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笺校正 叙录〔一〕第三十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潜夫论笺校正
《潜夫论笺校正》 叙录〔一〕第三十六 王符

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二〕。

阘茸而不才〔三〕,先〔四〕器能当官〔五〕,未尝服斯

〔六〕,无所效其勋。

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七〕,字以缀愚情,财令不忽忘〔八〕。

刍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九〕。

草创〔一0〕叙先贤,三十六篇〔一一〕,以继前训〔一二〕,左丘明五经〔一三〕。

〔一〕○铎按:凡古人著书,叙皆在后,又多为韵语,此亦然。

〔二〕襄廿四年左传。

〔三〕史记贾谊传云:"阘茸尊显",索隐引胡广云:"阘茸,不才之人。"

〔四〕"先"疑" "。

〔五〕文十年左传云:"当官而行。"

〔六〕新书官人篇云:"王者官人有六等,六曰厮役。"

斯、厮古今字。

哀二年左传:"人臣隶圉免",杜注:"去厮役。"

释文:‘"厮"字又作"斯"。

’引韦昭注汉书云:"析薪曰斯。"

按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传:"斯,析也。"

说文无"厮"字,依音义当作"斯"。

宣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新序杂事四亦作"斯役"。

汉书食货志云:"服役者不下二人",颜师古注:"服,事也。"

○铎按:" "程本作"役"。

,古文役。

〔七〕初学记廿一引尚书中候云:"元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

〔八〕"财"与"纔"同。

说文云:"忽,忘也。 忘,不识也。"

二字连文。

汉书翟方进传:‘陈庆云:"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

〔九〕诗板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按汉书艺文志论小说家云:"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此文本于彼。

〔一0〕论语云:"裨谌草创之。"

〔一一〕"先贤"二字疑误。

○铎按:"先贤"与"前训"当互易。

此节通为五言,"六"上疑脱"有"字。

〔一二〕周语云:"咨之前训。"

○铎按:"以"上疑脱一字。

〔一三〕白虎通五经篇云:"五经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左传序疏:沈氏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邱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邱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汉书艺文志注:"左邱明,鲁太史。"

按"草创"下数语,疑有脱误。

先圣遗业,莫大教训。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一〕。

智明所成,德义所建。

夫子好学,诲人不倦〔二〕。

故叙赞学第一。

〔一〕论语。

凡经书已注本篇者,此不重出。

〔二〕论语。

凡士之学,贵本贱末。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

礼虽媒绍,〔二〕必载于贽〔三〕。

时俗趋末,惧毁术〔四〕。

故叙务本第二。

〔一〕文五年左传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二〕仪礼聘礼云:"士为绍摈。"

〔三〕孟子云:"出疆必载质。"

"贽"与"质"同。

白虎通文质篇云:"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

〔四〕句脱一字。

程本作"行术"。

○铎按:"术"上疑脱"圣"字,下云"遂远圣述",是其例。

人皆智德,苦为利昏〔一〕。

行污求荣〔二〕,戴盆望天〔三〕。

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四〕。

将修德行,必慎其原。

故叙遏利第三。

〔一〕史记平原君传论云:‘鄙语曰:"利令智昏。"

’说苑贵德篇云:"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二〕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

〔三〕汉书司马迁传答任安书云:"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戴盆望天,事不两施。"

〔四〕孟子。

世不识论,以士卒化〔一〕,弗问志行,官爵是纪。

不义富贵,仲尼所耻〔二〕。

伤俗陵迟〔二〕,遂远圣述〔四〕。

故叙论荣第四。

〔一〕字误。

王侍郎云:‘"卒化"当作"族位"。

论荣篇云:"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

下文又以族、位对文,是其证。

〔二〕论语。

〔三〕荀子宥坐篇云:"世之陵迟亦久矣。"

汉书于定国传云:"俗化陵夷",颜师古注:"言颓替也。"

"陵夷"与"陵迟"同,说文作"夌●"。

〔四〕"述"字误。

俞樾云:‘述,读为"术"。

诗日月篇:"报我不述",释文曰:"述,本亦作术。"

述、术古通用,非误也。

’○铎按:俞说是也。

下叙本政云:"述在于君",亦以"述"为"术"。

惟贤所苦〔一〕,察妒所患,皆嫉过己,以为深怨〔二〕。

或因颣衅〔三〕,或空造端〔四〕。

痛君不察,而信谗言〔五〕。

故叙贤难第五。

〔一〕方言云:"惟,凡思也。"

〔二〕燕策云:"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

〔三〕"颣衅"旧作"类舋"。

淮南子泛论训云:"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高诱注:"考,瑕衅也。 颣,盘若丝之结颣也。"

〔四〕汉书楚元王后刘向传元帝诏云:"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议诋欺。"

〔五〕诗沔水云:"谗言其兴",毛传:"疾王不能察谗也。"

青蝇云:"无信谗言。"

原明所起,述暗所生〔一〕,距谏所败〔二〕,祸乱所成。

当涂之人,咸〔三〕欲专君〔四〕,壅蔽贤士,以擅主权〔五〕。

故叙明暗第六〔六〕。

〔一〕○铎按:"述"疑当作"迹"。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迹汉功臣,亦皆剖符世爵"。

贾谊传:"窃迹前事",师古注:"寻前事之踪迹。"

迹、迹同。

汉三老赵宽碑:"追迹前勋",本书本政篇:"远迹汉元以来",皆其义。

"迹"或作●,故讹。

〔二〕史记殷本纪云:"知足以拒谏。"

"距"与"拒"通。

〔三〕"咸"旧作"成"。

〔四〕治要载申子大体篇云:"一臣专君,群臣皆蔽。"

晏子春秋谏下云:"臣专其君,谓之不忠。"

〔五〕管子明法解云:"臣有擅主者,则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

〔六〕○铎按:本篇"暗"作"闇",同。

上览先王,所以致太平〔一〕,考绩黜陟,着在五经。

罚赏之实,不以虚名。

明豫德音〔二〕,焉问扬庭〔三〕。

故叙考绩第七。

〔一〕"太"字衍,本篇"致平"凡四见。

法言寡见篇云:"因秦之法,清而行之,亦可以致平乎?"汉书王莽传:"辅翼于帝,期于致平。"

颜师古注:"致太平。"

后汉纪明帝纪:‘宋均曰:"治皆致平。"

’后汉书崔骃后实传政论云:"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

马融传广成颂云:"致平于仁义之渊。"

中论审大臣篇云:"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

又云:"治国致平之术。"

皆其证。

○铎按:笺"本篇"当云"此篇"。

〔二〕"豫"疑当作"务"。

昭四年左传云:"先王务修德音。"

〔三〕易夬:"扬于王庭。"

○铎按:"焉"犹"乃"也,"于是"也。

说见经传释词二。

扬庭,谓大公无私。

人君选士,咸求贤能。

群〔一〕司贡荐,竞进下材〔二〕。

憎是掊克〔三〕,何官能治?买药得鴈〔四〕,难以为医。

故叙思贤第八。

〔一〕"群"旧作"君"。

〔二〕史记儒林传云:"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

汉书王嘉传云:"下材怀危内顾。"

〔三〕诗荡。

"憎"今作"曾"。

○铎按:此盖本鲁诗。

〔四〕广韵三十谏:"赝,伪物。"

鴈、赝古今字。

韩非子说林下云:‘齐伐鲁,索谗鼎。

鲁以其鴈往。

齐人曰:"鴈也。"

鲁人曰:"真也。"

’○铎按:能,古音奴来反,说见唐韵正。

原本天人,参连相因〔一〕,致和平机〔二〕,述〔三〕在于君,奉法选贤,国自我身〔四〕。

奸门窃位〔五〕,将谁督察〔六〕?故叙本政第九。

〔一〕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

〔二〕毛诗芣卫序云:"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郑笺:"天下和,政教平也。"

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天下和平。"

〔三〕"述"当作"术"。

○铎按:述、术通,见上叙论荣。

〔四〕淮南子泰族训云:"身者,国之本也。"

〔五〕注见贤难篇。

〔六〕"察"字失韵。

○铎按:尔雅释诂:"存,察也。"

察、存双声,察,读为"存",即以"存"与人、因、君、身为韵。

犹诗小雅小旻:"是用不集",毛传:"集,就也。"

集、就双声,集,读为"就",即以"就"与犹、咎、道为韵;大雅常武:"以修我戎",戎、汝双声,戎,读为"汝",即以"汝"与祖、父为韵;易剥象传:"终不可用也",用、以双声,用,读为"以",即以"以"与"载"为韵"丰象传用、事协,亦同"。

此皆古人变文协韵之例,说见经义述闻卷二、古书疑义举例一、三。

汪以"察"字失韵,盖偶疏耳。

览观古今,爰暨书传〔一〕,君皆欲治,臣恒乐乱。

忠佞溷淆,〔二〕各以类进,常苦不明〔三〕,而信奸论〔四〕。

故叙潜叹第十。

〔一〕汉书成帝纪赞云:"博览古今。"

异姓诸侯王表序云:"书传所记,未尝有焉。"

律历志云:"稽之于古今,考之于经传。"

〔二〕汉书董仲舒传云:"贤不肖浑殽",颜师古注:"浑殽,杂也。"

"浑殽"与"溷淆"同。

五行志又作"溷肴"。

〔三〕○铎按:"常"当作"帝"。

本篇云:"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又云:"或君则不然,苟眩于爱,惟言是从",即此所谓"帝苦不明,而信奸论"也。

常、帝形近多相乱,述赦篇:"其文常曰","常"讹作"帝",犹此"帝"讹作"常"矣。

〔四〕汉书京房传云:‘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夫位以德兴,德贵忠立,社稷所赖,安危是系。

非夫谠直贞亮,仁慈惠和〔一〕,事君如天〔二〕,视民如子〔三〕,则莫保爵位,而全令名。

故叙忠贵第十一。

〔一〕文十八年左传云:"宣慈惠和。"

〔二〕宣四年左传云:"君,天也。"

〔三〕注见救边篇。

先王理财,禁民为非〔一〕。

洪范忧民〔二〕,诗刺末资〔三〕。

浮伪者众,本农必衰。

节以制度,如何弗议?故叙浮侈第十二。

〔一〕易系辞下传。

〔二〕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二者生民之本。"

〔三〕诗板云:"丧乱蔑资",毛传:"蔑,无;资,财也。"

郑笺云:"其遭丧祸,又素以赋敛空虚,无财货以共其事,穷困如此。"

说苑政理篇又云:‘"相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

’"末资"即"蔑资",蔑、末古通用,汉书韦玄成传云:"于蔑小子",即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也。

○铎按:刘向用鲁诗说,此亦同。

积微伤行,怀安败名〔一〕,明莫恣欲〔二〕,而无悛容〔三〕。

足以愎谏〔四〕,闻善不从。

微安召辱,终必有凶。

故叙慎微第十三。

〔一〕僖廿三年左传云:"怀与安实败名。"

〔二〕"明莫"犹言"晨昏",或"明"为"朝"之坏。

○铎按:或说长。

程本"欲"讹"欢"。

〔三〕襄八年左传云:"亦无悛容。"

〔四〕僖十五年左传云:"愎谏违卜。"

明主思良,劳精贤知〔一〕。

百寮阿党〔二〕,不核真伪,苟崇虚誉〔三〕,以相诳曜,居官任职〔四〕,则无功效〔五〕。

故叙实贡第十四。

〔一〕汉书匡衡传云:"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

韩非子难二:‘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

’"劳精"注见慎微篇。

〔二〕礼记月令云:"是察阿党。"

〔三〕"誉"旧作"举",卢学士改。

〔四〕史记汲黯传:‘庄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踰人。"

〔五〕汉书朱博传云:"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翟方进传云:"陈咸内自知行辟亡功效。"

○铎按:此章换韵。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先王之制,皆足代耕。

增爵损禄,必程以倾〔一〕。

先益吏俸,乃可致平〔二〕。

故叙班禄第十五。

〔一〕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毕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毕程氏以亡。"

毕、必古字通。

○铎按:管子版法解:"往事毕登",宋本作"必"。

隐元年左传:"同轨毕至",说苑修文篇、隐三年公羊传注并同,白虎通崩薨篇作"必"。

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万祥毕臻",文选作"必"。

今本逸周书作"毕程氏",盖后人不识古字而改之。

又诗荡:"大命以倾。"

〔二〕○铎按:"致平"见上,亦见下章。

君忧臣劳〔一〕,古今通义〔二〕。

上思致平,下宜竭惠〔三〕。

贞良信士,咸痛数赦。

奸宄繁兴,但以赦故。

乃叙述赦第十六〔四〕。

〔一〕越语:‘范蠡曰:"为人臣者,君忧臣劳。"

〔二〕汉书董仲舒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铎按:语本孟子滕文公上篇。

〔三〕"惠"疑"虑"之误。

考绩篇云:"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

○铎按:惠、慧古字通,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郑注:‘鲁读"慧"为"惠"。

’即其证。

"竭慧"犹言"竭知"。

义、惠,支、脂合韵,与上叙浮侈同。

本篇用韵之例,或通章隔句韵,或四句一换韵。

如汪说,则后六句有韵,而"义"字失韵矣。

〔四〕前后文俱云"故叙",此作"乃",变文使与上相避。

先王御世,兼秉威德,赏有建侯,罚有刑渥。

赏重禁严〔一〕,臣乃敬职。

将修太平,必循此法〔二〕。

故叙三式第十七。

〔一〕"禁严"二字旧倒。

〔二〕"循"旧作"媚"。

按考绩篇云:"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

今据改。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

日力不暇,谷何由盛?公卿师尹,卒劳百姓〔二〕,轻夺民时,诚可愤诤!故叙爱日第十八。

〔一〕管子山权数篇云:"谷者,民之司命也。"

初学记廿七引范子:‘计然云:"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二〕诗节南山。

观吏所治,斗讼居多。

原祸所起,诈欺所为。

将绝其末,必塞其原。

民无欺诒,世乃平安〔一〕。

故叙断讼第十九。

〔一〕论衡宣汉篇云:"圣主治世,期于平安。"

五帝三王,优劣有情〔一〕。

虽欲超皇,当先致平〔二〕。

必世后仁〔三〕,仲尼之经。

遭衰奸牧,得不用刑?故叙衰制第二十。

〔一〕白虎通号篇云:"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

后汉书曹褒传肃宗元和二年诏云:"三五步骤,优劣殊轨。"

章怀注引孝经钩命决云:"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

〔二〕白虎通云:"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 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 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

○铎按:虽、唯古字通,言唯其欲超越三皇,则当先致太平也。

〔三〕论语。

圣王忧勤〔一〕,选练将帅〔二〕,授以鈇钺〔三〕,假以权贵。

诚多蔽暗,不识变势,赏罚不明,安得不败?故叙劝将第二十一。

〔一〕毛诗鱼丽序云:"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

〔二〕史记赵世家云:"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三〕淮南子兵略训云:‘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

将军受命,卜吉日以受鼓旗。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趋至堂下,北面而立。

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鈇"与"斧"同。

蛮夷猾夏〔一〕,古今所患。

尧、舜忧民〔二〕,皋陶御叛〔三〕;宣王中兴〔四〕,南仲征边〔五〕。

今民日死,如何弗蕃〔六〕?故叙救边第二十二。

〔一〕志氏姓篇"猾"作"滑"。

〔二〕孟子云:"圣人之忧民如此。"

〔三〕"御"旧作"术"。

按"御"与"御"同。

○铎按:"抵御"字正当如此作。

〔四〕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 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五〕诗常武。

〔六〕诗崧高云:"四国于蕃",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御之,为之蕃屏。"

哀十六年左传:‘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

’杜注:"使为屏藩之卫。"

"蕃"与"藩"通。

凡民之情,与君殊戾,不能远虑〔一〕,各取一制〔二〕,苟挟〔三〕私议〔四〕,以为国计。

宜寻其言,以诘所谓〔五〕。

故叙边议第二十三。

〔一〕论语云:"人无远虑。"

〔二〕"各"旧作"督"。

按本篇云:"各取一阕",今据改。

〔三〕"挟"旧作"扶"。

〔四〕管子法法篇云:"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议自贵者。"

〔五〕汉书贾谊传云:"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边既远门〔一〕,太守擅权。

台阁不察〔二〕,信其奸言,令坏〔三〕郡县,殴民内迁。

今又丘荒,虑必生心〔四〕。

故叙实边第二十四。

〔一〕王先生云:‘"门"疑"阙"。

’继培按:作"阙"是也。

本篇云:"小民谨劣,不能自达阙廷。"

后汉书南蛮板楯蛮夷传云:"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

亦一证。

〔二〕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云:"光武皇帝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章怀注:"台阁,谓尚书也。"

〔三〕"令坏"旧作"今怀"。

〔四〕王先生云:‘"必"疑"戎"之误。

庄廿八年左传云:"戎之生心。"

’○铎按:"虑"当作"虏",二字形音俱近,故讹。

本篇云:"诚不可久荒,以开敌心。"

又云:"西羌、北虏,必生窥欲。"

是其明证矣。

王说失之。

又按此以"心"与权、言、迁合韵,知闭口音之变,汉末已然。

近人谓始于胡曾之时,考之未审耳。

胡曾有戏妻族语不正诗,见全唐诗。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

蓍龟卜筮,以定嫌疑〔二〕。

俗工浅源〔三〕,莫尽其才。

自大非贤〔四〕,何足信哉?故叙卜列第二十五。

〔一〕易系辞下传。

〔二〕礼记曲礼云:"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三〕○铎按:"源"疑当作"顽",声之误也。

广雅释诂一:"顽,愚也。"

本篇云:"世俗小人,浅陋愚戆。"

是其义。

〔四〕句有误字。

○铎按:"大非"二字疑倒。

本篇云:"圣贤虽察不自专,故立卜筮以质神灵。"

又云:"及周史之筮敬仲,庄叔之筮穆子,可谓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矣。"

故曰"自非大贤,何足信哉"?

易有史巫〔一〕,诗有工祝〔二〕。

圣人先成,民后致力〔三〕。

兆黎劝乐〔四〕,神乃授福〔五〕。

孔子不祈,以明在德〔六〕。

故叙巫列第二十六。

〔一〕巽九二。

〔二〕楚茨。

〔三〕桓六年左传云:"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四〕王侍郎云:‘孟子:"而民欢乐之",音义:"欢乐本亦作劝乐。"

臧氏玉琳经义杂记引左氏昭九年注疏,谓晋、唐时本皆作"劝乐",又引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及汉书王莽传注,以证"欢"为"劝"之误。

今按灵台篇:"不日成之",郑笺云:"言说文王之德,劝其事,忘己劳也。"

绵篇:"鼛鼓弗胜",毛传云:"言劝事乐功也",孔疏云:"是其劝乐之甚也。"

"劝事乐功"即解"劝乐"之义。

〔五〕桓六年左传云:"民和而神降之福。"

〔六〕即本篇"子路请祷"事也。

礼记礼器云:‘君子曰:"祭祀不祈。"

’郑注:‘祈,求也。

祭祀不为求福也。

诗云:"自求多福",福由己耳。

’在‘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之后,古本或有"君子"作"孔子"者。

○铎按:礼器此节下文亦称"孔子曰",则"祭祀不祈"亦孔子语甚明。

五行八卦,阴阳所生,禀气薄厚,以着其形〔一〕。

天题厥象,〔二〕人实奉成〔三〕。

弗修其行,福禄不臻。

故叙相列第二十七。

〔一〕论衡无形篇云:"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

〔二〕诗麟之趾疏引中候握河纪云:"帝轩题象,麒麟在囿。"

后汉书曹褒传章怀注引帝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

宋均注云:"题五德之期,立将起之象。"

"题象"盖用彼文。

〔三〕白虎通三正篇云:"王者当奉顺而成之。"

诗称吉梦〔一〕,书传亦多,观察行事,占验不虚。

福从善来,祸由德痡〔二〕,吉凶之应,与行相须〔三〕。

故叙梦列第二十八。

〔一〕斯干。

〔二〕尔雅释诂云:"痡,病也。"

〔三〕说苑敬慎篇:‘老子曰:"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新书大政上篇云:"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已矣;行之恶也,粹以为菑已矣。 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菑,则亦无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

论难横发,令道不通。

后进疑惑,不知所从〔一〕。

自昔庚子,而有责〔二〕云。

予岂好辩〔三〕?将以明真。

故叙释难第二十九。

〔一〕论语云:"后进于礼乐",何晏注:"先进、后进,谓士先、后辈也。"

汉书游侠陈遵传云:"为后进冠。"

冯奉世传杜钦疏云:"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 疑生亡常,惑生不知。 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亡所错手足。"

〔二〕"责"旧作"贵"。

〔三〕孟子。

朋友之际,义存六纪〔一〕,摄以威仪〔二〕,讲习王道〔三〕,善其久要,贵贱不改。

今民迁久〔四〕,莫之能奉〔五〕。

故叙交际第三十。

〔一〕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云:"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二〕诗既醉。

〔三〕易兑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汉书扬雄传长杨赋云:"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

又法言吾子篇序云:"降周及孔,成于王道。"

颜师古注:"言自周公以降,至于孔子,设教垂法,皆帝王之道。"

或云:"王"当为"至"。

○铎按:朋友交际,岂皆讲习王道?至道所包者广,当是也。

〔四〕论语云:"民散久矣。"

迁、散同义,周语云:"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在裔土。"

○铎按:"散"之为"迁",犹"播散"之为"播迁","盘散"之为"蹁 "矣。

志氏姓篇作"今民散久"。

〔五〕"奉"当作"矣",与上韵协。

○铎按:作"矣"是也。

君有美称,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愿乃成。

宝权神术,勿示下情〔一〕,治势一定〔二〕,终莫能倾。

故叙明忠第三十一。

〔一〕"勿"旧作"勾"。

按韩非子二柄篇云:"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

难三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主道篇云:"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 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皆"勿示下情"之义。

〔二〕○铎按:本篇作"治势一成","成"亦"定"也。

易系辞上传:"干坤定矣",虞翻注:"定,谓成列。"

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阳之所定",高诱注:‘"定"犹"成"也。

’周礼小司徒:"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郑注:‘登,成也;"成"犹"定"也。

’周语下:"听无耸,成也",晋语二:"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语:"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并云:"成,定也。"

此二字古音同部,故互训也。

人天情通,气感相和,善恶相征,异端变化〔一〕。

圣人运之,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二〕含嘉。

故叙本训第三十二。

〔一〕淮南子泰族训云:"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 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风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溶波。 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

〔二〕"能"疑"不"。

○铎按:"莫能"二字疑倒。

明王统治,莫大身化〔一〕,道德为本,仁义为佐〔二〕。

思心顺政,责民务广,四海治焉,何有消长?故叙德化第三十三。

〔一〕管子权修篇云:"身者,治之本也。"

君臣上篇云:"身立而民化。"

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道应训:‘詹何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二〕淮南子览冥训云:"持以道德,辅以仁义。"

说苑谈丛篇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上观大古,五行之运,咨之诗、书,考之前训〔一〕。

气终度尽,后代复进。

虽未必正,可依传问〔二〕。

故叙五德志第三十四。

〔一〕周语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后汉书胡广传云:"必议之于前训,咨之于故老。"

〔二〕"问"当作"闻"。

哀十四年公羊传云:"所传闻异辞。"

白虎通礼乐篇云:"圣人之道,犹有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其所受而已。"

○铎按:此书多以"问"为"闻",注见遏利篇"呜呼问哉"下。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

类族变物〔一〕,古有斯姓。

博见同□□□□□□□□□□□□□〔二〕。

故叙志氏姓第三十五。

〔一〕○铎按:本篇引易作"辩物",说详彼。

〔二〕○铎按:此章脱文十三,诸本皆如是。

校写既竟,辄详绎篇旨而补之。

少孙续史,窃附通人;束

补亡,存思在昔。

十三字如下:"祖,以赞贤圣。 序此假意,待士揖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