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艺术一
吴有性戴天章余霖刘奎喻昌徐彬张璐高斗魁周学海
张志聪高世栻张锡驹陈念祖黄元御柯琴尤怡
叶桂薛雪吴瑭章楠王士雄徐大椿王维德吴谦绰尔济伊桑阿张朝魁陆懋修王丙吕震邹澍费伯雄
蒋平阶章攀桂刘禄张永祚戴尚文
自司马迁传扁鹊、仓公及日者、龟策,史家因之,或曰方技,或曰艺术。
大抵所收多医、卜、阴阳、术数之流,间及工巧。
夫艺之所赅,博矣众矣,古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士所常肄,而百工所执,皆艺事也。
近代方志,於书画、技击、工巧并入此类,实有合於古义。
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
测绘地图,铸造枪砲,始仿西法。
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
其文学侍从之臣,每以书画供奉内廷。
又设如意馆,制仿前代画院,兼及百工之事。
故其时供御器物,雕、组、陶埴,靡不精美,传播寰瀛,称为极盛。
沿及高宗之世,风不替焉。
钦定医宗金鉴,荟萃古今学说,宗旨纯正。
於阴阳术数家言,亦有协纪辨方一书,颁行沿用,从俗从宜,隐示崇实黜虚之意,斯征微尚矣。
中叶后,海禁大开,泰西艺学诸书,灌输中国,议者以工业为强国根本,於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或由旧学以扩新知,或抒心得以济实用,世乃愈以艺事为重。
采其可传者著於篇,各以类为先后。
卓然成家者,具述授受源流;兼有政绩、文学列入他传者,附存梗概;凡涉荒诞俳谐之说,屏勿载。
后之览者,庶为论世之资云。
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人。
生於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
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
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瘟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於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 自阳至阴。 以次而深。 瘟疫自口鼻入,伏於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
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
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字麟郊,江苏上元人。
诸生。
好学强记,尤精於医。
所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余种。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
谓瘟疫之异於伤寒,尤慎辨於见证之始。
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
为人疗病,不受谢。
子瀚,成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
干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
后数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张介宾法者多死,以有性法亦不尽验。
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取其辨证,而以用达原饮及三消、承气诸方,犹有附会表里之意云。
奎,字文甫,山东诸城人。
干隆末,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松峰者,奎以自号也。
多为穷乡僻壤艰觅医药者说法。
有性论瘟疫,已有大头瘟、疙瘩瘟疫、绞肠瘟、软脚瘟之称,奎复举北方俗谚所谓诸疫证名状,一一剖析之。
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
同时昌邑黄元御治疫,以浮萍代麻黄,即本奎说。
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取焉。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
幼能文,不羁,与陈际泰游。
明崇祯中,以副榜贡生入都上书言事,寻诏征,不就,往来靖安间。
披为僧,复蓄发游江南。
顺治中,侨居常熟,以医名,治疗多奇中。
才辩纵横,不可一世。
著伤寒尚论篇,谓林亿、成无已过於尊信王叔和,惟方有执作条辨,削去叔和序例,得尊经之旨;而犹有未达者,重为编订,其渊源虽出方氏,要多自抒所见。
惟温证论中,以温药治温病,后尤怡、陆锂修并著论非之。
又著医门法律,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分门著论。
次法,次律。
法者,治疗之术,运用之机;律者,明著医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狱然。
昌此书,专为庸医误人而作,分别疑似,使临诊者不敢轻尝,有功医术。
后附寓意草,皆其所治医案。
凡诊病,先议病,后用药,又与门人定议病之式,至详审。
所载治验,反覆推论,务阐审证用药之所以然,异於诸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愈者,并为世所取法。
昌通禅理,其医往往出於妙悟。
尚论后篇及医门法律,年七十后始成。
昌既久居江南,从学者甚多。
徐彬,字忠可,浙江嘉兴人。
昌之弟子。
著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及金匮要略论注,其说皆本於昌。
四库著录金匮要略,即用彬论注本。
凡疏释正义,见於注;或賸义及总括诸证不可专属者,见於论。
彬谓:"他方书出於凑集,就采一条,时亦获验。 若金匮之妙,统观一卷,全体方具。 不独察其所用,并须察其所不用。"
世以为笃论。
张璐,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人。
少颖悟,博贯儒业,专心医药之书。
自轩、岐迄近代方法,无不搜览。
遭明季之乱,隐於洞庭山中十余年,著书自娱,至老不倦。
仿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汇集古人方论、近代名言,荟萃折衷之,每门附以治验医案,为医归一书,后易名医通。
璐谓仲景书衍释日多,仲景之意转晦。
后见尚论、条辨诸编,又广搜秘本,反覆详玩,始觉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著伤寒缵论、绪论。
缵者,祖仲景之文;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其注本草,疏本经之大义,并系诸家治法,曰本经逢原;论脉法大义,曰诊宗三昧:皆有心得。
又谓唐孙思邈治病多有奇异,逐方研求药性,详为疏证,曰千金方释义,并行於世。
璐著书主博通,持论平实,不立新异。
其治病,则取法薛已、张介宾为多。
年八十余卒。
圣祖南巡,璐子以柔进呈遗书,温旨留览焉。
子登、倬,皆世其业。
登,字诞先,著伤寒舌鉴;倬,字飞畴,著伤寒兼证析义:并著录四库。
高斗魁,字旦中,又号鼓峰,浙江鄞县人。
诸生。
兄斗枢,明季死国难。
斗魁任侠,於遗民罹难者,破产营救。
妻因事连及,勒自裁。
素精医,游杭,见舁棺者血沥地,曰:"是未死!"启棺,与药而甦。
江湖间传其事,求治病者无宁晷。
著医学心法;又吹毛编,则自记医案也。
其论医宗旨,亦近於张介宾。
周学海,字澂之,安徽建德人,总督馥子。
光绪十八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浙江候补道。
潜心医学,论脉尤详,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引申旧说,参以实验,多心得之言。
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讬附会。
慕宋人之善悟,故於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及近世叶桂诸家书,皆有评注。
自言於清一代名医,服膺张璐、叶桂两家。
证治每取璐说,盖其学颇与相近。
宦游江、淮间,时为人疗治,常病不异人,遇疑难,辄有奇效。
刻古医书十二种,所据多宋、元旧椠藏家秘笈,校勘精审,世称善本云。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人。
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著书,讲明医学,志聪继之。
构侣山堂,招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
自顺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谈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注素问、灵枢二经,集诸家之说,随文衍义,胜明马元台本。
又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於伤寒论致力尤深,历二十年,再易稿始成。
用王叔和原本,略改其编次。
首列六经病,次列霍乱易复并湿、暍汗、吐下,后列辨脉、平脉,而删叔和序例,以其与本论矛盾,故去之以息辨。
驳辨成无已旧注,谓:"风伤卫,寒伤营,脉缓为中风,脉紧为伤寒。 伤寒,恶寒无汗,宜麻黄汤;中风,恶风有汗,宜桂枝汤:诸说未尽当。 而风、寒两感,营、卫俱伤,宜大青龙汤为尤谬。 其注,分章以明大旨,节解句释,兼晰阴阳血气之生始出入,经脉藏府之贯通循行,使读论者取之有本,用之无穷,不徒求之糟粕,庶免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
又注本草,诠释本经,阐明药性,本五运六气之理。
后人不经臆说,概置勿录。
其自著曰侣山堂类辨、针灸秘传。
志聪之学,以素、灵、金匮为归,生平著书,必守经法,遗书并行於世,惟针灸祕传佚。
高世栻,字士宗。
与志聪同里。
少家贫,读时医通俗诸书,年二十三即出疗病,颇有称。
后自病,时医治之,益剧;久之,不药,幸愈。
翻然悔曰:"我治人,殆亦如是,是草菅人命也。"
乃从志聪讲论轩、岐、仲景之学,历十年,悉窥精奥。
遇病必究其本末,处方不同流俗。
志聪著本草崇原,未竟,世栻继成之。
又注伤寒论。
晚著医学真传,示门弟子。
自述曰:"医理如剥蕉,剥至无可剥,方为至理。 以之论病,大中至正,一定不移。 世行分门别类之方书,皆医门糟粕,如薛已、赵献可辈,虽有颖悟变通,非轩、岐、仲景一脉相传之大道。 古人云:‘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 病有标有本,求其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故示正道,以斥旁门,使学者知所慎。"
后有张锡驹,字令韶,亦钱塘人。
著伤寒论直解、胃气论,其学本於志聪。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
干隆五十七年举人。
著伤寒金匮浅注,本志聪、锡驹之说,多有发明,世称善本。
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
值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活人无算。
晚归田,以医学教授,门弟子甚众,著书凡十余种,并行世。
黄元御,字坤载,山东昌邑人。
诸生。
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於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
自命甚高,喜更改古书,以伸己说。
其论治病,主於扶阳以抑阴。
柯琴,字韵伯,浙江慈谿人。
博学多闻,能诗、古文辞。
弃举子业,矢志医学。
家贫,游吴,栖息於虞山,不以医自鸣,当世亦鲜知者。
著内经合璧,多所校正,书佚不传。
注伤寒论,名曰来苏集。
以方有执、喻昌等各以己意更定,有背仲景之旨,乃据论中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诸辞以证名篇,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
自序略曰:"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旧,读者必细勘何者为仲景言,何者为叔和笔。 其间脱落、倒句、讹字、衍文,一一指破,顿见真面。 且笔法详略不同,或互文见意,或比类相形,因此悟彼,见微知著,得於语言文字之外,始可羽翼仲景。 自来注家,不将全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随文敷衍,彼此矛盾,黑白不分。 三百九十七法,不见於仲景序文,又不见於叔和序例,林氏倡於前,成氏和於后,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辨之矣。 继起者,犹琐琐於数目,亦何补於古人?何功於后学哉?大青龙汤,仲景为伤寒中风无汗而兼烦燥者设,即加味麻黄汤耳。 而谓其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因以麻黄汤主寒伤营、桂枝汤主风伤卫、大青龙汤主风寒两伤营卫,曲成三纲鼎立之说,此郑声之乱雅乐也。 且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谓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或混於两阴交尽之厥,其间差谬,何可殚举?此愚所以执卷长吁,不能已也!"
又著伤寒论翼,自序略曰:"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法大备。 其常中之变,变中之常,靡不曲尽。 使全书俱在,尽可见论知源。 自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然本论中杂病留而未去者尚多,虽有伤寒论之专名,终不失杂病合论之根蒂也。 名不副实,并相淆混,而旁门歧路,莫知所从,岂非叔和之谬以祸之欤?夫仲景之言六经为百病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治伤寒者,但拘伤寒,不究其中有杂病之理;治杂病者,复以伤寒论无关於杂病,而置之不问。 将参赞化育之书,悉归狐疑之域,愚甚为斯道忧之。"
论者谓琴二书,大有功於仲景。
尤怡,字在泾,江苏吴县人。
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
贫甚,鬻字於佛寺。
业医,人未之异也。
好为诗,与同里顾嗣立、沈德潜游。
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奇中,名始著。
性淡荣利,隐於花溪,自号饲鹤山人,著书自得。
其注伤寒论,名曰贯珠集。
谓后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辨驳改订,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
乃就六经,各提其纲,於正治法之外,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藏病、经病法,经、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凊法。
凡病机进退微权,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
分证甚晰,於少阴、厥阴、温凊两法,尤足破世人之惑。
注金匮要略,名曰心典。
别撰集诸家方书、杂病治要,足以羽翼仲景者,论其精蕴,曰金匮翼。
又著医学读书记,於轩、岐以下诸家,多有折衷,徐大椿称为得古人意。
怡著述并笃雅,世以贯珠集与柯琴来苏集并重焉。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
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
桂年十四丧父,从学於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於时。
切脉望色,如见五藏。
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 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 朝用一方。 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於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於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
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於荒诞,不具录。
卒,年八十。
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 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鲜著述。
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
又许叔微本事方释义、景岳发挥。
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
附幼科心法一卷,传为桂手定,徐大椿谓独精卓,后章楠改题曰三时伏气外感篇;又附温证证治一卷,传为口授门人顾景文者,楠改题曰外感温证篇。
二书最为学者所奉习。
同里薛雪,名亚於桂,而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
雪,字生白,自号一瓢。
少学诗於同郡叶燮。
干隆初,举鸿博,未遇。
工画兰,善拳勇,博学多通,於医时有独见。
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
生平与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扫叶庄,然每见桂处方而善,未尝不击节也。
著医经原旨,於灵、素奥旨,具有发挥。
世传湿温篇,为学者所宗,或曰非雪作。
其医案与桂及缪遵义合刻。
遵义,亦吴人。
干隆二年进士,官知县。
因母病,通方书,弃官为医,用药每出创意,吴中称三家焉。
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干、嘉之间游京师,有名。
学本於桂,以桂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证之中,人多忽之。
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其书盛行。
同时归安吴贞,著伤寒指掌,亦发明桂医案之旨,与瑭相同。
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人。
著医门棒喝。
谓桂、雪最得仲景遗意,而他家不与。
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
居於杭,世为医。
士雄读书砺行,家贫,仍以医自给。
咸丰中,杭州陷,转徙上海。
时吴、越避寇者麕集,疫疠大作,士雄疗治,多全活。
旧著霍乱论,致慎於温补,至是重订刊行,医者奉为圭臬。
又著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大意同章楠注释。
兼采昔贤诸说,择善而从,胜楠书。
所著凡数种,以二者为精详。
同时浙西论医者,平湖陆以湉、嘉善汪震、乌程汪曰桢,宗旨略同。
阳湖张琦、曜孙,父子皆通儒,以医鸣,取黄元御扶阳之说,偏於温。
曜孙至上海,或劝士雄往就正,士雄谢之。
号叶氏学者,要以士雄为巨擘,惟喜用辛凉,论者谓亦稍偏云。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翰林检讨釚孙。
生有异禀,长身广颡,聪强过人。
为诸生,勿屑,去而穷经,探研易理,好读黄老与阴符家言。
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句卒、嬴越之法,靡不通究,尤邃於医,世多传其异迹。
然大椿自编医案,惟剖析虚实寒温,发明治疗之法,归於平实,於神异者仅载一二。
其书世多有,不具录。
干隆二十四年,大学士蒋溥病,高宗命征海内名医,以荐召入都。
大椿奏溥病不可治,上嘉其朴诚,命入太医院供奉,寻乞归。
后二十年复诏征,年已七十九,遂卒於京师,赐金治丧。
大椿学博而通,注神农本草经百种,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备列经文,推阐主治之义,於诸家中最有启发之功。
注难经曰经释,辨其与灵枢、素问说有异同。
注伤寒曰类方,谓:"医家刊定伤寒论,如治尚书者之争洪范、武成,注大学者之争古本、今本,终无定论。 不知仲景本论,乃救误之书,当时随证立方,本无定序。"
於是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但使方以类从,证随方定,使人可案证以求方,而不必循经以求证。
一切葛藤,尽芟去之。
所著兰台轨范,凡录病论,惟取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隋巢元方病源、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而止。
录方亦多取诸书,宋以后方,则采其义可推寻、试多获效者,去取最为谨严。
於疑似出入之间,辨别尤悉。
其论医之书曰医学源流论,分目九十有三。
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 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 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 药性有古今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 针灸之法失传。"
诸说并可取。
又慎疾刍言,为溺於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多惊心动魄之语。
医贯砭,专斥赵献可温补之弊。
诸书并行世。
大椿与叶桂同以医名吴中,而宗旨异。
评桂医案,多所纠正。
兼精疡科,而未著专书,谓世传外科正宗一书,轻用刀针及毒药,往往害人,详为批评,世并奉为善本。
同郡吴县王维德,字洪绪,自号林屋山人。
曾祖字若谷,精疡医,维德传其学,著外科全生集。
谓:"痈疽无死证,痈乃阳实,气血热而毒滞;疽乃阴虚,气血寒而毒凝。 皆以开腠理为要,治者但当论阴阳虚实。 初起色红为痈,色白为疽,截然两途。 世人以痈疽连呼并治,误矣。"
其论为前人所未发。
凡治初起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尤戒刀针毒药,与大椿说略同,医者宗之。
维德兼通阴阳家言,著永宁通书、卜筮正宗。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
官太医院判,供奉内廷,屡被恩赉。
干隆中,敕编医书,太医院使钱斗保请发内府藏书,并征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传经验良方,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为书二部。
小而约者,以为初学诵读;大而博者,以为学成参考。
既而征书之令中止,议专编一书,期速成,命谦及同官刘裕铎为总修官。
谦以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始有法有方。
灵、素而后,二书实一脉相承。
义理渊深,方法微奥,领会不易,遂多譌错。
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
谦自为删定,书成八九,及是,请就谦未成之书,更加增减。
於二书譌错者,悉为订正,逐条注释,复集诸家旧注实足阐发微义者,以资参考,为全书之首,标示正轨。
次删补名医方论,次四诊要诀,次诸病心法要诀,次正骨心法要旨。
书成,赐名医宗金鉴,虽出众手编辑,而订正伤寒、金匮,本於谦所自撰。
其采引清代干隆以前医说凡二十余家,张璐、喻昌、徐彬、张志聪、高世式、张锡驹、柯琴、尤怡,事具本传。
其次者:林澜,著伤寒折衷、灵素合钞,兼通星象、堪舆之学;汪琥,著伤寒论辨注;魏荔彤,著伤寒金匮本义;沈明宗,著伤寒金匮编注;程应旄,著伤寒后条辨;郑重光,著伤寒论条辨续注;周扬俊,著伤寒三注、金匮二注;程林,著金匮直解、圣济总录纂要;闵芝庆,著伤寒阐要编。
而遗书湮没无考者,尚六七家云。
绰尔济,墨尔根氏,蒙古人。
天命中,率先归附。
善医伤。
时白旗先锋鄂硕与敌战,中矢垂毙,绰尔济为拔镞,傅良药,伤寻愈。
都统武拜身被三十余矢,昏绝,绰尔济令剖白驼腹,置武拜其中,遂甦。
有患臂屈不伸者,令先以热镬熏蒸,然后斧椎其骨,揉之有声,即愈。
觉罗伊桑阿,干隆中,以正骨起家,至钜富。
其授徒法,削笔管为数段,包以纸,摩挲之,使其节节皆接合,如未断者然,乃如法接骨,皆奏效。
故事,选上三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
凡禁庭执事人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报痊,逾期则惩治之。
侍郎齐召南坠马,伤首,脑出。
蒙古医士以牛脬蒙其首,其创立愈。
时有秘方,能立奏效,伊桑阿名最著。
当时湖南有张朝魁者,亦以治伤科闻。
朝魁,辰谿人,又名毛矮子。
年二十余,遇远来乞者,朝魁厚待之,乞者授以异术,治痈疽、瘰疬及跌打、损伤、危急之证,能以刀剖皮肉,去淤血於脏腑。
又能续筋正骨,时有刘某患腹痛,仆地濒死,朝魁往视曰:"病在大小肠。"
剖其腹二寸许,伸指入腹理之,数日愈。
辰州知府某乘舆越银壶山,忽堕岩下,折髃骨,朝魁以刀刺之,拨正,傅以药,运动如常。
陆懋修,字九芝,江苏元和人。
先世以儒显,皆通医。
懋修为诸生,世其学。
咸丰中,粤匪扰江南,转徙上海,遂以医名。
研精素问,著内经运气病释。
后益博通汉以后书,恪守仲景家法,於有清一代医家,悉举其得失。
所取法在柯琴、尤怡两家,谓得仲景意较多。
吴中叶桂名最盛,传最广,懋修谓桂医案出门弟子,不尽可信。
所传温病证治,亦门人笔述。
开卷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不应经法,误以胃热为肺热,由於不识阳明病,故著阳明病释一篇,以阐明之。
又据难经"伤寒有五"之文,谓:"仲景撰用难经,温病即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外。"
又谓:"瘟疫有温、有寒,与温病不同,医者多混称。 吴有性、戴天章为治疫专家,且不免此误。"
著论辨之,并精确,有功学者。
懋修既弃举业,不求仕进,及子润庠登第,就养京邸,著述至老不倦。
光绪中,卒。
润庠亦通医,官至大学士,自有传。
王丙,字朴庄,吴县人,懋修之外曾祖也。
著伤寒论注,以唐孙思邈千金方仅采王叔和伤寒论序例,全书载翼方中,序次最古,据为定本。
谓:"方中行、喻昌等删驳序例,乃欲申己见,非定论。"
著回澜说,争之甚力。
又著古今权量考,古一两准今六分七釐,一升准今七勺七秒,承学者奉以为法。
吕震,字茶村,浙江钱塘人。
道光五年举人,官湖北荆门州判。
晚寓吴,酷嗜医,诊疗辄有奇效。
其言曰:"伤寒论使学者有切实下手工夫,不止为伤寒立法。 能从六经辨证,虽繁剧如伤寒,不为多歧所误,杂证一以贯之。"
著内经要论、伤寒寻源。
懋修持论多本丙、震云。
邹澍,字润安,江苏武进人。
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
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
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
所著书,医家言为多。
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理摘要、医经书目,并不传。
所刊行者,本经疏证、续疏证、本经序疏要。
谓明潜江刘氏本草述,贯串金、元诸家说,反多牵掣,故所注悉本伤寒、金匮,疏通证明,而以千金、外台副之。
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
费伯雄,字晋卿。
与澍同邑,居孟河,滨江。
咸、同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
持脉知病,不待问。
论医,戒偏戒杂。
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
著书曰医醇,毁於寇。
撮其要,成医醇賸义,附方论。
大旨谓常病多,奇病少,医者执简,始能驭繁,不可尚异。
享盛名数十年,家以致富,子孙皆世其业。
伯雄所著,详於杂病,略於伤寒,与懋修、澍宗旨并不同。
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用附载焉。
清代医学,多重考古,当道光中,始译泰西医书,王清任著医林改错。
以中国无解剖之学,宋、元后相传脏腑诸图,疑不尽合,於刑人时,考验有得,参证兽畜。
未见西书,而其说与合。
光绪中,唐宗海推广其义,证以内经异同,经脉奇经各穴,及营卫经气,为西医所未及。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欲通其邮而补其缺。
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
蒋平阶,字大鸿,江南华亭人。
少孤,其祖命习形家之学,十年,始得其传。
遍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
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
遂著地理辨正,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辿仅因筠松以传。
其於廖瑀、赖文俊、何溥以下,视之蔑如。
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书,斥其伪尤力。
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
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书。
后复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谓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无秘本。
三吴两浙,有自称得平阶真传及伪撰成书指为平阶秘本者,皆假讬也。
从之学者,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他无所传授。
姜尧注青囊奥语及平砂玉尺辨伪,总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
平阶生於明末,兼以诗鸣。
清初诸老,多与唱和。
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云。
章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
干隆中,官甘肃知县,累擢江苏松太兵备道。
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
谓近世形家诸书,理当辞显者,莫如明张宗道地理全书,为之作注,稍辨正其误失。
大旨本元人山阳指迷之说,专主形势。
攀桂既仕显,不以方技为业,自喜其术,每为亲族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
妻吴故农家,自恨门第微,攀桂为购佳壤葬其亲,择子弟秀异者抚教之,遂登进士第,为望族。
高宗数南巡,自镇江至江宁,江行险,每由陆。
诏改通水道,议凿句容故破冈渎,攀桂相其地势,谓茅山石巨势高,纵成渎,非设闸不可成,储水多劳费。
请从上元东北摄山下,凿金乌珠刀枪河故道,以达丹徒,工省修易。
遂监其役,渎成,谓之新河,百年来赖其利便,攀桂亦因获优擢。
大学士于敏中於金坛里第筑园,攀桂为之相度营建,敏中殁后,事觉,高宗恶之,褫职居江宁。
晚耽禅理,殁时预知期日。
兼通日者术,括协纪辨方精要为一书,曰选择正宗,行於世。
刘禄,河南人。
善风角。
圣祖召直蒙养斋,欲授以官,屡辞。
从上北征,会粮饷乏济,命卜之,曰:"不出三日必至。"
果如其言。
后从幸热河,一日,踉跄至宫门,请上速徙高阜以避水厄。
时方晴霁,夜山水涨发,果冲没行宫。
又善相人,谓张廷玉、史贻直皆异日太平宰相。
六十一年冬,乞假归,至十一月望日,忽命家人制缞服,北向哭,未几,哀诏至,正圣祖崩之后二日也。
后卒於家。
张永祚,字景韶,浙江钱塘人。
幼即喜仰观五纬,长通晓星学,究悉天象。
年近三十,督学王兰生稔其学,录为诸生。
闽浙总督嵇曾筠求通知星象者,试永祚策,立成数千言。
荐於朝,授钦天监博士。
屡引见,占候悉验。
诏刊二十二史,永祚校勘天文、律历两志。
及书成,告归。
晚著书,曰天象原委。
卒后,有女传其学。
壻沈度,亦善推步,守其书。
戴尚文,湖南溆浦人。
诸生。
从鸿胪卿罗典学,凡天官星卜诸书,无不究览。
尝曰:"吾治经,师罗先生。 吾术数,未知孰可吾师者?"闻江南某僧精六壬、奇门,往师焉,尽得其秘。
归,应乡试长沙,同舍生失金,尚文为占曰:"君金若干,盗者青衣,手鱼肉,前行,后一白衣随之,肩荷重物。 以某时,候驿步门外,可获也。"
如其言往,果验。
尝侍母夜坐,心动,知偷儿入宅。
取井泥涂灶门,书符封之,偷不得去。
嘉庆初,福康安征苗,招致才异,罗典荐溆浦两生,一严如煜,一即尚文。
谓曰:"严生负经济才,应禄仕;汝疏散,为幕客,慎勿官职自羁也。"
尚文见福康安,长揖不拜,福康安欲试其术,握丝带问曰:"君神算,知吾握中何物?"乃请一字析其数,以五行推之,曰:"丝缕耳。"
大惊异,礼遇之,凡事必谘。
时苗猖獗,恒夜扑营,尚文辄预卜知之。
当五月,进攻旗鼓寨,占:"有大雹,贼伏林莽,师出不利。"
勿听。
日午,将抵寨,忽大风,雷雨雹交下,如卵如拳,击伤士卒,伏苗乘之,果败。
军中呼曰"神仙"。
又大军在干州,营龙头,为苗所围,断水,军不得食。
尚文设坛凿池,以法禳之,剧地,清泉滃出。
四年,驻天心寨,尚文夜观天象,知有咎,作书置幕府,辞归。
数日,福康安遽卒。
尚文归未几,亦病,自知死日。
卒后,其母伤之,焚所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