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总括群经录上之九"大唐传译之余"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一卷"一名八曼荼罗经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大周录"阿咤那智经一卷"龙朔三年于慈恩寺译见续高僧传"
右三部三卷"前二部二卷见在后一部一卷本阙"
沙门那提。
唐曰福生。
具依梵言则云布如乌伐耶。
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
本中印度人。
少出家名师开悟。
志气雄远弘道为怀。
历游诸国务在开物。
而善达声明通诸诂训。
大夏召为文士。
拟此土兰台著作者。
性泛爱好奇尚。
闻有涉悟不惮远夷。
曾往执师子国。
又东南上楞伽山。
南海诸国随缘远化。
承脂那东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
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甲合一千五百余部。
以天皇永徽六年创达京师。
有□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
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
声华腾蔚无由克彰掩抑箫条般若是难。
那提不蒙引致无由自敷。
显庆元年□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
既至南海诸王归敬。
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广又倍于前。
以昔被□往理须返命。
慈恩梵本拟重寻研。
龙朔三年还返旧寺。
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
意欲翻度莫有依凭。
惟译八曼荼罗等经三部。
要约精最可常行学。
禅林寺沙门慧泽译语。
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
其年南海真腊国。
为那提素所化者。
奉敬无已思见其人。
互相牵率假途远请。
乃云。
国有好药惟提识之请自采取。
下□听往返。
亦未由曾有。
博访大夏行人云。
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
所解无相与奘硕反。
西梵僧云。
大师隐后斯人第一。
深解实相善达方便。
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
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
词出珠联理畅霞举。
所着大乘集义论可有四十余卷。
将事译之被遗遂阙。
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
知人难哉。
千龄罕遇那提挟道远至。
投俾北冥既无所待。
乃三被毒再充南役。
崎岖数万频历瘴氛。
委命遭命斯人斯在。
呜呼惜哉。
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二卷"亦云阇维分亦云后分沙门慧立制序见大周录。 "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沙门若那跋陀罗。
唐云智贤。
南海波凌"亦曰诃陵"国人也。
善三藏学。
往者麟德年中益府成都沙门会宁。
故游天竺观礼圣□。
泛舶西逝路经波凌国。
遂共智贤译涅槃后分二卷。
寄经达于交州。
会宁方之天竺。
后至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
敌遣使附经入京。
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门灵会。
于东安启请施行。
大乘显识经二卷"第二出与宝积贤护长者会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都东太原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一卷"或无续字续旧华严经阙文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一名神通游戏第四出与竺法护普曜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讫沙门复礼笔受"
证契大乘经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第二出与大乘同性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第三出与元魏菩提留支所出无字宝箧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第四出即与次前离文字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第二出与如来师子吼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大乘百福相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第二出即与次前百福相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乘四法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菩萨修行四法经一卷"永隆二年正月于京弘福寺译沙门彦悰制序第二出与前大乘四法同本于京再出"
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金刚智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永淳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于京弘福寺共沙门彦琮译琮兼制序"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第四出即与前经同本日照后欲归国于东都共沙门慧智再译前缘后法二文并广"
大乘密严经三卷"见大周录"
造塔功德经一卷"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施菩萨造亦云功德施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慧菩萨造或无广字见大周录垂拱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右一十八部三十四卷其本并在沙门地婆诃罗。
唐言日照。
中印度人。
洞明八藏博晓四含。
戒行清高学业优赡。
尤工□术兼洞五明。
志在利生来游此国。
以天皇仪凤初至天后垂拱末。
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即今西崇福寺是也东太原寺即今大福先寺是也"
及西京弘福寺译大乘显识经等一十八部。
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
沙门慧智证梵语。
□召名德十人助其法化。
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等证义。
沙门思玄复礼等缀文笔受。
天后亲敷睿藻制序标首。
光饰像教传之不朽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日照等出者同本仪□四年正月五日译毕"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清信士杜行顗。
京兆人。
仪凤中任朝散郎行鸿胪寺典客署令。
顗明诸蕃语兼有文藻。
天竺语书亦穷其妙。
于时有罽宾国僧佛陀波利。
赍梵经一夹诣阙奉献。
天皇有诏令顗翻出。
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
宁远将军度婆及中印度三藏法师地婆诃罗证译。
是时仪凤四年正月也。
此杜译者有庙讳国讳皆隐而避之。
即世尊为圣尊。
世界为生界。
大势为大趣。
救治为救除。
译讫奉进。
皇上读讫顾谓顗曰。
既是圣言不须避讳。
杜时奉诏以正属有故而寝焉。
荏苒之间杜君长逝。
未遑改正其经遂行。
后日照三藏奉诏再译。
名佛顶最胜陀罗尼。
大周录云。
佛顶尊胜陀罗尼日照三藏译者误也。
十门辩惑论二卷"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或三卷"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沙门释复礼。
京兆人。
俗姓皇甫氏。
少出家住兴善寺。
性虚静寡嗜欲。
游心内典兼博玄儒。
尤工赋咏善于著述。
俗流名士皆慕仰之。
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
译大庄严华严等经。
皆□召礼令同翻译。
缀文裁义实属斯人。
天皇永隆二年辛巳。
因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用以问礼请令释滞。
遂为答之撰成二卷。
名曰十门辩惑论。
宾主酬答剖析稽疑。
文出于智府义在于心外。
如斯答对非此而谁。
可谓龙猛更生马鸣再出。
权文学□斯论已。
众疑顿遣顶戴遵行。
此虽一时之酬答。
寔为万代之龟镜也。
法师兼有文集行于代焉。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慧立。
本名子立。
天皇改为慧立。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远祖因官徙寓新平。
故为豳"今改为邠"人焉。
爰祖及父俱驰高誉。
立即隋秘书郎毅之第三子也。
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
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
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
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远。
习林远之高风有肇融之识量。
声誉闻彻□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次补西明寺都维那。
后授太原寺主。
皆降纶旨令维寺任。
天皇之代频召入内。
与黄冠对论皆惬帝旨。
事在别传。
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
若无纪述季代罕闻。
遂撰慈恩三藏行传。
未成而卒。
后弘福沙门彦悰续而成之。
总成十卷。
故初题云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题云四分戒本并序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四分僧羯磨三卷"题云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右四部八卷其本并在沙门释怀素。
俗姓范氏。
京兆人。
世袭冠冕。
贞观十九年出家师奘法师为弟子。
而立性聪敏专寻经论。
进具之后偏隶毗尼。
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
不淹时序而为上首。
先居弘济后住太原。
学侣云奔教授无辍。
以先德所集多不依文率己私见妄生增减。
遂乃捡寻律藏抄抄出戒心羯磨。
但取成文非妄穿凿。
可谓嗣徽迦叶继轨波离而已焉。
又别撰四分记钞兼经论疏记等五十余卷行于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佛陀多罗。
唐云觉救。
北印度罽宾人也。
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
此经近出不委何年。
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
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及经前序"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佛陀波利。
唐言觉护。
北印度罽宾国人。
忘身徇道遍观灵□。
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
远涉流沙躬来礼谒。
以天皇仪凤元年丙子。
杖锡五台虔诚礼拜。
悲泣雨泪望□圣容。
焂焉见一老翁从山中出来。
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
师精诚恳恻何所求耶。
波利答曰。
闻文殊大士隐□此山。
从印度来欲求瞻礼。
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
此土众生多造诸罪。
出家之辈亦多所犯。
佛顶神□除罪秘方。
若不将经徒来何益。
纵见文殊何必能识。
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
拯济幽冥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此。
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
波利闻此语已不胜喜跃。
遂裁抑悲泪向山更礼。
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
波利惊愕倍增虔敬。
遂返归本国取得经来。
既达帝城便求进见。
有司具状闻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
遂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
译讫儭绢三十匹。
经留在内。
波利因乃垂泣奏曰。
委弃身命志在利人。
请布流行是所诚望。
帝愍其专至。
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任将流布。
波利得经不胜喜跃。
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共翻译。
帝允其请。
遂对诸大德共贞翻出。
名佛顶尊胜陀罗尼。
与前杜令所翻之者。
□韵经文大同小异。
波利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
于今不出莫知所之。
比诸众译此最弘布"准经前序乃云。 永淳二年回至西京。 具状闻奏。 其年即共顺贞再译。 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今寻此说年月稍乖其杜令译者乃仪凤四年正月五日也。 日照再译乃永淳元年五月十三日也。 既云永淳二年方达唐境。 前之二本从何而得。 又永淳二年天皇已幸东都。 如何乃云在京译出。 其序复是永昌已后有人述记。 却叙前事致有参差。 此波利译者不可依序定其年月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纸永昌元年于魏国东寺译见大周录初出与后实叉难陀所译不思议境界经同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智炬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天授二年十月十四日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右六部七卷其本并在沙门提云般若。
或云提云陀若那。
唐云天智。
于阗国人。
学通大小智兼真俗。
□术禅门悉皆谙晓。
以天后永昌元年来届于此。
即以其年谒帝于洛。
□于魏国东寺"后改为大周东寺"翻经。
以永昌元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
总出经论六部。
沙门战陀慧智等译语。
沙门处一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德咸慧俨法明弘景等证义。
赞观世音菩萨颂一卷"见大周录"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慧智。
父印度人也。
婆罗门种。
因使游此而生于智。
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时因长年婆罗门僧。
奉□度为弟子。
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
又生唐国复练此土言音。
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
所有翻译皆召智为证兼令度语。
智以天后长寿二年癸巳。
于东都佛授记寺。
自译赞观世音颂一部。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右一部十五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明佺。
东都佛授记寺僧也。
尤精律学兼闲经论。
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刊定经目。
佺首末条录编比次序。
与翻经大德二十余人同共参定。
虽云刊定繁秽尤多。
虽见流行实难凭准。
中有乖舛如别所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第二出与东晋觉贤译者同本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天后亲受笔削至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功毕"
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于清禅寺译第三出与文殊佛土严净经等同本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五会"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于东都佛授记寺译第四出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等同本"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第二出与提云般若所出境界分同本"
大方广普贤菩萨所说经一卷大乘入楞伽经七卷"第四出与宋功德贤等出者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东都三阳宫内初出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缮写功毕"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经一卷"初出与宝思惟等出者同本"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胜幢臂印陀罗尼经同本"
百千印陀罗尼经一卷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经一卷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亦云绕塔功德经"
大乘四法经一卷"与前日照三藏出者名字虽同经体全异"
十善业道经一卷大乘起信论二卷"第二出与真谛出者同本"
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一卷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弥陀出译者同本"
菩萨出生四法经一卷右一十九部一百七卷"起信论上一十四部一百二卷见在摩诃般若随心经下五部五卷阙本"
沙门实叉难陀。
唐云喜学。
于阗国人。
智度弘旷利物为心。
善大小乘兼异学论。
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
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
并请译人实叉与经同臻帝阙。
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
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
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
于佛授记寺译。
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
又至久视元年庚子。
于三阳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
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
前后总译一十九部。
沙门波仑玄轨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法宝弘景等证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年老请归觐省。
表书再上方蒙允许。
□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后和帝龙兴重晖佛日。
□再征召方届帝城。
以景龙二年达于兹土。
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
京城缁侣备诸幢幡逆路导引。
仍装饰青象令乘入城。
□于大荐福寺安置。
未遑翻译遘疾弥留。
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累足终于大荐福寺。
春秋五十有九。
缁徒悲噎叹法栋之遽摧。
俗侣哀号恨群生之失导。
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以十一月十二日。
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
斯是弘法之嘉瑞也。
至十二月二十三日。
本国门人悲智□使哥舒道元。
送其余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
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
不空□索陀罗尼经一卷"一名普门此有一十六品是梵本经沙门波仑制序第二出与宝思惟译三卷者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婆罗门李无谄。
北印度岚波国人。
识量聪敏内外该通。
唐梵二言洞晓无滞。
三藏阿□真那菩提流志等。
翻译众经并无谄度语。
于天后代圣历三年庚子三月。
有新罗国僧明晓。
远观唐化将欲旋途。
于总持门先所留意。
遂殷勤固请译此真言。
使彼边维同闻秘教。
遂于佛授记寺翻经院。
为译不空□索陀罗尼经一部。
沙门波仑笔受。
至久视元年八月。
将所译经更于罽宾重勘梵本方写流布。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实叉难陀离垢净光陀罗尼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弥陀山。
唐言寂友。
□货逻国人也。
幼小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
于楞伽俱舍最为精妙。
志弘像法无□乡邦。
杖锡而游来臻皇阙。
于天后代共实叉难陀。
译大乘入楞伽经。
后于天后末年共沙门法藏等。
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部。
译毕进内辞帝归邦。
天后厚遗任归本国。
甄正论三卷右一部三卷其本见在沙门释玄嶷。
俗姓杜。
名又。
先是黄冠为东都大弘道观主。
游心七藉妙善三玄。
黄宗之中此为纲领。
天后心崇大法弘阐释宗。
人遂归心请求剃落。
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
后为寺都兼预翻译。
悉彼宗之虚诞知正教之可凭。
遂造甄正论一部指陈虚伪。
主客问答极为省要。
不空□索陀罗尼自在王□经三卷"亦名不空□索心□王经长寿二年七月于东都佛授记寺译沙门德感笔受初出与李无谄出一卷者同本"浴像功德经一卷"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婆罗门李无谄译语初出与后义净出者同本"
校量数珠功德经一卷"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大福先寺译李无谄译语初出与后义净出者同本"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实叉难陀等出者同本"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长安二年于天宫寺译沙门慧智等证梵文婆罗门李无谄译语直中书李无碍笔受初出与后义净出者同本"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经一卷"神龙元年于大福先寺译李无谄译语"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经一卷"亦云所得见大周录长寿二年于东都天宫寺译罽宾沙门尸利难陀设等证梵文李无谄译语李无碍笔受"
右七部九卷其本并在沙门阿□真那。
唐云宝思惟。
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
刹帝利种。
彼王之华胄。
幼而舍家禅诵为业。
进具之后专精律品。
复慧解超群学兼真俗。
干文□术尤工其妙。
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
以天后长寿二年癸巳届于洛都。
□于天宫寺安置。
即以天后长寿二年癸巳。
至中宗神龙二年丙午。
于授记天宫福先等寺。
译不空□索陀罗尼经等七部。
后至睿宗太极元年壬子四月。
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
至延和元年六月。
□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详定入目施行。
三藏自神龙二年已后更不译经。
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
每于晨朝磨香为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
从始至终此为恒业。
衣□之外随得随施。
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
依外国法式制造呼为天竺。
已及门人同居此寺。
精诚所感其数寔多。
寿年百余。
以开元九年终于寺矣。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第五出与北凉昙无谶四卷金光明等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毕沙门波仑惠表笔受"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第五出与姚秦罗什元魏留支陈真谛等出者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一十二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译今编入宝积当第十四会改名入胎藏会"入定不定印经一卷"第二出与元魏瞿昙流支所出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译毕"
药师□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第四出与隋笈多等出者同本但广略有异神龙三年夏于大内佛光殿译时帝亲御法筵手自笔受"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第六出与罗什弥勒下经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一卷"第三出与旧谏王经及唐译胜军王经并同本神龙元年七月十五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沙门玄伞笔受"
浴像功德经一卷"第二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数珠功德经一卷"第二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实叉难陀宝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曼殊室利菩萨□藏中一字□王经一卷"第二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经一卷"第二出与隋译十二佛名神□经同本景云二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大孔雀□王经三卷"第八出与梁僧加婆罗等出者同本神龙元年于东都内道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五出与杜行顗日照波利等出者同本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庄严王陀罗尼□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香王菩萨陀罗尼□经一卷"神龙元年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一卷"神龙元年七月十五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沙门玄伞笔受"
拔除罪障□王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善夜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大乘流转诸有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妙色王因缘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一卷"景云二年^5□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无着菩萨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三卷"无着菩萨颂世亲菩萨释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大域龙菩萨造第二出与奘法师译者同本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颂释论护法菩萨造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观所缘论释一卷"护法菩萨造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第二出与解卷论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十四日于西明寺译"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菩萨造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沙门惠表笔受"
观总相论颂一卷"陈那菩萨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等笔受"
止观门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手杖论一卷"尊者释迦称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无着菩萨本世亲菩萨释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五蕴皆空经一卷"出杂阿含经第二卷异译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等笔受"
三转法轮经一卷"出杂阿含经第十五卷异译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无常经一卷"亦名三启经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八无暇有暇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长爪梵志请问经一卷"久视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譬喻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略教诫经一卷"景云二年^5□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等笔受"疗痔病经一卷"亦云痔□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沙门波仑惠表等笔受"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四十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或八卷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尊者毗舍佉造景龙四年大廌福寺翻经院译先在西域那烂陀寺译出还都删正景龙奏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二十卷"尊者胜支集或十四卷久视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尊者摩咥里制咤造于中印度那烂陀寺译至景云二年于荐福寺重更回缀"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第三出与旧劝发诸王要偈等同本于东印度耽摩立底国译至都重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别说罪要行法一卷"或无别字"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行法"
护命放生轨仪一卷"或云轨仪法"法华论五卷"莫知造者单重未悉景云二年译"
集量论四卷"景云二年译已上多取奏行年月所以出日名同"
右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法华论下二部九卷失本"
沙门释义净。
齐州人。
俗姓张字文明。
髫□之年辞荣落彩。
于是遍询名匠广探群藉。
内外闲晓今古遍知。
年十有五志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逾厉坚贞。
咸亨二年三十有七方□夙怀。
遂之广府初结誓同志数满十人。
洎乎泛舶余皆退罢。
唯净坚心转炽遂即孤行。
备历艰难渐达印度。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王臣咸蒙礼重。
鹫峰鸡足并亲登陟。
祇园鹿苑咸悉周游。
憩那烂陀礼菩提树。
遍师明匠学大小乘。
所为事周还归故里。
凡所历游三十余国。
往来问道出二十年。
以天后证圣之元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将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敬法重人亲迎于上东门外。
洛阳缁侣备设幢旛兼陈鼓乐在前导引。
□于佛授记寺安置。
所将梵本并令翻译。
初共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已后方自翻译。
即以久视元年庚子至长安三年癸卯。
于东都福先寺及西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入定不定印。
弥勒成佛。
一字□王。
庄严王陀罗尼。
善夜。
流转诸有。
妙色王因缘。
无常。
八无暇有暇。
长瓜梵志等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
及律摄等。
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已上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
北印度沙门阿□真那证梵文义。
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成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内。
天后制新翻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龙兴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都内道场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译胜光天子香王菩萨□一切功德庄严王等经上四部六卷。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证文。
沙门胜庄利贞等证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卢粲等润文正字。
秘书大监驸马都尉观国公杨慎交监护。
和帝心崇释典制序褒扬。
号为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帝御洛城西门。
宣示群辟净所新翻并令标引。
二年丙午随驾归京。
□于大荐福寺别置翻经院处之。
三年丁未帝召入内。
并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贺兹往泽重阐洪猷。
因命法徒更令翻译。
于大佛光殿译成二卷。
名药师□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又至景龙四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译。
浴像功德。
数珠功德。
如意心。
尊胜。
拔除罪障。
出家入胎。
五蕴皆空。
三转法轮。
譬喻。
疗痔病等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毗奈耶杂事。
二众戒经。
毗奈耶颂。
杂事摄颂。
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唯识宝生。
观所缘释等。
已上二十部八十八卷。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等读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等证义。
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等证译。
修文馆大学士特进赵国公李峤兵部尚书逍遥公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又苏颋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
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右仆射许国公苏瑰等监译。
秘书大监嗣号王邕监护。
又至睿宗景云二年辛亥。
于大荐福寺复译称赞如来功德神□。
佛为龙王说法印。
略教诫等经。
能断般若论颂。
及释因明理门。
观总相颂。
止观门颂。
手杖等论。
及法华。
集量百五十赞。
合一十二部二十一卷。
沙门曷利末底乌帝提婆等读梵本。
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沙门慧沼等证义。
太常卿卫国公薛崇胤监护。
合从天后久视元年庚子至睿宗景云二年辛亥。
都译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合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揵度跋渠之类也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八十卷。
但出其本未遑删缀。
遽入泥洹其文遂寝。
净又于一切有部律中。
抄诸缘起别部流行。
如摩竭鱼因缘等四十二经四十九卷。
既是别生抄经。
不合为翻译正数。
今载别生录中。
如删繁录中具列名目。
净虽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
译缀之暇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其急。
泸漉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
以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矣。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单重合译神龙二年创首先天二年功毕"右此部经新译旧译四十九经合"古沓反"成一部。
于中析取二十六会三十九卷。
为菩提流志新译。
余二十三会八十一卷。
并是旧译勘同编入。
已备余录故不重存。
其新译会名具如别录。
初第十一卷宝积部中依次编列。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大周录第二出与大般若第十会理趣分同本广略少异长寿二年于东都大周东寺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见大周录或一卷初出与宝积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同本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一卷"见大周录亦名金刚鬘菩萨加行品是华严眷属经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宝雨经十卷"见大周录第三出与梁曼陀罗所出宝云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沙门处一等笔受"大乘伽耶山顶经一卷"见大周录第四出与罗什文殊问菩提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
不空□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当第四出旧译单卷者即是此经初品神龙三年夏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至景龙三年春功毕"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第二出与唐智通译二卷者同本景龙三年夏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第四出与实叉难陀等出者同本此法稍具景龙三年夏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六字神□经一卷"或云六字□法经第四出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护命法门神□经一卷"见大周录第三出与善法方便陀罗尼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三卷"神龙二年九月十五日于西崇福寺译毕东天竺伊舍罗等译语沙门云观笔受"
一字佛顶轮王经五卷"亦云五佛顶或四卷景龙三年夏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其年冬译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一卷"景龙四年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一卷"景龙四年于西崇福寺译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一卷"见大周录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一卷"第三出与摩诃大明□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妙慧童女所问经一卷"第三出与须摩提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
不空□索□心经一卷"见大周录第三出与不空□索神□经等同本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妙德婆罗门女问佛转何法轮经一卷"今疑即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是长寿二年于大周东寺译"
智猛长者问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佛入毗耶离除一切鬼病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那邪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大陀罗尼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文殊师利□法藏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一字□王经一卷"今疑与前□藏共是一经长寿二年于佛授即寺译"
无迦略曳菩萨造广大摩尼秘密善住经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释般若六字三句论一卷"长寿二年于佛授记寺译"
右五十三部"宝积二十六会即为二十六部"
一百一十一卷"般若波罗蜜多那下一十二部一十二卷寻本未获"
沙门菩提流志。
本名达摩流支。
唐言法希。
天后改为菩提流志。
唐云觉爱。
南印度人。
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聪睿绝伦风神爽异。
生年十二外道出家。
师禀波罗奢罗学彼经术。
遂洞晓声明尤闲数论。
阴阳历数地理天文□术医方皆如指掌。
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3□以身事。
时有大乘上座部三藏。
厥号耶舍瞿沙。
知其根熟遂与交论。
未越几关词理俱屈。
始知佛日高明匪萤证并照。
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
于是没身敬事专学佛乘。
奉戒无亏志节高峻。
崇慧有在解学宽深。
未越五年通达三藏。
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
未及使还白云遽驾。
暨天后御极方赴帝京。
以长寿二年癸巳创达都邑。
即以其年于佛授记寺译宝雨经。
中印度王使沙门梵摩同宣梵本。
沙门战陀居士婆罗门李无谄译语。
沙门慧智证译语。
沙门处一等笔受。
沙门思玄等缀文。
沙门圆测神英等证义。
司宾寺丞孙辟监护。
后于大周东寺译实相般若。
金刚髻。
大乘伽耶顶。
在德妙慧。
文殊不思议境界。
妙德女问佛等经。
又于佛授记寺。
译护命法门。
六字神□。
般若蜜多那。
不空□索□心。
智猛长者问。
除鬼病那耶大陀罗尼。
文殊□法藏。
一字□王。
摩尼。
秘密善住等经。
及般若六字三句论。
已上一十九部合二十卷。
沙门行感等同译。
后至和帝龙兴神龙二年丙午随驾归京。
□于西崇福寺安置。
遂译广大宝楼阁不空□索神变。
一字佛顶。
千手千眼姥陀罗尼。
如意轮。
文殊宝藏。
金刚光焰等经。
及大宝积。
此经都有四十九会。
上代译者摘会别翻而不终部帙。
往者贞观中玄奘法师往游印度将梵本还。
于弘福寺译大菩萨藏经。
即是宝积第十二之一会。
后于玉华宫寺翻大般若竟诸德殷勤请翻宝积。
奘法师云。
译宝积之功不谢于般若。
余生涯已穷恐不终其事。
固请不已遂启夹译之。
可得数行乃嗟叹曰。
此经与此土群生未有缘矣。
余气力衰竭不能办也。
因而遂辍。
流志来日复赍其梵本。
和帝命志续奘余功。
遂广鸠硕德并召名儒。
寻绎旧翻之经。
考校新来之夹。
上代译者勘同即附。
昔来未出案本具翻。
兼复旧义拥迷详文重译。
始乎神龙二年丙午创筵。
迄于睿宗先天二年癸丑毕席。
于中二十六会三十九卷。
流志新译。
谓三律仪会。
无边庄严会。
无量寿如来会。
不动如来会。
被甲庄严会。
文珠师利普门会。
出现光明会。
佛为阿难说处胎会。
无尽伏藏会。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
大神变会。
优波离会。
发胜志乐会。
善顺菩萨会。
勤授长者会。
优陀延王会。
妙慧童女会。
恒河上优婆夷会。
功德宝花敷菩萨会。
善德天子会。
阿阇世王子会。
净信童女会。
弥勒菩萨所问会。
无尽慧菩萨会。
胜鬘夫人会。
广博仙人会。
创发题日于大内佛光殿和帝亲御法筵笔受经旨。
百僚侍坐妃后同观。
求之古人无以加也。
逮睿宗嗣历复于北苑白莲华亭及大内甘露等殿。
别开会首亦亲笔受。
并沙门思忠及东印度大首领伊舍罗直中书度颇具等译梵文。
北印度沙门达摩。
南印度沙门波若丘多等证梵义。
沙门慧觉宗一普敬履方等笔受。
沙门胜庄法藏尘外无着深亮怀迪等证义。
沙门承礼神暕云观等次文。
太子詹事东海郡公徐坚邠王傅固安伯卢粲尚书右丞东海男卢藏用中书舍人野王男苏^5□礼部郎中彭景直左补阙祁县男王^5□太府丞颜温之太常博士贺知章等润色。
中书侍郎平舆侯陆象先侍中钜鹿公魏知古等监译。
前太常卿薛崇胤通事舍人弘农男杨仲嗣监护。
缮写既了将本进内。
睿宗外总万方内崇三宝。
御笔制序标于经首。
前后总译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一卷。
三藏流志自翻宝积经了更不译经。
禅观怡神金丹养志。
寿虽过百道业无亏。
持诵经行晨昏靡替。
至开元十二年随驾入洛。
□于长寿寺安置。
以流志所住加号开元。
至十五年九月。
顾谓门人曰。
泡幻之身日就衰朽。
纵然久住终归磨灭。
吾生年摄养冀免衰弊。
今渐迟暮徒更延时。
遂从二十日不饮不食药饵俱绝。
虽向五旬神色不异。
至十一月三日遂索香水洗浴换新洁衣。
至四日晨朝。
取梵本众经手擎顶戴一一赞叹。
至五日斋时。
告诸侍人皆令四散。
吾暂就静汝勿喧声。
遂于净室之中右□而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有六。
自非积修胜业脱屣尘劳。
焉能保此遐龄。
去留专己者也。
既闻天听皇衷感慕恸叹久之。
追赠鸿胪大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诏遣内侍杜怀敬往东都监葬。
□内库出物供葬所须务。
令优赡无限其数。
于是卤薄羽仪幡幢华盖。
阗塞衢巷而不可数。
遂迁窆于龙门起塔供养焉。
五分羯磨一卷"题云弥沙塞羯磨本"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释爱同。
俗姓赵氏。
本天水人。
代袭冠冤。
同弱龄出家后以律学驰誉。
讲弥沙塞律远近师禀。
昔宋朝罽宾三藏觉寿译弥沙塞律。
因出羯磨一卷。
时运迁移其本零落。
寻求不获学者无依。
同遂于大律之内抄出羯磨一卷。
彼宗学者盛传流布。
新译华严音义二卷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慧苑。
京兆人。
华严藏法师上首门人也。
勤学无惰内外兼通。
华严一宗尤所精达。
苑以新译之经未有音义。
披读之者取决无从。
遂博览字书撰成二卷。
使寻读之者不远求师而决于字义也。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第二出与奘法师称赞大乘功德经同本开元九年六月于终南山石□谷老尹兰若译"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第十一译与无量门微密持经等同本开元九年于奉恩寺译"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卷"开元九年于奉恩寺译"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开元九年六月二十日于终南山石□谷老尹兰若译"
右四部六卷其本并在沙门释智严。
于阗国王之质子。
姓□持名乐"卢各反"幼至大唐早居荣禄。
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
而立性淳质贞信居怀。
请舍宅置寺奉为国家。
神龙二年五月十一日□允其所请。
又自惟生居异域长自中华。
幸得侍奉四朝班荣宠极。
犹恐叨承厚禄滥沐殊恩。
于是固请出家冀酬玄泽。
神龙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云。
人之情也莫不贪惜禄位。
卿之愿也乃欲弃俗出家。
袭兰若之踪起禅那之行。
忽省来奏嗟赏兼怀。
特遂所祈式成高志。
以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和帝生日。
舍家剃落法号智严。
仍请住于终南山至相寺兰若修道。
犹是虚心静虑宴坐经行。
精苦居怀幽栖积念。
加以经明唐梵智照幽微。
宝积真诠如来秘偈莫不屡承。
纶旨久预翻详。
频奉丝言兼令证译。
常于石□谷居阿练若习头陀行。
开元九年于石鳖练若及奉恩寺。
译决定业障经等四部。
并文质相兼得其深趣。
又译尊胜陀罗尼□一首及法华经药王菩萨等□六首。
时有经本写新□入。
幸勿怪之。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日照三藏译者同本"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撮要抄译非全部也"右四部七卷其本并在沙门跋日罗菩"上声"提"地之上声"唐云金刚智。
南印度摩赖邪国人"此云光明国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婆罗门种。
幼而出家游诸印度。
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
于此法门罕有其匹。
随缘游化随处利生。
闻大支那佛法崇盛。
遂泛舶东游达于海隅。
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
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
依法作成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
智一一指陈复为立坛灌顶。
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
以十一年癸亥。
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
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至十八年庚午。
于大荐福寺出曼殊室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要。
沙门智藏译语。
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
智执总持契所至皆验。
秘教流传寔斯人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右一部十卷。
其本见在沙门释怀迪。
循州人也。
住本州罗浮山南楼寺。
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
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
九流七略粗亦讨寻。
但以居近海隅。
数有梵僧游止。
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
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宝积经。
远召迪来以充证义。
所为事毕还归故乡。
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请共译之。
勒成十卷。
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
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
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
有因南使流经至此。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第七一卷是念诵法"苏婆呼童子经三卷"唐云妙臂童子亦云苏婆呼律或二卷"
苏悉地羯罗经三卷"唐言妙成就法此与苏婆呼并是□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罗不合□读同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法"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出梵本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略译少分"
右四部一十四卷其本并在沙门输波迦罗。
唐言善无畏。
中印度人。
释迦之苗裔。
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行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异能无不谙晓。
加以弘法为务岂惮艰危。
遂发迹中天来游东夏。
涂至北印度境。
声誉已达帝京。
今上搜集贤良。
发使迎接。
以开元四年丙辰。
大赍梵本来达长安。
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次后有□令住西明。
至五年丁巳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沙门无着缀文笔受。
其无畏所将梵本有□并令进内。
缘此未得广译诸经。
曩时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回。
至北天不幸而卒。
所将梵本有□迎归。
比在西京华严寺收掌。
无畏与沙门一行。
于彼简得数本梵经并总持妙门。
先未曾译。
至十二年随驾入洛。
于大福先寺安置。
遂为沙门一行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本有十万颂。
今所出者撮其要耳。
沙门宝月译语。
沙门行笔受承旨兼删缀词理。
文质相半妙谐深趣。
又出苏婆呼苏悉地二经。
无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慈悲作念接诱无亏。
人或问疑剖析无滞。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上帙总录下帙别录十八年庚午于西崇福寺东塔院撰"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同前十八年撰"
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同前十八年撰"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同前"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同前"
右上五部二十五卷。
智升所撰。
升早预释流志弘大教。
但才微力寡无遂本怀。
俯仰之间亟经寒暑。
曾未能宣传正法荷担菩提。
而近阅藏经仍探众录。
□其差谬或所未安。
狂简斐然考成斯记。
虽文词靡叙而事有所凭。
但鄙见未弘固多疏阙耳。
其续内典录等附于本部之末。
幸诸来哲无贻诮焉。
右从后汉逮至皇朝合一十九代。
所出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传。
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
都合七千四十六卷。
于中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见行入藏"其梁代曼陀罗译文殊般若经般若部中已载宝积经中亦复编入故此一经录中重载"据其实数。
但一千一百二十三部五千四十七卷是见行数"其集传中有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并是此方撰集非梵本翻出"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是阙本数。
两件见阙合有二千二百七十一部七千二十七卷"与前都数欠七部一千九卷不同者其东晋无垢眼译毗尼序合入十诵其萧齐法意译提婆达多品一卷及周武帝代志德译普门品重诵偈一卷并合入妙法华中其隋朝崛多译银主品嘱累品共一卷合入金光明中其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金光明梁朝真谛译七卷金光明周世崛多译五卷金光明隋朝沙门宝贵取前三本合成八卷故上三经在删繁录加此七部一十九卷还与都数符同一无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