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智慧部第六"此别三部"
述意部引证部慧益部述意部第一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
三品次第智曰无过。
故经言。
五度无智似若愚盲。
所以般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
释论又言。
佛是众生母。
般若能生佛。
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故外书云。
睿哲钦明。
乃称放勋之德。
仁义礼智。
方曰宣尼之道。
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
能排巨暗。
譬满月之照三途。
巧遣众毒。
以摩只之除万恶。
岂可任无常没守此长迷。
取相交缠我心萦结。
常多有爱恒富无明。
未达因缘不修对治。
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崇华。
滔滔爱水遂广沧溟。
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
神黄神白。
我见我知。
一脚常翘五边长炙。
食草学牛啖粪如犬。
或盛谈下谛。
宁识中道之宗。
或封执四韦。
岂寤大乘之旨。
或谓冥初生觉其永不知。
世间定常唯此为贵。
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
计自在天能成世界。
愚戆昏瞢庸鲁顽疏。
看指求月守株俟兔。
尚疑驼马宁分菽麦。
虽知欢笑。
将^3□^3□而不殊。
徒识语言。
与猩猩而不异。
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
凡是倒心皆名邪见。
五住烦恼未减一毫。
百八使缠森然尚在。
是故大士。
为求八字不惜驱命。
恐在缠中逢苦即退。
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引证部第二如华严经云。
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
作如是言。
若能投身七仞火坑。
当与汝法。
菩萨闻此欢喜无量。
作是思惟。
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
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
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
依集一切功德三昧经云。
释迦过去久远作五通仙人。
名曰最胜。
依智度论云。
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
名曰乐法。
时世无佛不闻善语。
四方求法精进不懈。
了不能得。
尔时魔变作婆罗门。
而语之言。
我有佛所说一偈。
汝能以皮为纸。
以骨为笔。
以血为墨。
书写此偈。
当以与汝乐法。
即时自念。
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
即自剥皮暴之令干。
欲书其偈。
魔便灭身。
是时佛知其志心。
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
即得无生法忍。
又涅槃经云。
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
□缠皮肉。
苏油灌之。
烧以为炷。
菩萨尔时受是大苦。
自呵其心而作是言。
如是苦者于地狱苦。
百千万分犹未及一。
汝于无量百千劫中。
受大苦恼。
都无利益。
汝若不能受是轻苦。
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
身不觉苦。
其心不退。
不动不转。
菩萨尔时应自深知。
我定当得阿耨菩提。
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
为法因缘。
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
以钉钉身投岩赴火。
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
其心不退不动不转。
菩萨当知。
我今定有不退之心。
当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经云。
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
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
一偈因缘。
舍于身命。
虽于无量殑伽沙等劫修行布施。
不如一闻菩提之事心生欢喜。
于正法所乐闻乐说。
常为诸佛诸天所念。
以念力故世间所有经典书论悉能通达。
又大方便报恩经云。
菩萨常勤求善知识。
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三界烦恼皆悉萎瘁。
菩萨志心求佛语时。
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设践热铁猛火之地。
不以为患。
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
况十二部经。
为一偈故尚不惜命。
况余财物。
闻法利益故身得安乐。
深生信心直心正见。
见说法者如见父母。
心无憍慢。
为众生故志心听法。
不为利养。
为众生故。
不为自利。
为正法故。
不畏王难肌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
先自调伏烦恼诸根。
然后听法。
又华严经云。
菩萨如是方便求法。
所有珍宝无贵惜者。
于此物中不生难想。
若得一句未曾闻法。
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得闻一偈胜得转轮圣王释提桓因梵天王处。
菩萨作是念言。
我受一句法。
设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
上从梵天而自投下。
何况小火。
我尚尽受一切诸地狱苦。
犹应求法。
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为求法故发如是心。
如所闻法心常喜乐。
悉能正观。
未曾有经云。
昔毗摩国徙陀山有一野干。
为师子所逐堕一丘井。
已经三日。
开心分死。
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恨不饴师子奈何死丘井贪命无功死无功已可恨复污人中水忏悔十方佛愿垂照我心前代诸恶报现偿皆令尽从是值明师修行尽作佛帝释闻之。
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
不闻圣教久处幽冥。
向说非凡愿更宣法。
野干答曰。
天帝无训不识时宜。
法师在下自处其上。
初不修敬而问法要。
帝释于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
忆念我昔曾见世人。
先敷高座后请法师。
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
野干升座曰。
有二大因缘。
一者说法开化天人。
福无量故。
二者为报施食恩故。
天帝白曰。
得免井厄功报应大。
云何恩不及耶。
答曰。
生死各宜。
有人贪生。
有人乐死。
有愚痴人。
不知死后更生。
违远佛法。
不值明师。
贪生畏死死堕地狱。
有智慧人。
奉事三宝。
遭遇明师。
改恶修善。
如斯之人。
恶生乐死。
死生天上。
天帝曰。
如尊所诲全命无功者。
愿闻施食施法。
答曰。
布施饥食济一日之命。
施珍宝者。
济一世之乏。
增益生死。
说法教化者。
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
是故佛说以法作施功德无量。
天帝曰。
师今此形为是业报。
为是应化。
答曰。
是罪非应。
天帝曰。
我谓是圣方闻罪报。
未知其故。
愿闻因缘。
答曰。
昔生波罗柰国波头摩城。
为贫家子。
刹利之种幼怀聪朗。
特好学习。
至年十二逐师于山。
不失时节。
经五十年。
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
皆由和尚之恩。
其功难报。
由先学慧自识宿命。
由受王位奢淫着乐。
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
时帝释与八万诸天。
从受十善。
今还天宫。
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
野干曰。
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
汝等便可愿生彼天。
多有菩萨说法教化。
七日命尽生兜率天宫。
复识宿命行十善道。
又贤愚经云。
佛在波罗柰国。
于林泽中为诸天人四辈之类显说妙法。
时虚空中有五百雁为群。
闻佛音声深心爱乐。
回翔欲下。
猎师张罗雁堕其中。
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
处父母膝上若八岁儿。
端严无比光若金山。
便自念言。
我何因生此。
即识宿命爱法果报。
即共持华下阎浮提。
至世尊所。
礼足白言。
我蒙法音生在妙天。
愿重开示。
佛说四谛得须陀洹果。
即还天上。
利益部第三又大宝积经云。
第六菩萨修行智慧。
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
何等为十。
一思惟分别定慧根本。
二思惟不舍断常二边。
三思惟因缘生起诸法。
四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
五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
六思惟无发行不断因果。
七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
八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
九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
十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
如是慧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月灯三昧经云。
佛言。
若有菩萨能行般若有十种利益。
何等为十。
一一切悉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定而无所住。
六魔王波旬不能扰乱。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能达生死海底。
九于诸众生起增上悲。
十不乐声闻辟支佛道。
又佛言。
若有菩萨信乐多闻有十种利益。
何等为十。
一知烦恼资助。
二知清净资助。
三远离疑惑。
四作正直见。
五远离非道。
六安住正路。
七开甘露门。
八近佛菩提。
九与一切众生而作光明。
十不畏恶道。
又六度集经云。
复有四种智慧具足智慧。
何等为四。
一不住断见。
二不入常见。
三了十二缘。
四忍无我行。
菩萨复有四种^2□护法具足智慧。
何等为四。
一^2□护法师如己君主。
二护诸善根。
三将护世间。
四护利益他人。
菩萨复有四种无厌足行具足智慧。
一乐于多闻无有厌足。
二乐于说法无有厌足。
三行慧无有厌足。
四行智无有厌足。
又华严经云。
佛子。
一切诸佛有十种未曾失时。
何等为十。
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善根业报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授菩萨记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随应众生示现神力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现如来身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悉行于舍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入城聚落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摄欢喜众生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难化众生而不放舍之。
为调伏故未曾失时。
一切诸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未曾失时。
佛子。
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未曾失时。
颂曰。
三涂阻隔六度相宗施戒忍进禅智开蒙四等慈照三学哀忡唯斯福利寔由心崇染净随情取舍我躬解兴或丧自妄休穷六蔽久壅八正虚融福智双感理量俱通感应缘"略引七验"
晋亭湖神庙经验魏沙门释志湛唐沙门释慧因唐沙门释慧棱唐沙门释法敏唐沙门释空藏唐司元大夫妻萧氏晋杨州江畔。
有亭湖神。
严峻甚恶。
于时有一客僧婆罗门。
名曰法藏。
善能持咒辟诸邪毒。
并皆有验。
别有小僧就藏学咒。
经于数年。
学业成就。
亦能降伏诸邪毒恶。
故诣亭湖神庙止宿。
诵咒伏神。
其夜见神。
遂致殒命。
藏师闻弟子诵咒致死。
怀忿自来夜到神庙。
瞋意诵咒。
神来出现。
自亦致死。
同寺有僧每常受持般若。
闻师徒并亡。
遂来神所。
于庙夜诵金刚般若。
至夜半中闻有风声极大。
迅速之间见有一物。
其形伟大。
壅耸惊人。
奇特可畏。
口齿长利。
眼光如电。
种种神变不可具述。
经师端坐正念诵经。
刹那匪懈。
情无怯怕。
都不忧惧。
神见形泰。
摄诸威势来至师前。
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听经讫。
师问神曰。
檀越是何神灵。
初来猛峻后乃容豫。
神答云。
弟子恶业报得如是。
是此湖神。
然甚信敬经师。
又问。
若神信敬何意前二师并皆打死。
答云。
前二师死者。
为不能受持大乘经典。
嗔心诵咒。
见弟子来逆前放骂。
专诵恶语。
欲降弟子。
弟子不伏。
于时二僧见弟子形恶自然怖死。
亦非弟子故杀二僧。
左近道俗见前二僧被杀。
谓经师亦死。
相率往看。
且见平安。
容仪欢泰。
时人甚怪。
竞共问由。
具答前意。
寔因般若威力圣教不虚。
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者众。
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
齐州山庄县人。
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
立行纯厚省事少言。
住衔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游诸禽兽而不惊乱。
常诵法华用为常业。
将终之日沙门保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庄县僧住衔草寺。
是须陀洹圣人。
今日入涅槃。
杨都道俗问志。
皆遣遥礼。
端坐气绝。
两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云。
若是二果圣人各舒两指。
湛舒一指定是初果。
收葬人头山造塔安之。
鸟兽不污。
今犹在焉。
又雍州有僧亦诵法华。
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供给。
至终置尸岩下。
余骸枯朽。
唯舌多年不坏。
又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
掘地见一处土。
其色黄白。
与傍有异。
寻见一物。
状人两唇。
其内有舌。
鲜红赤色。
以事奏闻。
问诸道人无能知者。
沙门大统法师上奏曰。
此持法华者。
令六根不坏。
殷诵千遍定感此征。
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
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
必有灵异。
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
珍奉敕至彼。
集诸持法华沙门。
各执香炉洁齐旋绕。
而祝曰。
菩萨涅槃年代已远。
像法流行奉无谬者。
请现灵感。
才始发声唇舌一时鼓动。
虽无响及而似读诵。
诸同见者莫不毛竖。
珍以状闻。
诏遣藏之石函迁于山室。
又魏太和初年北代京阉官。
自慨形残不逮余人。
旋奏乞入山修道。
出敕许之。
乃赍一部华严。
昼夜读诵。
礼悔匪懈。
夏首归山。
至六月末髭须尽生。
阴相复现。
丈夫相状宛然复旧。
具状奏闻。
高祖增信内宫惊讶。
于是北代之国。
华严转盛"右此二验见候君素集"。
唐西京大庄严寺释慧因。
俗姓于。
吴郡海盐人也。
禀灵温裕清鉴伦通。
后造长干辩法师所。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泻水一器。
青更逾蓝。
辩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余人。
踵武传灯。
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
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请问。
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8□遗。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
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诵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者矣。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唐襄州紫金寺释慧棱。
姓申屠。
凡有法论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至贞观十四年正月半。
襄州有感通寺昶法师曰。
梦见阎罗王请棱公欲讲三论。
昶公讲法华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
讲大乘经。
既有此征。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见棱气弱。
送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巳竟。
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
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
皎如目前。
说言。
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
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棱法师来。
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棱敛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春秋六十有五。
唐越州静林寺释法敏。
姓孙。
丹阳人也。
法华三论常讲不绝。
至贞观元年出还丹阳。
讲华严涅槃。
至二年。
於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
讲道俗数千庆之嘉会。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
请往静林。
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众集。
有蛇悬半身在敏顶上。
长七尺许。
作黄金色。
吐五色光。
讫讲方隐。
至夏终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
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尔前三日三夜无故暗冥。
恰至将逝。
忽放大光。
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停丧七日异香不灭。
唐京师会昌寺释空藏。
姓王氏。
先祖晋阳。
今在雍州之新丰县。
母初孕之日。
自然不食酒肉。
荤辛不尝。
以同身子密加异之。
既诞之后灵鉴日陈。
情用高远。
读诵经论。
思存拔济。
聪勤无比。
日诵万言。
至年长大。
总诵经论三百余卷。
钞摘众经大乘要句。
十有余卷。
流行于世。
贤劫千佛日礼一遍。
春夏方等。
常坐不卧。
翘勤难加。
寸阴不亏。
以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终于会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遗身于龙池寺侧。
收骨起塔。
其髅骨两耳相通。
顶有双孔眼眶合窍。
各有三焉。
弟子等追惟永往。
树碑会昌寺。
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为文。
又有释遗裕。
常诵法华。
千有余遍。
以贞观初因疾将终。
遗嘱友人慧廓曰。
比虽诵经意望灵验。
身死之后不须露骸。
埋之十载屈为发出舌根烂不。
审若不坏为起一塔。
以示经感。
言讫而终。
依嘱而埋。
至贞观十一年。
廓与知友就墓开之。
身肉都尽。
唯舌不朽。
一县士女咸睹敬仰。
以函盛舌。
于阳陆北性谷南岸为建塔铭。
识者尊严发信诵经。
又有京城西丰谷乡南福水南史村史呵誓。
少怀善念。
常诵法华。
临终之时感有异香。
氛氲满村。
埋后十年妻亡开墓同殡。
见舌鲜明异常红赤。
又萧仆射宋国公兄太府寺大卿。
荣位高贵。
国史具传。
欣怀道业。
无弃寸阴。
暗诵法华万有余遍。
兄弟各造千部法华。
书生洁净勘校无谬。
庄饰函盛。
散付流通。
请受人名各录一通。
躬自礼敬日夜一遍。
宋公自撰经疏十有余卷。
广集诸家向有半世。
采掇菁华糅以胸臆。
四时无事。
升座常讲。
至于开题之首。
每召京城名德朝野宰贵。
躬临座席以申宾主。
况卿情好读诵。
所写法华千部。
躬自勘校。
每日朝参。
必使侍人执经在前。
至于公事。
伺有闲隙。
便自勘读。
日诵一遍。
以为常式。
灵祥征迹颇难记录。
家门高远不好传述"右此四验出唐高僧传"。
唐萧氏。
是司元大夫崔义起妻。
是萧铿女。
铿是仆射之淫。
萧氏为人妒忌多瞋。
好打奴婢不信业报。
至麟德元年。
从驾到雒阳。
二年正月身亡。
死在地狱。
萧氏手下常所爱婢。
名闰玉。
年可十八。
虽是獠婢容貌端正性识聪敏。
信乐佛法。
至二月。
家内为夫人设三七日斋。
僧正食时夫人自来。
看斋枷项锁腰狱卒卫从。
余人不知。
唯此婢见。
夫人灵着此婢言。
音共夫人生平语音无异。
使传语向家内大小云。
吾^2□崔家已来。
为性多瞋。
横生嫉妒。
好打奴婢。
兼不信因果。
今至地狱受罪极重。
备经诸苦不可具说。
闻家内今三七日为吾设斋。
请求狱官放一日假。
暂来看斋。
语汝男女合家大小。
吾自共汝同住已来。
身三口四意怒三毒。
好瞋打汝兼嫉妒丈夫。
所看婢妾种种不善。
发起恶业今受报苦。
不可具陈。
愿汝男女合家大小。
内外眷属。
从汝忏悔。
愿施欢喜。
然汝男女忆吾乳餔之恩。
将吾生平受用资具。
速舍修福望拔冥苦。
至七七日为吾设斋之时。
令此功德早得成就。
吾至斋日。
更请官人望得复来。
语丈夫及儿女等。
丈夫生平急性多瞋。
不得过分瞋打奴婢。
劝信三宝恭敬上下。
修持斋戒檀忍不绝。
临去之时语男女云。
吾且将闰玉去。
使在地狱看吾受罪苦痛如何。
经五六日还放来。
令汝男女知吾受罪苦痛虚实。
作此语已闰玉即死。
唯心上暖余分并冷。
身卧在地不敢埋之。
此婢既至地狱。
见一大殿院门。
严兵守卫。
云是王殿不敢窥窬。
行至东院。
别见一厅上有大官人。
云是断罪官。
复过厅院东有地狱种种苦具。
一如图画。
夫人语婢云。
汝看吾受罪之苦。
作此语已即有种种狱卒罗刹。
扑掷夫人屠割身肉。
镬汤煎煮。
煮已还活。
活已复历诸狱铁钳抽舌。
铁鸟啄之。
复卧铁床。
飞鸟猛火一时着身。
死己还活。
活已复受诸苦。
不可具陈。
夫人苏已。
即见其父萧铿乘紫金莲华座腾空而来。
铿生平已来及历任诸官。
皆不食酒肉荤辛。
常诵法华经。
日别一遍。
恭敬三宝。
昼夜六时礼诵无阙。
今生善处。
见女受苦故来相救。
即语女云。
吾生平之日。
每劝汝生信止怒。
汝不用吾语。
今致其殃。
汝复何因。
将此婢来。
汝报父言。
为儿生平不信今受罪苦。
故将此婢看儿受罪轻重。
令传向家内男女使其生信。
父闻印可。
即语女言。
吾虽生善处。
未能全救汝苦。
汝努力自励发心兼藉家内福善共相助佐决望得出上升人天。
作此语已忽有一婆罗门师。
年少端正亦乘空而来。
语夫人云。
由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
未知此婢性识如何。
吾欲教诵经使传家内令世人生信。
夫人报云。
请师但教。
此婢聪明诵经可得。
师即先教诵金刚般若。
初受二三行有忘一二句者。
后续授之。
渐得半纸一纸。
少时诵得不忘。
复教诵药师法华。
一受不忘。
此之三部。
皆作梵音。
不作汉语。
文词典正音韵清亮。
文句皆熟。
即已放归。
临来语云。
汝至家内逢人为诵。
汉人道俗不别汝音。
令觅婆罗门善梵语者。
试看诵之。
始知善恶。
世人多有信邪事道不乐佛法。
既见汝獠婢尚能诵得三本梵经。
岂可不生信心。
傥得一人回邪入正。
非直夫人得福。
亦令汝后报不入三涂。
既受此语已放出。
至家惺了。
如旧即集家内尊卑具说夫人地狱受罪苦事。
犹恐曹主儿郎等不信。
即卧在地。
作夫人在地狱受苦之事。
或云看夫人吞热铁丸。
开口咽之。
口赤腹热如火。
或云看夫人受铁犁耕舌吐舌二三尺余。
或云看夫人受铁床苦。
身体红赤热气如火。
如是变现种种苦痛之相已。
然后苏惺。
复说见夫人父诫敕之事。
复说见婆罗门教诵经。
意夫人得出地狱上升天报。
此婢即为家内正坐而诵。
文文句句皆作梵音。
声气清亮令人乐闻。
室家大小见此善恶灵验。
罕所未闻。
夫人男女大小五体自扑。
号哭哀恸。
逾痛初亡。
道俗郡官闻者皆劝。
易心归信斋戒不绝。
麟德元年有西域四婆罗门。
来献佛束顶骨。
因亲眷属将军薜仁轨家内设斋。
诸亲聚集。
诸官人共议云。
此婢虽诵得梵经。
某等皆不别之。
故邀屈请得此四婆罗门。
至将军舍斋。
复唤得此婢。
不语四僧云在地狱中诵得。
但诳云别有婆罗门诵得此三部经。
密试虚实。
即对西僧令婢诵之。
且诵金刚般若讫。
此四婆罗门一时皆起合掌怪叹希奇未曾有也。
何因汉人能得如此。
更为药师法华讫。
弥加欢喜恭敬如师。
即译语传云。
此女何因得如此善巧音词。
文句典正经熟不错。
吾西域善能诵者。
未能如是。
此非凡人能得如此。
诸官人等始为说实。
西僧泣泪非是圣力冥加。
岂能如是言词典正。
诸官道俗见者悲叹。
深信佛法不敢轻慢。
将军因见此事。
奏上闻彻皇帝。
敕语百官。
信知佛法众圣之上冥佑所资。
孰不能信。
百官拜谢庆所未闻。
良由三宝景福恩重慈荫四生。
非臣下愚所能筹度。
圣凡受益。
岂得不信"崔大夫亦麟德二年亡宅在西京宫城东翼善坊西门大巷南壁上道至其家见婢诵经具说如是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