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传 第十四卷 俊红颜阵上动芳心 侠谷楼军中投片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快士传
《快士传》 第十四卷 俊红颜阵上动芳心 侠谷楼军中投片札 徐述夔

诗曰:

锋刃丛中两俊娥,一般豪侠世无多。

剑花飞处光分面,墨阵挥来笔止戈。

却说常更生休养士卒已久,月仙公主着令他进兵打关。

常更生领命,统军直抵关下。

早有探马报入关中。

董闻与国公闻报,即引数百骑登高望之。

见番兵一半骑马,一半骑鹿。

当先一员大将,生得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只是没有须髯。

前队引军旗上,大书"华光国元帅常更生"八个字。

看他手持钢鞭,骑着一只大鹿,往来驰骋,好不勇猛。

正是:

指鹿赵高将秦害,马原不可以鹿代。

今看骑鹿与马同,这个貂珰真可怪。

国公看了,对董闻说道:"据彼国来使说,这常更生本是中国一个内监,不知为何逃入外邦。 且闻彼国的公主自夸能武能文,却又爱这内监才兼文武,使为元帅,尤为可异。"

董闻道:"想彼国所恃者,惟此人耳。 若先擒此人,便可不劳而定矣。"

国公道:"明日我当亲自擒之。"

董闻道:"待在下今日先送个信儿与他。"

说罢,取过弓箭来,开弓发箭,看着那引军旗,飕的一声射将去,却正射在常字之上。

常更生见了,喝声采,遥望着关上叫道:"那射箭的将军,可下关来与我分个胜负。"

董闻令部卒高声答道:"今日且退,明日决战。"

常更生听说,即引兵退下数里,扎住营寨。

番兵拔得旗上那枝箭儿,把来呈上。

常更生看时,见箭杆上刻着"监军董闻"四个字。

常更生惊喜:"原来董家兄弟在此。 我闻得他初任国子博士,如何便做了监军?莫非同名同姓的么?"心下好生猜疑,只待明日交锋时识认端的。

正是:

两人各在一军中,彼此难将姓字通。

神箭俄从天际落,英雄自此识英雄。

次日国公与闻正要引兵出战,忽报老国公处送家将一员沙伏虎,到军前效用,兼有家书附到。

国公传令唤进。

只见那沙伏虎生得身材长大,一部落腮短胡须,戎装披执,且自雄健。

恭拜毕,呈上家书。

拆看时,原来书中报说国公的夫人近日染病身故。

国公看罢,惨然下泪。

董闻再三劝慰道:"王事为重,且免愁烦。"

国公也只索罢了。

因问沙伏虎:"你几时在我府中的?"沙伏虎道:"小将在府中已久,董爷认得小将的。"

董闻道:"我并不认得你。"

沙伏虎道:"小将非别人,便是大力庵中沙有恒和尚。"

董闻仔细一看,方才认得面孔,因笑道:"你改了名,又改了装束,头上蓄了发,口上又长了胡须,教我那里还认得?我且问你,几时还俗的?"沙伏虎道:"向承董爷荐书,蒙老国公爷青目,用为家将,特命还俗改名。 今奉差至军前效用。"

董闻道:"原来如此。"

因又问道:"你既还了俗,可曾有妻室么?"沙伏虎道:"蒙老国公爷就将唱盲词的妇人门氏赐与小将为妻了。"

董闻听罢,不觉大笑道:"你当初一宿之缘,今定了百年之好矣。"

国公听说,也笑将起来。

正是:

从前疑真是假,后来去假是真。

向说坐怀不乱,今已共枕相亲。

正说话间,小校飞报常更生已引兵来了。

国公便欲亲去迎战,董闻道:"明公不必自行,可即着沙伏虎去。 此人武艺尽看得过。"

国公遂令沙伏虎引五百铁骑前去冲阵。

沙伏虎得令,抖擞精神,飞身上马,拿着一条浑铁棍,出至营前迎战。

常更生见了,笑道:"量你末将,何敢敌我?可请那董监军来与我决个胜败。"

沙伏虎怒道:"我家董监军岂轻与鼠辈交锋?只消我这条根儿,管教结果你性命。"

常更生道:"且莫斗口。"

便指麾队里一员番将出马来迎,沙伏虎便与那番将交战。

不上数合,那番将早已力怯,被沙伏虎一棍打落马下。

常更生见了,大吼一声,把鹿角一拍,手舞钢鞭,直冲将来。

沙伏虎忙以棍相迎。

一来一往,真好一场大战。

正是:

同为还俗的僧人,一个还俗了真还,一个还俗了反脱。

并是有妻的和尚,一个无妻了忽有,一个有妻了若无。

一个光不光,下面尚留一个光头;一个秃不秃,上面却剩一张秃嘴。

一个手挥铁棒,腰间另有肉棍一条;一个将号千城,囊中并无鸡卵两个。

一个大力僧,力果然大;一个常胡子,胡已改常。

一个出家不了,难言有恒;一个自号更生,谁知善变?各人换相各不识,两下争锋两不休。

二人斗了多时,常更生卖个破绽,让沙伏虎一棍打来,他却躲个过,随把钢鞭照头的打去。

沙伏虎争闪时,那条鞭已从手腕上擦了一擦。

沙伏虎负痛,拨回马便走,常更生从后赶来。

巧得关上矢石齐下,救了沙伏虎入营。

国公怪他败阵而回,要按军法处置。

董闻劝道:"他已曾赢过一员番将,今可将功折罪。"

国公乃喝退了沙伏虎,欲自去与常更生交战。

董闻道:"不消明公自去。 我董闻不才,请擒此贼,以献麾下。"

国公喜道:"先生若出战,不佞当从壁上观。"

当下董闻全身披挂,绰枪上马,出到阵前。

那边月仙公主闻说常元帅得胜,便亲自引兵前来接应,恰好与董闻相遇,各立马在门旗下。

你道他怎生模样?但见: 粉面偕雪刃争光,玉手与霜刀并耀。

貂毛一段,湾湾的围在乌鸦鬓边;雉尾两根,飘飘的插在盘龙髻上。

腰间束一条扣玉环的细细狮蛮带,足下穿一双嵌金线的小小凤头鞋。

眉比春山,楚楚又如弓影;眸同秋水,溶溶更似剑光新。

太公蒙面斩妲己,当日武夫眼中,恐未尝见此佳丽;红拂改装随李靖,今朝元帅府里,又安能有此妖烧?管教兵卒手酥麻,应使将军心炫乱。

董闻看了那公主的美貌?也还不在意里。

倒是国公在关上望见了,暗暗喝采道:"不料番邦倒有这一个美貌女子。"

那边月仙公主见了董闻堂堂一表,丰姿可爱,因想道:"原来中国有这等好人物。 我若生擒得此人,自有道理。"

便不等常更生出战,径自舞双刀,纵坐下白鹿,直奔前来。

董闻挺枪来迎,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董闻心生一计,虚掩一枪,拨回马,佯败而走。

公主那里肯舍?紧紧的从后追来。

董闻挂住了枪,张弓搭箭,望着公主头上一箭射去,正中他冠上插的雉尾,把那根雉尾射落下来。

公主吓了一惊,不敢复追,勒转了所乘白鹿,回阵而去,两家各自收兵。

公主回到寨中,对着常更生极赞董监军人物之美,武艺之高。

又感激他只射雉尾,不即射我之德。

常更生道:"此人就是小将时常对公主娘娘说的结义兄弟董闻。 他昨日一箭射中我引军旗,箭杆上有董闻名字,小将还只道是同名同姓的。 今日阵上望见,却正是他。"

公主道:"我只见他旗上有‘监军董’三个字,不想就是董闻。 常听得你夸他的才艺,果然名不虚传。 且不但才艺好,人物更佳。 我外国那里有这等好人物?"常更生道:"他矢无虚发,公主不曾防得他,险些被他射伤。"

公主道:"据他恁般神箭,要射伤我何难?他却不射伤我,也是他的好意。"

说罢,只顾低头沉吟。

常更生猜着就里,便进言道:"小将不敢唐突,莫非公主娘娘有意于此人,要与他讲和么?"公主闻言,不觉脸儿晕红,即屏退左右,密语常更生道:"实不相瞒,我久欲得一中华奇士,以身归之。 今观董生才貌双绝,真佳选也。 他若肯与我结秦晋之好,我当禀知父王,休兵解甲。 你既与他相契,可能为我传达此意否?事若得成,我归顺了中国,你便是朝廷有功之人,爵禄当然不小,也可遂你昔日之志。"

常更生道:"这不难。 待小将明日与他对阵,先教他晓得我就是常奇,然后好遣使致书,把公主之意对他说。 他信小将之言,自然悦从。"

公主欢喜应诺。

正是:

才从对垒为仇敌,便欲元戎作蹇修。

且说闻收兵入关,国公接着,笑道:"先生今日射法,真不啻百步穿杨之技。 但只射他雉尾,不肯射杀他,莫非怜那女子美貌,不忍加害么?"董闻道:"非也。 昔诸葛武侯南征孟获,参谋马谡进言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今华光国僻处遐方,得其土不足以为守,杀其人不足以为武。 不若怀之以德,使彼倾心归命,贡献不绝,便是国家之福,可以回报朝廷矣。"

国公道:"先生所言极是但必须生擒此女,彼国方肯降顺。 明日我当亲自出战,务要把此女擒来。"

当晚无话。

次日,月仙公主与常更生一齐来到关前挑战,真个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门旗开处,月仙公主望见,又暗暗惊奇,想道;"看他人物,竟与董闻不相上下。 只不知他武艺如何。"

正要自来迎敌,只见常更生拍坐下白鹿,挺手中钢鞭,飞出阵前。

国公喝道:"你不是我敌手。 可唤你那泼女子来,与我决个胜负。"

常更生道:"你也不是我敌手。 可唤你那董监军来认我一认,我有话对他说。"

国公大怒,催马迎战,常更生举鞭对敌。

战了多时,国公全无破绽,勇力倍加,常更生暗暗喝采。

公主在门旗下看了,咄咄称赞。

常更生要使那弹丸的手段,便佯输诈败,诱国公追赶。

约赶过了一二十里地面,常更生挂住钢鞭,取弹丸在手,想道:"我若打伤了他,便不好与董闻讲和了。 只打他的马罢。"

便看着国公马头,一弹打去,正中马眼,那马应弦而倒,把国公掀在地上。

常更生正待回骑来生擒国公,忽然一股黑气从地而起,一霎时天昏地暗。

那黑气直冲入番军队里,扑着的便倒,番军大乱,常更生也险些跌下骑来。

月仙公主急鸣金收兵。

且说国公被马掀翻,及跳起身时,只见黑气冲起,一时不辨东西南北。

心里正慌,俄有金光一道,金光里现出两位神人,都是金幞红袍,将国公左右扶挟而行。

国公脚不着地,好像腾云的一般,顷刻间到了关前,两位神人俱不见了。

黑气尽散,依旧天清日朗。

董闻喜得国公无恙,忙开关接入。

国公备言神人相救之事,董闻道:"吉人天相,况秉天子威灵,自然有鬼神呵护。"

国公道:"那常更生斗了多时,鞭法没半点松懈,武艺甚高。 无怪沙伏虎不能取胜。 他方才忽然败走,我也心疑。 不想他弹丸儿又这般利害。 然他但害马,不害人,未知何意。 前日先生射箭只射雉尾,今日他打弹只打马头,可谓相报之速矣。 他说要请董监军来讲和,莫非先生也与他有旧么?"董闻道:"我董闻生平不曾与内侍相知,如何他却要与我讲话?待明日临阵时,看他有何话说。"

国公道:"我想内侍中必无此人,其中必有缘故。 明日先生问他,便知分晓。"

说罢,各自回寨歇息。

当夜董闻在营帐中睡到三更时分,忽听得帐前脚步响。

董闻疑是刺客,急跳起身,取了床头宝剑,步出帐去看时,只见一个金幞红袍的人向前来施礼道:"还认得小弟丁士升么?"董闻见了,把手中剑撇下,忙答礼道:"年公祖为何到此?"丁士升道:"小弟生前为治水之事尽瘁而死,上帝怜我清忠封为水神。 令兄董遐施,生前慷慨仗义,今现为土谷之神。 日间在阵上救取国公的,便是我和他两个。 今后不须交战,只在三日内有喜信到也。"

言讫,转身便走。

董闻赶去扯他衣袖,却扯了个空,扑的跌了一交。

猛然惊醒,方知是梦。

听军中更鼓,已打四更了。

董闻不胜诧异。

正是:

忠臣能把忠臣助,义士还和义士通。

前日游魂临水上,今朝显圣在军中。

次日,董闻与国公相见,细述夜来之梦。

国公惊叹道:"原来阵上显灵的,就是二公。 一向常听得先生称赞他两人一个尽忠,一个仗义,果然今日都为明神。 又蒙显灵相救,二公实未当死也。"

便传令军中,备下祭礼,国公与董闻亲自望空拜祭了一番。

董闻道:"据了公示梦云:‘不须交战,三日内当有喜信。 ’今且按兵三日,看是如何。"

国公依言,静待两日,并不出战。

到第三日,不见有甚动静,只道梦寐无凭。

董闻正坐在帐上点拨明日交战之事,忽小校来报辕门外有一个说是山东来的,要求见监军老爷,有什么家书,要当面投递。

董闻心疑,便令唤进。

那人到帐前参拜毕,董闻看那个人时,却是个胡子面孔,有些认得,只是一时记不起。

因问道:"你是山东何人差你来的?有甚密书投送?"那人向怀中取出一封书来呈上,道:"老爷只看书中便知端的。"

董闻即拆书观看。

书上写道: "贱妾马幽仪,敛衽百拜致书于监军董老爷麾下向蒙洪恩,秉承明训,铭入五内,感切二天。 兹有启者:前有游僧,携贱妾而私遁。 游僧非他,即常善变也。 近有阉监,入异域而称兵,阉监非他,亦即常善变也。 只因郁志未伸,故尔窜身外国。 若闻恩赦既降,自当归命中朝。 伏乞召念昔年之谊,驰一纸之书,谕以朝廷德意已经宥免罪人,更请明诏招安,无使仍怀疑二。 将见欢声动地遐荒,不烦矫箭控弦之力。 兵气销为日月,立奏倒戈脱罪之功矣。 临楮不胜惶悚待命之至。"

董闻看毕,又惊又喜道:"我说内监中那有常更生这般一个好汉,原来就是常兄。 怪道他要请我相见讲话。 我一向只道马二娘随了游方僧去,原来那游僧就是常兄。 正不知他怎地做了和尚,又做了内监。"

因问来人道:"如今马二娘在那里?"那人道:"现在山东寨里。"

董闻惊讶道:"如何却在山东寨里?你是何人?可是从寨里来的么?"那人道:"老爷如何忘了,我姓习名风,就是昔年在路上相遇的乞儿。 老爷曾骗我到狱中,做了常胡子的替身,今日怎便不认得了?"董闻把他仔细一看,笑道:"我说有些面熟,一时记不起。 当初骗你的是我,后来央国公老爷对抚院说了分上,释放你的,也是我。 你释放之后,却怎生到了山寨中去,如今却从山寨里寄书来?"习风道:"我习风本是定尚义部下的人。"

因把当初假扮乞儿之故,及现今坐第三把交椅的话,细细说了一遍。

董闻大笑道:"原来你做了乞儿时,就是山寨中奸细假扮的。 既如此,我当初借重得不差。"

习风又把常奇要取马二娘上山,因此削发剃须,扮了和尚;又嫌山寨非安身立命之地,要出外远游,因此又自阉割了,扮做太监,窜入外国的话,细细说了,董闻方终省悟。

正是:

从此疑关才得破,向来异事实难猜。

当下董闻把酒食款待了习风,遂率领他去叩见国公,并将马二娘寄来的书与国公看了,备述常奇当初得罪之由。

国公道:"那常奇不惜身命,为母舅报仇,是个义士。 他的母舅,不过因藏了方正学的文集而死。 今方正学已经追赠,他母舅若在,也在赦中,何况常奇。 先生可写书与他,招他来投降便了。"

董闻领命,随即修书一封。

国公便命习风做个下书人,习风欣然允诺,道:"我便去。 总是马二娘也有书在此,要寄与常善变,劝他投降。 如今正好一齐带去。"

董闻听说,便一发讨他那封书来,拆开与国公同看。

其书云:

"一经分手,遽怅各天。 万里睽违,频年阔别,虽金罍不能解其永怀,萱草不能止其心痿也。 司马返报任安书云:‘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以君之情,毋乃类是。 然君从不念妾,独不念桑梓之地乎?君虽改相,妾不改心。 旧爱依依,何忍遐弃?且君之所以窜入异域、掉头不顾者,正为罪未释而志弗伸,不屑处山寨之中,作楚囚相对耳。 今天子大颁恩赦,追复建文年号,并赠死节诸臣,未必非子房一击之力,是君之功已建,名已立,义已布于天下矣。 不及此时束身归命,仍返故乡,犹欲奋螳臂以挡车,窃恐添蛇足而失酒。 高明如君,度不出此。 情长纸短,书不尽言,统惟垂鉴。"

国公与董闻看了这封书,都赞叹马幽仪善于词令,真女中学士,且又忠义可嘉,便依旧把书封好,付与习风前去。

习风一骑径望番寨奔来,口称:"我是中国下书人,要见你常元帅的,休得放箭。"

当被番兵拿住,簇拥到常更生寨中。

常更生认得是自家人,跳来问道:"你为何来到此间?"习风道:"大嫂差我送书与董监军,因此董监军就央我到这里下书。 大嫂也有书寄与大哥哩。"

常更生喜道:"我正要把自己的踪迹通信于董监军,你先对他说明了,却是最好。"

便将董闻来书拆看,见上面写道:

小弟董闻,再拜致书于元帅常见麾下。

忆自开封一别,悬念殊深。

及得丁公子书,景仰高义。

方谓英雄伏草泽之间,正欲相机借势,为兄推毂,初不料兄之远适异国也。

今接尊阃马夫人手教,始知目下对垒交锋者,即系旧时知契。

开我迷惑,为之爽然。

窃叹吾兄迹大奇,谋大幻。

欲践红裙之约,既自同季布之髡,欲托黄门之游,又甘作马迁之腐。

号曰善变,诚善变矣。

然变而能通,则思复。

今天子追念忠仪,赦免罪人,才如吾兄,自当擢用。

若能投诚纳款,幡然改图,尔公尔侯,指日可必。

或疑檄文过激,恐遭谴责,重以此故,未肯回心。

以弟度之,是不足虑。

孔璋受之于魏武,宾王惜之于则天,今上圣明,宁反逊此二主?仰邀恩诏,弟能任马。

恃爱布诚,伏惟照悉。

常更生看罢,大喜道:"天子既颁恩赦,我原是中国人,岂肯久居异域?但我蒙此间月仙公主知遇之恩,何忍负之?今公主见董监军才貌出众,要与他联秦晋之好。 若董监军肯从其请,吾事谐矣。"

习风又把马二娘的书与常更生看了,常更生决意归降,便引习风去见公主,备言其故,将董闻来书呈看。

公主道:"我初见董监军丰采不凡,以为罕有其匹。 不意前日阵上,见那徐国公与董监军才貌不相上下。 你弹倒了他的马,正好生擒他来,却被黑气冲断,吓他逃去,甚为可惜。 今董监军既有书来招你,你便可把我求婚上国之意对他说知。 大约二人之中,必居一于此矣。"

常更生道:"小将与徐国公不相知,不好把这话对他说。 若要与董监军联姻,小将当玉成其事。"

公主见董闻书中有"尊阃手教"之语,因问其故。

常更生把自己与马二娘往来颠末述与公主听了,并取出马二娘寄的书,呈与公主观看。

公主笑道:"你已为阉人,尊阃伉俪之情,犹依依不舍,又何怪我之求婚上国乎?"当下厚款习风,随命常更生即日修下回书,付与习风,归报监军。

董闻将回书拆看,书云:

"愚兄常更生,再拜覆书于监军董贤弟麾下。 向荷贤弟活命之恩,近又蒙此间公主知遇之德,生我成我,等于二天。 今公主仰慕贤弟才貌,思结伉俪之好。 正欲遣仆面陈悃愫,用执斧柯,适承翰教下颁,敢敬布此情于左右。 昔汉室和亲,且不惜降明妃于沙漠,若以外邦治女,入配贤人,度非圣主之所不乐闻也。 仰祈俞允,即惠好音,某解甲以待。"

董闻看了回书,心中好生不然,想道:"常死亦甚多事。 招你投降,你便投降罢了,如何又替那公主做起媒来?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纵然外家待我薄,我岂休妻再娶之人?却把这话来对我说。"

习风见董闻颜色不乐,便道:"董爷为何看了这封书,倒皱了双眉?"董闻道:"常兄岂不知我已有妻室?却又要替我做媒。"

习风道:"那月仙公主有沉鱼落雁之美姿,真个似月里嫦娥下降。 月仙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这头姻事,休要错过了。"

董闻摇头道:“我岂是贪色负义的?只看常兄与一个青楼有约,便不惜改头换面去取他上山,更不闻别事"以下缺"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