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劝持部三归部五戒部八戒部十善部三聚部述意部第一夫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拔苦与乐。
必须崇戒。
经喻多种。
且述三五。
能涉远路。
喻之脚足。
胜持一切。
喻之大地。
生长万物。
喻之时雨。
善疗众病。
喻之良医。
能消饥渴。
喻之甘露。
接济沉溺。
喻之桥梁。
运度大海。
喻之浮囊。
照除昏暗。
喻之灯光。
防非止恶。
喻之戒善。
归趣解脱。
终籍尸罗。
庄饰法身。
喻之璎珞。
如是之喻。
亦有无量。
岂不敬之。
励意奉持也。
劝持部第二如涅槃经云。
欲见佛性证大涅槃。
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若毁净戒是魔眷属。
非我弟子。
又大品经云。
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
况能成就众生。
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
又萨遮尼揵子经云。
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疠野干身。
何况当得功德之身。
又华严经偈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又月灯三昧经。
佛说偈言。
虽有色寿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又遗教经云。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又持此戒得生诸禅定。
又奉此戒是汝大师。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又智度论云。
若求大利当坚持戒。
如惜重宝。
如护身命。
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
又如无足欲行。
无翅欲飞。
无船欲济。
是不可得。
若无净戒欲得妙果。
亦复如是。
若弃舍此戒。
虽复山居服药食草与禽兽无异。
若能持戒。
香闻十方。
名声远布。
天人爱敬。
所愿皆得。
持戒之人寿终之时。
刀风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
又地持论云。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
皆持戒所得。
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
况复大人相报。
又成实论云。
道品楼观以戒为郭。
禅定心城以戒为柱。
要佩戒印得入善众。
又萨婆多论云。
佛告比丘。
戒有四义。
故毁者重于余经。
一戒是佛法平地。
万善由之生长。
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
若无戒者则无所依。
一切众生由戒而有。
三戒是趣涅槃之初门。
若无戒者则无由得入泥洹城。
四戒是佛法璎珞。
能庄严佛法也。
又何故律初集。
以胜故。
秘故。
但诸契经不择时人说而得名经。
律则不尔。
唯佛自说。
要在僧中。
故胜也。
又依涅槃经云。
如圆护持戒乃至没命终不故犯。
佛说喻云。
如一罗刹随度海者总乞浮囊。
度者答言。
宁杀身命浮囊叵得。
罗刹复言。
不肯全施见惠其半。
彼人尔时亦不施与。
如是展转乞微尘许。
彼人尔时乃至微尘亦不施与。
菩萨摩诃萨持禁戒时亦复如是。
烦恼罗刹教化菩萨令犯四重。
护余轻者菩萨不随。
劝犯僧残菩萨不许。
劝犯波逸提菩萨不肯。
劝犯提舍尼菩萨不肯。
劝犯突吉罗菩萨不随。
故经云。
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
敬重坚固等无差别。
作是愿言。
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
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禁戒。
与居士女等而行不净。
复作是愿。
宁以热铁周匝缠身。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
复作是愿。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
终不敢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
复作是愿。
宁卧此身大热铁上。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卧敷具。
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受三百鉾。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医药。
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投热铁镬。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
复作是愿。
宁以铁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尘。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礼拜。
复作是愿。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
不以染心贪视好色。
宁以铁锥遍耳搀刺。
不以染心听受诸声。
宁以利刀割去其鼻。
不以染心贪着诸香。
宁以利刀割去其舌。
不以染心贪着美味。
宁以利斧斩斫其身。
不以染心贪着诸触。
何以故。
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又发愿言。
菩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
悉以施与一切众生。
愿令众生得清净戒。
不折戒。
不退戒。
随顺戒。
毕竟戒。
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
即得住于初不动地。
述曰。
菩萨既能如是坚持禁戒得不退果。
今劝道俗有能仰慕者。
从受三聚净戒十无尽戒二十四戒在家出家所有诸戒。
如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悉能圆护。
是真佛子。
开佛性门。
入涅槃道。
又十轮经云。
或有戒坏见不坏于圣道中堪任法器。
四句分别。
思意可知。
故涅槃经云。
放乘缓者乃名为缓。
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亦有四句分别可知。
又辩意长者子经云。
佛为辩意长者子。
要有五事行得生天。
以偈颂曰。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解脱一切受天位身安光影至不盗常大富自然钱财宝七宝为宫殿娱乐心常好男女俱不淫身体香洁净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不欺口气香言语常聪明谈论不吃蹇所说众奉用酒食不过口无有误乱意若当所生处天人常奉侍若其寿终后二十五神迎五福自然来光影甚炜烨又大庄严论云。
昔有旃陀利家生其七男。
六兄并得须陀洹道。
唯小者故处凡夫。
母人旃陀利身得阿那含果。
兄弟七人尽持五戒。
彼国常仪栴陀利行杀。
国中男女犯杀盗淫及余重罪。
尽使旃陀利杀之。
时国王召彼大兄言。
有应死之徒汝行杀之。
其拜自陈。
特愿弘恕。
我受五戒守身谨慎。
乃至蚁子亦不敢杀。
不能为非。
宁自杀身不敢犯戒。
时王奋怒敕市杀之。
复白王言。
身是王民心是我心。
恣王欲杀。
杀心不得。
仰从王命即令枭首。
次召诸弟。
五人皆言。
受戒不敢行杀。
王瞋恚盛。
尽便杀之。
次复召小子。
母子俱来。
王见母来倍复瞋怒。
前杀六子母不送行。
今召小子。
何故便来。
母曰。
愿听微言以自宣理。
前六子者尽得须陀洹道。
正使大王取彼六人碎身如尘终不兴恶如一毛发。
今此小子处在凡夫。
身虽修善未蒙道法。
是故念子。
既未得道或能失意。
畏王教令。
自惜形命。
毁戒行杀。
身坏命终入大地狱。
怜念子故是以送来。
王复问母。
前死六子尽得须陀洹道耶。
答曰。
尽得。
王复问母。
母得何道。
答曰。
得阿那含道。
王闻斯语自投于地称怨自责。
我造罪根坐不安席。
即自严办香油酥薪。
取六死尸而阇维之。
为起六偷婆与之供养。
日三忏悔。
复出财货给彼老母。
至于斋日数数忏悔。
望得罪薄免于地狱。
故涅槃经云。
须陀洹果虽生恶国。
以道力故犹故持戒。
不起杀盗淫两舌饮酒等过。
又杂宝藏经云。
昔有尊者阿罗汉字只夜多。
佛时去世。
七百年后。
出罽宾国。
时罽宾国有一恶龙。
名阿利那。
数作灾害。
时有二千罗汉。
各尽神力。
驱遣此龙。
令出国界。
其中有百罗汉。
以神通动地。
又有五百人放大光明。
复有五百人入禅定经行。
诸人各尽其神力不能使动。
时尊者只夜多。
最后往到龙池所。
三弹指言。
龙汝今出去。
不得此住。
龙即出去不敢停住。
尔时二千罗汉语尊者言。
我与尊者。
俱得漏尽解脱法身。
悉皆平等。
而我等各各尽其神力不能令动。
尊者云何以三弹指令龙远入大海也。
于时尊者答言。
我凡夫已来受持禁戒。
至突吉罗。
等心护持。
如四重无异。
今诸人者。
所以不能动此龙者。
神力不同故不能动。
又贤愚经云。
时有乞食比丘持戒清洁。
有一沙弥弟子。
护持禁戒没命不犯。
有优婆塞。
长请其师。
日别送食。
就处供养。
时优婆塞合家良贱并外作客。
唯留一女守舍。
忘不送食。
尔时尊者日时恐晚。
即告沙弥。
汝往取食。
沙弥善摄威仪到家打门。
女问是谁。
答言。
沙弥为师迎食。
女心欢喜我愿遂矣。
即与开门。
是女端正容貌殊妙。
年始十六。
淫欲火烧。
于沙弥前作诸妖媚。
摇眉顾影现染欲相。
沙弥见已念言。
此女为有风病颠狂病耶。
是女将无欲结所使欲娆毁我净行耶。
坚摄威仪颜色不变。
时女即便五体投地。
白沙弥言。
我常愿者今已时至。
我常于汝欲有所陈。
未得静便。
想汝于我亦常有心。
当与我愿。
我此舍中多有珍宝。
如毗沙门天宫宝藏。
而无有主。
汝可屈意为此舍主。
我为汝婢供给使令。
必莫违我。
满我所愿。
沙弥心念。
我有何罪遇此恶缘。
我今宁舍身命不可毁破禁戒。
又复思惟。
我若逃突女欲心盛舍于惭愧。
走外牵捉及诽谤我。
街陌人见不离污辱。
我今当于此处舍命。
方便语言牢闭门户。
我入一房作所应事。
女即闭门。
沙弥入房。
关橝门户。
得一剃刀。
心甚欢喜。
脱身衣服置于架上合掌跪向佛涅槃处。
自立誓愿。
我今不舍佛法僧不舍和尚阿阇梨。
亦不舍戒行。
正为持戒舍此身命。
愿所往生出家学道。
净修梵行尽漏成道。
即刎颈死。
血流污身。
时女怪迟趋户看之。
见户不开。
唤无应声。
方便开户。
见其已死失本容色。
欲心寻息惭结懊恼。
自拔头发分裂面目。
婉转灰土之中。
悲呼泣泪。
迷闷断绝。
其父会还打门唤女。
女默不应。
父怪其静。
使人蹋门。
开视之见女如是。
即问女言。
汝何尔耶。
女默不答。
心自思惟。
我若实对甚可惭愧。
若言沙弥毁辱我者。
则谤良善当堕地狱。
受罪无极。
不应欺诳。
即以实答。
具述前缘。
父闻女言。
心无惊惧。
即告女言。
一切诸法皆悉无常。
汝莫忧惧。
即入房内见沙弥身。
血皆污赤如旃檀。
即前作礼赞言。
善哉护持佛戒能舍身命。
载死沙弥至平坦地。
积众香木阇毗供养。
王即请师广为大众说微妙法一切见闻皆发道心。
三归部第三"此有六部"
述意部功能部神卫部归意部受法部得失部述意部第一夫三宝应化随机感益。
一音演说各得类解。
故论云。
归依佛者。
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
归依法者。
谓灭谛涅槃也。
归依僧者。
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他身尽处也。
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
故云尽处也。
故般若经云。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
由此三宝常住于世。
不为世法之所□慢。
以称宝也。
如世珍宝为生所重。
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
故名三归也。
功能部第二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
尔时长老阿难向佛而作是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能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
唯愿如来分别演说。
令诸众生得正知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假使满阎浮提须陀洹人。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
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
复以四事具足供养。
乃至灭度之后。
收其舍利起七宝塔。
同前供养。
于意云何。
得福多不。
阿难白佛。
甚多世尊。
佛言。
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
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
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阿难。
假使满西瞿陀尼斯陀含人。
满二百年如前供养。
亦不可及。
假使满东弗婆提阿那含人。
满三百年如前供养。
亦所不及。
假使满北方郁单越满中阿罗汉。
满四百年如前供养。
亦所不及。
假使满四天下辟支佛。
满十千年如前供养。
亦所不及。
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二万岁中如前供养。
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
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
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
言辞譬类所能知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
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
受已修行。
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
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
如说修行。
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能受持五戒。
尽其形寿。
如说修行。
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
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
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
复胜于前。
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
复胜于前。
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
复胜于前。
若复有人尽形寿受大比丘戒。
修行不缺。
复胜于前。
阿难闻说三归依处乃至尽寿获大功德。
叹未曾有。
是经微妙不可思议。
明甚深义。
功德广大。
难可挍量。
是故佛言。
名为希有希有经。
汝当奉行。
又善生经云。
若人受三自归。
所得果报不可穷尽。
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
受三归者其福过彼。
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
四大洲中满二乘果。
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
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
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
不可思议。
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
若起谤毁获罪无边。
以善恶例同故。
耆域调达俱出佛血。
由心善恶。
致同劫寿。
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
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
有怀妊者为其胎子。
受三自归。
生已后有知见。
复教三归。
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
亦如是教。
若买奴婢能受三归。
及以五戒。
然后买之。
不能不买。
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
然后与之。
若有施三宝物者。
从世尊闻。
称名咒愿乃得生天。
佛言。
善哉如来。
有无上知见。
审知方便皆得生天。
故知三归功力最大。
不得不受。
又法句喻经云。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
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
自知福尽甚大愁忧。
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
唯有佛耳。
于是驰往佛所。
稽首作礼。
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
未起之间其神忽出。
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
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
其主打之。
寻时伤胎。
其神即还入故身中。
五德还备复为天帝。
佛三昧觉。
赞言。
善哉天帝。
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
罪对已毕不更勤苦。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帝释闻偈。
知无常之要。
达罪福之变。
解兴衰之本。
尊寂灭之行。
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
又僧护经云。
尔时世尊告僧护比丘。
汝于海中所见龙王。
由闻法故。
虽受龙身。
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天中命尽得受人身。
弥勒出世作大长者。
财富巨亿。
为大檀越。
供养弥勒世尊及比丘僧。
四事具足。
是诸龙王犹尚能得如是功德。
况我弟子如法出家。
坐禅诵经三业具足。
必证涅槃。
尔时世尊。
无问自说云。
归依佛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佛归依法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法归依僧者得大吉利昼夜心中不离念僧又旧杂譬喻经云。
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
时有一天寿命垂尽。
有其七事为之应现。
一者项中光灭。
二者头上传饰华萎。
三者面色变。
四者衣上有尘。
五者腋下汗出。
六者身形瘦。
七者离本座。
即自思惟。
寿终之后。
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复中作子。
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
有天语言。
今佛在此为母说经。
佛为三世一切之救。
唯佛能脱卿之重罪。
何不往归。
即到佛所稽首作礼。
未及发问。
佛告天子。
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汝素所知何为忧愁。
天白佛言。
虽知天福不可得久。
恨离此座当为母猪。
以是为毒。
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
佛言。
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比丘僧。
归命佛。
归命法。
归命比丘僧。
如是日三。
天从佛教晨夜自归。
于后七日天命寿尽。
来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在母胞胎。
日三自归。
始生堕地。
亦跪自归。
其母娩身又无恶露。
母傍侍婢怖而弃走。
母亦深怪儿堕地语。
谓之荧惑。
意欲杀之。
退自念言。
我少子息。
若杀此儿父必罪我。
即具白长者所由。
父言。
止止。
此儿非凡人。
生百岁尚不晓归。
况儿堕地能自称佛。
好养视之无令轻慢。
儿遂长大。
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
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
适过儿傍。
儿言。
我和南。
舍利弗等惊怪小儿。
能礼比丘。
儿言。
道人不识我耶。
佛于天上为母说经。
我时为天当下作猪。
从佛受教自归得人。
汝岂不知耶。
比丘即禅亦寻知之。
即为咒愿。
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
佛为说法。
父母及儿内外眷属。
应时皆得阿惟越致。
自归之福也。
神卫部第三依七佛经云。
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
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
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
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
来到佛所稽首作礼。
胡跪合掌白佛言。
久闻瞿昙。
名声远振。
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
佛言。
善哉善哉。
梵志。
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
当自悔过。
生死之罪。
其劫无量。
不可称计。
梵志言诺。
受教即净身口意。
复作是言。
唯愿世尊。
施我法戒。
终身奉行。
不敢毁缺。
佛告梵志。
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
我当为汝及十方人。
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
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
梵志因问佛言。
何等是耶。
愿欲闻之。
开化十方诸受归者。
佛言。
如是灌顶善神。
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旃陀罗"汉言善月"主腹满。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陀利奢"汉言善现"主痈肿。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诃楼诃"汉言善供"主癫狂。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伽娑帝"汉言善舍"主愚痴。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志坭哆"汉言善寂"主瞋恚。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提婆萨"汉言善觉"主淫欲。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提波罗"汉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呵婆帝"汉言善住"主伤亡。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不若罗"汉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苾阇伽"汉言善术"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伽丽婆"汉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罗阇遮"汉言善王"主偷盗。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修干陀"汉言善香"主债主。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檀那波"汉言善施"主劫贼。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支多那"汉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罗婆那"汉言善吉"主五温。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三钵摩耶"汉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三摩陀"汉言善调"主注连。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戾禘驼"汉言善备"主注复。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波利陀"汉言善放"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净"主恶党。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虔伽地"汉言善品"主蛊毒。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毗梨驮"汉言善结"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支陀那"汉言善寿"主厄难。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伽林摩"汉言善游"主产乳。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阿留伽"汉言善愿"主县官。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阇利驮"汉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阿伽驮"汉言善照"主忧恼。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阿呵娑"汉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婆和逻"汉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周陀那"汉言善音"主咒诅。
四天上遣神。
名弥栗头韦陀罗"汉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
是为三十六部神王。
此诸善神。
凡有万亿河沙鬼神。
以为眷属。
阴相番代。
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
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
无所畏也。
辟除邪恶消灭不善。
梵志言诺。
唯天中天。
归意部第四如优婆塞戒经云。
长者善生言。
如佛先说。
有来乞者。
当先教令受三归依。
然后施者何耶。
云何名为三归。
佛言。
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
受于无上寂灭之乐。
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如汝所问。
云何三归者。
谓佛法僧。
佛者。
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
法者。
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
僧者。
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或有说言。
若如是者。
即是一归。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
正法常有无分别者。
如来出已则有分别。
是故应当别归依佛。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
正法常有无有持者。
如来出已则有持者。
是故应当别归依法。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
正法常有无有受者。
如来出已则有受者。
佛弟子众能禀受故。
是故应当别归依僧。
正道解脱。
是名为法。
无师独觉。
是名为佛。
能如法受。
是名为僧。
若无三归。
云何说有四不坏信。
又萨婆多论问。
云何为归。
云何为趣。
答曰。
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
趣者是口语。
复有说。
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
复有说。
信可此法。
是名为趣。
问曰。
归者为归色身。
为归法身耶。
答曰。
归法身。
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
答曰。
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
问归依佛者。
为独归一佛。
为通三世佛耶。
答曰。
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归。
不独归释迦佛。
虽指一佛为境。
发言之时理须通归。
余二法僧理亦通归。
问曰。
佛法境界尘沙无量。
何故但说三种不增不减耶。
答曰。
若废三从境。
境别尘沙。
若废境从三三归摄尽。
则该通法界。
又大庄严经论云。
我昔曾闻。
有一比丘。
常被盗贼。
一日之中坚闭门户。
贼复来至扣门而唤。
比丘答言。
我见汝时极大惊怖。
汝可内手于彼窗中。
当与汝物。
贼即内手置于窗中。
比丘以绳系之于柱。
比丘执杖开门打之一下已。
语言。
归依佛。
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
复打二下。
语言。
归依法。
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
第三打时。
复语之言。
归依僧。
贼时畏故复言归依僧即自思惟。
今此道人有几归依。
若多有者必不见放。
身体疲痛即求出家。
有人问言。
汝先作贼造诸恶行。
以何事故出家修道。
答彼人言。
我亦观察佛法之利。
然后出家。
我于本日遇善知识。
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
如来世尊实一切智。
若教弟子四归依者。
我命即绝。
佛远见斯事。
故教比丘打贼三下。
使我不死。
是故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受法部第五依毗尼母论。
三归有五种。
一翻邪。
二五戒。
三八戒。
四十戒。
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 大戒三归者。 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 有善来得戒者。 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 是名翻邪三归。 故智度论云。 先始三归后始忏悔。 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 但依五戒八戒三归。 先忏悔已。 后受三归。 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
正欲受时具修威仪。
至一出家人前。
戒师为说善恶两法。
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
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
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
次三结已。
唯有身口无教属己。
故萨婆多论云。
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
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
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 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如萨婆多论。
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
是人为得不。
答或有得不得者。
如迦尸女哑不能言。
余人为受者得。
自若能言。
不得归戒也。
又依大集经云。
妊身女人恐胎不安。
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
乃至生后身心具足。
善神拥护。
问曰。
总别云何。
答曰。
二种皆得。
故善见论云。
受有两种。
一别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
归依佛竟"法僧亦尔"二总受者。
如前受者是也。
若师教言归依佛。
弟子答言。
不正云归依弗。
若师言佛。
弟子言弗不得成。
若师及弟子言俱不正者。
不成三归。
若师教言归依佛。
弟子答尔。
或言不出口。
或逐师语不具。
又不称己名字。
并不成归。
或中边二国。
言音不同。
不相领解者不成。
若指事教解者得成。
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
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
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
汝能持不。
胡夷颔头。
答言。
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
先后云何。
答曰。
如萨婆多论云。
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
不成三归。
以三宝位差别故。
若愚痴无所晓知。
不是恶心说不次者。
自不得罪。
亦成三归。
若先知解故倒说者得罪。
亦不成三归。
问曰。
对趣云何。
答曰。
如萨婆多论云。
趣通五道皆得三归。
除重地狱。
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
皆得成归。
无受戒法。
又成实论问曰。
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
答曰。
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
故知得有。
又善见论云。
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
答曰。
如萨婆多论说。
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
故不成受。
除经中说得受八斋。
但增其善。
不得斋也。
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
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
虽律中龙神得受三归者。
此并知解人语。
识其意趣。
方与受戒。
自外愚痴猪羊蠡蛤等。
并不发归。
问曰。
渐顿云何。
答曰。
如依萨婆多论。
渐顿俱不得。
问曰。
若尔何故经论云有一语二语优婆塞等。
答曰。
此是制前。
制后不得。
问得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
答曰。
不得。
问曰。
得一年二年受不。
答曰。
随日多少受皆得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