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天雷 第十回 上重庆太史落魄 轰天雷编修上书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轰天雷
《轰天雷》 第十回 上重庆太史落魄 轰天雷编修上书 孙希孟

话说齐燕楼正走时,忽听远远的有人唤他,住足定睛一看,原来是荀北山。

满面风尘,衣衫破碎。

燕楼大惊,忙道:"北山,你怎么又回来了?你到四川去甚样?"北山叹道:"咳,不要说起。 吾行李尽丢在重庆了。"

燕楼双眼钉住北山身上道:"咦,你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生的?"北山只是叹气。

燕楼没奈何,便拉他回船,细细盘问北山如何丢掉行李?北山道:"那日轮船到了重庆,吾先起岸,忘了将行李交给茶房,及至回船,船上空空洞洞,一样东西都没了。 吾查问,茶房不管,吵一会嘴,吾没奈何,身边又没盘缠,只剩两块洋钱,就寻一个小栈房住了。 后来栈房的掌柜晓得吾为难,留我教了半年书。 我将吾的名告诉他,他送吾一百两银子,给吾换了一百多洋钱,吾就搭船回来了。 现今住在琼秋家里。"

燕楼皱眉哼道:"你怎么胡涂到这个地步?吾给你写的那封信呢?自然也丢了。"

北山道:"放在箱内,同丢了。"

燕楼埋怨个不了,北山不则声。

燕楼道:"你心中到底存什么主意?"北山道:"吾没有主意。"

燕楼厉声道:"难道你如此过一世么?"北山道:"我也很不愿意这样,但天注我一生没得处顺境的。"

燕楼听他说得可怜,不禁叹息道:"前日仲玉有人来问你四川到底去了没有?如没去,要你进京。 吾看你还是进京去吧?据你说,重庆栈房掌柜送你一百两银子,计算你现在就剩几十块钱,一趟北京川费,敷足有余,你意下如何?"北山默然。

燕楼问道:"你为什么不说。 有什么讲不出来的话?"北山匝嘴弄舌,脸上做出许多怪状。

燕楼大疑,越问得紧,北山只是不说,燕楼发怒道:"你给我去吧。 吾以后不愿见你这种龌龊人了。"

北山见燕楼发怒,便也赌气上岸。

燕楼虽向北山发了几句气话,原是气忿的时候,到后来倒有些悔意,说得太过了。

又想北山虽然赌气去了,他是没心的,过后见面就象没事一样。

哪知过了五六日,连北山的影儿也不见了。

燕楼却忍不得了,便到吴琼秋家来访问。

家人回说同上苏州去了。

燕楼想道:"琼秋也是个胡涂虫,他这媒已做得错里错了,还要去讨没趣,只是北山如何好呢?"正在沉吟,忽见一人迎面而来,一看是汪鹣斋。

燕楼大喜,忙招呼了,问道:"你几时回府的?"鹣斋道:"吾回来多日了,有些小恙,所以迟至今日出门。 吾这回进京,耽搁在伯荪家。"

燕楼道:"伯荪在京好么?"鹣斋道:"吾出京的时候,他也赴大名去了。"

正说间,忽见鹣斋的家人慌忙来寻道:"支塘顾先生要寻老爷,说有紧急的事商量。"

鹣斋便对燕楼道:"你到吾家里去谈谈。"

燕楼应了,二人同到报本街汪府内。

原来支塘有家富户姓恽,在白茆买了一块地基造宅子,那块地靠着一家乡绅的住宅。

那日匠人正在上梁,忽见隔壁的邻绅,素衣素帽,跟着四五个仆人,提着官衔灯笼,扛了一桌莱,走到新竖屋架前面。

那乡绅就喝叫将那桌菜摆在地上,自己取酒壶斟了酒,便跪下磕了四个头,放声大哭。

当时土木匠们,弄得目呆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只见那乡绅哭了些时,管帐魏先生上前劝道:"舅老太爷是死去的了,老爷哭也不中用,须去查问查问这房子是谁大胆造的,擅敢毁舅老太爷的墓道,不是连王法都没有了!老爷总得想法报仇才好。"

说罢,就目视众人,一齐上来,劝的劝,拉的拉,收了莱出动了。

那些工役方才晓得,就纷纷的议论说,吾们并没见什么坟墓,这话哪里说起?第二日,那乡绅就上城禀官去了。

恽老头儿得信,吓得一命呜呼了。

儿子与开米铺的顾大兴相识,知道他是汪府的亲戚,便托顾大兴恳求鹣斋。

鹣斋听了,问道:"这事太胡闹了,恽家到底掘人坟墓没有呢?"顾大兴道:"恽老头儿未买的时候,那块地一片瓦砾,哪里有什么坟墓?这事要恳求你雪冤,恽家情愿破家的。"

鹣斋叹道:"这种乡绅,真是贪人败类,全没心肝的了。 吾总给你想法。"

顾大兴谢了又谢,将要说话,见燕楼在旁,便又止住。

鹣斋倚在榻上,嘴里不住的咕噜盘算。

燕楼见他有事,便辞了出来。

过数月,正要回乡,听说吴琼秋回来了,便去访问琼秋,讲及北山到了贝家,丈人仍不见,琼秋去拜过几次,也没会着。

北山疯性发了,在贝家门外站了一日一夜,做了一封信叫做什么陈情书,要守门的进去,送给贝小姐。

守门的只是不理他。

北山便号啕大哭,足有半日。

贝季瑰闻知,便差人押回到船上。

哪知北山哭了半日,心里倒清楚些,又经琼秋苦劝过几回,便略觉安静。

琼秋便代他四面张罗,得了二十余块钱,劝他进京。

北山初时决意不肯去,继而想着贝小姐前次的话,又现在南边,没有好处,便应允了。

琼秋送到上海,又见他疯头疯脑,便托招商局轮船上施买办一路小心照顾,自己便回来了。

燕楼听北山进了京,也放下心。

又问道:"他说重庆临行时,有人送他一百两银子,何以回来就没了?"

琼秋笑道:"你要知此事么?他告诉我,经过上海时,在青莲阁吃茶,听别人说这些野鸡苦处,他便赶回栈内,将两封洋钱分给这些野鸡了。 他讲到这事,眉目俱动,很得意呢!"燕楼叹了几声,便回乡来。

岁月匆匆,又交冬令了。

一日正阅新闻纸,忽见上载一则云:"翰林院编修荀彭,日前至大学士徐桐府中,请代递一折,请皇太后归政,杀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 徐桐怒斥之,荀编修直言冲撞,徐桐大怒,具折参之。 闻荀与某部郎最密,疑伊唆使,故折中牵涉某部郎云。"

燕楼看了,大惊道:"北山为何大胆至此?这某部郎又是谁呢?"忽然拍案道:"了不得,原来仲玉也牵涉在内了。"

便唤仆人雇定了船,次日就进城探听消息,却听不着什么。

就有人知道这事,也不过就报上所说罢了。

燕楼心中纳闷。

过了数日,吴琼秋约了汪鹣斋同燕楼在家中书房小酌,正议论这事,家人送上《国闻报》三张。

鹣斋道:"《国闻报》是设在天津,现在诸暨蒋观云在那里做主笔。"

琼秋道:"吾就爱他多辇毂近事,所以订的全年。"

三人一面说,一面将《国闻报》展开,鹣斋忽大惊道:"咦!燕楼!"琼秋道:"有什么事?"鹣斋将报掷给二人道:"你看,你看!"燕楼、琼秋齐声道:"怎么这个折子还不曾上,就被报馆里面抄了,注销来了呢?"又看下文是:为应诏直言,敬祈据呈代奏事。

窃职伏读九月初二、初五等日上谕,因旱灾将成,诏诸臣各抒谠论,冀迓和甘,仰见朝廷宵旰忧劳至意。

职随于二十一日恭具一疏,当堂赍呈,冀得代递,以未合体制,格不得上。

今者畿内雨泽既降,目下似可以无言矣。

然甘霖不降,四野亢旱,民生之忧,国家之忧也,不得不言也。

三凶在朝,上倚慈恩,下植徒党,权震天下,威胁士民,包藏祸心,伺隙必发,危及至尊。

四海悬心,切于剥肤。

盗贼于是乎窃伺,强敌于是乎觊觎,尤君父之隐忧,国家之巨患也。

忍待祸畏罪而不言乎?况我朝纳言之盛,超越百代。

干隆朝孙嘉淦以自是规高宗;道光朝袁铣以寡欲规宣宗;而倭仁、胜保、苏廷魁诸人,并直言不讳于文宗之朝;此皆匡言主德,直陈无隐。

主圣臣直,着为美谈。

而我朝之纠举大臣者,有若李之芳劾魏裔介,彭鹏之劾李光地;而弹劾权奸者,如郭绣之参明珠,钱礼之参和珅等。

当时皆侃侃直言,不避权贵,是以贪横敛迹,圣治昌明。

钦惟我皇太后、皇上,敬承祖制,宵旰求言,又何忍于圣主之前,而缄默不言乎!谨即前疏所言,而益增其未备,请为皇太后、皇上陈之。

窃闻大《易》所言,干为君位,史官所记;日为君象,此中国数千年相传恒之说也。

若古来垂帘之政,则惟宋之宣仁太后,治称极盛。

此外若汉之和熹邓皇后,亦有美政,纪于简编。

然考其时,皆国君嗣服,尚在冲龄,始举此制。

故汉安帝之年稍长,杜根则有谏言。

而宋章献太后之时,范仲淹亦尝诤之。

若今日我皇上之临御天下也,二十余年矣,而去秋八月,臣不犹恭奉皇上,吁请皇太后训政者,此惟圣母止慈,圣皇止孝,度越万古,超轶寻常。

或谓皇上因逆臣康有为之变,而吁请皇太后以定危疑。

或谓皇上因圣体违和,而吁请皇太后以持国计。

度今一年以来,皇太后之调护圣躬,而训启圣聪者,当已圣德日隆,而圣体日康矣。

为皇太后计,则归政之时也。

惟今日者,或谓皇上以时事多艰,而欲仰承乎慈训。

皇太后亦以国事为重,而略形迹之嫌疑。

此则圣慈圣孝,亘古同昭,臣下岂敢有他说。

独是此后皇上圣躬之安否如何,天下万世,不能不以为皇太后之责任。

何则,必有鲁恭、袁敞、杨震以为之臣,而后得成和熹之治;又必有司马光、吕公着、文彦博以为之臣,而后得成宣仁之治。

况司马光、吕公着诸人,虽奉宣仁太后以为政,其于宋帝,固无纤芥之嫌也。

燕楼道:"这段说得明白晓亮,不像北山笔墨。"

鹣斋道:"现在朝中正是圣后文母颂扬之际,北山能说这几句话,也算是凤鸣朝阳了。"

琼秋吐舌道:"不太险了么?据吾说起来,君子思不出其位,还是安分守己的好。"

三人正在议论,忽听门帏一响,三人回头时,原来是甄幼标。

正是:一纸风传京国事,两行笺奏直臣心。

不知甄幼标来何事,北山奏折下文是讲什么,须听下回分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