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呕吐经义百病始生篇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於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於伏冲之脉,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肠胃之募原,上达於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胀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著於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著於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著於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於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著於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於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於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於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
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於肠胃,入於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肠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血,阴络伤则血內溢,血內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於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伤於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裏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奇病论帝曰:病?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下若覆杯。
肾脉微急为奔豚。
五藏生成论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痺,寒热,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横,曰?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於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结而横,有积矣。
大奇论曰: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三阳急为瘕。
刺热篇曰:颊下迎颧为大瘕。
气厥论曰:小肠移热於大肠,为虙瘕。
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卫气篇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內痈,此久病也,难治。
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於大肠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殞,亦无殞也。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论证共四条1。
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
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
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滯,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隨触隨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
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
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2。
饮食之积,凡暂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
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滯者,多成痞积於左?膈膜之外。
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於左乳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
若饥饱无伦,饮食叠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滯未消,乃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癥积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
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而尤於食?之乡为最,正以?性多滯,而留疾於皮裏膜外,所以不易治也。
即如妇人血癥气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故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3。
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
如经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於脉,息而成积。
又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由此观之,凡今人以疟后成痞者,是即风寒之属,类可推矣。
但疟由风寒,固易知也,而诸积於风,若不相涉。
不知饮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於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
经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信乎致积之由,多由於此,即血癥气痞之由,亦无出於此。
然积以寒留,留久则寒多为热,风以致积,积成则证已非风,故治此者,亦但当治其所留,不可发散,以再伤其真气也。
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虑之於始,则可为保脾之良策。
4。
癥痞之积,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无定所,大都血积多在下,而气积,食积,则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滯,无处不可停畜。
余尝治一食癥结痛者,乃在小腹下右角尖处,自后屡见此证,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广肠,此实人所不知也,別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门可考。
故凡治积聚者,必当详审所因,庶得其確。
尝见丹溪之论曰: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气也;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
愚谓可聚可散者,此气聚无疑也;若以左为血积,右为食积,中为痰饮,则凿矣。
即如小儿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无非纵食所致,岂因其在左即为血积,而可攻其血乎?若为左血右食,则右岂无血,而左岂无食乎?不可以为法也。
此仍有论在诸风门论丹溪条下,当並阅之。
论治共十一条1。
经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適事为故。
2。
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
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详列如左。
3。
凡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如[秘方]化滯丸,化铁丹,遇仙丹,感应丸,大硝石丸,三花神祐丸,赤金豆,百顺丸之类,皆攻剂之峻者也。
又如三稜丸,胜红丸,阿魏丸,助气丸,红丸子,温白丸之属,皆攻剂之次者也。
4。
凡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饮之类是也。
若积聚下之不退,而元气未亏者,但当以行气开滯等剂,融化而潜消之。
5。
无形气聚,宜散而愈者,如排气饮,神香散,[指迷]七气汤,十香丸,四磨饮之属是也。
6。
凡积痞势缓而攻补俱有未便者,当专以调理脾胃为主,如洁古之枳朮丸乃其宜也。
余復因其方而推广之,近制芍药枳朮丸,兼肝脾以消膨胀,除积聚,止腹痛,进饮食,用收缓功,其效殊胜於彼。
再如大健脾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朮丸,皆调补脾胃之妙剂,所当择用者也。
7。
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滯得以居之。
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
凡虚在脾胃者,宜五味异功散,或养中煎,温胃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虚在肝肾者,宜理阴煎,肾气丸,煖肝煎之类酌而用之。
此所谓养正积自除也。
其或虚中有滯者,则不妨少加佐使。
8。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於孰缓孰急中辨之。
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
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於积而死於攻矣。
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当察也。
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经,但使主气日强,经气日通,则积痞自消。
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不独治积,诸病亦然。
9。
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红花膏。
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鍼法以攻其內。
然此坚顽之积,非用火攻,终难消散,故莫妙於灸。
余在燕都,尝治愈痞块在左?者数人,则皆以灸法收功也。
10。
积久成疳,乃其经络壅滯,致动肝脾阳明之火,故为颊肿,口糜,牙齦臭烂之证。
此其在外当用膏药,艾火以破坚顽,在內当用芦薈等丸以清疳热。
11。
妇人血癥气聚论治,详妇人门。
述古共六条[难经]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別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別知积聚也。
又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欬,?疟连岁不已。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欬发肺壅。
肾之积,名曰賁豚,发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仲景曰:积者,臟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
脉出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愚按:仲景此说固详而善,虽亦疑其太凿,然於理则通,故述於此,亦可以资意见。
若以余之歷验,则凡病癥癖者,脉必沉紧而疾,如[內经]曰:微急,小急者,即其脉也。
若诊\见和缓,则胃气本无恙,终非癖块之脉。
许学士曰: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
如磠砂,水银治肉积,神?,麦芽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檳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治涎积,礞石,巴豆治食积,各从其类也。
若用群队之药,分其药势,则难取效。
须要认得分明是何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减斟量使之,不尔反有所损,要在临时通变也。
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须去而人已衰矣。
干漆,磠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用时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
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积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去,但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实中有积,大毒之剂治之尚不可过,况虚而有积者乎?此治积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详审。
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或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难也。
若久而延之,留滯不去,遂成五积。
徐东皋曰:养正积除,此积之微者也;如脾胃失於健运\,而气积,食积之不疏导者,惟养脾胃之正气,而滯积自疏矣。
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癥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药,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
鍼灸法长桑君鍼积块癥瘕法:先於块上鍼之,甚者,又於块首一鍼,块尾一鍼,讫,以艾灸之,立应。
一法曰:凡灸痞者,须灸痞根,无有不效。
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当脊中点墨记之,此非灸穴,却於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即点穴灸之,大约穴与脐平。
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也。
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灸穴法:中脘,期门,章门,脾俞,三焦俞,通谷,此诸痞所宜灸者。
积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之类。
积块在下者,宜灸:天枢,章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水道之类。
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后下,脐腹之壮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愈多愈妙。
以上诸穴皆能治痞,宜择而用之。
然犹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按其处而通灸之,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有神化之妙也。
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务须或彼或此,择其要者,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积聚论列方排气饮新和六。
温胃饮新热五。
枳朮丸和七九。
四磨饮和五二。
木香人参枳朮丸和八二。
神香散新和二十。
五味异功散补四。
保和丸小三五。
温白丸攻六一。
秘方化滯丸攻五八。
三棱丸攻六十。
胜红丸攻六六。
养中煎新热四。
归脾汤补三二。
芍药枳朮丸新和十六。
十香丸新和十五。
理阴煎新热三。
煖肝煎新热十五。
肾气丸补百二十。
[指迷]七气汤和五一。
和中丸和八七。
助气丸攻六七。
大健脾丸和八五。
[三因]红丸子攻九六。
大和中饮新和七。
遇仙丹攻五一。
赤金豆新攻二。
草豆蔻丸和一六七。
阿魏丸攻六四。
大硝石丸攻五六。
三圣膏攻三八。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感应丸攻五四。
小和中饮新和八。
神祐丸攻四八。
百顺丸新攻六。
阿魏膏外三一二。
琥珀膏外三一七。
化铁丹攻五九。
芦薈等丸寒一六八后。
论外备用方消食丸和九十行滯。
木香檳榔丸攻五十火盛积坚。
法制陈皮和七十。
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积。
蘗枳朮丸和八一食积。
桃仁煎攻三九血瘕。
安脾散热六七冷积。
雄黄圣饼子攻六九去积。
神保丸攻五三寒积痛。
备急丸攻五二寒积。
枳实丸和八四食癖。
?朮丸和百十宿食。
香砂枳朮丸和八十气积。
陈?丸热一六三冷积泻痢。
流气丸和一五五逐寒滯。
枳实导滯丸攻五七湿热食积。
三棱散攻三六积痞。
三棱丸攻三七,六十血癥食积。
川山甲散攻四十血癥。
消痞核桃攻八七。
守病丸攻六五。
熨痞方攻八八。
加减四物汤妇百十二血积。
红丸子热百九十寒食积。
大异香散攻四四胀满。
--------------------------------------------------------------------------------
痞满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臟,入五臟则?满闭塞。
生气通天论曰:味过於甘,心气喘满,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臟气法时论曰: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厥论曰:厥或令人腹满何也?曰:阴气盛於上则下虚,下虚则胀满。
异法方宜论曰:臟寒生满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胀。
中满者,泻之於內。
五臟生成篇曰:腹满?胀,支膈胠?,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大惑论曰:人有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曰:胃气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脉解篇曰:太阴所谓病胀者,阴盛而上走於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也。
经脉篇曰:胃病则賁响腹胀。
脾病则腹胀善噫。
心主病则胸?支满。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积饮痞膈,为中满霍乱吐下。
寒气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水郁之发,善厥逆,痞坚腹满。
木郁之发,病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痞。
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
敦阜之化,其病胀满。
太阴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民病?支满。
復则病鶩溏腹满,食饮不下。
岁水不及,民病腹满。
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民病胸腹满。
少阴之胜,腹满痛。
太阳之胜,腹满食减。
阳明之復,甚则心痛痞满。
太阳之復,心痛痞满。
论证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滯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
论治共四条1。
虚寒之痞,凡过於忧思,或过於劳倦,或饥饱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凉剋伐之剂,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其证则无胀无闷,但不知饥,亦不欲食。
问其胸腹胀痞,则曰亦觉有些,而又曰不甚胀。
盖本非胀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为胀耳。
察其脉则缓弱无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则色平气怯,是皆脾虚不运\而痞塞不开也。
此证极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气日损,则变证百出矣。
治宜温补,但使脾肾气强,则痞满开而饮食自进,元气自復矣。
又凡脾胃虚者,多兼寒证,何也?盖脾胃属土,土虚者多因无火,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此即寒生於中也。
亦有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强则寒不能侮,而寒能胜之,总由脾气之弱耳。
此义详命门火候论中,当並察之。
凡脾胃微虚,而若满非满,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汤,或异功散。
若心脾气虚,或气有不顺者,归脾汤或治中汤。
若三阴气血俱虚,治节不行,而不便於温者,宜五福饮。
若中焦不煖,或噯腐,或吞酸而痞满者,非温补不可,宜温胃饮,五君子煎,或理中汤,圣朮煎,或参姜饮。
若脾肾兼寒,命门不煖,则中焦不化,或腹溏,或胸腹喜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黄涩者,宜理阴煎,甚者宜六味回阳饮。
此二药最妙,而实人所罕知也。
予尝治金孝廉,以劳倦思虑致伤脾气,別无他证,但绝口久不欲食,遂悉用参,朮,归,熟附子,姜,桂,甘草之属,半月始愈。
后因病后復不食如此,自分必死,仍用前药,大加姜附各至三钱而后愈。
又一妇人,病后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乞求去此,余佯应之,而培补如前,方得全愈。
故凡病如此者,只宜温补,不可行滯。
2。
饮食偶伤,致为痞满者,当察其食滯之有无而治之。
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满,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饮,或和胃饮加减治之,或枳朮丸亦可,甚者神香散。
此有治按在肿胀门。
若食滯既消,脾气受伤不能运\行,而虚痞不开者,当专扶脾气,微者异功散,养中煎,甚者五福饮,温胃饮,圣朮煎。
若命门母气不足者,治宜如前。
若偶食寒凉伤胃,痞满不开,而不可补者,宜和胃饮加山楂,麦芽之类,或用厚朴温中汤。
3。
实滯之痞,当察其所因而治之。
若湿胜气滯而痞者,宜平胃散,或[良方]厚朴汤,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或为痛为痞,而中气不虚者,厚朴温中汤。
若脾寒气滯而痞者,和胃饮,若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者,解肝煎。
若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间厚朴汤。
若胃口停痰而痞者,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
胃寒气滯停痰,痞而兼呕者,加减二陈汤。
胶痰不开,壅滯胃口者,药不易化,须先用吐法,而后隨证治之。
若大便秘结不通,而痞满不开者,宜微利之。
4。
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裏,若邪浅\在经,未入於府,则饮食如故,稍深则传入胸次,渐犯胃口,即不能饮食,是亦痞之类也。
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或温或补,邪去则胃口自和,痞满自去。
此当於伤寒门求法治之。
又伤寒家曰:阳证下之早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
此以邪在表而攻其裏,邪在阳而攻其阴,不当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气乘虚,陷结心下,是误治之害最危者也。
实者硬满而痛,是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是为痞气,宜审別治之。
治法详结胸腹满条中。
述古共三条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內胀而外亦形,痞则內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
有因误下裏气虚,邪乘虚而入於心之分为痞者。
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
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
有湿热太甚,邪著心下为痞者。
东垣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內,从无形。
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內之外,从有形。
有形以苦泻之,无形以辛散之。
[玉机]云: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不运\也,独东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
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此理故也。
刘宗厚曰: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朮之甘温之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
既痞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內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
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
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诸泻心汤主之。
愚据刘公此论,既云下多亡阴,又云痞是虚邪,诚\然善矣,然欲用诸泻心汤以治虚邪,能无失乎?盖未知塞因塞用,別有神化之妙法,而痞满多在脾,尤不可以泻心也。
痞满论列方二陈汤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治中汤热十。
温胃饮新热五。
理中汤热一。
圣朮煎新热二五。
理阴煎新热三。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参姜饮新热八。
五苓散和一八二。
河间厚朴汤和三三六。
枳朮丸和七九。
四君子汤补一。
归脾汤补三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神香散新和二十。
加减二陈汤和二。
和胃饮新和五。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养中煎新热四。
异功散补四。
[良方]厚朴汤和五四。
五福饮新补六。
解肝煎新和十一。
厚朴温中汤热九十。
论外备用方四君子汤补一。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四和胃。
大健脾丸和八五。
香砂六君汤补七。
启脾丸和八六行滯。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痰痞。
嘉禾散和百六十气痞。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中寒。
胡椒理中汤热六虚寒。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气滯。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滯。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熨痞方攻八八。
木香人参枳朮丸和八二。
消痞膏外三一六。
八味理中丸热七虚寒。
越鞠丸和一五四火郁。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气滯。
木香宽中散和五五行气。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顺气。
贴痞琥珀膏外三一八。
消痞核桃攻八七。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景岳全书卷二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