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制 周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历代兵制
《历代兵制》 周 陈傅良

周制: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宅田、士田、贾田",远郊百里"官田、赏田、牧田、牛田"。

郊为乡六,乡百里,通十为同,为百里者十,提封九万井九十万夫之地。

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园囿、经路三万六千井,为六万四千井六十四万夫之地。

除公田九分之一,为五十万二千夫。

又以一易、再易、三易,通之三分去一,为三十五万四百夫。

率三百五十家赋一乘"四丘为乘,故曰丘乘",积六乡为千乘,而余率七家赋一兵,积六乡为七万五千人。

此六军之制也"《周礼》所谓甸,即《司马法》所谓成也。 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则成十为终,即《周礼》二县加之半。 十为同,即《周礼》四都。 凡六乡十同,盖四十都也,特异名耳。 "。

二百里曰州,州为六遂,遂如乡之法"郑氏云:异其名,示相变耳,遂之军法如六乡。 "。

三百里曰野,野为削"削一作稍,家邑之田,大夫采地。 "。

四百里曰县"亦曰邦县",县为小都"小都之田,卿采地"。

五百里曰疆,疆为大都"大都之田,公采地"。

都通为鄙"所谓都鄙",为寰内诸侯治之。

皆如遂之法"郑氏曰:自远郊以达于畿中六遂之地,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 "。

畿方千里,为千里者十,如乡之除,为三百五十万四千夫,赋车万乘,卒七十五万人,为军者十,此通畿之师也"牧野之师,纣兵七十万意者,通畿皆发。 "。

随处搜狩,自成什伍"案:《礼》:惟为社事,单出里民,惟田竭作。 此见搜狩,比屋作兵",大司马递而征之"案:大司马教兵,号名有县鄙、家乡、官野之异,等物有诸侯、军吏、都、乡遂、郊野之别,此见递征。 "。

十年而役一遍,凡三家可任者,率十有一人"所谓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二家五人,下地家二人,籍其大数,三家为十一人。 《司马法》:自夫三为起屋数。 盖以此也。 ",则终身无过一再给公上事。

盖先王忠厚之至,更劳均佚,不欲穷民之力。

递征之法,非偏摘也"郑氏云:凡用役者,不必一时皆遍以人数计之,使劳佚递均也。 "。

盖乡遂以次,全军充调,不离部曲。

案:传记如周有南国之师,晋有九州岛之戎,宋有空泽之甲,皆全军更役。

在军之士,无非乡旅,相望守助,犹之田里。

家有羡卒,隶于师长、闾里,故不失守备。

传记:少康一旅,出于一成。

〈鲁颂〉僖公千乘,赋于百里,与〈公刘〉三单、《左氏春秋》书社之法,皆比屋通数,非谓兵之制也。

鲁三郊三遂,可六军而止三军,亦递征也。

古者五侯九伯,二伯专征,而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兵不轻出也。

案:《诗》文王〈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九牧之地"。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幽王〈大车〉、〈渐渐之石〉,为东劳西逸,而有不遑朝矣之叹。

更以《周礼》、《司马法》参考,王有四方之事,则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

」小宰掌其戎具,虎贲氏奉书以牙璋发之"〈诗。 常武〉:「王命卿士,大师皇父,整我六师。 」,冢宰也。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土。 」小宰戒司马出征也。 程伯为司马,见《史记》。 ",则畿兵不轻出也。

在《易》「未济」之象,高宗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则虽天子亲征,亦用诸侯之师。

"《诗》:「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则之所至皆成六师。 "。

刘文公平丘之会,对晋人曰:「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司马法》论戎车之名,周曰:元戎、先良也。 "。

」则虽王仁莅师,毋过十乘,以为先行。

宣王复古北伐,其制如此。

平王东迁,以王人戍申、戍甫,〈扬之水〉始刺之。

然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陈、蔡、卫人。

二百四十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师之出。

唯败绩茅戎,王师自出,《春秋》深讥焉"见〈史记。 世家〉"。

赧王伐秦,尚从天下锐师,以知畿兵不用,其力常完也"〈豳〉诗周公东征有四国,盖以师从。 《春秋》王人子突救卫,不书师。 "。

凡王畿千里,车万乘,六军递用千乘。

而寰内诸侯各从其国之制:诸侯大国百里,车千乘,三军,用五百乘"《春秋左传》:「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 ";次国七十里,车七百乘,二军,用三百三十乘;小国五十里,车五百乘,一军,用一百六十五乘。

率天子用十之一,次国、大国十之五,小国三之一,皆足成军之数。

唯无侯作帅,卿帅之以奉天子,诸侯率教卫以赞元侯,伯、子、男帅赋以从诸侯"寰内外所以不征同者,寰内有递征入卫之劳,各从其国制,而寰外共四方之事,劳佚适等也。 "。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