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韩非子
《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韩非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经一参观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

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

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

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经二必罚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

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

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

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经三赏誉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

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

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裤。

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经四一听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

其说在“索郑“与“吹竽“。

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试。

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经五诡使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

使人问他则并鬻私。

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让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经六挟智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

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

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经七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

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说一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

“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

\'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

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

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

\'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

\'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

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

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

二人争之。

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

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

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

王言曰:“先生毋言矣。

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

“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

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

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

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

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

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

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

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

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

“壬因佩之。

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

“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

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

“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

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

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

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

“丙因击之。

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

“怒而逐之。

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

“叔孙大怒,使人杀之。

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

“因不食而饿杀。

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

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诚有之乎?“王曰:“有之。

““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

“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

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均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

嗣君之壅乃始。

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

备之则体不伤。

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说二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曰:“婴儿、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

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

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

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

“子产死。

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

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

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

\'何为记此?“仲尼对曰:“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

夫宜杀而不杀,桃李冬实。

天失道,草木犹犯干之,而况于人君乎?“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

仲尼曰:“知治之道也。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

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

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

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一曰:殷之法,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

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

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

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

今臣,君之少客也。

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

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

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

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

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

大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

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

“庸人不为也。

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

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

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

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

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请徒行罚。

“哀公曰:“善。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成驩谓齐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

“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对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

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不仁则不可与谋,忍人则不可近也。

“王曰:“然则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对曰:“王太仁于薛公,而太不忍于诸田。

太仁薛公,则大臣无重;太不忍诸田,则父兄犯法。

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

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

“王曰:“慈惠,行善也。

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

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

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

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

夫治无小而乱无大。

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

“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

“因载而往,徒献之。

△说三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

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

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

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

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

“人争徙之。

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

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

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由此观之,誉之足以杀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

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

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者;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

又况据法而进贤,其助甚此矣。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

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

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鳣似蛇,蚕似鳣。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贲诸。

△说四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

“郑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

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

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

“魏王乃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氵昬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

“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

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

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

三国兵至,韩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何如?“对曰:“夫割河东,大费也;免国于患,大功也。

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

王今割河东而讲,三国归,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

\'不讲,三国也入韩,则国必大举矣,王必大悔。

王曰:\'不献三城也。

\'臣故曰:讲亦悔,不讲亦悔。

“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

寡人断讲矣。

“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兰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

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

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

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臣恐弛之而不听,奈何?“王曰:“必弛易之矣。

“△说五庞敬,县令也。

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

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行。

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

“使人报曰:“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有间,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

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

周主曰:“吾之吏之不事事也。

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

“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

“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

“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

“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说六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

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

“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

“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

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

“于是三乡举而上之。

昭侯曰:“未尽也。

“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

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

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

乃谓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

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岂可谓忠哉!“吏乃皆悚惧其所,以君为神明。

卜皮为县令,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以知御史阴情。

西门豹为鄴令,佯亡其车辖,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间。

△说七阳山君相谓,闻王之疑己也,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淖齿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爱者,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

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

“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

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

“关吏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