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 卷十 子张第十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 卷十 子张第十九 朱熹

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

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

故特记之详焉。

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

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余无足观。

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焉,于虔反。

亡,读作无,下同。

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

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贤与之与,平声。

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

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

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

学者不可不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泥,去声。

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泥,不通也。

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 非无可观也,致远则泥矣,故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亡,读作无。

好,去声。

○亡,无也。

谓己之所未有。

尹氏曰:"好学者日新而不失。"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

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 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又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 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

又曰:"近思者以类而推。"

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谓官府造作之处。

致,极也。

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

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

尹氏曰:"学所以致其道也。 百工居肆,必务成其事。 君子之于学,可不知所务哉?"愚按:二说相须,其义始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去声。

文,饰之也。

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俨然者,貌之庄。

温者,色之和。

厉者,辞之确。

程子曰:"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

谢氏曰:"此非有意于变,盖并行而不相悖也,如良玉温润而栗然。"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

厉,犹病也。

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

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 学者详之。"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洒,色卖反。

扫,素报反。

子游讥子夏弟子,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

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别,必列反。

焉,于虔反。

倦,如诲人不倦之倦。

区,犹类也。

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

但学者所至,自有浅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

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

君子之道,岂可如此?若夫始终本末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然,岂可责之门人小子乎?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又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 故君子只在慎独。"

又曰:"圣人之道,更无精粗。 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 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

又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又曰:"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愚按:程子第一条,说此章文意,最为详尽。

其后四条,皆以明精粗本末。

其分虽殊,而理则一。

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

盖与第一条之意,实相表里。

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也。

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

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

杨氏曰:"‘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

愚按:"而止"二字,亦微有过于高远而简略细微之弊。

学者详之。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堂堂,容貌之盛。

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

范氏曰"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致,尽其极也。

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

尹氏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鲁大夫,名速。

其父献子,名蔑。

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

故其它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阳肤,曾子弟子。

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

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 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 故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恶居之恶,去声。

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

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

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

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更,平声。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朝,音潮。

焉,于虔反。

公孙朝,卫大夫。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识,音志。

下焉字,于虔反。

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语,去声。

朝,音潮。

武叔,鲁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墙卑室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七尺曰仞。 不入其门,则不见其中之所有,言墙高而宫广也。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此夫子,指武叔。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量,去声。

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

土高曰丘,大阜曰陵。

日月,踰其至高。

自绝,谓以谤毁自绝于孔子。

多,与只同,适也。

不知量,谓不自知其分量。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为恭,谓为恭敬推逊其师也。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知,去声。 责子禽不谨言。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阶,梯也。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故曰不可阶而升。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道,去声。

立之,谓植其生也。

道,引也,谓教之也。

行,从也。

绥,安也。

来,归附也。

动,谓鼓舞之也。

和,所谓于变时雍。

言其感应之妙,神速如此。

荣,谓莫不尊亲。

哀,则如丧考妣。

程子曰:"此圣人之神化,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

谢氏曰:"观子贡称圣人语,乃知晚年进德,盖极于高远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其鼓舞群动,捷于桴鼓影响。 人虽见其变化,而莫窥其所以变化也。 盖不离于圣,而有不可知者存焉,此殆难以思勉及也。"

尧曰第二十凡三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

咨,嗟叹声。

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

允,信也。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

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

舜亦以命禹。

舜后逊位于禹,亦以此辞命之。

今见于虞书大禹谟,比此加详。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此引商书汤诰之辞。

盖汤既放桀而告诸侯也。

与书文大同小异。

曰上当有汤字。

履,盖汤名。

用玄牡,夏尚黑,未变其礼也。

简,阅也。

言桀有罪,己不敢赦。

而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己不敢蔽。

简在帝心,惟帝所命。

此述其初请命而伐桀之辞也。

又言君有罪非民所致,民有罪实君所为,见其厚于责己薄于责人之意。

此其告诸侯之辞也。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赉,来代反。

此以下述武王事。

赉,予也。

武王克商,大赉于四海。

见周书武成篇。

此言其所富者,皆善人也。

诗序云"赉所以锡予善人",盖本于此。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此周书太誓之辞。

孔氏曰:"周,至也。 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多仁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权,称锤也。

量,斗斛也。

法度,礼乐制度皆是也。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兴灭继绝,谓封黄帝、尧、舜、夏、商之后。

举逸民,谓释箕子之囚,复商容之位。

三者皆人心之所欲也。

所重:民、食、丧、祭。

武成曰:"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说,音悦。

此于武王之事无所见,恐或泛言帝王之道也。

杨氏曰:"论语之书,皆圣人微言,而其徒传守之,以明斯道者也。 故于终篇,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 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 所以着明二十篇之大旨也。 孟子于终篇,亦历叙尧、舜、汤、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费,芳味反。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焉,于虔反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出,去声。

虐,谓残酷不仁。

暴,谓卒遽无渐。

致期,刻期也。

贼者,切害之意。

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

犹之,犹言均之也。

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

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

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

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

尹氏曰:"告问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备者也。 故记之以继帝王之治,则夫子之为政可知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 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学者少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