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列传第三十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史
《明史》 列传第三十六 张廷玉等

○杨士奇杨荣曾孙旦杨溥马愉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

贫甚。

力学,授徒自给。

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寻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

尚书张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经生言也。"

奏第一。

授吴王府审理副,仍供馆职。

成祖即位,改编修。

已,简入内阁,典机务。

数月进侍讲。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

五年进左谕德。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

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 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

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 诗小技,不足为也。"

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

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

既而不得立,怨望。

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

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

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帝悦。

十一年正旦,日食。

礼部尚书吕震请勿罢朝贺。

侍郎仪智持不可。

士奇亦引宋仁宗事力言之。

遂罢贺。

明年,帝北征。

士奇仍辅太子居守。

汉王谮太子益急。

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

召问太子事。

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 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帝意解。

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以问蹇义。

义不对,乃问士奇。

对曰:"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 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 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 惟陛下熟察其意。"

帝默然,起还宫。

居数日,帝尽得汉王事,削两护卫,处之乐安。

明年进士奇翰林学士,兼故官。

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

明年复坐辅导有阙,下锦衣卫狱,旬日而释。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

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

帝立命减其半。

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

士奇不可。

震厉声叱之。

蹇义兼取二说进。

明日,帝素冠麻衣绖而视朝。

廷臣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

朝罢,帝谓左右曰:"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

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

寻进少傅。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

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

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

士奇复力言。

又不报。

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 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

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

士奇顿首谢。

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

未报。

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

报可。

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

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

士奇辞尚书禄。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

帝即罢弗治。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士奇曰:"谦应诏陈言。 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

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

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 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帝曰:"然。"

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 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是年四月,帝赐士奇玺书曰:"往者朕膺监国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 及朕嗣位以来,嘉谟入告,期予于治,正固不二,简在朕心。 兹创制‘杨贞,一印赐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誉。"

寻修《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

未几,帝不豫,召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召太子于南京。

宣宗即位,修《仁宗实录》,仍充总裁。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

帝亲征,平之。

师还,次献县之单家桥,侍郎陈山迎谒,言汉、赵二王实同心,请乘势袭彰德执赵王。

荣力赞决。

士奇曰:"事当有实,天地鬼神可欺乎?"荣厉声曰:"汝欲挠大计耶!今逆党言赵实与谋,何谓无辞?"士奇曰:"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 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 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时惟杨溥与士奇合。

将入谏,荣先入,士奇继之,阍者不纳。

寻召义、原吉入。

二人以士奇言白帝。

帝初无罪赵意,移兵事得寝。

比还京,帝思士奇言,谓曰:"今议者多言赵王事,奈何?"士奇曰:"赵最亲,陛下当保全之,毋惑群言。"

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处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玺书幸甚。"

于是发使奉书至赵。

赵王得书大喜。

泣曰:"吾生矣。"

即上表谢,且献护卫,言者始息。

帝待赵王日益亲而薄陈山。

谓士奇曰:"赵王所以全,卿力也。"

赐金币。

时交阯数叛。

屡发大军征讨,皆败没。

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

帝亦厌兵,欲许之。

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皆言与之无名,徒示弱天下。

帝召士奇、荣谋。

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 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

寻命择使交阯者。

蹇义荐伏伯安口辨。

士奇曰:"言不忠信,虽蛮貊之邦不可行。 伯安小人,往且辱国。"

帝是之,别遣使。

于是弃交阯,罢兵,岁省军兴巨万。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谒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士奇、荣、幼孜、溥,朝太后于行殿。

太后慰劳之。

帝又语士奇曰:"太后为朕言,先帝在青宫,惟卿不惮触忤,先帝能从,以不败事。 又诲朕当受直言。"

士奇对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愿陛下念之。"

寻敕鸿胪寺。

士奇老有疾,趋朝或后,毋论奏。

帝尝微行,夜幸士奇宅。

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庙之身自轻?"帝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后数日,获二盗,有异谋。

帝召士奇,告之故。

且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

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

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

民大悦。

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

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

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

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

皆报可。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

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有所论奏,帝皆虚怀听纳。

帝之初即位也,内阁臣七人。

陈山、张瑛以东宫旧恩入,不称,出为他官。

黄淮以疾致仕。

金幼孜卒。

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

荣疏闿果毅,遇事敢为。

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厄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

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

帝颇知之,以问士奇。

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

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帝意乃解。

其后,语稍稍闻,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帝亦益亲厚之,先后所赐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无算。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

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

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

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

士奇首请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

又请以次蠲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

皆允行。

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

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师。

四年乞致仕。

不允。

敕归省墓。

未几,还。

是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

靖江王佐敬私馈荣金。

荣先省墓,归不之知。

振欲借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

荣寻卒,士奇、溥益孤。

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

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

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

言官交章劾稷。

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

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

士奇以老疾在告。

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

士奇感泣,忧不能起。

九年三月卒,年八十。

赠太师,谥文贞。

有司乃论杀稷。

初,正统初,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

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

士奇殁未几,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

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

而于谦、周忱、况锺之属,皆用士奇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

次子道,以廕补尚宝丞。

成化中,进太常少卿,掌司事。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

建文二年进士。

授编修。

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

自是遂受知。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

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

一日晚,宁夏报被围。

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

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

夜半,果奏围解。

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

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

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

帝益重之,再迁至侍讲。

太子立,进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直诸臣同赐二品服。

评议诸司事宜,称旨,复赐衣币。

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

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还奏武英殿。

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寻进右庶子,兼职如故。

明年以父丧给传归。

既葬,起复视事。

又明年,母丧乞归。

帝以北行期迫不许,命同胡广、金幼孜扈从。

甘肃总兵官何福言脱脱不花等请降,需命于亦集乃。

命荣往甘肃偕福受降,持节即军中封福宁远侯。

因至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务。

还陈便宜十事。

帝嘉纳之。

八年从出塞,次胪朐河。

选勇士三百人为卫,不以隶诸将,令荣领之。

师旋,饷不继。

荣请尽以供御之余给军,而令军中有余者得相贷,入塞,官为倍偿。

军赖以济。

明年乞奔丧,命中官护行。

还询闽中民情及岁丰歉,荣具以对。

寻命侍诸皇孙读书文华殿。

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为边患。

乃复遣荣至陕西,会丰城侯李彬议进兵方略。

荣还奏言:"隆冬非用兵时,且有罪不过数人,兵未可出。"

帝从其言,叛者亦降。

明年复与广、幼孜从北巡。

又明年征瓦剌,太孙侍行。

帝命荣以间陈说经史,兼领尚宝事。

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

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

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

十四年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从还京师。

明年复从北征。

十六年,胡广卒,命荣掌翰林院事,益见亲任。

诸大臣多忌荣,欲疏之,共举为祭酒。

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荣者。"

诸大臣乃不敢言。

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

明年定都北京。

会三殿灾,荣麾卫士出图籍制诰,舁东华门外。

帝褒之。

荣与幼孜陈便宜十事。

报可。

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

师还,劳将士,分四等赐宴,荣、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赏。

已,复下诏征阿鲁台。

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帝问荣。

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

从之。

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

帝时称"杨学士",不名也。

又明年复从北征。

当是时,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

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

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荣、幼孜从容言宜班师。

帝许之。

还次榆木川,帝崩。

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

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

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

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

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

众曰:"然。"

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

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余官如故。

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

既而有言荣当大行时,所行丧礼及处分军事状。

帝赐敕褒劳,赉予甚厚。

进工部尚书,食三禄。

时士奇、淮皆辞尚书禄,荣、幼孜亦固辞。

不允。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

帝召荣等定计。

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 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帝从其计。

至乐安,高煦出降。

师还,以决策功,受上赏,赐银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从帝巡边,至遵化。

闻兀良哈将寇边,帝留扈行诸文臣于大营,独命荣从。

自将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五年进少傅,辞大学士禄。

九年复从巡边,至洗马林而还。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

正统三年,与士奇俱进少师。

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

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

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

永乐末,浙、闽山贼起,议发兵。

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

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 兵出,将益聚不可解。 遣使招抚,当不烦兵。"

从之,盗果息。

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独荣与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

其老成持重类如此。

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

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

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力。

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

故其恩遇亦始终无间。

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

先后赐赉,不可胜计。

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

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家富,曾孙晔为建宁指挥,以赀败。

详《宦官传》。

晔从弟旦,字晋叔,弘治中进士。

历官太常卿。

以忤刘瑾,左迁知温州府,治最,稍迁浙江提学副使。

瑾诛,累擢至户部侍郎,督京、通仓,出理饷甘肃。

还,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讨平番禺、清远、河源诸瑶。

嘉靖初,迁至南京吏部尚书。

张璁、桂萼骤进,旦率九卿极言不可。

会吏部尚书乔宇罢,召旦代之,未至,为给事中陈洸所劾,勒致仕。

年七十余卒。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

与杨荣同举进士。

授编修。

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

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

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

采文帝事编类以献。

太子大悦。

久之,以丧归。

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

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

黄淮逮至北京系狱。

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

家人供食数绝。

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溥益奋,读书不辍。

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

尝密疏言事。

帝褒答之,赐钞币。

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

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

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

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

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 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 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

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

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

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

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

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

太后大喜。

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

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

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

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仁宗时时于宫中念诸臣,太后亦久怜之,故为溥言之如此。

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 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溥后士奇、荣二十余年入阁,至是乃与士奇、荣并。

六年归省墓,寻还。

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

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曰南郡,因号为"南杨"。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

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

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

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

溥孤立,王振益用事。

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

赠太师,谥文定。

官其孙寿尚宝司丞。

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

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

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马愉,字性和,临朐人。

宣德二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

九年秋,特简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再迁至侍读学士。

时王振用事,一日,语杨士奇、荣曰:"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

士奇曰:"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

荣曰:"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耳。"

振喜而退。

士奇咎荣失言。

荣曰:"彼厌吾辈矣,一旦内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

士奇以为然。

翼日,遂列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及愉名以进。

由是愉被擢用。

五年诏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寻进礼部右侍郎。

十二年卒。

赠尚书兼学士。

赠官兼职,自愉始。

愉端重简默,门无私谒。

论事务宽厚。

尝奏天下狱久者多瘐死,宜简使者分道决遣。

帝纳焉。

边警,方命将,而别部使至,众议执之。

愉言:"赏善罚恶,为治之本。 波及于善,非法。 乘人之来执之,不武。"

帝然之,厚遣其使。

赞曰: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

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

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

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三杨其庶几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