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谋谤篇第六十七"此有五部"
述意部咒诅部诽谤部避讥部宿障部述意部第一夫心者众病之源。
口者臧否之本。
同出异名祸福殊泒。
故知身口三业。
无非构祸之因。
眼耳六情。
悉为招舋之首。
致使谋谤圣凡拄压良善。
横受三根长辞七众。
但死生有命富贵由业。
纵加鸩毒毒不能伤。
异道兴谋谋不能害。
徒起谤心虚施祷祀。
故班婕好云。
修善尚不蒙福。
为邪欲以何望。
若鬼神有知。
不受佞邪之诉。
若其无知。
诉之何益。
良由雪山之药。
真伪颇辩。
庵罗之果。
生熟难分。
故如来在世尚不免谤。
况今是凡。
岂逃斯责。
责是宿殃时来须受。
此亦己事。
何得恨他。
然虚谤之罪。
自加涂炭。
如唇口是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空发徒染身口。
特须自省缄口慎心也。
咒诅部第二如大方广总持经云。
佛言。
善男子。
佛灭度后。
若有法师。
善随乐欲为人说法。
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
当知皆是佛之神力。
若有愚人。
实非菩萨假称菩萨。
谤真菩萨及所行法。
复作是言。
彼何所知。
彼何所解。
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
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
此谤法之人极大罪业。
堕三恶道难可出离。
若有愚人。
于佛所说而不信受。
虽复读诵千部大乘为人解脱获得四禅。
以谤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恼。
况彼愚人实无所知而自贡高。
乃至诽谤一四句偈。
当知是业定堕地狱永不见佛。
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
故得无眼报。
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
故得无舌报。
又贤愚经云。
昔佛在世时。
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罗汉果。
与诸尼众自说往昔所造善恶业行果报。
告尼众曰。
乃往过去有一长者。
其家巨富。
唯无子息。
更取小妇夫甚爱念。
后生一男。
夫妇敬重视之无厌。
大妇心妒。
私自念言。
此儿若大当摄家业。
我唐勤苦聚积何益。
不如杀之。
即取铁针刺儿腮上。
后遂命终。
小妇是疑大妇杀。
即便语言。
汝杀我子。
大妇尔时谓无罪福反报之殃。
即与咒誓。
若杀汝子。
使我世世夫为蛇螫所生儿子。
水漂狼啖自食子肉。
身现生埋。
父母居家失火而死。
作是誓已后时命终。
缘杀儿故堕于地狱受苦无量。
地狱罪毕得生人中。
为梵志女。
年渐长大适娶夫家。
产生一子。
后复怀妊满月欲产。
夫妇相将向父母舍。
至于中路腹痛遂产。
夜宿树下。
夫时别卧。
前所咒誓今悉受之。
时有毒蛇螫杀其夫。
妇见夫死即便闷绝。
后乃得苏。
至晓天明便取大儿着于肩上。
小者抱之。
洟泣进路。
路有一河。
深而且广。
即留大儿着于此岸。
先抱小者度着彼岸。
还迎大儿。
儿见母来入水趣母。
水即漂去。
母寻追之。
力不能救。
须臾之间俄尔没死。
还趣小儿狼来啖讫。
但见流血狼藉在地。
母时断绝良久乃苏。
遂前进路逢一梵志。
是父亲友。
即向梵志具陈辛苦。
梵志怜愍相对啼哭。
寻问家中平安以不。
梵志答言。
父母眷属大小近日失火一时死尽。
闻之懊恼死而复苏。
梵志将归供给如女。
后复适娶妊身欲产。
夫外饮酒日暮乃还。
妇暗闭门在内独坐。
须臾妇产。
夫在门唤。
妇产未竟。
无人往开。
夫破门入捉妇熟打。
妇陈产意。
夫瞋怒故寻取儿杀。
以酥煮之逼妇令食。
妇食子后心中酸结。
自惟薄福乃值斯人。
便弃逃走到波罗柰。
至一园中树下坐息。
有长者子。
其妇新死。
日来冢上追恋啼哭。
见此女人树下独坐。
即便问之。
遂为夫妇。
经于数日夫忽寿终。
时彼国法若其生时夫妇相爱。
夫死之时合妇生埋。
时有群贼来开其冢。
贼帅见妇面首端正。
即纳为妇。
经于数旬。
夫破他冢为主所杀。
贼伴将尸来付其妇。
复共生埋。
经于三日狐狼开冢。
因而得出。
自克责言。
宿有何罪。
旬日之间遭斯祸厄。
死而复苏。
今何所归。
得全余命。
闻释迦佛在只桓中。
即往佛所求哀出家。
由于过去施辟支佛食发愿力故。
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
达知先世杀生之业所作咒誓堕于地狱现在辛酸受斯恶报无相代者。
微妙自说。
昔大妇者今我身是。
虽得罗汉。
常热铁针从顶上入足下而出。
昼夜患此无复堪忍。
殃祸如是终无朽败。
又旧譬喻经云。
佛在世时。
有一大姓。
常好惠施。
后生一男。
无有手足。
形体似鱼。
名曰鱼身。
父母终亡袭持家业。
寝卧室内人无见者。
时有力士向王厨食。
常怀饥乏。
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
身又常不供。
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
力士自惟。
我力乃尔。
不如无手足人。
往到佛所问其所疑。
佛言。
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
汝时贫穷助其驱使。
鱼身所具与王行之。
而谓王言。
今日有务不得俱行。
若行无异断我手足。
时行者今王是也。
不行言者鱼身是也。
时佐助者汝身是也。
力士意寤。
即作沙门。
得阿罗汉道。
又百缘经云。
佛在世时。
舍卫城中有一长者。
财宝无量不可称计。
其妇产一男儿兀无有手。
产便能语。
作是唱言。
今此手者甚为难得。
深生爱惜。
父母怪之。
因为立字。
名曰兀手。
年渐长大。
见佛闻法得须陀洹果。
求佛出家。
佛告善来。
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便成沙门。
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
诸天世人所见敬仰。
时诸比丘请佛说本因缘。
佛告比丘。
此贤劫中迦叶佛时。
有二比丘。
一是罗汉。
二是凡夫。
为说法师。
时诸民众竞共请唤。
常将法师受檀越请。
后于一日法师不在。
将余者行。
瞋恚骂言。
我常为汝给使。
今将余者共行。
自今以往更为汝使令我无手。
作是语已。
各自辞退。
止不共行。
以是业缘。
五百世中受是果报。
是故唱言。
今此手者甚为难得。
由于彼时供给圣人故。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时。
尊者那罗达多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还归本处。
遥见只桓亦如血色。
怪其所以。
寻即往看。
见一饿鬼肌肉消尽支节骨立。
一日一夜生五百子。
羸瘦尪劣气力乏少。
当生之时荒闷殒绝。
支节解散。
极为饥渴之所逼切。
随生随啖终无饱足。
时那罗达多便前问言。
汝造何业今获斯报。
饿鬼答曰。
汝今可自问佛世尊。
当为汝说。
时那罗达多寻往佛所。
具问斯报。
佛告那罗达多云。
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有一长者。
金银珍宝奴婢仆使象马牛羊不可称计。
唯一夫人无有子息。
祷祀神祇求索有子。
了不能得。
时彼长者即便更取族姓家女。
未久之间便觉有娠。
其大夫人见其有娠。
便生嫉妒。
密与毒药令彼堕胎。
姊妹眷属即诣其所。
与彼大妇极共斗诤。
遂相打棒问其虚实。
其大妇者。
止欲道实恐其绞死。
止欲不道苦痛叵言。
逼切得急而作咒诅。
若我真实堕汝胎者。
令我舍身生饿鬼中。
一日一夜生五百子。
生已随啖终不饱足。
作是誓已寻即放去。
佛告那罗达多。
欲知彼时其大妇者今饿鬼是。
佛说是时。
诸比丘等皆舍恶心得四沙门果。
有发无上菩提心者。
欢喜奉行。
又法句喻经云。
琉璃王受佞臣阿萨陀等奸谋。
升殿遂将兵就只桓。
不得还宫。
与王官属战。
王与夫人夜至王舍城。
国中道饥饿啖芦菔根。
腹胀而薨。
于是琉璃拔剑入东宫斫杀兄只。
只知无常心不恐惧。
命未断间。
宫中自然音乐迎其魂神。
琉璃复由诛释种。
佛记及太史记。
却后七日当为地狱火所烧杀。
又入大乘论。
坚意菩萨说偈云。
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若从地狱出复受余恶报诸根常缺陋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谤法众生。
闻如是说于大乘中便生疑心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薄福之人不生于疑能生疑者必破诸有大悲芬陀利经偈云。
众生老病死沉没爱流海处在三界狱众苦受结缚饮血毒相害无始被烧煮痴盲失善道不能见正路生死愚暗重皆由着邪见旋回五道中譬如车轮转诽谤部第三如发觉净心经云。
时有六十初发心菩萨。
共到佛所。
五体投地礼佛足已。
于地未起悲啼雨泪。
向佛合掌而作是言。
善哉世尊。
我等业障愿分别说。
令我等辈自清净心勿复更造。
佛告彼菩萨言。
诸善男子。
汝等过去于拘留孙如来教中出家学道。
既出家已住于禁戒于戒放逸。
住于多闻于多闻放逸。
住于头陀功德皆悉损减。
于时有二法师比丘。
汝于彼所诽谤淫欲。
为多利养名闻因缘。
于彼亲友施主之家嫉妒悭贪。
于二法师所亲友檀越。
汝复破坏离散。
两舌毁辱令生疑惑。
不生信心。
信不具足。
说非善事。
时二法师所有众生。
心生敬信随顺之者。
令彼等辈断诸善根。
作诸障碍。
汝等以此业障碍故。
遂于六千二百千岁。
堕于阿鼻大地狱中。
复于四万岁堕于活地狱中。
复于二万岁堕黑绳地狱。
复于八百千岁堕热地狱。
复于彼处舍命已。
后还得人身。
于五百世中生盲无目。
以业障故所生之处。
一切暗钝忘失本心。
善根闭塞少于威力。
众皆舍弃。
常被欺□为人憎恶。
毁訾诽谤。
常生边地贫贱之处。
下种姓家。
少利养少名闻。
不为他人恭敬供养。
亦不尊重。
人所不喜。
众所厌恶。
汝等从此舍身命已。
于后五百岁中正法灭时。
还生于恶国恶人之处下种姓家。
贫穷下贱。
被他诽谤。
忘失本心。
而于善根常有障碍。
虽暂遇明还被翳暗。
汝等于彼五百岁后。
一切业障尔乃灭尽。
于后得生阿弥陀国极乐世界。
时彼如来方授汝等阿耨菩提记。
尔时六十菩萨既闻此已。
扪泪恐怖毛竖。
而作是言。
我等从今若生瞋恚过失而更造业障。
我等今日于世尊前皆悉忏悔。
于世尊所立大誓愿。
于一切所不起诸过。
尔时世尊赞彼六十菩萨言。
汝等发觉善作是愿。
当尽一切业障。
当得善根净。
尔时世尊。
而说偈言。
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着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弃舍众闹极远离无法比丘勿亲近当修兰若佛所赞不着利故得涅槃又涅槃经云。
佛在世时。
瞻波城中有大长者。
无有继嗣。
共事六师请求子息。
于后不久其妇怀妊。
长者知已往六师所问言。
为男为女。
六师答言。
生必是女。
长者愁恼。
复有知识。
语长者言。
先不闻优楼迦叶兄弟为谁弟子。
六师若是一切智者。
迦叶何故舍之从佛。
又舍利弗目揵连及频婆娑罗王。
并诸王夫人末利夫人。
诸国大长者如须达等。
如是诸人皆佛弟子。
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
故名为佛。
今者近在此住。
若欲实知当诣佛所。
尔时长者即诣佛所以事问佛。
佛言。
长者。
汝妇怀妊是男无疑。
福德无比。
长者欢喜。
六师心嫉。
以庵罗果和合毒药。
持与长者。
汝妇临月可服此药。
儿则端正产者无患。
长者受之与妇令服。
服已寻死。
六师欢喜周遍城市。
唱言。
沙门瞿昙记彼长者妇当生男。
今儿未生母已丧命。
尔时长者复于我所生不信心。
即便殡敛棺盖焚之。
我见此事欲往摧邪。
六师遥见佛往各相谓言。
瞿昙沙门至此冢间欲啖肉耶。
未得法眼者各怀愧惧。
而白佛言。
彼妇已死愿不须往。
尔时阿难语诸人言。
且待须臾。
如来不久当广开阐诸佛境界。
佛到长者所长者难言。
所言无二。
儿母已终云何生子。
我言。
长者卿于尔时都不见问母命修短。
但问所怀为是男女。
诸佛如来发言无二。
是故当知定必得子。
是时死尸。
火烧腹裂。
子从中出。
端坐火中如莲华台。
六师见已谓为幻术。
长者见喜诃责六师。
若言幻者汝何不作。
我于尔时告耆婆。
汝往火中抱是儿来。
耆婆前入火聚。
犹入清凉大河。
抱是儿还。
我受儿已告长者言。
一切众生寿命不定。
如水上泡。
众生若有重业果报。
火及毒螫并不能害。
非我所作。
是儿生于猛火之中。
火名树提。
因名树提。
又贤愚经云。
尔时舍卫国中有一婆罗门。
字曰师质。
居家大富无有子息。
诣六师所问其因缘。
六师答言。
汝相无儿。
夫妻愁苦。
往问世尊。
世尊告曰。
汝当有儿。
福德具足长大出家。
师质闻喜。
而作是言。
但使有儿学道何苦。
因请佛及僧明日舍食。
是时世尊默然许之。
明日时到佛与众僧往诣其家。
食已还归。
路游一泽。
泉水清美。
佛与比丘便往休息。
时诸比丘各各洗钵。
有一猕猴来从阿难求索其钵。
阿难恐破不欲与之。
佛告阿难。
速与勿忧。
奉教便与。
猕猴得钵。
持至蜜树盛蜜满钵。
来奉上佛。
佛告之曰。
去中不净。
猕猴即时拾却蜂虫极令净洁。
佛便告曰。
以水和之。
如语着水和调已竟奉授世尊。
世尊受已分布与僧。
咸共饮之。
皆悉周遍。
猕猴欢喜腾跃起舞。
堕大坑中即便命终。
魂归受胎于师质家。
妇便觉娠。
日月已足生一男儿。
端正少双。
当生之时家内器物自然满蜜。
师质夫妇喜不自胜。
语诸相师。
相师占善。
以初生之日蜜为瑞应。
因名蜜胜。
儿既年大。
辞父出家得阿罗汉果。
与诸比丘人间游化。
若渴乏时掷钵空中。
自然满蜜。
众人共饮咸蒙充足。
阿难白佛。
有何因缘生猕猴中。
佛告阿难。
乃往过去迦叶佛时。
有年少比丘。
见他沙门跳度渠水。
而作是言。
彼人飘疾熟似猕猴。
沙门语云。
我证四果悉办。
年少闻已衣毛皆竖。
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由悔过故不堕地狱。
由形呰罗汉故。
五百世中常作猕猴。
由前出家持禁戒故今得见我。
沐浴清化得尽诸苦。
避讥部第四如萨婆多论云。
瞿昙弥比丘尼。
是佛姨母。
来见佛来。
礼已不坐。
为女人敬难情多。
是故不坐。
又不广为尼说法故不坐。
又为止诽谤故不坐。
若坐听法外道当言。
瞿昙沙门在王宫时。
与诸婇女共在一处。
而今出家与本无异。
欲灭如是诸讥毁故。
是以不坐。
又女人鄙陋多致讥疑。
是以不坐。
又大乘方便经云。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晨朝入舍卫城次第乞食。
见众尊王菩萨与一女人同一床坐。
阿难说是语已。
即时大地六种震动。
众尊王菩萨。
于大众中上升虚空。
高一多罗树。
语阿难言。
尊者何有犯罪能住空耶。
可以此事问于世尊。
云何罪法。
云何非法。
尔时阿难忧愁向佛悔过。
如是大龙我说犯罪。
我求其过。
世尊。
我今悔过。
唯愿听许。
佛告阿难。
汝不应于大乘大士求觅其罪。
阿难。
汝诸声闻人。
于障处行寂灭定。
无有留难断一切结。
菩萨成就一切智心。
虽在宫中婇女共相娱乐。
不起魔事及诸留难。
而得菩提。
佛告阿难。
彼女人者。
当于过去五百世中为众尊王菩萨作妇。
彼女人本习气故。
见生爱着系缚不舍。
若众尊王菩萨。
能与我共一床坐者。
我当发阿耨菩提心。
尔时菩萨知彼女人心之所念。
即人入舍。
寻时思惟。
如是法门。
若内地大。
若外地大。
是一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
即于座上而说偈言。
如来不赞叹凡夫所行欲离欲及贪爱乃成天人师时彼女人闻此偈已。
心大欢喜。
即从座起向众尊王菩萨。
接足敬礼。
说是偈言。
我不贪爱欲贪欲佛所诃离欲及贪爱乃成天人师说是偈已。
我先所生恶欲之心。
今当悔过发菩提心。
愿欲利益一切众生。
尔时世尊记彼女人。
于此命终得转女身。
当成男子。
于将来世得成为佛。
号无垢烦恼。
善男子。
我念过去阿僧祇劫。
复过是数。
时有梵志。
名曰树提。
于四十二亿岁。
在空林中常修梵行。
彼时梵志过是岁已。
从林中出入。
极乐城。
见一女人。
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
即起欲心寻趣梵志。
以手执之即时躄地。
尔时梵志告女人曰。
姊何所求。
女人曰。
我求梵志。
梵志言。
我不行欲。
女曰。
若不从我。
我今当死。
尔时梵志如是思惟。
此非我法亦非我时。
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
云何于今而当毁坏。
彼时梵志强自顿拽得离七步。
离七步已生哀愍心。
如是思惟。
我虽犯戒堕于恶道。
我能堪忍地狱之苦。
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
不令是女以我致死。
尔时梵志还至女所。
以右手捉作如是言。
姊起恣汝所欲。
尔时梵志于十二年中共为家室。
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
即还具四无量心。
具已命终生梵天中。
尔时梵志即我身是。
彼女人者今瞿夷是。
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
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又慧上菩萨经云。
昔拘楼秦佛时。
有一比丘。
名曰无垢。
处于闲居国界山窟。
去彼不远有五神仙。
有一女人。
道遇大雨入比丘窟。
雨晴出去。
时五仙人见之各各言曰。
比丘奸秽。
无垢闻之。
即自踊身在于虚空。
去地四丈九尺。
诸仙见之飞处空中。
各曰。
如吾经典所记。
染欲尘者则不得飞。
便五体投地伏首谋横。
假使比丘不现神变。
其五仙人堕大地狱。
时无垢比丘今慈氏菩萨是也。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