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 卷第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弘明集
《弘明集》 卷第九 释僧祐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吴兴沈绩作序注萧琛难范縝神灭论曹思文难范縝神灭论并二启詔答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吴兴沈绩作序注夫神道冥默。

宣尼固已绝言。

心数理妙。

柱史又所未说。

圣非智不周近情难用语远故也。

是以先代玄儒谈遗宿业。

后世通辩亦论滯来身。

非夫天下之极虑。

何得而详焉。

故惑者闻识神不断。

而全谓之常。

闻心念不常而全谓之断。

云断则迷其性常。

云常则惑其用断。

惑其用断惑。

因用疑本谓在本可灭。

因本疑用谓在用弗移。

莫能精求。

互起偏执。

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浮谈圣主稟以玄符御兹大宝觉。

先天垂则观民设化。

將恐支离诡辩搆义横流。

微敘繁丝伊谁能振。

释教遗文其將丧矣。

是以著斯雅论。

以弘至典绩。

早念身空栖心內教。

每餐法音用忘寢食。

而闇情难晓触理多疑。

至於佛性大义顿迷心路。

既天詰远流预同抚覿。

万夜获开千昏永曙。

分除之疑朗然俱彻。

窃惟事与理亨无物不识。

用隨道合奚心不辩。

故行云徘徊犹感美音之和。

游鱼踊跃尚赏清丝之韵。

况以入神之妙发自天衷。

此臣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己者也。

敢以肤受谨为注释。

岂伊锥管用穷天奥。

庶几固惑所以释焉。

夫涉行本乎立信臣绩曰、夫愚心闇必发大明、明不欻起、起必由行、行不自修、修必由信、信者凭师仗理无违之心也、故五根以一信为本、四信以不违为宗、宗信既立、万善自行、行善造果、谓之行也信立由乎正解臣绩曰、夫邪正不辩將何取信、故立信之本资乎正解解正则外邪莫扰臣绩曰、一心正则万邪灭矣、是知內怀正见则外邪莫动信立则內识无疑臣绩曰识者心也故成实论云心意识体一而异名心既信矣將何疑乎然信解所依其宗有在臣绩曰、依者凭也、夫安心有本则枝行自从、有本之言显乎下句何者源神明以不断为精。

精神必归妙果臣绩曰、神而有尽寧谓神乎、故经云吾见死者形坏体化而神不灭、隨行善恶、祸福自追、此即不灭断之义也、若化同草木则岂精乎、以其不断故终归妙极、凭心此地则触理皆明、明於眾理何行不成、信解之宗此之谓也妙果体极。

常住精神不免无常臣绩曰、妙果明理已足、所以体唯极常精神、涉行未满故之不免迁变也无常者。

前灭后生剎那不住者也臣绩曰、剎那是天竺国音、迅速之极名也、生而即灭寧有住乎、故净名叹曰、比丘即时生老灭矣若心用心於攀缘前识必异后者。

斯则与境俱往。

谁成佛乎臣绩曰、夫心隨境动是其外用、后虽续前终非实论故知神识之性湛然不移、湛然不移故终归於妙果也经云心为正因终成佛果臣绩曰略语佛因其义有二、一曰缘因、二曰正因、缘者万善是也、正者神识是也、万善有助发之功故曰缘因神识是其正本、故曰正因、既云终成佛果斯验不断明矣又言。

若无明转则变成明。

案此经意理如可求。

何者夫心为用本。

本一而用殊。

殊用自有兴废。

一本之性不移臣绩曰陶汰尘秽本识则明明闇相易谓之变也、若前去后来非之谓也一本者。

即无明神明也臣绩曰、神明本闇即、故以无明为因寻无明之称非太虚之目。

土石无情岂无明之谓臣绩曰、夫別了善恶匪心不知、明审是非、匪情莫识、太虚无情故、不明愚智、土石无心寧辩解惑、故知解惑存乎有心愚智在乎有识既谓无明则义在矣故知识虑应明体不免惑。

惑虑不知故曰无明臣绩曰、明为本性、所以应明识染外尘故內不免惑惑而不了乃谓无明、因斯致称、岂旨空也哉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

生灭是其异用。

无明心义不改臣绩曰、既有其体便有其用、语用非体、论体非用、用有兴废、体无生灭將恐见其用异。

便谓心隨境灭臣绩曰惑者迷其体用故不断猜、何者夫体之与用不离不即离体无用、故云、不离用义非体、故云、不即见其不离而迷其不即迷其不即、便谓心隨境灭也故继无明。

名下加以住地之目。

此显无明即是神明。

神明性不迁也臣绩曰、无明係以住地、盖是斥其迷识、而抱惑之徒未曾喻也何以知然。

如前心作无间重恶。

后识起非想妙善。

善恶之理大悬。

而前后相去甚迥。

斯用果无一本安得如此相续臣绩曰、不有一本则用无所依、而惑者见其类续为一、故举大善斥其相续之迷也是知前恶自灭惑识不移。

后善虽生闇心莫改臣绩曰、未尝以善恶生灭亏其本也故经言。

若与烦恼诸结俱者。

名为无明。

若与一切善法俱者。

名之为明。

岂非心识性一隨缘异乎臣绩曰、若善恶互起岂谓俱乎、而恒对其言而常迷其旨、故举此要文以晓群惑也故知生灭迁变酬於往因。

善恶交谢生乎现境臣绩曰、生灭因於本业非现境使之然、善恶生於今境非本业令其尔而心为其本。

未曾异矣臣绩曰、虽復用由不同、其体莫异也以其用本不断故。

成佛之理皎然。

隨境迁谢故。

生死可尽明矣臣绩曰、成佛皎然扶其本也、生死可尽由其用也、若用而无本则灭而不成、若本而无用则成无所灭矣

难神灭论序萧琛內兄范子真著神灭论。

以明无佛。

自谓辩摧眾口日服千人。

予意犹有惑焉。

聊欲薄其稽疑。

询其未悟。

论至今所持者形神。

所讼者精理。

若乃春秋孝享为之宗庙。

则以为圣人神道设教立礼防愚。

杜伯关弓伯有被介。

復谓天地之间自有怪物。

非人死为鬼。

如此便不得。

詰以诗书校以往事。

唯可於形神之中。

辩其离合。

脱形神一体存灭罔异。

则范子奋扬蹈厉金汤邈然。

如灵质分途兴毁区別。

则予剋敌得俊。

能事毕矣。

又予虽明有佛而体佛不与俗同尔。

兼陈本意係之论左焉

神灭论问答者论本客主之辞也难者今之所问问曰。

子云神灭。

何以知其灭耶答曰。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也问曰。

形者。

无知之称。

神者。

有知之名。

知与无知即事有异。

神之与形理不容。

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

答曰。

形者。

神之质。

神者。

形之用。

是则形称其质。

神言其用。

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难曰。

今论形神合体则应有不离之证。

而直云神即形形即神。

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此辩而无征有乖篤喻矣。

子今据梦以验形神不得共体。

当人寢时其形是无知之物。

而有见焉。

此神游之所接也。

神不孤立必凭形器。

犹人不露处须有居室。

但形器是秽闇之质。

居室是蔽塞之地。

神反形內则其识微惛惛。

故以见为梦。

人归室中则其神暂壅壅。

故以明为昧。

夫人或梦上腾玄虚远適万里。

若非神行便是形往耶。

形既不往神又不离。

復焉得如此。

若谓是想所见者。

及其安寐身似僵木气。

若寒灰呼之不闻。

抚之无觉即云神与形均则是表裏俱倦。

既不外接声音。

寧能內兴思想。

此即形静神驰断可知矣。

又疑凡所梦者。

或反中诡遇赵简子、梦童子裸歌可吴入邹、晋小臣梦负公登天而负公出诸厕是也或理所不容吕齮、梦射月中之、吴后、梦肠出绕閶门之类是也或先觉未兆吕姜梦天、名其子曰虞、曹人梦眾君子谋\欲士曹之类是或假借象类蔡茂禾失为秩、王濬梦三刀为州之类是也或即事所无胡人梦舟、越人梦骑之类是也或乍验乍否殷宗梦得传说、汉文梦获邓通验也、否事眾多不復具载也此皆神化茫眇幽明不。

测易以约通难用理。

检不许以神游必宜求诸形。

內恐块尔潜灵外绝覲。

覿虽復扶以六梦济以想因。

理亦不得然也

问曰。

神故非质。

形故非用。

不得为异其义安在答曰。

名殊而体一也

问曰。

名既已殊。

体何得一

答曰。

神之於质犹利之於刀。

形之於用犹刀之於利。

利之名非刀也。

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刃舍刀无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

岂容形亡而神在也

难曰。

夫刀之有利砥礪之功。

故能水截蛟螭。

陆断兕虎。

若穷利尽用必摧其锋鍔。

化成钝刃。

如此则利灭而刀存。

即是神亡而形在。

何云舍利无刃。

名殊而体一耶。

刀利既不俱灭。

形神则不共亡。

虽能近取於譬理实乖矣

问曰。

刀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神其义不然。

何以言之。

木之质无知也。

人之质有知也。

人既有如木之质。

而有异木之知。

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耶

答曰。

异哉言乎。

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

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

则可如来论也。

今人之质质有知也。

木之质质无知也。

人之质非木质也。

木之质非人质也。

安在有如木之质。

而復有异木之知

问曰。

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

以其有知耳。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答曰。

人无无知之质。

犹木无有知之形

问曰。

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耶

答曰。

是无知之质也

问曰。

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质。

而有异木之知矣

答曰。

死者有如木之质。

而无异木之知。

生者有异木之知。

而无如木之质

问曰。

死者之骨骸非生者之形骸耶答曰。

生形之非死形。

死形之非生形。

区已革矣。

安有生人之形骸。

而有死人之骨骸哉

问曰。

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骸。

死者之骨骸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

不由生者之形骸。

则此骨骸从何而至

答曰。

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骨骸也

问曰。

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骸。

岂不因生而有死。

则知死体犹生体也

答曰。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

枯木之质寧是荣木之体

问曰。

荣体变为枯体。

枯体即是荣体。

如丝体变为缕体。

缕体即是丝体。

有何咎焉

答曰。

若枯即是荣。

荣即是枯。

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

以荣即是枯故。

枯无所復变也。

又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

要先荣后枯何耶。

丝缕同时不得为喻

问曰。

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

何故方受死形绵歷未已耶

答曰。

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

夫欻而生者。

必欻而灭。

渐而生者。

必渐而灭。

欻而生者。

飘骤是也。

渐而生者。

动植是也。

有欻有渐物之理也

难曰。

论云。

人之质有知也。

木之质无知也。

岂不以人识凉燠知痛痒。

养之则生。

伤之则死耶。

夫木亦然矣。

当春则荣。

在秋则悴。

树之必生拔之必死。

何谓无知。

今人之质犹如木也。

神留则形立。

神去则形废。

立也即是荣木。

废也即是枯木。

子何以辩。

此非神知而谓质有知乎。

凡万有皆以神知无以质知者也。

但草木昆虫之性。

裁觉荣悴生死。

生民之识则通安危利害。

何谓非有如木之质以为形。

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耶。

此则形神有二居可別也。

但木稟阴阳之偏风。

人含一灵之精照。

其识或同。

其神则异矣。

骨骸形骸之论死生授受之说。

义既前定。

事又不经。

安用曲辩哉

问曰。

形即神者手等亦是神耶

答曰。

皆是神分

问曰。

若皆是神分神应能虑。

手等亦应能虑也

答曰。

手等有痛痒之知。

而无是非之虑

问曰。

知之与虑为一为异

答曰。

知即是虑。

浅\则为知。

深则为虑

问曰。

若尔应有二虑。

虑既有二。

神有二乎

答曰。

人体唯一。

神何得二

问曰。

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而復有是非之虑答曰。

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

是非痛痒虽復有异。

亦总为一神矣

问曰。

是非之虑不关手足。

当关何也

答曰。

是非之虑心器所主问曰。

心器是五藏之心非耶

答曰是也

问曰。

五藏有何殊別。

而心独有是非之虑

答曰。

七窍亦復何殊。

而司用不均何也

问曰。

虑思无方。

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

心病则思乖。

是以知心为虑本问曰。

何知不寄在眼等分中耶答曰。

若虑可寄於眼分。

眼何故不寄於耳分也问曰。

虑体无本故可寄之於眼分。

眼自有本。

不假寄於他分

答曰。

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

苟无本於我形。

而可遍寄於异地。

亦可张甲之情。

寄王乙之躯。

李丙之性。

託赵丁之体。

然乎哉。

不然也

难曰。

论云。

形神不殊手等皆是神分。

此则神以形为体。

体全即神全。

体伤即佛缺矣。

神者何。

识虑也。

今人或断手足残肌肤。

而智思不乱。

犹孙臏刖趾兵略愈明。

卢浮解腕儒道方謐。

此神与形离。

形伤神不害之切证也。

但神任智以役物。

託器以通照。

视听香味各有所凭。

而思识归乎心器。

譬如人之有宅东阁延贤。

南轩引景。

北牖招风。

西櫺映月。

主人端居中霤以收四事之用焉。

若如来论口鼻耳目各有神分。

一目病即视神毁。

二目应俱盲矣。

一耳疾即听神伤。

两耳俱应聋矣。

今则不然。

是知神以为器非以为体也

又云。

心为虑本虑不可寄之他分。

若在於口眼耳鼻。

斯论然也。

若在於他心则不然矣。

耳鼻虽共此体。

不可以相杂。

以其所司不同器。

器用各异也。

他心虽在彼形而可得相涉。

以其神理均妙识虑齐功也。

故书称。

启尔心沃朕心。

诗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齐桓师管仲之谋\。

汉祖用张良之策。

是皆本之於我形。

寄之於他分。

何云张甲之情不可託王乙之躯。

李丙之性勿得寄赵丁之体乎

问曰。

圣人之形犹凡人之形。

而有凡圣之殊。

故知形神异矣

答曰。

不然。

金之精者能照。

秽者不能照。

能照之精金寧有不照之秽质。

又岂有圣人之神。

而寄凡人之器。

亦无凡人之神。

而託圣人之体。

是以八彩重瞳勛华之容。

龙顏马口轩皋之状。

此形表之异也。

比干之心七窍並列。

伯约之胆其大如拳。

此心器之殊也。

是以圣人区分每异常品。

非唯道革群生。

乃亦形超万有。

凡圣均体所未敢安

问曰。

子云。

圣人之形必异於凡。

敢问。

阳货类仲尼。

项籍似帝舜。

舜项孔阳智革形同。

其故何耶

答曰。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