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忠孝篇第四十九不孝篇第五十忠孝篇"此有五部"述意部引证部太子部睒子部业因部述意部第一窃闻。
孝诚忠敬。
高迈董^2□之贤。
反慢尊亲。
罪过王寄之逆。
是以木非亲母。
供则响溢千龄。
凡非圣僧。
敬则光逾万代。
理应倾心顶戴。
获福无边。
何得起慢高心反生轻侮也。
所以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代。
终身尽孝。
寔建国之美。
故念子路见于孔丘曰。
由事二亲之时。
常食藜藿之食。
为亲负米。
百里之外。
亲没之后。
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
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
犹愿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
不可复得。
每感斯言。
虽存若亡。
父母之恩。
云何可报。
慈深河海。
孝若涓尘。
永慕长号。
痛贯心首。
俗称乳哺生我肉身。
一世之恩尚复难报。
况复如来大悲普洽等同一了。
拔除三涂得离四生长。
辞八苦永御三乘。
静思恩重。
岂同凡俗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情切于理痛甚刀割。
历劫瞻敬长荐珍羞。
亦未能报须臾之恩。
故涅槃经云。
佛有一味大慈悲。
愍念众生如一子。
众生不知佛能救。
毁谤如来及法僧。
引证部第二如末罗王经云。
人问世尊。
何等为父母力。
佛言。
谓受父母身体。
乳哺育养之恩。
或从地积珍宝。
上至二十八天。
悉以施人。
不如供养父母。
是为父母力。
又增一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
一供养父母。
二供养一生补处菩萨。
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
若复有人。
以父着左肩上。
以母着右肩上。
至千万岁。
衣被饭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
即于肩上放屎尿。
犹不能得报恩。
当知父母恩重。
施育之时将护不失时节。
供养孝顺。
又地狱经云。
为人弟子说师僧过者。
设师有实命终必入地狱啖其舌根。
若得好食美果等。
不与父母师僧先自食啖。
堕饿鬼中。
后生为人贫穷。
若人含毒向师长入铁杙地狱。
后生毒蛇中。
若恶心学父母师长语入融铜地狱。
后生为人謇吃。
又萨婆多论云。
宁破塔坏像不说他粗罪。
若说则破法身。
不问前比丘有罪无罪。
皆不得说。
又敬师经云。
一日三时应参师进止。
若参师来不见时。
应持土块草木以为记验。
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
若有比丘于彼师所或和尚边。
不生敬心道说长短。
于将来世别有一小地狱。
名为拒扑。
当经是中。
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燋。
于彼狱处复有诸虫。
名曰钩嘴。
常啖舌根。
若从他闻一四句偈。
于各千千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
荷担肩上。
或时背负顶戴。
亦未能报也。
又毗昙论云。
若病人及与说法师近佛诸菩萨施者得大果报。
又六度集经云。
昔者菩萨身为鹤鸟。
生子有三。
时国大旱无以食之。
自裂腋下肉以济其命。
三子疑曰。
斯肉气味与母身气相似无异。
得无吾母以身肉饲吾等乎。
三子怆然有悲猛之情。
又曰。
宁殒吾命不损母体也。
于是闭口不食。
母睹不食而更索焉。
天神叹曰。
母慈慧难喻。
子孝希有也。
诸天佑之。
愿即从心。
佛告诸比丘。
鹤母者吾身是也。
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也。
菩萨慈慧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又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
饭凡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
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
饭持五戒者万人。
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须陀洹百万人。
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斯陀含千万人。
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阿那含一亿人。
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阿罗汉十亿人。
不如饭辟支佛一人。
饭辟支佛百亿人。
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
教亲千亿人。
不如饭一佛举愿求佛。
举愿求佛欲济众生也。
饭善人福最大深重。
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其亲矣。
二亲最神也。
又杂宝藏经云。
昔过去久远。
雪山之中有一鹦鹉。
父母都盲。
常取好果先奉父母。
当于尔时有一田主。
初种谷时而作愿言。
所种之谷要与众生而共啖食。
时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
常取其谷以供父母。
田主行谷见有虫鸟揃谷穗处。
瞋恚懊恼便设罗网捕得鹦鹉。
鹦鹉尔时语田主言。
田主。
先有好心布施。
故敢来取。
如何今者而见网捕。
田主问言。
取谷为谁。
鹦鹉答言。
有盲父母愿以奉之。
田主语言。
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生疑难。
畜生尚尔。
孝养父母。
岂况于人。
佛告比丘。
昔鹦鹉者。
今我身是。
时田主者。
舍利弗是。
盲父母者。
今我父母净饭王摩耶夫人是。
由昔孝养今得成佛。
太子部第三如报恩经云。
佛告阿难。
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出世。
号毗婆尸。
入涅槃后。
于像法中波罗柰国王名罗阇。
其王统领六十小国。
王有太子作小国王。
有一大臣名罗□罗。
心生恶逆杀害大王并二太子。
王最小子作边国王。
仁性调善天神敬爱。
生一太子名须阇提。
年始七岁。
聪明慈孝。
王甚爱念。
时神语王。
罗□大臣谋夺国位。
收杀父王并杀二兄。
军马不久当来杀王。
今可逃避王闻是语心惊毛竖。
仰而问曰。
卿是何人。
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所宣实不。
即报王言。
我是大王守宫殿神。
以王福德正法治国不枉人民故先相告。
王宜速出衰祸不久正尔当至。
王闻是已即入宫中。
便自思惟。
欲投他国。
时向邻国有其二道。
一道计行七日乃到。
一道计行十四日至。
王即寻办七日粮食抱儿而去。
夫人随后。
时去匆匆心意荒错迷惑误着十四日道。
其路崄难复无水草。
初发唯将一人食粮。
而于今者三人共食。
数日粮尽前路犹远。
王与夫人举声大哭。
怪哉苦哉。
我从生来未曾闻有如是苦恼。
何其今日身自更之。
穷厄并至。
举身投地自悔言。
我等宿世作何恶行今受此祸。
思已大哭闷绝躄地。
复自思念。
不可三人并命此死。
宜杀夫人取肉活身并续子命。
念已拔刀欲杀夫人。
其子见王欲杀其母。
前捉王手问其因缘。
王即洟泣悲泪满目。
微声语子。
欲杀汝母取其血肉以续余命。
若不杀者亦当自死。
我身亦尔。
今者死活竟何所在。
为活子命欲杀汝母。
子白父言。
王若杀母俱亦不食。
何处有子啖于母肉。
既不啖肉子当俱死。
王今宜可杀子取肉济父母命。
王闻子言。
即便闷绝踠转躄地。
而语子言。
子如吾目。
何处有人自挑目食。
吾宁丧命。
终不杀子啖其肉也。
子又语父言。
若断子命肉则臭烂。
未得几日。
唯愿父母。
宜可日日就子身上割肉三斤分作三分二分奉父母一分自食以续身命。
父随子言。
割肉三斤支命进路。
二日未到身肉转尽。
骨节相连余命未断。
即便倒地。
父母见已寻前抱持举声大哭。
而作是言。
我等无状横啖汝肉。
使汝苦痛。
前路犹远未达所在。
汝肉已尽。
今者并命聚尸一处。
子谏父言。
已啖子肉进路至此。
计前里程余一日在。
子身今者舍命在此。
仰愿父母莫如凡人并命一处。
可于子身诸支节间悉割余肉。
用济父母可达所在。
父母随言。
割得少肉分作三分。
一分与儿。
二分自食。
食已别去。
子起立住看父母去。
父母尔时举声大哭随路而去。
父母去远不见太子。
恋其父母目不暂舍。
良久躄地。
身体血出蚊虻唼食。
楚毒苦痛不可复言。
余命未断发声立誓。
愿宿世殃恶从是除尽。
自今已往更不敢作。
今我身肉供养父母。
愿我父母常得余福。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县官盗贼阴谋消灭。
触事吉祥。
余身血肉施此诸虫皆使饱满。
令我来世得成佛道。
施以法食除汝饥渴生死重病。
发是愿时。
天地大动日无精光。
帝释见已即便化作师子虎狼。
恐怖太子欲来^2□啮。
太子语言。
汝欲啖我随意取食。
何为见怖。
释即语言。
我非师子虎狼之属。
是天帝释。
故来试卿。
太子闻已欢喜无量。
释问太子。
汝于今者难舍能舍。
能以身肉供养父母。
如是功德愿作何等。
天王人王梵王魔王耶。
太子答言。
我不愿此欲求佛道度脱一切。
天王释言。
佛道长远。
久受勤苦。
然后乃成。
汝云何能受如是苦。
太子答言。
假使热轮在我顶上。
终不以苦退于佛道。
天帝释言。
汝唯空言。
谁当信汝。
太子寻即立誓愿言。
若我欺诳天帝释者。
令我身疮始终莫合。
若不尔者。
令我平复血变为乳。
太子誓已。
即时身体平复如故。
血白为乳。
身体形容端正倍常。
帝释即赞言。
若得佛道愿先度我。
尔时父母到邻国已。
向彼国王具说上事。
吾子孝养身肉供养其事如是。
邻王闻已感其慈孝。
即与兵众遣还归国。
往伐罗□。
父将兵众顺道还过与子别处。
即自念言。
吾子死矣。
当收身骨还归本国。
举声悲哭随路求觅。
遥见太子身体平复端正倍常。
即前抱持悲喜交集。
语太子言。
儿今活耶。
尔时太子具以上事向父母说。
父母欢喜共载大象还归本国。
太子福德慈孝力故伐得本国。
父王即立太子为王。
佛告阿难。
尔时父者。
今现我父悦头檀是。
尔时母者。
今现我母摩耶夫人是。
太子者今我身是。
时帝释者今阿若憍陈如是。
睒子部第四如睒子经云。
过去世时。
迦夷国中有一长者。
无有儿子。
夫妻丧目。
心愿入山求无上道。
修清净志信乐空闲。
时有菩萨名一切妙见。
心作念言。
此人发意微妙。
眼无所见。
若入山者必遇枉害。
菩萨寿终愿生长者家。
名之为睒。
至孝仁慈奉行十善。
昼夜精进奉事父母。
如人事天。
年过十岁。
睒子长跪白父母言。
本发大意欲入深山求志空寂无上正真。
岂以子故而绝本愿。
父母取语便即入山。
睒以家中财物皆施贫者。
便至山中以草为屋。
施作床褥。
不寒不热。
常得其宜。
入山一年。
众果丰美食之皆甘。
泉水涌出清而且凉。
池华五色鸟兽音乐。
慈心相向无复害意。
睒至孝慈蹈地恐痛。
天神山神常作人形昼夜慰劳。
睒着鹿皮衣提瓶取水。
麋鹿众鸟亦复往饮。
不相畏难。
时有迦夷国王。
入山射猎。
王见水边群鹿引弓射之。
箭误中睒胸。
睒被毒箭举声大呼言。
谁持一箭射杀三道人。
王闻人声即便下马往到睒前。
睒谓王言。
象坐牙死。
犀坐角亡。
翠为毛终。
麋鹿为皮肉。
我今无事正坐何等死耶。
王问睒言。
卿是何等人。
被鹿皮衣与禽兽无异。
睒言。
我是王国人。
与盲父母俱来学道二十余年。
未曾为虎狼毒虫所见枉害。
今我为王所射杀。
登尔之时山中暴风切起吹折树木。
百鸟悲鸣。
师子熊罴走兽之辈。
皆大号呼。
日无精光流泉为竭。
众华萎死雷电动地。
时盲父母惊起相谓曰。
睒行取水经久不还。
将无为毒虫所害。
禽兽号呼不如常时。
风起树折必有灾异。
王时怖惧大自悔责。
我作无状。
本欲射鹿箭误相中射杀道人。
其罪甚重。
坐贪小肉而受重殃。
我今一国珍宝之物。
宫殿妓女丘墎城邑以救子命。
时王便以手挽拔睒胸箭。
深不得出。
飞鸟走兽四面云集号呼动山。
王益慞怖。
三百六十节。
节节皆动。
睒语言。
非王之过。
自我宿罪所致。
我不惜身命。
但怜盲父母。
年既衰老两目复盲。
一旦无我亦当终殁。
无瞻视者以是懊恼。
非为毒痛。
王复重言。
我宁入泥犁百劫受罪。
使睒得活。
若子命终我不还国。
便住山中供养卿父母。
如卿在时。
勿以为念。
诸天龙神皆当证知。
不负此誓。
睒闻王誓。
心喜悦豫。
虽死不恨。
以我父母仰累大王。
供养道人现世罪灭得福无量。
王言。
卿语我父母处。
及卿未死使我知之。
睒即指示。
从此步径。
去此不远自当见一草屋。
我父母在中。
王徐徐行。
勿令我父母怖惧。
以善权方便解寤其意为我上谢。
无常今至。
当就后世。
不惜我命但念父母。
年老两目复盲。
一旦无我无所依仰以是懊恼。
用自酷毒死自常。
分宿罪所致无得脱者。
今自忏悔。
愿罪灭福生。
世世相值不相远离。
愿父母终保年寿。
勿有忧患。
天龙鬼神。
常随护助灾害消灭。
王领此言便将数人。
径诣父母所。
王去之后睒便奄绝。
鸟兽号呼绕睒尸上口舐胸血。
盲父母闻声以益憎怖。
王行既疾触动草木。
肃有人声。
父母惊言。
此是何人非我子行。
王言。
我是迦夷国王。
闻道人在山学道故来供养。
父母言。
大王善来。
劳屈威尊远临草野。
王体安不。
宫殿夫人太子官属国民皆安善不。
风雨和调五谷丰足邻国不相侵害不。
王答道人言。
蒙道人恩皆自平安。
王问讯盲父母言。
来在山中劳心勤苦。
树木之间飞鸟走兽无侵害不。
山中寒暑随时安不。
盲父母言。
蒙王厚恩常自安隐。
我有孝子名睒。
常与我取果蓏泉水常自丰饶。
山中风雨和调无有乏短。
我有草席可坐果蓏可食。
睒行取水旦欲来还。
王闻伤心泪出。
且言。
我罪恶无状入山射猎。
见水边群鹿引弓射之。
箭误中睒故来相语。
父母闻之举身自扑。
如大山崩。
地乃为动。
王便自前扶牵。
父母号哭仰天自说。
我子孝慈蹈地恐痛。
有何等罪而射杀之。
向者风起树木百鸟一时悲鸣。
疑我子死。
其母啼呼。
父言。
且止。
人生必死不可得却。
今且问王射睒何许。
今为死活。
王说睒言。
父母感绝。
我一且无子俱亦当死。
依杂宝藏经云。
王便悲泣而说偈言。
我为斯国王游猎于此山但欲射禽兽不觉中害人我今舍王位来事盲父母与汝子无异慎莫生忧苦盲父母以偈答王言。
我子慈孝顺天上人中无王虽见怜愍何得如我子王当见怜愍愿将示子处得在儿左右并命意分足于是王将父母向儿所。
椎胸懊恼号啕而言。
我子慈仁孝顺无比天神山神树神河池诸神。
皆向说偈言。
释梵天世主云何不佐助我之孝顺子使见如此苦深感我孝子而速救济命又睒子经云。
愿王牵我二人往临尸上。
王即牵盲父母往到尸上。
父抱其脚。
母抱其头。
仰天大呼。
母便以舌舐睒胸疮。
愿毒入我口。
我年已老目无所见。
以身代子。
睒活我死。
死不恨也。
睒若至孝天地所知者。
箭当拔出毒药当除。
睒当更生。
于是第二忉利天王座即为动。
以天眼见二道人抱子呼哭。
乃闻第四兜术天宫皆动。
释梵四天王即从第四天王如人屈伸臂顷。
来下睒前以神药灌睒口中。
药入睒口箭自拔出。
更活如故。
父母惊喜。
见睒已死更活两目皆开。
飞鸟走兽皆大欢喜。
风息云消日为重光。
泉水涌出众华五色。
树木华荣倍于常时。
王大欢喜不能自胜。
礼天帝释还礼父母及与睒子。
愿以国财以上道人。
睒曰王欲报恩者。
王且还国安隐人民皆令奉戒。
王勿复射猎夭伤虫兽。
现世身不安隐。
寿尽当入泥犁中。
人居世间。
恩爱暂有。
别离久长。
不可常保。
王宿有功德今得为王。
莫以得自在故而自放逸。
王自悔责。
从今已后当如睒教。
从者数百皆大踊跃奉持五戒。
王辞还宫。
令国中诸有盲父母如睒比者。
皆当供养。
不得捐舍。
犯者重罪。
于是国中皆如王教。
奉持五戒十善。
死得生天无入三恶。
佛告阿难。
宿世睒子者我身是也。
盲父者今父王悦头檀王是。
盲母者夫人摩耶是。
迦夷国王者阿难是也。
时天帝释者弥勒是。
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者。
皆由孝德也。
业因部第五如杂宝藏经云。
佛言。
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
获福无量。
少作不顺罪亦无量。
我于过去久远世时。
生波罗柰国为长者子。
字慈童女。
其父早丧与母共居。
家贫卖薪日得两钱奉养于母。
方计转胜。
日得四钱以供于母。
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
后人投趣获利转多。
日得十六钱奉给于母。
众人见其聪明福德。
皆来劝之入海采宝。
闻已白母。
母见慈孝谓不能去。
戏语之言。
听汝入海。
儿即结伴克日已定辞去。
母即抱儿啼哭而言。
不待我死何由得去。
儿已许他恐负言信。
便自掣出绝母头发伤数十根。
遂去入海多得宝还。
至于中路徒伴在前。
童女独后失伴错道。
到一山上见琉璃城。
饥渴往趣有四玉女。
擎四如意珠作唱伎乐。
出城来迎。
四万岁中受大快乐。
复生厌心舍之而去。
见玻璃城有八玉女。
擎八如意珠作乐来迎。
八万岁中极大欢喜。
后厌舍去。
至白银城有十六玉女。
擎十六如意珠如前来迎。
十六万岁受大快乐。
后复舍去。
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
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来迎。
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
后厌舍去。
到一铁城。
入见一人头戴火轮。
舍着童女头上而去。
时慈童女即问狱卒。
我戴此轮何时可脱。
狱卒答言。
世间有人作罪福业。
如汝入海经历诸城。
然后当来代汝受罪。
若无代者终不堕地。
复问。
我昔作何罪福。
狱卒答言。
汝昔两钱供养母故。
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
四万岁中受其快乐。
四钱供母。
得玻璃城八如意珠及八玉女。
八万岁中受诸快乐。
八钱供母。
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
十六万岁受于快乐。
以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
有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
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
以绝母发今得铁城火轮之报。
有人代汝乃可得脱。
复问狱卒。
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
答言。
无量不可称计。
闻已念言。
我会不免。
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
身作是念已铁轮即堕。
狱卒见已铁叉打头。
寻即命终生兜率天。
佛告比丘。
昔慈童女今我身是。
以是因缘。
于父母所少作善恶获报无量。
是故应勤供养父母。
又成实论云。
如来于诸圣人及父母等。
起善恶业则受现报。
又文殊问经。
佛说偈云。
日月照诸华无有恩报想如来无所取不求报亦然颂曰。
入朝辅王立志存忠居家事亲敬诚孝终况佛大恩普济无穷酬恩报德岂堕虔躬感应缘"略引一十五验"
舜子有事父之感郭巨有养母之感丁兰有刻木之感董永有自卖之感陈遗有燋饭之感姜诗有取水之感吴逵有供葬之感萧固有延葬之感吴冲有哀恸之感王虚之有疾愈之感伯俞有泣娘之感石奢有代死之感孝妇有养姑之感雄和有投水之感王千石有坟墓之感舜父有目失始时微微。
至后妻子之言。
舜有井穴之。
舜父在家贫厄。
邑市而居。
舜父夜卧梦见一凤皇自名为鸡。
口衔米以哺。
已言鸡为子孙视之是凤皇。
黄帝梦书言之。
此子孙当有贵者。
舜占犹也。
比年籴稻谷中有钱。
舜也乃三日三夜仰天自告过。
因至是听常与市者声故。
一人。
舜前之目霍然开。
见舜感伤市人。
大圣至孝道所神明矣。
又郭巨。
河内温人。
甚富。
父没分财。
二千万为两分。
弟已独取母供养住。
自比邻有凶宅无人居者。
共推与居无患。
妻生男。
虑养之则妨供养。
乃令妻抱儿已掘地欲埋之。
于土中得一釜黄金。
金上有铁券。
曰赐孝子郭巨。
又丁兰。
河内野王人也。
年十五丧母。
刻木作母。
事之供养如生。
兰妻夜火灼母面。
母面发疮。
经二百妻头发自落。
如刀锯截。
然后谢过。
兰移母大道。
使妻从服三年拜伏。
一夜忽如风雨。
而母自还。
邻人所假借。
母颜和即与。
不和即不与"郑缉之孝子传曰。 兰妻误烧母面。 即梦见母痛。 人有求索许不先白母。 邻人曰。 枯木何知。 遂用刀斫木母流血。 兰还悲号。 造服行丧。 廷尉以木感死。 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又董永者"郑缉之孝子感通传曰永是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
乃肆力田亩。
鹿车载父自随。
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
道逢一女。
呼与语云。
愿为君妻。
遂俱至富公。
富公曰。
女为谁。
答曰。
永妻。
欲助偿债。
公曰。
汝织三百匹。
遣汝一旬乃毕。
女出门谓永曰。
我天女也。
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
语毕匆然不知所在"右此四验出刘向孝子传"。
陈遗。
吴人。
少为郡吏。
母好食枪底燋饭遗在役常带囊。
每煮食录其燋贻母。
后孙恩乱聚得数斗。
常带自随。
及败多有饿死者。
遗得活。
母昼夜泣忆遗。
目为失明。
耳为无闻。
遗还入再拜号泣。
母目溪明"右此一验出宋躬孝子传"。
姜诗。
字士游。
广汉雒人。
母好饮江水。
儿常取水溺死。
妇痛惜。
恐母知诳云行学。
岁岁作衣投于江中。
俄而泉涌出于舍侧。
味如江水甘美。
且出鲤鱼一双"右此一验出东观汉记"。
吴逵。
吴兴人也。
孙恩乱后兄弟嫂从有十三丧。
家贫壁立冬无被裤昼则佣赁夜还作塼夫妻执事无食自暇。
期年办七墓十三棺。
送耳佣直以供葬事。
邻人乃悉折以为赙一。
无所取躬。
耕偿之晋。
义熙三年。
太守张崇礼辟之。
又萧固。
字季异。
东海兰陵人。
何十四世孙。
旧居沛。
何倍长陵因家关中。
少有孝谨遭丧六年。
鴙鹊游狎其庭。
獐鹿入其门墙。
征聘不就。
固子芝。
字英髦。
孝心醇至。
除尚书郎。
有雉数十余啄宿其上。
常上直送至路。
雉飞鸣车侧"右此二验出郑缉之传"。
吴中书郎咸冲至孝。
母王氏失明。
冲暂行。
敕婢为母作食。
乃取蛴螬虫蒸食之王氏甚以为美。
不知是何物。
儿还。
王氏语曰。
汝行后婢进吾一食。
甚甘美极。
然非鱼非肉。
汝试问之。
既而问婢。
婢伏实是蛴螬。
冲抱母恸哭。
母目霍然开明"右此一验出祖台志怪"。
王虚之。
庐陵西昌人。
年十三丧母。
三十丧父。
二十年盐酢不入口。
病着床。
忽有一人来问病。
谓之曰。
君病寻差。
俄而不见。
又所住屋夜有光。
庭中橘树隆冬三实。
病果寻愈。
咸以至孝所感"右此一验出宋躬之孝子传"。
韩伯俞有过。
其母笞之泣。
母曰。
他日未尝泣。
今何泣也。
对曰他日俞得笞常痛。
今母力衰不能使痛。
是以泣也。
又石奢。
楚人。
事亲孝。
昭王时为令尹。
行道遥见有杀人者。
追之乃其父也。
奢纵父而还自系狱。
使人言于王曰。
夫以父立政不孝。
废法纵罪不忠。
请死赎父。
遂因自刎"右此二验出说苑录"。
汉书载。
东海孝妇养姑甚谨。
姑曰。
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
何惜余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
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
拷掠治毒。
孝妇不堪楚毒。
自谋伏之。
时于公为狱吏。
曰此妇养姑十余年。
以孝闻彻。
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
抱其狱辞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
思求其所咎。
于公曰。
孝妇不当死。
前太守枉杀之。
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之墓。
未返而大雨焉。
长老传云。
孝妇名用青。
青将死。
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
立誓于众曰。
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
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既行刑已其血青黄。
缘幡竹而上极标。
又缘幡而下云尔。
揵为符先泥和。
其女者名雄泥和。
至永建元年为县功。
曹县长赵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
以十月乘船于城湍。
堕水死尸丧不得。
雄哀恸号啕。
命不图存。
告弟贤及夫。
命勤觅父尸。
若求不得。
吾欲自沈觅之。
时雄年二十七。
有子男贡年五岁贳三岁。
又为作绣香囊一枚。
盛金珠环预婴二子。
哀号之声不绝于口。
昆族私忧。
至十二月十五日父丧。
未得。
雄乘小船。
于父堕处哭数声竟自投水中。
旋流没底。
见梦告弟。
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
投期如梦与父相持。
并浮出江。
县长表言。
郡太守萧登承上尚书。
遣户曹掾为雄立碑。
图像其形令知志孝"右二验出搜神记"。
唐慈州刺史大原王千石。
性自仁孝以沈谨见称。
尤精内典信心练行。
贞观六年父忧居丧过礼。
一食长斋柴毁骨立。
庐于墓左负土成坟。
夜中常诵佛经宵分不寝。
每闻击磬之声非常清彻兼有异香延及数里。
道俗闻者莫不惊异"右一验出冥报拾遗"。
不孝篇第五十"此有四部"
述意部五逆部妇逆部弃父部述意部第一夫以立忠立孝。
所以扬名于后代。
行逆行乖。
所以受报于来苦。
孝逆升沈善恶胡越。
故大慈愍阇王之凶勃。
誉罗云之善征。
将恐不孝毒火无由而灭。
恶逆重闇开了未期。
譬如牢狱重囚具萦众苦。
抱长枷穿大械。
带金钳负铁锁。
捶扑其躯脓疮秽烂。
周遍形骸臭恶缠匝。
而欲以此状求见慈父恳诚难睹也。
五逆部第二如智度论云。
佛弟子提婆达多。
是佛堂弟。
出家学道诵得六万法聚。
精进修行满十三年。
其后为供养故。
来至佛所求学神通。
佛告憍昙。
汝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
亦得神通。
而不为说取通之法。
出求舍利弗目揵连。
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说。
言汝当观五阴无常。
可以得道。
可以得通。
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
如佛所言。
以授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受学通法已。
入山不久便得五通。
得五通已自念。
谁当与我作檀越者。
如王子阿阇世有大王相。
欲与为亲厚。
到天上取天食。
还郁单越取自然粳米。
至阎浮林中取阎浮果。
与王子阿阇世。
或自变其身作象宝马宝以惑其心。
或作婴孩种种变态以动其心。
王子意惑。
于柰园中大立精舍。
四种供养。
并种种杂供无物不备。
以给提婆达多。
日日率诸大臣。
自送五百釜羹饼。
提婆达多大得供养。
而徒众鲜少。
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
直以弟子未集。
若七众围绕与佛何异。
如是思惟已生心破得五百弟子。
舍利弗目揵连说法教化僧还和合。
尔时提婆达多便生恶心。
推山压佛。
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
碎石迸来伤佛足指。
华色比丘尼呵之。
复以拳打尼。
尼即时眼出而死。
作三逆罪。
与恶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亲厚。
断诸善根心无悔恨。
复以恶毒着指爪中。
欲因礼佛以中伤佛。
欲去未到。
于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
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身有三十相。
而不能忍伏其心。
为供养利故而作大罪生入地狱。
又涅槃经云。
善星比丘。
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
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
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退四禅已生恶邪见。
作如是说。
无佛无法无有涅槃。
沙门瞿昙善知相法。
是故能知他人心。
乃至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
善星比丘遥见我来。
见已即生恶邪之心。
以恶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又如智度论说。
郁陀罗伽仙人得五神通。
日日飞到国王宫中食。
王大夫人。
如其国法捉足而礼。
夫人手触即失神通。
从王求车乘驾而出。
还其本处。
入树林间更求五通。
乃至为鸟急鸣以乱其意。
舍树至水边求定。
复闻鱼斗动水之声。
此人求禅不得。
即生瞋恚。
我当尽杀鱼鸟。
此人久后思惟得定。
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
杀诸鱼鸟作无量罪。
堕三恶道。
又云。
有一比丘坐得四禅。
生增上慢谓得阿罗汉。
恃是而止不复求进命欲终。
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
便生邪见。
谓无涅槃佛为欺我。
恶邪生故即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地狱泥犁中阴相来。
命终即生阿鼻地狱。
佛为说偈云。
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又未生怨经云。
调达嫉佛徒众。
还告太子未生怨曰。
汝父国宝以贡佛僧。
国藏空竭。
可早图之即位为王。
吾兴师往征佛也。
子可为王。
吾当为佛。
两得其所不亦善乎。
则敕势臣夺其印绶。
付王狱禁。
王意怡然照之宿殃。
心无恐惧。
重信佛言。
王曰。
吾有何过而罪我乎。
皇后贵人率土巨细莫不哀恸。
王顾哭者曰。
佛说天地日月须弥山海有成必败。
盛者即衰。
合会有离。
生者必死。
轮转无际。
身尚不保。
何国之常。
王谓太子曰。
汝每有疾吾为燋心。
欲以身命救危代汝。
亲之仁恩唯天为上。
汝怀何心忍为逆恶。
夫杀亲者死入太山。
吾是汝尊。
以国惠汝。
吾欲至佛请作沙门。
太子曰。
汝莫多云。
吾获宿愿岂有赦哉。
敕狱吏曰。
绝其饷食以饿杀之。
瓶沙王向佛所在稽首重拜曰。
子有天地之恶。
吾无丝发之愆。
仰天呼曰。
痛乎。
天岂有斯道哉。
举国巨细靡不哀恸。
后谓太子曰。
大王桎梏处在牢狱。
坐卧须人欲见大王。
宁不可乎。
太子曰可。
后净身澡浴以蜜□涂身。
入见大王。
面貌瘦瘠不识本形。
后曰。
佛说荣乐无常罪苦有常。
王曰。
狱吏绝饷饥渴日久。
身有八十户。
户有数百种虫。
扰吾腹中。
血肉消尽寿命且穷。
言之哽咽息绝复连。
后曰。
具照斯艰。
妾以□蜜涂身可就食之。
当惟佛诫无忽忧心。
王食毕已。
向佛所在哽咽稽首。
佛说荣福难保如幻如梦。
诚如尊教。
吾不惧死唯恨不面禀佛清化。
与秋露子目连大迦叶讲尊道奥。
王谓后曰。
如目连等。
众垢已除得六神通。
尚为贪嫉梵志所捶。
岂况吾哉。
为恶殃追。
人犹影响。
佛时难遇神化难闻。
禀其清化诚亦难值。
吾今死矣迁神远逝。
夫欲建志莫尚佛教。
汝慎守之防来祸矣。
后闻王诫重更哀恸。
尔时太子诘狱吏曰。
绝王食久不死何为。
对曰。
皇后入狱身涂□蜜。
贡以延命。
太子曰。
自今莫令后见王身。
王饥势起向佛所在稽首。
即为不饥。
夜时为明。
太子闻令塞窗牖。
削其足底无令得起而睹佛明。
有司即削足底。
其痛无量。
念佛不忘。
佛遥为王说经曰。
夫善恶行殃福归身。
可不慎矣。
瓶沙对曰。
若当支解寸斩于体终不念恶。
世尊重曰。
吾今为佛。
大千日月天神鬼龙靡不稽首。
宿之余殃于今不释。
岂况凡庶具照宿殃。
王即叉手向佛遥稽首。
今日命绝永赞神化。
□咿鲠咽斯须息绝。
举国臣民靡不躄踊。
呼天奈何。
瓶沙大王即得道迹上生天上。
三道门塞诸障灭矣。
述曰。
阇王后悔殷诚重忏。
具如涅槃。
不可备录。
据迹似实约权俱化。
故依菩萨本行经云。
佛告阿阇世王。
杀父恶逆之罪。
用向如来改悔故。
在地狱中当受世间五百日罪。
便当得脱。
唯当自责改往修来。
莫用愁忧。
王闻欢喜。
不能自胜。
又杂宝藏经云。
昔迦默国鸠陀扇村中有一老母。
唯有一子。
其子勃逆不修仁孝。
以瞋母故举手向母。
挝打一下。
即日出行。
遇逢于贼折其一臂。
不孝之罪寻即现报。
苦痛如是。
后地狱苦不可称计也。
又百缘经云。
佛在世时。
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婆罗门。
妇产一男儿。
容貌弊恶身体臭秽。
饮母乳时能使乳败。
若饮余者亦皆败坏。
唯以酥蜜涂指令舐。
得济躯命。
因为立字。
名曰得饱。
后渐长大求佛出家。
佛告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
法服着身。
便成沙门。
精勤修习。
得阿罗汉果。
而行乞食亦不获得。
便自悔责。
入其塔中见少坌污。
即便扫洒。
时到乞食即便丰足。
心怀欢喜白众僧言。
从今以往众僧塔寺听我扫洒。
僧即听许。
后于一日眠不觉晓。
舍利弗见佛塔中有少尘坌。
即便扫之时。
黎军支便从眠寤。
见舍利弗扫竟。
心怀怅恨语舍利弗。
汝扫我地令我今者饥困一日。
时舍利弗闻是语已。
而告之言。
我今自当共汝入城受请。
可得饱满汝勿忧也。
闻已心泰。
受请时到共舍利弗入城受请。
正值檀越。
夫妇斗诤竟不得食。
饥饿而还。
时舍利弗于第二日复更语言。
我于今朝。
当自将汝受长者请令汝饱足。
时到将往。
其上中下座皆悉得食。
唯此一人独不得食。
高声唱言。
我不得食。
尔时主人都无闻者。
饥困而还。
尔时阿难闻已深怜。
于第三日语言。
我于今朝随佛受请。
为汝取食足使饱满。
然阿难受持如来八万四千诸法藏门未曾漏脱。
今故为此黎军支比丘取其饮食。
忽然不忆空钵而还。
于第四日阿难复为取食还其所止。
道逢恶狗所□啮。
饮食弃地空钵而还。
于第五日大目揵连复为取食。
中道为金翅鸟王见为搏啮。
合钵将去置大海中。
复不得食。
于第六日时舍利弗复为取食。
到彼房门门自然闭。
复以神力入其房内踊出其前。
失钵堕地至金刚际。
复以神力申手取钵。
其口复^2□。
竟不能食。
时日已过口辄自开。
于第七日竟不得食。
极生惭愧。
于四众前□沙饮水。
即入涅槃。
时诸比丘见是事已怪其所由。
请佛说本因缘。
佛告比丘。
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有佛出世。
号曰帝幢。
将诸比丘游行教化。
时有长者。
名曰瞿弥。
见佛及僧深生信敬。
请来供养日日如是。
便经父亡。
母故惠施。
子吝不听。
乃至计食与母。
母故分减施佛及僧。
子闻瞋恚。
即便捉母闭着空室锁户弃去。
至七日头母极饥困。
从子索食。
儿答母曰。
何如□沙饮水足活。
今者何为索食。
语已舍去。
竟不得食。
母便去世。
其子命终入阿鼻狱。
受苦毕已还生人中饥困如是。
然由往昔供养佛故。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新婆沙论云。
昔有暴恶者。
令母执器自□牛乳。
□便过量。
母止之言。
余者可留以乳犊子。
其人既闻忽生瞋忿。
以手掬乳散其母面。
随着母身。
乳滴多少。
恶业力故。
即令彼人身上还生尔所白癞。
妇逆部第三如杂宝藏经云。
昔有一妇。
禀性佷悷不顺礼度。
每所云为常与姑反。
后作方计教其夫主自杀其母。
其夫愚痴。
即用妇语。
便将其母至旷野中。
结缚手足将欲加害。
罪逆之甚感彻上天。
云雾四合为下霹雳霹杀其儿。
母即还家。
其妇开门谓是夫主。
问言。
杀未。
姑答已杀。
至于明日方知夫死。
不孝之罪现报如是。
后入地狱受苦无量。
弃父部第四如杂宝藏经。
尔时世尊而作是言。
恭敬宿老有大利益。
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不但今日。
我于过去久远。
有国名弃老国。
彼国土中有老人者。
皆远驱弃。
有一大臣。
其父年老。
依如国法应在驱遣。
大臣孝顺心所不忍。
乃深掘地作一密窟。
置父着中随时孝养。
尔时天神捉持二蛇。
着王殿上而作是言。
各别雄雌汝国得安。
若不别者汝身及国。
七日之后悉当覆灭。
王闻是已心怀懊恼。
即与群臣参议斯事。
各自陈谢称不能别。
即募国界。
谁能别者。
厚加爵赏。
大臣归家往问其父。
父答子言。
此事易别。
以细软物停蛇着上。
其躁娆者当知是雄。
住不动者当知是雌"故律云白迭试蛇去住不同也"即如其言。
果别雄雌。
天神复问言。
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
王与群臣复不能辩。
大臣问父此是何言父言。
此名学人。
于诸凡夫名为觉者。
于诸罗汉名之为睡。
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又复问言。
此大白象有几斤两。
群臣共议无能知者。
大臣问父。
父言。
置象船上着大池中。
画水齐船。
深浅几许。
即以此船置石着中。
水没齐画则知斤两。
即以此智。
以答天神。
又复问言。
以一掬水多于大海。
谁能知之。
群臣共议又不能解。
大臣问父。
此是何语。
父言。
此语易解。
若有人解信心清净。
以一掬水施于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
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
海水极多不过一劫。
推此言之。
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于大海。
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复化作饿人。
连骸□骨而来问言。
世颇有人饥穷瘦苦剧于我不。
群臣思量复不能答。
复以状问父。
父答子言。
世间有人。
悭贪嫉妒不信三宝。
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将来之世堕饿鬼中。
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
身如大山腹如大谷。
咽如细针发如锥刀。
缠身至脚。
举动之时支节火然。
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
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人。
手脚杻械项后着锁。
身中火出举体燋烂。
而又问言。
世颇有人苦剧我不。
群臣率尔无知答者。
大臣复问其父。
父即答言。
世间有人。
不孝父母。
逆害师长。
叛于夫主。
诽谤三尊。
将来之世堕于地狱。
刀山剑树火车炉炭。
陷河沸屎刀道火道。
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以此方之剧汝困苦。
百千万倍。
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
端正瑰玮踰于世人。
而又问言。
世间颇有端正之人似我者不。
群臣默然无能答者。
臣复问父。
父时答言。
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
好施忍辱精勤持戒。
得生天上端正殊特。
过于汝身百千万倍。
以此方之如瞎猕猴。
复以此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栴檀木方之正等。
又复问言。
何者是头。
群臣智力无能答者。
臣又问父。
父答言。
易知。
放着水中。
根者必沈。
尾者必举。
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二白^2□马形色无异。
而复问言。
谁母谁子。
群臣亦复无能答者。
复问其父。
父答言。
与草令食。
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
如是所问悉皆答之。
天神欢喜。
大遗王珍奇财宝。
而语王言。
汝今国土我当拥护。
令诸外敌不能侵害。
王闻是已极大踊悦。
而问臣言。
为是自知有人教汝。
赖汝大智国土获安。
既得珍宝又许拥护。
是汝之力。
臣答王言。
非臣之智。
愿施无畏。
乃敢具陈。
王言。
设汝今有万死之罪犹尚不问。
况小罪过。
臣白王言。
国有制令不听养老。
臣有老父不忍驱遣。
致犯王法藏着地中。
臣来应答。
尽是父智。
非臣之力。
唯愿大王。
一切国土还听养老。
王即叹美心生喜悦。
奉养臣父尊以为师。
济我国家一切人命。
如此利益非我所知。
即便宣令普告天下。
不听弃老仰令孝养。
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
当加大罪。
尔时父者我身时也。
尔时大臣者舍利弗是。
尔时王者阿阇世是也。
尔时天神者阿难是也"故俗云养老乞言即其是也"。
又杂宝藏经云。
昔者世尊语诸比丘。
当知往昔波罗柰国。
有不善法流行于世。
父年六十与着敷^2□使令守门户。
尔时兄弟二人。
兄语弟言。
汝与父敷^2□使令守门。
屋中唯有一敷^2□。
小弟便截半与父而白父言。
大兄与父非我所与。
大兄教父使守门屋。
兄向弟言。
何不尽与敷。
^2□截半与之。
弟答兄言。
适有一敷^2□不截半与。
后更何处得。
兄问弟言。
欲更与谁。
弟言。
岂可得不留与兄耶。
兄言。
何以与我。
弟言。
汝当年老。
汝子亦当安汝置于门中。
兄闻此语惊愕曰。
我亦当如是耶。
弟言。
谁当代汝。
便语兄言。
如此恶法宜共除舍。
兄弟相将共至辅相所。
以此言论。
向辅相说。
辅相答言。
实尔。
我等亦共有老。
辅相启王。
王可此语。
宣令国界。
孝养父母。
断先非法。
不听更尔。
又优婆塞戒经云。
是五逆罪。
杀父则轻。
杀母则重。
杀阿罗汉重于杀母。
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
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颂曰。
君爱忠臣父怜孝子况佛大慈拔苦乐彼不荷其恩害亲存己一坠幽涂累劫终始感应缘"如是五逆及恶心向三宝现遭殃咎者无量并散在诸篇今略述二三不孝现报之验也"
周王彦伟齐何君平隋妇养姑周时有人。
姓王。
字彦伟。
河南人。
为性凶恶好游猎。
父母孤养怜爱极重。
每谏不许共恶人交游。
复抑不听射猎。
恐损身命不存系嗣。
伟不从父训常猎不止。
兼逐恶人常为粗过。
父母既见不止凶行。
罚杖五十。
身疮不得出。
以恨父母。
伺夜眠之后。
密以土袋压父母口。
加身坐上望气不出。
意令遣死无有疮瘢。
将为卒亡不猜己身。
忽见有鬼来入堂内震动家内。
大小并觉翻伟床前。
伟便仰卧。
土袋已在伟腹。
父母苏觉。
遂挽儿腹上土袋。
不能去身。
伟复见鬼压土袋上。
极困垂死。
唱叫救命。
合家大小及以邻人。
并力挽之必竟不移。
伟声不出。
但得以手叩头。
合掌而卒。
齐何君平。
相州人。
母裴氏。
少年诞平后更不孕。
父母怜爱剧同眼目。
父母怜重。
平长大不多教学问。
纵暴自游。
年至二十。
父母怜爱不听别室。
父因使出行。
经年方还。
父行去后母怜共私。
父还到舍共母杀父。
埋之后园。
诳他道父未还。
天雷霹父尸出。
然后霹平身。
身上具题因缘。
亲邻告官。
闻彻天听。
敕杀裴氏。
暴尸不听收理"右二见李归心录也"。
隋大业中河南人。
妇女养姑不孝。
姑两目盲。
妇以蚯蚓为羹以食之。
姑怪其味。
窃藏一脔留以示儿。
儿还见之。
欲送妇向县。
未及而雨雷震失其妇。
俄而妇从空落。
身衣如故。
而易其头白狗头。
言语不异。
问其故。
答云。
以不孝姑为天神所罚。
夫以送官。
时乞食于市。
后不知所在"右一验出冥报记"。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