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兗二州地。
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
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治济南府。
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
治青州府。
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
为里六千四百有奇。
南至郯城,与南直界。
北至无棣,与北直界。
西至定陶,与北直、河南界。
东至海。
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师九百里。
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
弘治四年,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
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九十九。
济南府元济南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太祖吴元年为府。
领州四,县二十六:历城倚。
天顺元年建德王府。
南有历山。
东有华不注山。
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济水故道,自寿张县流经县界,东北至利津入海。
又小清河,即济之南源,一名泺水,出城西趵突泉,经城北,下流至乐安县入海。
又大明湖在城内。
又东北有堰头镇巡检司。
章丘府东。
东有长白山,又有黉山。
南有东陵山,又有长城岭。
又小清河在北。
又东有淯河,一名绣江,合诸泉西北汇为白云湖,下流入小清河。
邹平府东北。
西南有长白山,接章丘、长山二县界。
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东。
元般阳路治此,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太祖吴元年改路为淄川州,县仍为附郭。
二年七月,州废,来属。
西南有夹谷山。
南有原山,与莱芜县界,其山阴淄水出焉。
又西有孝妇河,自益都县流入,合泷、萌、般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长山府东北。
元属般阳路。
洪武二年七月来属。
西南有长白山。
西北有小清河。
南有孝妇河。
新城府东北。
元属般阳路。
洪武二年七月来属。
七年十二月省入长山、高苑二县,后复置。
北有小清河。
西北有孝妇河。
东有乌河,其上流即时水,下流至高苑县入小清河。
齐河府西。
元属德州。
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
有大清河。
齐东府东。
元属河间路。
洪武初来属。
北有大清河。
东有减水河,成化元年开浚,泄小清河涨溢入大清河。
济阳府北。
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
元属曹州。
洪武二十年来属。
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临邑府北。
元属河间路。
洪武初来属。
西北有盘河。
长清府西南。
元属泰安州。
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
东南有青崖山、隔马山、方山。
西南有大清河。
又有沙河,自县南流入焉,亦曰沙沟河。
又东南有石都寨巡检司。
肥城府西南。
元属济宁路。
洪武二年七月来属。
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东北。
元属河间路。
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
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
北有大清河。
北有大石关,旧置巡检司,后废。
陵府西北。
元德州,治安德县,直隶中书省。
洪武元年省安德县入州。
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县。
十三年十一月置陵县於此。
东有德河,下流西入卫河。
泰安州元直隶中书省。
洪武初来属,以州治奉符县省入。
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东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县合大清河。
又东南有徂徠山。
南有梁父山。
又城西有泰安巡检司。
北距府百八十里。
领县二:
新泰州东南。
西北有宫山,本名新甫。
西南有龟山。
东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
又西有上四庄巡检司。
莱芜州东。
洪武初,改属济南府。
二年仍来属。
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
又西南有冠山。
西北有韶山。
诸山多产铜铁锡。
德州元陵州,属河间路。
洪武元年降为陵县,属济宁府。
二年七月改属德州。
七年七月省陵县,移德州治焉。
西有卫河。
东南有故笃马河,俗名土河。
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领县二:德平州东。
东北有般河,亦曰盘河,或以为古钩盘也。
平原州东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
洪武初,州县俱废。
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
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
永乐十五年,汉王府迁於此。
宣德元年除。
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
东南有清河巡检司。
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
领县四:
阳信州北。
元属棣州。
东有商河。
海丰州东北。
洪武六年六月析乐安州南地置,属滨州,后来属。
东北滨海。
又北有鬲津河,又有无棣县,元属棣州,洪武初省。
东北有大沽河口巡检司。
乐陵州西北。
旧治在县之咸平镇,属沧州,洪武元年改属济宁府,二年移治富平镇,七月来属。
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
西南又有商河。
西北有旧县镇巡检司。
商河州西南。
南有商河。
滨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县省入。
东北滨海,产盐。
南有大清河。
北有士伤河,即鬲津别名也。
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领县三:
利津州东。
东北滨海,有永阜等盐场。
东有大清河,流入海。
又东北有丰国镇巡检司。
沾化州西北。
东北滨海,有富国等盐场。
又有久山镇巡检司。
蒲台州南。
元属般阳路。
洪武二年七月来属。
东滨海。
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属济宁路。
洪武十八年升为兗州府。
领州四,县二十三。
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阳倚。
洪武三年四月建鲁王府。
元曰嵫阳。
洪武初,省入州。
十八年复置。
成化间,改为滋阳。
泗水在东,又有沂水,自曲阜县西流来合焉。
曲阜府东。
东南有尼山,沂水所出。
又东有防山。
北有泗水。
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
又北有孔林。
宁阳府北。
西北有汶水,支流为洸水。
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称也,俱西南入运河。
又东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处也。
邹府东南。
元属滕州。
洪武二年七月改属。
东南有峄山,亦曰邾峄,又曰邹峄。
东北有昌平山。
西南有凫山。
又有泗河。
泗水府东。
东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经县北,下流至南直清河县入淮。
滕府东南。
元滕州,治滕县,属益都路。
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县属济宁府。
十八年来属。
东南有桃山。
东北有连青山。
又西南有新运河,北自南阳,南至境山,长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开,又薛水,源自县东高、薛二山间,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县入运。
又有北沙河在县北,西流经鱼台入招湖。
又南有沙沟集巡检司。
峄府东南。
元峄州,属益都路。
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后来属。
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水流其下。
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犊山,西泇水所出,东南流至三合村,有东泇河自沂水来会焉。
又南合武河、彭、诸水注於泗,谓之泇口。
万历中,改为运道,自夏镇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三十里。
又西北有邹坞镇巡检司,嘉靖中,移於县西拖梨沟。
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
金乡府西南。
元属济宁路。
洪武十八年来属。
金莎岭在东。
大河在西南。
鱼台府西南。
元属济州。
洪武元年属徐州。
二年七月属济宁府。
十八年来属。
泗河在东,即运道也。
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沟,东入泗。
又东有谷亭镇,嘉靖九年,黄河决於此。
又南有塌场口,洪武、永乐间,为运道所经。
单府西南。
元单州,属济宁路。
洪武元年省州治单父县入州。
二年七月乃降州为县,属济宁府。
十八年来属。
旧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
南滨大河。
城武府西南。
元属曹州。
洪武四年属济宁府。
十八年来属。
县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
南有故黄河,即洪武间之运道也,弘治后堙。
济宁州元任城县,为济州治。
至正八年罢济州,徙济宁路治此。
太祖吴元年为济宁府。
十八年降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
南临会通河。
西有马肠湖。
又东南有鲁桥镇巡检司。
东距府六十里。
领县三:
嘉祥州东。
元属单州。
洪武二年来属。
南有塔山。
东有会通河。
北有故黄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场口之上流也。
钜野州西北。
元为济宁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县,以县属焉。
南有高平山。
东有钜野泽,元末为黄河所决,遂涸。
东南有会通河。
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堙。
西有安兴集巡检司。
郓城州西北。
西有灉水,又有故黄河,又有故济水在西南。
东平州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
太祖吴元年为府。
七年十一月降为州,属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
十八年改属。
北有瓠山。
东北有危山。
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
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
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
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
又西北有金线闸巡检司。
东南距府百五十里。
领县五:
汶上州东南。
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
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
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
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东阿州西北。
故城在县西南。
今治本故谷城县也,洪武八年徙於此。
南有碻磝山。
西有鱼山。
会通河自西南而北经此,始与大清河分流。
又西有马颊河,俗名小盐河,东流入大清河。
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於此。
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
平阴州东北。
南有汶河。
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镇巡检司,后废。
阳谷州西北。
东有会通河。
又东有阿胶井。
寿张州西。
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
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济宁府,后来属。
东南有故城,元时县治在焉。
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
南有梁山氵乐,即故大野泽下流。
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堙。
西南有梁山集巡检司。
曹州正统十年十二月以曹县之黄河北旧土城置。
东有旧黄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
永乐中,亦尝条浚。
南有灉河。
东南有菏泽,流为菏水。
东北距府三百里。
领县二:曹州东南。
元曹州,治济阴县,直隶中书省。
洪武元年省济阴县入州。
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盘石镇。
四年降为县,属济宁府。
正统十年十二月置州,以县属焉。
西南有黄陵冈,与河南仪封县界。
弘治五年,黄河决於此,河遂在县南,东入单县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
又西有贾鲁河,嘉靖前犹为运道,后废。
东南有楚丘县,元属曹州,洪武初省。
又西北有安陵镇巡检司。
定陶州东南。
元属曹州。
洪武元年属济宁府。
十年五月省入城武县。
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济宁府。
正统十年十二月来属。
西有黄河故道。
弘治前,河经此,至张秋之沙湾入会通河。
沂州元属益都路,后省州治临沂县入州。
洪武元年属济宁府。
五年属济南府。
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
十八年来属。
弘治四年八月建泾王府,嘉靖十六年除。
西有艾山。
东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县,南流至州境,与枋水合,下流入泗。
又有沭水,流经南直安东县为涟水,入淮。
又西南有泇水,亦曰东泇水,下流合峄县之西泇水入运。
西南有罗藤镇巡检司。
西距府五百六十里。
领县二:
郯城州东南。
洪武初置。
东有马陵山,又有羽山,与南直赣榆县界。
又沭水在东。
沂水在西。
西有磨山镇巡检司,后废。
费州西北。
西北有蒙山。
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东北有蒙阳水,下流俱入於沂河。
西南有关阳镇、西北有毛阳镇二巡检司。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
洪武初为府。
领州三,县十五。
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
城东有会通河。
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为会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
东北有会通河。
西有旧黄河。
博平府东北。
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
西南有会通河。
东北有故黄河。
茌平府东北。
西有故黄河。
又西北有故马颊河。
莘府西南。
北有弇山,旧有泉涌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
元属德州。
洪武元年属恩州。
二年七月属高唐州。
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改属。
西有会通河。
西南有魏家湾巡检司。
冠府西南。
元冠州,直隶中书省。
洪武三年降为县,来属。
西北有卫河。
又东有贾镇堡,东北有清水镇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
洪武二年七月改属。
弘治二年升为州。
旧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临清闸。
景泰元年又于闸东北三里筑城,徙治焉。
会通河在城南,有卫河自西来会,至天津直沽入海,为北运河。
东南距府百二十里。
领县二:
丘州西。
元直隶东昌路。
弘治二年改属州。
东南有卫河,又有漳河。
馆陶州西南。
元属濮州。
洪武二年七月属东昌府,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仍属东昌府。
弘治二年改属州。
西有卫河,自元城县流入。
又西南有漳河。
又西南有南馆陶镇巡检司。
高唐州元直隶中书省。
洪武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来属。
西有漯河,溢涸无常。
又有马颊河,一名旧黄河。
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领县三:
恩州北。
元恩州,直隶中书省。
洪武二年降为县,来属。
西有故城。
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
西北有卫河。
东南有马颊枯河。
又高鸡泊亦在县西北。
夏津州西。
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
西南有卫河。
又东有马颊故河。
又西有裴家圈巡检司。
武城州西北。
西有卫河。
东南有沙河。
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濮州元直隶中书省。
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县省入,来属。
故城在东,景泰三年以河患迁於王村,即今治也。
东南有故黄河,永乐中,河流由此入会通河,后堙。
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
东北距府二百里。
领县三:
范州东北。
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
东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迁今治。
又东南有水保寨巡检司。
观城州西北。
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
又东有马颊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
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
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
领州一,县十三。
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
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
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
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
南有云门山,与劈山连。
西北有尧山。
又西有九回山,北阳水出焉,亦曰渑水,经治岭山麓,曰五龙口,下流经乐安县,入巨淀。
又有南阳水,源出县西南石膏山,流经城北,又东北合北阳水。
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寿光入海。
又西南有颜神镇,孝妇河出焉,入淄川县界。
有颜神镇巡检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
镇西南有青石关。
临淄府西北。
南有牛山。
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阳水。
又有蒨山。
又有南郊山,其下为天齐渊。
城东有淄水,又西有渑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时水。
其时水自西南而东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乐安县入海。
南有淄河店巡检司,后废。
博兴府西北。
元博兴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
南有小清河,有时水。
高苑府西北。
东南有商山。
西南有小清河。
西北有田镇巡检司。
后废。
乐安府北。
东北滨海,有盐场。
北有小清河。
东有时水。
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
港即古之马车渎也。
有高家港巡检司。
又西北有乐安镇巡检司。
又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
寿光府东北。
北滨海,有盐场。
西有淄水,又有北阳水。
又东有巨洋水。
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钜定湖也,其北接乐安县之高家港。
又东北有广陵镇巡检司。
昌乐府东。
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
洪武初,改属。
西北有故城。
洪武中,徙於今治。
东南有方山,东丹水所出,北径昌乐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寿光县入於海。
又南有白狼水,至潍县入海。
临朐府东。
南有朐山,又有大岘山,上有穆陵关巡检司。
又东有沂山,一名东泰山,沭水、氵弥水俱发源於此。
氵弥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沟水,至寿光入海。
又东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
安丘府东南。
元属密州。
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
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
又东北有岞山。
东有潍水,下流经潍县入海。
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潍水。
诸城府东南。
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
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
东南有琅邪山。
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
北有潍水,东北有卢水,流合焉。
南有信阳镇巡检司。
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
蒙阴府西南。
元属莒州。
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
南有蒙阴山。
东有长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
东南有紫荆关巡检司。
万历间废。
莒州元属益都路。
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入。
西有浮来山。
又西北有箕屋山,潍水出焉。
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
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沟店二巡检司。
北距府二百里。
领县二:
沂水州西北。
西北有大弁山,与雕厓山连,沂水出焉,南流经沂州界入泗。
东北有沭水。
日照州东北。
东滨海,有盐场。
东南有夹仓镇巡检司。
莱州府元莱州,属般阳路。
洪武元年升为府。
六年降为州。
九年五月复升为府。
领州二,县五。
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倚。
北滨海,有盐场。
又有三山岛,在海南岸。
东北有万里沙。
西南有掖水,北入海。
东南有小沽河。
又东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嘉靖中置。
又西有海仓、北有柴葫寨二巡检司。
平度州元胶水县。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
北有莱山。
西有胶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
东有大沽河,源自黄县蹲犬山,流经州,与小沽河合,通名为沽河,至即墨县入海。
小沽,即尤水也。
又西南有亭口镇巡检司。
北距府百里。
领县二:
潍州西。
元潍州,属益都路。
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
九年属莱州府。
十年五月降为县。
二十二年正月改属州。
南有潍水,东北入海。
又东北有固堤店巡检司。
昌邑州西北。
元属潍州。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潍县。
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来属。
东有潍水。
东北有胶河。
北有鱼儿镇巡检司。
胶州元属益都路。
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
九年来属。
西南有铁橛山,胶水所出,亦曰胶山。
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
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县,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
又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
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
俱弘治后置。
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
北有逢猛镇巡检司。
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领县二:
高密州西北。
元属胶州。
洪武元年属青州府。
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寻复属州。
东有胶水。
西有潍水。
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沟,北会於潍水。
即墨州东。
元属胶州。
洪武初,属青州府。
九年五月属莱州府。
十年五月仍属州。
东南有劳山,在海滨。
又有田横岛,在东北海中。
东有鰲山卫,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
又东北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中置。
又东北有栲栳岛巡检司。
又即墨营旧在县南,宣德八年移置县北,有城。
登州府元登州,属般阳路。
洪武元年属莱州府。
六年直隶山东行省。
九年五月升为府。
领州一,县七。
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莱倚。
洪武初废。
九年五月复置。
北有丹崖山,临大海。
南有密神山,密水所出。
西南有黑石山,黑水所出,经城南合流,北入於海。
西有龙山,产铁。
东有高山巡检司,本置於海中沙门岛,后迁硃高山下。
又东南有杨家店巡检司。
黄府西南。
东南有莱山。
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
又东有黄水,东南有洚水,合流入海。
又西有马停镇巡检司。
福山府东南。
东北有之罘山,三面临海。
西南有义井河,北入海。
又奇山守御千户所在东北,洪武三十一年置。
又北有孙夼镇巡检司。
栖霞府东南。
东有岠禺山,尝产金,亦名金山。
又有百涧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旧皆产铁。
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义井河之上源也。
招远府西南。
元属莱州。
洪武九年五月来属。
东北有原疃河,北入海。
西有东良海口巡检司。
莱阳府南。
元属莱州。
洪武九年五月来属。
东南有昌水,源发文登县之昌山,一名昌阳水,南入海。
东有豯养泽。
又东南有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
卫西有大山千户所,成化中置。
又南有行村寨巡检司。
宁海州元直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
九年改属。
东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丈河,俱北入海。
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检司。
西距府二百二十里。
领县一:文登州东南。
元属宁海州。
洪武初,改属莱州府。
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
东南有斥山。
南有成山,又有铁槎山。
又西有铁官山。
东南滨海。
南有靖海卫,东有成山卫,北有威海卫,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
又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
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
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
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
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
俱成化中置。
又北有辛汪寨、东北有温泉镇、东有赤山镇三巡检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
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
六年六月置辽阳府、县。
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治定辽中卫,领卫二十五,州二。
十年,府县俱罢。
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
由海道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
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师一千七百里。
定辽中卫元辽阳路,治辽阳县。
洪武四年罢。
六年复置。
十年复罢。
十七年置卫。
西南有首山。
南有千山。
又东南有安平山,山有铁场。
又西有辽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卫入海。
又西北有浑河,一名小辽水,东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东梁水,下流俱入於辽水。
又东有鸭绿江,东南入海。
又东有凤凰城,在凤凰山东南,成化十七年筑,为朝鲜入贡之道。
又南有镇江堡城。
又连山关亦在东南。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辽后卫本辽东卫,洪武四年二月置。
八年二月改。
九年十月徙治辽阳城北,寻复。
东宁卫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洪武十三年置。
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永乐七年置於三万卫城,寻徙。
以上五卫一州,同治都司城内。
海州卫本海州,洪武初,置於旧澄州城。
九年置卫。
二十八年四月,州废。
西南滨海,有盐场。
西有辽河,汇浑河、太子河入海,谓之三岔河。
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辽河。
东有大片岭关,有盐场。
东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盖州卫元盖州,属辽阳路。
洪武四年废。
五年六月复置。
九年十月置卫。
二十八年四月,州复废。
东北有石城山。
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
又东有驻跸山,西滨海,有连云岛,上有关。
又东有泥河,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於海。
又南有永宁监城,永乐七年置。
又西北有梁房口关,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旁有盐场。
又东有石门关。
西有盐场。
北有铁场。
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复州卫本复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复州城。
十四年九月置卫。
二十八年四月,州废。
西滨海。
西南有长生岛。
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
东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辽东卫於此,寻徙。
又南有乐古关。
西有盐场。
北有铁场。
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卫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旧金州。
八年四月置卫。
二十八年四月,州废。
东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
又有小黑山,骆马河、澄沙河俱出焉。
卫东西南三面皆滨海。
南有南关岛。
东有莲花岛。
东南有金线岛。
又东有皮岛,又有长行岛。
南有双岛及三山岛。
西南有铁山岛。
东北有萧家岛,有关。
又旅顺口关在南,海运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
又东南有望海埚石城,永乐七年置。
又卫东有铁场。
东北有盐场。
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卫元广宁府路。
江武初废。
二十三年五月置卫。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辽王府。
建文中改封湖广荆州府。
西有医无闾山。
南滨海。
东有路河,东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辽河。
又板桥河在西,南流入海。
北有白土厂关,又有分水岭关。
西北有魏家岭关。
又北有懿州,元属辽阳路。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后屯卫於此。
永乐八年,州废。
徙卫於义州卫城。
又西南有闾阳关,东北有望平县,元俱属广宁路。
又西北有川州,元属大宁路。
又东北有顺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属东宁路。
又西南有钟秀城,元置千户所於此。
俱洪武中废。
东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广宁中卫、广宁左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二十八年四月废。
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广宁右卫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二十八年四月废。
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
以上三卫,俱在广宁卫城。
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
后俱废。
义州卫元义州,属大宁路。
洪武初,州废。
二十年八月置卫。
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
东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
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旧懿州。
永乐八年徙治义州卫城。
广宁中屯卫元锦州,属大宁路。
洪武初,州废。
二十四年九月置卫。
东有木叶山。
西有东、西红螺山。
西南有杏山。
东南有乳峰山。
又东有大凌河、小凌河。
又西有女儿河,与小凌河合。
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户所於此,辖杏山驿至小凌河驿。
东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右卫,二十八年四月废。
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户所於此,辖凌河驿至十三山驿。
又城南有盐场二,铁场一。
又西有铁场。
东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辽河西,后徙广宁中屯卫城。
广宁右屯卫元广宁府地。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
二十七年迁於旧闾阳县之临海乡。
北有十三山。
山西有十三山堡。
西有大凌河。
又西南有望梅岭。
又南有盐场,东有铁场。
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前屯卫元瑞州,属大宁路。
洪武初,属永平府。
七年七月,州废。
二十六年正月置卫。
西北有万松山。
北有十八盘山。
西有麻子峪,有铁场。
东南为山口峪,有盐场。
东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务入海。
西有山海关,与北直抚宁县界。
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户所於此,辖山海东关至高岭驿。
又东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户所於此,辖沙河驿至东关驿。
东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宁远卫宣德五年正月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置,治汤池。
西北有大团山。
东北有长岭山。
南滨海。
东有桃花岛。
东南有觉华岛城。
西有宁远河,即女儿河也,又名三女河。
又东有塔山,有中左千户所,辖连山驿山至杏山驿,西有小沙河中右千户所,辖东关驿至曹庄驿,俱宣德五年正月置。
又南有盐、铁二场。
东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沈阳中卫元沈阳路。
洪武初废。
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卫。
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
永乐六年迁於山西潞州。
东有东牟山。
南有浑河,又东有沈水入焉。
又西有辽河。
又东北有抚顺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置。
所东有抚顺关。
北有蒲河千户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
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沈阳左卫、沈阳右卫俱洪武中置。
建文初废。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复置,后仍废。
沈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
建文中废。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
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铁岭城置。
二十六年四月迁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
西有辽河,南有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辽河。
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於此。
又范河城在卫南,亦曰泛河城,正统四年置泛河千户所於此。
东南有奉集县,即古铁岭城也,接高丽界,洪武初置县,寻废。
又有咸平府,元直隶辽东行省。
至正二年正月降为县。
洪武初废。
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万卫元开元路。
洪武初废。
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
二十一年,府罢,徙卫於开元城。
洪武二十四年建韩王府。
永乐二十二年迁於陕西平凉。
西北有金山。
东有分水东岭。
北有分水西岭。
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辽河。
又北有上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即辽河上源也。
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
又镇北关在东北。
广顺关在江。
又西有新安关。
西南有清河关。
南有山头关。
又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於此。
二十六年,卫徙。
又南有中固城,永乐五年置。
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辽海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庄。
二十六年徙三万卫城。
安乐州永乐七年置,在三万卫城。
山西《禹贡》冀州之域。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
直隶中书省。
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
治太原路。
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
与行中书省同治。
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
为里四千四百有奇。
东至真定,与北直界。
北至大同,外为边地。
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
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师千二百里。
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
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
万历六年,户五十九万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
阳曲倚。
洪武三年四月建晋王府於城外东北维。
西有汾水,自静乐县流经此,下流至荥河县合大河。
西北有天门关巡检司。
东北有石岭关巡检司。
太原府西南。
元曰平晋,治在今东北。
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晋阳城之南关。
八年更名太原。
西有悬瓮山,一名龙山,又名结绌山,晋水所出,下流入於汾。
西北有蒙山。
东有汾水。
东南有洞涡水,源自乐平,下流入汾。
榆次府东南。
东南有涂水,合小涂水西北流,入洞涡水。
太谷府东南。
东南有马岭,路出北直邢台县,上有马岭关,有巡检司。
西有太谷,一名咸阳谷。
东北有象谷水,流入汾。
祁府南少西。
东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遥入汾。
南有隆舟峪巡检司。
又东有团柏镇。
徐沟府南。
北有洞涡水,至此合汾。
清源府西南。
北有清源水,东流,南入汾。
交城府西南。
东北有羊肠山。
东南有汾水。
又西有文水。
文水府西南。
西南有隐泉山。
东有文水,南入汾。
又东北有猷水,或以为即邬泽也。
寿阳府东。
西有杀熊岭。
南有洞涡水,黑水流合焉。
孟府东北。
元孟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
东北有白马山。
北有滹沱河,东入北直平山县界。
东北有伏马关,一名白马关。
又东有榆枣关。
静乐府西北。
元管州。
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
东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
又东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
又北有宁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置。
又东南有两岭关,置故镇巡检司於此,后移於稍东顺水村。
又南有楼烦镇巡检司。
又东北有沙婆岭巡检司,后移於阳曲县天门关。
河曲府西北。
元省。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西有火山,临大河。
河滨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套中渡河险要处也。
北有关河,以经偏头关而名,西北流入大河。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与宁武、雁门为三关。
平定州东有绵山,泽发水出焉,即冶河上源,合沾水,东流至平山县入滹沱。
西南有洞涡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
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
又东有故关,即井陉关也,洪武三年置故关巡检司於此。
又有苇泽、盘石二关在县东北,俱接井陉县界。
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
领县一:
乐平州东南。
东有皋落山,一名灵山。
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岭,为沾水、清漳二水之发源。
沾东流入泽发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顺县之梁榆水。
又西有陡泉岭,洞涡水所出。
又静阳镇在县东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省入。
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
西南有牛尾庄巡检司,后移於州北十里。
又西有寨西巡检司,西北有沙沟巡检司,后俱废。
又忻口寨亦在州北。
又东南有赤塘关。
南距府百六十里。
领县一:定襄州东少北。
北有滹沱河。
又南有丛象山,有三会水流合焉。
东北有胡谷砦巡检司,后废。
代州洪武二年降为县。
八年二月复升为州。
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陉,亦曰雁门山,其北为雁门关,有雁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
又於关北置广武营城。
又东有夏屋山,一名下壶。
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
又北有太和岭、水勤口二巡检司,后俱废。
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领县三:
五台州东南。
元台州。
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
八年二月来属。
东北有五台山,有清水河,东北流,合虒阳河,南入於滹沱。
又东南有高洪口巡检司。
又东北有大谷口、饭仙山二巡检司,后俱废。
繁峙州东。
元坚州。
洪武二年改为繁峙县。
八年二月来属。
旧治在县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东义村。
万历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龙岗。
东北有秦戏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环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静海县入海。
又北有茹越口、东北有北楼口、东有平刑岭三巡检司,后俱废。
又东有郎岭关城,洪武十七年筑。
崞州西南。
元崞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
八年二月来属。
西南有崞山。
东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
又西北有宁武关,有宁武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置。
又有八角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八月置。
又西南有芦板寨巡检司。
又西北有杨武峪、吊桥岭、胡峪北口三巡检司。
岢岚州本岢岚县,洪武七年十月置。
八年十一月升为州。
北有岢岚山,其东为雪山。
西南有岚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
又西北有岢岚镇巡检司,后废。
又北有天涧堡隘,路通朔州。
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
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领县二:岚州南少东。
元岚州。
洪武初,降为县。
西南有黄尖山,蔚汾水所出。
又北有二郎关、鹿径岭二巡检司。
兴州西南。
元兴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
八年十一月来属。
东北有石楼山。
西滨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
又东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检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为县。
八年十一月属岢岚州。
九年正月复升为州西滨大河。
东北有得马水巡检司,后废。
东南距府五百里。
平阳府元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
领州六,县二十八。
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临汾倚。
西有姑射山。
西南有平山,晋水、平水皆出於此,东流入於汾。
襄陵府西南。
西南有三隥山。
东有汾水,南有太平关,有巡检司。
洪洞府北少东。
东有九箕山。
西有汾水。
浮山府东少南。
西有浮山。
北有涝水,东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
赵城府北。
元属霍州。
洪武三年改属。
西有罗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东南流入焉。
太平府西南。
元属绛州。
洪武二年改属。
东有汾水。
岳阳府东北。
东有沁水,流入泽州界。
北有涧水。
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会涧水入汾河。
曲沃府南。
元属绛州。
洪武二年改属。
南有紫金山,产铜。
北有乔山。
西有汾水。
西南有浍水,下流入汾。
翼城府东南。
元属绛州。
洪武二年改属。
东南有浍高山,产铜,下有滦泉。
又东有乌岭山,浍水出焉。
汾西府北,少西。
西有青山,产铁。
东有汾水。
蒲府西北。
元属隰州。
洪武二年改属。
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
东有张村岔巡检司。
灵石府北。
元属霍州。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
四十三年还属府。
东有绵山,即介山也。
城北有汾水,又东有谷水流入焉。
又北有灵石口巡检司。
西南有阴地关,又有汾水关。
蒲州元河中府。
洪武二年改为蒲州,以州治河东县省入。
中条山在东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阳山,跨临晋、闻喜、垣曲、平陆、芮城、安邑、夏县、解州之境。
又南有历山。
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经州城西,又经中条山麓,又折而东,谓之河曲。
临河有风陵关巡检司。
又东南有涑水,即绛水下流,又南有妫汭水,俱注於大河。
东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领县五:临晋州东北。
东南有王官谷。
西有大河。
南有涑水。
又西有吴王寨巡检司。
荥河州北少东。
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
猗氏州东北。
南有涑水。
东南有盐池。
万泉州东北。
南有介山。
河津州东北。
西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下有禹门渡巡检司。
汾水旧由荥河县北睢丘入河,隆庆四年东徙,经县西南葫芦滩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县省入。
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锥山。
东南有白径岭。
南滨大河。
东有盐池。
西北又有女盐池。
东北有长乐镇巡检司。
东南有盐池巡检司。
东北距府三百四十里。
领县五:
安邑州东北。
西有司盐城。
北有鸣条冈。
又有涑水。
西南有盐池。
南有圣惠镇巡检司。
西南有西姚巡检司。
夏州东北。
北有涑水。
闻喜州东北。
东南有汤山,产铜。
南有涑水。
又东北有干河,又有董泽。
平陆州东南。
东北有虞山,一名吴山。
又东有傅岩。
南滨大河,中有底柱山。
东有大阳津,上有关,亦曰茅津。
有沙涧茅津渡巡检司。
又有白浪渡巡检司。
芮城州西南。
大河南经县,西折而东。
东南有陌底渡巡检司。
西北有万寿堡。
东有襄邑堡。
绛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县省入。
西北有九原山。
南有汾水,浍水自东南流入焉。
西有武平关。
东北距府百五十里。
领县三:
稷山州西。
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
绛州东南。
东有太行山。
东南有太阴山,又有陈村峪,涑水出焉,经闻喜、夏、安邑等县,至蒲州入黄河。
又西北有绛山,绛水出焉,西流入涑。
又东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干河之源也。
绛山产铁。
垣曲州东南。
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铜冶。
又东北有王屋山。
南滨河,西有清水流入焉。
又北有干河。
西北有横岭背巡检司。
西南有留庄隘。
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县省入。
东南有霍山,亦曰霍太山。
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
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门山,大河所经。
西南有壶口山。
又乌仁关在西,平渡关在西北,俱有巡检司。
东距府二百七十里。
领县一:
乡宁州东南。
西南有两乳山。
西有黄河。
西北有龙尾碛巡检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县省入。
西有蒲水,南入大河。
东北有广武庄巡检司。
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领县二:大宁州西南。
西滨大河。
又东南有昕川,西注於河。
西有马斗关,大河经其下,有巡检司。
永和州西。
西滨大河。
西北有永和关,有巡检司。
又有兴德关。
西南有铁罗关。
三关俱与陕西滨河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属冀宁路。
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升为府。
领州一,县七。
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汾阳倚。
元曰西河。
洪武初,省入州。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复置,更名。
东有汾水。
又东北有文水,一名万谷河,自文水县东南流入焉。
西有金锁关、黄芦岭二巡检司。
教义府南少东。
西北有狐岐山,胜水出焉,东流入汾。
又县南有雀鼠谷,与介休县界,汾水自东北来经此。
又西有温泉镇巡检司。
平遥府东。
南有麓台山,一名蒙山,又名谒戾山。
西有汾河。
东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於汾河。
又南有普同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洪善镇。
介休府东南。
有介山,亦曰绵山。
西有汾水,东有石洞水,西流入焉。
东北有邬城泊,与平遥、文水二县界,即昭余祁薮之余浸也,或亦谓之蒿泽。
东南有关子岭镇巡检司。
石楼府西少南。
元属晋宁路之隰州。
万历四十年改属。
东南有石楼山。
西有黄河,又有土军川流入焉。
又西北有上平关、西有永和关、东北有窟龙关三巡检司。
临府西北。
元临州,属冀宁路。
洪武二年降为县。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
北滨黄河,东北有榆林河流入焉。
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
永宁州元石州,属冀宁路。
洪武初,以州治离石县省入。
隆庆元年更名。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
大河在西。
东有谷积山,下有石窟村,东川河出焉。
北有赤坚岭,一名离石山,离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於大河。
又西有青龙流、北有赤坚岭二巡检司。
又西有孟门关。
东南距府百六十里。
领县一:宁乡州南。
东南有楼子台山。
西有黄河。
潞安府元潞州,属晋宁路。
洪武二年直隶行中书省。
九年直隶布政司。
嘉靖八年二月升为潞安府。
领县八。
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长治倚。
永乐六年,沈王府自沈阳迁此。
元上党县。
洪武二年省入州。
嘉靖八年二月复置,更名。
东南有壶关山,旧置壶口关於山下。
西南有潞水,即浊漳水,自长子县流入,下流至河南临漳县,合清漳水。
又西有蓝水,东流与浊漳水合。
长子府西少南。
东南有羊头山。
西南有发鸠山,一名鹿谷山,浊漳水发源於此。
西北有蓝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
屯留府西北。
西北有三峻山。
又西南有盘秀山,蓝水出乎其阳,绛水出乎其阴,下流俱合浊漳水。
襄垣府北,少西。
南有浊漳水。
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涅水,自武乡县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浊漳水。
西有五赞山巡检司。
潞城府东北。
西有三垂山。
北有浊漳水,又有绛水,流合焉,谓之交漳。
壶关府东北。
南有赵屋岭,西南有大峪岭,俱产铁。
东南有羊肠板。
西北有壶水,西入浊漳。
黎城府东北。
西北有浊漳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
东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县界。
又东北有吾儿峪巡检司。
平顺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县青羊里置,析黎城、壶关、潞城三县地益之。
东北有浊漳水。
东南有虹梯关、玉峡关二巡检司。
大同府元在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洪武二年为府。
领州四,县七。
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
北有方山。
西北有雷公山。
东有纥真山。
又东北有白登山。
又西有大河。
又南有桑干河,自马邑县流经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为卢沟河。
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
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
又东有御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干。
北有威宁海子。
又有孤店、开山、虎峪、白阳等口,俱在东北。
又北有猫儿庄。
怀仁府西南。
西有清凉山,西南有锦屏山,旧皆有铁冶。
南有桑干河。
西南有偏岭等口。
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
东有五峰山。
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与呕夷水合,下流为唐河。
又北有桑干河。
西南有浑源川,下流入桑干河。
又东有乱岭关、南有瓷窑口、东南有峪口巡检司。
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应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县省入。
北有桑干河。
西有小石口巡检司。
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
南有茹越口巡检司。
又有北娄、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
北距府百二十里。
领县一:
山阴州西南。
北有桑干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
西南有翠峰山。
西北有黄河。
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干河。
又西有武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初省。
北有沙净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
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
领县一:马邑州东,少北。
西北有洪涛山,氵垒水出焉,俗名洪涛泉,即桑干河上源也,至北直武清县入海。
东南有雁门关。
又北有白阳。
蔚州元属上都路之顺宁府。
至大元年十一月升为蔚昌府,直隶上都路。
洪武二年仍为州。
四年来属,以州治灵仙县省入。
东有九宫山,又有雪山。
又东南为小五台山。
北有桑干水,东入北直保安州界。
又北有壶流水,一名胡卢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
东北有定安县,元属州,洪武初废。
西南有石门口,东南有神通沟镇,东北有鸳鸯口、长宁镇四巡检司。
又东有九宫口巡检司,后移於州南黑石岭。
又东北有美峪口巡检司,寻徙於董家庄。
又有兴宁口巡检司。
后移於北口关。
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
领县三:
广灵州西,少北。
北有九层山。
东南有丰水,即葫芦河上源也。
又西南有滋水。
北有平岭关巡检司,后徙於县西南之林关口。
广昌州东南。
元曰飞狐,洪武初更名。
东南有白石山。
东有雕窠崖,旧有洞产银。
又桑干河在北。
唐河在南,即滱水也。
又涞水在东,源出北崖古塔,与县南之拒马河合,东入北直涞水县界。
又紫荆关在东北,接北直易州界。
倒马关在南,接北直定州界。
又飞狐关在北,今为黑石岭堡,与蔚州界。
灵丘州西南。
东南有隘门山,西北有枪峰岭,即高是山也,呕夷水出焉。
又有枚回岭,滋水出焉。
泽州元泽州,属晋宁路。
洪武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
二年直隶行中书省。
九年直隶布政司。
东南有马牢山。
南有太行山,山顶有天井关,关南即羊肠坂。
又东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沁河。
东南有柳树店、南有横望岭二巡检司。
领县四。
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高平州北少东。
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
又西南有空仓堡巡检司。
西北有长平关,又有磨磐寨。
阳城州西。
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与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县界。
东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泽水入焉。
陵川州东北。
西北有蒲水,西流入於丹水。
南有永和隘巡检司,后废。
沁水州西北。
东有沁河。
又西有芦河,下流入於沁水。
西北有东乌岭巡检司。
沁州元属晋宁路。
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
二年直隶行中书省。
九年直隶布政司。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
西南有护甲山,涅水出焉。
南有铜鞮山。
正西有铜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县,合浊漳水。
领县二。
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
北有绵山,沁水出焉,经县东,下流至河南修武县入大河,行九百七十余里。
又北有绵上巡检司。
武乡州东北。
西有涅水,又西有武乡水入焉。
辽州元属晋宁路。
洪武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
二年直隶行中书省。
九年直隶布政司。
东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黄泽岭,岭有十八盘巡检司。
又东有清漳水,分二流,至东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县界。
又西北有辽阳水,流合清漳水。
领县二。
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
西有榆水。
西南有武乡水。
又西北有黄花岭、马陵关二巡检司。
和顺州北。
东有黄榆岭,北有松子岭,西有八赋岭,俱有巡检司。
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岭水及八赋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同都卫,洪武四年正月置。
治白羊城。
八年十月更名。
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
二十六年二月领卫二十六,宣府左、右,万全左、右,怀安五卫,改属万全都司。
后领卫十四。
朔州卫治州城,安东中屯卫寄治应州城。
大同前卫洪武七年二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大同后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寻罢。
二十六年二月复置,治行都司东,后仍徙行都司城。
东有聚落城,天顺三年筑。
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户所於此,来属。
大同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后罢。
大同左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三十五年罢。
永乐元年九月复置。
七年徙治镇朔卫城。
大同右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三十五年罢。
永乐元年九月复置。
七年徙治定边卫城。
镇朔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蓟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
七年徙大同左卫来治。
正统十四年又徙云川卫来同治。
东有雕岭山。
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
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干河。
又北有盐池。
东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边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
七年徙大同右卫来治。
正统十四年又徙玉林卫来同治。
西有大青山。
东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为二,其一东南流入左卫界,其一西北流自杀虎口出塞。
又有南大河,经卫东南,合於兔毛川。
东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阳和卫元白登县,属大同路。
洪武初,县废。
二十六年二月置卫。
宣德元年徙高山卫来同治。
北有雁门山,雁门水出焉。
南有桑干河。
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卫元天成县,属兴和路。
洪武四年五月改属大同府,县寻废。
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后徙镇虏卫来同治。
桑干河在南。
南洋河在北,即雁门水也,东入宣府西阳和堡界。
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远卫正统三年三月以净水坪置。
南有大南山。
西有小南山。
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
东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虏卫成化十七年置,与行都司同城。
嘉靖中徙今治。
西有小青山,又有黄河自东胜卫流入。
北有南大河。
西北有云内县,本元云内州,属大同路,洪武五年废。
宣德中复置县,属丰州,正统十四年复废。
西北有平地县,元属大同路,亦洪武中废。
东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领千户所一:
井坪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
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
正统十四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
东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
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
正统十四年徙治旧定边卫城,与大同右卫同治,而卫城遂虚。
东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
东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镇虏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
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
正统十四年徙治天成卫城,与天成卫同治,而卫城遂虚。
东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
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
宣德元年徙阳和卫城,与阳和卫同治,仍属行都司,而卫城遂虚。
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户所於此,属大同前卫。
东有高山。
西有兔毛川。
东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
洪武中,县废。
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
东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东胜卫元东胜州,属大同路。
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
二十五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
二十六年二月罢中、前、卫三卫。
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於兆直卢龙县,右卫於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
三月置东胜中、前、后三千户所於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
正统三年九月复置,后仍废。
北有赤儿山。
西有黄河。
西北有黑河,源出旧丰州之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又东经此入於黄河。
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黄河。
又有紫河,源出旧丰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云内州界,入於黑河。
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黄河。
西北有丰州,元属大同路,洪武中废,宣德元年复置;正统中内徙,复废。
又有净州路,元直隶中书省,亦洪武中废。
西距行都司五百里。
领千户所五: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干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瓮吉刺千户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