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
loading..
消息
×
loading..

负曝闲谈 第十一回 乡秀才省闱观光 老贡生寓楼谈艺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负曝闲谈
《负曝闲谈》 第十一回 乡秀才省闱观光 老贡生寓楼谈艺 遽园

却说江南镇江府属,有一个小地方,叫做谏璧,不过三四百户人家,大半是务农为生的。

其中有一家姓殷的,颇有积蓄,在这三四百户中,要算魁首了。

这殷家有个儿子,名唤必佑。

自幼留心书史,到了二十岁上,恰值学台岁试,报名应考,不知不觉的高高进了,自然荣耀非常。

就有镇江城里大户人家,请去教读,一年也可赚四五十吊钱的束修。

况且殷必佑本是有家,过的日子便着实宽裕了。

那年碰着朝廷恩典,特开恩榜,端午过了,看看已是乞巧之期,殷必佑便告诉东家,要去南京乡试。

东家自是应允。

殷必佑一面整顿铺盖以及考篮、书箱之类,预备动身;一面找了一个老童生同他代馆。

等到中元一过,殷必佑打开皇历,检了一个破日,约了几个同伴,径往南京。

看官,你道殷必佑为何要检破日呢?原来是取破壁而飞的预兆。

话休烦絮。

且说殷必佑顺风顺水,不上三日,到了南京。

进了旱西门,寻到石坝街预先租定的寓所。

歇息了一两日,进场录遗。

案发又高高的取了,准其一体乡试。

殷必佑自是欢喜,每日在寓里养精蓄锐,专等秋风一战。

到了初八一早抽身而起。

隔夜由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将吃食买办齐备,殷必佑一样一样放入考蓝,还对别人说:"这是功名大事,不可草率。"

收拾好了,将辫子挽了个疙瘩,把一件千针帮的背心穿在里面,还有什么铜边近光眼镜,毛竹旱烟管,戴的戴在脸上,拿的拿在手里。

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一手把考篮扛在肩上,跟着殷必佑,一路吆喝着直奔贡院而来。

远远的看见"天开文运"的灯笼点得辉煌耀目。

殷必佑往人山人海里抢将进去,早听得丹徒县门斗在那里唱名了。

殷必佑心中吃了一惊,侧着耳朵仔细一听,还不到一半。

自忖道:"还好,还好!我亏得是录遗场里取的,名字还在后头,要是有了正科举,名字排在前头,不早早点过了吗?"

等了一会,点到他了,接了卷子,一看是月字四号。

打开天地玄黄的扇子一找,巧巧在东文常引着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进了龙门,找着月字号。

号军把他的考篮接了去,归了号。

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替他铺好号板,钉起号帘,这才回去。

殷必佑忙着把吃食一齐取出,还有沙锅、风炉。

叫号军生些炭,拿出半个猪头,用水将就洗了洗,放在沙锅内。

又拿出一大把葱蒜,也不切断,就放入沙锅内了,加上两瓢浑水,煮将起来。

一会儿,扑鼻喷香的味儿已渐渐透露出来。

这时候,进来的人更加拥挤,有看朋友的,有找号军的,络绎不绝。

殷必佑坐在号子里,两眼望着沙锅,是怕有什么人横冲直撞,损伤他这宗宝货。

一会儿,听见三声炮响,夹着明远楼上呜呜呐呐的吹打,大约是封了门,进出的人觉得略略清净了,霎时,一轮红日推下西山,他的猪头也熟了。

拿出一盏风灯,插上一支蜡烛,照得号子内通明雪亮,便动手将猪头盛起,却已烂如泥了。

又把沙锅洗过,放米下去,烧起饭来。

不到一个时辰,饭也熟了。

取过碗筷,将猪头和饭,狼吞虎咽了一顿。

饭罢,收拾收拾,摊开褥子,待要想睡,无奈堂上人声嘈杂,墙下梆锣四起,闹得他不能入梦。

只得把旱烟一袋一袋的慢慢抽去,磨延时刻。

良久良久,方才入了黑甜乡。

各号的人也睡了,准备明日鏖战。

一时鼻句声大作,四面都是呼噜呼噜的,和打雷一般。

等到殷必佑一觉醒来,觉得满眼漆黑,睡得糊里糊涂的,嘴里便叫道:"小柿子,灯也灭了,还不起来拨拨啊!"这小柿子就是东家那里借来的小厮了。

一个号军正在号门外打盹,便接嘴道:"莫慌,莫慌!要火我这里打呢。"

殷必佑才知道叫错了。

号军从身上摸出镰刀火石,劈劈拍拍打了几下,打着了火,点了灯。

殷必佑问道:"有多少时候了?"

号军道:"大约三更天。"

殷必佑一场儿不言语,重新再睡。

看看参横月落,五鼓鸡鸣。

殷必佑朦胧中觉得有人推了他一下道:"先生,题纸来了!"殷必佑一听这话,一骨碌爬起,揉揉眼睛,见头题是"辞达而已矣",二题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心里便咕咚一下。

三题是"滕文公问为国"一章,诗题是"小庭月色近中秋"得秋字,五言八韵。

殷必佑将题纸折起,翻开褥子,起身下地。

要号军弄了些水,洗过了脸,把带来的晒干锅巴在开水内一冲,略放些糖,一块一块的咽了下去,这肚子也就不为难了。

先把带来的木版《大题汇海》细细的将目录一行一行查去。

头题却有一篇对题,二题只有《上律天时》一句的题目,三题全然脱空。

只得将头篇对题刻文翻出,恬吟密咏了一篇,觉得平平无奇,心中甚闷。

想了一回主意,又背了一回上下文,哪知毫不相关的,便放大了胆。

转念这"辞"字是要风华掩映的,赶忙将《文料大成》、《文料触机》、《四书类典》查查。

谁知《文料大成》刚刚缺了一本,是有文学一门的,闷不可言,只得叹了一口冷气道:"罢了!罢了!"

另取了一张纸,将刻文上的浓重字眼摘了几个下来,以备用入自己文章里面。

构思了半日,研得墨浓,蘸得笔饱,起起草来。

才得了个前八行,涂了又涂,改了又改。

看看终究不能当行出色,急得他抓耳挠腮。

好容易敷衍完了八股,藏在一边。

二题三题,亦然如此,不必细表。

等到做五言八韵诗,更觉烦难,又怕出韵,又怕失粘,又请教隔壁下江先生,说没有毛病,这才一块石头落地。

誊正了,上堂交卷,已经放过三排。

跨出头门,有些苦人想做这注买卖,抢着考篮望肩上扛,也不管站在旁边那些穿太极图的鞭子、板子和雨点般下来。

殷必佑看见考篮被一个后生接去,伸手把这后生的辫子揪牢了。

直到石坝街寓里,看这后生把考篮安在地下,一面掏出一块手巾,擦脑门子上的汗,这才把手一松,随意拿了几个钱给他。

后生去了,上了楼,几位同伴的早在那里高谈阔论了。

一个丹阳县廪生开口道:"今年的题看似容易,其实烦难。 头题‘辞达而已矣’,千手雷同,无所见长。 兄弟曾经读才才气文章的,是一个叫做韩湘南的,有一篇叫做‘文不在兹乎’,换了破承题,钞将上去,却足足的有七百多字。 诸公想想看:辞达而已矣,文不在兹乎,真是天然的转语!这种蓝本,凑巧不凑巧,现成不现成!"殷必佑听了,茅塞顿开,拱手道:"如此说来,今科一准要高中了!"那丹阳廪生道:"这也看!"面上却很露出得意之色。

旁边椅子上坐着一个溧阳县的监生,便道:"晚生是做两板股的:一股辞,一股达,其中还有个枢纽,仿佛是个一浅一深的样子。"

丹阳廪生点头道:"格局不错,只要措词得当,就可有望了。"

这溧阳监生对面有个扬州甘泉县老贡生,摇头晃脑道:"我的念给你们听。 破题是:‘辞以达意为贵,不以富丽为工也。 ’"殷必佑嗤的一笑道:"这是朱注。 "甘泉老贡生道:"惟其是朱注,别人不敢用,我所以钞他。"

丹阳廪生默然无语,溧阳监生还咂嘴弄舌的道妙。

殷必佑悄悄的扯了他一把道:"你真是没有见过文章的!用了朱注,你都要这般的佩服,少时看见我自出心裁的,不要跪下磕头么?"

甘泉老贡生愤然作色道:"你们这样,不是‘非尧舜,薄汤武’么?"言罢,登登登下楼而去。

众人见他动了气,也有埋怨殷必佑不该鄙薄他的,也有说这老贡生不自量的。

殷必佑也不理会他们,过了二场,又过了三场,便趁了原船回到镇江上岸。

又带了些土产,送与东家,择日到馆,仍旧当他的教读老夫子。

看看满城风雨,渐近重阳。

殷必佑因为自己做的文章钞出来之后,经了许多亲友称赞,他心中也觉得热蓬蓬起来了。

看官,要晓得,应考的人,在这两天也最好过,也最难过:求签问卜,测字扶乩,没有一桩不做到;如饮狂乐,如溺迷津,而且方寸中辘轳上下,正应着俗语一句说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虽然可笑,也觉可怜,这都不提。

欲知殷必佑果然中否,且听下回分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