛等。 太尉长孙嵩及议郎、博士二百七十九人议答。 "

◎长孙稚

稚"《南史》作「幼」。 "字承业。

初名冀归,嵩四世从孙。

袭父观爵上党王,例降为公。

孝文时,拜前将军,授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

宣武时,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

进大都督。

坐事除名。

复假镇西将军,除平东将军,进尚书右仆射。

孝明时,出为行台、雍州刺史。

孝庄初复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

迁司徒,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

前废帝即位,迁太尉,录尚书事。

孝武时,转太傅,录尚书事。

从入关,拜太师,复封上党王。

大统元年卒,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

◇奉表自明

与琛同在淮南,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

且临机夺帅,非算所长。

"《魏书·长孙道生附传》。 鲜于修礼反,以稚为大都督北讨。 寻诏稚解行台,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 稚遣子子裕奉表。 "

◇复收盐池税表

盐池天资货贿,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

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

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

仰惟府库,有出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

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于畿甸。

今若废之,事同再失。

臣前仰违严旨,不先讨关贼而解河东者,非是闲长安而急蒲坂。

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

天助大魏,兹计不爽。

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非为物而竞利,恐由利而乱俗也。

况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禄,租征六年之粟,调折来岁之资,此皆出入私财,夺人膂力。

岂是愿言,事不获已。

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

"《魏书·长孙道生附传》。 灵太后时,有诏废盐池税,稚上表。 "◇上表乞定乐舞名

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诗言志,律和声,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可得而礼。

故乐以象德,舞以象功,干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发其歌颂,荐之宗庙则灵只飨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协其志,乐之时义大矣哉!虽复沿革异时,晦明殊位,周因殷礼,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五礼未详。

太宗、世祖,重辉累耀,恭宗、显祖,诞隆丕基,而犹经营四方,匪遑制作。

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绪,纂无为之运,帝图既远,王度惟新。

太和中,命故中书监高闾草创古乐,闾寻去世,未就其功。

闾亡之后,故太乐令公孙崇绩修遗事,十有余载,崇敷奏其功。

时太常卿刘芳以崇所作体制差舛,不合古义,请更修营,被旨听许。

芳又厘综,久而申呈,时故东平王元匡共相论驳,各树朋党,争竞纷纶,竟无底定。

及孝昌已后,世属艰虞,内难孔殷,外敌滋甚。

永安之季,胡贼入京,燔烧乐库,所有之钟,悉毕贼手,其余磬石,咸为灰烬。

普泰元年,臣等奉敕营造乐器,责问太乐,前来郊丘悬设之方,宗庙施安之分。

太乐令张干龟答称芳所造六格:北厢黄钟之均,实是夷则之调,其余三厢,宫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乐人尚存。

又有姑洗、太族二格,用之后宫,检其声韵,复是夷则,于今尚在。

而芳一代硕儒,斯文攸属,讨论之日,必应改古,深有明证。

干龟之辨,恐是历岁稍远,伶官失职。

芳久殂没,遗文销毁,无可遵访,臣等谨详《周礼》,分乐而序之。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族为征,姑洗为羽,若乐六变,天神可得而礼。

函钟为宫,大族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地示可得而礼。

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族为征,应钟为羽,若乐九变,人鬼可得而礼。

至于布置,不得相生之次,两均异宫,并无商声,而同用一征。

《书》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计五音不具,则声岂成文。

七律不备,则理无和韵。

八音克谐,莫晓其旨。

圣道幽玄,微言已绝,汉魏以来,未能作者。

案《春秋》鲁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齐侯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服子慎《注》云:「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征。

一悬十九钟,十二悬二百二十八钟,八十四律。

」即如此义,乃可寻究。

今案《周礼》小胥之职,乐悬之法,郑注云:「钟磬编县之,二八十六枚。

」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献呈,汉以为瑞,复依《礼图》编悬十六。

去正始中,徐州薛成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悬之器。

检太乐所用钟、磬,各一悬十四,不知何据。

魏侍中谬袭云:《周礼》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

今之乐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

又云:「乐制既亡,汉成谓《韶武》、《武德》、《武始》、《大钧》可以备四代之乐。

奏黄钟,舞《文始》,以祀天地;奏太簇,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

祀圜丘、方泽,群庙祭之时则可兼舞四代之乐。

汉亦有《云翘》、《育命》之舞,罔识其源,汉以祭天。

魏时又以《云翘》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泽地郊。

今二舞久亡,无复知者。

臣等谨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之分,磬氏为磬倨"句"之法,《礼运》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义,以律吕为之剂量,奏请制度,经纪营造。

依魏晋所用四厢宫悬,钟、磬各十六悬,埙、篪、筝、筑,声韵区别。

盖理三稔,于兹始就,五声有节,八音无爽,笙镛和合,不相夺伦,元日备设,百寮允瞩。

虽未极万古之徽踪,实是一时之盛事。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大章》、《大韶》,尧舜之异名,《大夏》《大》,禹汤之殊称,周言《大武》,秦曰《寿人》。

及焚书绝学之后,旧章沦灭,无可准据。

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迎神庙门奏《嘉至》,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通所作也。

高祖六年,有《昭容乐》、《礼容乐》,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

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

孝景以《武德舞》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为《盛德》。

光武庙奏《大武》,诸帝庙并奏《文始》、《五行》、《四时》之舞。

及卯金不祀,当涂勃兴,魏武庙乐改云《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总号《大钧》也。

曹失其鹿,典午乘时,晋氏之乐,更名《正德》。

自昔帝王,莫不损益相缘,徽号殊别者也。

而皇魏统天百三十载,至于乐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风,章明功德,赞扬懋轨,垂范无穷者矣。

案今后宫飨会及五郊之祭,皆用两悬之乐,详揽先诰,大为纰缪。

古礼,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

皇后礼数,德合王者,名器所资,岂同于大夫哉。

《孝经》言:「严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

《礼记·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论语》,「禹卑宫室,尽力于沟洫」,「恶衣服致美于黻冕」。

何有殿庭之乐过于天地乎?失礼之差,远于千里。

昔汉孝武帝东巡狩封禅,还祀泰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皆尽用,明其无减。

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莹等奏求造十二悬,六悬裁讫,续复营造,寻蒙旨判。

今六悬既成,臣等思钟磬各四,钅瓜相从,十六格宫悬已足,今请更营二悬,通前为八,宫悬两具矣。

一具备于太极,一具列于显阳。

若圆丘、方泽、上辛、四时五郊、社稷诸祀,虽时日相交,用之无阙。

孔子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曰:「鲁有乐,宾祭用之。

」然则天地宗庙同乐之明证也。

其升斗权量,当时未定,请即刊校,以为长准。

周存六代之乐,《云门》、《咸池》、《韶夏》、《武》用于郊庙,各有所施,但世运遥缅,随时亡缺。

汉世唯有虞《韶》、周《武》,魏为《武始》、《咸熙》,错综风声,为一代之礼。

晋无改造,易名《正德》。

今圣朝乐舞未名,舞人冠服无准,称之文、武舞而已。

依魏景初三年以来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庙:武舞执干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衤夸袜、黑韦;文舞执羽,冠委貌,其服同上。

其奏于庙庭,武舞、武弁、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白布袜、黑韦;文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服同上。

其魏晋相因,承用不改。

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声歌各异。

今之太庙,连基接栋,乐舞同奏,于义得通。

自中原丧乱,晋室播荡,永嘉已后,旧章湮没。

大武皇帝破平统万,得古雅乐一部,正音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施用。

自高祖迁居,世宗晏驾,内外多事,礼物未周。

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属二十三曲,犹得击奏,足以阐累圣之休风,宣重光之盛美。

伏惟陛下仁格上皇,义光下武,道契玄机,业隆宝祚,思服典章,留心轨物,反尧舜之淳风,复文武之境土,饰宇宙之义刑,纳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乐载新声,天成地平,于是乎在。

乐舞之名,乞垂旨判。

臣等以愚昧参厕问道,呈御之日,伏增惶惧。

"《魏书·乐志》。 普泰中,前废帝诏录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 永熙二年春,稚、莹表。 "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