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卷第十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卷第十九 释道宣

法义篇第四之二

内典序齐沈约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齐竟陵王发讲疏"并颂"沈约齐竟陵王解讲疏"二首"沈约与荆州隐士刘虬书"三首"齐竟陵王请梁祖讲金字波若启"并答往返六首"梁皇太子纲述御讲波若序梁陆云叙御讲波若义梁萧子显谢御讲波若竟启梁皇太子内典序沈约奉齐司徒竟陵王教作尚矣哉群生之始也。

义隐三藏之外。

事非二乘所窥。

自并识达同奔随缘受业。

人天异轨翱动殊贯。

苦乐翻回愚智相袭。

莫不宅火轮鹜拟焰飙迁。

以寸阴之短晷。

驰永劫之遥路。

精灵起伏万绪千名。

如来发源恒品。

盖亦含生之一至于并首争驰。

斯固未或异也。

至于覆篑无始之初成功短筹之末。

涂遥业远妙轸遐长。

累明积慧灵觉独哓。

巨相四八照曜于大千。

尊法二九苞笼乎无外。

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

济物以权降魔匪力。

妙法轮转甘露启霏。

舟舆六趣津梁五道。

登四衢之长陌。

由一乘之广路。

斯既事盈方等义满神宫。

逮于大权协化对扬宗极。

徇物兆于慈悲。

亡身着于非已。

行符四等道升十地。

若乃灵性特达得自怀抱。

神功妙力无待学成。

孤策独骛莫知所限。

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又有捐情屏虑身心靡欲。

厌生死之长勤。

眷寂灭而投轸。

遥然自得漏大累烟销。

且津心适道功非一业。

虽会理共源而萌情或异。

是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趋。

忘怀屏欲殊涂一致。

或草砾身体投骸林泽。

内亡形相外驯兕虎。

或坐卧行立迹不违众。

禅业定门造次无爽。

安忍与金石同固。

戒行与宝珠等色。

虽秋禽季至春鲔时登。

而耿介长蔬。

忡怛在念妙迹匪遐。

神涂密迩有悟必通。

由之斯至。

故能藉智探虚乘心照理。

区区怀抱融然靡执。

俱处三界独与神游。

包括四天卷舒万劫。

闻片义而陟道场。

受一言而升彼岸。

长夜未开心关自哓。

淹回圣迹寝息神光。

既负橐以从师。

亦栖林以综业。

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妙吼遐彻鸾音自远。

若夫叉跪运心期诚匪迹。

而导达神功照启未悟。

唱说之美义兼在斯。

暨九土殊风八方舛俗。

游化所苞事出弘奖。

皆足以迁光净域登仪宝地。

并黜华剪饰破爱辞亲。

鼓枻无生之流。

方轨俗表之路。

固已千佛摩顶七住齐功。

至夫清信士女植缘旷劫。

虽复容服未改而戒德内弘。

瞻毗耶而耸辔。

望波斯而回轸驾四禅之眇眇。

泛八解之悠悠。

若乃十号尊崇三达靡碍。

虽法身非有而常住在躬。

能仁权迹四门。

既非悟道之始假灭双树。

宁有薪尽之穷。

而天人瞻慕仿□兴情。

雕金范玉图容写状。

灵仪炫日宝刹临云。

或役鬼神之功。

或资髓脑之力。

制非人匠宝以合成。

莫不龙章八釆琼华九色。

至乃齿发传灵衣履遗证。

圣迹彪炳日焕于阎浮。

神光陆离星繁于净域。

若乃乘此直心推诚闇往。

则半息可追一念斯至。

感降参差云霏雾委。

此又照被象译辉映缣图。

夫秉牍书事其流已远盖所以彪着往迹焕述遐声。

虽篆籀异文胡华殊则。

至于叶畅心灵抑扬训义。

固亦内外同规人神一揆。

坟典丘索域中之史策。

本起下生方外之纪传。

统而为言未始或异也。

而经记繁广条流舛散。

一事始末帙理卷分。

或词义离断。

或文字互出。

甫涉后条已昧前览。

寻源讨流未知攸适。

虽精理莹心止乎句偈。

而初悟始学致惑者多。

且中外群圣咸载训典。

虽教有殊门而理无异趣。

故真俗两书递相扶奖。

孔发其端释穷其致。

撒网去纲仁惠斯在。

变民迁俗宜以渐至。

精粗抑引各有由然。

是故曲辩情灵栖心妙典。

伏膺空有之说。

博综兼忘之书。

该括群流集成兹典。

事以例分义随理合。

功约悟广莫尚于斯。

可以理求证成妙果。

若乃载司南之车犹称靡惑。

服四照之草得用不迷。

况乎六马同镳万流共贯。

日月经天方斯未已。

河海带地夫岂足云。

盖入道之筌蹄。

群生有悟于此也。

南齐皇太子解讲疏。

沈约。

皇太子。

以建元四年四月十五日。

集大乘望僧于玄圃园。

安居宝池禁苑。

皆充供具珍台绮榭。

施佛及僧。

振玄音于六霄。

畅微言于永劫。

三达宣其妙果。

十住赞其祥缘。

践二气而业升离九旬而功就。

暨七月既望乃敬舍宝躯。

爰及舆冕自缨以降凡九十九物。

愿以此力普被幽明。

帝室有嵩华之固。

苍黔享仁寿之福。

若有沦形苦海。

得随理悟。

坠体翱涂不远斯复。

十方三世咸证伊言。

兹誓或褰无取正觉。

齐竟陵王发讲疏"并颂"。

沈约。

大矣哉妙觉之为妙也。

无相非色空不可极。

而立言垂训以汲引为方。

慈波慧水虽可溉。

而莫知其源者也。

灵篇宝籍远采龙藏。

盖无得而言焉。

至于义指天山之表文隐交河之外。

又非断筹所能算也。

逮于祇树庵园之妙吼四谛一乘之正说。

重译而通中土。

莫不恒沙之一焉。

而词源海广理涂云奥。

虽字流附响万轸同趣分条散叶离文析句。

未或概其万一也。

竟陵王殿下。

神超上地道冠生知。

树宝业于冥津。

凝正解于冲念。

若夫方等之灵邃甘露之深玄。

莫有不游其涂而启其室也。

秘藏之被东国者靡不必集。

皆缮以宝缣文以丽篆。

凝光琼笥炫釆瑶滕。

思欲敷振微言昭感未悟。

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

置讲席于上邸。

集名僧于帝畿。

皆深辨真俗洞测名相。

分微靡滞临疑若哓。

同集于邸内之法云精庐。

演玄音于六宵。

启法门于千载。

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事也。

自法主以降暨于听僧。

条载如左。

以记其事焉。

乃作颂曰。

十号神寂。

三达空玄。

迹由圣隐。

教以慈宣。

葐葐绪法。

昭哲遗筌。

标声妙住。

腾华宝莲。

文摛龙藏。

义溢中天。

惟王禀照。

道冠增璇星罗宝幄。

云开梵筵。

思驰春马。

理析秋蝉。

灵场徇釆。

正水兴涟。

乘兹上果。

永导芳缘。

竟陵王解讲疏一首。

沈约。

夫凭形辉化必由委气之涂。

因方导理必同肖天之质。

是以表灵邃瑞。

诞圣王宫。

驻釆辰纬。

停华日月。

故能积慈成圣累妙成空。

坦昭路于道场。

拔迷根于苦岸。

弟子萧子良。

涤虑烦襟栖情正业。

肃萃僧英敬敷慧典。

密藏奥文云开雨散。

今魄首丹逵日弦上朔。

七步凝想空明属念。

虽神迹稍缅而遗尘在兹。

乃饰筵藻殿张帷盛邸。

絜诚只事建斯宝集。

兰泉波涌芳蔼云回。

秘理探微玄贶悠邈。

宗条既举穷功允就。

论堂卷坐义鼓停音。

乘此芳缘将升上住。

十方三世有证无爽。

又竟陵王解讲疏一首。

夫妙极众象。

湛思必通。

理冠群方。

有感斯应。

自鸾音辍唱圆光寝辉。

委华之相不传。

踊地之符已远。

片言入道。

事难于造次。

一悟阶空。

效隔于俄顷。

若非积毫成仞累爝为明。

无以方轨慧门维舟法岸。

弟子是用夕惕载怀。

惟日不足者也。

故敬集名僧夤敷奥籍。

振微起滞轮动云回。

月殷含吕魄弦上日。

甘露既穷辍言宝座。

卷文罢席衣屣相趣。

仰惟先后禀灵娥德叶景轩度。

道载华岳化洽汾阴。

早□兰宫夙违椒掖。

千乘不追万钟靡及。

终天之慕不续于短年。

欲报之诚思隆于永劫。

敬舍躯服以充供施。

藉此幽通控情妙觉。

仰愿圣灵速登宝位。

越四天之表。

记十号之尊。

惟兹三世咸证于此。

敢誓丹衷庶符皎日。

与荆州隐士刘虬书。

齐文宣公萧子良。

刘虬初为富阳令。

后为南郡丞。

顷之自免。

始事拂衣。

时年三十二。

论者比汉疏邴焉。

遂辟谷却粒。

饵术衣麻。

布衣草屩茅室土帐。

礼诵长斋六时不阙。

世谛典籍不复修综。

棋书小艺一切屏绝。

惟研精佛理。

述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义。

当时莫能屈。

注法华等经。

讲涅槃大小品等。

齐建元初。

诏征通直散骑侍郎。

不就。

文宣深弘妙法。

以虬精于释理。

要其东下与^2□书曰。

玉烛登年金商在律。

炎凉始贸动静惟安。

勤味道腴幸遵雅尚。

岂不乐哉。

仆诚幸甚。

百姓一心众生不疾。

比屋可对。

将又何求。

但良书独拥善谈无析。

愿言之。

子实痗我心。

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

自淳清既辨浇醨代袭。

隐显之术参差。

默语之途纷互。

或饰智以惊愚。

或激清以忤俗。

或秽己以闇通。

或谬歌以明道。

屠羊驵马未足磷其坚。

阳狂如愚岂能缁其白。

官楚蕃魏。

人外之气逾邈。

入汉游梁。

区中之韵弥少。

及攉其轻重品其得失。

则渊怀洞赏。

宁或符之。

仆夙养闲衿长慕出概。

迹尘圭组心逸江湖。

未面自亲闻风如旧。

而回驾之念徒轸。

轼门之礼无阶。

固已伫轴深衷。

倾筐遐路者矣。

君矫然独远。

确乎难拔。

素志与白云同悠。

高情与青松共爽。

宣习质文。

缁林枯而重^2□。

昭辨空有。

连河壅而复滔。

所谓忘言之人可论天人之际。

岂能凤举鹤翻有心仪萃。

高踰爱海比策禅衢。

沾濠射之冥游。

屈只鹫之法侣。

阐三乘于穷子。

发二谛于困蒙。

有是因也。

何有畅欤。

今皇风具穆至道弘被。

四海不溢五岳无尘。

胶序肇修经法敷广。

人贱玑璜家习礼让。

樵苏以时郊林全郁。

罿网有节鳞羽偕翔。

至于曾山绝涧环带畿畎。

膏田沃野亘望无躔。

信可以招往隐伦栖集胜寄。

故文举筑室治城之阿。

次宗植援西山之趾。

葛洪考磬于海岫。

释远肥遁于钟幽。

每践其遗踪辄深九原之叹。

若高步可迂复何怀乎四子。

昔宣尼之见伯雪。

师利之往维摩。

岂不知相忘之道哉。

谅有以也。

未叙之间为道自爱。

一二令陵琚之口具王元长之辞也。

王又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曰。

去冬因君与刘居士书。

今春得其返文。

辞趣翩翩足有才藻。

实子云之笔札。

元瑜之书记。

申复咨嗟弥用钦想。

此子含真抱璞比调云霞。

背俗居幽寓欢林溆。

养志南荆。

可与下宝争价。

韬光楚服。

固同隋照共明。

虽颜段之栖迟偃仰杨郑之寂寞恬惔。

取之若人。

信可同日而语矣。

且道性天悠禅心自谧。

敦悦九部研味三乘。

在家菩萨行之而不艰。

白衣居士即之而方易。

誓将烛昏霾于慧炬。

拯沦溺于法桥。

扇灵崿之留风。

镜贞林之绝影。

仆栖尚既同情契弥至。

而悠悠京苑间以江山。

假复神通远迩冥交。

哓曙诪得写析深衿。

辨明幽旨。

迹生灭之中谈。

究真俗之谛义。

故重有别书。

招来畿邑君问道之次。

具为敦请。

此兰山桂水既足逍遥。

儒侣玄宗复多朋往。

非以一爵相加。

岂其旌蒲为分。

直闇投诚素。

庶必能玄了。

脱倏尔来仪想。

时加资遣也。

又使虬乡人吏部郎庾杲之致书喻旨曰。

司徒竟陵王懋于神者。

言象所绝。

接乎事者远近所宗。

钟石非礼乐之本。

缨褐岂朝野之谓。

想闇投之怀不以形骸为阻。

一日通籍梁邸亲奉话言。

梦想清颜为岁已积。

以丈人非羔雁所荣。

故息蒲帛之典胜。

寄冥通谅有风期之迟。

君王卜居郊郭萦带川阜。

显不徇功晦不标迹。

从容人野之间。

以穷二者之致。

且弘护为心广敷真俗。

思闻系表共剖众妙。

式莚山阿虚馆川涘。

实望贲然少酬侧迟。

昔东平乐善。

旌君大于东閤。

哲王爱素。

致吾子于西山。

岂不盛欤。

百龄飘骤凝滞自物。

千载一期为仁由己。

且凌雪戒。

途非灭迹之效。

鸿钟在御。

岂销声之道。

已标异人之迹。

故有同物之劳。

岂山水无情。

应之以会爱闲在我。

触地萧条。

衡岳何亲。

钟山何薄。

想弘思有在不俟繁言。

虬内固已决。

非复外物所动。

建武初。

征为国子博士。

二年冬疾甚迻在江州。

白云徘徊似入檐户。

有异香气空中磬声因卒。

年六十。

弟子等若丧父而无服。

道俗赴葬者数百人。

余论为集。

二十四卷。

梁大通三年。

诸子稽于谥法。

高人庾诜曰。

道德博闻曰文。

可进之谥也。

陈寔曰。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乃谥曰文范先生。

南郡太守任彦升曰。

余与先生虽年世相接。

而荆吴数千。

未尝膝行下风禀承余论。

岂直发愤当年。

固亦恨深终古。

然叔夜之叙黔娄。

韩卓之慕巨仲。

未必接光尘承风釆。

正复希向远理。

长想千载。

然其人自高。

假使横经拥帚日夜扫门。

会不睹千刃之一咫万顷之涓浍。

终于对面万古莫能及门。

故以此弭千载之恨。

幽贞子虞孝敬曰。

其子之达。

仕梁太常。

与余善。

求其先人遗书。

次以为传云。

请御讲启"并敕答"。

梁皇太子纲。

臣网臣纶臣纪言。

臣闻紫宫丽天着明玄象。

轩台在岳逖听良书。

是以道弥隆而礼愈缛。

德弥溥而事愈泰。

此盖彰至治之尊。

牧生民之本也。

伏以大光严殿。

侔神垂则冲天开宇。

功深大壮事协文明。

仪辰建极。

切云启构。

照烛三光含超百堵。

咸谓心华所表。

复非良匠之力。

神通所现。

不藉子来而成。

实唯净国固绝薰落之礼。

高迈释宫理无鹿鸣之宴。

窃惟妙胜之堂。

本师于兹佛吼。

摩尼之殿。

如来亦阐法音。

伏希躬降睟容施洒甘露。

油然慧云霈然慈雨。

光斯盛业导彼苍生。

履天居而说无相同真也。

建佛事而被率土化俗也。

同真化俗。

至矣哉。

一举而二美显。

岂不大乎。

与彼钘山之上傅岩之下西都凤凰岐阳鸑鷟。

安足同日而语哉。

敢露丹愚伏待矜遂。

轻干听览。

流汗战詟。

谨启。

省启。

欲须吾讲具汝等意。

书云一日二日万机。

今复过之。

年耆根熟气力衰耗。

荷此黼扆有踰重负。

日中或得一食。

或不得食。

周旦吐握未足为劳。

楚君肝食方今非切。

未明求衣聿来弗休。

昼劳夜思精华已竭。

数术多事未获垂拱。

兼国务靡寄岂得坐谈。

须道行民安乃当议耳。

越敕。

重启请御讲"并敕答"。

臣纲臣纶臣纪言。

一日轻敢上闻。

愿垂法雨。

天鉴凝远未蒙降遂。

预均药木诚同器水。

徒美春华还怜秋藿。

伏惟。

陛下。

德冠受图道隆言契。

四三六五不能喻。

十尧九舜无以方。

而秋风动条。

尚兴未息之念。

一物失所。

犹起纳隍之仁。

方留衢室之情。

未议石渠之讲。

窃以神通所现一念万机。

大权所行应时三密。

犹处禅寂影现十方。

一起道场已为八会。

岂与吹律之后均熊湘之劳。

铸鼎之君切风雨之务。

伏愿以平等慧行如来慈。

为度苍生降希有事。

使朝满一乘情皆十善。

智珠法炬人人并持。

四忍五明家家可望。

谨冒天威重以闻启。

翘诚注仰伏希允遂。

使北冀无山。

岂自高于曩日。

南阳回景。

不独隔于当今。

谨启。

省重启。

犹欲须吾讲说具汝等。

所怀。

亦不异前答。

缘边未入国度多乏。

如是等事恒须经讨。

其余繁碎非可具言。

率土未宁。

菜食者众兼□附相继。

赏与未周。

怨望者多怀音者少。

汉世浑并贾谊亦且流恸。

魏室无虞杨阜犹云可悲。

况今爪牙腹心不二之臣。

又论道帷幄之士。

四聪不开八达路拥。

王侯虽多维城靡寄。

昼厉夕惕如履霜刃。

以朽索驭六马。

岂足为喻。

诗不云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方今信非谈曰汝等必欲尔者自可令诸僧于重云中道义也。

越敕。

又启请御讲"并敕答"。

臣纲臣纶臣纪言。

敢藉宠灵频干听览。

再降神旨未垂临烛。

伏以皇政广覃天覆悠远。

海河夷宴日月贞明。

洛水有称蕃之胡。

^8□街有归命之虏。

奉弋已戢秋尘不飞。

槐棘均多士之诗。

貂珰有得贤之颂。

圣德冲谦劬劳日昃。

犹以时多禹叹物未尧心。

百辟惭惶群司耸荡。

臣等或三善靡闻。

或一官不效。

嗜鲍逢宰相之诮。

学俭得参军之讥。

而自以结根天苑窃高前载。

是以匪惧尘黩复敢上闻。

伏愿乐说大慈特垂矜许。

放光动地。

不以法妨俗。

随机逗药。

不以人废言。

俾兹含生凡厥率土。

心花成树共转六尘。

镜里得珠俱开三障。

于其诚愿孰不幸甚。

累冒宸严倍增战息。

谨启。

省汝等启复具所怀。

汝等未达稼穑之艰难。

安知天下之负重。

庸主少君所以继踵颠覆。

皆由安不思危。

况复未安者耶。

殷鉴不远在于前代。

吾今所行虽异曩日。

但知讲说不忧国事。

则与彼人异术同亡。

易言。

其亡系于苞桑。

斯则干干夕惕仅而后免。

汝等思之。

一二具如前敕。

越敕。

谢上降为开讲启。

臣纲启。

舍人徐俨奉宣。

敕旨。

无碍大慈不违本誓。

来岁正月开说三慧经。

伏奉中诏身心喜跃。

饥蒙王膳比此未踰。

贫获宝珠方斯非譬。

伏以元正庆流大裘礼毕。

慧云续润法雨仍垂。

出世洪恩与阳春而布泽。

俾兹含生随药木而增长。

欢同万国福浃九围。

岂直愚臣得未曾有。

谨宣令敕驰报纶纪。

具尔相趣无辞上谢。

谨启。

启奉请上开讲"并敕答"。

臣纲言。

窃以真如无说非筌不悟极果不应注仰斯通。

故器有水缘。

方见圆羲之影。

药含长性。

得坠慧云之慈。

伏惟陛下玉镜宸居金轮驭世。

应迹有为俯存利物。

不违本誓开导愚蒙。

驱十方于大乘。

运万国于仁寿。

岂止治斤田粟功侔造化。

疏江决河削成天下。

智高九舜明出十尧。

频徙銮跸降甘露雨。

天人舞蹈含生利益。

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

臣自叨预趋闻渴仰无厌。

一日冒陈丹□。

伏希复转法轮。

未回听卑之恩。

尚绝愚臣之愿。

慺慺寸志重敢披祈。

伏愿特降一音曲矜三请。

被微言于王舍。

集妙义于宝坊。

圣心等视苍生犹如一子。

遂臣之请即是普被无边。

如蒙允许众望亦足。

两肩荷负岂敢为喻。

不任下愿。

谨启事以闻。

谨启。

省启。

具汝所怀。

法事既善岂不欣然。

吾内外众缘忧劳纷总食候无暇。

废事论道是所未遑。

汝所为未体国也。

越敕。

启谢上降为开讲。

臣纲启。

臣丹愿恳诚屡冒宸扆实。

希降甘露雨普被三千。

天听孔邈未垂鉴遂。

旱苗倾润岂比自怜。

喝鸟思林宁方渴仰。

近因大僧正慧令伏敢重祈。

降逮敕旨垂许来岁二月开金字波若经题。

殊特之恩曲应愚请。

稽拜恭闻不胜喜跃。

身心悦乐如触慈光。

手足蹈舞义非余习。

伏以香城。

妙说实仰神文。

润方云雨明踰日月。

能使迷途识正大梦均朝。

梵志惧来天魔遥礼。

提桓所听而今得闻。

波仑所求希世复出。

其为利益深广无边。

九围获悟十方蒙哓。

虽复识起初流心穷后念。

方当共捐五盖俱照一空。

巍巍荡荡难得为喻。

臣仍屈慧令续宣此典。

大乘普导寔由圣慈。

伏笔罄言宁宣载荷。

不任下情。

谨启事谢闻。

谨启。

御讲波若经序一夫理臻毕竟而照尽空寂。

入三门而了观。

导五浊而超津。

譬兹烈炎远众邪而不触。

如彼出日示一相以趋道。

自罗阅阐其玄言香城弘其妙说。

弥勒表字于圆光。

帝释念善于明咒。

受持读诵神力折于猛风。

恭敬尊重福利踰于宝塔。

盖众圣之圆极而万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应物。

送迎日月纬络天地。

镇三季之浇风。

缉五际之颓俗。

出临衢室退事齐居。

非以黄屋为尊。

每以苍生为念。

德遍区宇。

未足显于至仁。

理绝名言。

更殷勤于密说。

昔慧灯隐耀法藏分流。

二乘踳驰五部乖谬。

诃黎狭劣。

徒仰黑月之光。

毗昙偏滞。

未见沈珠之宝。

自圣皇应期探尽几妙。

决散群迷摧伏异学。

极天宫之浩博。

穷龙殿之秘深。

于是大发菩提深弘波若。

永断烦惑同归清净。

润甘露于群生。

转法轮而不息。

上以天监十一年注释大品。

自兹以来躬事讲说。

重以所明三慧最为奥远。

乃区出一品别立经卷。

亦由观音力重特显普门之章登住行深。

乃出华严之品。

故以撮举机要昭悟新学者焉。

大僧正慧令。

盖法门之上首。

亦总持之神足。

愿等须提之问。

遂同迦叶之请。

乃启请御讲说斯经。

有诏许焉。

爰以大同七年三月十二日。

讲金字波若波罗蜜三慧经于华林园之重云殿。

华林园者。

盖江左以来后庭游宴之所也。

自晋迄齐年将二百世。

属威夷主多奢僣。

舞堂钟肆等。

阿房之旧基。

酒池肉林同朝歌之。

故所自至人御宇。

屏弃声色。

归倾宫之美女。

共灵囿于庶人。

重以华园毁折。

悟一切之无常。

宝台假合资十力而方固。

舍兹天苑爰建道场。

庄严法事招集僧侣。

肃肃神宇。

结翠巘之阴。

峨峨重阁。

临丹雉之上。

广博光明。

有迈庵罗之地。

身心安乐。

寔符欢喜之园。

于时三春屈节万物舒荣。

风日依迟不寒不暑。

瑞华宝树照曜七重。

玉底金池沦漪八德。

洞启高门云集大众。

趋法席以沸諠。

听鸣钟而寂静。

皇太子智均悉达德迈昙摩。

舍三殿之俗娱。

延二座以问道。

宣成王及王侯宗室等亦咸发深心。

并修净行。

薰戒香以调善。

服染衣而就列。

荫映蝉冕委蛇冠带。

排金门登玉阶者济济成群。

既而警跸北趋棨戟东转。

门扬清梵傍吐香烟。

被净居之服。

升须弥之座。

八种妙声发言无滞。

十方竦听隋类得解。

甚深之义在挹注而难竭。

乐说之辩既往复而弥新。

至如宿学耆僧。

亟沦偏。

执专扶数轮。

未了经文。

变小意以称量。

仰大尊而发问。

于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网。

示之迷方归以正辙。

莫不涣然冰释欣然顶戴。

若莲华之渐开。

譬月初而增长。

凡听众自皇太子王侯宗室外戚。

及尚书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虏使主崔长谦使副阳休之及外域杂使一千三百六十人。

皆路逾九驿途遥万里。

仰皇化以载驰。

闻天华而踊跃头面伸其尽礼。

赞叹从其下陈。

又别请义学僧一千人于同泰寺。

夜覆制义。

并名擅龙象智哓江河。

传习譬于泻瓶。

讽诵同于疾雨。

沙门释法隆。

年将百岁。

学周三藏识洞八禅。

说法度人显名于关塞之北。

闻中国应讲摩诃波若经。

故自远而至。

时僧正慧令犹未启讲。

京师道俗亦不知御应讲也。

至发讲之日。

又有外国僧众。

不可胜数。

并众所不识。

同集法座。

故知放光遍照地神唱告。

岂劳驰象之使。

冥符信鼓之期。

会稽鄮县阿育王寺释法显。

修习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

亦同波仑之恳到。

乃于讲所自陈愿力。

刺血洒地用表至诚。

昔剜体供养析骨书写。

归依正法匪吝身命。

以今望古信非虚说。

凡讲二十三日。

自开讲迄于解座。

日设遍供普施京师。

文武侍卫并加班赉。

上光宅天下四十余年。

躬务俭约体安菲素。

常御小殿裁庇风雨。

所居幄座仅于容膝。

外绝三驱之礼。

内屏千钟之宴。

膳夫所掌岁撤万金。

掖庭之费年减巨亿。

兼以博收地利同入珍于挠海。

盈息泉府譬无尽于龙金。

故能不劳人力无损国度。

财法兼施周流不竭。

是讲也。

灵异杂沓不可思议。

一则宫中佛像悉放光明。

二则大地震动备诸踊没。

三则夜必澍雨朝则晴霁。

淑气妍华埃尘不起。

四则楗椎既鸣讲筵将合。

重肩絓\毂填溢四门。

而人马调和不相惊扰。

五则所施法席止坐万人。

而恒沙大众更无迫迮。

六则四部旷远咸闻妙说。

轩槛之外听受益明。

七则净供遍设厨匪宿辩。

妙食应时百味盈溢。

八则氛氲异香从风满触。

九则铿锵雅乐自然发响。

十则同声赞善遍于虚空。

斯盖先佛证见诸天应感。

超踊宝于昔灵迈雨华于往瑞。

是时率土藻抃\含灵庆悦。

愿预福田争事喜舍。

上皆区其心迹为发大愿。

窃以一句奉持尚生众善。

二字经耳犹阶胜报。

况广运大乘遍扬正法。

等发慧根同趣妙果。

方当秘诸宝函传彼金字。

亘万劫以光明。

弥大千而利益。

盛矣哉。

信无德而称也。

小世预在讲筵。

职参史载。

谨录时事以立。

今序。

御出同泰寺讲。

金字般若经义疏并问答卷第一。

第一日"二月二十六日"。

发般若经题"六人论义"。

御讲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

侍中国子祭酒臣。

萧子显撰。

庖羲乃神。

八象所以成列。

周文克圣。

六虚所以广陈。

盖导俗之偏典。

非通方之大训。

至如汉明自讲局以儒术。

简文谈疏复谢专经。

犹灵若之观井甃。

云梦之在胸中也。

皇帝体至道而扬盛烈。

亶聪明而作元后。

十地斯在俯应人王。

八福是生允归世主。

玄览无际眇尘劫之初。

寂照所通该宇合之外。

屈此无为示同有学。

檀忍兼修禅慧双举。

超国城而大舍。

既等王宫之时。

量珍宝于四天。

又同转轮之日轻之。

若鸿毛。

去之如脱屣。

故以道驾皇王。

事高方册。

若非蕴生知之上德。

蓄机神于怀抱。

洞比三明齐功二智。

孰能与于此者哉。

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

盖法部之为尊。

乃圆圣之极教。

开宗以无相明本。

发轸与究竟同流。

奥义云霏深文净富。

前世学人鲜能堪受。

皇上爱重大乘遨游法藏。

道同意合眷怀总持。

亲动王言妙踰纶绂。

导明心之远筌。

标空解之奇趣。

乃摛以翠缣刻为金篆。

众具宝饰品穷无价。

芝英让巧金碧相辉。

虽荣光之翌河图。

方此非瑞。

青玉之为仙简。

于焉己劣。

皇太子承万机之暇日。

藉听朝之闲览。

譬彼薰风愿闻弘说。

殷勤奏请然后获从。

以中大通五年太岁癸丑二月己示朔。

二十六日甲申舆驾出大通门幸同泰寺发讲。

设道俗无遮大会。

万骑龙趋千乘雷动。

天乐九成梵音四合。

震震填填尘雾连天。

以造于道场而建乎福田也。

既而龙衮辍御法服尊临。

殿华紫绀座匹高广。

上界莫之拟。

新学不能升。

天容有穆降诏音旨。

弘捷疾之辩。

骋无畏之辞。

炙輠无穷连环自解。

恣所请问涣然水释。

滞义同遣疑网皆除。

亦犹悬镜之不藏衢樽之俟酌。

加以长筵亘陛冠冕千群。

充堂溢霤僧侣山积。

对别殿而重肩。

环高廊而接坐。

锥立不容棘刺无地。

承法雨之通润。

悦甘露而忘归。

如百川之赴巨海。

类众星之仰日月。

自皇太子王侯以下侍中司空袁昂等。

六百九十八人。

其僧正慧令等义学僧镇座一千人。

昼则同心听受。

夜则更述制义。

其余僧尼及优婆塞众优婆夷众男官道士女官道士白衣居士。

波斯国使。

于阗国使。

北馆归化人。

讲肆所班供帐所设。

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又二宫武卫宿直之身。

植葆戈驻金甲。

并蒙讲馔别锡泉府。

复数万人不在听众之例。

外国道人沙呵耶奢。

年将百岁。

在檀特山中坐禅。

闻中国应有大讲故自远而至。

机感先通咫尺万里。

言语不达重译乃宣。

三藏之解圣情悬照。

又波斯国使主安拘越。

荒服远夷延参近座。

膜拜露顶欣受未闻。

多种出家闻义为贵。

即有四人同时落发。

先是保志法师者。

神通不测灵迹甚多。

自有别传天监元年上始光有天下。

方留心礼乐未遑汾阳之寄。

法师以其年九月。

自持一尘尾扇及铁锡杖奉上。

而口无所言。

上亦未取其意。

于今三十余年矣。

其扇柄系以小绳。

常所绾楔。

指迹之处宛然具存。

至是御乃鸣锡升堂。

执扇讲说。

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

抑有冥符。

是时岁云芳春。

每夕雨注。

法鼓晨鸣辄便清朗。

时过两旬日盈三七。

阳和协度云景祯祥。

至解讲之辰四众云集。

忏礼栽毕而正殿十方大像忽放光明。

起自毫间遍于万字左右。

灵相炳发金仪炫耀。

俄而左边十方菩萨像续复放光。

起右^2□下达于肩上。

圣御躬自虔礼大众咸所观赡。

故知现此面门证明义旨。

若夫多闻弟子内圣垂风。

右史记言实惟帝则。

乃命近臣纂录时事。

凡厥咨诹罔不备举。

或通释已远而疑审方来。

或宗致未开而启请先至。

其追审者皆是本习所怀。

或隔日异辰义成先后。

或虽申往复。

终是一问圣旨。

并随方酬接。

如响应声。

万物为心事见乎此。

后之学者宜哓斯趣。

上弘法岁久。

凡诸学僧远近同集并会京师。

而僧家之学师习相守。

唯信口说专仗耳功。

鲜能寻究经文依求了义。

上每为之通解。

神迷意得已在言先。

裁引文句便至数十。

精详朗赡莫能追领。

旧学诸僧黯如撤烛。

弛气结舌无人不然。

万众仰观一时心喜。

诸如此事非翰墨所能述。

又外国诸僧所论义者。

不必关所立之义。

直是素有心疑止来求决。

或发偈诵然后咨疑。

或请问既罢赞叹发愿。

或语毕还坐。

众俱不识。

或咨竟便去。

莫知所在。

容服非常凡圣难测。

是讲也。

东储始启止蒙七日。

诸僧钻仰欲罢不能。

重复申请更蒙二七。

而请益之众喁喁不已。

上以国务久拥。

不允所祈。

将欲解座。

皇帝舍财遍施。

钱绢银锡杖等物。

二百一种。

直一千九十六万。

皇太子奉嚫玉经。

格七宝经函等。

仍供养经。

又施僧钱绢。

直三百四十三万。

六宫所舍二百七十万。

上亲临亿兆躬自菲薄。

司服所职饔人所掌。

若非朝廷典章。

止是奉身之费。

则太官一日将十万生衣岁出千金。

上并不取。

别自营给。

服粗浣衣器同土簋。

日一蔬膳过中不餐。

寒暑被袭莫非大布。

所居便殿不能方丈。

昔之幄座今为下床。

傍无侍卫顾无玩物。

左右唯经书卷轴。

所对但见香炉锡杖。

昧旦坐朝日旰乃息。

夜寻法宝明发不寐。

所利唯人所约唯已。

诚起居之恒事禁中之实录。

又宫人常格年给数千万。

悉从停省无所为留。

虽汉文衣不至地。

光武谷数十斛。

方之蔑如矣。

所造寺塔及诸齐会。

不藉子来之民。

不同大酺之礼。

皆是采山泽之地利。

为如法之净财。

量入为出资无外取。

一役之劳计限佣赉。

故能构制等于天宫。

设饭同于香积。

国朝大礼莫过三元。

三元所设众止数万。

隔岁预营仅而后举。

监督纷纠以为巨务。

至于此会出自净财。

远近百姓愿为邑节。

欣欣请受争取福分。

不待号令不须课率。

黍稷馨香如期即至。

数十万众飨之不尽。

所以知是皇上化力之所到。

百姓善根之有成。

至如军国恒度府库常蓄固以天下为公器则秋毫无所侵也。

初上造十三种无尽藏。

有放生布施二科。

此藏利益已为无限。

而每月斋会。

复于诸寺施财施食。

又别敕至到张文休。

日往屠肆命切鼎俎。

即时救赎济免亿数。

以此为常。

文休者先为运吏。

辄散运米与贫民。

应入大辟。

上愍其一分恻然不许。

非唯赦其重辜。

乃加以至到之目。

既非凭暖之市义。

又无汲黯之请罪。

人微宥重过于昔时。

文休既荷嘉贷。

未尝暂怠。

日中或不得食。

而足不得息周遍京邑。

行步如飞。

击鼓扬幢负担驰逐。

家禽野兽殚四生之品无不放舍焉。

是时朝臣至于民庶。

并各随喜。

又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上区其心迹列有十条。

或舍财同今法事者。

或舍财以供养者。

或舍财行慈悲者。

或舍财乞诵经者。

或舍财入节供者。

或舍财入放生者。

或舍财入布施者。

或舍身施大众者。

或烧指供养三宝者。

或闻讲启求出家者。

昔如来化道获悟不同。

故法眼无生根性非一。

上并为其人同发大愿别见愿文。

小臣陪侍讲筵。

谨立今序凡立义六科及答问。

一帙合灵十三第一日"二月二十六日"发般若经题"六人论义"中寺僧怀冶城寺法歖大僧正录根寺慧令龙光寺僧绰外国僧伽陀娑宣武寺慧巨都讲枳园寺法彪唱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制曰。

蔓茜云谈何容易。

在乎至理弥不可说。

虽罄两端终惭四答。

夫实智不动至理无言。

湛然莫测超尔独远。

照尽空界不运其明。

用穷有境不施其功。

无住住以之住。

无得得以之得。

百福殊相同入无生。

万善异流俱会平等。

故能导群盲而并驱。

方六舟而俱济。

成菩提之妙果。

入涅槃之玄门。

三明不能窥其机。

七辩不能宣其实。

大圣世尊不违本誓。

以方便力接引众生。

于无名相寄名相说。

使访道者识涂令问津者知归。

所以于王舍城大师子吼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此经亦名为大品经。

古旧相传有五时般若。

穷检经论未见其说。

唯有仁王般若。

题列卷后具有其文。

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

第二佛在舍卫国祇洹林中说金刚般若。

第三佛在舍卫国祇洹林说天王般若。

第四佛在王舍城说光赞般若。

第五佛在王舍城说仁王般若。

其云金刚般若有八卷。

淮南唯有校量功德一品。

即其本名名金刚般若。

卷后题云。

佛五时说般若。

此是初时说。

此土未有第二时说。

两说相反难得承用。

大智论言。

般若部党有多有少。

止云。

光赞放光道行。

举此三经不列五时。

此土有光赞放光道行三经。

放光即是大品。

光赞道行与放光无殊。

正以详略为异。

光赞起序品讫散华品。

凡二十七品。

大本至散华有二十九品。

光赞阙无二品。

道行初起三假尽后嘱累凡有三十品。

依大本。

际前六品犹应有八十四品。

道行阙无五十四品。

光赞道行与大品事义无异。

为是出经者辞有文质。

为是在天竺时已分为三部。

前注大品亦开为五别。

随文析理非为异处。

僧睿小品序云。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

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

其文多者十万偈。

少者六百偈。

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中品。

但言四种不说五时。

前谓僧睿小品序。

即是七卷般若随从旧闻致成差漏。

不远而复庶无祇悔。

僧睿所言小品即是道行般若何以知然。

以三事捡。

故知其然。

一道行般若尾未亦自题为小品。

二七卷有二十九品。

道行文有三十品。

僧睿序三十品者。

不序二十九品者。

三僧睿序。

止赞道行二字。

其文言。

玄章虽三十。

冠之者道。

言虽十万。

倍之者行。

行凝然后无生。

道足然后补处。

以是义故知。

道行经即是小品。

大品之名是道安法师出经后事。

道安云。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

讲放光经岁常再过。

尔时犹未名为大品。

前来小品后至小品。

有三十章。

大品有九十章。

多少不同。

以相形待小大之名。

所以得生。

复有人言。

佛说五时教。

第一时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

乃至第五时于双树间转大般涅槃。

云大品经。

是第二时教。

净名思益是第三时教。

法华经是第四时教。

是义不然。

释论言。

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声闻人皆当作佛。

是故今问。

是毕定不毕定。

是则闻法华在前。

说大品在后。

以是因缘。

不得言大品经是第二时说。

又如二夜经中说。

佛从得道夜。

至涅槃夜。

是两中间所说经教。

一切皆实不颠倒。

以是义知。

从尼连禅河边初得道日。

乃至娑罗林中入涅槃夜。

常说般若波罗蜜。

中本起经云。

如来始成道。

优陀耶还。

净饭王问。

今者独处思忆何事。

优陀耶答云。

世尊唯空苦乐非真。

净饭王言。

灾矣。

悉达一切皆有。

如何言无。

反矣。

悉达与人为仇。

此是始成道时。

说般若波罗蜜。

高贵德王经言。

菩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

不闻布施不见布施。

乃至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

知见法界解了实相。

空无所有。

第九功德经言。

菩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

若有见者不见佛性。

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

不得入于大般涅槃。

乃至广说。

以如是因缘故。

当知初成道日乃至涅槃夜常说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

三世如来皆由是生。

无相大法非可戏论。

岂得限以次第局以五时。

根性不同宜闻非一。

亦复不但止有五时。

往年令庄严僧旻法师与诸学士共相研核。

检其根性应所宜闻。

凡有三百八十人。

是则时教甚为众多一人出世多人得利益。

岂容止为一根性人次第五时转大法轮。

所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

经题立名凡有三意。

一以人。

二以法。

三人法双举。

辨意思益是以人名经。

法华涅槃是以法名经。

净名胜鬘是人法双举。

此经立名以法名经。

离法无人离人无法。

云何得言此经以法为名。

般若是实法人是假名。

此是人家之法非法家之人。

犹如道谛是法宝摄。

是故此经得受法名。

名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是天竺音经是此土语。

外国名为修多罗。

此言法本。

具含五义。

一出生。

二涌泉。

三显示。

四绳墨。

五结鬘。

训释经字亦有三义。

一久。

二通。

三由久者名不变灭。

是名为久。

三世不迁即是常义。

通者理无拥滞。

是名为通。

一切无碍即是通义。

由者出生众善。

是名为由。

万行轨辙即是法义。

以经字代修多罗者。

修多罗名通。

经名别。

修多罗名所以通者。

凡圣共有所以为通。

经名别者此土圣人所说。

名之为经。

所以为别以经字代修多罗。

欲令闻者即得信解。

摩诃此言大。

般若此言智慧。

波罗此言彼岸。

蜜此言度。

又云到。

具语翻译。

云大智慧度波岸。

言彼岸度者。

盖是国语不同。

此以为非彼以为是此以为是彼以为非。

随俗之说更无异义。

此中有四意。

一称德。

二出体。

三辨用四明宗。

大是称德。

智慧是出体。

度是辨用。

彼岸是明宗。

此中复有二意。

一者法说。

二者譬说。

大者是法说。

彼岸是譬说。

即以彼岸譬于涅槃。

云何是大义。

空是大义。

涅槃十八空云。

言大空者。

谓般若波罗蜜空。

此经言。

色大故般若大不待小空。

名为大空。

大若定大。

不名为大。

无德而称。

是为大义。

云何智慧义。

能知诸法实相。

是智义。

能照诸法无生。

是慧义。

若有照有得。

不名智慧。

无照无得而本圆寂。

是智慧义。

云何为度义。

生死是此岸。

涅槃是彼岸。

烦恼为中流。

以第一度济于四流。

以是因缘。

名之为度。

度若定度。

不名为度。

无去无来。

是名度义。

又云到者。

以无生慧能证涅槃。

未到云到。

是体性能到。

故名为到。

不见因有能到。

不见果有所到。

是名到义。

云何是彼此岸义。

生死是此岸。

涅槃是彼岸。

生死不异涅槃。

涅槃不异生死。

不行二法是彼此岸义。

所以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

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

不修般若波罗蜜。

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修不修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若不尔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言。

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如相。

须菩提又问言。

世尊。

菩萨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

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佛言。

无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得无所得。

又佛言。

色即萨婆若。

乃至一切种智即萨婆若。

色如相乃至一切种智如相。

皆是一相无二无别。

以是义故。

名般若波罗蜜。

若能离着取缘忘怀求理。

如响受声如幻听法。

斯真可谓般若波罗蜜矣。

止诵初章更无异识。

义乖传灯心非受水。

岂能宣金口于慧殿。

散甘露于香城。

润良田之种子。

发菩提之萌芽。

譬坳堂之水随百川而入巨海。

犹蟭蟟之目因千日而窥大明。

岂知其涯岸之所止泊。

宁见照烛之所近远。

凭借大众宿植德。

本仰承如来慈善根力。

傥有疑难冀能詶答。

余有问答一十二卷。

访本未获。

故其文尽阙。

主上垂为开讲日参承"并敕答"。

臣纲言。

伏承舆驾临同泰寺。

开金字波若波罗蜜经题。

照迷生之慧日。

导出世之长源。

百华同阴万流归海。

幽显赞扬率土含润。

臣身碍已来望舒盈阙。

甘露普被人天俱萃。

波若魔事独在微躬。

弛系法轮私深克责。

不任下情。

谨奉启奉承。

谨启。

省启具之。

为汝讲金字般若波罗蜜经。

发题始竟四众云合华夷毕集。

连雨累日深虑废事。

景物开明幽显同庆。

实相之中本无去来。

身虽不到心靡不在。

善自调养慎勿牵劳。

尚有两旬日数犹赊。

今虽不同后会未晚也。

吾始还台不复多敕。

越敕。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