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卷二·为学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近思录
《近思录》 卷二·为学 朱熹、吕祖谦

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

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2、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

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3、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

"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

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

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

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不迁怒,不贰过。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此其好之笃,学之道也。

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得,必勉而后中。

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

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4、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

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

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

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

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

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5、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

盖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言则天性之理有阙焉。

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

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

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

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

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夫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

名者可以厉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6、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

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致知也。

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

所谓"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知终,终之力行也。

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

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

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此学之始终也。

7、君子主敬以直所内,守义以方其外。

敬立而直内,义形而外方。

义形于外,非在外也。

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

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8、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

无妄之意大矣哉!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

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

故无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9、人之蕴蓄,由学而大。

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

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10、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

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

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其九四曰:"贞吉,悔亡。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传曰:"感者,人之动也。

故咸皆就人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

感之道无所不通。

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

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心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

以有系之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

11、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12、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13、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

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14、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今之学者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15、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

得其门,无

远之不到也。

求入其门,不由于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

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矣。

16、明道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

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

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

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

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

终日干干,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

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17、伊川先生曰:志道恳切,固是诚意。

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

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

观天地之化乃可知。

18、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

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之处。

又曰:学者要学得不错,须是学颜子。

19、明道先生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

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

所守不约,泛滥无功。

20、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

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21、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22、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23、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24、须是大其心,使开阔。

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25、明道先生曰:自"舜发于畎亩之中",至"百里奚举于市"。

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26、参也,竟以鲁得之。

27、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

28、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

29、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

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30、论性不论气,不备。

论气不论性,不明。

二之则不是。

31、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32、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33、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

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34、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

35、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36、不学便老而衰。

37、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38、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39、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40、董仲舒谓:"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41、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

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42、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

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

43、明道先生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

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

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44、"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干道也。"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者,坤道也。

45、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

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46、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

先生曰:蛊之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余无他焉。

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4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

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48、弘而不毅,则难立。

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49、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

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

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

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

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50、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51、忠恕所以公平。

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52、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

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

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

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53、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

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止。

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54、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

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

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

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

5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

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56、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

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

57、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

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

为文亦玩物也。

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殆类俳。

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

此诗甚好。

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

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

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

曰:古学者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

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

58、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59、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

才如此说,便是自弃。

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

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60、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是涵养一事。"

必有事焉",须用集义。

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又问: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

61、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

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62、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有意近名,则是伪也。

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

63、"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意。

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64、"仁者先难而后获。"

有为而作,皆先获也。

古人惟知为仁而已,今人皆先获也。

65、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

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

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66、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

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67、君子之学必日新。

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进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68、明道先生曰:行静者可以为学。

69、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70、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

71、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则学坚固。

7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73、张思叔请问,其论或太高,伊川不答。

良久,曰:累高必自下。

74、明道先生曰:人之为学,忌先立标准。

若循环不已,自有所至矣。

75、尹彦明见伊川后,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

76、有人说无心。

伊川曰:无心便不是,只当云无私心。

77、谢显道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

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

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

78、谢显道云:昔伯淳教诲,只管著他言语。

伯淳曰:与贤说话,却似扶醉汉。

救得一边,倒了一边。

只怕人执著一边。

79、横渠先生曰:"精义入神。"

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

利用安身。"

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

穷神知化。"

乃养盛自至,非思勉之能强。

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80、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81、德不胜气,性命于气。

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

气之不可一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82、莫非天也。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

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83、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84、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

意,有思也。

必,有待也。

固,不化也。

我,有方也。

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矣。

85、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86、知崇,天也,形而上也。

通昼夜而知,其知崇矣。

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87、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

孟子谓"人有德慧术智者,常存乎疢疾",以此。

88、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89、横渠先生作《订顽》曰:干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予之翼也。

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

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

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

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

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又作《砭愚》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

发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无己疑,不能也。

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

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

欲他人己从,诬人也。

或谓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

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

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

长傲且遂非,不智孰甚焉!

90、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

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

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

欲胜己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91、横渠先生谓范巽之曰:吾辈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请问,先生曰:此非难悟。

设此语者,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耳。

92、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

既知所立,恶讲治之不精。

讲治之思,莫非术内。

虽勤而何厌!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于不疑之地。

然后若决江河以利吾往。"

逊此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虽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

今持不逮之资,而欲徐徐以听其自适,非所闻也。

93、明善为本。

固执之乃立,扩充之乃大,易视之则小。

在人能弘之而已。

94、今且只将尊德性而道问学为心,日自求于问学者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义亦是博文约礼,下学上达。

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

知所亡,改得少不善。

此德性上之益。

读书求义理。

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写过。

又多识前言往行。

此问学上益也。

勿使有俄顷间度。

逐日似此,三年,庶几有进。

9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6、载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

习熟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

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脱洒也。

又学礼则可以守得定。

97、须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见道。

况德性自广大。

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岂浅心可得?

98、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

又为人以道义先觉处之,不可复谓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问。

从不肯问,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宁终身不知。

99、多闻不足以尽天下之故。

苟以多闻而待天下之变,则道足以酬其所尝知。

若劫之不测,则遂穷矣。

100、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

101、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102、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

既实作则须有疑。

必有不行处,是疑也。

103、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104、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

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则是俗事。

105、合内外,平物我,此见道之大端。

106、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

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端也。

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107、窃尝病孔孟既没,诸儒嚣然,不知反约穷源,勇于苟作。

持不逮之资,而急知后世。

明者一览,如见肺肝然。

多见其不知量也。

方且创艾其弊,默养吾诚。

顾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为也。

108、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

盖变不可轻议。

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109、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

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

又非于"无言无所不说"。

110、耳目役于外。

揽外事者,其实是自堕,不肯自治。

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111、学者大小不宜志小气轻。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