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1、或问:圣可学乎?濂溪先生曰:可。
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静。
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几乎!2、伊川先生曰:阳始生甚微,安静而后能长。
故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
3、动息节宣,以养生也。
饮食衣服,以养形也。
威仪行义,以养德也。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4、慎言语以养其德,皆饮食以养其体。
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
5、"震惊百里,不丧七鬯。"
临大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惟诚敬而已。
此处震之道也。
6、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
故艮之道,当"艮之背"。
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
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
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
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
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
行其庭,不见其人。"
庭除之间至近也。
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
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
于止为无咎也。
7、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8、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9、李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今皆废此,独有义理之养心耳。
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
敬以直内",是涵养意。
10、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
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
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
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
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11、邢和叔言吾曹常须爱养精力。
精力稍不足则倦,所临事皆勉强而无诚意。
接宾客语言尚可见,况临大事乎!
12、明道先生曰:学者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
但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此是彻上彻下语。
圣人元无二语。
14、伊川先生曰: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
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
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心,终不足以达道。
15、明道先生曰:"思无邪","毋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16、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
此"恭而无礼则劳"也。
恭者,私为恭之恭也。
礼者,非礼之礼,是自然底道理也。
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
须是"恭而安"。
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
只是天理合如此。
本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
17、今志于义理而心不安乐者,何也?此则正是剩一个助之长。
虽则心"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而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
亦须且凭去,如此者只是德孤,"德不孤,必有邻"。
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右逢其原也。
18、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敬不可谓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
19、司马子微尝作《坐忘论》,是所谓"坐驰"也。
20、伯淳昔在长安仓中间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已尚不疑,再数之不合,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
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
21、人心作主不定,正如一个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
所感万端,若不做一个主,怎生奈何!张天祺昔尝言自约数年,自上著床,便不得思量事。
不思量事后,须强把他这心来制缚。
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皆非自然。
君实自谓吾得术矣。
只管念个中字,此又为中所系缚。
且中亦何形象!有人胸中常若有两人焉。
欲为善,如有恶以为之间。
欲为不善,又若有羞恶之心者。
本无二人,此正交战之验也。
持其志使气不能乱,此大可验。
要之,圣贤必不害心疾。
22、明道先生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23、伊川先生曰:圣人不记事,所以常记得。
今人忘事,以其记事。
不能记事,处事不精,皆出于养之不完固。
24、明道先生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于民间。
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
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
25、伊川先生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今人主心不定,识心如寇贼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恶也。
26、人只有一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
27、人多思虑,不能自宁。
只是做他心主不定。
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
为人君止于仁之类。
如舜之诛四凶。
四凶已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
物各付物,则是役物。
为五所役,则是役于物。"
有五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28、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
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29、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30、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看其气象,更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
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
31、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
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地。
32、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
33、"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
34、心要在腔子里。
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
35、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36、明道先生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
敬则无间断。
37、"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
38、敬胜百邪。
39、"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
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
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
40、涵养吾一。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意。
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
纯亦不已,天德也。
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42、"不有躬,无攸利。"
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下万物挠己。
己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43、伊川先生曰: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
学者只要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44、"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
今人外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
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
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
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
存此则自然天理明。
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45、闲邪则固一矣。
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
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
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干。
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46、有言未感时知,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
操之之道,"敬以直内"也。
47、敬则自虚静。
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48、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
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入定。
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
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
若欲免此,惟是心有主。
如何为主?敬而已矣。
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
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
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
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
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
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49、"严威俨恪",非敬之道。
但致敬须自此入。
50、舜孳孳为善。
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
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默然无言。
51、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緱氏,闲居中某尝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
心志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
52、思虑虽多,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
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53、苏季明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
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
既思即是已发。
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
又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如何?曰:若曰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
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抑。
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
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
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
贤且说静时如何。
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
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其见天地之心,皆以谓至敬能见天地之心,非也。
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
安得谓之静?
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
然最难。
释氏多言定,圣人便言止。
如"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之类是也。
《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人多不能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出。
若能物各付物,便自不出来也。
或曰:先生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下动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
这里便是难处。
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知此矣。
或曰:敬何以用功?曰:莫若主一。
季明曰:昞\尝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他事如麻又生,如何?曰:不可。
此不诚之本也。
须是习,习能专一时便好。
不拘思虑与应事,皆要求一。
54、人于梦寐间,亦可以卜自家所学之深浅。
如梦寐颠倒,即是心志不定,操存不固。
55、问:人心所系著之事果善,夜梦见之,莫不害否?曰:虽是善事,心亦是动。
凡事有朕兆入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
人心须要定,使他思时方思,乃是。
今人都由心。
曰: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则可。
人心自由,便放去也。
56、持其志,无暴其气,内外交相养也。
57、问:"出辞气",莫是于言语上用功夫否?曰:须是养乎中,自然言语顺理。
若是慎言语不妄发,此却可著力。
58、先生谓绎曰: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
今生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于盛年无损也。
绎曰:先生岂以受气之薄,而厚为保生耶?夫子默然曰: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
59、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
60、伊川先生曰: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
61、心定者,其言重以舒。
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62、明道先生曰:人有四百四病,皆不由自家。
则是心须教由自家。
63、谢显道从明道先生于扶沟,明道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
请问焉。
曰:且静坐。
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64、横渠先生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
过此几非在我者。
65、心清时少,乱时常多。
其清时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
其乱时反是。
如此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
习俗之心未去,而实心未完也。
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
亦有人生无喜怒者,则又要得刚,刚则守得定不回,进道勇敢。
载则比他人自是勇处多。
66、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
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67、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
凡所动作,则知所惧。
如此一二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
68、定然后始有光明。
若常移易不定,何求光明?《易》大抵以艮为止,止乃光明。
故《大学》定而至于能虑,人心多则无由光明。
69、"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学者必时其动静,则其道乃不蔽昧而明白。
今人从学之久,不见进长,正以莫识动静。
见他人扰扰非关己事,而所修亦废。
由圣学观之,冥冥悠悠,以是终身,谓之光明可乎?
70、敦笃虚静者,仁之本。
不轻妄,则是敦厚也。
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也。
此难以顿悟。
苟知之,须久于道实体之,方知其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