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孙廷尉集 论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晋孙廷尉集
《晋孙廷尉集》 论 孙绰

喻道论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六合遐邈,庶类殷充。

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是以有方之识,各期所见鳞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

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

缠束世教之内,肆观周孔之迹,谓至德穷于尧舜,言尽乎老易。

焉复睹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弃鄙俚,至真绝于漫习,大道废于曲士也。

若穷迷而不迁者,非辞喻之所感,试明其旨,庶乎有悟于其闻者焉。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

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

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求。

卑高不同,故训致之术,或精或粗,悟上识则举其宗,本不顺者复殃。

放酒者罗刑,淫为大罚,盗者抵罪,三辟五刑,犯则无赦。

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

若圣王御世,百司明达,则向之罪人,必见穷测,无逃刑之地矣。

使奸恶者不得容其私则国无违民,而贤善之流,必见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犹能令善恶得所,曲直不滥。

况神明所莅,无远近幽深,聪明正直,罚恶佑善者哉。

故毫厘之功,锱铢之衅,报应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载籍昭然岂可掩哉!何者?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

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邪?若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草之报。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锡。

齐襄委罪,故有地车之祸。

晋惠弃礼,故有弊韩之困。

斯皆死者报生之验也。

至于宣孟愍翳桑之饥,漂母哀淮阴之惫,并以一餐拯其悬馁,而赵蒙倒戈之佑,毋荷千金之赏。

斯一获万报,不逾世故。

立德闇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

阴行阳曜,自然之势,譬犹洒粒于土壤,而纳百倍之收。

地谷无情于人,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征。

则周孔之教,何不去杀。

而少正卯刑。

二叔伏诛邪?答曰:客可为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

谓圣人有杀心乎?曰:无也。

答曰:子诚知其无心于杀,杀固百姓之心耳。

夫时移世异,物有薄淳,结绳之前,陶然太和。

暨于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滋彰。

刀斧虽严,而犹不惩。

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过于豺虎。

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

故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螯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决之以救命。

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

故刑依秋冬,所以顺时杀,春搜夏苗,所简胎乳;三驱之礼,禽来则韬弓;闻声睹生,肉至则不食;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其于蜫虫,每加隐恻。

至于议狱缓死,青灾肆赦,刑疑从轻,宁失有罪,流涕授钺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仁爱之道尽矣。

所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万物不知。

举兹以求,足以悟其归矣。

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者哉?答曰:不然。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佛者梵语,晋训觉也。

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

应世轨物,盖亦随时。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即如外圣有深浅之迹,尧舜世夷,故二后高让。

汤武时难,故两君挥弋。

渊默之与赫斯,其迹则胡越。

然其所以迹者,何尝有际哉?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

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

孝德之至,百行之本。

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之父母,不敢夷毁。

是以乐正伤足,终身含愧也。

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

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

而云弘道敦仁,广济群生,斯何异斩刈根本,而修枝干。

而言不殒硕茂,未之闻见。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子将何以袪之?答曰:此诚穷俗之所甚惑,倒见之为大谬,谘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

故母啮其指,儿心悬骇者,同气之感也。

其同无间矣。

故唯得其欢心,孝之尽也。

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

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

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已,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

夫缘督以为经,守柔以为常,形名两绝,亲我交忘,养亲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且复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颖叔违君,书称纯孝,石碏戮子,武节乃全,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策名委质,二乃辟也。

然则结缨公朝者,子道废矣。

何见危授命,誓不顾亲。

皆名注史笔,事标教首,记注者岂复以不孝为罪。

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违于此,而大顺于彼矣。

且鲧放遐裔,而禹不告退,若令委尧命以寻父,屈至公于私戚。

斯一介之小善,非大者远者矣。

周之泰伯,远弃骨肉。

托迹殊域,祝发文身,存亡不反,而论称至德。

书着大贤,诚以其忽南面之尊,保冲虚之贵,三让之功远,而毁伤之过微也。

故能大革夷俗,流风垂训,夷齐同饿首阳之上。

不恤孤竹之胤,仲尼目之为仁贤,评当者宁复可言悖德乎?梁之高行,毁容守节,宋之伯姬,顺理忘生,并名冠烈妇。

德范诸姬,秉二妇之伦。

免愚悖之讥耳。

率此以谈,在乎所守之轻重可知也。

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欲全形以遁,恐不免维絷。

故释其须发,变其章服,既外示不及,内修简易。

于是舍华殿而即旷林,解龙衮以衣鹿裘。

遂垂条为宇,藉草为茵,去栉梳之劳。

息汤沐之烦,顿驰骛之辔。

塞欲动之门,目遏玄黄,耳绝淫声,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于累。

胸中抱一载乎营魄,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

出入十二门,禅定拱默。

山停渊淡,神若寒灰。

形犹枯木,端坐六年。

道成号佛,三达六通。

正觉无上,雅身丈六。

金色焜燿,光遏日月。

声协八风,有三十二好姿八十,形伟群有,神足无方。

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

回天儛地,飞山结流。

存亡倏忽,神变绵邈。

意之所指,无往不通,大范群邪,迁之正路。

众魔小道,靡不遵服。

于斯时也,天清地润。

品物咸亨,蠢蠕之生。

浸毓灵液,枯槁之类。

改瘁为荣,还照大国。

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以此荣亲。

何孝如之?于是后进笃志之士,被服弘训,思齐高轨,皆由父老不异,所尚承欢,心而后动耳。

若有昆弟之列者,则扶养不废。

既得弘修大业,而恩纪不替。

且令逝没者得福报以生天,不复顾歆于世祀。

斯岂非兼善大通之道乎?夫东邻宰牛,西邻禴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德,兴丧之期,于玆着矣佛有十二部经。

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慇懃之旨,可谓至矣。

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便瞽言妄说,辄生攻难。

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圣。

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以诬罔为辨。

以果敢为名,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