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四精进部第四"此别四部"
述意部懈堕部策修部进益部述意部第一夫忍行之情犹昧。
审的之旨未显。
所以策堕令心不懈。
是故经曰。
汝等比丘。
当勤精进。
十力慧日既已潜没。
汝等当为无明所覆。
又言。
阐提之人尸卧终日。
当言成道无有是处。
释论云。
在家懈怠失于俗利。
出家懒堕丧于法宝。
是以斯那勇猛诸佛称扬。
迦叶精奇如来述赞。
书云。
夙兴夜寐。
竭力致身。
乃曰忠臣。
方称孝子。
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
精进劬劳无时不可。
岂得恣其愚怀纵情憍荡。
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
道树枝条弥加枯瘁。
况复命属死王名系幽府。
奄归长夜顿罢资粮。
冥曹拷问将何酬答。
当于此时悔恨何及。
是故令者劝诸行人。
闻身余力预备前粮。
常须检校三业。
勿令违于六时。
每于昼夜。
从旦至中。
从中至暮。
从暮至夜。
从夜至晓。
乃至一时一克。
一念一刹那。
检校三业。
几心行善。
几心行恶。
几心行孝。
几心行逆。
几心行厌离财色心。
几心行贪着财色心。
几心行人天善根业。
几心行三涂不善业。
几心厌离名闻着我心。
几心贪求名闻着我心。
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
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
如是善恶日夜相违。
行者常须检校勿令放逸堕于邪网。
常省三业递相诫勖。
心口相训。
心语口言。
汝常说善莫说非法。
口还语心。
汝思正法莫思非法。
心复语身。
汝勤精进莫行懈怠。
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
如是自策足得高升。
何劳他控横起怨憎。
故经曰。
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
定生善道。
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
定生恶趣。
又如駃騠顾影驰走不同驽畜加诸杖捶。
若不自诫要假他呵。
反增触恼益罪尤深也。
懈堕部第二如菩萨本行经云。
佛告阿难。
夫懈怠者众行之累。
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
产业不举。
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
是时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不惜其躯命弃身如粪土解了无吾我虽用财宝施此事不为难勇猛如是者精进得佛疾又增一阿含经云。
若有人懈堕种不善行。
于事有损。
若能不懈堕此最精妙。
所以然者。
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
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
使弥勒在后成佛。
是故当念精进勿有懈怠。
又譬喻经云。
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
俱为沙门。
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
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
兄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果。
衣常不充。
食常不饱。
弟生象中。
为象多力。
能却怨敌。
国王所爱。
金银珍宝璎珞其身。
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
随其所须。
时兄比丘值世大俭。
游行乞食。
七日不得。
末后得少粗食。
劣得存命。
先知此象是前世弟。
便往诣象手捉象耳。
而语之言。
我昔与汝俱有罪也。
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
见前因缘愁忧不食。
象子怖惧便往白王。
王问象子。
先无人犯此象不。
象子答曰。
无他异人。
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
王即遣人觅得沙门。
问言。
至象边何所道耶。
沙门答曰。
我语象云。
我与汝俱有罪耳。
沙门向王具说如上。
王意便寤即放沙门。
又增一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
而为说法。
有一长老比丘。
向世尊舒脚而睡。
有修摩那沙弥。
年向八岁。
去世尊不远。
结跏趺坐。
计念在前。
世尊遥见长老比丘舒脚而眠。
复见沙弥端坐思惟。
便说偈言。
所谓长老者未必^2□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前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颇见此长老舒脚而睡乎。
诸比丘对曰。
如是悉见。
世尊告曰。
此长老比丘。
前五百世中常为龙身。
今设命终当生龙中。
所以然者。
无有恭敬于佛法众。
若无恭敬之心于佛法众者。
命终皆当生龙中汝等颇见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我不远端坐思惟不。
诸比丘对曰。
悉见世尊。
曰此沙弥却后七日当得四神足及得四谛之法。
以是之故常当勤加恭敬佛法之众。
又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云。
佛告诸比丘。
马有弊恶八态。
何等为八。
一态者解羁缰时掣车欲走。
二态者车驾跳踉欲啮其人。
三态者便举前两足掣车而走。
四态者便蹋车軨。
五态者使人立持轭摩身拶车却行。
六态者便傍行斜走。
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值浊泥止住不行。
八态者悬^2□餧之熟视不食。
其主牵去欲驾之时。
遽含吸噬饮食不得。
佛言。
人亦有弊恶八态。
何等为八。
一态者闻说经便走不欲乐听。
如马解羁缰掣车走时。
二态者闻说经意不解不知语所趣向。
便瞋跳踉不欲乐闻。
如马驾车时跳踉欲啮人时。
三态者闻说经便逆不受。
如马举前两脚掣车走时。
四态者闻说经便骂。
如马蹋车軨时。
五态者闻说经便起去。
如马人立持轭摩身拶车却行时。
六态者闻说经不肯听俾头斜视耳语。
如马傍行斜走时。
七态者闻说经。
便欲穷难问之。
不能相应答便死抵妄语。
如马得浊泥便止不复行。
八态者闻说经不肯听。
反念淫泆多求不欲听受。
死入恶道时乃遽欲学问行道。
亦不能复得行道。
如马悬^2□餧之熟视不肯食。
其主牵去欲驾之。
乃遽含吸噬亦不得食。
佛言。
我说马有八恶态。
人亦有八恶态。
如是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策修部第三如持世经云。
宝光菩萨于阎浮檀金佛所发于精进。
但为入如是法方便门。
二十亿岁终不生恶心。
若利养心。
又宝光菩萨如是精进十二亿岁。
未曾发起淫怒痴心。
又无量意菩萨无量力菩萨。
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
常不满腹食。
亦不卧若坐若经行。
但念五取阴相。
又大集经云。
法语比丘二万年中无有睡眠。
然后上升虚空。
一多罗树。
结跏趺坐。
满一千年不动不摇。
法喜为食。
获得比智乐说无碍。
又譬喻经云。
罗阅只国沙门。
坐自誓曰。
我不得道终不起欲睡眠心。
作锥长八寸刺两髀。
痛不得眠。
一年得道。
又薄俱罗经云。
薄俱罗称言。
我从出家以来八十年中。
末曾偃卧胁一着床背有所倚。
又遗教经云。
汝等比丘。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是故汝等常勤精进。
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譬如钻火未热而息。
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是名精进。
又智度论云。
身精进为小。
心精进为大。
外精进为小。
内精进为大。
复次佛说意业力大故。
如仙人瞋时令大国磨灭。
复次身口作五逆罪。
大果报一劫在阿鼻地狱。
受意业力。
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寿八万大劫。
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
以是故身口精进为小。
意精进为大。
如是诸经广叹精进。
一心正念速得道果。
未必要须多闻。
又智度论云。
若人欲得所闻皆持。
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
于相似事。
系念令知所不见事。
如周利槃陀迦比丘。
系心拭屣物中念忆禅定。
除心垢法乃得罗汉果。
彼人暗钝令诵扫帚两字。
犹不俱得。
得扫忘帚。
得帚忘扫。
如此蒙钝尚得圣道。
何况利人不得圣道。
天下极钝岂过于此。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
但能勤行。
纵复寡闻亦先入道。
又毗婆沙论云。
如二人俱至一方。
一乘疾马。
一乘钝马。
虽乘钝马。
以前发故。
行角所至。
信解脱人。
勤行精进。
先至涅槃。
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集经云。
佛告弟子。
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
吾念过去无数劫时。
有佛名一切度王。
是时众中有两比丘。
一名精进辩。
一名德乐止。
共听法。
精进辩者。
闻经欢喜。
应时即得阿惟越致。
神通具足。
德乐止者。
睡眠不觉。
独无所得。
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
佛者难值。
亿百千世时乃一出。
当勤精进为众作本。
如何睡眠。
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
于祇树间甫始经行。
复住睡眠。
如是烦乱不能自定。
诣泉侧坐欲思惟。
复生睡眠。
时精进辩便以善权往而度之。
化作蜂王飞趣其眼。
如欲螫之。
时德乐止惊觉而坐。
畏此蜂王须臾复睡。
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
德乐止惊心中懅悸。
不敢复睡。
时泉水中有杂色华。
种种鲜洁。
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
时德乐止端坐视之。
畏复飞来不敢睡。
思惟蜂王观其根本。
蜂王食味不出华中。
须臾之顷蜂王睡眠。
堕污泥中身体沐浴。
已复还飞住其华上。
时德乐止向蜜蜂王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其身得安隐不当复持归遍及其妻子如何堕泥中自污其身体如是为无黠毁其甘露味又如此华者不宜久住中日没华还合求出则不能当须日光明尔乃复得出长夜之疲冥如是甚勤苦时蜜蜂王向德乐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听闻无厌足不当有懈怠无益于一切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裹无智为甚迷日出众华开譬佛之色身日入华还合世尊般泥曰值见如来世当勤精进受除去睡阴盖莫呼佛常在深法之要慧不以色因缘其现有著者当知为善权善权之所度有益不唐举而现此变化亦以一切故时德乐止听闻其说。
即得不起法忍。
解诸法本逮陀邻尼。
佛告阿难。
尔时精进辩者。
今我身是。
德乐止者。
弥勒是也。
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经法。
弥勒尔时睡眠独无所得。
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
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喻经云。
昔有比丘。
日至城外旷野冢间。
路由他田乃得达过。
其主见已便兴瞋恚。
此何道人。
日此来往不修道德。
即问道人。
汝何乞士。
在吾田中纵横往来。
乃成人踪。
道人报曰。
吾有斗讼。
来求证人。
故行田中。
田主宿缘钩连应蒙得度。
便逐道人私匿从行。
见旷冢间。
尸骸狼藉。
□胀臭烂。
鸟兽食啖。
散落异处。
或有食啖尽不尽者。
有似灰鸽色者。
^2□虫吮□臭秽难近。
比丘举手语彼人曰。
此诸鸟兽是我证人。
其人问曰。
此诸鸟兽何为证人。
汝今比丘与谁共诤。
比丘报曰。
心之为病多诸漏患。
我观此骸分别恶露。
便还房室还自观身。
从头至足与彼无异。
然此心意流驰万端。
追逐幻伪色声香味细滑之法。
我今欲诫心之源本。
汝心当知。
兴起是念。
无令将吾入地狱饿鬼之中。
我今凡夫未脱诸缚。
然此心贼不见从命。
以是之故日往旷野。
为说恶露不净之想。
复与心说。
心为卒暴。
乱错不定。
心今当改无造恶缘。
时彼田主闻道人教。
以手挥泪哽咽难言。
然彼田主。
于迦叶佛十千岁中修不净想。
寻时分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
尔时比丘及彼田主。
即彼旷野大畏冢间得须陀洹道。
故知前圣后圣通诫殷勤。
不得轻怠自损来报。
眷属非久。
暂时缘合。
善恶交报。
亲疏何定。
不得偏执贪着室家。
纵得荣位暂时非久。
比见愚俗不知无常。
广事宅田爱恋妻儿。
贪求名利不知厌足。
生平不知修福。
死去还属他人。
又法句喻经说云。
昔者外国有清信士。
供养三宝初无厌极。
时有沙门与共亲友。
逮得神通。
生死已尽。
时清信士得困疾病。
医药加治不能得差。
时妇在边悲哀辛苦。
共为夫妇独受斯痛。
卿设无常我何所依。
儿女孤单何所恃怙。
夫闻悲恋应时即死。
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
妇甚啼哭不能自止。
时道人往与妇相见。
知婿命过鼻中作虫。
故欲谏喻令捐愁忧。
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
奈何和尚夫婿已死。
时妇洟鼻虫便堕地。
妇即惭愧欲以足蹈。
道人告曰。
止止莫杀。
是卿夫婿。
化作此虫。
妇白道人。
我夫奉经持戒。
精进难及。
何缘寿终堕此虫中。
道人答曰。
用卿恩爱悲哀呼嗟。
起恩爱心恋慕愁忧。
用是寿终即堕虫中。
道人为虫说经。
卿精进奉经持法。
福应生天在诸佛前。
但坐恩爱恋慕之想。
堕此虫中亦可惭愧。
虫闻其言。
心开意解。
便自克责。
即时寿终。
便得上生。
是以今者唯应检校知心善恶。
改过为福。
省己为人。
不得懈怠自损来报。
进益部第四如月灯三昧经云。
佛言。
若有菩萨能行精进。
有十种利益。
何等为十。
一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摄。
三为非人所护。
四闻法不忘。
五末闻能闻。
六增长辩才。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
九随所得食食已能消。
十如忧钵罗华不同于朽。
又大宝积经云。
第四精进有十念。
一念佛无量功德。
二念法不思议解脱。
三念僧清净无染。
四念行大慈安立众生。
五念行大悲拔济众苦。
六念正定聚劝乐修善。
七念邪定聚拔令返本。
八念诸饿鬼饥渴热恼。
九念诸畜生长受众苦。
十念诸地狱备受烧煮。
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
专念不乱。
是名正念精进。
又六度经云。
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
何等为四。
一勤于多闻。
二勤于总持。
三勤于乐说。
四勤于正行。
感应缘"略引五验"晋沙门帛僧光晋沙门竺昙猷宋沙门释僧规周沙门释慧景隋沙门释昙询晋剡隐岳山有帛僧光。
或云昙光。
未详何许人。
少习禅业。
晋永和初游于江东。
投剡之石城山。
山民咸云。
此中旧有猛兽之灾。
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
光了无惧色。
雇人开薙负杖而前。
行入数里。
忽大风雨。
群虎号鸣。
光于山南见一石室。
乃止其中安禅合掌。
以为栖禅之处。
至明旦雨息。
乃入村乞食。
夕复还中。
经三日乃见山神。
或作虎形。
或作蛇身。
竞来怖光。
光一皆不恐。
经三日又梦见山神。
自言。
移往章安县韩石山住。
推室以相奉。
尔后采薪通流道俗宗事。
乐禅来学者。
起茅茨于室侧。
渐成寺舍。
因名隐岳。
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
处山五十三载。
春秋一百一十岁。
晋太元之末。
以衣蒙头安坐而卒。
众僧咸谓依常入定。
过七日后怪其不起。
乃共看之。
颜色如常。
唯鼻中无气。
神迁虽久而形骸不坼。
至宋孝建二年。
郭鸿任剡。
入山礼拜。
试以如意撤胸。
飒然风起衣肌消散。
唯白骨在焉。
鸿大愧惧收之于室。
以塼垒其外而泥之。
画其形像。
于今尚存。
晋始丰赤城山有昙猷。
或云法猷。
炖煌人。
少居苦行习禅定。
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
乞食坐禅。
尝行到一行蛊家乞食。
猷祝愿竟。
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
猷快食无他。
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
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
猷诵经如故。
一虎独睡。
猷以如意扣虎头诃。
何不听经。
俄而群虎皆去。
有顷蟒蛇竞出。
大者十余围。
循环往复举头向猷。
经半日复去。
后一日神现形。
诣猷曰。
法师威德既重。
来止此山。
弟子辄推室以相奉。
猷曰。
贫道寻山愿得相值。
何不共住。
神曰。
弟子无为不尔。
但部属未狎法化。
卒难制语。
远人来往。
或相侵触。
人神道异。
是以去耳。
猷曰。
本是何神。
居之久近。
欲移何处去耶。
神曰。
弟子夏帝之子。
居于此山二千余年。
寒石山是家舅所治。
当往彼住。
寻还山阴庙。
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
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
赤城山有孤岩。
独立秀出干云。
猷搏石作梯升岩宴坐。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
禅学造者十有余人。
王羲之闻而故往仰。
峰高挹致。
敬而返赤。
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
并相连属。
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
上有往精舍。
得道者居之。
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
且莓苔青滑。
自终古已来无得至者。
猷行至桥所。
闻室中声曰。
知君诚笃。
今未得度。
却后十年自当来也。
猷心怅然夕留中宿。
闻行道唱萨声。
旦复欲前。
见一人须眉皓白。
问猷所之。
猷具答意。
公曰。
君生死身。
何可得去。
吾是山神故相告耳。
猷乃退还。
道经一石室。
过中憩息。
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明。
猷神色无扰。
明旦见人着单衣恰来。
曰此乃仆之所居。
昨行不在。
家中遂致搔动。
大深愧怍。
猷曰。
若是君室。
请以相还。
神曰。
仆家室已移。
请留今住。
猷停少时。
猷恨不得度石桥。
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
见横石洞开。
度桥少许。
睹精舍神僧。
果如所说。
因烧香中食。
食毕神僧谓猷曰。
却后十年自当来此。
今未得住。
于是而返。
顾看横石还合如初。
晋太元中有妖星。
帝并下敕诸国有德沙门令斋忏悔禳灾。
猷乃祈诚冥感。
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
悔过云。
横劳法师。
是夕星退。
别说云。
禳星是帛僧光。
未详孰是。
猷以大元之末卒于山室。
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
晋义熙末。
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
故见猷尸不朽。
其后欲往观者。
辄云雾所惑无得窥也"右此二验梁高僧传"。
宋沙门僧规者。
武当寺僧也。
时京兆张瑜。
于此县常请僧规在家供养。
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
无痾忽暴死。
二日而苏愈。
自说云。
五日夜二更中。
闻门衖间晓晓有声。
须臾见有五人炳炬火执信幡径来入屋。
叱喝僧规。
规因顿卧恍然。
五人便以赤绳缚将去。
行至一山都无草木。
土色坚黑有类石铁。
山侧左右白骨填积。
山数十里至三岐路。
有一人甚长壮。
被铠执杖。
问曰。
五人有几人来。
答正一人耳。
五人又将规入一道中。
俄至一城。
外有屋数十。
筑壤为之。
屋前有立木。
长十余丈。
上有铁梁。
形如^3□槔。
左右有匮贮土。
土有品数。
或有十斛。
形亦如五升大者。
有一人衣帻并赤。
语规曰。
汝生世时有何罪福。
依实说之。
勿妄言也。
规惶怖未答。
赤衣人如局吏云。
可开簿检其罪福也。
有顷吏至长木下。
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称之。
如觉低仰。
吏谓规曰。
此称量罪福之秤也。
汝福少罪多。
应先受罚。
俄有一人衣冠长者。
谓规曰。
汝沙门也。
何不念佛。
我闻悔过可度八难。
规于是一心称佛。
衣冠人谓吏曰。
可更为此人称之既是佛弟子。
幸可度脱。
吏乃复上匮称之。
秤乃正平。
既而将规至监官前辩之。
监官执笔观薄迟疑久之。
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
来曰。
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
监官愕然。
命右右收录云。
须臾见反缚向五人来。
监官曰。
杀鬼何以滥将人来。
乃鞭之。
少顷有使者称天帝。
唤道人来。
既至帝宫经见践历。
略皆金宝。
精光晃昱。
不得凝视。
帝左右朱衣宝冠饰以华珍。
帝曰。
汝是沙门。
何不勤业。
而为小鬼横收捕也。
规稽首诸佛祈恩请福。
帝曰。
汝命未尽。
今当还生。
宜勤精进。
勿屡游白衣家。
杀鬼取人亦多枉滥。
如汝比也。
规曰。
横滥之厄。
当以何方而济免之。
帝曰。
广设福业最为善也。
若不办尔可作八关斋。
生免横祸死离地狱。
亦其次也。
语毕遣规去。
行还未久。
见一精舍。
大有沙门。
见武当寺主白法师弟子慧进皆在焉。
居宇宏整资待自然。
规请欲居之。
有一沙门曰。
此是福地非君所得处也。
使者将规还至瑜家而去。
何澹之。
东海人。
宋大司农。
不信经法多行残害。
永初中得病见一鬼。
形甚长壮牛头人身。
手执铁叉昼夜守之。
忧怖屏营。
使道家作章符印录。
备诸禳绝而犹见如故。
相识沙门慧义。
闻其病往候之。
澹为说所见。
慧义曰。
此是牛头阿旁也。
罪福不昧唯人所招。
君能转心向法。
则此鬼自消。
澹之迷俍不革。
顷之遂死"右一验出冥祥记"。
周大同二年有慧景法师为寺主。
道素高洁有慧振法。
师先于寺后山上起头陀屋二间。
常有善神卫护。
普通元年四月二十日。
有新受戒僧慧征。
往屋中诵戒。
小有疲懈。
山神现形。
又着乌衣。
身长一丈。
手执索。
慧征惊惧还寺。
普通八年四月十五日。
寺僧僧覆往此屋中誓一夏诵经。
初尔一日诵习不懈。
至第二日还寺消息。
须臾之间山上石下。
声如雷电。
有一块石打屋。
僧覆惊起。
辞谢诵经不敢复眠。
大同四年四月十二日中。
竟有一客僧名法珍。
缘家在寿阳。
来寺礼拜。
仍至寺后山上。
既见石窟中旧有好泉水。
水甚清洁。
仍就此坐禅。
俄尔之间空中有声语令避去。
其都不动。
须臾虎来。
以前脚撮其头。
血流出面。
四十余日。
疮差而去。
中大同元年二月五日。
摄山神现形。
着菩萨巾披袈裟。
形貌极端正。
侍从左右三十余人。
一人捉香炉在前。
来入禅堂诣弘誓法师所。
自坐胡床。
与法师共语。
并请寺众行道。
又至其年四月四日夜。
尔时大风禅堂僧智远等。
闻外如有数十人行声。
至后夜见当户边有一木。
景智远等仍还大寺解斋。
比还开禅堂户已见此。
景在禅床坐。
见一纸书令安置故禅堂后石窟中。
慧虔初捧不移。
末道当移石窟。
即便轻举。
至其年五月十四目。
复更书一片石与景远二僧。
令于禅堂后种竹。
自称名菩提。
隋怀州柏尖山寺释昙询。
俗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逢昙准禅师。
授以禅法。
又往稠禅师所。
问其津道。
极相礼遇。
善洽禅味。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2□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
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暗失路。
忽蒙山神示道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
乃为群蜂所螫。
询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余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
致礼陈云。
弟子因病死苏。
往见阎罗王。
诘问罪当就狱。
赖蒙询师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面远访方委。
又山行值二虎斗。
累日不歇。
询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汝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何须固忿。
虎闻低头。
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
交诤不歇。
皆询往救。
略同前述。
入定鸟不乱。
兽见如偶。
又阴德感物显用藏仁。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同居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隋文重德屡送玺书。
兼赐香供重迭累载。
以开皇初年风疹忽增。
卒于柏尖山寺。
春秋八十。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户。
又感异鸟白颈赤身。
绕院空飞。
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
自然狎附。
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鸣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虓^3□。
两宵雾昏三日结惨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动人畜恓惶失据。
其哀感灵祥畴能殚记"右世二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