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叔英"林英"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龙溪六生台温二樵"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高巍韩郁高贤宁王璡\周缙牛景先程济等。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
建文二年进士。
对策第一。
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
艮次之,又次李贯。
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文史馆居之。
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诸书。
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
数上书言时务。
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 吾不可复生矣。"
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
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
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
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
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
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
缙驰谒,成祖甚喜。
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
贯亦迎附。
后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
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
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
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
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特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
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
临卒叹曰:"吾愧王敬止矣。"
有高逊志者,艮座主也,萧县人,寓嘉兴。
幼嗜学,师贡师泰、周伯琦等。
文章典雅,成一家言。
征修《元史》,入翰林,累迁试吏部侍郎。
以事谪朐山。
建文初,召为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
得士自艮外,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胡濙、顾佐等皆为名臣。
燕师入,存殁无可考。
廖升,襄阳人。
不知其所以进,学行最知名,与方孝孺、王绅相友善。
洪武末,由左府断事擢太常少卿。
建文初,修《太祖实录》,董伦、王景为总裁官;升与高逊志为副总裁官;李贯、王绅、胡子昭、杨士奇、罗恢、程本立为纂修官。
皆一时选。
燕师渡江,朝廷遣使请割地。
不许。
升闻而恸哭,与家人诀,自缢死。
殉难诸臣,升死最先。
其后陈瑛奏诸臣逆天命,效死建文君,请行追戮,亦首及升云。
时为瑛追论者,有魏冕等。
冕官御史。
燕兵犯阙,都督徐增寿徘徊殿廷,有异志。
冕率同官殴之,与大理丞邹瑾大呼,请速加诛。
明日,宫中火起。
有劝冕降者,厉声叱之。
遂自杀,瑾亦死。
瑾、冕皆永丰人。
其同里邹朴,官秦府长史。
闻瑾死,愤甚,不食卒。
或曰即瑾子也。
又都给事中龚泰,义乌人。
由乡荐起家。
燕王入金川门,泰被缚,以非奸党释,不杀。
自投城下死。
泰尝游学宫,狂人挤之,溺池中几死,弗校。
人服其量。
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泰和人。
洪武末,举明经,为霍邱训导。
太祖问家居何为。
对曰:"教人子弟,教弟力田。"
太祖喜,擢周府奉祀正。
逾年,从王北征至黑山,还迁纪善。
建文元年,有告王不法者,官属皆下吏。
是修以尝谏王得免,改衡府纪善。
衡王,惠帝母弟,未之籓。
是修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陈说国家大计。
燕兵渡淮,与萧用道上书指斥用事者。
用事者怒,共挫折之,是修屹不为动。
京城失守,留书别友人江仲隆、解缙、胡靖、萧用道、杨士奇,付以后事。
具衣冠,为赞系衣带间。
入应天府学,拜先师毕,自经于尊经阁,年四十九。
燕王即帝位,陈瑛言是修不顺天命,请追戮。
帝曰:"彼食其禄,自尽其心,勿问。"
是修外和内刚,志操卓荦。
非其义,一介不苟得也。
尝曰:"忠臣不计得失,故言无不直;烈女不虑死生,故行无不果。"
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其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医卜,靡不通究。
为文援笔立就而雅赡条达。
初与士奇、缙、靖及金幼孜、黄淮、胡俨约同死。
临难,惟是修竟行其志云。
程本立,字原道,崇德人。
先儒颐之后。
父德刚,负才气不仕。
元将路成兵过皁林,暴掠。
德刚为陈利害。
成悦,戢其部众。
俗奏,官之,辞去。
本立少有大志,读书不事章句。
洪武中,旌孝子,太祖尝谓之曰:"学者争务科举,以穷经为名而无实学。 子质近厚,当志圣贤之学。"
本立益自力。
闻金华硃克修得硃熹之传于许谦,往从之游。
举明经、秀才。
除秦府引礼舍人,赐楮币、鞍马。
母忧去官,服除,补周府礼官,从王之开封。
二十年春进长史。
从王入觐。
坐累,谪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
留家大梁,携一仆之任。
土酋施可伐煽百夷为乱,本立单骑入其巢,谕以祸福,诸酋咸附。
未几,复变。
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知本立贤,属行县典兵事,且抚且御。
自楚雄、姚安抵大理、永昌鹤庆、丽江。
山行野宿,往来绥辑凡九年,民夷安业。
三十一年奏计京师。
学士董伦、府尹向宝交荐之。
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
俸入外,不通馈遗。
建文三年坐失陪祀,贬官,仍留纂修。
《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
未行,燕兵入,自缢死。
黄观,字伯澜,一字尚宾,贵池人。
父赘许,从许姓。
受学于元待制黄冔。
冔死节,观益自励。
洪武中,贡入太学。
绘父母墓为图,赡拜辄泪下。
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
累官礼部右侍郎,乃奏复姓。
建文初,更官制,左、右侍中次尚书。
改观右侍中,与方孝孺等并亲用。
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籓,敕身谢罪,辞极诋斥。
四年奉诏募兵上游,且督诸郡兵赴援。
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下令暴左班文职奸臣罪状,观名在第六。
既而索国宝,不知所在,或言:"已付观出收兵矣!"命有司追捕,收其妻翁氏并二女给象奴。
奴索钗钏市酒肴,翁氏悉与之持去,急携二女及家属十人,投淮清桥下死。
观闻金川门不守,叹曰:"吾妻有志节,必死。"
招魂,葬之江上。
命舟至罗刹矶,朝服东向拜,投湍急处死。
观弟觏,先匿其幼子,逃他处。
或云觏妻毕氏孀居母家,遗腹生子,故黄氏有后于贵池。
初,观妻投水时,呕血石上,成小影,阴雨则见,相传为大士像。
僧舁至庵中。
翁氏见梦曰;"我黄状元妻也。"
比明,沃以水,影愈明,有愁惨状。
后移至观祠,名翁夫人血影石。
今尚存。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
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
叔英固辞归。
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
迁汉阳知县,多惠政。
岁旱,绝食以祷,立应。
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
上《资治八策》,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
皆援证古今,可见之行事。
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 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 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
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
行至广德,京城不守。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
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
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
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
其词曰:"人生穹壤间,忠孝贵克全。 嗟予事君父,自省多过愆。 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见缠。 肥甘空在案,对之不下咽。 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 尝念夷与齐,饿死首阳巅。 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 高踪渺难继,偶尔无足传。 千秋史官笔,慎勿称希贤。"
又题其案曰:"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
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
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
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 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 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 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 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 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 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 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 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
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
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
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
黄钺,字叔扬,常热人。
少好学。
家有田在葛泽陂,钺父令督耕其中。
钺从友人家借书,窃读不废。
县举贤良,授宜章典史。
建文元年,举湖广乡试。
明年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三年丁父忧。
方孝孺吊之,屏人问曰:"燕兵日南,苏、常、镇江,京师左辅也。 君吴人,朝廷近臣,今虽去,宜有以教我。"
钺曰:"三府唯镇江最要害。 守非其人,是撤垣而纳盗也。 指挥童俊狡不可任,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浮,心不可测也。 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 然仁有余而御下宽,恐不足定乱。 且国家大势,当守上游,兵至江南,御之无及也。"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
善得书,与钺相对哭,誓死国。
钺至家,依父殡以居。
燕兵至江上,善受诏统兵勤王,以书招钺。
钺知事不济,辞以营葬毕乃赴。
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燕。
钺闻国变,杜门不出。
明年以户科左给事中召,半途自投于水。
以溺死闻,故其家得不坐。
曾凤韶,庐陵人。
洪武末年进士。
建文初,尝为监察御史。
燕王称帝,以原官召,不赴。
又以侍郎召,知不可免,乃刺血书衣襟曰:"予生庐陵忠节之邦,素负刚鲠之肠。 读书登进士第,仕宦至绣衣郎。 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文天祥。"
嘱妻李氏、子公望:"勿易我衣,即以此殓。"
遂自杀,年二十九。
李亦守节死。
王良,字天性,祥符人。
洪武末,累官佥都御史,坐缓其僚友狱,贬刑部郎中。
建文中,历迁刑部左侍郎。
议减燕府人罪,不称旨,出为浙江按察使。
燕王即位,颇德之,遣使召良。
良执使者将斩之,众劫之去。
良集诸司印于私第,将自杀,未即决。
妻问故。
曰:"吾分应死,未知所以处汝耳。"
妻曰:"君男子,乃为妇人谋乎?"馈良食。
食已,抱其子入后园,置子池旁,投水死。
良殓妻毕,以子付友人家,遂积薪自焚,印俱毁。
成祖曰:"死固良分,朝廷印不可毁。 毁印,良不得无罪。"
徙其家于边。
陈思贤,茂名人。
洪武末,为漳州教授,以忠孝大义勖诸生。
每部使者涖漳,参谒时必请曰:"圣躬安否?"燕王登极诏至,恸哭曰:"明伦之义,正在今日。"
坚卧不迎诏。
率其徒吴性原、陈应宗、林珏、邹君默、曾廷瑞、吕贤六人,即明伦堂为旧君位,哭临如礼。
有司执之送京师,思贤及六生皆死。
六生皆龙溪人。
嘉靖中,提学副使邵锐立祠祀思贤,以六生侑食。
又台州有樵夫,日负薪入市,口不贰价。
闻燕王即帝位,恸哭投东湖死。
而温州乐清亦有樵夫,闻京师陷,其乡人卓侍郎敬死,号恸投于水。
二樵皆逸其名。
程通,绩溪人。
尝上书太祖,乞除其祖戍籍。
词甚哀,竟获请。
已,授辽府纪善。
燕师起,从王泛海归京师,上封事数千言,陈御备策,进左长史。
永乐初,从王徙荆州。
有言其前上封事多指斥者。
械至,死于狱。
家属戍边。
并捕其友人徽州知府黄希范,论死,籍其家。
叶惠仲,临海人。
与兄夷仲并有文名,以知县征修《太祖实录》,迁知南昌府。
永乐元年,坐直书《靖难》事,族诛。
黄彦清,歙人。
官国子博士,以名节自励。
坐在梅殷军中私谥建文帝,诛死。
蔡运,南康人。
历官四川参政。
劲直不谐于俗,罢归。
复起知宾州,有惠政。
永乐初,亦追论奸党死。
石允常,宁海人。
洪武二十七年进士。
官河南佥事,廉介有声。
坐事谪常州同知。
建文末,帅兵防江。
军溃,弃官去。
后追录废周籓事,系狱二年。
免死戍边。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
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母死,蔬食庐墓三年。
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
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
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
太祖嘉纳之。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
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
用事者方义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略曰:"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 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 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 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 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 贤者下诏褒赏之。 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 岂有不顺服者哉!"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
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 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籓。"
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
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皆曰"内有圣明,外有籓翰,成、康之治,再见于今矣。"
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
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
胜败之机明于指掌。
皆云大王"藉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
巍窃恐奸雄无赖,乘隙奋击,万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
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
虽易若建瓴,然自兵兴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
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
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
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
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氵丽泣流涕也。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
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
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倘执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国之富,恃小胜,忘大义,以寡抗众,为侥幸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税驾也。
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虽大王有肃清朝廷之心,天下不无篡夺嫡统之议。
即幸而不败,谓大王何如人?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
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
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
死忠死孝,巍至愿也。
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
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
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
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郁疏略曰:
诸王亲则太祖遗体,贵则孝康皇帝手足,尊则陛下叔父。
使二帝在天之灵,子孙为天子,而弟与子遭残戮,其心安乎?臣每念至此,未尝不流涕也。
此皆竖儒偏见,病籓封太重,疑虑太深,乃至此。
夫脣亡齿寒,人人自危。
周王既废,湘王自焚,代府被摧,而齐臣又告王反矣。
为计者必曰:"兵不举则祸必加"。
是朝廷执政激之使然。
燕举兵两月矣,前后调兵不下五十余万,而一矢无获。
谓之国有谋臣可乎?经营既久,军兴辄乏,将不效谋,士不效力。
徒使中原无辜赤子困于转输,民不聊生,日甚一日。
九重之忧方深,而出入帷幄与国事者,方且扬扬自得。
彼其劝陛下削籓国者,果何心哉?谚曰:"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
殊有理也。
陛下不察,不待十年,悔无及矣。
臣至愚,感恩至厚,不敢不言。
幸少垂洞鉴,兴灭继绝,释代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
俾各命世子持书劝燕,罢兵守籓,以慰宗庙之灵。
明诏天下,拨乱反正,笃厚亲亲,宗社幸甚。
不听。
燕师渡江,郁弃官遁去,不知所终。
高贤宁,济阳儒学生。
尝受学于教谕王省,以节义相砥砺。
建文中,贡入太学。
燕兵破德州,围济南。
贤宁适在围中,不及赴。
是时燕兵势甚张,黄子澄等谋遣使议和以怠之。
尚宝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请行,见燕王城下。
王不听,围益急。
参政铁铉等百计御之。
王射书城中谕降。
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射城外。
王悦其言,为缓攻。
相持两月,卒溃去。
燕王即位后,贤宁被执入见。
成祖曰:"此作论秀才耶?秀才好人,予一官。"
贤宁固辞。
锦衣卫指挥纪纲,故劣行被黜生也,素与贤宁善,劝就职。
贤宁曰:"君为学校所弃,故应尔。 我食廪有年,义不可,且尝辱王先生之教矣。"
纲为言于帝,竟得归,年九十七卒。
王璡\,字器之,日照人。
博通经史,尤长于《春秋》。
初为教授,坐事谪远方。
洪武末,以贤能荐,授宁波知府。
夜四鼓即秉烛读书,声彻署外。
间诣学课诸生,诸生率四鼓起,诵习无敢懈。
毁境内淫祠,三皇祠亦在毁中,或以为疑。
璡\曰:"不当祠而祠曰‘淫’,不得祠而祠曰‘渎’。 惟天子得祭三皇,于士庶人无预,毁之何疑。"
自奉俭约,一日馔用鱼羹,璡\谓其妻曰:"若不忆吾啖草根时耶?"命撤而埋之,人号"埋羹太守。"
燕师临江,璡\造舟舰谋勤王,为卫卒缚至京。
成祖问:"造舟何为?"对曰:"欲泛海趋瓜洲,阻师南渡耳。"
帝亦不罪,放还里,以寿终。
周缙,字伯绅,武昌人。
以贡入太学,授永清典史,摄令事。
成祖举兵,守令相率迎降。
永清地尤近,缙独为守御计。
已,度不可为,怀印南奔。
道闻母卒,归终丧。
燕兵已迫,纠义旅勤王,闻京师不守,乃走匿。
吏部言:"前北平所属州县官硃宁等二百九十人,当皇上‘靖难’,俱弃职逃亡。 宜置诸法。"
诏令入粟赎罪,遣戍兴州。
有司遂捕缙,械送戍所。
居数岁,子代还,年八十而没。
硃宁等皆无考。
牛景先,不知何许人。
官御史。
金川门开,易服宵遁,卒于杭州僧寺。
已而穷治齐、黄党,籍其家。
燕兵之入,一夕朝臣缒城去者四十余人。
其姓名爵里莫可得而考。
然世相传,有程济及河西佣、补锅匠之属。
程济,朝邑人。
有道术。
洪武末官岳池教谕。
惠帝即位,济上书言:"某月日北方兵起。"
帝谓非所宜言,逮至,将杀之。
济大呼曰:"陛下幸囚臣。 臣言不验,死未晚。"
乃下之狱。
已而燕兵起,释之,改官编修。
参北征军淮上,败,召还。
或曰,徐州之捷,诸将树碑纪功,济一夜往祭,人莫测。
后燕王过徐,见碑大怒,趣左右椎之。
再椎,遽曰:"止,为我录文来。"
已,按碑行诛,无得免者。
而济名适在椎脱处。
然考其实,徐州未尝有捷也。
金川门启,济亡去。
或曰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
莫知所终。
河西佣,不知何许人。
建文四年冬,披葛衣行乞金城市中。
已,至河西为佣于庄浪鲁氏。
取直买羊裘,而以故葛衣覆其上,破缕缕不肯弃。
力作倦,辄自吟哦,或夜闻其哭声。
久之,有京朝官至,识亻庸,欲与语,走南山避之。
或问京朝官:"佣何人?"官亦不答。
在庄浪数年,病且死,呼主人属曰:"我死勿殓。 西北风起,火我,勿埋我骨。"
鲁家从其言。
补锅匠者,常往来夔州、重庆间。
业补锅,凡数年,川中人多识之。
一日,于夔州市遇一人,相顾愕然。
已,相持哭,共入山岩中,坐语竟日。
复相持哭,别去。
其人即冯翁也。
翁在夔以章句授童子,给衣食,能为古诗。
诗后题"马二子",或"马公",或"塞马先生"。
后二人皆不知所终。
又会稽有二隐者:一云门僧,一若耶溪樵。
僧每泛舟赋诗,归即焚之。
樵每于溪沙上以荻画字,已,辄乱其沙。
人有疑之者,从后抱持观之,则皆孤臣去国之词也。
时又有玉山樵者,居金华之东山,麻衣戴笠,终身不易。
尝为王姓者题诗曰"宗人",故疑其王姓云。
雪庵和尚,人疑其为叶希贤,见《练子宁传》。
其后数十年,松阳王诏游治平寺,于转轮藏上得书一卷,载建文亡臣二十余人事迹。
楮墨断烂,可识者仅九人。
梁田玉、梁良玉、梁良用、梁中节皆定海人,同族,同仕于朝。
田玉,官郎中,京师破,去为僧。
良玉,官中书舍人,变姓名,走海南,鬻书以老。
良用为舟师,死于水。
中节好《老子》、《太玄经》,为道士。
何申、宋和、郭节,俱不知何许人,同官中书。
申使蜀,至峡口闻变,呕血,疽发背死。
和及节挟卜筮书走异域,客死。
何洲,海州人。
不知何官,亦去为卜者,客死。
郭良,官籍俱无考,与梁中节相约弃官为道士。
余十一人并失其姓名。
缙云郑僖纪其事,为《忠贤奇秘录》,传于世。
及万历时,江南又有《致身录》,云得之茅山道书中。
建文时,侍书吴江史仲彬所述,纪帝出亡后事甚具。
仲彬、程济、叶希贤、牛景先皆从亡之臣。
又有廖平、金焦诸姓名,而雪庵和尚、补锅匠等,具有姓名、官爵。
一时士大夫皆信之。
给事中欧阳调律上其书于朝,欲为请谥立祠。
然考仲彬实未尝为侍书,《录》盖晚出,附会不足信。
赞曰:靖难之役,朝臣多捐躯殉国。
若王艮以下诸人之从容就节,非大义素明者不能也。
高巍一介布衣,慷慨上书,请归籓服。
其持论甚伟,又能超然远引,晦迹自全,可称奇士。
若夫行遯诸贤,虽其姓字杂出于诸家传纪,未足征信,而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
《传》曰:"与其过而去之,宁过而存之。"
亦足以扶植纲常,使懦夫有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