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孙星衍敘录隋志:汉官五卷,应劭注。
汉官仪十卷,应劭撰。
据后汉书应劭传,建安二年,「詔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时始迁都於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
劭所撰,止一书,不知隋志何以分为二。
又劭传云:「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为司隶时,並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
」今诸书引汉官仪,有诸人姓名,状人纪者,疑即其书中篇名。
陈氏书录解题有「应劭汉官仪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李埴补一卷,俱不传」。
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別。
今併录为二卷。
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標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
別为一卷,以存其旧。
汉官仪卷上汉军谋\校尉应劭撰清孙星衍校集太傅,古官也。
周成王时,康叔为之。
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綬。
八年省。
哀帝元寿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征故密令卓茂,〔一〕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
「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
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发」。
〔二〕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
〔三〕故武王诛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
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
封宣德侯。
」〔四〕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
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傅者,覆也。
续汉志补注
明帝甲辰策书曰:〔五〕「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
」北堂书钞设官部案:此条引作汉官。
〔六〕
和帝丁酉策书曰:〔七〕「故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內归仁,为群贤首。
其以彪为太傅,〔八〕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
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內之事。
」〔九〕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殤帝策曰:〔一0〕「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一一〕忠孝弥篤。
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
」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冲帝丁酉策书曰:〔一二〕「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楨榦,朝廷取正,以成断金。
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一三〕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
有匪石不二之心。
〔一四〕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一五〕有史鱼之风。
今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与大將军冀参录尚书事。
」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諤,有不吐茹之节。
司徒胡广,惇德允元,五世从政。
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
」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
〔一六〕初学记职官部
太师,古官也。
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詔,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施坐置几。
太师入省中用杖,自是而□。
续汉志补注案:三公,太师在太傅前。
后汉省太师、太保,唯置太傅。
今改列於后。
又案:此条末「□」,今本作「闕」字,乃校者所记,而后来误入正文也。
今订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一七〕太后詔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国之重。
书曰「无遗老成」,〔一八〕国之將兴,尊师重傅。
其令大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於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用杖焉。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一九〕孔光以太师见授。
太后詔曰:「太师先圣之后,〔二0〕道术通明,案:北堂书钞又引作「先师之子,德行纯淑」。
宜居四辅职,训导帝躬。
」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太保,古官也。
保,养也。
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二一〕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
后汉书光武纪注案:通典职官云:「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
」与此异。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冠將军之号,而无印綬。
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
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別异大小司马之号。
续汉志补注
三司之职,司马主兵。
汉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马,无印綬,官兼加而已。
世祖改曰太尉。
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作汉官序 张衡云:案:太平御览引作「河闲相张衡说」。
「明帝更司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
案:太平御览引作「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
时公南阳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