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类稿 卷十四国事类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 卷十四国事类 郎瑛

○本朝科场

本朝科场,自洪武三年第一场经义一篇,限五百字;四书义一篇,限三百字。

第二场礼乐论,限三百字。

逮至第三场,时务策一道,务直述,不尚文藻,一千字以上。

三场之后,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律,观其讲解详审。

此乡试、会试之式也。

殿试亦止策一篇,却是时务。

其时取士,各省四十名,广西二十名,南直隶一百名,不知何年定以今格。

然而刊试录亦尚与今不同,前后序文有三四篇者,经义一题,或刊二文者。

永乐十年,录有减场五篇者,亦中魁选。

又殿试一二甲选部属,三甲选县佐,今则皆异于前矣。

○初起义兵功臣

《续纲目》所载,从我太祖初起义兵渡江者十人,中山王徐达、郑国公冯国用、平章政事邵荣、信国公汤和、鄂国公常遇春、卫国公邓愈、长兴侯耿君用、楚国公廖永安、文臣太师李善长、参议毛广;方渡江而附者一人,虢国公俞通海;外甥一人,曹国公李文忠;义子一人,西平侯沐英。

○太庙配享功臣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和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右六公,洪武初追封赐谥。

虢国公俞通海、蔡国公张德胜、越国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泗国公耿再成、永义侯桑世杰、右六公,洪武末复追封赐谥,皆配享太祖者也。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宁国公王真、少师姚广孝、已上四公,永乐初追封赐谥,皆配享成祖者也。

○土地

太祖常微行,遇一监生,同饮于酒家,奈坐已满,回观惟有土神之几,太祖遂移神于地曰:"且让我。"

因对饮,问生曰:"何处人?"生曰:"重庆。"

帝因出对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生对:"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帝甚喜,散后,酒主复移土神上坐。

是夜梦神曰:"皇帝命我不可上坐。"

方疑之,则闻朝廷召昨日饮酒监生与官矣,然后知太祖焉。

故今天下土地,多坐于下。

○南北卷国初会试,多中南人,故名臣多出南人,观建文死节之士可知矣。

《余冬序录》以为洪武元年定南、北、中三色卷以取士,恐不然也。

予见《三朝圣谕录》载:仁宗时,杨文贞公奏分南北卷,及蹇义等议定各处额数。

议上,宫车宴驾。

宣宗行之。

○南都二墓

京师城中不许有墓,虽古者发之。

太祖一日微行,至朝天宫前,见一妇人大笑,问:"何为也?"曰:"吾夫为国死,为忠臣;吾子为父死,为孝子。 天下妇人好夫好子,无出我右,故笑之。"

太祖曰:"汝夫在何所?"妇人以手指之:"此去数十步。"

遂不见。

明日,太祖命有司往视之,惟草木森翳而已;掘地数尺,有志,乃晋卞壶之墓。

遂命掩之。

孝陵城西门内,有吴孙权墓,筑城者奏欲去之,诏曰:"孙权亦好汉子,留为门主。"

遂止。

○黄厷宪宗皇帝在东宫,景皇帝有子曰见济,奸臣黄厷具奏,请立为皇太子。

上大悦,命礼部会多官议,学士陈循力主之,将复本署名;吏部尚书王翱有难色,不得已,亦署本。

上如所请。

于是出宪宗就沂邸,大臣皆进官受赏,翱得所赐元宝,顿足叹曰:"此朝廷何等大事,乃出一蛮夷也,吾俦愧死也!"时景泰二年五月八日之事。

英宗复辟,宪宗复正位东宫,厷已死,发棺枭首。

夫景皇帝病不可起,奏请早建元良,后又请复东宫,即宪宗也。

故程学士敏政序文云:"少保尝奏立之。"

《文刺史漫抄》亦曰:"后宪宗见有请立章疏,遂复于官,并官其子;但以易太子,锢南宫为于公之罪,理宜诛之。"

殊不知易太子乃黄厷之发,众官迫于景帝,而何文渊首出"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传之子"之诏语,于公亦难于言矣。

南宫之锢,又岂当时不出于帝,出于少保。

况英宗未回时,亦自言"得回处闲足矣";既回,而楫逊让位久之,然后英宗退处南宫,岂国有二君理耶?又曰:"当时实欲迎襄王。"

殊不观迎襄之意,自是王文。

又曰:"于之死,非徐害之。"

不观英宗犹豫良久曰:"于谦曾有功。"

众相顾未对,有贞前曰:"若不置谦等于死地,今日之事为无名。"

则此一言而公遂遇害,果非徐耶?又曰:"迎复出自张石夫。"

文刺史亦苏人也,何不见《苏林小记》耶?呜呼!私心一萌,欲掩人过,遂致颠倒是非,使天下彰彰者,犹将只手掩护,多见其不知量也。

予著黄厷之事,并辩《漫抄》乱言,黄乃广西思明府土官之弟,都指挥使也,因坐死罪,故为此举,遂得释复官。

○石亨奸党英宗皇帝光复宝位,改元天顺,武清侯石亨等诬大学士王文、大司马于谦等迎代之罪,都给事中王镇等亦皆吠形,至有誓不同朝之语,而精功不传。

余得其弹文,备录于册,所以著小人同恶之罪,亦若《道命录》之传也。

刑科等科都给事中王镇等谨奏,为奸臣谋为不轨等事:尝谓背主负恩者,人臣之首恶;大逆不道者,王法所必诛。

犹典甚明,常刑罔赦。

切照犯人王文、于谦,俱以小人滥膺重任,一以不学无术之庸才而司台辅,貌实陋而心实险;一以舞文弄法之小智而与兵权,言实清而行实浊。

不思保乂王家,却乃肆为奸宄;交结权宦,挟天子以令群臣;树立党私,引凶邪以充庶位;内则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为之腹心,外则内阁陈循、江渊、萧鎡、商辂等同其党恶。

附合黄厷之邪议,易立储君;逢迎人主之非心,废黜汪后;公攘名器,酬平时贿赂之私;强立刑诛,钳当代言官之口。

台谏多为之鹰犬,忠义咸畏其挤排。

数年以来,内外显官,皆出其门;奔竞成风,谄谀充位;君子无以安其位而行其道,小人得以遂其志而售其奸。

遂使天下之人,但知有王文而不知有人主,但知有于谦而不知有朝廷。

忠良解体,义士痛心;流毒生灵,贻殃兆庶。

至于咎征屡见,构巧辞以粉饰太平;灾异迭臻,献谄言以荧惑圣听;诚国家之巨蠹,一代之奸雄。

乃者景泰皇帝不豫,连日不能视朝,岂意王文、于谦、舒良、王诚等,不顾宗社之重,惟务身家之谋,阴结异图,包藏凶祸,欲召外藩继位,紊乱宗枝,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仰荷皇上俯从群臣之请,入定大难,祸机末发,元恶就擒,安宗社于几危,成国家于再造。

臣民欣忭,日月增光,万万年太平之福,实基于此矣。

臣等切闻春秋之法,治奸恶,毋分于存殁,诛乱臣,必严其党与。

且如王文之党,固非一人,而少卿古镛、参议丁澄为甚;于谦之党,亦非一人,而侍郎项文曜、都御史蒋琳为首。

又如尚书俞士悦,邪妄深为,惨酷残忍;侍郎王伟,虽有小才,贪淫狡诈;不行罢黜,安示将来?况当拨乱反正之时,命德讨罪之日,伏望皇上奋干纲之勇,昭日月之明,乞将王文、于谦、王诚、舒良等,明正典刑,榜示天下;其陈循等并奸恶古镛等,诛其一二,以示至公;余则屏之远方,终身不录。

庶得乱臣贼子,无以效其尤;义士仁人,得以伸其气。

宗社幸甚,生民幸甚。

臣等职居言路,与此奸党誓不同朝,昧死上言,伏乞圣断。

谨具奏闻。

此正月十九日也,呜呼冤哉!

○散粥施药

嘉靖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

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银五分,铜钱十五文,共贮绫锦,计价三钱。

惠下之心甚矣。

○本朝内官忠能洪武间,云奇,南粤人,守西华门,知丞相胡惟庸谋逆,冀其因隙以发。

未几,胡诳上所居井涌醴泉,邀上观之,车驾当西出。

公闻,虑上及祸,奔冲跸道,勒马衔以言,气喘舌鴂,不能达,上怒不敬,左右挝搥乱下;公垂死,忍痛指贼第。

上悟,遂命左右回驾;登城,近胡第而观之,见其内伏壮士于屏帷间数匝,亟还。

则罪人就缚,时召公,则息绝矣。

遂赠官,赐葬地于钟山之西,至今春秋祭焉。

又沐敬,建文朝太监,从永乐征北,逾月不与虏遇,人马困顿,上犹未已也。

敬谏再四,上詈之曰:"反蛮敢尔!"敬仰视曰:"固不知谁是反蛮!"上怒,命曳斩之,颜色不动。

上曰:"我家养人皆若人,岂不有益!"释之。

又阮安,交趾人,清介善谋,尤长于工作之事。

北京城池、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凡语诸役,一受成算而已。

后为治张秋河道卒,平生赐予,悉上之。

又金英,不知何许人,正统己巳,虏骑薄都城,廷议有欲南迁者,英大言曰:"死则君臣一处死,尔敢有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众心稍定,惜不知英始终也。

天顺间,东宫典玺局郎覃吉,广西人,读书识大体,宪宗尝赐东宫五庄,吉告不当受,曰:"天下山河,皆主所有,何以庄为?徒为左右利而已。"

东宫尝念《高里经》,吉至殿下,骇曰:"老伴来矣!"即以《孝经》自携,吉跪曰:"得无念经乎?"曰:"否,吾才读《孝经》。"

见畏如此。

怀恩,不知何许人,成化间,御史林俊劾季晓,诏下狱,且不测;恩叩头,极言救解。

上大怒曰:"汝与林俊合谋讪我!不然,彼何知宫中事?"以砚掷之,不中;复扑以笔,脱帽俯伏不起。

上命扶出,至东华门,遇镇抚,曰:"若等谄梁芳倾俊,俊死,若等不得独生!"章瑾,以宝石得幸,上命其传旨进锦衣镇抚。

恩曰:"镇抚掌天下狱,极武臣之美选也,奈何以小人得之?"不肯传。

上曰:"汝违我?"对曰:"非敢违命,恐遭法也!"都御史王公恕屡上疏切直,恩每阴扶之,免祸。

弘治初,大开言路,言官指内臣为刀锯之余,太监覃昌等大怒。

恩曰:"彼言是也,吾等本刑余之人,何为怒之也?"又常随何鼎,余杭人,性俭,素好读书,冬夏衣服,止是数袭。

弘治间,目见张后兄弟出入宫中,心甚忿之,以为祖宗法度,不许外人到此。

一日,孝宗与张饮,偶起如厕,除御冠于执事者,张戏之,又带酒污宫人。

鼎遂持瓜候宫门击之,赖太监李广传露得脱。

明日上疏,随被张后杖死海子。

时翰林某有诗曰:"外戚擅权天下有,内臣抗疏古今无;道合比干惟异世,心于巷伯却同符"之句。

又萧敬,闽人,知累朝制度,而且勤学善书。

弘治间当国,甚慊时宜。

正德间,内臣用事,萧不与其党。

以至景泰间,兴安刚直,亦俱可取。

○土木之败

正统间,自宦官王振专权,上下受害,灾异迭见:丁卯、戊辰年,浙江绍兴,山移地动,白毛遍生;陕西二处山崩,一处有声叫,三日移数里。

皆不敢详奏。

又黄河改流东向,淹没千家;南京之殿,一火而尽。

是夜大雨,明日殿基生荆棘,高尺余,方始下诏,则四方盗起矣。

至己巳七月八日以后,胡虏入寇之报,一日数次,振乃不与人谋,而遂挟天子亲征。

九卿科道上章留之,不从。

连夜传旨驾出,总兵官以下亦弗预知,军士俱无备,文武大臣匆匆随焉。

初至龙虎台札营,一鼓即虚惊,众以为不祥;明日,过居庸关,建牙枭来集上,人心愈疑;又明日,过怀来;又二日,过宣府;日去一日,非风即雨,声息愈急,人情汹汹。

大臣七奏班师,皆不报,亦王振主之也。

时虏逼近,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奈公有勇无谋,冒入鹞儿岭,寇则两翼夹攻,杀之殆尽。

时方移营土木,近水草也。

盖此山旧有泉,流入浑河,未尝干涩,至此适涸。

军士二日无水,掘地至二丈不得。

寇见不行,亦退围。

我军因抬营南就浑河,行未三里,寇见之,遂群噪而冲,我军颠顿,无一人执戈,相与枕藉,任胡骑蹴踏之矣。

由是车驾蒙尘,太师英国公、兵部邝尚书,竟不知死所也。

盖北虏临敌,必待人动而后来冲;使我师坚壁,未必如此速。

奈何天绝其水耶!幸而胡虏贪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伤者半而死者三之一,骡马衣甲器械,尽为胡所得,岂偶然耶?时八月十五日。

○平头巾网巾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乃杨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

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

遂颁式天下。

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

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至今二物永为定制,前世之所无。

○二卫

太祖国初时,立君子、舍人二卫。

君子卫居文官子弟,舍人卫居武官子弟,以宣使李谦安子中领焉;昼则侍从,夜则直宿,以为心腹。

登报后,总兵官家眷俱要京中居住,谓同享富贵,二者虽若宠之,实防之也。

○国初状元

国家洪武元年乃戊申,以辰戌丑未论为殿试,则当在庚戌是也。

故苏州《钱氏世谱》:庚戌安大全为状元;《姑苏志》又以为金璹。

殊不知当时求才之急,一年二三开科也,如乙丑之榜。

吾杭花伦,又有丁显,是春秋二次矣。

且或每年或间一年,亦不可知。

《登科录》以为自四年始,则为辛亥,而非子午卯酉之期,是国初不可以今日论也。

洪武丁丑,福州人陈安阝知天文,传胪之日,私语同辈曰:"今岁状元必不利。"

唱名乃安阝,太祖以其榜中皆南人,诛考官刘三吾等并安阝,后复别取,乃北人韩克忠为首。

杨升庵在本朝极博者,亦以韩为辛未,与许观一年而二状元,且不知陈事,盖世远难知故耳。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