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摄念篇第二十八发愿篇第二十九摄念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惟夫凡情难禁。
譬等山猿常随外境。
类同狂象。
三业鼓动。
缘构兹彰。
故佛立教令常制驭。
故经云。
当为心师不师于心。
身口意业不与恶交。
身戒心慧不动如山。
又经云。
制之一处无事不辨。
然心性惑倒我见为先。
烦惑难摄乱使常行。
于一切时高举颇屈。
自非托处寂静摧伏三毒。
身不游行口默缄言。
少睡多觉常坐省食。
思量正法知非有无。
直身正意系念在前。
如斯等教。
是名摄念也。
引证部第二如增一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十法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至致涅槃。
一谓念佛。
二谓念法。
三谓念众。
四谓念戒。
五谓念施。
六谓念天。
七谓念休息。
八谓念安般。
九谓念身非常。
十谓念死。
当善修行。
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第一念佛者。
专精念佛如来形相。
功德具足身智无涯。
周旋往来皆具知之。
修行一法自致涅槃。
不离念佛便获功德。
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
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
渴爱之心永不复兴。
于欲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
犹如众香之气。
无有瑕疵乱想之念。
便成神通自致涅槃。
思惟不离便获功德。
是名念法。
第三念众者。
谓专精念如来圣众。
成就质直无有邪曲。
上下和穆。
如来圣众。
四双八辈当敬承事。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僧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
所谓戒者。
息诸恶故。
戒能成道令人欢喜。
戒缨络身现众好故。
犹如吉祥瓶所愿便克。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戒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
谓专精念施所施之上。
永无悔心。
无反报想。
快得善利。
若人骂毁相加刀仗。
当起慈心不兴瞋恚。
我所施者施意不绝。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施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
谓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
戒行成身。
身放光明无所不照。
成彼天身善业果报。
成彼天身众行具足。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天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
谓心意想息。
志性详谛亦无卒暴。
当专一心意乐闲居。
常求方便入三昧定。
常念不贪胜光常达。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休息便获功德。
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
谓专精念安般者。
若息长时观知我今息长。
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
若息极冷极热亦当观知我今息冷热。
出入分别数息长短。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安般便获功德。
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
谓专精念身。
发毛瓜齿皮肉筋骨。
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
白直旁光屎尿百叶。
沧荡脾泡溺泪唾洟。
脓血脂涎髑髅脑等。
何者是身。
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也。
皆是父母所造。
从何处来为谁所造。
此之六根。
于此终已当生何处。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身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
谓专精念死。
此没生彼。
往来诸趣。
命逝不停。
诸根散坏如腐败木。
命根继绝种族分离。
无形无响亦无相貌。
除诸乱想自致涅槃。
不离死念便获功德。
是名念死。
而说偈曰。
佛法及圣众乃至竟死念虽与上名同其义各别异又分别功德论云。
第一念佛何事。
佛身金刚无有诸漏。
若行时足离地四寸。
千辐相文迹现于地。
足下诸虫七日安隐。
若其命终皆得生天。
昔有一恶比丘。
本是外道。
假服诽谤逐如来行。
自杀飞虫着佛迹处。
言佛蹈杀。
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
若入城邑足蹈门阈。
天地大动。
百种音乐不鼓自鸣。
诸聋盲哑百病自除。
睹佛相好随行得度。
功德所济不可称计。
总会万行运载为先。
所谓念佛。
其义如此。
第二念法者。
法是无漏道无为无欲。
佛者是诸法之主。
法者是结使之主。
法出诸佛。
法生佛道。
若然者。
何不先念法后念佛耶。
答曰。
法虽微妙无能知者。
犹若伏藏无处不有。
要藉通人示处。
方得自济穷乏。
法亦如是。
理虽玄妙非如来不畅。
是以念佛在先。
称法为后。
第三念僧者。
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
舍世贪诤开导天人。
则是众生良佑福田故。
昔有薄福比丘。
名梵摩达"律名罗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众中。
令众僧不得食莫知谁咎。
佛使分为二部。
一部得。
一部不得。
复分不得为二部。
半得。
半不得。
如是展转乃至二人。
一得食。
一不得食。
乃知无福虽得至钵自然消化。
佛愍其厄自手授食。
在于钵中。
神力所制不能化去。
佛欲令现身得福故。
令二灭尽比丘以食饱此。
即时得福。
时波斯匿王闻此薄福佛愍与食。
我今亦当为其设福。
即遗^2□米。
时有一乌飞来衔一粒米去。
使人呵曰。
王为梵摩达设福。
汝何以持去耶。
乌即持还本处。
所以然者。
此比丘蒙僧福力。
鸟兽不能侵害也。
用是证知为良福田。
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
念众之法其义如此。
第四念戒者。
从五戒十戒。
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敛诸邪非。
敛御六情断诸欲念。
中表清净乃应戒性。
昔有二比丘。
共至佛所。
路经旷泽顿乏水浆。
时有小池汪水众虫满中。
一比丘深思禁律以无犯为首。
若饮此水杀生甚多。
宁全戒殒命。
于是命终即生天上。
一比丘自念。
饮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后当生何趣。
即饮虫水所害甚多。
虽得见佛去我甚远。
啼泣向佛自云。
同伴命终。
佛指上天曰。
汝识此天不。
此是汝伴。
以全戒功即生天上。
今来在此。
卿虽见我去我大远。
彼虽丧命常在我所。
卿今见我正睹我肉形。
岂识真戒乎。
以是经云。
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
若能持戒展转行之。
即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夫戒有三种。
一是俗戒。
二是道戒。
三是定戒。
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
无漏四谛为道戒。
三昧禅思为定戒。
以慧御戒使成无漏。
乃合道戒。
声闻家戒喻若膝华。
动则解散。
大士持戒喻若头上插华。
行止不动。
小乘捡形动则越仪。
大士领心不拘外轨。
大小轨异。
故以形心为殊。
内外虽殊俱至涅槃。
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
又欲近道当有四喜宜善念行。
一曰。
念佛意喜不离。
二曰。
念法意喜不离。
三曰。
念众意喜不离。
四曰。
念戒意喜不离。
念此四喜必令具足。
而自了见。
当望正度。
求解身要。
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饿鬼之道。
虽往来走天上人中。
不过七生自得苦际。
又三千威仪云。
当念有五事。
一当念佛功德。
二当念佛经戒。
三当念佛智慧。
四当念佛恩大难报。
五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
复有五事。
一当念比丘僧。
二当念师恩。
三当念父母恩。
四当念同学恩。
五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
又处处经云。
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计知。
如人所作善恶殃福。
前后所作不可复计。
要在命尽。
作恶逢恶处。
作善逢善处。
殃福皆预有处。
亦预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等得道便止。
若不得道便不断绝。
佛语比丘。
当念自身无常。
有一比丘即报佛言。
我念非常。
如人在世间。
极可至五十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
可三十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一岁。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
佛言。
莫说是语。
复有一比丘言可^7□吸间。
佛言。
是也。
佛言。
出息不还则属后世。
人命峻速在^7□吸之间。
又毗尼母经云。
若说法比丘复应常念。
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
莫使有绝。
何以故。
当得十二念成圣法故。
何者十二念。
一念成就己身。
二念成就他人。
三念愿得人身。
四念生种姓家。
五念于佛法中得生信心。
六念所生处不加其功而得寤法。
七念所生处诸根完具。
八念值佛世尊出现于世。
九念所生处常得说正法。
十念愿所说法常得久住。
十一念愿法久住得随顺修行。
十二念常得怜愍诸众生心故。
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圣法。
又杂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有河中草。
有龟于中住止。
时有野干饥行觅食。
遥见龟虫疾来捉取。
龟虫见来即便藏六。
野干守伺冀出头足。
欲取食之。
久守龟虫。
永不出头亦不出足。
野干饥乏瞋恚而去。
诸比丘。
汝等今日亦复如彼。
知魔波旬常伺汝便。
冀汝眼着于色。
耳闻声。
鼻嗅香。
舌尝味。
身着触。
意念法。
欲令出生染着六境。
是故比丘。
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
恶魔不得其便。
随出随缘。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
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
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
次得其鸟。
次得毒蛇。
次得野干。
次得失收摩罗。
次得猕猴。
得斯众生悉缚一处。
其狗者乐欲入村。
其鸟者常欲飞空。
其蛇者常欲入穴。
其野干者乐向冢间。
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
猕猴者欲入山林。
此六众生悉缚一处。
各各嗜欲到所安处。
各不相乐于他处所而系缚故。
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
各各自求所乐境界。
不乐余境界。
眼常求可爱之色。
不可意色则生其厌。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六种根种种行处。
各各不求异根境界。
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
如彼士夫系六众生。
是故当勤修习身念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炽盛一箧中。
时有士夫聪明求乐厌苦求生厌死。
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
汝今取此箧蛇摩试洗浴。
恩亲养食出内以时。
若四毒蛇脱有恼者。
或能杀汝或令近死。
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
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
人复语言。
士夫内有六贼。
随逐伺汝。
得便当杀。
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
恐怖驰走还入空村。
见彼空舍危朽腐毁。
有诸恶物促皆危脆无有坚固。
人复语言。
士夫是空聚落。
当有六贼来必掩汝。
尔时士夫畏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
而复驰走。
忽尔道路临一大河。
其水复急。
但见此岸有诸怖畏。
而见彼岸安隐快乐。
清净无畏。
而无桥^2□可度得至彼岸。
作是思惟。
我取草木缚束成筏。
手足方便度至彼岸。
作是念已。
即拾草木依于岸傍。
缚束成筏。
手足方便截流横度。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
复得脱于空村群贼。
度于澓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
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我说此譬。
当解其义。
比丘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
四大所造精血之体。
秽食长养。
沐浴衣服。
无常变坏危脆之法。
毒蛇者譬如四大。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
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
内六贼者譬六爱喜。
空村者譬六内入。
观察眼入之处。
是无常变坏虚伪之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
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
澓流者譬如四流。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河譬三爱。
欲爱色爱无色爱。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
筏者譬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度者。
譬精进勇猛得到彼岸。
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又木□子经云。
时有难国王。
名波琉璃。
白佛言。
我国边小频岁寇贼五谷涌贵。
疫疾流行人民困苦。
我常不安。
法藏深广不得修行。
唯愿垂矜赐我法要。
佛告王言。
若欲灭烦恼障者。
当贯木□子一百八。
常以自随至心无散。
称南无佛陀。
南无达摩。
南无僧伽名。
乃过一木□子。
如是渐次度木□子。
若十二十若百若千。
乃至百千万。
若能满二十万遍。
身心不乱离诸谄曲者。
舍命得生第三焰摩天。
衣食自然常安乐行。
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
当断除百八结业获无上果。
王闻欢喜我当奉行。
佛告王曰。
有莎升比丘。
诵三宝名经历十岁。
得成斯陀含果。
渐次修行。
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王闻是已倍复修行。
又贤愚经云。
波罗奈国有居士。
字曰□提。
此人有子名优波□提。
后年长大家贫燋煎。
父付财物居肆贩卖。
有邪贳□阿罗汉。
往到其边。
而为说法教使系念。
以白黑石子。
用当筹算。
善念下白。
恶念下黑。
优波□提奉受其教。
善恶之念辄投石子。
初黑偏多白者鲜少。
渐渐修习白黑正等。
系念不止。
更无黑石。
纯有白者。
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又譬喻经云。
昔有人不信敬。
妇甚事佛。
妇白婿曰。
人命无常可修福德。
婿无心懒堕。
妇恐将来入地狱中。
即复白婿。
欲悬一铃安着户上。
君出入时□铃作声。
称南无佛。
婿曰甚善。
如是经久。
其婿命终。
狱卒叉之掷镬汤中。
叉□镬作声。
谓是铃声。
称南无佛。
狱官闻之。
此人奉佛放令出去。
得生人中。
又杂譬喻经云。
昔有五百贾客乘船入海。
值摩竭鱼。
出头张口欲食众生。
时日少风而船去如箭。
萨薄主语众人言。
船去太疾可舍帆。
如言舍下。
船去转驶不可得止。
萨薄主问楼上人言。
汝见何等。
我见上有两日出。
下有白山。
中有黑山。
萨薄主惊言。
此是大鱼。
当奈何哉。
我与汝等今遭困厄。
入此鱼腹无有活理。
汝等各随所事一心求之。
于是众人各随所奉。
一心归命求脱此厄。
所求逾笃船去逾疾。
须臾不止当入鱼口。
于是萨薄主告诸人言。
我有大神。
号名为佛。
汝等各舍奉神一心称之。
时五百人俱发大声称南无佛。
鱼闻佛名自思惟言。
今日世间乃复有佛。
我当何忍伤害众生。
即便闭口水皆倒流。
转得远鱼。
五百贾人善心即生。
皆得解脱。
又大集经云。
譬如沙门自有头发生不知日长几分。
如是菩萨罪生不能自知。
言我无罪者。
又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二净法能护世间。
何等为二。
所谓惭愧。
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
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
宗亲师长尊卑之绪。
颠倒浑乱如畜生趣。
即说偈言。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者永闭生死门又惟无三昧经云。
佛告阿难。
善男子。
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
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
但坐思想秽念多故。
一念来一念去。
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
念念不息。
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
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
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是故善恶罪福各别。
颂曰。
静念遗忘虑有虑非理尽境来投虚空虚空何所轸托阴游重冥冥亡影迹殒四果皆欣求一乘独玄泯发愿篇第二十九"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佛果夐绝登之有阶。
法云峻极届之有渐。
是以创发大诚。
则玄福招于极果。
初立弘誓。
则妙愿遍于来际。
一念兴行。
遂感尘劫之瑞华。
半刻虔躬。
乃得大千之甘露。
盖是大乘之根基。
种智之津衢也。
引证部第二如阿弥陀经云。
佛语阿难。
阿弥陀佛为菩萨时。
常奉行是二十四愿。
珍宝爱重保持恭顺。
何等为二十四愿。
第一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无有泥犁禽兽薜荔蜎飞蠕动之类。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无有妇人。
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
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来生我国者。
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
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
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土自然七宝纵广甚大。
旷荡无极极自软好。
所居舍宅被服饮食都皆自然。
比如第六天王所居处。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
皆令诸佛各于比丘僧大座中。
说我功德国土之善。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
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使某作佛时。
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天人民。
及蜎飞蠕动之类。
若前世作恶闻我名字。
欲来生我国者。
即便反正自悔过。
为道作善便持经戒。
愿欲生我国不断绝。
寿终皆令不复泥犁禽兽薜荔。
即生我国在心所愿。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使某作佛时。
令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来生我国。
用我故益作善。
若分檀布施绕塔烧香。
散华然灯悬杂缯彩。
饭食沙门起塔作寺。
断爱欲斋戒清净一心念我。
昼夜一日不断绝。
皆令来生我国作菩萨。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使某作佛时。
令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
若善男子善女人。
有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
若作沙门不毁经戒。
断爱欲。
斋戒清净一心。
念欲生我国昼夜不断绝。
若其人寿欲终时。
我即与诸菩萨阿罗汉。
共飞行迎之。
即来生我国。
则作阿惟越致菩萨智慧勇猛。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欲到他方佛国生者。
皆令不更泥犁禽兽薜荔。
皆令得佛道。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
悉同一色都一种类。
比如第六天人。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
皆同一心所念欲所言者预相知意。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
皆无有淫泆之心。
终无念妇女意。
终无有瞋怒愚痴者。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皆令心相敬爱终无相嫉憎者。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三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欲共供养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
皆令飞行即到。
欲得自然万种之物即皆在前。
持用供养诸佛悉皆得遍。
以后日未中时。
即飞行还我国。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欲饭时。
即皆自然七宝钵中有自然百味饭食在前。
食已自然去。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
身皆紫磨金色。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令如佛。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六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语者。
如三百钟声。
说经行道皆如佛。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七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九愿使某作佛时。
令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皆令得人道。
悉作辟支佛阿罗汉。
皆坐禅一心。
共欲计数知我年寿几千亿万劫岁数。
皆令无有能极知寿者。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使某作佛时。
令八方上下各千亿佛国中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皆令作辟支佛阿罗汉。
皆坐禅一心。
共欲计数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知有几千亿万人。
皆令无有能知数者。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寿命无央数劫。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
皆智慧勇猛。
自知前世亿万劫时。
宿命所作善恶却知无极皆洞视彻。
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
使某作佛时。
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
皆智慧勇猛顶中皆有光明。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使某作佛时。
令我顶中光明绝好。
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
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
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
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
皆令来生我国。
得是愿乃作佛。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佛告阿难。
阿弥陀佛为菩萨时。
当奉行是二十四愿。
不犯道法绝去财色。
精明求愿。
积功累德。
无央数劫。
今致作佛。
悉皆得之。
不亡其功也。
又佛说灭十方冥经云。
时有释种童子。
名面善悦。
来白佛言。
唯天中天。
今我二亲身不安和。
横为非人所见侵娆。
昼夜寤寐不得宁息。
出入行步亦见逼恼。
或遭非人妖蛊奸邪。
无以防护。
唯愿世尊。
告示以法。
随时救济令无娆害。
佛告面善悦。
当为汝说拥护之法。
佛言。
东方去此过于八千那术佛土。
有世界名拔众尘劳。
其佛号等行如来。
今现在说法。
人若东行先当稽首归命。
供养于东方佛。
则无恐惧莫敢侵娆。
有所兴作悉当如愿。
佛告童子。
南方去此过于十亿百千佛土。
有世界名消冥等要脱。
其佛号初发心念离恐畏归依超首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欲南行当遥稽首归命彼佛专意不离。
则无恐惧不遇患难。
佛告童子。
西方去此如殑伽河沙诸佛刹土。
有世界名善选择。
其佛号金刚步迹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欲西行先当稽首礼于彼佛一心归命。
则无恐惧不逢患难。
佛告童子。
北方去此过二万佛土。
有世界名觉辩。
其佛号宝智首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欲北行设在家居。
稽首作礼归命彼佛。
则无恐惧不遇患难。
佛告童子。
东北方去此过于百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持所念。
其佛号坏魔慢独步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诣东北方当遥稽首归命彼佛。
所在获安则无所畏。
佛告童子。
东南方去此过二殑伽河沙等佛土。
有世界名常照曜。
其佛号初发心不退转轮成首如来。
今现在说经。
若东南方行先当稽首。
五体投地一心归命。
然后乃进则无恐惧。
佛告童子。
西南方去此过于八万佛土。
有世界名覆白交露。
其佛号宝盖照空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西南行先当稽首彼方如来。
以华遥散念于无相。
然后乃进则无恐惧。
佛告童子。
西北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之刹土。
有世界名住清净。
其佛号开化菩萨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西北方行先礼彼佛。
自归悔过净修梵行。
然后出家则无恐惧。
佛告童子。
下方去此过九十二垓佛之刹土。
有世界名念无倒。
其佛号念初发意断疑拔欲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欲坐时。
若夜卧时。
念斯如来稽首自归。
常以普慈念救众生。
然后坐卧则无恐惧。
佛告童子。
上方去此过六十殑伽河沙等佛土。
有世界名离恐惧无有处所。
其佛号消冥等超王如来。
今现在说法。
若从坐起常礼彼佛自归供养。
则无恐惧所至获安。
佛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经典。
持讽读诵为他人说。
具足备悉令不缺减速成所愿终无恐惧。
若到县官不见侵枉。
若行贼中不见危害。
若行大火中即为消灭。
若行大水中终不没溺。
天龙鬼神弊恶之神无敢触者。
诸恶兽无敢近者。
诸魅魍魉无能娆者。
若在闲居独处。
则为如来之所拥护。
佛说如是。
帝释善面悦童子等。
闻经欢喜作礼而退。
又持地论云。
菩萨发愿略说五种。
一发心一愿。
二生愿。
三境界愿。
四平等愿。
五大愿。
彼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
是名发心愿。
愿未来世为众生故。
随善趣生。
是名生愿。
愿正观诸法无量等诸善根思惟境界。
是名境界愿。
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善摄事。
是名菩萨平等愿。
大愿者。
即平等愿。
菩萨又说十种大愿。
一者愿一切种供养无量诸佛。
二者愿护持一切诸佛正法。
三者愿通达诸佛正法。
四者愿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愿行菩萨一切种正行。
六者愿成熟一切众生。
七者愿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八者愿一切菩萨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愿一切正行方便无碍。
十者愿成无上正觉。
是菩萨住于初地。
方便净信现在修行。
于未来事生十大愿。
一者以清净心常愿供养一切诸佛。
二者受持守护诸佛正法。
三者劝请诸佛转未曾有法。
四者顺行菩萨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七者自净佛土。
八者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众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愿能生无量百千大愿。
不离众生界不离世间。
此诸大愿生生常行终不忘失。
又华严经云。
诸佛子。
菩萨住欢喜地以十愿为首。
生如是等百万阿僧只大愿。
以不可尽法而生是愿。
为满是愿勤行精进。
何等为十。
一众生不可尽。
二世界不可尽。
三虚空不可尽。
四法界不可尽。
五涅槃不可尽。
六佛出世不可尽。
七诸佛智慧不可尽。
八心所缘不可尽。
九起智不可尽。
十世间转法轮智转不可尽。
若众生尽我愿乃尽。
乃至起智转尽我愿乃尽。
而众生乃至起智诸转实不可尽。
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
又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云。
尔时天子问文殊师利言。
菩萨有几心能摄因能摄果。
文殊答言。
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
何等为四。
一初发心。
二行道心。
三不退转心。
四一生补处心。
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
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
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又初发心如种谷田中。
行道心如谷子增长。
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
补处心如华果有用。
又初发心如车匠辑材。
行道心如斫治材木。
不退转心如安施材木。
一生补处心如车成运致。
又初发心如月新生。
行道心如五日月。
不退转心如月十日。
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
如来智慧如十五日月。
又初发心能过声闻地。
行道心能过辟支佛地。
不退转心能过不定地。
一生补处心安住定地。
又初发心如病者求药。
行道心如分别药。
不退转心如病服药。
补处心如病得差。
又大集经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
闻诸众生有如是行。
不惊不怖。
是事实难不可思议。
佛言。
舍利弗。
于意云何。
如师子虽复初产闻师子吼。
有怖畏不。
不也世尊。
菩萨摩诃萨。
初发无上菩提心时。
闻众生行亦复如是。
舍利弗。
于意云何。
火热虽小畏干薪不。
不也世尊。
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已。
得智慧火亦复如是。
舍利弗。
今以非喻为喻。
舍利弗。
譬如猛火与诸干薪。
结期七日当大战斗。
尔时一切干树果木种种枝叶。
悉共合聚如须弥山。
尔时猛火有一亲友。
而告之言。
汝今何故不自庄严多觅有救。
援助彼众。
汝唯一己。
何能当之。
时火答言。
彼怨虽多我力能敌不须伴党。
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诸烦恼悉共和合其势炽盛。
菩萨智慧力能消伏。
如阿伽陀一丸之药能破大毒。
菩萨智慧亦复如是。
小智慧药能坏无量大烦恼毒。
又佛本行经云。
尔时佛告诸比丘僧。
作如是言。
汝诸比丘。
我念往昔久远之时。
有一贫人以乞自活。
从一城至波罗柰城。
至彼城已。
其城所有乞人见者皆呵责言。
汝从何来而至于此。
遂遮不听游行告乞。
尔时彼人见有障碍作是思惟。
我于彼辈无有过失。
何故障我而告乞也。
于时波罗柰城有一长者。
遗失铜钵。
时彼长者求觅铜钵所在不获。
因求钵故至余一村。
时彼乞人于粪聚中得彼铜钵挂于杖头。
将来往入波罗柰城。
从街至街。
从衖至衖。
从此交衖至彼交衖。
从此方隅至彼方隅。
口唱是言。
此之铜钵是谁之物。
识者收取。
而彼游历处处东西求觅其主了不能得。
既不得主。
便即往至付梵德王。
乃至长者后闻有人从彼粪中得一铜钵挂于杖头。
将来入彼波罗柰城。
处处游访不知主处。
既不得主便付梵德王。
既闻是已。
到梵德王边。
到已白言。
大王当知。
前者乞人所奉铜钵是我之物。
时梵德王遣使往唤彼之乞人。
而语之言。
汝于前者所送铜钵。
今此长者云是我许。
其事如何。
彼人即白梵德王言。
如是大王。
我本不知彼之铜钵是谁之物。
在粪聚中。
我既得已。
即挂杖头将来入城。
东西访问不知主处。
遂奉大王任王所用。
尔时梵德闻彼语已。
心大欢喜而告彼言。
人者。
汝今欲于我边乞何等愿。
我当与汝。
而彼铜钵还其长者。
尔时彼人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大王。
今若必欲欢喜与我愿者。
愿王于此波罗柰城。
所有乞人用我为王也。
时梵德王复告彼言。
今者何用与彼乞儿而为王也。
但当更乞诸余好愿。
或金或银。
或索国中最胜村落用为封邑。
我即与汝。
时彼乞人复白王言。
王若欢喜与我愿者。
我今正欲得前所愿。
王遂报言。
任汝所乐。
随汝作耳。
尔时在彼波罗柰城。
合有五百乞儿依住彼乞愿者。
悉唤令集而告之言。
我今得与汝等为王。
汝等必当听我处分。
时诸乞人问彼王言。
汝今云何处分我等。
令作何事。
时彼人言。
汝等相共或有捉置髆上者。
或有取我而背负者。
自余皆悉为我左右围绕而行。
而彼五百诸乞儿辈闻彼语已。
即从处分。
或有舆者。
或背负者。
处处游行所有饮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
乞已将向一处。
分张而共食啖。
如是方便多时活命。
时有一人屏处独食摩呼茶迦"隋言欢喜丸也"。
尔时乞王从其人边夺取彼食已将走。
其王徒众五百乞儿。
逐彼王走至于远处。
皆悉疲乏。
既疲乏已。
悉各回还。
其彼乞王身力壮健。
走而不乏。
更至远已。
回头望看五百乞儿悉皆不见。
既不见已。
入一园内取水洗手。
坐于一边欲食彼食。
未食之间便生悔心。
我今不善。
我今何故于彼人边夺取其食。
更复诳我随从人辈。
此食既多我食不尽。
若世间内有诸圣人。
愿知我意而来此者。
我即分与。
发是心已。
有辟支佛。
名曰善贤。
从虚空里飞腾而来。
在彼人前。
从空直下。
去其不远。
其人遥见彼辟支佛威仪庠序。
行步齐。
停。
举动得所不缓不急。
见如是已。
于彼辟支佛所心得净信。
得净信已作如是念。
由我往昔所受贫煎。
及以现在皆悉不值如是福田。
于如是人不行布施恭敬供养。
我昔若值如是福田。
今日应不遭斯困顿。
亦不应被他逼切而得活命。
我今将此食奉上仙人。
未审此仙受纳以不。
若蒙受者。
愿我将来免此贫煎困厄之身。
作是念已。
即将此食奉此仙人。
然辟支佛有如是法。
唯现神通教化众生。
更无别法。
时辟支佛受取彼食。
从地腾空而去。
其人见彼欢喜踊跃。
遍满其体不能自胜。
以欢喜故顶戴指掌。
遥礼彼尊辟支佛足。
作是礼已心发是愿。
愿我此身于未来世。
每常值遇如是世尊。
或胜此者。
而彼世尊所说之法。
愿我一闻速得证解。
又愿我于未来世中。
在大威德豪族姓家。
为王治化更莫在彼贫儿之内。
复作是愿。
生生世世不堕恶道。
佛告诸比丘。
作如是言。
汝诸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
波罗柰城乞儿之王。
施辟支佛摩呼茶迦此是谁者。
莫作异见。
婆提唎迦比丘是也。
时乞儿王施辟支佛食。
因彼业果今生释种大豪贵族。
资财无乏少。
由昔愿故。
今得王位。
又由昔愿不堕恶道。
常生人天多受快乐。
又由昔愿今值于我。
而得出家。
受具足戒。
得罗汉果。
我又授记。
于我声闻弟子之中。
豪姓出家最第一者。
婆提唎迦比丘是也。
颂曰。
贤人慕高节志愿菩提因御鹤翔伊水策马出王田本祈立弘誓感报弥陀身能仁修八正超逾九劫前声流遍三界慈化通大千掩尘息妄想凡圣并欣然含生同志趣保益启心神生死必永尽岂同庄老仙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