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 卷五 白沙学案上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卷五 白沙学案上 黄宗羲

前言

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其喫紧工夫,全在涵养。

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

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从不说起,其故何也。

薛中离,阳明之高第弟子也,於正德十四年上疏请白沙从祀孔庙,是必有以知师门之学同矣。

罗一峰曰:"白沙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崇德以贵,天下之物,可爱可求,漠然无动於其中。"

信斯言也,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之所激,远矣。

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之白沙里人。

身长八尺,目光如星,右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

自幼警悟绝人,读书一览辄记。

尝读《孟子》所谓天民者,慨然曰:"为人必当如此!"梦拊石琴,其音泠泠然,一人谓之曰:"八音中惟石难谐,子能谐此,异日其得道乎?"因别号石斋。

正统十二年举广东乡试,明年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

已至崇仁,受学於康斋先生,归即绝意科举,筑春阳台,静坐其中,不出阈外者数年。

寻遭家难。

成化二年,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见先生之作,惊曰:"即龟山不如也。"

颺言於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动京师。

罗一峰、章枫山、庄定山、贺医闾皆恨相见之晚,医闾且禀学焉。

归而门人益进。

十八年,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交荐,言"国以仁贤为宝,臣自度才德不及献章万万,臣昌高位,而令献章老丘壑,恐坐失社稷之宝"。

召至京,政府或尼之,令就试吏部。

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而归。

有言其出处与康斋异者,先生曰:"先师为石亨所荐,所以不受职,某以听选监生,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誉,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

自后屡荐不起。

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卒,年七十有三。

先生疾革,知县左某以医来,门人进曰:"疾不可为也。"

先生曰:"须尽朋友之情。"

饮一匙而遣之。

先生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

远之则为曾点,近之则为尧夫,此可无疑者也。

故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

向使先生与文成不作,则濂、洛之精蕴,同之者固推见其至隐,异之者亦疏通其流别,未能如今日也。

或者谓其近禅,盖亦有二,圣学久湮,共趋事为之末,有动察而无静存,一及人生而静以上,便邻于外氏,此庸人之论,不足辨也。

罗文庄言"近世道学之昌,白沙不为无力,而学术之误,亦恐自白沙始。 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此白沙自得之妙也。 彼徒见夫至神者,遂以为道在是矣,而深之不能极,几之不能研,其病在此"。

缘文庄终身认心性为二,遂谓先生明心而不见性,此文庄之失,不关先生也。

先生自序为学云:"仆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於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日靠书册寻之,忘寐忘食,如是者累年,而卒未有得。 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 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 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 於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张东所叙先生为学云:"自见聘君归后,静坐一室,虽家人罕见其面,数年未之有得。 於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盖主静而见大矣。 由斯致力,迟迟至二十余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动静,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

先生之学,自博而约,由粗入细,其於禅学不同如此。

尹直《琐缀绿》谓"先生初至京,潜作十诗颂太监梁方,方言於上,乃得授职。 及请归,出城辄乘轿张盖,列槊开道,无复故态"。

丘文庄採入《宪庙实录》,可谓遗秽青史。

《宪章录》则谓採之《实录》者,张东白也。

按东白问学之书,以"义理须到融液,操存须到洒落"为言,又令其门人餽遗先生,深相敬慕,寄诗疑其逃禅则有之,以乌有之事,阑入史编,理之所无也。

文庄深刻,喜进而恶退,一见之於定山,再见之於先生,与尹直相去不远。

就令梁方之诗不伪,方是先生乡人,因其求诗而与之,亦情理之所有,便非秽事;既已受职,乘轿张盖,分之攸宜,揽之以为话柄,则凡讲学者涕唾亦不得矣。

万历十三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陈子,諡文恭。

论学书复赵提学执事谓浙人以胡先生不教人习《四礼》为疑,仆因谓礼文虽不可不讲,然非所急,正指《四礼》言耳,非统体礼也。

礼无所不统,有不可须臾离者,克己复礼是也。

若横渠以礼教人,盖亦由事推之,教事事入途辙去,使有所据守耳。

若《四礼》则行之有时,故其说可讲而知之。

学者进德修业,以造於圣人,紧要却不在此也。

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

外事与诚心对言,正指文为度数,若以其至论之文为度数,亦道之形见,非可少者。

但求道者,有先后缓急之序,故以且省为辞,省之言略也,谓姑略去,不为害耳。

此盖为初学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学,不言且也。

若以外事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谓,则当绝去,岂直省之云乎。

仆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於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

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

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

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

於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有学於仆者,辄教之静坐,盖以吾所经历,粗有实效者告之,非务为高虚以误人也。

承谕有为毁仆者,有曰"自立门户"者,是"流於禅学"者,甚者则曰"妄人率人於伪"者。

仆安敢与之强辩,姑以之近似者言之。

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后之学孔氏者,则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而动直,然后圣可学而至矣。

所谓"自立门户"者,非此类欤?佛氏教人曰"静坐",吾亦曰"静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

调息近於数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谓"流於禅学"者,非此类欤?仆在京师,适当应魁养病之初,前此克恭,亦以病去。

二公皆能审於进退者也,其行止初无与於仆,亦非仆所能与也。

不幸其偶与之同,出京之时又同,是以天下之责不仕者,辄涉於仆,其责取证於二公。

而仆自己丑得病,五六年间,自汗时发,母氏年老,是以不能出门耳。

凡责仆以不仕者,遂不可解。

所谓"妄人率人於伪"者,又非此类欤?论学书复林太守

仆於送行之文,间尝一二为之,而不以施於当道者。

一则嫌於上交,一则恐其难继,守此戒来三十余年。

苟不自量,勇於承命,后有求者,将何辞以拒之?

论学书与顺德吴明府出处语默,咸率乎自然,不受变於俗,斯可矣。

论学书复张东白夫学有由积累而至者,有不由积累而至者;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

夫道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故藏而后发,形而斯存。

大抵由积累而至者,可以言传也;不由积累而至者,不可以言传也。

知者能知至无於至近,则无动而非神。

藏而后发,明其几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

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难。

义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洒落,未易言也。

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

虚其本也,致虚之所以立本也。

戒慎恐惧所以闲之,而非以为害也。

然而世之学者,不得其说,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

斯理也,宋儒言之备矣,吾尝恶其太严也,使着於见闻者,不睹其真,而徒与我哓哓也。

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

君子奚取焉?

论学书与罗一峰

圣贤处事,毫无偏主,惟视义何如,随而应之无往不中。

吾人学不到古人处,每有一事来,斟酌不安,便多差却。

随其气质,刚者偏於刚,柔者偏於柔,每事要高人一着,做来毕竟未是。

盖缘不是义理发源来,只要高去,故差。

自常俗观之,故相云泥,若律以道,均为未尽。

君子未尝不欲人入於善,苟有求於我者,吾以告之可也。

强而语之,必不能入,则弃吾言於无用,又安取之?且众人之情,既不受人之言,又必别生枝节以相矛盾,吾犹不舍而责之益深,取怨之道也。

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此一"静"字,自濂溪先生主静发源,后来程门诸公递相传授,至于豫章、延平尤专提此教人,学者亦以此得力。

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如伊川晚年之训,此是防微虑远之道。

然在学者,须自度量如何,若不至为禅所诱,仍多着静,方有入处。

若平生忙者,此尤为对症之药。

学者先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

此言最可玩味。

言语动静,便是理会气象地头。

变急为缓,变激烈为和平,则有大功,亦远祸之道也,非但气象好而已。

论学书答张汝弼

康斋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所以不受职而求观祕书者,冀得开悟人主也。

惜宰相不悟,以为实然,言之上,令就职,然后观书,殊戾康斋意,遂决去。

某以听选监生荐,又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

论学书与林君

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

论学书与林缉熙

终日干干,只是收拾此理而已。

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

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得此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

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

若无孟子工夫,骤而语之以曾点见趣,一似说梦,会得,虽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安事推乎!此理包罗上下,贯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

自兹已往,更有分殊处,合要理会,毫分缕析,义理尽无穷,工夫尽无穷。

书中所云,乃其统体该括耳。

夫以无所着之心行於天下,亦焉往而不得哉!

论学书与贺克恭

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

若道只是箇希慕之心,却恐末梢未易凑泊,卒至废弛。

若道不希慕圣贤,我还肯如此学否?思量到此,见得个不容已处,虽使古无圣贤为之依归,我亦住不得,如此方是自得之学。

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

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接人接物不可拣择殊甚,贤愚善恶一切要包他,到得物我两忘,浑然天地气象,方始是成就处。

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论学书与谢元吉

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着一物,则有碍。

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此心便不广大,便是有累之心。

是以圣贤之心,廓然若无,感而后应,不感则不应。

又不特圣贤如此,人心本来体段皆一般,只要养之以静,便自开大。

论学书与何时矩

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

自动自静,自阖自辟,自舒自卷,甲不问乙供,乙不待甲赐。

牛自为牛,马自为马。

感於此,应於彼,发乎迩。

见乎远。

故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而无一物奸於其间。

呜呼!大哉。

前辈云:"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此盖略言之以讽始学者耳。

人争一箇觉,纔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

夫无尽者,微尘六合,瞬息千古,生不知爱,死不知恶,尚奚暇铢轩冕而尘金玉耶!

禅家语,初看亦甚可喜,然实是儱侗,与吾儒似同而异,毫釐间便分霄壤,此古人所以贵择之精也。

如此辞所见大体处,了了如此,闻者安能不为之动?但起脚一差,立到前面,无归宿,无准的,便日用间种种各别,不可不勘破也。

论学书与张廷实

时振语道而遗事,秉常论事而不及道;时振如师也过,秉常如商也不及,胥失之矣。

道无往而不在,仁无时而或息,天下何思何虑,如此乃至当之论也。

圣人立大中以教万世,吾侪主张世道,不可偏高,坏了人也。

论诗文。

诗直是难作,其间起伏往来,脉络缓急浮沉,当理会处,一一要到,非但直说出本意而已。

文字亦然,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

其间体制非一,然本於自然不安排者便觉好。

柳子厚比韩退之不及,只为太安排也。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

即此便是科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

古之作者,意郑重而文不烦,语曲折而理自到。

见子长寄定山先生诗,可是率尔定山,岂可辄寄以诗耶!

论学书复李世卿君子以道交者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

己不遵道而好与人交,恶在其能交也。

论学书与崔楫

弃礼从俗,坏名教事,贤者不为。

愿更推广此心於一切事,不令放倒。

名节,道之籓篱,籓篱不守,其中未有能独存者也。

论学书与李德孚

大抵吾人所学,正欲事事点简。

今处一家之中,尊卑老幼咸在,才点简着,便有不由己者,抑之以义,则咈和好之情。

於此处之,必欲事理至当,而又无所忤逆,亦甚难矣。

如此积渐日久,恐别生乖戾,非细事也。

将求其病根所在而去之,祇是无以供给其日用,诸儿女婚嫁在眼,不能不相责望,在己既无可增益,又一切裁之以义,俾不得妄求,此常情有所不堪,亦乖戾所宜有也。

昔者罗先生劝仆卖文以自活,当时甚卑其说,据今时势如此,亦且不免食言,但恐欲纾目前之急,而此货此时则未有可售者,不知何如可耳。

论学书与湛民泽

承示近作,颇见意思,然不欲多作,恐其滞也。

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

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

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

飞云之高几千仞,未若立木於空中与此山平,置足其巅,若履平地,四顾脱然,尤为奇绝。

此其人内忘其心,外忘其形,其气浩然,物莫能干,神游八极,未足言也。

某久处危地,以老母在堂,不自由耳。

近遣人往衡山,间彼田里风俗,寻胡致堂住处。

古人託居,必有所见,倘今日之图可遂,老脚一登祝融峰,不复下矣。

是将託以毕吾生,非事游观也。

三年之丧,在人之情,岂由外哉?今之人大抵无识见,便卑闒得甚,爱人道好,怕人道恶,做出世事不得,正坐此耳。

吾辈心事,质诸鬼神,焉往而不泰然也耶!

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

才觉退便是进也,才觉病便是药也。

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得到古人佳处也。

论学书示学者帖

诸君或闻外人执异论非毁之言,请勿相闻。

若事不得已言之,亦须隐其姓名可也。

人禀气习尚不同,好恶亦随而异。

是其是,非其非,使其见得是处,决不至以是为非而毁他人。

此得失?在毁人者之身,而不在所毁之人,言之何益!且安知己之所执以为是者,非出於气禀习尚之偏,亦如彼之所执以议我者乎?苟未能如颜子之无我,未免是己而非人,则其失均矣。

况自古不能无毁,盛德者犹不免焉。

今区区以不完之行,而冒过情之誉,毁者固其所也。

此宜笃於自修,以求无毁之实,不必以为异而欲闻之也。

语录

三代以降,圣贤乏人,邪说并兴,道始为之不明;七情交炽,人欲横流,道始为之不行。

道不明,虽日诵万言,博极群书,不害为未学;道不行,虽普济群生,一匡天下,不害为私意。

为学莫先於为己、为人之辨,此是举足第一步。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

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信则有诸己矣。

《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

夫道无动静也,得之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欲静即非静矣。

故当随动静以施其功也。

善学者主於静,以观动之所本;察於用,以观体之所存。

治心之学,不可把捉太紧,失了元初体段,愈认道理不出。

又不可太漫,漫则流於汎滥而无所归。

"但得心存斯是敬,莫於存外更加功"。

大抵学者之病,助长为多,晦翁此诗,其求药者欤!

题跋书漫笔后

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

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於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

学者能辨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

题跋次王半山韵跋作诗须将道理就自己性情上发出来,不可作议论说去,离了诗之本体,便是宋头巾也。

题跋赠彭惠安别言忘我而我大,不求胜物而物莫能挠。

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变一也,富贵贫贱威武一也,而无以动其心,是名曰"自得"。

自得者,不累於外物,不累於耳目,不累於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

知此者谓之善学,不知此者虽学无益也。

题跋题采芳园记后

天下未有不本於自然,而徒以其智,收显名於当年,精光射来世者也。

《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时也。"

随时诎信,与道翱翔,固吾儒事也。

着撰《仁术论》

天道至无心,比其着於两间者,千怪万状,不复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为。

圣道至无意,比其形於功业者,神妙莫测,不复有可加,亦至巧矣,然皆一心之所致。

心乎,其此一元之所舍乎!昔周公扶王室者也,桓、文亦扶王室者也,然周公身致太平,延被后世,桓、文战争不息,祸藏於身者,桓、文用意,周公用心也。

是则至拙莫如意。

而至巧者莫踰於心矣。

着撰《安土敦乎仁论》寓於此,乐於此,身於此,聚精会神於此,而不容或忽,是之谓君子"安土敦乎仁"也。

比观《泰》之《序卦》曰:"履而泰,然后安。"

又曰:"履得其所则舒泰,泰则安矣。"

夫泰,通也。

泰然后安者,通於此,然后安於此也。

然九二曰"包荒用冯河",是何方泰而忧念即兴也?九三曰"艰贞,旡咎",则君子於是时愈益恐恐然,如祸之至矣。

是则君子之安於其所,岂直泰然而无所事哉!盖将兢兢业业,惟恐一息之或间,一念之或差,而不敢以自暇矣。

着撰《无后论》君子一心,足以开万世,小人百惑,足以丧邦家。

何者?心存与不存也。

夫此心存则一,一则诚;不存则惑,惑则伪。

所以开万世、丧邦家者,不在多,诚伪之间而足矣。

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

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

诚在人何所?具於一心耳。

心之所有者此诚,而为天地者此诚也。

天地之大,此诚且可为,而君子存之,则何万世之不足开哉!作俑之人,既惑而丧其诚矣,夫既无其诚,而何以有后耶。

着撰《论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天下事物杂然前陈,事之非我所自出,物之非我所素有,卒然举而加诸我,不屑者视之,初若与我不相涉,则厌薄之心生矣。

然事必有所不能已,物必有所不能无,来於吾前矣,得谓与我不相涉耶?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此身一到,精神具随,得吾得而得之耳,失吾得而失之耳,厌薄之心胡自而生哉!若曰"物",吾知其为物耳,"事",吾知其为事耳,勉焉举吾之身以从之,初若与我不相涉,比之医家谓之不仁。

或曰:"道可状乎?"曰:"不可。 此理之妙不容言。 道至於可言,则已涉乎粗矣。"

"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 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可得而言之,比试言之,则已非吾所存矣。 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

曰:"道不可以言状,亦可以物乎?"曰:"不可。 物囿於形,道通於物,有目者不得见也。"

"何以言之?"曰:"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状之以天则遗地,状之以地则遗人,物不足状也。"

曰:"道终不可状欤?"曰:"有其方则可。 举一隅而括其三隅,状道之方也;据一隅而反其三隅,按状之术也。 然状道之方非难,按状之术实难。 人有不知弹,告之曰:‘弦之形如弓,而以竹为之。 ’使其知弓,则可按也。 不知此道之大,告之曰:‘道大也,天小也,轩冕金玉又小。 ’则能按而不惑者鲜矣!故曰‘道不可状’,为难其人也。"

着撰《禽兽说》

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

浑是一包脓血,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血气,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

着撰《道学传序》

学者不但求之书,而求之吾心,察於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闻见乱之。

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

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

着撰《赠容一之序》

恐游心太高,着蹟太奇,将来成就结果处,既非寻常意料所及,而予素蹇钝,胡能追攀逸驾?仰视九霄之上,何其茫茫,生方锐意以求自得,亦将不屑就予,又安知足履平地,结果为何如也?

着撰《赠张廷实序》

廷实之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

其观於天地,日月晦月,山川流峙,四时所以运行,万物所以化生,无非在我之极,而思握其枢机,端其衔绥,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与之无穷。

着撰《城隍庙记》

神之在天下,其间以至显称者,非以其权欤?夫聪明正直之谓神,威福予夺之谓权,人亦神也,权之在人,犹其在神也。

此二者有相消长盛衰之理焉,人能致一郡之和,下无干纪之民无所用权;如或水旱相仍,疫疠间作,民日汹汹,以干鬼神之谴怒,权之用始不穷矣。

夫天下未有不须权以治者也,神有祸福,人有赏罚,失於此,得於彼,神其无以祸福代赏罚哉!鬼道显,人道晦,古今有识所忧也。

着撰《云潭记》

天地间一气而已,诎信相感,其变无穷。

人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其欢悲得丧、出处语默之变,亦若是而已。

孰能久而不变哉?变之未形也,以为不变,既形也,而谓之变,非知变者也。

夫气也者,日夜相代乎前,虽一息,变也,况於冬夏乎?生於一息,成於冬夏者也。

夫气上烝为云,下注为潭,气水之未变者也。

一为云,一为潭,变之不一而成形也。

其必有将然而未形者乎?默而识之,可与论《易》矣。

举人李大先生承箕

李承箕字世卿,号大,楚之嘉鱼人。

成化丙午举人。

其文出入经史,跌宕纵横。

闻白沙之学而慕之,弘治戊申,入南海而师焉。

白沙与之登临弔古,赋诗染翰,投壶饮酒,凡天地间耳目所闻见,古今上下载籍所存,无所不语。

所未语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欲先生深思而自得之,不可以见闻承当也。

久之而先生有所悟入,归筑钓台於黄公山,读书静坐其中,不复仕进。

自嘉鱼至新会,涉江浮海,水陆万里,先生往见者四。

而白沙相忆之诗:"去岁逢君笑一回,经年笑口不曾开。 山中莫谓无人笑,不是真情懒放怀。"

又"衡岳千寻云万寻,丹青难写梦中心。 人间铁笛无吹处,又向秋风寄此音。"

真有相视而莫逆者。

盖先生胸怀洒落,白沙之门更无过之。

乙丑二月卒,年五十四。

唐伯元谓其晚节大败,不知何指,当俟细考。

举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诗》,《雅颂》各得其所,而乐之本正。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诗》之教明。

孔子之志,其见於是乎!先生诗曰:"从前欲洗安排障,万古斯文看日星。"

其本乎!"一笑功名卑管、晏,《六经》仁义沛江河"。

其用乎!"时当可出宁须我,道不虚行只在人"。

其出处乎!所谓吟咏性情,而不累於性情者乎!

举人李大先生承箕文集

先生不着书,尝曰:"《六经》而外,散之诸子百家,皆剩语也。"

故其诗曰:"他年得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着书。"

又曰:"莫笑老慵无着述,真儒不是郑康成。"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