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或曰:"每佾八人。"
未详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忍,容忍也。"
盖深疾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
相,去声。
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
雍,周颂篇名。
彻,祭毕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
相,助也。
辟公,诸侯也。
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
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 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人。
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
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 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去声。
易,治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
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
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
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
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 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 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 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 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
与,平声。
旅,祭名。
泰山,山名,在鲁地。
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
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
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
呜呼,叹辞。
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
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 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 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饮,去声。
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
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
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
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倩,七练反。
盼,普苋反。
绚,呼县反。
此逸诗也。
倩,好口辅也。
盼,目黑白分也。
素,粉地,画之质也。
绚,采色,画之饰也。
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
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
子曰:"绘事后素。"
绘,胡对反。
绘事,绘画之事也。
后素,后于素也。
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
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起,犹发也。
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
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苟无其质,礼不虚行’。 此‘绘事后素’之说也。 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继其志矣。 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 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 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大计反。
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 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 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 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
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
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
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
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 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
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
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
示,与视同。
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
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程子曰:"祭,祭先祖也。 祭神,祭外神也。 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
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去声。
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
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
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 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 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卫大夫。
媚,亲顺也。
室西南隅为奥。
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
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
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
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
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
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
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 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于六反。
监,视也。
二代,夏商也。
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
郁郁,文盛貌。
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大,音泰。
鄹,侧留反。
大庙,鲁周公庙。
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
鄹,鲁邑名。
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
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
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
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 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 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为,去声。
射不主皮,乡射礼文。
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
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科,等也。
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
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
正谓此也。
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 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去,起吕反。
告,古笃反。
饩,许气反。
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
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
饩,生牲也。
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爱,犹惜也。
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
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
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
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命于君亲,礼之大者。 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 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 时人不能,反以为谄。 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
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 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 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鲁君,名宋。
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
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
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 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音洛。
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
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
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
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
战栗,恐惧貌。
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
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
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 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
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焉,于虔反。
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
三归,台名。
事见说苑。
摄,兼也。
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
管仲不然,皆言其侈。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好,去声。
坫,丁念反。
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
屏谓之树。
塞,犹蔽也。
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
好,谓好会。
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
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
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
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
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
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
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 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
此言当深味也。
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 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 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 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
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 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 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 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 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语,去声。
大,音泰。
从,音纵。
语,告也。
大师,乐官名。
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
翕,合也。
从,放也。
纯,和也。
皦,明也。
绎,相续不绝也。
成,乐之一终也。
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 翕如,言其合也。 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 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请见、见之之见,贤遍反。
从、丧,皆去声。
仪,卫邑。
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
君子,谓当时贤者。
至此皆得见之,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而求以自通也。
见之,谓通使得见。
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
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
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
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
或曰:"木铎所以?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于道路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盛。
善者,美之实也。
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
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 尧、舜、汤、武,其揆一也。 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
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
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
焉,于虔反。
知,去声。
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乐,音洛。
知,去声。
约,穷困也。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 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 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 安仁则一,利仁则二。 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 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恶,皆去声。
唯之为言独也。
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如字。
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去声。 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平声。 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 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七到反。
沛,音贝。
终食者,一饭之顷。
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颠沛,倾覆流离之际。
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
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好、恶,皆去声。 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 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党,类也。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丁历反。
比,必二反。
○适,专主也。
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
莫,不肯也。
比,从也。
谢氏曰:"适,可也。 莫,不可也。 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 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思念也。
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
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怀刑,谓畏法。
怀惠,谓贪利。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上声。
孔氏曰:"放,依也。 多怨,谓多取怨。"
○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让者,礼之实也。
何有,言不难也。
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
可知①,谓可以见知之实。
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①"知"原作"矣",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参,所金反。
唯,上声。
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
贯,通也。
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
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
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
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
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
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
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
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于义亦通。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 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 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
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 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 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犹晓也。
义者,天理之所宜。
利者,人情之所欲。
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 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悉井反。
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
几,微也。
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
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 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知,犹记忆也。
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
逮,及也。
行不及言,可耻之甚。
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 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鲜,上声。
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行,去声。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邻,犹亲也。
德不孤立,必以类应。
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色角反。
程子曰:"数,烦数也。"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