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出都,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
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崆从起。
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柬。
又七里,饭于太子铺。
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
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
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拗间。
离润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
再上,逾鞍子岭。
岭上回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
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
复逾一小岭,大溪从西北来。
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
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
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
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
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势,遥遥逐人。
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
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
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上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
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
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初五日,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
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
如是五里,崖遍处复设石关二重。
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
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
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使物。
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
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
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
十里,五台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伦河。
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上二十里,回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
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
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
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
初六日,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
循山半西南行八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
再为灯寺,由此路斯峻。
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
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
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
从台言道而下,涂甚夷,可骑。
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
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
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
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
泉在路隅山窝问,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却在泉侧一里外。
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
初七日,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
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迥绝。
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甚。
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献态呈奇。
其西面,近刚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也。
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
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
三里,为八功德水。
寺北面,左为维摩阁。
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
其中为万佛阁。
佛俱金碧旃檀,罗列辉映,不啻万尊。
前有阁二重,俱三层。
其周庐环间亦三层,中架文道,往来空中。
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
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
至中台。
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苦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
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
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
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
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四万年冰。
其坞中亦有结庐者。
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
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
行四里,北上澡浴池。
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
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初八日,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口:"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回台湾,此诸台环列之概也。 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 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 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 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迭,嵯峨之势,独露一斑。 此北台历览之概也。 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 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
余颔之。
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严岭。
由北坞下十里,始突。
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们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
循涧东北行,二十里,田野子场。
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
由此两崖屏到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
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
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题记:这篇《游五台山日记》是作者于崇帧六"1633"离开京城,开始五台之行而写起的。
作者笔下的五台山并不是一个集中全部笔墨来表现的特写镜头,而是用了将近二分之一的篇幅,写他到达五台山之前的辛苦奔波,沿路的小溪、山峡、石梁、有关、古树等都被作者毫无遗余地收入笔下,犹如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淡彩勾勒,但又十分细致真切的山水画轴,而五台山则掩映于这幅画卷的深处。
全文关于五台山的描写,只有寥寥数句,这样的文字看似过于简洁,与五台山在全文的地位不甚相称,其实这里运用的正是烘云托月之法,作者写五台山时并没有孤立地只写其本身,而是时时写周围山川景物,从而把五台山置身于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之中,以宏观勾勒的大手笔从侧面写出五台山的雄浑气势。
日记的第四段是全文的中心。
五台山上寺庙林立,僧尼众多;雕塑佛像,琳琅满目,至今仍然是香客不断、香火不绝,但作者并没有对此详尽描绘,只是集中写了维摩阁、万佛阁两处,突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特色,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日记最后一段,通过登高望远的老僧再次点出五台山的位置所在及周围地理形势,对五台山进行了全景勾勒,为作者的五台之行打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徐弘祖"158一1641",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从小聪颖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成年后,适逢明末黑暗统治,遂不人仕,专事旅游,南至云贵、两广,北涉燕、晋之地。
在旅行中,不避艰险,将揭涉的名山大川,按其观察所得,写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