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史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张廷玉等

○陈献章李承箕张诩娄谅夏尚朴贺钦陈茂烈湛若水蒋信等邹守益子善等钱德洪徐爱等王畿王艮等欧阳德族人瑜罗洪先程文德吴悌子仁度何廷仁刘邦采魏良政等王时槐许孚远尤时熙张后觉等邓以赞张元忄卞孟化鲤孟秋来知德邓元锡刘元卿章潢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

从吴与弼讲学。

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

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久之,复游太学。

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

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

由是名震京师。

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

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

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硃英交荐。

召至京,令就试吏部。

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

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 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 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

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或劝之著述,不答。

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

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

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

母有念,辄心动,即归。

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

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

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

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

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

卒年五十四。

张诩,字廷实,南海人,亦师事献章。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

寻丁忧,累荐不起。

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一谒孝陵即告归。

献章谓其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

卒年六十。

娄谅,字克贞,上饶人。

少有志绝学。

闻吴与弼在临川,往从之。

一日,与弼治地,召谅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

谅素豪迈,由此折节。

虽扫除之事,必身亲之。

景泰四年举于乡。

天顺末,选为成都训导。

寻告归,闭门著书,成《日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

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

《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

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

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

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

其为诸儒附会者,以程子论黜之。

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采三传事实,言:"是非必待三传而后明,是《春秋》为弃书矣。"

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

然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子,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

子忱,字诚善,传父学。

女为宁王宸濠妃,有贤声,尝劝王毋反。

王不听,卒反。

谅子姓皆捕系,遗文遂散轶矣。

门人夏尚朴,字敦夫,广信永丰人。

正德初,会试赴京。

见刘瑾乱政,慨然叹曰:"时事如此,尚可干进乎?"不试而归。

六年成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

岁饥,条上救荒数事。

再迁惠州知府,投劾归。

嘉靖初,起山东提学副使。

擢南京太仆少卿,与魏校、湛若水辈日相讲习。

言官劾大学士桂萼,语连尚朴。

吏部尚书方献夫白其无私,寻引疾归。

早年师谅,传主敬之学,常言"才提起,便是天理。 才放下,便是人欲"。

魏校亟称之。

所著有《中庸语》《东岩文集》。

王守仁少时,亦尝受业于谅。

贺钦,字克恭,义州卫人。

少好学,读《近思录》有悟。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已而师事陈献章。

既归,肖其像事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参议。

檄未至而母死,乃上疏恳辞,且陈四事。

一,谓今日要务莫先经筵,当博访真儒,以资启沃。

二,荐检讨陈献章学术醇正,称为大贤,宜以非常之礼起之,或俾参大政,或任经筵,以养君德。

三,内官职掌,载在《祖训》,不过备洒扫、司启闭而已。

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干政令,招权纳宠,邀功启衅。

或引左道,进淫巧,以荡上心。

误国殃民,莫此为甚。

宜慎饬将来,内不使干预政事,外不使镇守地方掌握兵权。

四,兴礼乐以化天下。

"陛下绍基之初,举行硃子丧葬之礼,而颓败之俗因仍不改,乞申明正礼,革去教坊俗乐,以广治化。"

疏凡数万言。

奏入,报闻。

正德四年,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而义州守又贪横,民变,聚众劫掠。

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

钦闻之,急谕祸福,以身任之,乱遂定。

钦学不务博涉,专读《四书》、《六经》、《小学》,期于反身实践。

谓为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而已。

卒年七十四。

子士谘,乡贡士,尝陈十二事论王政,不报。

终身不仕。

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

年十八,作《省克录》,谓颜之克己,曾之日省,学之法也。

弘治八年举进士。

奉使广东,受业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以主静之学。

退而与张诩论难,作《静思录》。

寻授吉安府推官,考绩过淮,寒无絮衣,冻几殆。

入为监察御史,袍服朴陋,乘一疲马,人望而敬之。

以母老终养。

供母之外,不办一帷。

治畦汲水,身自操作。

太守闻其劳,进二卒助之,三日遣之还。

吏部以其贫,禄以晋江教谕,不受。

又奏给月米,上书言:"臣素贫,食本俭薄,故臣母自安于臣之家,而臣亦得以自逭其贫,非有及人之廉,尽己之孝也。 古人行备负米,皆以为亲,臣之贫尚未至是。 而臣母鞠臣艰苦,今年八十有六,来日无多。 臣欲自尽心力,尚恐不及,上烦官帑,心窃未安。"

奏上不允。

母卒,茂烈亦卒。

茂烈为诸生时,韩文问莆田人物于林俊,曰:"从吾。"

谓彭时也。

又问,曰:"时周。"

且曰:"与时周语,沉疴顿去。"

其为所重如此。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

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

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

置第二。

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

寻丁母忧,庐墓三年。

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

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 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 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 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

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

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视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

拜礼部侍郎。

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于朝。

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南京欲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

老,请致仕。

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

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

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辨。"

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

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

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 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 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

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

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

皆不尽守师说也。

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

迁,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郎。

垣,字峻之,温州府知府。

枢,刑部主事,疏论李福达事,罢归,自有传。

蒋信,字卿实,常德人。

年十四,居丧毁瘠。

与同郡冀元亨善,王守仁谪龙场,过其地,偕元亨事焉。

嘉靖初,贡入京师,复师湛若水。

若水为南祭酒,门下士多分教。

至十一年,举进士,累官四川水利佥事。

却播州土官贿,置妖道士于法。

迁贵州提学副使。

建书院二,廪群髦士其中。

龙场故有守仁祠,为置祠田。

坐擅离职守,除名。

信初从守仁游时,未以良知教。

后从若水游最久,学得之湛氏为多。

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

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曰正学先生。

卒年七十九。

时宜兴周冲,字道通,亦游王、湛之门。

由举人授高安训导,至唐府纪善。

尝曰:"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

与信集师说为《新泉问辨录》。

两家门人各相非笑,冲为疏通其旨焉。

邹守益,字谦之,安福人。

父贤,字恢才,弘治九年进士。

授南京大理评事,数有条奏,历官福建佥事,擒杀武平贼渠黄友胜。

居家以孝友称。

守益举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出王守仁门。

以廷对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

逾年告归,谒守仁,讲学于赣州。

宸濠反,与守仁军事。

世宗即位,始赴官。

嘉靖三年二月,帝欲去兴献帝本生之称。

守益疏谏,忤旨,被责。

逾月,复上疏曰:

陛下欲隆本生之恩,屡下群臣会议,群臣据礼正言,致蒙诘让,道路相传,有孝长子之称。

昔曾元以父寝疾,惮于易箦,盖爱之至也。

而曾子责之曰:"姑息"。

鲁公受天子礼乐,以祀周公,盖尊之至也。

而孔子伤之曰"周公其衰矣"。

臣愿陛下勿以姑息事献帝,而使后世有其衰之叹。

且群臣援经证古,欲陛下专意正统,此皆为陛下忠谋,乃不察而督过之,谓忤且慢。

臣历观前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所斥以为邪媚也。

师丹、司马光之徒,当时所谓欺慢,后世所仰以为正直也。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

望陛下不吝改过,察群臣之忠爱,信而用之,复召其去国者,无使奸人动摇国是,离间宫闱。

昔先帝南巡,群臣交章谏阻,先帝赫然震怒,岂不谓欺慢可罪哉。

陛下在籓邸闻之,必以是为尽忠于先帝。

今入继大统,独不容群臣尽忠于陛下乎。

帝大怒,下诏狱拷掠,谪广德州判官。

废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

稍迁南京礼部郎中,州人立生祠以祀。

闻守仁卒,为位哭,服心丧,日与吕柟、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辈论学。

考满入都,即引疾归。

久之,以荐起南京吏部郎中,召为司经局洗马。

守益以太子幼,未能出阁,乃与霍韬上《圣功图》,自神尧茅茨土阶,至帝西苑耕稼蚕桑,凡为图十三。

帝以为谤讪,几得罪,赖韬受帝知,事乃解。

明年迁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夏言欲远之也。

御史毛恺请留侍东宫,被谪。

寻改南京祭酒。

九庙灾,守益陈上下交修之道,言:"殷中宗、高宗,反妖为祥,亨国长久。"

帝大怒,落职归。

守益天姿纯粹。

守仁尝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里居,日事讲学,四方从游者踵至,学者称东廓先生。

居家二十余年卒。

隆庆初,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先是,守仁主山东试,堂邑穆孔晖第一,后官侍讲学士,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

孔晖端雅好学,初不肯宗守仁说,久乃笃信之,自名王氏学,浸淫入于释氏。

而守益于戒惧慎独,盖兢兢焉。

子善,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以刑部员外郎恤刑湖广,矜释甚众。

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

万历初,累官广东右布政使,谢病归。

久之,以荐即家授太常卿,致仕。

子德涵、德溥。

德涵,字汝海,隆庆五年进士。

历刑部员外郎。

张居正方禁讲学,德涵守之自若。

御史傅应祯、刘台相继论居正,皆德涵里人,疑为党,出为河南佥事。

御史承风指劾之,贬秩归。

善服习父训,践履无怠,称其家学。

而德涵从耿定理游,定理不答。

发愤湛思,自觉有得,由是专以悟为宗,于祖父所传,始一变矣。

德溥,由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司经局洗马。

善从子德泳,万历十四年进士。

官御史。

给事中李献可请预教太子,斥为民。

德泳偕同官救之,亦削籍。

家居三十年,言者交荐。

光宗立,起尚宝少卿,历太常卿。

魏忠贤用事,乞休归。

所司将为忠贤建祠,德泳涂毁其募籍,乃止。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余姚人。

王守仁自尚书归里,德洪偕数十人共学焉。

四方士踵至,德洪与王畿先为疏通其大旨,而后卒业于守仁。

嘉靖五年举会试,径归。

七年冬,偕畿赴廷试,闻守仁讣,乃奔丧至贵溪。

议丧服,德洪曰:"某有亲在,麻衣布绖弗敢有加焉。"

畿曰:"我无亲。"

遂服斩衰。

丧归,德洪与畿筑室于场,以终心丧。

十一年始成进士。

累官刑部郎中。

郭勋下诏狱,移部定罪,德洪据狱词论死。

廷臣欲坐以不轨,言德洪不习刑名。

而帝雅不欲勋死,因言官疏,下德洪诏狱。

所司上其罪,已出狱矣。

帝曰:"始朕命刑官毋梏勋,德洪故违之,与勋不领敕何异。"

再下狱。

御史杨爵、都督赵卿亦在系,德洪与讲《易》不辍。

久之,斥为民。

德洪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

时士大夫率务讲学为名高,而德洪、畿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

德洪彻悟不如畿,畿持循亦不如德洪,然畿竟入于禅,而德洪犹不失儒者矩矱云。

穆宗立,复官,进阶朝列大夫,致仕。

神宗嗣位,复进一阶。

卒年七十九。

学者称绪山先生。

初,守仁倡道其乡,邻境从游者甚众,德洪、畿为之首。

其最初受业者,则有余姚徐爱,山阴蔡宗衮、硃节及应良、卢可久、应典、董涷之属。

爱,字曰仁,守仁女弟夫也。

正德三年进士。

官至南京工部郎中。

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

守仁言:"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硃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

爱卒,年三十一,守仁哭之恸。

一日讲毕,叹曰:"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率门人之其墓所,酹酒告之。

蔡宗衮,字希渊。

正德十二年进士。

官至四川提学佥事。

硃节,字守中。

正德八年进士。

为御史,巡按山东。

大盗起颜神镇,蔓州县十数。

驱驰戎马间,以劳卒。

赠光禄少卿。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

正德六年进士。

官编修。

守仁在吏部,良学焉。

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

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

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卢可久,字一松。

程粹,字养之。

皆永康诸生。

与同邑应典,皆师守仁。

粹子正谊,历顺天府尹。

应典,字天彝。

进士。

官兵部主事。

居家养母,不希荣利。

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可久传东阳杜惟熙,惟熙传同邑陈时芳、陈正道。

惟熙以克己为要,尝言:"学者一息不昧,则万古皆通;一刻少宽,即终朝欠缺。"

卒年八十余。

时芳博览多闻,而归于实践。

岁贡不仕。

正道为建安训导,年八十余,犹徒步赴五峰讲会。

其门人吕一龙,永康人,言动不苟,学者咸宗之。

董涷,字子寿,海宁人。

年六十八矣,游会稽,肩瓢笠诗卷谒守仁,卒请为弟子。

子谷,官知县,亦受业守仁。

王畿,字汝中,山阴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

后受业王守仁,闻其言,无底滞,守仁大喜。

嘉靖五年举进士,与钱德洪并不就廷对归。

守仁征思、田,留畿、德洪主书院。

已,奔守仁丧,经纪葬事,持心丧三年。

久之,与德洪同第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

给事中戚贤等荐畿。

夏言斥畿伪学,夺贤职,畿乃谢病归。

畿尝云:"学当致知见性而已,应事有小过不足累。"

故在官弗免干请,以不谨斥。

畿既废,益务讲学,足迹遍东南,吴、楚、闽、越皆有讲舍,年八十余不肯已。

善谈说,能动人,所至听者云集。

每讲,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

学者称龙溪先生。

其后,士之浮诞不逞者,率自名龙溪弟子。

而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埒,学者称心斋先生。

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

艮,字汝止。

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

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

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

艮哭曰:"为人子,令父至此,得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谨。

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

有客闻艮言,诧言:"何类王中丞语。"

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辨久之,大服,拜为弟子。

明日告之悔,复就宾位自如。

已,心折,卒称弟子。

从守仁归里,叹曰:"吾师倡明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百。

抵京师,同门生骇异,匿其车,趣使返。

守仁闻之,不悦。

艮往谒,拒不见,长跪谢过乃已。

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

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上。

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艮传林春、徐樾,樾传颜钧,钧传罗汝芳、梁汝元,汝芳传杨起元、周汝登、蔡悉。

樾,字子直,贵溪人。

举进士。

历官云南左布政使。

元江土酋那鉴反,诈降。

樾信之,抵其城下,死焉。

诏赠光禄寺卿,予祭葬,任一子官。

春,字子仁,泰州人。

闻良知之学,日以硃墨笔识臧否自考,动有绳检,尺寸不逾。

嘉靖十一年会试第一,除户部主事,调吏部。

缙绅士讲学京师者数十人,聪明解悟善谈说者,推王畿,志行敦实推春及罗洪先。

进文选郎中,卒官,年四十四。

发其箧,仅白金四两,僚友棺敛归其丧。

汝芳,字维德,南城人。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除太湖知县。

召诸生论学,公事多决于讲座。

迁刑部主事,历宁国知府。

民兄弟争产,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已。

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

入觐,劝徐阶聚四方计吏讲学。

阶遂大会于灵济宫,听者数千人。

父艰,服阕,起补东昌,移云南屯田副使,进参政,分守永昌,坐事为言官论罢。

初,汝芳从永新颜钧讲学,后钧系南京狱当死,汝芳供养狱中,鬻产救之,得减戍。

汝芳既罢官,钧亦赦归。

汝芳事之,饮食必躬进,人以为难。

钧诡怪猖狂,其学归释氏,故汝芳之学亦近释。

杨起元、周汝登,皆万历五年进士。

起元,归善人。

选庶吉士,适汝芳以参政入贺,遂学焉。

张居正方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累官吏部左侍郎。

拾遗被劾,帝不问。

未几卒。

天启初,追谥文懿。

汝登,嵊人。

初为南京工部主事,榷税不如额,谪两淮盐运判官,累官南京尚宝卿。

起元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禅。

汝登更欲合儒释而会通之,辑《圣学宗传》,尽采先儒语类禅者以入。

盖万历世士大夫讲学者,多类此。

蔡悉,字士备,合肥人。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常德推官。

筑郭外六堤以免水患。

擢南京吏部主事,累官南京尚宝卿,移署国子监。

尝请立东宫,又极论矿税之害。

有学行,恬宦情。

仕五十年,家食强半。

清操亮节,淮西人宗之。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

甫冠举乡试。

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不应会试者再。

嘉靖二年策问阴诋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

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入为刑部员外郎。

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

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

寻改南京尚宝卿。

召为太仆少卿。

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

以荐起故官。

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

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

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

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 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 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

帝不许。

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 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 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

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婚亦竟不同日。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

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

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

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

赴者五千人。

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

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

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族人瑜,字汝重,亦学于守仁。

守仁教之曰:"常舀然无自是而已。"

瑜终身践之。

举于乡,不就会试,曰:"老亲在,三公不与易也。"

母死,庐墓侧。

虎环庐嗥,不为动。

历官四川参议,所至有廉惠声。

年近九十而卒。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

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

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

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 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

洪先事亲孝。

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

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

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

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

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

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

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

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 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

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

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

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

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

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

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程文德,字舜敷,永康人。

初受业章懋,后从王守仁游。

登洪先榜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

坐同年生杨名劾汪鋐事,下诏狱,谪信宜典史。

鋐罢,量移安福知县,迁兵部员外郎。

父忧,庐墓侧,终丧不入内。

起兵部郎中,擢广东提学副使,未赴,改南京国子祭酒。

母忧,服阕,起礼部右侍郎。

俺答犯京师,分守宣武门,尽纳乡民避寇者。

调吏部为左。

已,改掌詹事府。

三十三年,供事西苑。

所撰青词,颇有所规讽,帝衔之。

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帝疑文德欲远己,命调南京工部右侍郎。

文德疏辞,劝帝享安静和平之福。

帝以为谤讪,除其名。

既归,聚徒讲学。

卒,贫不能殓。

万历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吴悌,字思诚,金溪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除乐安知县,调繁宣城,征授御史。

十六年,应天府进试录,考官评语失书名,诸生答策多讥时政。

帝怒,逮考官谕德江汝璧、洗马欧阳衢诏狱,贬官,府尹孙懋等下南京法司,寻得还职,而停举子会试。

悌为举子求宽,坐下诏狱,出视两淮盐政。

海溢,没通、泰民庐,悌先发漕振之而后奏闻。

寻引疾归,还朝,按河南。

伊王典楧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

悌报曰:"殿下,天子亲籓,非悌所敢友。 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

王愈惮之。

夏言、严嵩当国,与悌乡里。

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言问故,徐曰:"俟谈少间,当以政请。"

言为改容。

及嵩擅政,悌恶之,引疾家居垂二十年。

嵩败,起故官,一岁中累迁至南京大理卿。

时吴岳、胡松、毛恺并以耆俊为卿贰,与悌称"南都四君子"。

隆庆元年就迁刑部侍郎。

明年卒。

悌为王守仁学,然清修果介,反躬自得为多。

万历中,子仁度请恤。

吏部尚书孙丕扬曰:"悌,理学名臣,不宜循常格。"

遂用黄孔昭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

乡人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并祀,曰五贤祠,学者称疏山先生。

仁度,字继疏。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三王并封议起,抗疏争之。

久之,擢吏部主事,历考功郎中。

稽勋郎中赵邦清被劾,疑同官邓光祚等嗾言路,愤激力辨。

章下考功,仁度欲稍宽邦清罚,给事中梁有年遂劾仁度党比。

时光祚引疾去,而仁度代为文选,御史康丕扬复劾仁度倾光祚而代之,诏改调之南京。

自邦清被论后,言路讦不已,都御史温纯恚甚,请定国是,以剖众疑,而深为仁度惜。

仁度寻补南京刑部郎中,擢太仆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砥廉隅,务慈爱,与魏允贞齐名。

居四年,以疾归。

熹宗初,起大理卿,进兵部右侍郎,复称疾去。

再起工部左侍郎。

天启五年,魏忠贤以仁度与赵南星、杨涟等善,勒令致仕,寻卒。

仁度,名父子,克自振励,邹元标亟称之。

何廷仁,初名秦,以字行,改字性之。

黄弘纲,字正之。

皆雩都人。

廷仁和厚,与人接,诚意盎溢。

而弘纲难近,未尝假色笑于人。

然两人志行相准。

廷仁初慕陈献章,后闻王守仁之学于弘纲。

守仁征桶冈,诣军门谒,遂师事焉。

嘉靖元年举于乡,复从守仁浙东。

廷仁立论尚平实,守仁殁后,有为过高之论者,辄曰:"此非吾师言也。"

除新会知县,释菜献章祠,而后视事。

政尚简易,士民爱之。

迁南京工部主事,分司仪真,榷芜湖税,不私一钱。

满考,即致仕。

弘纲由乡举官刑部主事。

守仁之门,从游者恒数百,浙东、江西尤众,善推演师说者称弘纲、廷仁及钱德洪、王畿。

时人语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

然守仁之学,传山阴、泰州者,流弊靡所底极,惟江西多实践,安福则刘邦采,新建则魏良政兄弟,其最著云。

邦采,字君亮。

族子晓受业守仁,归语邦采,遂与从兄文敏及弟侄九人谒守仁于里第,师事焉。

父忧,蔬水庐墓。

免丧,不复应举。

提学副使赵渊檄赴试,御史储良才许以常服入闱,不解衣检察,乃就试,得中式。

久之,除寿宁教谕,擢嘉兴府同知,弃官归。

邦采识高明,用力果锐。

守仁倡良知为学的,久益敝,有以揣摩为妙悟,纵恣为自然者,邦采每极言排斥焉。

文敏,字宜充。

父丧除,绝意科举。

尝曰:"学者当循本心之明,时见己过,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诱,征诸伦理、事物之实,无一不慊于心,而后为圣门正学,非困勉不可得入也。 高谈虚悟,炫未离本,非德之贼乎?"晓,字伯光。

举于乡,后为新宁知县,有善政。

良政,字师伊。

守仁抚江西,与兄良弼,弟良器、良贵,咸学焉。

提学副使邵锐、巡按御史唐龙持论与守仁异,戒诸生勿往谒,良政兄弟独不顾,深为守仁所许。

良政功尤专,孝友敦朴,燕居无惰容,尝曰:"不尤人,何人不可处;不累事,何事不可为。"

举乡试第一而卒。

良弼尝言,"吾梦见师伊,辄汗浃背",其为兄惮如此。

良器,字师颜。

性超颖绝人,虽宗良知,践履务平实。

良弼,自有传。

良贵,官右副都御史。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历礼部郎中、福建佥事。

累官太仆少卿,降光禄少卿。

隆庆末,出为陕西参政。

张居正柄国,以京察罢归。

万历中,南赣巡抚张岳疏荐之。

吏部言:"六年京察,祖制也。 若执政有所驱除,非时一举,谓之闰察。 时槐在闰察中,群情不服,请召时槐,且永停闰察。"

报可。

久之,陆光祖掌铨,起贵州参政,旋擢南京鸿胪卿,进太常,皆不赴。

时槐师同县刘文敏,及仕,遍质四方学者,自谓终无所得。

年五十,罢官,反身实证,始悟造化生生之几,不随念虑起灭。

学者欲识真几,当从慎独入。

其论性曰:"孟子性善之说,决不可易。 使性中本无仁义,则恻隐羞恶更何从生。 且人应事接物,如是则安,不如是则不安,非善而何?"又曰:"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废一。 要之,居敬二字尽之。 自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而言,谓之穷理,即考索讨论,亦居敬中之一事。 敬无所不该,敬外更无余事也。"

年八十四卒。

庐陵陈嘉谟,字世显,与时槐同年进士。

为给事中,不附严嵩,出之外。

历湖广参政,乞休归,专用力于学。

凡及其门者,告之曰:"有塘南在,可往师之。"

塘南,时槐别号也。

年八十三卒。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学同郡唐枢。

嘉靖四十一年成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就改吏部。

已,调北部。

尚书杨博恶孚远讲学,会大计京朝官,黜浙人几半,博乡山西无一焉。

孚远有后言,博不悦,孚远遂移疾去。

隆庆初,高拱荐起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招大盗李茂、许俊美,擒倭党七十余辈以降,录功,赉银币。

旋移福建。

神宗立,拱罢政,张居正议逐拱党,复大计京官。

王篆为考功,诬孚远党拱,谪两淮盐运司判官。

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暇辄集诸生讲学,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

寻以给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敬礼贡士王之士,移书当路,并元卿、元锡荐之。

后三人并得征,由孚远倡也。

迁应天府丞,坐为李材讼冤,贬二秩,由广东佥事再迁右通政。

二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倭陷朝鲜,议封贡,孚远请敕谕日本,擒斩平秀吉,不从。

吕宋国酋子讼商人袭杀其父,孚远以闻,诏戮罪人,厚犒其使。

福州饥,民掠官府,孚远擒倡首者,乱稍定,而给事中耿随龙、御史甘士价等劾孚远宜斥,帝不问。

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

又募民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因请推行于南日、彭湖及浙中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皆报可。

居三年,入为南京大理卿,就迁兵部右侍郎,改左,调北部。

甫半道,被论。

乞休,疏屡上,乃许。

又数年,卒于家,赠南京工部尚书,后谥恭简。

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

知建昌,与郡人罗汝芳讲学不合。

及官南京,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并主讲席。

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孚远作《九谛》以难之,言:"文成宗旨,原与圣门不异,以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立论至为明析。 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盖指其未发时,廓然寂然者而言之,止形容得一静字,合下三语,始为无病。 今以心意知物,俱无善恶可言者,非文成之正传也。"

彼此论益龃龆。

而孚远抚福建,与巡按御史陈子贞不相得,子贞督学南畿,遂密讽同列拾遗劾之。

从孚远游者,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皆为名儒。

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

生而警敏不群,弱冠举嘉靖元年乡试。

时王守仁《传习录》始出,士大夫多力排之,时熙一见叹曰:"道不在是乎?向吾役志词章,末矣。"

已而以疾稍从事养生家。

授元氏教谕,父丧除,改官章丘,一以致良知为教,两邑士亦知新建学。

入为国子博士,徐阶为祭酒,命六馆士咸取法焉。

居常以不获师事守仁为恨,闻郎中刘魁得守仁之传,遂师事之。

魁以直言锢诏狱,则书所疑,时时从狱中质问。

寻以户部主事榷税浒墅,课足而止,不私一钱。

念母老,乞终养归,遂不出,日以修己淑人为事,足未尝涉公府。

斋中设守仁位,晨兴必焚香肃拜,来学者亦令民谒。

晚年,病学者凭虚见而忽躬行,甚且越绳墨自恣,故其论议切于日用,不为空虚隐怪之谈。

卒于万历八年,年七十有八,学者称西川先生。

其门人,孟化鲤最著,自有传。

张后觉,字志仁,茌平人。

父文祥,由乡举官广昌知县。

后觉生有异质,事亲考,居丧哀毁,三年不御内。

早岁,闻良知之说于县教谕颜钥,遂精思力践,偕同志讲习。

已而贵溪徐樾以王守仁再传弟子来为参政,后觉率同志往师之,学益有闻。

久之,以岁贡生授华阴训导,会地大震,人多倾压死,上官令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

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

东昌知府罗汝芳、提学副使邹善皆宗守仁学,与后觉同志。

善为建愿学书院,俾六郡士师事焉。

汝芳亦建见泰书院,时相讨论。

犹以取友未广,北走京师,南游江左,务以亲贤讲学为事,门弟子日益进。

凡吏于其土及道经茌平者,莫不造庐问业。

巡抚李世达两诣山居,病不能为礼,乃促席剧谈,饱蔬食而去。

平生不作诗,不谈禅,不事著述,行孚远近,学者称之为弘山先生。

年七十六,以万历六年卒。

其门人,孟秋、赵维新最著。

秋,自有传。

维新,亦茌平人,年二十,闻后觉讲良知之学。

遂师事之。

次其问答语,为《弘山教言》。

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

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

丧偶,五十年不再娶。

尝筑垣得金一箧,工人持之去,维新不问。

家贫,或并日而食,超然自得。

亦以岁贡生为长山训导,年九十二,无疾而终。

邓以赞,字汝德,新建人。

张元忭,字子荩,绍兴山阴人。

二人皆生有异质,又好读书。

以赞幼,见父与人论学,辄牵衣尾之,间出语类夙儒。

父闵其勤学,尝扃之斗室。

元忭素羸弱,母戒毋过劳,乃藏灯幕中,俟母寝始诵。

十余岁时以气节自负,闻杨继盛死,为文遥诔之,慷慨泣下。

父天复,官云南副使,击武定贼凤继祖有功。

已,贼还袭武定,官军败绩,巡抚吕光洵讨灭之。

至隆庆初,议者追理前失亡状,逮天复赴云南对簿,元忭适下第还,万里护行,发尽白。

已,复驰诣阙下白冤,当事怜之,天复得削籍归。

隆庆五年,以赞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而元忭以廷试第一,授修撰。

万历初,座主张居正枋国政,以赞时有匡谏,居正弗善也,移疾归。

久之,补原官,旋引退。

诏起中允,至中途复以念母返。

再起南京祭酒,就擢礼部右侍郎,复就转吏部,再疏请建储,且力斥三王并封之非,中言:"中宫钟爱元子,其愿早正春宫,视臣民尤切。 陛下以厚中宫而缓册立,殆未谅中宫心。 况信者,国之大宝,建储一事,屡示更移,将使诏令不信于天下,非所以重宗庙,安社稷也。"

会廷臣多谏者,事竟寝。

寻召为吏部右侍郎,力辞不拜。

以赞登第二十余年,在官仅满一考。

居母忧,不胜丧而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洁。

元忭尝抗疏救御史胡涍,又请进讲《列女传》于两宫,修《二南》之化,皆不省。

万历十年奉使楚府还,过家省母,既行心动,辄驰归,仅五日,母卒。

元忭奉二亲疾,汤药非口尝弗进,居丧毁瘠,遵用古礼,乡人多化之。

服阕,起故官,进左谕德,直经筵。

先是,元忭以帝登极恩,请复父官,诏许给冠带。

至是复申前请,格不从。

元忭泣曰:"吾无以下见父母矣。"

遂悒悒得疾卒。

天启初,追谥文恭。

以赞、元忭自未第时即从王畿游,传良知之学,然皆笃于孝行,躬行实践。

以赞品端志洁,而元忭矩矱俨然,无流入禅寂之弊。

元忭子汝霖,江西参议。

汝懋,御史。

孟化鲤,字叔龙,河南新安人。

孟秋,字子成,茌平人。

化鲤年十六,慨然以圣贤自期。

而秋儿时受《诗》,至《桑中》诸篇,辄弃去不竟读。

化鲤举万历八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时相欲招致之,辞不往。

榷税河西务,与诸生讲学,河西人尸祝之。

南畿、山东大饥,奉命往振,全活多。

改吏部,历文选郎中,佐尚书孙鑨黜陟,名籍甚。

时内阁权重,每铨除必先白,化鲤独否,中官请托复不应,以故多不悦。

都给事中张栋先以建言削籍,化鲤奏起之,忤旨,夺堂官俸,谪化鲤及员外郎项复弘、主事姜仲轼杂职。

阁臣疏救,命以原品调外。

顷之,言官复交章救,帝益怒,夺言官俸,斥化鲤等为民。

既归,筑书院川上,与学者讲习不辍,四方从游者恒数百人。

久之卒。

秋举隆庆五年进士。

为昌黎知县,有善政。

迁大理评事,去之日,老稚载道泣留。

以职方员外郎督视山海关。

关政久驰,奸人出入自擅,秋禁之严。

中流言,万历九年京察坐贬,归涂与妻孥共驾一牛车,道旁观者咸叹息。

许孚远尝过张秋,造其庐,见茆屋数椽,书史狼藉其中,叹曰:"孟我疆风味,大江以南未有也。"

我疆者,秋别号也。

后起官刑部主事,历尚宝丞少卿,卒。

秋既殁,廷臣为请谥者章数十上。

天启初,赐谥清宪。

化鲤自贡入太学,即与秋道义相勖,后为吏部郎,而秋官尚宝,比舍居,食饮起居无弗共者,时人称"二孟"。

化鲤之学得之洛阳尤时熙,而秋受业于邑人张后觉。

时熙师曰刘魁,后觉则颜钥、徐樾弟子也。

来知德,字矣鲜,梁山人。

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

嘉靖三十一年举于乡。

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不饮酒茹荤。

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身麻衣蔬食,誓不见有司。

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

所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诸书,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笃。

自言学莫邃于《易》。

初,结庐釜山,学之六年无所得。

后远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数年,始悟《易》象。

又数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意。

又数年始悟卦变之非。

盖二十九年而后书成。

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干、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

知德力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

邓元锡,字汝极,南城人。

十五丧父,水浆不入口。

十七行社仓法,惠其乡人。

已为诸生,游邑人罗汝芳门,又走吉安,学于诸先达。

嘉靖三十四年举于乡,复从邹守益、刘邦采、刘阳诸宿儒论学。

后不复会试,杜门著述,逾三十年,《五经》皆有成书,闳深博奥,学者称潜谷先生。

休宁范涞知南城时,重元锡。

后为南昌知府,万历十六年入觐,荐元锡及刘元卿、章潢于朝。

南京祭酒赵用贤亦请征聘,如吴与弼、陈献章故事。

得旨,有司起送部试,元锡固辞。

明年,御史王道显复以元锡、元卿并荐,且请仿祖宗征辟故事,无拘部试。

诏令有司问病,痊可起送赴部,竟不行。

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复并荐二人,诏以翰林待诏征之,有司敦遣上道,甫离家而卒。

乡人私谥文统先生。

元锡之学,渊源王守仁,不尽宗其说。

时心学盛行,谓学惟无觉,一觉即无余蕴,九容、九思、四教、六艺皆桎梏也。

元锡力排之,故生平博极群书,而要归于《六经》。

所著《五经绎》、《函史上下编》、《皇明书》,并行于世。

元卿,字调父,安福人。

举隆庆四年乡试,明年会试,对策极陈时弊,主者不敢录。

张居正闻而大怒,下所司申饬,且令人密诇之,其人反以情告,乃获免。

既归,师同邑刘阳,王守仁弟子也。

万历二年,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名,务以求道为事。

既累被荐,乃召为国子博士。

擢礼部主事,疏请早朝勤政,又请从祀邹守益、王艮于文庙,厘正外蕃朝贡旧仪。

寻引疾归,肆力撰述,有《山居草》、《还山续草》、《诸儒学案》、《贤弈编》、《思问编》、《礼律类要》、《大学新编》、诸书。

潢,字本清,南昌人。

居父丧,哀毁血溢。

构此洗堂,联同志讲学。

辑群书百二十七卷,曰《图书编》。

又著《周易象义》、《时经原体》、《书经原始》、《春秋窃义》、《礼记》答刂言》、《论语约言》诸书。

从游者甚众。

数被荐,从吏部侍郎杨时乔请,遥授顺天训导,如陈献章、来知德故事,有司月给米三石赡其家。

卒于万历三十六年,年八十二。

其乡人称潢自少迄老,口无非礼之言,身无非礼之行,交无非礼之友,目无非礼之书,乃私谥文德先生。

自吴与弼后,元锡、元卿、潢并蒙荐辟,号"江右四君子"。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