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诗曰
一生一死识交情,友义臣忠真弟兄。
贯日忠魂天意格,于霄意气众心倾。
话说丁推官把官印交与新官,正欲回署,却又有一件公事轮到他身上来。
你道何事?原来仪封县界中河道淤塞已久,及当流濬。
巡抚冯景,与按院卞正酌定开河事宜,合流上闻,一向候部议定夺,今该部复准,着该府按支库银若干两,连选才干属员,专督开河,克期完工。
冯、卞二公奉了圣旨,特委丁推官星夜亲临仪封县,监督河务,不得迟误。
丁推官见是紧急公事,既奉宪委,不敢延迟,也不及回署,即从郑州起马,驰赴仪封县,择近河公馆住下。
发现银雇募民夫,克日同工。
此时正值七月中旬,天气尚炎热。
丁推官不辞劳苦,每日到河边监督,并踏勘旧河故道。
或遇泥沙堆积之处,轿马难行,即徒步往来,那些民夫因上官如此勤劳,无不努力向前。
丁推官见民夫中有老弱的,勉强挑泥掘土,甚是憔悴,心生怜悯,设起一法来。
每十个精壮民夫,拨两个老弱的炊茶煮饭,担送供给,免其做工。
自此,老弱的既不苦役,精壮的又省了炊煮工夫,得以并力工作,众甚便之。
正是:
饥者得食劳者息,老弱不做沟中瘠。
丁公善把人丁用,于民全赖君子力。
丁推官设法既妙,一日便有两日工程,不半月间,开过多少河道。
凡遇河道上或有房屋,或有坟墓相碍的,丁推官相度地势,苟可通融,便行回过去,更不拆屋壤坟,正不知保全了多少。
众人无不称功颂德。
忽一日,开到一个去处,见一所坟茔,正与河道相近。
丁推官唤土人来问道:"这是谁家的塚墓?将来河道通了,这塚墓便沿着河岸,难免河流冲激。 可叫他家移进几步改葬方好。"
土人禀道:"这是绝嗣的塚墓,没有后人的,只索由它罢。"
话犹未了,只见民夫中走出一人,跪下禀道:"小人就是看守这坟的坟丁。 塚中之人,姓董名济。 他虽没后嗣,却是本府乡绅董博士老爷的同宗兄弟。 董爷当初曾问本县请给告示,张挂坟门,禁约闲人骚扰。 又着小人与他看管这塚墓的。"
丁推官听罢,想道:"我常听得董年兄称感他亡故宗兄董济的恩德。 今看董年兄面上,何忍坐视?"便分付众民夫一齐动手,将塚墓发开,把董济灵柩移进数丈地面,另择高原安葬,依旧堆高了塚土,立石表记,给告示禁护。
过了一日,又开到一处,泥土甚松。
椿木都立不住。
丁推官看了,道:"将来河流冲突,渠堤须要极坚,还愁木椿不能支撑。 况连木椿也立不住。 如何是好?"沉吟无计,看看天色已暮,只是歇了工作,且待明日再作计议。
当夜,丁推官睡在公馆中,心怀忧虑,展转不寐。
至二更时分,尸听得床前脚步响。
丁推官爬起身来,揭帐看时,见一个人峨冠博带立在床前,说道:"上帝怜我生前好义,封为此间土神,前日多蒙迁葬骸骨,无以为报,明日当助一臂之力,以酬明德。"
丁推官正要问其姓名,那人转身便走。
却见他背后跟着一个青衣童子,手中提一盏纱灯,那纱灯上大书一个"董"字。
丁推官待欲送他,猛然惊醒,却是南柯一梦,心中甚是惊异。
至次早,再往昨日松泥的所在去看,只见众民失纷纷攘攘的来告道:"昨日立椿之处,沿岸一带松泥,约计有四十余丈,椿都立不牢。 今早松泥突然都变实了,所立椿木,俱坚固牢硬,摇捍不动,好生奇怪。"
丁推官听说,又惊又喜,即亲往踏勘。
果见泥土忽变,如有神助。
因想起昨夜之梦,知是董济阴灵助我,便令衙役速备香椿祭礼,亲至董济塚前祷谢,许于河工毕后,立庙祭祀。
一面便把迁葬董济与显灵助工之事写书报与董闻知道。
又过了几日,丁推官正催趱民夫上工,忽有衙役来禀道:"两日百姓应募者多,民夫日增,需用锅,镬、碗碟等物,一时支应不来,乞发官票,向附近民家借用。"
丁推官道:"使不得。 若如此,是骚扰民间了。"
衙役道:"这日用所需之物,迟不得一日两日的。 若非借用,恐一时备办不及。"
丁椎官正在踌躇,却听得前面众民夫齐声发喊,都道:"奇怪!"丁推官问有何怪事?众人禀道:"河底下掘出一只大船来。"
丁推官道:"此必是当初覆没的,其中若有死人骸骨,可取来埋葬好了。"
众人道:"船中并没什骸骨,却有无数瓷瓦碗碟,并许多铁锅、铁镬在内。"
丁推官大喜,以手加额道:"此天助我成功也!"便令众民夫快将船中所有碗、碟、锅,镬尽数都搬上岸来,分给充用。
枯船木料,又可当柴薪。
真个天赐其便。
有诗为证:
前代开河多役民,今日开河也役民。
前代役民民苦役,今日役民也便民。
昔日开河曾遇鬼,今人开河亦遇鬼。
昔日遇鬼鬼降灾,今人遇鬼鬼作美。
金刀昔赠麻叔谋,丁公却得大木舟。
一凶一吉相悬绝,小人获咎君子吉。
丁推官得鬼神之助,河工渐次告成。
谁想河工便垂成了,他身子却中了暑气,又受了些劳苦,不觉大病起来。
弄得形容枯槁,面目熏黑,睡倒在公馆中,起身不得。
正是:
青天化作玄天,白丁变作黑子。
壬水生而既旺,丁火衰而欲死。
丁推官身虽卧病,心中却记挂着公务,巴不得起来监督河工,怎奈头晕眼昏,那里爬得起?只得一面申文上台,乞另委别官,督完河务;一面差人回署,报以父子知道,速请医生前来看脉。
上台看了申文,准令丁推官回署调理,另委本府同知虞龙池代管河工。
那虞龙池星夜来到仪封县交待,这边丁推官的公子丁嗣考也同着两个医生一齐都到。
那两个医生一个姓秦,一个姓华,是开封府里有名的官医。
果然深通医理,看了脉,都道是积劳中暑所致,宜用清凉和解之剂。
两人正商量用药,忽又本县知县荐一个医生到来。
此人复姓闻人,单名一个虚字。
也是本县的名医。
他道丁推官在这里患病,如何舍近求远,要到府城里去延医?为此特地托人转求知县前来的。
这闻人虚来看病之时,恰闻虞同知来问病,正在榻前坐地。
只因听了虞同知一句戏言,便误了丁推官的性命。
原来丁推官前日在府城起马往郑州署印的时节,虞同知治酒饯行。
丁推官见他身边有个门子,名叫糜桃,甚是小心乖觉,因说道:"小弟门中几个门子都不中用,不如老寅翁这门子甚好。 虞同知听说,便把糜桃送与丁推官伏侍。 今日到公馆来问病,却见糜桃站在床边,因指着他对丁推官道:“老寅翁积劳之后,须要保养,今番贵恙。 多应受了此人的累了。"
闻人虚听了这句言语,认定是阴虚症候。
岂知丁推官一心经营公事,那有闲情与门子玩耍?虞同知因自己是好龙阳的,故偶以此言相戏。
闻人虚不知就里,信以为实,认做阴虚,要用起人参来。
秦、华二医争他不过,也是丁推官命数该尽,不合服了闻人虚的补药,心头发胀,几度昏迷。
再教秦、华二人看时,已没救了。
从来巫与医虽是一样念头,然巫利人生,未赏害人之身;医利人生,每至害人之生。
卖棺木的匠人,与卖药的医生,虽是两般肚肠。
然匠利人死,不能致人之死;医救人死,每反致人之死。
不但庸医为然,名医尤甚,有两曲《黄莺儿》为证:
堪恨有名医,到人家,抵暮时。
夸言日里匆忙处,某家候予,某家款予。
一头诊脉和人语。
只须臾略将三指,一点便升舆。
无法治医师,恃虚名,药妄施。
将人性命为儿戏,当官讼之,官还宥之,道是心中割腹难加罪。
病来时,切须记取,不药是中医。
自古道药医不死病。
若病犯实了,虽卢,扁亦无救,也莫只归咎医生。
然医生切脉,用药,人命所关,最宜详慎。
怎奈那些名医,当未出名之时,还皆仔细切脉,小心用药者;到得名一出了,便装腔作势,要学那成都市上严三点的模样,更不把脉理细察。
又看得自己的药,好象吕洞宾的仙丹,随手撮去,不别致详,往往把人性命来误了。
所以古人说得好,道是:不服药为中医。
人不幸有疾,只须自己于饮食起居谨慎调摄,或者倒渐渐痊可;纵有三长两短,却倒也死而无悔。
若依了世俗所云,宁可含药而死,不可负药而亡。
这两句话,常要把残生冤屈断送。
然虽如此,古人不为良宰相,则愿为良医,以其能救济人也。
世间也有一些不勘救济的人,或讳疾忌医,或信巫不信医,虽遇良医,不肯吃他的药,以致病死。
此真可怜不足借。
天有一些人,自己平日稍知药性,到有病时,辄便妄参己见,增减良医的妙方,以致用差了一味两味药,送了性命。
这却是自作之孽。
与医生无干了。
闲话少说。
且说丁推官病势沉重,公子着了急,连夜扶他下船。
急急回到衙署中。
那时已黄昏时候,丁推官才回到衙署,便昏晕了过去。
家眷围聚看视,都归咎医生用药之误。
丁推官昏晕了半晌,醒将转来,说道:"不于医生事。 我适间得一梦,与数年前之梦相合,多应不久于人世了。"
公子问是何梦,丁推官道:"我向年在京中时曾梦至一处,宫殿巍峨,有青衣童子引我入内。 圣见殿中坐着一个人,有如王者,左右侍卫无数。 我伏地再拜,殿上传宣,将受我爵位。 只见旁边走出一个白鬃道士,把我扶起,说道:“且放他回阳世去,干了一件功德,然后却来受职。 我此梦藏之于心久矣。 适间昏昏睡去,忽又梦见前番那道士来对我说:“你今功德已完,可随我去了。 我自想无甚功德于人,或者开河济民也算一件功德。 据此梦,我必将与阳世相别矣。"
公子听罢,含泪答道:"梦寐之事,不必准信,大人且宽心。 若秦、华二医不肯用药,明日再别请医生来看。"
丁推官摇头不应。
三更以后,病势愈重,问他后事,都不回答。
挨到五更时分,讨冷水来饮了一杯,口中连呼"开河"数声而死。
正是:
古人兵事未了,连呼过河者三。
今与古人无异,治兵治水一般。
丁推官既死,公子与家眷等一齐号哭。
天才黎明,董闻早到。
原来董闻打听得丁推官昨夜扶病回署,因此特来问病,不想丁推官已气绝了。
董闻来到私衙,抚尸大哭了一场,因对公子道:"不佞与尊大人相别半载,时切怀想。 前接他的手札,备言迁葬亡兄董遐施,又道开河多得鬼神之助。 不佞屡欲趋候,并申谢私,只想公务倥偬,不敢去烦渎他。 后闻他有病,还道是微恙,回署调理,自然痊可。 谁知忽有此惨变。 我想旧冬在内父处与尊大人一会之后,不意遂成永诀。 如今地方上失了一位贤官,不特为一家哭,当为一郡哭。"
公子道:"今日多蒙老年伯来问病,谁知却做了探丧。"
说罢,以头撞地,号恸不止。
董闻正在那里劝他,早有本府太守,与各厅同僚,及附郭的祥符县之官,都来探视。
太守一面具文申报抚按去了。
少顷,余总兵与卫守备也来投帖奉探。
余总兵见董闻在那里便面约道:"少刻屈到故衙一会。"
董闻应诺。
余总兵去后,董闻对了公子道:"余总兵约我去会话,多应为索债了。"
公子噙着泪道:"先君是个清官,既无宦囊遗留,家中又素贫,近日止措得二百余金寄来。 如今做治丧扶柩之费,尚且不够,那有银子还他?如何是好?"董闻道:"年丈不须忧虑。 此事不佞当代为图之,你日下且支持入殓之事。"
说罢,作别而出,便往余总兵衙中。
相见毕,董闻先说丁司李死得可伤。
余总兵说起债负道:"此债是内司相公放的,如今要取索本利。"
董闻道:"这宗债务,他自然设处奉还。 但目下还求格后。"
余总兵道:"总仗先生始终其事。"
董闻应承而别。
回到家中,正替他筹划算计,忽然接得京中书信一封,却是翰林庄文靖寄来的手札。
拆开看时,书中备道契阔,未复云:"我即日或奉使南行,便道当图良晤。"
又别外有书启二封,要致冯抚院与卞按院的。
书中专写董博士与丁推官两个门生,要求抚、按青目,即托董闻转致。
董闻看了。
大喜道:"丁年兄虽死,今有此书,他所遗的债负,须要借此机会设法清还了。"
便将一书付与抚、按门上值日的员役,投递进去。
次日,抚、按二公都发帖来请董闻去相见。
董闻先往见冯抚院。
讲礼寒温罢,抚院道:"学生久仰盛名。 昨接贵师台庄大史手书,极称大才。 将来学生正要请教。 只可惜贵同门丁司李,已先物故,使学生无可用情,有负庄老先生所托。"
董闻道:"始晚生与丁推官向在恲懞之下,食德已多。 今承敝座师谬写,更得仰尽休光,实为万幸。 所惜者丁推官死于公事,不及久沾宪祖台雨露耳。"
抚院道:"丁司李为开河公事尽瘁而死。 真乃可伤。"
董闻便乘机进言道。
"开河一事,虽有丁推官鞠躬尽瘁,捐躯赴功,然建议画策,出自上台。 比如唐朝平淮之勋,效劳者李愬,而功必归于裴晋公。 自今河道得通,民受大利。 上台可谓功不在禹下矣。 但治水固以夫禹为主,尤赖伯益为之替襄。 若下司不能仰体上台美意,奉行倘或不勤,其事终难就绪。"
因把丁推官冒暑监督,晓夜不息,以致得病身之故,细述了一遍。
又说道:"丁推官死于公事。 一身固已不惜。 但他生前既极清苦,死后又甚萧条,茕茕孤子,贫窘异常。 糊口之需尚难,扶柩之资何措?父为他乡之鬼,子为无告之民。 见者伤心,言之可涕。"
冯抚院始初听得董闻归功上台,已是十分喜悦。
及听到丁推官奉行有功,便着实首肯。
后闻说丁公子窘苦之况,不觉恻然动容,又想着庄翰林写书份上,亦如前言宛转细谈。
按院亦大喜,也自捐银助丧。
恰好虞同知申文到来,报称河工已完,抚、按会同亲往踏勘。
果见向来淤塞之处,俱已疏通。
及细察所开河道,丁推官工程,十居七八。
止剩十之二三,却是虞同知补完其事。
又听得民谣云:
河便开得好,二官那里讨?可惜一个丁青天,却被开河开杀了。
抚按二公听了民谣,相与劝息。
那些众百姓又传说丁推官显灵之事。
原来丁推官死后,忽一日天色抵暮,众人都望见一簇仪从沿河而来。
前面两道纱灯,几把火炬,后面轿上坐着个官人,绕河边巡行一番而去。
众人只道是虞同知出来看河。
至次日问时,虞同知昨夜并未出来。
众人又疑是本县知县出来巡视,及问县中人,都说昨夜县公自在堂上理事,从未出城。
众人咄咄称怪,惟有河公在心,故死后也在河边显圣。
抚、按二公闻知这话,一发惊讶道:"丁司李生为贤官,没为神灵,固其宜矣。"
于是回署之日,即各凑银二百两送与丁公子为赙仪。
公子得了这宗银,差人请董闻来,谢其吹嘘之力,并商议还债。
董闻道:"两上台所赠,共四百金,并家中寄来之物,为丧中使用。 只将三百两付我,待我替你别措二百两,凑足本银,把去还余总兵。 其利银竞让他相让便了。"
公子道:"若得如此,最感固旋之德。 只是要累及老年伯,使不肖于心何安?"董闻道:"说那里话,左右不佞也该助丧的。"
公子道:"高仪如老年伯,非世俗所有,岂可概望诸余总兵?他将本求利,怎肯相让?"董闻道:"这不妨。 我自有说话对付他。"
当下别过丁公子,自去问亲友处挪借银两。
这些亲友不比前番了,见他今日已得小小富贵,便不敢不借与他,又料他不久的,不妨借与。
因此二百两银子,不勾几日,都借到手。
董闻凑足了五百之数,即往见余总兵,且不把银子拿出,先说丁推官死后,他公子贫苦异常,几不能自存。
余总兵道:"丁司李虽然做了清官,他公郎何足一寒至此?"董闻道:"自古道:廉吏可为而不可为。 昔日孙叔敖做了楚相,身死之后,其子犹然负薪而食,何况丁司李乎?"余总兵道:"若果如此,所欠债银,将若之何?"董闻道:"近蒙抚、按两台,念其贫苦,发助丧银共四百两。 公子用去百金,只剩得三百两。 学生不合当初多了口,今只得替他赔补二百两,凑足本银奉还。 所有利银若干,没奈何,要仰求老总台相让了。"
余总兵道:"这宗银子若是小弟的,不妨相让。 今其实是内司相公的。 他有本必须有利。 若论三分起息,十个月便该一百五十两。 今过二年有余,几过二百金之数了。 只怕让不得这许多。"
董闻道:"有本自有利,原不当冒昧求让。 无奈丁公子正在窘中,连本银也不足数,还要学生代赔,那利银决然措处不出。 我想老总台是极高仪的,那内司相公必然也是高仪的,自能敬恤廉吏,决不做世俗琐屑态。 所以学生适间来时,已在丁年兄灵前告过了。 我告他说:‘你生前为官,一清如水,今又死于公事。 余总台与内司相公都是高明人,定然见谅。 所欠之债,本银我已代为补之。 其余银两,总台与内司相公在你面上,必肯两让。 你可于冥冥中保他年寿延长,子孙昌盛。 我闻你在河边显灵,已得为神,料必灵通有感,须听吾言。 ’学生如此告过,方敢来相恳。"
余总兵听罢,沉吟半晌,道:"先生怎便先许了他?从来人可欺,鬼神不可欺。 如今没奈何,待我去劝内司相公,要他勉强相让罢。"
董闻大喜,即将本银五百两交还。
余总兵收银入内。
少顷,拿着原借契出来,说道:"内司相公说:‘董爷既不合先许了他,我这里不冒与鬼神计较。 所有利银只得都让了!原契奉还。 ’"董闻再三称谢。
余总兵道:"这借契,先生可收好。 先生既待赔二百金,翌日待丁公子还了先生这宗银子,方还他此契便了。"
董闻答道:"学生为义气上,故代他赔补,已不要他还的了。 若要他还,便不是代赔之意。 今学生即将此契去交还丁公子,乞老总台差一个贵役前去看看。"
余总兵道:"先生恁般仗仪,真是可敬。 但还契,先生自还变了,何必要小弟差人随去?"董闻道:"借得明白,还得明白,必要贵役同去的。"
余总兵依言,即差家丁二人,随着董闻,一齐到丁公子衙中。
董闻命于丁推官灵座前焚起一炷香来,明晃晃点上两只蜡烛,躬身下拜,祝告道:"治年弟与年公祖交情不薄。 旧年所欠余总台之银,念令公郎还不起,治年弟已代赔二百金,凑足本银还讫。 其利银若干,蒙总台与内司相公概然相让,可称高仪。 年公祖须保他长命富贵。 至于借契一纸,总台交付治年弟。 今治年弟得此契焚化灵前,以慰年公之意。 治年弟所赔银两,只算助丧之敬,决不忍向令公郎取索。 年公祖阴灵不远,乞鉴微忱。"
祝罢,把原契焚于炉中。
丁公子哭拜于地道:"难得老年伯如此仗义,真是今之古人。 此恩何以为报?"旁边看的家人,并余家的家丁见了,无不感而下泪。
有诗为
矫俗犹存耐久朋,交情誓死不殊生。
已怜亡友寒如水,更念孤儿冰似清。
巧托鬼神非弄舌,公焚契券岂邀名?
悠悠行路今皆是,如此高风莫与京。
余总兵闻说董闻如此高义,亦为感动,也差人送助银三十两。
虞同知闻知此事,也送助丧银一百两。
此真是一人为善,能感众人。
董闻与丁公子商议,教他择日治丧开吊,或者府中士绅,再有助丧的,可凑作扶柩回乡之用。
那知丁推官平日执法不阿,在士绅面上不肯徇情,所以今日来吊的,不过香帛表意要他们捐资助丧,都不能够。
至若那些感恩念德的穷百姓,却又力不从心,只办得一副眼泪相送。
公子开吊数日,所受赙仪绝少。
正是:
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
生前尚如此,何况死之日?
董闻见人情如此,不胜嗟叹。
那府、厅、州、县各官,都只随例少尽吊奠之礼。
惟有虞同知于未治丧之前,先送过助丧百金,到得治丧之日,又送奠金十二两,亲来拜祭。
丁公子十分感激。
董闻道:"也难得这虞二府奸情。 他与令先尊平日性格不同。 令先尊性好清素,他性好豪华,各自一样。 不想他今日在令先尊面上如此用情。 待不佞明日见他,着实标颂他一番。"
只因董闻这一句话,有分教:良朋伏义,更表孝子至情。
豪客忽逢,益见智人权变。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