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辍耕录 卷十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 卷十八 陶宗仪

◎叙画

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十卷。

自轩辕进至会昌元年,能画者三百七十余人。

其叙画之源流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自巢燧已来,皆有此瑞。

庖牺氏发于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

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按字学之部,其六曰鸟书。

在幡信上书端象乌头者,则画之流也。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

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矣。

既就彰施,仍深比象。

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

《广雅》云:画,类也。

《尔雅》云:画,形也。

《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

《释名》云:画,挂也,以采色挂物象也。

故钟鼎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尊彝陈,广轮度而强理辨。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

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故陆士衡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此之谓也。

其论画六法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

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上古之功,亦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

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

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其台阁一定器耳。

差易为也。

斯言得之。

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

须神韵而后全。

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

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斯言得之。

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

具其采色,则失其笔法。

岂曰画也?其论画体工用榻写曰: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

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

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

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

其间诠量,可有数百等,孰能周知?非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慧者,岂可议乎知画?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六卷,自唐会昌元年至神宗熙宁七年,能画者二百七十四人。

其论制作楷模曰: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在当人。

其如种种之要,不可不察。

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

释门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尚纷华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作<寿鬼><者鬼>"尺者反"驰<走隹>"干鬼反"之状,士女宜秀色委"鸟果反""奴坐反"之态,田家有醇朴野之真。

画衣纹林石,用笔全类于书。

衣纹有重大而调畅者,有缜细而劲健者,勾绰纵制,理无妄下,以状高侧深斜卷摺飘举之势。

林木有つ枝梃干,屈节皴皮,纽裂多端,分敷万状。

作怒龙惊虺之势,耸凌霄翳日之姿。

山石多作矾头,亦为棱面。

落笔便见坚重之性、皴淡即生お凸之形。

破墨之功尤难。

画畜兽,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

肉质肥圆,毛骨隐起。

画龙,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

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

画屋木,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

画花竹,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先后,自然艳丽。

间野,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

画禽鸟,识形体各件之异,悟翔举飞集之态。

其论气韵非师曰,谢赫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

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

其论用笔得失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

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画有三病,皆紧用笔: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

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

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结者,欲行未行,当散不散,似物凝滞,不能流畅也。

其论古今优劣曰:佛道人物士女牛马,近不及古。

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古不及近。

何以明之?且顾恺之、陆探微、张僧、吴道玄及阎立德、立本,皆纯重雅正,性出天然。

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张萱、周、韩、戴嵩,气韵骨法,皆出意表。

后之学者,终莫能到。

故曰近不及古。

如李成、关仝、范宽、董源之迹,徐熙、黄筌、居き之踪,前不籍师资,后无复继踵者。

借使二李三王辈复起,边鸾陈庶之伦再生,亦将何以措手于其间哉?故曰古不及近。

邓椿著《画继》十卷,自熙宁七年至孝宗干道三年,能画者一百一十九人。

其论远曰:画之为用大矣。

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

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

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而若虚独归轩冕岩穴,有以哉。

又曰: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

独唐朱景真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

其后王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复休首推之为当也。

又有《画继补遗》一卷,不知谁所撰。

则自干道以后至理度间,能画者八十余人。

尔后陈德辉著《续画记》一卷,再自高宗建炎初至幼主德乙亥,能画者一百五十一人。

然与《画继补遗》则相出入者耳。

二书仅可考阅姓名,无足观也。

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古画多值幅,至有画身长八尺者,双幅亦然。

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

河北绢经纬一等,故无背面。

江南绢则经粗而纬细,有背面。

唐人画或用捣熟绢为之,然止是生捣,令丝褊,不碍笔,非如今者炼加浆也。

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与雪丝。

伪作者则否。

古画色墨或淡黑,则积尘所成,自有一种古香可爱。

若伪作者,多作黄色,而鲜明,不尘暗,此可辨也。

米芾《画史》云,古画若得之不脱,不须背裱,若不佳,换裱一次,背一次,坏屡更矣,深可惜。

盖人物精神发采。

花之浓艳蜂蝶,只在约略浓淡之间。

一经背,多或失之也。

古画至唐初皆生绢。

至吴生、周、韩,后来皆以熟汤。

汤半熟,捶如银版,故作人物精采入笔。

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

见纹粗,便云不是唐,非也。

张僧繇阎令画皆生绢,南唐画皆粗绢,徐熙绢或如布。

绢素百破,必好画。

裂文各有辨。

长幅横卷、裂纹横。

横幅直卷、裂纹直。

各随轴势裂也。

直断,不当一缕。

岁久,卷自两头苏。

开,断不相合,不作毛,掐亦苏、不可伪作。

其伪者,快刀直过,当缕两头依旧生作毛起,掐又坚纫也。

湿染者、色栖缕间,干熏者烟臭,上深下浅。

古纸素有一般古香,真绢色淡,虽百破而色明白,精神采色如新,惟佛像多经香烟熏损本色。

染绢作温香色,栖尘文间,最易辨。

仍盖色上作一重,古破不直裂、须连两三轻,不可伪作。

国朝东楚汤{后土}。

字君载,号采真子,著《画鉴》一卷,论历代名画,悉有依据。

其《杂论》曰:"古人作画,皆有深意。 连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 况名下无虚士,相传既久,必有过人处。 今人看画。 出自己见,不经师授,不阅记录,但合其意者为佳,不合其意者为不佳。 及问其如何是佳,则茫然失对。 仆自十七八岁时,便有迂阔之意,见图画,爱玩不去手。 见鉴赏之士,便加礼问,遍借记录,仿佛成诵,详味其言。 历观名迹,参考古说,始有少悟。 若不留心,不过为听声随影,终不精鉴也。 灯下不可看画,醉余酒边不可看画,俗客尤不可示之。 卷舒不得其法,最为害物。 至于庸人孺子,见画必看,妄加雌黄品藻,本不识物,乱订真伪,令人短气。 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畜之。 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天然之妙。 宣和绍兴所藏粉本,多有神妙。 古人作画,有得意者,多再作之。 如李成寒林、范宽雪山、王诜烟江迭障,不可枚举。 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体肌之外者。 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传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也。 元章谓好事家与赏鉴家自是两等。 家多资力,贪好名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 此谓好事。 若鉴赏,则天资高明,多阅传录,或自能画,或深画意,每得一图,终日宝玩,如对古人,不能夺也。 观六朝画,先观绢素,次观笔法,次观气韵。 大概十中可信者一二。 有御府题印者,尤不可信。 古画东移西掇,扫补成章。 此弊自高宗朝庄宗古始也。 余友人吴兴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生。 其家世藏名迹,鲜有比者。 朝夕玩索,心领神会,加以游于画艺,悟入厥趣,是故鉴赏品藻,万不失一。 因取各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续画记为本,参以宣和画谱、南渡七朝画史、齐梁魏陈唐宋以来诸家画录,及传记杂说百氏之书,搜潜剔秘,纲罗无遗。 自轩辕时至宋幼主德乙亥,得能画者一千二百八十余人,又女真三十人。 本朝自至元丙子,至今九十余年间,二百余人,共一千五百余人。 其考核诚至矣,其用心良勤矣。 所论画之三品,盖扩前人所未发。 论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 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 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古人画、墨色俱入绢缕,精神迥出。 伪者虽极力仿佛,而粉墨皆浮于缣素之上,神气亦索然。 盖古人笔法圆熟,用意精到。 初若率易,愈玩愈佳。 今人虽极工致,一览而意尽矣。 唐及五代,绢素粗厚。 宋绢轻细,望而可别也。 御题画,真伪相杂,往往有当时名笔临摹之作。 故秘府所藏临摹本,皆题为真迹,惟明昌所题最多,具眼自能识也。"

吁,可谓真知画者哉!

◎记宋宫殿

廉访使杨文宪公"焕"字焕然,干州奉天人,尝作《汴故宫记》云:"己亥春三月,按部至于汴,汴长史宴于废宫之长生殿。 惧后世无以考,为纂其大概云。 皇城南外门曰南薰,南城之北新城门曰丰宜,桥曰龙津桥,北曰丹凤,而其门三。 丹凤北曰州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 东曰太庙,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门,而其门五,双阙前引,东曰登闻检院,西曰登闻鼓院,检院之东曰左掖门,门之南曰待漏院。 鼓院之西曰右掖门,门之南曰都堂。 承天之北曰大庆门,而日精门左。 升平门居其东;月华门右,升平门居其西。 正殿曰大庆殿,东庑曰嘉福楼,西庑曰嘉瑞楼,大庆之后曰德仪殿,德仪之东曰左升龙门,西曰右升龙门,王门曰隆德,曰萧墙,曰丹墀,曰隆德殿。 隆德之左曰东上阁门,右曰西上阁门,皆南向。 东西二楼,钟鼓之所在。 鼓在东,钟在西。 隆德之次曰仁安门,仁安殿东则内待局,内侍之东曰近侍局,近侍之东曰严只门,宫中则曰撤合门,少南曰东楼,即授除楼也。 西曰琼香亭。 亭西曰凉位,有楼。 楼北少西曰玉清殿。 纯和之次曰宁福殿,宁福之后曰苑门。 由苑门而北,曰仁智殿,有二大石。 左曰敷锡神运万岁峰,右曰玉京独秀太平岩。 殿曰山庄,庄之西南曰翠微阁,苑门东曰仙韶院,院北曰涌翠峰,峰之洞曰大涤涌翠,东连长生殿。 殿东曰涌金殿,涌金之东曰蓬莱殿,长生西、浮玉殿。 浮玉之西曰瀛洲殿,长生之南曰阅武殿。 阅武南曰内藏库,由严祗门东,曰尚食局,尚食东曰宣徽院,宣徽北曰御药院,御药北曰右藏库,右藏之东曰左藏,宣徽东曰点检司,点检北曰秘书监,秘书北曰学士院,学士之北曰谏院,谏院之情形上器署,点检之南曰仪鸾局,仪鸾之南曰尚辇局,宣徽之南曰拱卫司,拱卫之南曰尚衣局,尚衣之南曰繁禧门,繁禧南曰安泰门,安泰西与左升龙门直东,则寿圣宫。 两宫太后位,本明俊殿试进士之所。 宫北曰徽音殿,徽音之北曰燕寿殿,燕寿殿垣后少西曰震肃卫司。 东曰中卫尉司,仪鸾之东曰小东华门,更漏在焉,中卫尉司东曰祗肃门,祗肃门东少南曰将军司,徽音寿圣之东曰太后苑,苑之殿曰庆春,庆春与燕寿并。 小东华与正东华对,东华门内正北、尚厩局。 尚厩西北、曰临武殿,左掖门正北、尚食局。 局南曰宫苑司。 宫苑司西北曰尚醢局、汤药局、侍仪司,少西曰符宝局、器物局,西则撒合门。 嘉瑞楼西曰三庙,正殿曰德昌,东曰文昭殿,西曰光兴殿,并南向。 德昌之后,宣宗庙也。 宫西门曰西华,与东华直。 其北门曰安贞,二大石外,凡花不得石台榭池亭之细并不录。 观其制度简素,比土阶茅茨则过矣。 视汉之所谓千门万户,珠壁华丽之室,则无有也。 然后之人因其制度而损益之,以求其称,斯可矣。 公又有录汴梁宫人语五言绝句一十九首。 虽一时之所寄兴,亦不无有伤感之意。 今并附于此。 诗曰:“一入深宫里,经今十五年。 长因批帖子,呼到御休前。 "右一"“岁岁逢元夜,金蛾闹簇巾。 见人心自怯,终是女儿身。"

"右二""殿前轮直罢,偷去赌金钗。 怕见黄昏月,殷勤上玉阶。"

"右三""翠翘珠掘背,小殿夜藏钩。 蓦地羊车至,低头笑不休。"

"右四""内府颁金帛,教酬贺节盘。 两宫新有旨,先与问孤寒。"

"右五""人间多枣栗,不到九重天。 长被黄衫吏,花摊月赐钱。"

"右六""仁圣生辰节,君王进玉卮,寿棚兼寿表,留待北还时。"

"右七""边奏行台急,东华夜启封。 内人催步辇,不候景阳钟。"

"右八""画烛双双引,珠帘一一开。 辇前齐下拜,欢饮辟寒杯。"

"右九""圣躬香阁内,只道下朝迟。 扶杖娇无力,红绡贴玉肌。"

"右十""今日天颜喜,东朝内宴开。 外边农事动,诏遣教坊回。"

"右十一""驾前双白鹤,日日候朝回。 自送銮车去,经今更不来。"

"右十二""陡觉文书静,相将立夕阳。 伤心宁福位,无复夜熏香。"

"右十三""二后睢阳去,潜身泣到明。 却回谁敢问,校似有心情。"

"右十四""为道围城久,妆奁斗犒军。 入春浑断绝,饥苦不堪闻。"

"右十五""监国推梁邸,初头静不知。 但疑墙外笑,人有看宫时。"

"右十六""别殿弓刀响,仓皇接郑王。 尚愁宫正怒,含泪强添妆。"

"右十七""一向传宣唤,谁知不复还。 来时旧针线,记得在窗间。"

"右十八""北去迁沙漠,诚心畏从行。 不如当日死,头白若为生。"

"右十九"陈随应《南度行宫记》云:杭州治旧钱王宫也,绍兴因以为行宫。

皇城九里,入和宁门。

左,进奏院玉堂,右,中殿外库至北宫门,循廊左序,巨幕次,列如鱼贯,祥曦殿朵殿接修廊,为后殿,对以御酒库、御药院、慈元殿外库、内侍省、内东门司、大内都巡检司、御厨、天章等阁。

路转,众班排列,又转内藏库,对军器库。

又转便门,垂拱殿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

檐屋三间,修广各丈五。

朵殿四,两廊各二十间,殿门三间。

内龙墀析槛,殿后拥舍七间,为延和殿。

右便门通后殿。

殿左一殿,随时易名。

明堂郊祀,曰端诚。

策士唱名,曰集英。

宴对奉使,曰崇德。

武举及军班授官,曰讲武。

东宫在丽正门内,南宫门外,本宫会议所之侧。

入门,垂杨夹道,间芙蓉,环朱阑。

二里至外宫门节堂。

后为财帛、生料二库,环以官属直舍。

转外窑子,入内宫门廊,右为赞导春坊直舍,左讲堂七楹,扁新益,外为讲官直舍。

正殿向明。

左圣堂,右祠堂,后凝华殿、瞻堂,环似竹。

左寝室,右齐安,位内人直舍百二十楹。

左彝斋,太子赐号也。

接绣香堂便门,通绎已堂,重檐复屋,昔杨太后垂廉于此,曰慈明殿。

前射圃,竟百步。

环修廊,右转,雅楼十二间。

左转数十步,雕阑花,万卉中出秋千。

对阳春亭、清霁亭。

前芙蓉,后木樨。

玉质亭,梅绕之。

由绎已堂过锦胭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后苑。

梅花千树,曰梅岗亭,曰冰花亭。

枕小西湖曰水月境界,曰澄碧。

牡丹曰伊洛传芳,芍药曰冠芳,山茶曰鹤,丹桂曰天阙清香,堂曰本支百世,圣祠曰庆和,泗洲曰慈济,钟吕曰得真,橘曰洞庭佳味,茅亭曰昭俭,木香曰架雪,竹曰赏静,松亭曰天陵偃盖。

以日本国松木为翠寒堂,不施丹ぬ,白如象齿,环以古松。

碧琳堂近之。

一山崔嵬,作观堂,为上焚香祝天之所。

吴知古掌焚修。

每三茅观钟鸣,观堂之钟应之。

则驾兴。

山背芙蓉阁,风帆沙乌履舄下,山下一溪萦带,通小西湖,亭曰清涟。

怪石夹列,献瑰逞秀,三山五湖,洞冗深杳,豁然平朗,飞翼拱。

凌虚楼对瑞庆殿、捐斋。

缉熙,崇正殿之东,为钦先、孝思、复古、紫宸等殿。

木围即福宁殿射殿,曰选德。

坤宁殿、贵妃昭仪婕妤等位宫人直舍蚁聚焉。

又东过阁子库、睿思殿、仪鸾、修内、八作、翰林诸司,是谓东华门。

右二记书法详赡。

宋之宫阙。

概可见矣。

◎廉察徐文献公任西浙廉访使日,遇有诉讼者,必历问其郡邑官吏臧否,分为三等。

载诸集,第一等。

纯臧者,第二等。

臧否相半者,第三等。

极否者,又用覆察相同,候分司按巡时,遂以畀之。

曰:第一等,褒举之。

第二等,勿问。

第三等,惩戒之使改可也。

慎勿罢其职役。

分司遵奉,一道肃清。

◎宣发人之年壮而发斑白者,俗曰算发,以为心多思虑所致。

盖发乃血之余,心主血,血为心役,不能上荫乎发也。

然《本草》云:"芜菁子压油涂头,能变蒜发。"

则亦可作蒜。

《易》说卦:"巽为寡发。"

陆德明曰:"寡,本作宣。 黑白杂,为宣发。"

据此。

则当用宣字为是。

◎檄书露布檄书露布,何所起乎?汉陈琳草檄,曹操见之,顿愈头风,遂谓檄起于琳。

《说文》:"檄,二尺书。"

徐锴通释曰:"檄,征兵之书也。 汉高祖以羽檄征天下兵,有急,则插以羽。"

《尔雅》:"木无枝为檄。"

注:"檄,擢直上也。"

《文心雕龙》有张仪檄楚书、隗嚣檄亡新文,《文选》有司马相如喻蜀檄文,则檄非自琳始也明矣。

隋《礼仪志》:"后魏,每战克,书帛于漆竿上,名露布。"

《世说》:"桓宣武征鲜卑,唤袁粲作露布。 倚马,手不辍笔,俄成七纸。"

如隋志世说所云,则露布起于后魏,而晋因之。

然汉官仪,凡制书皆弥封,唯赦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

又《汉书》:贾洪为马超作伐曹操露布,则汉时已然。

及读《初学记》,引《春秋》佐助期曰:"武露布,文露沉。"

宋均云:"甘露见其国。 布散者,人上武。 文采者,则甘露沉重。"

岂露布布之义当取于此与?

◎ヒ鞋西浙之人,以草为覆,而无跟。

名曰ヒ鞋,妇女非缠足者,通曳之。

《炙毂子杂录》引《实录》云:ヒ鞋、舄,三代皆以皮为之,朝祭之服也。

始皇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ヒ鞋,二世加凤首,仍用蒲。

晋永嘉元年,用黄草,宫内妃御皆著。

始有伏鸠头履子。

梁天监中,武帝易以丝,名解脱履。

至陈隋间,吴越大行,而模样差多。

唐大历中,进五朵草履子。

建中元年。

进百合草履子。

据此,则ヒ鞋之制,其来甚古。

然《北梦琐言》载"雾是山巾子,船为水ヒ鞋"之句,抑且咏诸诗矣,ヒ,悉合切,在飒字韵下,今俗呼与た同音者,误。

◎书手世称乡胥为书手,处处皆然。

《报应记》:"宋ぅ、江淮人,应明经举。 元和初,至河阴县,因疾病废业。 为监铁院书手。"

盖唐时已有此名。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