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眷属篇第五十六校量篇第五十七眷属篇"此有四部"
述意部哀恋部改易部离着部述意部第一窃寻眷属萍移新故轮转。
去留难卜聚会暂时。
良由善恶缘别升沈殊趣。
善如难陀弃荣欲而从道。
罗云舍王位而断结。
如旃檀林旃檀围绕。
随应而度。
调御之美于兹可见。
恶如调达破僧阇王害父。
常怀毒意常结怨仇。
既同棘刺之林。
亦类蚖蛇之种。
善恶路分祸福可睹也。
哀恋部第二如须摩提长者经云。
佛在世时。
舍卫城有大长者子。
名须摩提。
是人命终。
父母宗亲及诸知识。
一时号哭哀悼躄踊。
称怨大唤闷绝于地。
或有唤父母兄弟者。
或有呼夫主大家者。
如是种种号啕啼哭。
又有把土而自坌者。
又有持刀断其发者。
譬如有人毒箭入心苦恼无量。
或有以衣自覆而悲泣者。
譬如大风鼓扇林树枝柯相枨。
又如失水之鱼宛转在地。
又如斩截大树崩倒狼藉。
以如是楚毒而加其身。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
彼诸大众何故哀号悲泣如是。
阿难具以白佛。
唯愿世尊。
为度一切。
可往至彼。
诸佛世尊不以无请而有不说。
我今为彼诸人劝请于佛。
世尊以大慈悲愿往至彼。
尔时如来受阿难请。
即往其家。
是时彼诸人等。
遥见世尊。
各各以手拭面前来迎佛。
既至佛所头面礼足。
悲哀鲠塞不能发言。
正欲长叹。
以敬佛故不敢出息。
噎气而住。
尔时佛告长者父母等。
汝等何故悲泣懊恼着此幻法。
是诸人等同时发言。
而白佛言。
世尊。
是城中唯有此。
人聪明智慧端正殊妙。
年既盛壮。
于诸人中为无有上。
又复多饶财宝仓库盈溢。
车马衣服奴婢使人。
如是悉备无所乏短。
一旦命终。
是故我等。
悲泣恋慕不能自胜。
善哉世尊。
愿为我等方便说法得离诸恼。
从今已后更不复受如是诸苦。
尔时世尊告长者父母宗亲知识及诸大众。
汝等曾见有生不老病死不。
诸人白佛言。
未曾见也。
佛复告诸大众。
汝等欲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
莫复念是恩爱之缚。
标心正见归命三宝。
所以者何。
于诸世间无过佛者。
能导盲冥愚痴之众。
佛所说法即是良药。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十方世界中生者无不死生死往来道唯法能除灭无有十方刹命终能济者唯佛能除断是故归命佛若人作不善好行十恶者心常怀憍慢不敬于三宝不能净持戒懈怠不精进如是诸人等皆名之为死无常计有常不净计有净实苦而言乐无我计有我众生生死中深着于倒见千万亿劫中不知生死本若有人能解真实大法者能知此非常最为大苦本若人见垢浊断际三毒本必能得成就无上之大法尔时长者诸眷属等闻佛所说。
悲苦皆息并获道果。
又法句喻经云。
昔有婆罗门。
少年出家。
学至六十不能得道。
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
然后归家娶妇为居家。
生得一男端正可爱。
至年七岁书学聪慧。
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
卒得重病一宿命终。
梵志怜惜不能自胜。
伏其尸上气绝复苏。
亲族谏喻夺尸殡敛。
埋着城外。
梵志自念。
我今啼哭。
计无所益。
不如往至阎罗王所先乞索儿命。
于是梵志沐浴斋戒。
赍持华香发舍而去。
所在问人。
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
展转前行。
行数千里至深山中。
见诸得道梵志。
复问如前。
诸梵志问曰。
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
答曰。
我有一子。
辩慧过人。
近日卒亡。
悲穷懊恼不能自解。
欲至王所求乞儿命。
还将归家养以备老。
诸梵志等。
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之处。
非是生人所可得到也。
当示卿方。
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
其中有城。
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
阎罗王常以四月四日案行必过此城。
卿持斋戒往必见之。
梵志欢喜奉教而去。
到其川中见好城郭。
宫殿屋舍如忉利天。
梵志诣门烧香翘脚。
祝愿求见阎罗王。
王敕守门人引见之。
梵志启言。
晚生一男欲以备老。
养育七岁近日命终。
唯愿大王。
垂恩布施还我儿命。
阎罗王言。
所求大善。
卿儿今在东园中戏。
自往将去。
梵志即往。
见儿与诸小儿共戏。
即前抱之。
向之啼泣曰。
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
汝宁不念父母辛苦以不。
小儿惊唤逆呵之曰。
痴騃老翁不达道理。
寄住须臾名人为子。
勿妄多言不如早去。
今我此间自有父母。
邂逅之间唐自手抱。
梵志怅然涕泣而去。
即自念言。
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
当往问之。
于是梵志即还佛所。
时佛在舍卫只桓为大众说法。
梵志见佛稽首作礼。
具以本末向佛陈之。
实是我儿不肯见名。
反谓语我为痴騃老翁。
寄住须臾认我为子。
永无父子之情。
何缘乃尔。
佛告梵志。
汝实愚痴。
人死神去便更受形。
父母妻子因缘合居。
譬如寄客起则离散。
愚迷缚着计为己有。
忧悲苦恼不识本根。
沉溺生死未央休息。
唯有慧者不贪恩爱。
觉苦舍习勤修经戒。
灭除识想生死得尽。
梵志闻已豁然意解。
即于座上得罗汉道。
又大法炬经云。
佛言。
一切众生皆悉随其形类而置名字。
如鸟雀等。
而彼饿鬼众生之中。
无有决定差别名字。
勿谓天定天也。
人定人也。
饿鬼定饿鬼也。
如一事上有种种名。
如一人上有种种名。
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
亦复如是。
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
于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
云何可得呼其名也。
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
于一念中种种变身。
改易部第三如法句喻经云。
昔佛在舍卫国。
为天人说法。
时城中有婆罗门长者。
财富无数。
为人悭贪不好布施。
食常闭门不喜人客。
若有其食时。
辄敕门士坚闭门户。
勿令有人妄入门里乞丐求索。
尔时长者欻思美食。
便敕其妻令作饭食教杀肥鸡。
姜椒和调煮之令熟。
饭食饤饾即时已办。
敕外闭门。
夫妻二人坐一小儿。
着聚中央便共饮食。
父母取鸡肉着儿口中。
如是数数初不有废。
佛知此长者宿福应度。
化作沙门。
伺其坐食现出坐前。
便祝愿云。
但言多少布施可得大福。
长者举头见化沙门。
即骂之言。
汝为道人而无羞耻。
室家坐食何为唐突。
沙门答曰。
卿自愚痴不知羞耻。
今我乞士何故惭羞。
长者问曰。
吾及室家自共娱乐何故惭羞。
沙门答曰。
卿杀父妻母。
供养怨家不知惭耻。
所谓乞士何不惭羞。
于是世尊。
即说偈言。
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冢愚人当汲汲虽狱有钩鍱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饰深着爱其牢慧说爱为狱深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亲欲能安长者闻偈惊而问之。
道人何故说此。
答曰。
案上鸡者是卿先世时父。
以悭贪故常生鸡中为卿所食。
此小儿者往作罗刹。
卿作贾客大人乘船入海。
舟辄失流堕罗刹国中为罗刹所食。
如是五百世。
寿尽来生为卿作子。
以卿余罪未毕故来欲相害耳。
今是妻者。
是卿先世时母。
以恩爱深固今还与卿作妇。
今卿愚痴不识宿命。
杀父养怨。
以母为妻。
五道生死轮转无际周旋五道。
谁能知者。
唯有道人见此睹彼。
愚者不知岂不惭耻于是长者句^2□然。
毛竖如畏怖状。
佛现威神令识宿命。
长者见佛即识宿命。
寻则忏悔谢过便受五戒。
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又杂宝藏经云。
佛时游行到居阿罗国。
便于中路一树下坐。
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罗。
系属于人井上汲水。
佛语阿难。
往索水来。
阿难承佛敕即往索水。
尔时老母闻佛索水。
自担罐往。
既到佛所放罐着地。
直往抱佛。
阿难欲遮。
佛言莫遮。
此老母者。
五百身中曾为我母。
爱心未尽是以抱我。
若当遮者沸血从面门出而即命终。
既得抱佛。
呜其手足。
在一面立。
佛语阿难。
往唤其主。
其主来至头面礼佛却住一面。
佛语主言。
放此老母使得出家。
若出家者当得罗汉。
主便即放。
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故得罗汉。
尔时为徒众主骂诸圣尼为婢。
今属于他。
五百身中常为我母。
遮我布施常生贫贱。
又贤愚经云。
舍卫国中有豪富长者。
唯无子息。
每祷祀神祇求索一子。
精诚□笃妇便怀妊。
日月满足生一男儿。
其儿端正世所希有。
父母宗亲共相合集。
诣大江边饮食自娱。
临河不固失儿堕水。
寻时搏撮竟不能得。
父母怜念绝气复苏。
其儿功德竟复不死。
至河水中随水沉浮。
时有一鱼吞此小儿。
虽在鱼腹犹复不死。
时有小村而在下流。
有一富家亦无子姓。
种种求索困不能得。
而彼富家常令一奴捕鱼贩卖。
其奴捕得吞小儿鱼。
割腹看之得一小儿。
面貌端正得已欢喜。
我家由来祷祠求索。
精诚报应故天与我。
即便摩抆乳哺养之。
时彼上村父母追索此是我儿于彼河失。
今汝得之。
愿以见还。
时彼长者而答之曰。
我家由来祷祠求子。
今神报应赐我一儿。
君之亡儿竟何所在。
纷纭不了诣王求断。
于是二家各引道理。
王闻其说靡知所如。
即为二家共养此儿。
至儿长大各为娶妇。
安置家业二处异居。
此妇生子即属此家。
彼妇生儿即属彼家。
时二长者各随王教。
其儿长大俱为娶妇。
供给所须无有乏短。
其儿白二父母请求出家。
父母心爱不能距逆。
即便听许。
即往佛所求索入道。
佛即听之。
赞言善来。
头须自堕即成沙门。
字曰重姓。
佛为说法得尽诸苦。
即于座上成阿罗汉。
阿难白佛。
不审世尊。
此重姓比丘。
本造何行种何善根。
而今生世堕水鱼吞而故不死。
佛告阿难。
汝且听之。
吾当为说。
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
集诸大众为说妙法。
时有长者来至会中。
闻受三归受不杀戒。
复以一钱布施彼佛。
由是之故世世受福无有乏短。
佛告阿难。
尔时长者今重姓比丘是也。
由施一钱九十一劫常富钱财。
至于今世二家供给。
受不杀戒故堕水鱼吞不死。
受二自归故今值我世得阿罗汉道。
又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云。
尔时舍卫城有大富长者。
财宝无数家无亲子。
恐终后没官。
夫妇祷祠归命三宝。
精勤不懈便得怀躯。
妇人黠者有五事应知。
一知夫婿意。
二知夫婿念不念。
三知所因怀躯四别知男女。
五别知善恶。
是妇报长者。
我已怀躯。
长者欢喜。
月满生男。
加五乳母供养抱持。
长大索得好妇。
其儿夫妇行园。
园中有树。
名曰无忧。
华色鲜白絮弱绯色。
妇语夫言。
欲得此华。
夫便上树为取此华。
树枝细劣即时摧折。
儿便堕死。
父母闻之奔趣抱头。
摩挲占视永绝不苏。
父母悲哀五内摧伤。
众客见之亦代哀痛。
佛与阿难。
因入城见愍独一子而堕树死。
佛告长者。
人生有死。
物成有败。
对至命尽不可避藏。
捐去忧念勿复忧戚。
佛语长者。
此儿本从忉利天上寿尽来生卿家。
卿家寿尽便生龙中。
金翅鸟王即取啖之。
三处父母一时共啼哭。
为是谁子。
佛即说偈言。
天上诸天子为是卿子乎为在诸龙中龙神之子耶时佛自解言非是诸天子亦非为卿子复非诸龙子生死诸因缘无常譬如幻一切不久立譬若如过客佛语长者。
死不可离。
去不可追。
长者白佛。
此儿宿命罪福云何。
佛言。
此儿前世好喜布施。
尊敬于人。
缘此福德生豪富家。
喜猎伤害。
令身命短。
罪福随人如影随形。
长者踊跃逮得法忍。
离着部第四如十住毗婆沙论云。
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车马等物。
增长贪求无有厌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
家是无足如火焚薪。
家是无息觉观相续。
家是苦性如怨诈亲。
家是障碍能妨圣道。
家是斗乱共相违诤。
家是多瞋呵责好丑。
家是无常虽久失坏。
家是众苦驰求守护。
家是疑处犹如怨贼。
家是颠倒贪着假名。
家是伎人种种妄饰。
家是变异贪必离散。
家是假借无有实事。
家如眠梦富贵则失。
家如朝露须臾变灭。
家如蜜滴其味甚少。
家如棘丛欲刺伤人。
家如铁虫觉观常唼。
如是等患不可具述。
是故在家菩萨当如是观知其家过。
在家妻子眷属奴婢财物等不能作救作归。
非我善友。
是故宜当急舍离之。
又无始已来一切众生。
于六道中互为父子。
亲疏何定。
故偈云。
无明蔽慧眼数数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子贪着世间乐不知有胜事怨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是故我方便莫生憎爱心若起憎爱心不能通达法又大菩萨藏经云。
舍利子。
若有众生味着男女妻妾诸女色欲。
当知即是味着砾石之雹。
即是味着利刀之刃。
则是味着大热铁丸。
即是味着坐热铁床。
即是味着热铁几磴。
舍利子。
若有味着华鬘香涂。
即是味着热铁华鬘。
亦是味着屎尿涂身。
舍利子。
若有摄受居处舍宅。
当知摄受大热铁瓮。
若有摄受奴婢作使。
当知摄受地狱恶卒。
若有摄受象马驼驴牛羊鸡豕当知摄受地狱之中黑驳猪狗。
又是摄百踰缮那禁卫之卒。
取要言之。
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色欲。
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
舍利子。
宁当依附千踰缮那量大热铁床。
极热遍热猛焰洞然。
于彼父母所给妻妾诸女色欲。
乃至不以染爱之心远观其相。
何况亲附抱持之者。
何以故。
舍利子。
当知妇人是众苦本。
是障碍本。
是杀害本。
是系缚本。
是忧愁本。
是怨对本。
是生盲本。
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当知妇人如热铁华散布于地足蹈其上。
当知妇人于诸邪性流布增长。
舍利子。
何因缘故。
名为妇人。
所言妇者。
名加重担。
何以故。
能使众生受重担故。
能使众生持于重担有所行故。
能使众生荷于重担遍周行故。
能令众生于此重担心疲苦故。
能令众生为于重担所煎迫故。
能令众生为于重担所伤害故。
舍利子。
复以何缘名之为妇。
所言妇者。
是诸众生所输委处。
是贪爱奴所流没处。
是顺妇者所输税处。
是妇媚者所迷惑处。
是妇胜者所归投处。
是屈妇者所凭仗处。
妇自在者所放逸处。
为妇奴者所疲苦处。
随妇转者所欣仰处。
舍利子。
以如是等诸因缘故。
名是诸处以之为妇。
又杂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三种子。
何等为三。
有随生子。
有胜生子。
有下生子。
何等为随生子。
谓子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子亦随学不杀等。
是名随生子。
何等为胜生子。
若父母不受不杀等。
子能受不杀等。
是名胜生子。
何下生子。
若子父母不受不杀等。
子亦不能受不杀等。
是名下生子。
又五无返复经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时有一梵志。
从罗阅只国来欲得学问。
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田。
毒蛇螫杀其子。
其父犹耕如故不看。
其子亦不啼哭。
梵志问曰。
此是谁儿。
耕者答言。
是我之子。
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
耕者答曰。
人生有死。
夫盛有衰。
善者有报。
恶者有对。
愁忧啼哭无益死者。
卿今入城。
我家某处愿过语之。
吾子已死。
持一人食来。
梵志自念。
此是何人而无返复。
儿死在地情不愁忧。
反更索食。
此人不慈无复此比。
梵志入城诣耕者家。
见死儿母即便语之。
卿儿已死。
其夫寄信。
持一人食来。
梵志曰。
何以不念子耶。
儿母即为梵志说譬喻言。
儿来托生我亦不呼。
儿今自去非我能留。
譬如行客因过主人。
客今自去何能得留。
我之母子亦复如是。
去来进止非我之力。
随其本行不能救护。
复语其姊。
卿弟已死何不啼哭。
姊复说譬喻向梵志言。
譬如巧师入山斫木。
缚作大筏安置水中。
卒逢大风吹破筏散。
随水流去。
前后分张不相顾望。
我弟亦尔。
因缘和合共一家生。
随命长短死生无常。
合会有离我弟命尽各自所随不能救护。
复语其妇。
卿夫已死何不啼哭。
妇说喻向梵志言。
譬如飞鸟暮宿高树。
同止共宿。
伺明早起。
各自飞去。
行求饮食。
有缘即合。
无缘即离。
我等夫妇亦复如是。
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
复语其奴。
大家已死何不啼哭。
奴复说譬喻言。
我之大家因缘和合。
我如犊子随逐大牛。
人杀大牛。
犊子在边不能救护大牛之命。
愁忧啼哭无所补益。
梵志闻已心感自责不识东西。
我闻此国孝顺奉事恭敬三宝。
故从远来欲得学问。
既来到此了无所益。
更问行人。
佛在何许。
欲往问之。
行人答言。
近在祇洹精舍。
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
合掌低头默无所说。
佛知其意。
谓梵志曰。
何以低头愁忧不乐。
梵志曰。
所愿不果违我本心。
是故不乐。
佛语梵志。
有何所失愁忧不乐。
梵志对曰。
我从罗阅只国来欲得学问。
既来到此见五无返复。
佛问梵志。
何等五无返复。
梵志曰。
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
儿死在地。
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无愁悲。
是为大逆。
佛言不然。
不如卿语。
此之五人最为返复。
知身非常身非己有。
往古圣人不免斯患。
何为凡夫大啼小哭无益死者。
世俗之人无所识知。
生死流转无有休息。
梵志心开意解。
我闻佛说。
如病得愈。
盲者得视。
如暗得明。
于是梵志即得道迹。
一切死亡不足啼哭。
灭死防生非愁忧法。
死者身归于土。
生者种持产业。
欲为亡者。
请佛及僧烧香供养。
读诵经书日日作礼。
复能布施三宝。
最是为要。
梵志稽首为佛作礼。
欢喜奉行。
颂曰。
眷属多孜扰染着乱心神亲疏未可定何得偏憎怜干城无片实渴鹿诤焰尘息心上空响废念心源真感应缘"略引七验"
晋居士杜愿晋居士董青建宋居士袁廓宋居士卞悦之唐沙门释慧如唐居士王会师唐居士李信晋杜愿字永平。
梓橦涪城人也。
家巨富有一男名天保。
愿爱念。
年十岁。
泰元三年暴病而死。
经数月日家所养猪生五子。
一子最肥。
后官长新到。
愿将以作礼捉就杀之。
有一比丘忽至愿前谓曰。
此猪是君儿也。
如何百余日中而相忘乎。
言竟忽然不见。
四顾寻视见在天西腾空而去。
香气充布弥日乃歇。
晋董青建者。
不知何许人。
父字贤明建元初为越骑校尉。
建母宋氏孕建时。
梦有人语云。
尔必生男。
体上当有青志。
可名为青建。
及生如言。
即名焉。
有容止美言笑。
性理宽和家人未尝睹其愠色。
见者咸异之。
至年十四而州迎主簿。
建元初皇储镇樊汉为水曹参军。
二年七月十六日寝疾。
自云必不振济。
至十八日。
临尽起坐谓母曰。
罪尽福至缘累永绝。
愿母自割不须忧念。
因七声大哭声尽而绝。
将殡丧斋前。
其夜灵语云。
生死道乖勿安斋前。
自当有造像道人来迎丧者。
明日果有道人来名昙顺。
即依灵语向昙顺说之。
昙顺曰。
贫道住在南林寺造丈八像。
垂成贤子乃有此感应。
寺西有少空地。
可得安丧也。
遂葬寺边。
三日其母将亲表十许人墓所致祭。
于墓东见建。
如生云。
愿母割哀还去。
建今还在寺住。
母即止哭而还。
举家菜食长斋。
至闰月十一日。
贤明梦见建云。
愿父暂出东斋。
贤明便香汤自浴斋戒出东斋。
至十四夜于眠中闻建唤声。
惊起见建。
在斋前如生。
时父问汝往在何处。
建云。
从亡来住在练神宫中。
满百日当得生忉利天。
建不忍见父母兄弟哭泣伤恸。
三七日礼诸佛菩萨请四天王。
故得暂还。
愿父母从今以后勿复啼哭祭祠。
阿母已发愿求见建。
建不久当命终。
即共建同生一处。
父寿可得七十三。
命终之后当三年受罪报。
勤苦行道可得免脱。
问曰汝从夜中来。
那得有光明。
建曰。
今与菩萨诸天共下。
此其身光耳。
又问云。
汝天上识谁。
建曰。
见王军骑张吴兴外祖宋西河。
建曰。
非但此一门中生。
从四十七年以来至今七死七生。
已得四道果。
先发七愿愿生人间。
故历生死。
从今永毕得离七苦。
建临尽时见七处生死。
所以大哭者与七家分别也。
问云。
汝皆生谁家。
建曰。
生江吏部羊广州张吴兴王车骑萧吴兴梁给事董越骑等家。
唯此间生十七年。
余处正五三年耳。
自今以后毒厉岁多。
宜勤修功德。
建见世人死多堕三涂。
生天者少勤精进可得免度。
发愿生天亦得相见。
行脱差异无相值期。
又问云。
汝母忧忆汝垂死。
可令见汝不。
建曰。
不须相见。
益怀煎苦耳耶。
但依向言说之。
诸天已去不容久住。
惨有悲色忽然不见。
去后竹林左右犹有香气。
家人亦并闻余香焉。
建云。
所生七家江概羊希张永王玄。
宋谟萧惠明梁季父也。
贤明遂以出家名法藏也。
宋袁廓字思度。
陈郡人也。
元徽中为吴郡丞。
病经少日奄然如死。
但余息未尽。
棺榇之具并备。
待毕而殓。
三日而能转动视瞬。
自说云。
有使者称教。
唤廓随去。
既至有大城池。
楼堞高整阶闼崇丽。
既命廓进。
主人南面陛森然。
威饰冠自。
执刀者点廓坐。
坐定温凉毕设酒炙果粽葅肴等。
廓皆尝进。
种族形味不异世中。
酒数巡行。
主人谓廓曰。
身主簿不幸。
閤任有阙。
以君才颖故欲相屈。
当能顾怀不。
廓意亦知是幽途。
乃固辞。
凡薄非所克堪。
加少穷孤兄弟零落。
公私二三乞蒙恩放。
主人曰。
君当以幽显异方故有辞耳。
此间荣禄资待身口服御。
乃当胜君世中。
勤勤之怀甚贪共事。
想必降意副所期也。
廓复固请曰。
男女藐然并在龆□。
仆一旦恭任。
养视无托。
父子之恋理有可矜。
廓因流洟稽颡。
主人曰。
君辞让乃尔。
何容相逼。
愿言不获深为叹恨。
就案上取一卷文书。
句点之。
既而廓谢恩辞归。
主人曰。
君不欲定省先亡乎乃遣人将廓行。
经历寺署甚众。
末得一垣城门楯并黑囹圄也。
将廓入中斜趣一隅。
有诸屋宇骈填衔接。
而甚陋弊。
次有一屋。
见其所生母羊氏。
在此屋中容服不佳。
甚异平生。
见廓惊喜。
户边有一人。
身面疡痍形类甚异。
呼廓语。
廓惊问其谁。
羊氏谓廓曰。
此王夫人汝不识耶。
王夫人曰。
吾在世时不信报应。
虽复无甚余罪。
正坐鞭挞婢仆过苦。
故受此罚。
亡来楚毒殆无暂休。
今特少时宽隙耳。
前唤汝姊来望以自代。
竟无所益徒为忧聚。
言毕洟泗。
王夫人即廓嫡母也。
廓姊时亦在其侧。
有顷使人复将廓去。
经涉衖陌。
闾里整顿似是民居。
末有一宅竹篱茅屋。
见父披被着巾凭案而坐。
廓入门。
父扬手遣廓曰。
汝既蒙罢可速归去。
不须来也。
廓跪辞而归。
使人送廓至家而去。
廓今太子洗马是也。
宋居士卞悦之。
济阴人也。
作朝请居在潮沟。
行年五十未有子息。
妇为取妾。
复积载不孕。
将祈求继嗣。
千遍转观世音经。
其数垂竟妾便有娠。
遂生一男。
元嘉十八年已五岁"右四验出冥祥记"。
唐京城真寂寺沙门慧如。
少精勤苦行。
师事信行。
信行亡后奉尊其法。
隋大业中因坐禅修定。
遂七日不动。
众皆叹异之。
以为入三昧也。
既而慧如开目洟泣交流。
僧众怪问之。
答曰。
火烧脚痛待视疮毕乃说。
众皆怪问。
慧如曰。
被阎罗王请行道七日满。
王问。
须见先亡知识不。
如答欲见二人。
王即遣唤一人。
唯见龟来舐慧如足。
目中泪出而去。
更一人者云。
罪重不可唤令就见之。
使者引慧如至狱门。
门闭甚固。
使呼守者。
有人应声。
使者语慧如。
师急避道莫当门立。
如始避而门开。
大火从门流出。
如锻星迸。
着如脚被之。
举目视门。
门已闭讫。
竟不得相见。
王施绢三十匹。
固辞不许。
云已遣送后房。
众僧争往房视之。
则绢在床矣。
其脚烧疮大如钱。
百余日乃愈。
至武德初年卒。
真寂寺即今化度寺是"右一验出冥报记之"。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会师者。
其母先终。
服制已毕。
至显庆二年内。
其家乃产一青黄母狗。
会师妻为其盗食。
乃以杖击之数下。
狗遂作人语曰。
我是汝姑。
新妇杖我大错。
我为严酷家人过甚。
遂得此报。
今既被打羞向汝家。
因即走出。
会师闻而洟泣抱以归家。
而复还去。
凡经四五。
会师见其意正乃屈请市北大街中。
正是己店北大墙。
后作小舍安置。
每日送食。
市人及行客就观者极众。
投饼与者不可胜数。
此犬常不离此舍。
过斋时即不肯食。
经一二岁莫知所之。
唐居士李信者。
并州文水县之太平里人也。
身为隆政府卫士。
至显庆年冬。
随例往。
朔州赴番。
乘赤草马一匹并将草驹。
是时岁晚凝阴风雪严厚。
行十数里马遂不进。
信以番期逼促挝之数十下。
马遂作人语。
谓信曰。
我是汝母。
为生平避汝父将石余米乞女故获此报。
此驹即是汝妹也。
以力偿债向了。
汝复何苦敦逼如是。
信闻之惊愕流洟不能自胜。
乃拜谢之。
躬驮鞍辔谓曰。
若是信娘当自行归家。
马遂前行。
信负鞍辔随之至家。
信兄弟等见之悲哀相对。
别为厂枥养饲有同事母。
屈僧营斋。
合门莫不精进。
乡闾道俗咸叹异之。
时工部侍郎温无隐。
歧州司法张金停俱为丁艰。
在家闻而奇之。
故就信家顾访。
见马犹在。
问其由委。
并如所传"右二验出冥报拾遗"。
校量篇第五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施田部十地部福业部罪业部杂行部方土部述意部第一盖闻睿知一揆图度万端。
业行黑白受报升降。
大小方音长短别域。
德有隐显行有浅深。
是以群圣降迹缘感斯应。
或标奇显相。
或韬形晦迹。
轨辙虽殊弘道罔异。
若不校量罕知优劣也。
施田部第二如菩萨本行经云。
佛告须达。
过去世时有一婆罗门。
名曰比蓝。
端正无比聪慧第一。
财富无量不可忆数。
比蓝财宝所有皆悉非常。
我不用之。
欲施穷乏。
即设大坛。
人民云集皆来至所。
时比蓝欲澡自手倾于军持。
而水不出。
大用愁忧。
今我大祠将有何过而水不出。
即时天人于虚空中语比蓝言。
汝施大好无能过者。
但所施人尽是邪伪倒见之徒。
不堪受汝恭敬之施。
以是之故水不能出。
于是比蓝闻天人语意便开解。
即作誓言。
今我所施用成无上正真之道。
审如所愿者。
今我泻水当堕我手。
作誓愿已便倾澡瓶水即堕手。
诸天赞言。
如汝所愿成佛不久。
尔时比蓝布施贫乏衣服饮食。
十二年中尽用布施无所藏积。
佛告须达。
尔时比蓝婆罗门者。
今我身是。
而我所施亦好其心亦好。
受者不好。
所施虽多获报甚少。
而今我法真妙清净弟子真正。
所施虽少获报甚多。
于十二年所作布施。
及阎浮提一切人民。
计其功德不如布施一须陀洹人。
其福甚多过出其上。
施百须陀洹并前福报。
不如施一斯陀含人。
施百斯陀含并前福报。
不如施一阿那含人。
施百阿那含并前福报。
不如施一阿罗汉。
施百阿罗汉并前功德。
不如施一辟支佛。
施百辟支佛百阿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
及施阎浮提人所得功德。
不如起塔僧坊精舍衣食等供养过去来今四方众僧给其所须。
计其功德过前所作功德。
将前所作福德。
不如施佛一人。
功德甚多不可复计。
虽供养佛并前施功德。
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归八关斋若持五戒。
所得功德逾过于前。
百千万倍不可为喻。
复以持戒之福。
并合集前一切功德。
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顷。
所得功德逾过于前百千万倍。
复合前功德。
不如闻法执在心怀思惟四谛。
比前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
于是须达闻法踊跃。
身心清净得阿那含道。
十地部第三如金刚三昧不坏不灭。
经云。
佛告弥勒菩萨。
我今为汝说菩萨所行功德地法。
初地菩萨犹如初月光明未显。
然其明相皆悉具足。
二地菩萨如五日月。
三地菩萨如八日月。
四地菩萨如九日月。
五地菩萨如十日月。
六地菩萨如十一日月。
七地菩萨如十二日月。
八地菩萨如十三日月。
九地菩萨如十四日月。
十地菩萨如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
其心澹泊安住不动。
不没不退。
住首楞严三昧。
又无性摄论释云。
谓于初地达法界时。
遍能通达一切地者。
若于初地正通达时。
速能通达后一切地。
此种类故。
如有颂曰。
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得福业部第四依增一阿含经云。
一阎浮提人福德等一转轮圣王福。
一轮王福等一东弗于逮人福。
一东弗于逮人福等一俱耶尼人福。
一俱耶尼人福等一郁单越人福。
一郁单越人福等一四天王福。
一四天王福等一三十二天王福。
一三十二天王福等一帝释福。
一帝释福等一炎摩天福。
如是展转校量乃至非想天福。
不可思量。
又正法念经云。
如三十三天受五欲乐。
喻如金轮王所受之乐。
比于天乐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所受天身无有骨肉。
亦无污垢。
不生嫉妒。
其目不眴。
衣无尘垢。
无有烟雾。
亦无大小便利之患。
其身光明能有远照。
转轮圣王都无此事。
于已妻子不偏摄受。
离于嫉妒饮食自在。
无有睡眠疲极等苦。
转轮圣王等都无此事。
此诸天等初生之时。
歌舞音乐无有教者。
不从他学。
以善业故自然皆知。
退时善业尽故一切皆忘。
忉利下天尚有大乐。
况上天乐难可为比。
如是展转校量从下向上。
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不可为比。
罪业部第五如十轮经云。
佛言。
若有刹利旃陀罗王。
于三宝所起于恶心。
一切诸佛所不能救。
譬如压油。
一一麻中皆生诸虫。
以压油轮而压取之。
即便油出。
此压油人于其日夜。
为应定杀几所众生。
若复有人以是十轮而压油者。
一轮一日一夜压油千斛。
如是乃至满于千年。
是压油人得几所罪。
地藏菩萨言。
甚多世尊。
无能知是人罪量。
其数多少唯佛知之。
佛言。
譬如十轮之罪等一淫女舍罪。
其舍有千女皆为求欲。
如是十淫女舍其罪等一酒家。
如是十酒家等一屠儿舍。
如是十屠儿舍罪等一刹利旃陀罗居士。
旃陀罗十轮中等于一王轮一日一夜罪。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十轮罪等一淫舍十淫罪等同一酒十酒罪等一屠儿十屠坊罪等刹家杂业部第六如树提伽经偈云。
何物高于空我慢高于空何物重于地戒德重于地何物多草木乱想多草木何物疾于风意念疾于风何物得生天十善得生天何物服人身五戒服人身何物落地狱十恶落地狱何物堕畜生抵突堕畜生何物坚金刚无着坚金刚何物软鹤毛心柔软鹤毛何物香旃檀持戒香旃檀何物明日月佛光明日月何物安于山坐禅安于山何物动于地三界动于地何物最清净泥洹最清净何物最秽浊生死最秽浊何物最为高家和最为高何山最为明须弥最为明何国最为乐舍卫最为乐何国饶人民迦夷国饶人何物戏深山麋鹿戏深山何物乐丛林狐貉乐丛林何物堕风尘沙砾堕风尘何物戏深渊鲤鱼戏深渊又杂阿含经云。
有天子说偈问佛云。
何戒何威仪何得何为业慧者云何住云何往生天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远离于杀生持戒自防御害心不加生是则生天路远离不与取与取心欣乐断除贼盗心是则生天路不行他所爱远离于邪淫自受知止足是则生天路自为己及他为财及戏笑妄语而不为是则生天路断除于两舌不离他亲友常念和彼此是则生天路远离不爱语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生天路不为不成说无义不饶益常顺于法言是则生天路聚落若空地见利言我有不行此贪想是则生天路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生天路苦业及果报二俱生净信受持于正见是则生天路如是诸善法十种净业迹等受坚固持是则生天路时释提桓因说偈问佛云。
何法命不知何法命不觉何法锁于命何法为命缚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诸行命不觉身锁于其命爱缚于命者又杂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手捉团土大如梨果。
告诸比丘。
云何我手中团土为多。
大雪山中土石为多。
诸比丘。
白佛言。
世尊。
手中少少耳。
彼雪山土石甚多。
乃至算数不得为比。
佛告诸比丘。
如是众生知四圣谛苦集灭道者。
如我所捉团土。
不如实知者。
如大雪山土石。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告诸比丘。
于意云何。
我甲上土为多。
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甲上土甚少少耳。
此大地土甚多。
乃至算数不可为比。
佛告诸比丘。
若诸众生形可见者。
如甲上土。
其形微细不可见者。
如大地土。
如陆地。
如是水性亦尔。
得人道者如甲上土。
堕非人者如大地土。
如是生中国者。
如甲上土。
生边地者。
如大地土。
如是成圣慧眼者。
如甲上土。
不成圣者。
如大地土。
如是知法律者。
如甲上土。
不知法律者。
如大地土。
如是知有父母者。
如甲上土。
不知有父母者。
如大地土。
如是知受斋戒者。
如甲上土。
不知受斋戒者。
如大地土。
如是从地狱畜生饿鬼命终生人中者。
如甲上土。
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畜生饿鬼者。
如大地土。
如是众生从地狱畜生饿鬼命终生天上者。
如甲上土。
还生地狱畜生饿鬼者。
如大地土。
如是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
如甲上土。
从天命终还生地狱畜生饿鬼者。
如大地土。
方土部第七如起世经云。
阎浮提洲有五事胜瞿陀尼弗婆提郁单越阎摩世一切龙及金翅阿修罗。
何等为五。
一勇健。
二正念。
三佛出世处。
四是修业地。
五行梵行处。
瞿陀尼洲有三事胜阎浮提洲。
一饶牛。
二饶羊。
三饶摩尼宝。
弗婆提洲有三事胜。
一洲宽大。
二普含诸渚。
三洲甚胜妙。
郁单越洲有三事胜。
一彼人无我我所。
二寿命最胜。
三有胜上行。
阎摩世中有三事胜。
一寿命长。
二身形大。
三有自然衣食。
一切龙及金翅鸟有三事胜。
一寿命长。
二身形大。
三宫殿宽博。
何修罗中有三事胜。
一寿命长。
二形色胜。
三受乐多。
四天王天有三事胜。
一宫殿高。
二宫殿妙。
三宫殿有胜光明。
三十三天有三事胜。
一长寿。
二色胜。
三多乐。
余上四天及魔身天等同三十三天。
有前三胜。
阎浮提有五事胜。
余诸天如上所说颂曰。
恶多难算善少可陈人天盖寡浊趣如尘贵贱交易贫富异因校量优劣乐苦升沈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二
上二天下人福等一铜轮王福。
一铜轮王福等一俱耶尼人福。
上三天下人福等一银轮王福。
一银轮王福等一郁单越人福。
上四天下人福等一金轮王福。
一金轮王福等一四天王天人福。
一四天王天人福等一天王福。
一天王福等一三十三天人福。
一三十三天人福等一帝释福。
一帝释福等一焰摩天人福。
一焰摩天人福等一天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