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五 明史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五 明史 赵翼

万历中矿税之害

万历中,有房山民史锦、易州民周言等言阜平、房山各有矿砂,请遣官开采,以大学士申时行言而止。

后言矿者争走阙下,帝即命中官与其人偕往。

盖自二十四年始,其后又于通都大邑增设税监,故矿、税两监遍天下,两淮又有盐监,广东又有珠监,或专或兼,大珰、小监纵横绎骚,吸髓饮血,天下咸被害矣。

其最横者,有陈增、马堂、陈奉、高淮、梁永、杨荣等。

增开采山东,兼征东昌税,纵其党程守训等大作奸弊,称奉密旨搜金宝,募人告密,诬大商巨室藏违禁物,所破灭什佰家,杀人莫敢问。

又诬劾知县韦国贤、吴宗尧等,皆下诏狱,凡肆恶山东者十年。

堂天津税监,兼辖临清。

始至,诸亡命从者数百人,白昼手锒铛,夺人财,抗者以违禁罪之,僮告主者,畀以十之三,破家者大半,远近罢市。

州民万余纵火焚堂署,毙其党三十七人,皆黥臂诸偷也。

事闻,诏捕首恶,株连甚众,有王朝佐者,以身任之,临刑神色不变,州民立祠祀之。

陈奉征荆州店税,兼采兴国州矿砂,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商民恨刺骨,伺其出,数千人竞掷瓦石击之。

至武昌,其党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士民公愤,万余人甘与奉同死,抚按三司护之始免。

已而汉口、黄州、襄阳、宝庆、德安、湘潭等处民变者凡十起,奉又诬劾兵备佥事冯应京等数十员,帝皆为降革逮问,武昌民恨切齿,誓必杀奉,奉毫匿楚王府,众乃投奉党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以巡抚支可大护奉,焚其辕门,而奉幸免。

高淮采矿、征税辽东,搜括士民财数十万,招纳亡命,纵委官廖国泰虐民激变,诬系诸生数十人,打死指挥张汝立,又诬劾总兵马林等,皆谪戍。

率家丁三百人,张飞虎旗,金鼓震天,声言欲入大内,遂潜住广渠门外,御史袁九皋等劾之,帝不问。

淮益募死士出塞,发黄票、龙旗走朝鲜,索冠珠貂马。

又扣除军士月粮,前屯卫军甲而噪,誓食其肉,锦州、松山军相继变,淮始内奔。

梁永征税陕西,尽发历代陵寝,搜摸金玉,纵诸亡命旁行劫掠,所至邑令皆逃,杖死指挥县丞等官,私宫良家子数十人,税额外增耗数倍,索咸阳冰片五十斤、麝香二十斤,秦民愤,共图杀永,乃撤回。

杨荣为云南税监,肆行威虐,诬劾知府熊铎等,皆下狱,百姓恨荣入骨,焚税厂,杀委官张安民,荣益怒,杖毙数千人,又怒指挥樊高明,榜掠绝觔以示众,于是指挥贺世勋等率冤民万人焚荣第,杀之,投火中,并杀其党二百余人,帝为不食者累日。

此数人其最著者也。

他如江西矿监潘相激浮梁、景德镇民变,焚烧厂房,相往勘上饶矿,知县李鸿戒邑人敢以食物市者死,相竟日饥惫而归,乃劾鸿,罢其官。

苏杭织造太监孙隆激民变,遍焚诸委官家,隆走杭州以免。

福建税监高采在闽肆毒十余年,万众汹汹,欲杀采,采率甲士二百人突入巡抚袁一骥署,劫之令谕,众始退。

此外如江西李道、山西孙朝、张忠、广东李凤、李敬、山东张、河南鲁坤、四川邱乘云辈,皆为民害,犹其次焉者也。

是时廷臣章疏悉不省,而诸税监有所奏,朝上夕报可,所劾无不曲护之,以故诸税监益骄,所至肆虐,民不聊生,随地激变,迨帝崩,始用遗诏罢之,而毒痡已遍天下矣。

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

万历中缺官不补

万历末年,怠荒日甚,官缺多不补。

旧制:给事中五十余员,御史百余员。

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无所属,十三道只五人,一人领数职,在外巡案,率不得代,六部堂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亦屡缺不补。

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舆哀诉。

诏狱诸囚,以理、刑无人,不决,遣家属聚号长安门。

职业尽弛,上下解体,内阁亦只方从哲一人,从哲请增阁员,帝以一人足办,不增置,从哲坚卧四十余日,阁中虚无人,帝慰留再三,又起视事。

帝恶言者扰聒,以海宇升平,官不必备,有意损之,及辽左军兴,又不欲矫前失,行之如旧。

"方从哲传"

今案叶向高疏言"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二人,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尝用一人。"

又言"今六卿止赵焕一人,都御史十年不补。"

"向高传"又孙玮为户部尚书时,大僚多缺,玮兼署戎政及兵部,又都御史自温纯去后,八年不置代,至外计期近,始命玮以兵部尚书掌左都御史事。

"玮传"御史孙居相一人兼摄七差,署诸道印。

"居相传"观此,可见是时废弛之大概也。

三案

梃击

万历中,郑贵妃专宠,光宗虽为皇长子,而储位未定,朝臣多疑贵妃欲立己子福王,故请建储及争三王并封之议者,无虑数十百疏。

迨光宗既立为太子,犹孤危无依,故朝臣请福王之国者,又数十百疏,福王已之国矣。

四十三年五月四日,忽有人持枣木梃入慈庆宫"光宗为太子时所居"击伤门者,至前殿,为内侍所执。

皇太子奏闻,巡城御史刘廷元讯其人,名张差,语无伦次,状似疯癫。

移刑部,郎中胡士相等遂欲以疯癫具狱。

提牢主事王之采密讯其人,名张五儿,有马三舅、李外父令随一老公至一大宅,亦系老公家,教以遇人辄打死。

之采录其语,明日刑部又覆讯,马三舅名三道,李外父名守才,引路老公系庞保,大宅老公系刘成,保、成皆郑贵妃宫内奄人也。

中外籍籍,皆疑贵妃弟郑国泰主谋,欲弑太子,为福王也。

帝亦心动。

贵妃窘,自乞哀于皇太子。

帝御慈宁宫,皇太子及三皇孙侍,召阁臣方从哲、吴道南及朝臣入,极言我父子慈爱,以释群疑。

命磔差、保、成三人,无他及。

群臣出,帝意中变,命先戮差。

及九卿三法司会同司礼监讯保、成于文华门,保、成以无左证,遂辗转不承。

刑部尚书张问达请移入法司刑讯,帝以事连贵妃,恐付外益滋口实,乃毙保、成于内,三道、守才远流,其事遂止。

"张问达、王之采等传"此梃击一案也。

红丸

光宗即位甫数日即病痢,中官崔文升进利剂,益剧,有鸿胪寺官李可灼进药称仙丹,帝召阁臣方从哲、韩爌等入受顾命,因问李可灼有药,即传入诊视,言病源甚悉,帝命速进药,诸臣皆不敢决,可灼遂进一丸,帝稍觉舒畅,诸臣退,帝又命进一丸,明日天未明,帝崩。

"韩爌传"此红丸一案也。

移宫

光宗初即位,时郑贵妃尚在干清宫,李选侍为贵妃,请封皇太后,帝已允太后之封,谕司礼监矣,时外廷传言贵妃以美女进帝以致病,御史杨涟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并请帝慎起居,因及郑贵妃不宜封太后。

越三日,帝召大臣,并及涟,数目视涟"毋听外间流言。"

遂逐文升,且停太后命。

涟自以小臣受顾命,誓以死报,帝崩,涟急催阁部大臣同入,临毕,阁臣刘一问群奄"皇长子何在?"东宫伴读王安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大呼"谁敢匿新天子者!"安入白,选侍乃令皇长子出,一等即呼万岁,掖升辇,至文华殿,先正太子位。

时选侍在干清宫,一谓太子不可与同居,乃奉太子暂居慈庆宫。

明日,周嘉谟、左光斗等疏请令选侍移宫,光斗疏中有武氏语,选侍怒,欲召太子加光斗重谴,涟正色谓诸奄"太子今已为天子,选侍何得召?"明日,又合疏上,选侍不得已,即日移哕鸾宫,帝乃还干清。

"一、涟、光斗传"此移宫一案也。

梃击

梃击自庞保、刘成死后,浮议已息。

明年之采为徐绍吉劾去。

天启中,之采复官,乃追理前事,上复仇疏,谓"梃击一事,何等大事?乃刘廷元以疯癫蔽狱,胡士相亦朦胧具词,实缘外戚郑国泰私结廷元,谋为大逆耳!"此又梃击一案争端之始也。

红丸

光宗崩,阁臣方从哲票拟,赏李可灼银币,御史王舜等劾可灼,乃改令可灼引疾归。

已而孙慎行入朝,追劾从哲,谓"可灼非太医,红丸是何药?从哲乃敢使进御,从哲应坐弑逆之罪。"

王纪、杨东明、钟羽正、萧近高、邹元标等疏继之,黄克缵等则为从哲辨,此又红丸一案争端之始也。

移宫

李选侍移宫时,内竖李进忠、刘朝、田诏等盗金宝过干清门而仆,帝下法司案治,诸奄惧,则扬言帝薄待先朝妃嫔,致选侍移宫日跣足投井,以摇惑外廷。

御史贾继春遂上安选侍书,黄克缵入其言,亦附和之,帝怒,削继春籍。

已而帝渐忘前事,王安又为魏忠贤排死,刘朝、田诏等乃贿忠贤而上疏辨冤,于是继春等起用,倚奄势与杨涟等为难,此又移宫一案争端之始也。

此三案者,本各有其是,

梃击梃击虽不能不致疑于郑氏,然安知非庞保、刘成等之行险幸功?故当时孙承宗已谓"事关太子,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可问;庞保、刘成而上不可问。"

此亦善为调停之说也。

红丸

红丸之案,据韩爌具述进药始末,谓"可灼进药时,诸大臣皆在,皆未阻止。"

而慎行独责从哲以弑逆,本属深文,故疏出,举朝共觉其过当,特以其援引春秋许世子不尝药之例,其论自不可没。

移宫

至移宫一事,光宗在位日浅,李选侍素无权势,不比郑贵妃之在万历中数十年薰灼也,即暂居干清,亦岂遂能垂帘称制?特熹宗年尚幼,不可不虑其久而挟制,此杨涟等趣移宫之深意也。

既移宫后,自当待以恩礼,乃忽有薄待先朝嫔御之流言,则贾继春之请安选侍,亦未为过。

故倪元璐之论此三案,谓主梃击者,力护东宫;争梃击者,计安神祖。

主红丸者,仗义之词;争红丸者,原情之论。

主移宫者,弭变于几先;争移宫者,持平于事后。

各有其是,不可偏非。

此说最得情理之平。

乃此三案遂启日后无穷之攻击者。

缘万历中,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东林书院,为一时儒者之宗,海内士大夫慕之。

其后邹元标、冯从吾等又在京师建首善书院,亦以讲学为事。

赵南星由考功郎罢归,名益高,与元标、宪成,海内拟之三君。

其名行、声气足以奔走天下,天下清流之士群相应和,遂总目为东林。

凡忤东林者,即共指为奸邪,而主梃击、红丸、移宫者皆东林也。

万历末,东林已为齐、楚、浙三党斥尽。

"叶向高传"光熹之际,叶向高再相,与刘一等同心辅政,复起用东林,及赵南星长吏部,又尽斥攻东林者。

于是被斥者谋报复,尽附魏奄,借其力以求胜。

向高等相继去国,涟、光斗等又被诬害,凡南星所斥者,无不拔擢,所推者无不遭祸,迭胜迭负,三案遂为战场。

倪元璐所谓三案在逆奄未用之先,虽甚水火,不害埙篪;逆奄得志后,逆奄杀人,则借三案,群小求进,则借三案,经此二借,而三案全非矣!

三案俱有故事

光宗在东宫时有梃击之变,固出非常,然此亦有故事。

万历元年正月,有王大臣者为内侍服,入干清宫,被获,下东厂讯,中官冯保欲缘此害高拱,令家人辛儒教以为高拱所使行刺者,锦衣都督朱希孝等会鞫,大臣疾呼曰"许我富贵,乃掠治我耶?我何处识高阁老?"希孝惧,不敢讯,廷臣杨博、葛守礼等力言于张居正,居正讽冯保,保乃以生漆酒喑大臣,移送法司处斩。

"高拱传"是宫禁之变,先已有之。

但李希孔疏,谓"王大臣徒手闯宫门,则非张差之持棍肆击者可比,究不知有主使否也。"

红丸亦有故事,孝宗崩,时中官张瑜等以误用药下狱,杨守随会讯杖之。

"守随传"御史任惠又请明正张瑜及刘文泰用药失宜之罪。

"惠传"世宗晚年,服方士药,及崩,法官坐方士王金等子弑父律。

"高拱传"是用药致殒,亦有故事。

然高拱谓"世宗临御四十五年,抱病经岁,寿考令终,乃谓为王金等所害,诬以不得正终,天下后世,视帝为何如主?"此又一说也。

盖世宗之服方士药,误在平日,故无迹可寻,孝宗、光宗之服药遽崩,误在临时,其迹易见,使崔文升、李可灼之案,阁臣或仿杨守随杖责之例,则诸臣当亦无异言矣,而反赉以银币,所以招物议也。

至移宫之例,即光宗初登极时,郑贵妃亦尚在干清宫,为李选侍请封皇后,选侍亦为贵妃请封皇太后,尚书周嘉谟等共诘责郑养性,令贵妃移宫,贵妃即日移慈宁去,是移宫亦已有故事也。

第光宗系长君,故郑贵妃不能不移,熹宗则冲主,选侍或以保护为词,同处日久,易启挟制之渐,故涟等早虑之耳。

然选侍去而客氏入,卒至与魏奄乱政,盖国运将倾,固非人所能预料也。

张居正久病百官斋祷之多

明天启中,魏阉生祠遍天下,人皆知之,而万历中,张居正卧病,京朝官建醮祷祀,延及外省,靡然从风,则已开其端。

盖明中叶以后,士大夫趋权附势,久已相习成风,黠者献媚,次亦迫于避祸而不敢独立崖岸,此亦可以观风会也。

案明史:居正病,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无不建醮。

而明朝小史所载更详:万历十年,居正病久,帝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六部大臣九卿五府公侯伯俱为设醮,已而翰林科道继之,部属中行又继之,诸杂职又继之。

仲夏赤日中,舍职业而奔走焉。

其同乡门生故吏有再举三举者,司香大僚执炉日中,当拜表章,则长跪弗起,至有贿道士数更端以息膝力者。

所拜章必书副本,赂其家人,达之相公,或见而颌之,取笔点其一二丽语,自是争募词客为之,冀其一启颜。

不旬日,而南京仿之,山、陕、楚、闽、淮漕、抚、按、藩、臬无不醮者。

于慎行笔麈又记:建醮时,有朱御史于马上首顶香盒诣醮所,已而奉使出都,畿辅官例致牢饩,则大骂曰"尔不知吾为相公斋耶?奈何以肉食馈我!"

此等情状,其去魏阉之生祠,亦岂有异耶?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明制:凡百官、布衣皆得上书言事。

邹缉等传赞,谓:太祖开基,广辟言路,中外臣僚建言不拘职掌,草野微贱亦得上书。

沿及宣、英,流风未替。

虽升平日久,堂陛深严,而缝掖布衣、刀笔掾吏,朝陈封事,夕达帝阍,所以广聪明,防壅蔽也。

"各列传:如练纲以监生言事,范济以谪戍人言事,聊让以仪卫司余丁言事,张昭以前卫吏言事,贺炀以布衣老人言事。 其有职官员,如侍讲刘球谏征麓川,讥切王振,郎中章纶、大理卿廖庄请复沂王储位,翰林罗伦劾李贤夺情,修撰舒芬等谏南巡,杨慎等争大礼,员外郎杨继盛、经历沈炼等劾严嵩,皆非言官,明史列传不可数计"而科道之以言为职者,其责尤专,其权尤重。

职官志序,谓:御史,天子之耳目,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者劾,凡上书乱成宪者劾,遇考察则同吏部司黜陟,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则同刑部大理平谳之,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隐。

又有六科给事中,凡制敕有失,则封驳,至廷议大事、廷推大臣、廷鞫大狱皆得预。

此可见言官之职掌也。

然统观有明一代建言者,先后风气亦不同。

自洪武以至成化、弘治间,朝廷风气淳实,建言者多出好恶之公,辨是非之正,不尽以矫激相尚也。

"如刘球、章纶等所奏,固关国计民生之大。 他如天顺中,十三道御史张鹏等共劾石亨、曹吉祥。 成化中,给事中李俊等劾佞幸李孜省、僧继晓,御史姜洪、曹鼐等劾大学士万安、刘吉,而荐王恕、王竑、李秉等可大用,御史毛弘以钱太后将别葬,邀百官伏哭文华门,卒得祔葬英宗陵之类。 张伦等传赞,谓:是时门户未开,名节自励,未尝有承意旨于政府,效搏噬于权珰,如末造所为者,故其言虽有当否,而其心则公,上者爱国,次亦爱民。 "

正德、嘉靖之间,渐多以意气用事。

"如正德中,谏南巡,罚跪午门,被杖者百余人。 嘉靖中,议大礼,伏哭左顺门者亦百余人,李福达之狱,劾郭勋,被罪者四十余人之类,已多叫呶之习。 "张璁所谓"言官徒结党求胜,内则奴隶公卿,外则草芥司属,任情恣横。"

此固台谏恶习,然亦有未可概论者,如刘瑾乱政,御史蒋钦疏劾之,廷杖三十,再劾,又杖三十,越三日,又草疏灯下,闻鬼声,钦知是先灵劝阻,奋笔曰"业已委身,不得复顾死,即死,此疏不可易也。"

遂上之,又杖三十而死。

许天锡欲劾瑾,知必得祸,乃以尸谏,夜击登闻鼓,缢死,而以疏预嘱家人于身后上之。

"见各本传"

世宗时,杨最等既以谏斋醮杖死。

严嵩当国,又杀杨继盛、沈炼等,而御史桑侨、谢瑜、何维柏、喻时、童汉臣、陈绍、叶经、邹应龙、林润等、给事中王韬孟、陈、沈良才、厉汝选等,犹先后疏劾,廷杖谪戍,至死而不悔。

"俱见各本传"且帝深疾言官,以杖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如沈束在狱凡十八年,传赞谓:主威愈震而士气不衰。

可见诸臣虽不免过激,而出死力以争朝廷之得失,究不可及也。

万历中,张居正揽权久,操下如束湿,异己者辄斥去之,科道皆望风而靡,夺情一事,疏劾者转出于翰林部曹。

"翰林吴中行、赵用贤、员外郎艾穆、主事沉思孝、进士邹元标等"而科道曾士楚、陈三谟等且交章请留,及居正归葬,又请趣其还朝,迨居正病,科道并为之建醮祈祷,此言路之一变也。

继以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先后入相,务反居正所为,以和厚接物,于是言路之势又张,张文兴、丁此吕等即抗章劾阁臣,而阁臣与言路遂成水火。

万历末年,帝怠于政事,章奏一概不省,廷臣益务为危言激论,以自标异,于是部党角立,另成一门户攻击之局。

"叶向高传:帝不省章奏,诸臣既无所见得失,益树党相攻,未几,争李三才之案,党势遂成。 "此言路之又一变也。

"如熊廷弼、王化贞一案,朝臣各有所袒,江秉谦谓"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乃好恶经抚者不和也;非战守之议不合,乃左右经抚者之议不合也。 满朝荐传亦谓:是时辽左尽失,国事方殷,而廷臣方植党逞浮议,全不以国事为急。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士大夫多附之,既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纷如聚讼,与东林忤者,众共指为邪党。 天启初,赵南星等柄政,废斥殆尽,及魏忠贤势盛,被斥者咸欲倚之以倾东林,于是如蛾赴火,如蚁集膻,而科道转为其鹰犬。 "魏忠贤传"周忠建谓“汪直、刘瑾时,言路清明,故不久即败,今则权珰反藉言官为报复,言官又借权珰为声势。"

此言路之又一变,而风斯下矣。

"诸附者,在阉党条内"

崇祯帝登极,阉党虽尽除,而各立门户,互攻争胜之习,则已牢不可破,是非蜂起,叫呶蹲沓以至于亡。

"袁继咸疏云"三十年来,徒以三案葛藤,血战不己。" 吕大器等传论,谓:自万历以后,国是纷呶,朝端水火,宁坐视社稷之沦胥,而不能破除门户之角立,故至桂林播越,旦夕不支,而吴楚之树党相倾,犹仍南京翻案之故态也。 熊廷弼疏言"朝堂议论全不知兵,敌缓则哄然催战,及败,愀然不敢言,及臣收拾甫定,则愀然者又哄然矣!"又疏言"臣以东西南北所欲杀之人,诸臣能为封疆容则容之,不能为门户容则去之。" 卢象升亦疏云"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材,从何展布?"观此数疏,可见明末言路之恶习也。 "

明末书生误国

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

而后之力主恢复者,张德远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迨贾似道始求和而旋讳之,孟浪用兵,遂至亡国。

谢迭山所以痛惜于兵交数年,无一介之使也。

有明末造亦然,外有我朝之兵,内有流贼之扰,南讨则虑北,北巨则虑南,使早与我朝通和,得以全力办贼,尚可扫除。

且是时,我太宗文皇帝未尝必欲取中原,崇祯帝亦未尝不欲与我朝通好。

大凌河之役,祖大寿降于我朝,后虽反正,而其子侄已仕于我朝,是宜案以通敌之罪,而帝仍用之,是固欲藉大寿为讲和地矣。

"见邱禾嘉传"迨大兵入墙子岭,卢象升入援,杨嗣昌阴主互市策,象升见帝曰"臣主战。"

帝色变,良久曰"款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议。"

"见卢象升传"是和议之策,帝已与嗣昌谋之。

"何楷传:嗣昌方主款议,历引建武款塞故事,楷与御史林简友驳之。 "及陈新甲为兵部尚书,以南北交困,遣使与我朝议和,傅宗龙奏之,大学士谢升在帝前曰"倘肯议和,和亦可恃。"

帝遂以和事谕新甲密图之,而戒其勿泄,是帝更明知时势之不可不和矣。

言官方士亮、倪仁祯、朱徽等谒升,升告以"上在奉先殿祈签,和意已决,诸君幸勿多言。"

士亮等辄群起劾升去。

"见谢升及二臣传"新甲所遣求和之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新甲家人误发抄,"二臣传如此,明史则云:帝手诏为其家人误发抄。 "于是言者大哗,交章劾奏,帝迫于群议,且恶新甲之彰主过,遂弃新甲于市。

"新甲传"自是帝不复敢言和,且亦无人能办和事者,而束手待亡矣。

统当日事势观之,我太宗既有许和意,崇祯帝亦未尝不愿议和,徒以朝论纷呶,是非蜂起,遂不敢定和,以致国力困极,宗社沦亡,岂非书生纸上空谈,误人家国之明验哉!

案明季书生误国,不独议和一事也,如万元吉疏言"孙传庭守关中,议者谓不宜轻出,而已有议其逗挠者矣;贼既渡河,诸臣请撤关宁吴三桂兵迎击,而已有议其蹙地者矣;及贼势燎原,群臣或请南幸,或请皇储监国南京,皆权宜善策,而已有议其邪妄者矣。"

即此一疏观之,可见诸臣不度时势,徒逞臆见,误人家国而不顾也。

明代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著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

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

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

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

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

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璁"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

案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

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

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祐等数人,其他尚不肯俯首,故薛瑄、李时勉皆被诬害。

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士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

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彩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誊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

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瑄、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

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

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骎骎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

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

"四友斋丛说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

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

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

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

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

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

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

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

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

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

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

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案明代宦官擅权,其富亦骇人听闻,今见于记载者: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者,以百金为率,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

"稗史类编"是时贿赂初开,千金已为厚礼。

然振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

"明史振传"则其富已不訾矣!

李广殁后,孝宗得其赂籍,文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曰"广食几何?乃受米如许?"左右曰"隐语耳!黄者金,白者银也。"

"广传"则视振已更甚。

刘瑾时,天下三司官入觐,例索千金,甚至有四、五千金者。

"蒋钦传"科道出使归,例有重贿,给事中周爚勘事归,淮安知府赵俊许贷千金,既而不与,爚计无所出,至桃源自刎死。

"许天锡传"偶一出使,即需重赂,其他可知也。

稗史又记:布政使须纳二万金,则更不止四、五千金矣。

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

计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而所积已如此。

其后钱宁籍没时,黄金十余万两,白金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

"宁传"亦几及瑾之半。

至魏忠贤窃柄,史虽不载其籍没之数,然其权胜于瑾,则其富更胜于瑾可知也。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

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没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

"彬传"非宦官也。

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

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

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

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

今案沈炼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

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 将弁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

徐学诗劾嵩疏,谓"都城有警,嵩密运财南还,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

王宗茂劾嵩,谓"文吏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剥民之财;武将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勀军之饷。 陛下帑藏,不足支诸边一年之费,而嵩所积,可支数年。 与其开卖官爵之令,何如籍其家以纾患?"周冕劾嵩,谓"边臣失事,纳赇"贿赂"于嵩,无功可受赏,有罪可不诛,文武大臣之赠谥,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

张翀劾嵩,谓"文武将吏率由贿进,户部发边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 边镇使人伺嵩门下,未馈其父,先馈其子,未馈其子,先馈家人,家人严年,已逾数十万。"

董传策劾嵩,谓"边军岁饷数百万,半入嵩家,吏、兵二部持簿就嵩填注,文选郎万采、职方郎方祥,人称为文、武管家。 嵩赀多,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

邹应龙劾嵩,谓"嵩籍本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

合诸疏观之,可见嵩之纳贿,实自古权奸所宋有。

其后陈演罢相,以赀多不能行,国变后,为闯贼所得,亦皆非宦官也。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魏阉生祠魏忠贤生祠之建,始于浙抚潘汝祯,汝祯因机户之请,建祠西湖,疏闻于朝,诏赐名普德,此天启六年六月事也。

自是诸方效尤,遂遍天下。

其年十月,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建之南京。

七年正月,宣大总督张朴、宣府巡抚秦士文、宣大巡按张素养建之宣府大同。

应天巡抚毛一鹭、巡按王珙建之虎邱。

二月,蓟辽总督阎鸣泰、顺天巡抚刘诏、巡按倪文焕建之景忠山。

宣大总督张朴、大同巡抚王点、巡按张养素又建之大同。

三月,阎鸣泰与倪文焕、巡按御史梁梦环又建之西协密云丫髻山,又建之昌平、通州。

太仆寺卿何宗圣建之房山。

四月,阎鸣泰与巡抚袁崇焕又建之宁前。

"鸣泰共建七所"宣大总督张朴、山西巡抚曹尔祯、巡按刘弘光又建之五台山。

庶吉士李若琳建之蕃育。

署工部郎中曾国祯建之卢沟桥。

五月,通政司经历孙如洌、顺天府尹李春茂建之宣武门外。

巡抚朱童蒙建之延绥。

巡城御史黄宪卿、王大年、汪若极、张枢、智铤等建之顺天。

户部主事张化愚建之崇文门。

武清侯李诚铭建之药王庙。

保定侯梁世勋建之五军营大教场。

登莱巡抚李嵩、山东巡抚李精白建之蓬莱阁。

宁海县督饷黄书、黄运泰、保定巡抚张凤翼、提督学政李蕃、顺天巡按倪文焕建之河间、天津。

河南巡抚郭增光、巡按鲍奇谟建之开封。

上林监丞张永祚建之良牧、嘉蔬、林衡三署。

博平侯郭振明等建之都督府锦衣卫。

六月,总漕尚书郭尚友建之淮安。

是月,顺天巡按卢承钦、山东巡按黄宪卿、顺天巡按卓迈,七月,长芦巡盐龚萃肃、淮扬巡盐许其孝、应天巡按宋祯汉、陕西巡按庄谦各建之所部。

八月,总河李从心、总漕尚友、东抚李精白、巡按黄宪卿、巡漕何可及又建之济宁。

湖抚姚宗文、郧阳抚治梁应泽、湖广巡按温皋谟建之武昌、承天、均州。

三边总督史永安、陕抚胡廷晏、巡按庄谦、袁鲸建之固原太白山。

楚王华奎建之高观山。

山西巡抚弁志夔、巡按李灿然、刘弘光建之河东。

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

开封之建祠,毁民舍二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参政周锵、祥符县季寓庸恣为之,巡抚俯首而已。

锵与魏良卿善祠成,熹宗已崩,犹致书良卿,为忠贤设渗金像。

而都城数十里间,祠宇相望,有建之内城东街者,工部郎叶宪祖窃叹,忠贤闻之,立削其籍。

上林一苑,至建四祠。

朱童蒙建祠延绥,用琉璃瓦。

刘诏建词蓟州,金像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

而阁臣辄以骈语褒答。

黄运泰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将吏列班阶下,拜如初,已又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稽首谢,还就班,复稽首如初礼。

运泰请以游击一人守祠,后建祠者必有官守。

许其孝等方建祠上梁,而熹宗哀诏至,既哭临,释服易吉拜,监生陆万龄至,谓"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党人,宜建祠国学,与先圣并尊,并以忠贤父配启圣公祠"孔子父叔梁纥"。"

司业朱之俊辄为举行。

最后巡抚杨邦宪建祠南昌,毁周、程、朱三贤祠,益其地,鬻澹台灭明祠,曳其像碎之,比疏至,庄烈帝已即位,且阅且笑。

后建祠者皆入逆案云。

"阎鸣泰传"

阉党崇祯时,定逆案,凡附魏忠贤者,分五、六等,首逆凌迟者二人,忠贤及客氏也。

首逆同谋,决不待时者六人,崔呈秀、魏良卿、客氏子都督侯国兴、太监李文贞、李朝钦、刘若愚也。

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薛贞、吴淳夫、李夔龙、曹钦程、许志吉、孙如洌、陆万龄、李承祚、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张体干也。

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十一人,魏广微、周应秋、阎鸣泰、霍维华、徐大化、潘汝祯、李鲁生、杨维垣、张讷、郭钦、李之才也。

又次等论徒三年,赎为民者,大学士顾秉谦、冯铨、张瑞图、来宗道、尚书王绍徽、郭允宽、张我续、曹尔祯、孟绍虞、冯嘉会、李春晔、邵辅忠、吕纯如、徐兆魁、薛凤翔、孙杰、杨梦衮、李养德、刘廷元、曹思诚、南京尚书范济世、张朴、总督尚书黄运泰、郭尚友、李从心、巡抚尚书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也。

减等革职闲住者,大学士黄立极等四十四人。

忠贤本族及内官党附者,又五十余人。

案既定,其党日夜谋翻,赖帝持之坚,不能动。

福王时,阮大铖起用,其案始翻云。

"崔呈秀传"福王时,杨维垣翻逆案,追赐恤典者,霍维华、刘廷元、吕纯如、杨所修、徐绍吉、徐景濂六人,赠荫祭葬谥俱全也。

赠荫祭葬不予谥者,徐大化、范济世二人。

赠官祭葬者,徐扬先、刘廷宣、岳骏声三人。

复官不赐恤者,王绍徽、徐兆魁、乔应甲三人。

他若王德完、黄克缵、王永光、章光岳、徐鼎臣、徐卿伯、陆澄源,虽不入逆案,而为清议所抑者,亦赐恤有差。

"霍维华传"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