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钤经 卷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虎钤经
《虎钤经》 卷七 许洞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

以门旗为首,竿上置金铜珠,大纛深红八幅,树大将牙帐前,鼓坐其下,五方旗各按方面。

将有事旗战阵,大将斋戒,洁心净服,俟天清星皎,中营立坛,率诸将校宣祝文,随方面祭之。

大将之行,先以五色旗导引之。

冲向方位:甲乙日青旗,丙丁日红旗,戊己日黄旗,庚辛日白旗,壬癸日黑旗"五方旗所向在后"。

或前后林薮险隘,下斧钅瞿斫伐开道,举青旗。

前有山峡高峰深溪,无避贼寇处,复风火相逼,即抽兵要逐风烧草以避贼,举红旗。

前遇敌列阵,即排列辎重,引兵结阵,择高胜地守隘以拒贼,举白旗。

前值山川地濡卑湿,溪涧不平,举皂旗。

前平原大泽,无他患害,举黄旗。

五色牙帐旗,随天地"一作气"四时云色举之。

见青云举青旗,他皆同此。

厌土以青旗,厌火以皂旗,厌金以红旗,厌水以黄旗,厌木以白旗。

厌旌旗之上,文以熊虎者,象其猛也;文以力鸡者,象其斗也;文以日月星辰者,法天文也;文以鬼神云气者,如其变也。

坐罪人于白旗之下,杀之于黑纛之下也。

初得敌人,刳其心以祭旗,涂其血以衅鼓。

为我之号者,随我所主焉。

故《春秋传》曰:昼施旌旗以威其目,夜施火鼓以威其心。

是故旗帜之用,大军之本也。

大将旗鼓第七十

纛六口,枪二根,以豹尾为,居门旗后。

前五方旗,随所六纛在,营亦在纛后。

严敬鼓一十二面,居大将前。

左右列六纛,下用一十二具旗鼓,前列代金旗队二百五十口,尚色图禽,与诸队同。

每一旗五幡,认旗二百五十口,尚色图禽,与诸队不同。

各因为认,出居队后,恐卒伍交错。

阵将旗鼓第七十一

门旗不得用红色,嫌乱。

大将鼓一百二十五面,恐疑惊敌人用之。

甲五分,七千五百领。

战袍四分,五千领。

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根,缚"一作傅"筏。

牛肋脾二分,二千五百面;马军以围伐牌一伐,分支。

弩二分"弦三付",兵一分,二千五百张。

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

箭弓十分"弦三付",矢二十六万只,一万三千五百粮,弓二万七千五百条,弦三十七万五千。

射甲、箭、弓、袋、胡禄并张弓袋,并十分,一万三千五百副。

佩刀八分,一万口。

陌刀二分,三千五百口。

二分,三千五百条。

马军及陌刀,并付以锤钺斧"一作为"四支。

金鼓第七十二

《周礼》六鼓,乐人掌教六鼓,以节乐和军旅。

一曰铜鼓,二曰铙鼓。

凡在军中,金之制有四。

《司马法》曰:卒长执铙,两司马长执铎,进军鸣铎,退军鸣铙。

大战之时,击鼓以进,击金以退"一作止"。

三曰◆,《周礼》曰:以金◆和鼓。

四曰镯,以节鼓。

郑玄曰:镯,钲也,军行鸣之,以节鼓也。

五曰铎,《周礼》曰:以金铎通鼓。

铎,铃也。

刁斗,按《黄帝大传》曰:与◆尤战,击之以警夜也。

六曰钲,《乐志》曰:钲形如半钟,旁有小柄,乐师持之以和乐节制。

钲者,进退用之,有征之义也。

蠡角第七十三

黄帝战蚩尤,吹角,长六尺,声甚呜。

后有涿鹿之败,帝问曰:所吹何物?蚩尤曰:角也,吹之则风雾俱集。

后以六尺曰角,五尺曰蠡。

近世列阵,金鼓之外,余无他声号。

或阵形长为山谷所掩映,虑不能照,宜于阵两稍为蠡角"随牌大小增之"。

值敌攻稍,则吹之为号,中军吹而应焉。

鼓角第七十四

鼓角者,大将之威德。

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兵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

或深入敌境,欲敌人畏,谓我师旅大盛,但多著之,不用此法也。

动鼓角之时,日没前二刻先吹小角,次吹大角,一会十六声,三会计四十八声,为一曲毕。

暮击鼓,三会间,第一会五十六声六迭一间。

三间毕,吹大角一十六声,引第二会鼓五十六声六迭一间。

三间毕,发钲一百五十声毕,军门掣锁,诸将各按部静,吏士无敢喧哗,传刁斗,报更漏,谨巡警。

晚起角在四更二点,吹小角毕"一作吹",四更三点过吹大角,引第一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吹"一作叫"。

四更四点过吹大角,引第二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吹"一作叫"。

四更五点过吹大角,引第三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叫。

五更一点过吹泊,五更四点转鼓,至天晓一十八转叫,五更五点过击钲一百五十声。

绝声,击鼓三百。

声绝,军门锁开,大将军严装坐牙帐之上,引诸将以次朝。

漏法第七十五

木柜一枚,八角,高二尺四寸,阔二尺三寸。

杂色,装画金铜环纫及盖水匮三片,共阔二尺四寸,厚一寸五分,布黑漆。

贮水生铜钅瞿一口,阔一尺九寸,深一尺五寸,重七十斤。

金铜引水龙一条,长二尺六寸。

前脚踏虚云朵一枝,重二十斤。

龙腹中熟铜饮水渴乌一条,内空长四尺八寸,围一寸五分。

力士柱二枚,各长六尺,围一尺二寸五分。

并脚下卷荷坐水离狮子四个装褫尽,力士柱头镀金宝珠二枚。

及铁涉一松"一作枚",阔二寸五分,长三尺六寸。

金铜钉铰水秤一梁,身长五尺六寸,径一寸五分。

金铜环连锁,长一尺四寸。

金铜象锤一枚,连锁九寸,共重七斤半"一作平"。

准杆一条,长六尺,竿身八楞,围八寸五分。

向本上雕一只脚踏莲花坐,向下卷云座。

金铜环纫,及曲尺金铜工正一枚,长一尺五寸。

熟铜镀金壶一枚,面阔一尺一寸,深七尺。

金铜连锁三条,各长二尺二寸。

及连金铜小盖一枚,阔三寸五分,共重一十四斤四两。

铜觜一枚,重十八铢。

大鼓一面,阔一尺一寸,深七寸。

蟠龙绕腔彩画钲一面,厚四分。

铜水斗一枚,平准竿一条。

皆以约漏刻数之。

传箭第七十六

每时有八刻十二分,一刻六十分,一日二十时,合一百刻。

冬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昼四十刻"日出辰时一刻",夜六十刻"日入申时八刻",每更一十二刻,每点二刻二十四分。

后三日改第二箭,昼四十一刻"日出辰时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时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二十二分。

小寒初日改第三箭,昼四十二刻"日出卯时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一十八"一作九"分。

后九日改第四箭,昼四十三刻"日出卯时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时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一十六分。

大寒后三日改第五箭,昼四十四刻"日出卯时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时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点二刻一十四分。

立春前三日改第六箭,昼四十五刻"日出卯时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时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点二刻一十二分。

后六十日改第七箭,昼四十六刻"日出卯时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时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九发。

雨水初日改第八箭,昼四十七刻"日出卯时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时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七分。

后第九日改第九箭,昼四十八刻"日出卯时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时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四分。

惊蛰后三日改第十箭,昼四十九刻"日出卯时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时四刻半",每更一十刻十分,每点二刻二分。

春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昼五十刻"日出卯时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时五刻",每更一十刻,每点二刻。

后六日改第十二箭,昼五十一刻"日出卯时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时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五十七分。

清明初日改第十三箭,昼五十二刻"日出卯时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时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五十五分。

后九日改第十四箭,昼五十三刻"日出卯时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时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五十二分。

谷雨后三日改第十五箭,昼五十四刻"日出卯时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时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五十分。

立夏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昼五十五刻"日出卯时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时七刻半",每更九刻,每点一刻四十八分。

后六日改第十七箭,昼五十六刻"日出卯时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时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四十五分。

小满初日改第十八箭,昼五十七刻"日出寅时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时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四十二分。

后九日改第十九箭,昼五十八刻"日出寅时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四十分。

芒种后三日改第二十箭,昼五十九刻"日出寅时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时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三十分。

夏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昼六十刻"日出寅时七刻",夜四十刻"日入戌时二刻",每更八刻,每点一刻三十六分。

后六日改第二箭,昼五十九刻"日出寅时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时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三十八分。

小暑初日改第三箭,昼五十八刻"日出寅时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戌时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四十分。

后九日改第四箭,昼五十七刻"日出卯时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时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四十三分。

大暑后三日改第五箭,昼五十六刻"日出卯时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时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四十五分。

立秋前三日改第六箭,昼五十五刻"日出卯时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时七刻半",每更九刻,每点一刻四十八分。

后六日改第七箭,昼五十四刻"日出卯时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时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五十分。

处暑初日改第八箭,昼五十三刻"日出卯时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时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五十二分。

后三日改第九箭,昼五十二刻"日出卯时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时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五十五分。

白露后三日改第十箭,昼五十一刻"日出卯时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时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五十七分。

秋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昼五十刻"日出卯时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时五刻",每更十刻,每点二刻。

后六日改第十二箭,昼四十九刻"日出卯时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时四刻半",每更十刻十二分,每点二刻二分。

寒露初日改第十三箭,昼四十八刻"日出卯时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时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四分。

后九日改第十四箭,昼四十七刻"日出卯时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时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七分。

霜降后三日改第十五箭,昼四十六刻"日出卯时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时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九分。

立冬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昼四十五刻"日出卯时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时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点二刻一十二分。

后六日改第十七箭,昼四十四刻"日出卯时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时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点二刻一十四分。

小雪初日改第十八箭,昼四十三刻"日出卯时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时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一十六分。

后九日改第十九箭,昼四十二刻"日出卯时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五十六分,每点二刻一十八分。

大雪三日改第二十箭,昼四十一刻"日出辰时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时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二十一分。

测影第七十七

先定南北使正,树八尺表竿为勾,卧一丈四尺为股。

中节气,日中视影之尺寸,若与历合则吉,不合则凶。

冬至十一月中气,律中黄钟,管长九寸径三分,影长一丈三尺。

小寒十二月节,影长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大寒十二月中气,律中大吕,管长八寸三分,影长一丈一尺二寸。

立春正月节,影长九尺八寸。

雨水正月中气,律中大蔟,管长八寸,影长八尺一寸七分。

惊蛰二月节,影长六尺六寸七分。

春分二月中气,律中夹钟,管长七寸四分,影长五尺三寸七分。

清明三月节,影长四尺二寸五分。

谷雨三月中气,律中姑洗,管长七寸一分,影长三尺二寸六分。

立夏四月节,影长二尺五寸三分。

小满四月中气,律中仲吕,管长六寸五分,影长一尺九寸九分。

芒种五月节,影长一尺六寸九分。

夏至五月中气,律中蕤宾,管长六寸二分,影长一尺五寸。

小暑六月节,影长一尺六寸九分。

大暑六月中气,律中林钟,管长五寸九分,影长一尺九寸一分"一作九"。

立秋七月节,影长二尺五寸三分。

处暑七月中气,律中夷则,管长五寸六分,影长五尺三寸七分。

白露八月节,影长五尺七寸。

秋分八月中气,律中南吕,管长五寸三分,影长六尺二寸三分。

寒露九月节,影长六尺"一作八"六寸七分。

霜降九月中气,律中无射,管长四寸九分,影长八尺一寸七分。

立冬十月节,影长八尺九寸。

小雪十月中气,律中应钟,管长四寸七分,影长一丈二尺二寸。

大雪十一月节,影长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夫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为十二次,华夷共同,以至十二国王侯之所度。

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月节迟疾,平行九道,故二十八日行三百六十度,余日逐日度入朔。

一岁十二月行十三周天,与日同。

夏至日在井,去极近。

冬至日在斗,去极远。

日阳用事,则进北而影短。

月阴用事,则退南而影长。

测法极远近以影,而知以定南北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