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潜遁篇第二十三妖怪篇第二十四潜遁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盖闻圣贤应世影迹无方。
所止之国莫非利益。
俗士封其吉凶。
上智恬其善恶。
正心而俟则与天同量矣。
昔晋武之世。
有天竺耆域。
宋武之初。
有彭城杯度。
并显示征瑞昭寤氓俗。
齐梁之有沙门保志者。
始现于永明之初。
晦智若狂体同涩尘。
而藏往知来。
每中灵验动容发辞。
鲜有遗策。
士庶响赴所在如云。
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毒。
虽复限以九关身终无碍。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士。
世有可善故出善应之。
世有可恶故出恶应之。
可谓悬于日月弊于金石者矣。
无疆之福于斯见焉。
引证部第二如生经云。
佛告诸比丘。
乃昔过去无数劫时。
姊弟二人。
姊有一子。
与舅俱给官御府织。
见帑藏中奇宝好物。
即共议言。
吾织作勤苦藏物多少。
宁可共取用解贫乏。
伺夜人定凿作地窟。
盗取官物不可算数。
明监藏者觉物减少。
以启白王王诏之曰。
勿广宣之令外知闻。
舅甥盗者谓王不觉。
王曰。
至于后日必复重来。
且严警守以用待之。
得者收捉无令放逸。
藏监受诏即加守备。
其人久久则重来盗。
外甥教舅。
舅今年尊。
体羸力少。
若为守者所得不能自脱。
我力强盛当济挽舅。
舅适入窟为守者所执。
执者唤呼诸人。
甥捉不制畏明识之。
辄截舅头出窟持归。
晨晓藏监具以启闻。
王又诏曰。
舆出其尸置四交路。
其有对哭取死尸者。
则是贼魁。
弃之四衢警守积日。
人马填噎塞路奔突。
其贼射闹载两车薪置其尸上。
守者启王。
王诏微伺。
若有烧者收缚送来。
于是外甥教童执炬舞戏人众总闹。
以火投薪薪然炽盛。
守者不觉具以启王。
王又诏曰。
若阇维更增严伺其来取骨则是元首。
甥又觉之。
兼猥酿酒特令醇厚。
诣守备者微而沽之。
遣守者连昔饥渴见酒丛饮。
饮酒过多皆共醉寐。
酒瓶盛骨而去。
守者不觉。
明复启王。
王又诏曰。
前后警守竟不级获。
其贼狡黠更当设谋。
王即出女庄严宝饰。
安立房室于大水傍。
众人侍卫伺察非妄。
必有利色来趣女者。
逆抱捉唤令人收执。
他日异夜甥寻窃来。
因水放株令顺流下。
唱噭奔隐守者惊趣。
谓有异人但见株杌。
如是连昔数数不变。
守者睡眠甥即乘株。
到女房室。
女则执衣。
甥告女曰。
用为牵衣可捉我臂。
甥素凶黠。
预持死人臂以用授女。
便放衣捉臂而大称噭迟。
守者寤。
甥得脱走。
明具启王。
王又诏曰。
此人方便独百无双。
久捕不得当奈之何。
女即怀妊十月生男。
男大端正使乳母抱。
行周遍国中有人见呜。
便缚送来。
抱儿终日无就呜者。
甥为饼师住饼炉下。
小儿饥啼乳母抱儿。
趣饼炉下市饼哺儿。
甥见儿呜。
具以白王。
王又诏曰。
何不缚送。
乳母答曰。
小儿饥啼饼师授饼。
因而呜之不识是贼。
何因白之。
王又使母更抱儿出。
见近儿者便缚将来。
甥沽美酒。
呼母伺者劝酒醉眠。
便盗儿去。
醒寤失儿具以启王。
王又诏曰。
卿等顽騃贪嗜狂水。
既不得贼复亡失儿。
甥时得儿抱至他国。
前见国王。
占谢答对引经说义。
王大欢喜。
辄赐禄位以为大臣。
而谓之曰。
吾之一国智慧方便无逮卿者。
欲以臣女若吾之女。
当以相配。
自恣所欲。
对曰。
不敢。
若王见哀其实欲索某国王女。
王曰。
善哉。
从所志愿。
王即自以为子遣使求彼王女。
王即可之。
即遣使者欲迎王女。
敕其太子五百骑乘皆使严整。
甥为贼臣。
甥怀恐惧。
若到彼国王必觉我见执不疑。
便启其王。
若王见遣当令人马衣服鞍勒一无差异。
乃可迎妇。
王然其言。
王令二百五十骑在前。
二百五十骑在后。
甥在其中跨马不下。
女父自出屡观察之。
王入骑中躬执甥出。
尔为是非。
前后方便捕何叵得。
稽首答曰。
实尔是也王曰。
卿之聪黠天下无双。
卿之所愿以女配之得为夫妇。
佛告诸比丘。
欲知尔时外甥者。
则吾身是。
外国王者舍利弗是。
其舅者今调达是。
女妇翁者输头檀王是。
妇母者摩耶夫人是。
其妇者拘夷是。
其子者罗云是。
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又智度论云。
菩萨思惟观空无常相故。
虽有妙好五欲不生诸结。
譬如国王有一大臣。
自覆藏罪人所不知。
王言。
取无脂肥羊来。
汝若不得者当与汝罪。
大臣有智。
系一大羊以草谷好养。
日三以狼而畏怖之。
羊虽得养肥而无脂。
牵羊与王。
王遣人杀之肥而无脂。
王问。
云何得尔。
答以上事。
菩萨亦如是。
见无常苦空狼令诸结脂消诸功德肉肥。
又贤愚经云。
尔时摩竭国中有一长者。
生一男儿。
相貌具足甚可爱敬。
其生之日藏中自然出一金象。
父母欢喜。
因瑞立号。
名曰象护。
儿渐长大象亦随大。
既能行步象亦行步。
出入进止常不相离。
若意不用便住在内。
象大小便唯出好金。
由是因缘库藏宝满。
象护长大常骑东西。
迟疾随意甚适人情。
阿阇世王闻知索看。
象护父子乘象在门。
王听乘象入内。
下象拜王。
王大欢喜。
命坐赐食粗略谈论。
须臾之间辞王欲去。
王告象护。
留象在此。
莫将出耶。
象护戚然奉教留之。
空步出宫。
未久之间。
象没于地踊在门外。
象护还得乘之。
象护虑王见害。
投佛出家得罗汉道。
每与比丘林间思惟。
其金象者常在目前。
舍卫国人闻有金象。
竞集观之愦闹不静。
妨废行道。
时诸比丘以意白佛。
佛告象护。
因此致烦遣之令去。
然不肯去。
佛复告曰。
汝可语之。
我今生分已尽更不用汝。
如是至三象当灭去。
尔时象护奉教语之。
是时金象即入地中。
佛告比丘。
因何有此果报。
乃往过去迦叶佛时。
人寿二万岁。
彼佛涅槃后起塔庙。
中有菩萨。
本从兜率天乘下入胎象。
彼时象身有少剥破。
时有一人见破治补。
因立誓愿。
使我将来常处尊贵财用无乏。
彼人寿终生于天上。
尽其天命下生世间。
常在尊贵。
每有金象随时卫护。
尔时治象人者。
今象护是。
由彼治象封受自然。
缘其敬心奉三尊故今值我得道。
又杂宝藏经云。
昔难陀王。
聪明博通事无不炼。
以己所知谓无酬敌群臣无对。
时诸臣等即白王言。
有比丘名那伽斯那。
聪明绝伦。
今在山中。
王欲试之。
即使人赍一瓶苏湛然盈满。
王意以为我智满足。
谁加于我。
斯那获苏即解其意。
于弟子中敛针五百。
用刺苏中苏亦不溢。
寻遣归王。
王既获已即知其意。
寻遣使请斯那。
即赴。
延入宫中。
王与粗食。
食三五匙便言已足。
后与细美方乃复食。
王复问言。
向云已足。
何故今者犹故复食。
斯那答言。
我向足粗未足于细。
即语王言。
今者殿上可尽集人令满其上。
寻即唤人充塞遍满。
更无容处。
王在后来将欲上殿。
诸人畏故尽皆摄腹。
其中转宽乃容多人。
斯那尔时即语王言。
粗饭如民。
细者如王。
民见于王谁不避路。
王复问言。
出家在家何者得道。
斯那答言。
。
二俱得道。
王复问言。
若二俱得道何用出家。
斯那答言。
譬如去此三千余里。
若遣少健乘马赍粮。
捉于器仗得速达不。
王答言得。
若遣老人乘于瘦马。
复无粮食为可达不。
王言。
纵令赍粮由恐不达。
况无粮也。
斯那答言。
出家得道喻如少壮。
在家得道如彼老人。
王复问言。
日之在上其体是一。
何以夏时极热。
冬时极寒。
夏则日长。
冬则日短。
斯那答言。
须弥山有上下道。
日于夏时行于上道。
路远行迟照于金山。
故长而暑热。
日于冬时行于下道。
路近行速照大海水。
短而极寒也。
颂曰。
潜遁巧变善弄冥驰伟哉仁智官捕推移羊肥无脂象护天随福应所感冥运投机静也冲默动也神辉绵绵违御亹亹长菲宗反元象光潜影离隐显叵测真伪难知感应缘"略引一十三验"
西晋沙门刘萨何西晋沙门杯度西晋沙门竺佛图澄西晋沙门释道进宋沙门释昙始宋沙门释法朗宋沙门释邵硕宋沙门释慧安齐帝高洋齐沙门释僧慧梁沙门释保志吴居士徐光搜神杂传地仙等记西晋慈州郭下安仁寺西。
刘萨何师庙者。
昔西晋之末。
北乡本名文成郡。
即晋文公避地之所也。
州东南不远。
高平原上有人名萨何。
姓刘氏。
其庙壮丽备尽诸饰。
初何在俗不异于凡。
常怀杀害全不奉法。
何因患死却苏曰。
在冥道中见观世音。
曰。
汝罪重应受苦。
念汝无知且放令活。
雒下齐城丹阳会稽。
并有育王塔。
可往礼拜得免先罪。
何得活已。
改革前习土俗无佛。
承郭下有之便具问已。
方便开喻通展仁风。
稽胡专直信用其语。
每年四月八日大会平原。
各将酒饼及以净供。
从旦至中酣饮戏乐。
即行净供。
至中便止。
过午已后。
共相赞佛。
歌咏三宝。
乃至于晓。
何遂出家。
法名慧达。
百姓仰之敬如佛想。
然表异迹生信逾隆。
昼在高塔为众说法。
夜入茧中以自沈隐。
旦从茧出初不宁舍。
故俗名为苏何圣。
苏何者稽胡名茧也。
以从茧宿故以名焉。
故今彼俗村村佛堂。
无不立像名胡师佛也。
今安仁寺庙立像极严。
土俗乞愿华香不一。
每年正月舆巡村落。
去住自在不惟人功。
欲往彼村两人可举。
额文则开颜色和悦。
其村一岁死衰则少。
不欲去者十人不移。
额文则合色貌忧惨。
其村一岁必有灾障。
故俗至今常以为候。
俗亦以为观世音者。
假形化俗故名慧达。
有经一卷。
俗中行之。
纯是胡语。
读是自解。
故黄河左右磁隰岚石丹延绥银。
八州之地无不奉敬。
皆有行事如彼说之。
然今诸原皆立土塔。
上施柏刹系以蚕茧。
拟达之栖止也。
何于本乡既开佛法。
东造丹阳诸塔礼事已讫。
西趣凉州番禾御谷礼山出像。
行出肃州酒泉郭西沙碛而卒。
形骨小细状如葵子。
中皆有孔可以绳连。
故今彼俗有灾障者。
就碛觅之。
得以凶亡不得吉丧。
有人觅既不得。
就左侧观音像上取之。
至夜便失。
明旦寻之。
还在像手。
故土俗以此尚之。
西晋杯度沙门。
不知何许人。
出自冀州。
年可七十许。
隐匿姓字。
不甚修行。
时人未重也。
尝寄宿一家。
家有金像。
杯度晨兴辄持而去。
主人策马追之。
度自徐行而骑走不及。
至河乘一小杯以过孟津。
因号曰杯度。
后在彭城人每见之。
常在途路。
莫有知其居处所在。
担一籚箪行止自随或于凝雪之辰叩冰盥浴。
肤色辉然不以寒惨。
义熙中暂在广陵。
刺史沛国刘蕃素闻其名。
因人要来犹担此箪。
使人举视重不能胜。
蕃自起看正有败纳衣耳。
度辞去一手挈箪若提鸿毛。
永嘉初中卒。
罗什闻度在彭城。
叹曰。
我与此子戏别已数百年矣。
于时乃寤什亦神人也。
西晋末竺佛图澄西域人。
形貌似百岁人。
左胁孔围可四五寸。
以帛塞之。
斋日就水边抽肠胃出。
洗已内孔。
夜则除帛光照一室以读书。
虽未通群籍。
与诸学士辄辩析无滞。
莫不伏者。
至永嘉中游雒下。
时石勒屯兵河北。
以杀戮为威。
道俗遇害不少。
澄往造军门豫定吉凶。
勒见每拜。
澄化令奉佛。
减虐省刑。
故中州免者十而八九。
勒与刘曜相拒构隙以问澄。
澄曰。
可生擒耳。
何忧乎。
麻油涂掌令视见之。
曜被执朱绳缚肘后。
果获之。
如掌所见。
至建平四年四月八日。
勒至寺灌佛微风吹铃有声。
顾谓众曰。
解此铃音者不。
铃言。
国有大丧不出今年。
至七月而勒死。
石虎即位。
师奉过勒。
赐以舆辇入出乘马。
所有祥感其相极多。
略而不述。
虎末年澄告弟子曰。
祸将作矣。
及期未至吾且过世。
至戊申年。
太子杀其母弟。
虎怒诛及妻子。
明年虎死。
遂有冉闵之乱。
葬于邺西。
一云澄死之日。
商者见在流沙。
虎开棺唯见衣钵。
澄在中原时遭凶乱。
而能通畅仁化其德最高。
非夫至圣何能救此涂炭。
凡造寺九百八十余所。
通济道俗者中分天下矣。
西晋邺中有佛图澄弟子名道进。
学通内外。
为石虎所重。
尝言及隐士事。
虎谓进曰。
有杨轲者朕之民也。
征之十余年。
不恭王命。
故往省视傲然而卧。
朕虽不德君临万邦。
乘舆所向天沸地涌。
虽不能令木石屈膝。
何匹夫而长傲耶。
昔太公之齐先诛华士。
太公贤哲岂其谬乎。
进对曰。
昔舜优蒲衣。
禹造伯成。
魏轼干木。
汉美周党。
管宁不应曹氏。
皇甫不屈晋世。
二圣四君共加其节。
将欲激厉贪竞以峻清风。
愿陛下遵舜禹之德。
勿效太公用刑。
君举必书。
岂可令赵史遂无隐遁之传乎。
虎悦其言。
即遣轲还其所止。
差十家供给之。
进还具以白澄。
澄睆然笑曰。
汝言善也。
但轲命有悬矣。
后秦州兵乱。
轲弟子以牛负轲西奔。
军追擒并为所害。
虎尝昼寝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
寤以访澄。
澄曰。
不祥也。
鲜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宋伪魏长安有释昙始。
关中人。
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晋孝武太元之末。
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
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
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
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
始足白于面。
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泥。
天下咸称白足和上。
时长安人王胡。
其叔死数年忽见形还。
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
胡辞还叔谓胡曰。
既已知因果。
但当奉事白足阿练。
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
因事之。
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嗟之。
并放沙门悉皆不杀。
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
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
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
既位居伪辅焘所伏信。
乃与天师寇氏说焘。
以佛化无益有伤民利。
劝令废之。
焘既感其言。
以伪太平七年。
遂毁灭佛法。
分遣军兵烧掠寺舍。
统内僧尼悉令罢道。
其有窜匿者。
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斩。
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始闲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之末。
始知焘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
忽杖锡到宫门。
有司奏云。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从门而入。
焘令依军法。
屡斩不伤。
遽以白焘。
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余异。
唯剑所着处有痕如布线焉。
时北园养虎于槛。
焘令以始餧之。
虎皆潜伏终不敢近。
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
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
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
悔其信失。
始为说法明辩因果。
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发恶病。
焘以过由于彼。
于是诛剪二家。
门族都尽。
宣下国中兴复正教。
俄而焘卒。
孙浚袭位。
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
始后不知所终。
宋高昌有释法朗。
高昌人。
幼而执行精苦多诸征瑞。
韬光蕴德人莫测其所阶。
朗师释法进亦高行沙门。
进尝闭户独坐。
忽见朗在前。
问从何处来。
答云。
从户钥中入。
云与远僧俱至。
日既将中愿为设食进即为设食。
唯闻匙钵之声竟不见人。
昔庐山慧远尝以一袈裟遗进。
进即以为^8□。
朗云众僧已去。
别日当取之。
后见执爨者就进取衣。
进即与之。
访常执爨者。
皆云不取。
方知是先圣人权迹取也。
至魏虏毁灭佛法。
朗西适龟兹。
龟兹王与彼国大禅师结约。
若有得道者至当为我说。
我当供养。
及朗至乃以白王。
王待以圣礼。
后终于龟兹。
焚尸之日两肩涌泉直上于天。
众叹希有。
收骨起塔。
后西域人来此土具传此事。
宋岷山通灵寺有沙门邵硕者。
本姓邵。
名硕。
始康国人。
形貌似狂而深敬佛法。
以宋切出家入道。
自称硕公。
出入行往不择昼夜。
至人家眠地者人家有死。
就人乞细席必有小儿亡。
时人咸以此为谶。
至四月八日。
成都行像。
硕于众中匍匐作师子形。
尔日郡县亦见硕作师子形。
乃寤分身也。
刺史萧慧开及刘孟明等。
并挹事之。
后一朝忽着布帽诣孟明。
少时明卒。
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
硕谓玉曰。
天地嗷嗷从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信而除之。
及孟明卒。
仲玉果行州事。
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峨嵋山通灵寺。
临亡语道人法进云。
可露吾骸急系履着脚。
既而依之。
出尸置寺。
后经二日不见所在。
俄而有人从郫县来。
过进云。
昨见硕公在市中一脚着履。
漫语云。
小子无宜适。
失我履一只。
进惊而捡问沙弥。
沙弥答云。
近送尸时。
怖惧右脚一履不得好系。
送失之。
其迹诡异莫可测也。
后竟不知所终。
宋江陵琵琶寺有释慧安。
未详何许人。
年十八出家。
止江陵琵琶寺。
风貌庸率颇共轻之。
时为沙弥。
众僧列坐辄使行水。
安执空瓶从上至下。
水常不竭。
时咸以异焉。
及受具戒稍显灵迹。
常月晦夕共同学慧济上堂布萨。
堂户未开。
安乃绾济指从壁隙而入。
出亦如之。
济甚骇惧不敢发言。
后与济共至塔下便语。
济云。
吾当远行今与君别。
顷之便见天人伎乐香华布满空中。
济唯惊惧竟不得语。
安又谓曰。
吾前后事迹慎勿妄说。
说必有咎。
唯西南有一白衣。
是新发意菩萨。
可具为说之。
于是辞去。
便附商人入湘川。
中路患痢极笃。
谓船主曰。
贫道命必应尽。
但出置岸边不须器木。
气绝之后即施虫鸟。
商人依其言出卧岸侧。
夜见火焰从身而出。
商人怪惧。
就往观之已气绝矣。
商人行至湘东。
见安亦已先至。
俄又不知所之。
济后至^2□寺。
诣隐士南阳刘虬具言其事。
虬即起遥礼之。
谓济曰。
此得道之人。
入火光三昧也。
齐帝讳洋。
即元魏丞相高欢之第二子也。
嫡兄澄急慢为奴所害。
洋袭其位。
代为相国。
魏将历穷。
洋筑坛于南郊。
筮遇大横大吉汉文卦也。
乃铸金像一写而成。
魏收为禅文魏帝署之。
即受其禅为大齐也。
凡所行履不测其愚智。
委政仆射杨遵彦。
帝大起佛寺。
僧尼溢满诸州。
冬夏供施行道不绝。
时稠禅师箴帝曰。
檀越罗刹治。
临水自见。
帝从之。
睹群罗刹在后。
于是遂不食肉。
禁鹰鹞。
去官渔屠。
辛荤悉除不得入市。
帝常坐禅竟日不出。
礼佛行绕其疾如风。
受戒于昭玄大统法上。
面掩地令上履发而授焉。
先是帝在晋阳。
使人骑驼敕曰。
向寺取经函。
使问所在。
帝曰。
任驼出城。
及出奄如梦至一山。
山半有佛寺群沙弥遥曰。
高洋騞驼来。
便引见一老僧。
拜之曰。
高洋作天子何如。
曰圣明。
曰尔来何为。
曰取经函。
僧曰。
洋在寺懒读经。
令北行东头与之。
使者反命。
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
有舍身痴。
人不解语。
忽谓帝曰。
我去尔后来。
是夜痴人死。
帝寻崩于晋阳。
齐荆州有释僧慧。
姓刘。
不知何许人。
在荆州数十年。
南阳刘虬在陟^2□寺。
请以屈之。
时人见之已五六十年。
终亦不老。
举止趣尔无甚威仪。
往至病人家。
若瞋必死。
喜者必差。
时咸以此为谶。
凡未相识者。
并悉其亲表存亡之意。
慧尝至江边告津吏求度。
吏迫以舟小未及过之。
须臾已见慧在彼岸。
诸人咸叹神异中山甄恬。
南平车昙。
同日请慧。
慧皆赴之。
后两家验覆方知分身。
齐永明中。
文慧要下京行过保志。
志抚背曰赤龙子。
他无所言。
慧后还荆遇见镇西长史刘景蕤。
忽泣恸而投之。
数日蕤果为刺史所害。
后至湘州城南。
忽云。
地中有碑。
众人试掘。
果得二枚。
慧后不知所终。
或云。
永元中卒于江陵长沙寺。
梁京师有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
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
忽如僻异居止无定。
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
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
收往建康狱。
既旦人见共入市□。
还捡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
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
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捡失所。
阁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
造广候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寤。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志尝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
欲以纳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志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脍。
人为办竟。
^2□饱乃吐。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见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志注疏云胡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云。
胡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
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寤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
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大呼云。
围台城欲返逆。
斫头破腹。
后末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常屈志来第会。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
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
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士。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牢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
就官乞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志又云。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常问志云。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云。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答云。
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答云。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后法云于华林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志忽问风之有无。
答云。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志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
类皆如此。
陈征虏者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现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余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体香软形貌怡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门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
九日台北自言。
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计志亡时。
应年九十七矣"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徐光在吴世。
常行幻术。
于市□间种□枣橘栗。
立得食之。
而市肆卖者皆已耗失。
凡言水旱甚验。
常过大将军孙琳门。
褰裳而趋左右唾溅。
或问其故。
答曰。
流血覆道臭腥不可。
琳闻而杀之。
斩其首无血。
及琳废幼帝更立景帝将拜蒋陵。
有大飘风如廪。
从室中坠琳车上。
车为之倾顿。
顾见徐光在松树上。
抚手指挥嗤笑之。
琳问左右无见者。
琳恶之。
俄而景帝诛琳。
兄弟四人一旦为戮"出冤魂志"。
周时老子者。
姓李名聃。
字伯阳。
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虽受气于天。
然见生于李家。
犹以李为姓。
或云。
老子先天地生。
或云。
是天之魂精灵之属。
或云。
其母怀之七十岁乃生。
生时剖其母左腋出。
出而白首。
故谓之老子。
或言。
其母夫老子氏母家。
或老子母适到李树下而生老子。
老子生言。
指李树曰。
以此为我姓。
或云。
老子欲西出关。
关令尹喜知其非常。
从之问道术。
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
遂有老聃之号。
皆不然也。
今案九变及先生十二化经。
老子未出关时。
固以名聃矣。
老子数易名字。
非但聃而已。
所以尔者。
案九宫三五经及元辰经。
人生各有厄会。
到时易其名字以随生气之音。
则可以延年度厄。
今世有道者亦如此。
老子在周乃二百余年。
二百余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
是以名字稍多耳。
殷时彭祖讳铿。
帝颛顼之玄孙。
至殷之末世。
年已七百六十七岁。
而不衰老。
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惟以养生治身为事。
王闻其寿以为大夫。
常称病闲居不与政事。
善于补导之术。
并服水桂云母粮粉麋角。
常有少容闭气内息。
从平旦至日中。
乃俯坐拭目摩搦身体。
舐唇咽唾。
服气数十。
乃以起行言笑。
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
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
心在存身。
头面九窍五藏四支至毛发。
皆令其在。
觉其气运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
王自诣问讯安不。
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
彭祖皆受以恤贫贱者。
略无所留。
又有婇女者。
亦少得道知养形方。
年二百七岁。
视之如十五六。
王奉事之于旋庭为立华屋紫阁。
饰以金玉。
乃令婇女乘輶轩往问道于彭祖。
婇女具受诸要法以教王。
王试为之有验。
欲杀之。
彭祖知之乃去。
不知所如。
其后七十余年。
门人于流沙之西见之。
王不能常行彭祖之道。
得寿百三岁。
气力丁壮如五十时。
后得鄮女妖淫。
王失道而殂落。
俗间相传言。
彭祖之道不教人者。
由于王禁之故也。
彭祖去殷时。
年七百岁非寿终也"右此二验出神仙传"。
汉时雒。
下有一洞穴。
其深不测。
有一妇人欲杀夫。
谓夫剩剩曰。
未尝见此穴。
夫自送视。
妇遂推下经多时至底。
妇于后掷饭物如欲祭之。
当时巅坠恍忽良久苏。
得饭食之。
气力小强。
周遑觅路仍得一穴。
便匍匐从就。
崎岖反侧。
行数十里穴宽亦有微明。
遂得平步。
行百余里。
觉所践如尘。
而闻糠米香。
啖之芬美。
即裹而为粮。
复赍以行。
所历幽远里数难详。
而转就明广。
食所赍尽。
便入一都。
城郭修整宫馆壮丽。
台榭房宇悉以金魄为饰。
虽无日月明踰三光。
人皆长三丈。
被羽衣奏奇乐非世所闻。
便告求哀。
长人语令前去。
凡过如此者九处。
最后至苦饥餧。
长人指中庭一大柏树近百围下有一羊。
令跪捋羊须。
初得一珠。
长人取之。
次捋亦取。
后捋令啖。
即得疗饥。
请问九处之名求停不去。
答云。
君命不得停还问张华。
当悉此间人。
便复随穴出交州。
还雒。
问华。
以所得物示之。
华云。
如尘者是黄河下龙涎。
泥是昆山下泥。
九处地仙。
名九馆大夫。
羊为痴龙。
其初一珠食之与天地等寿。
次者延年。
后者充饥而已。
此人还往七八年间。
汉永平五年。
剡县刘晨阮肇。
共入天台山。
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粮乏尽饥餧殆死遥望山。
上有一桃树。
大有子实永无登路。
攀缘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
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
甚鲜新。
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
便共没水逆流。
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边。
有二女子。
姿质妙绝。
见二人持杯出。
便笑曰。
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
晨肇既不识之。
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
相见而悉问。
来何晚。
因要还家。
皆铜瓦屋。
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
皆施绛罗帐。
帐角悬铃金银交错。
床头各有十侍婢。
敕云。
刘阮二郎经涉山岨。
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
可速作食。
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毕行酒。
有一群女来。
各持五三桃子。
笑而言。
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
至暮令各就一帐宿。
女往就之。
言声清婉。
令人忘忧。
遂停半年。
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
更怀悲思。
求归甚苦。
女曰。
罪牵君当可如何。
遂呼前来女子。
有三四十人。
集会奏乐。
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
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
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
忽复去不知何所。
汉时太山黄原。
平旦开门。
忽有一青犬在门外伏。
守备如家养。
原绁犬随邻里猎。
日垂夕见一鹿。
便放犬。
犬行甚迟。
原绝力逐不及。
行数里至一穴。
入百余步。
忽有平衢。
槐柳列植行墙回匝。
原随犬入门。
列房栊户可有数十间。
皆女子。
姿容妍媚衣裳鲜丽。
或抚琴瑟或执博棋。
至北閤有三间屋。
二人侍直。
若有所伺。
见原相视而笑。
此青犬所致妙音婿也。
一人留一人入閤。
须臾有四婢出。
称太真夫人白黄郎。
有一女年已弱笄。
冥数应为君妇。
既暮引原入内。
内有南向堂。
堂前有池。
池中有台台四角有径尺穴。
穴中有光映帷席。
妙音容色婉妙侍婢亦美。
交礼既毕。
宴寝如旧。
经数日原欲暂还报家。
妙音曰。
人神道异。
本非久势。
至明日解佩分袂。
临阶洟泗。
后会无期。
深加爱敬。
若能相思至三月旦可修斋洁。
四婢送出门。
半日至家。
情念恍忽。
每至其期常见空中有軿车仿□若飞"右此三验出幽冥录"。
述异记曰。
庐山有三石梁。
长数十丈。
广不盈尺。
俯眄沓无底。
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吴猛。
猛将弟子。
登山游观。
因过此梁。
见一老公。
坐桂树下。
以玉杯承甘露与猛。
猛遍与弟子。
又进至一处。
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
琳琅焜耀晖彩眩目。
多珍宝玉器不可识各见数人。
与猛共言。
若旧相识。
设玉膏终日。
又述异记曰。
独角者。
邑郡江人也。
年可数百岁。
俗失其名。
顶上生一角。
故谓之独角。
或忽去积载。
或累旬不语。
及有所说则旨趣精微。
咸莫能测焉。
所居独以德化。
亦颇有训导。
一旦与家辞。
因入舍前江中变为鲤鱼。
角尚在首后。
时时暂还。
容状如平生。
与子孙饮宴数日辄去。
谷城乡卒常生。
不知何所人也。
数死而复生。
时人为不然。
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卒。
辄在缺门山上大呼言。
卒常生在此。
云复雨水五日必止。
止则上山求祠之。
但见卒衣杖革带。
后数十年。
复为华阴市门卒。
琴高。
赵人也。
以鼓琴为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砀郡间二百余年后复时入砀水中取龙子。
与诸弟子。
期曰。
期日皆洁斋待于水傍设屋祠。
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
砀中旦有万人观之。
留一月复入水。
冠先。
宋人也。
以钓为业。
居睢水傍百余年。
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
常冠带好重荔食其葩实焉。
宋景公问其道。
不告。
即杀之。
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
数十日乃去。
宋人家家奉祠之"右三验出搜神异记"。
妖怪篇第二十四"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妖怪者。
干宝记云。
盖是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
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
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
然其休咎之征。
皆可得域而论矣。
此是俗情之近见。
未达大圣之因果。
考斯征变乃是众生宿业之杂。
因感现报之缘发。
因缘相会物理必然。
故有斯征未足可怪也。
引证部第二如佛本行经云。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我念往昔。
有一马王名鸡尸。
形貌端正身体白净。
犹如珂雪。
又若白银。
如净满月如居陀华。
其头绀色走疾如风。
声如妙鼓。
于彼时间。
阎浮提有五百商人。
时诸商人欲入大海。
辨具资粮行到大海。
即祠海神备诸船舶。
雇得五船师求觅珍宝。
时诸人辈至其海内。
忽值恶风。
吹其船舫。
至罗刹国。
其国多有罗刹之女。
欲到彼国。
大风飘搏船悉破坏。
时诸商人各运手足。
截流浮去欲诣彼岸。
时罗刹女闻彼大海有船破坏。
罗刹女等即往救接。
一时捉得五百商人。
共彼商人五欲自娱欢喜踊跃。
共生男女。
将彼商人置一铁城。
既安置已。
变化本形令使端正。
可喜过人。
才不及天。
用天香汤澡浴。
以香涂身。
着种种衣璎珞庄严。
妙华天冠悬以宝铃。
捷疾走行。
诣商人所语诸人言。
是诸圣子。
莫有恐也。
莫有愁也。
过汝手来。
过汝臂来。
过汝腕来。
是时商人穷极护命恐怖畏死。
遂于彼所起实女想与其手臂。
时罗刹女。
度诸商人慈言哀愍。
从何远来可为我夫。
怜愍我等为我作主。
我等无人爱念作归依处。
除灭我等忧愁烦恼。
为我等辈当作家长。
我等承事不令亏失。
尔时商人咸共恻怆。
举声啼哭各吐热气。
共相慰喻迭互安心。
诣罗刹城。
未到彼城。
于其中路见有一所。
其地宽广皆悉平正。
树林华果枝叶扶疏。
诸鸟游集如是无量。
复有杂华池沼。
华鸟满中。
观者欣悦能灭忧烦。
其罗刹城。
四壁洁白。
状如珂雪。
又如冰山。
其城在地。
若遥观者。
乃见彼城如白云队。
从地涌出。
其城庄饰。
如经具述。
尔时诸罗。
刹女将诸商人。
向彼城已。
教脱旧衣。
以诸香汤沐浴身体。
令坐种种妙胜之座。
以五欲具而娱乐之。
五音诸声于前而作。
经于久时受大快乐。
后时诸罗刹女等告诸商人。
善哉圣子。
是城南面不得从彼出向某处。
有一商人智慧深细聪明利见。
即生疑念作是思惟。
以何等故。
不听南过。
我应伺诸女睡卧之时。
寻往所禁之处。
次第观看善恶之事。
尔时商主作是念已。
即伺彼诸罗刹女等卧睡眠已。
遂安详而起不令有声。
即执刀从家而出。
寻逐意趣渐渐前进。
至于少地见一微径恐怖之所无有草木甚可畏惧。
乃闻有人大噭唤声。
状如噭唤地狱中苦痛之声。
闻此声已。
身毛皆竖默然而住。
良久喘定。
还诣彼道。
渐进其路。
见一铁城。
其城高峻声出之处。
诣城巡行而不见门。
到于北面见有一树。
名曰合欢。
近城而生。
其树高大出于城上。
时彼商主见斯树已。
即上其树观看城内。
见彼城中多有人死。
百有余数。
或有死者已被食半。
或命未断半身支解。
或有饥渴逼恼而坐。
或复消瘦唯有筋骨。
眼目坎陷如井底星。
迷闷在地头发蓬乱。
尘土坌身甚大羸瘦。
各相割肉而啖食之。
以是因缘作大噭唤。
如阎罗王所居之处。
见诸众生受大苦恼。
是大商主见是事已。
亦复如是。
即以手捉合欢树枝而摇动之。
一枝动已举树枝叶互相^2□触而有声出。
尔时受苦诸人闻是声已。
仰观城上。
见彼商主在合欢树。
见已悲呼。
汝是谁耶。
为天为龙。
为夜叉为帝释。
为大梵王等耶。
在于厄难。
怜愍我辈故来至此。
救拔我等苦耶。
时彼人辈合十指掌。
头顶遥礼哀泣发声。
仰面上观作如是白。
善哉仁者。
汝今济拔于我到于亲爱之所耶。
尔时商主从彼苦人闻是语已。
郁怏不乐身心悲恼。
而报彼言。
是诸人辈当知。
我今非是天龙。
乃至非大梵天也。
但我等辈从阎浮提兴生至此。
为求财故入于大海。
我等将欲至于陆地。
忽遇大风船舶破散。
值诸妇女来至我边济拔我等。
从尔已来常共如是。
诸女欢娱受乐。
我今云何能济汝苦。
是时商主复问彼言。
汝诸人等。
云何在此受如斯事。
彼苦人辈即答言曰。
善哉善人。
我等今者亦复如是行人同伴亦五百人。
船破至岸。
亦遭罗刹女共受五欲。
将我等辈置铁城中。
入此城来已被他食二百五十。
今唯二百五十人在。
我等亦共彼辈和合生于男女。
彼罗刹女语言微妙其声婉媚。
但彼女等贪食肉故。
共生男女悉还食尽。
汝诸人辈慎莫共彼受乐娱乐。
何以故。
彼甚可畏无爱心故。
是时商主复问彼言。
诸人辈颇有方便得脱难不。
彼即报言。
有一方便。
商主复问方便如何。
善哉为说。
彼等报言。
十五日满四月节会遇大喜乐。
日月与昴宿合会之时。
有一马王名鸡尸"隋云多发"形貌端正见者乐观。
白如珂贝。
其头绀黑。
行疾如风。
声如妙鼓。
彼所停处乃有糠米。
自无糠□。
甚大鲜白香美具足。
彼马所食。
食是米已。
来诣海岸露现半身。
口出人声而作是言。
谁欲度彼大碱苦水。
如是三说。
我今当令安隐得度彼岸。
若值如是马者即得免难。
唯有此事更无余也。
汝等若欲脱诸难者勿泄此言。
商主复问。
汝等颇曾见马王不。
汝若见者何不亲近。
何不度汝。
汝初从谁闻如是之事。
彼等报言。
我从虚空闻如是声。
而有信者寻虚空声。
诣于北道马王之所。
虽往其所不受彼言。
而复还归。
我等皆由爱罗刹女。
是故如此。
今受是厄。
是诸商主复问彼言。
汝等去来可共诣彼马王之所。
彼等报言。
我欲上城城即增长。
掘地欲出其孔还合。
我等是处无解脱期。
我辈必为罗刹女食。
何当得见彼亲眷属。
汝等人辈慎莫放逸。
随意所去。
速诣父母及自眷属还归本乡。
唯愿汝等心意和合。
我等本生某处某城某邑。
善哉汝等。
若至彼处为我等辈问讯父母诸亲朋友。
作是语已。
我告彼言。
汝等后时更莫发心向彼大海。
何以故。
大海内有诸恐怖。
但在彼处随宜活命。
得共父母妻子眷属不复分离。
能行布施多造福业。
严持斋戒是为第一。
是时商主闻彼语已生大恐怖。
遂即下树。
时彼诸人一时发声噭唤啼哭呜呼极苦。
阎浮提内微妙之地。
何当得见。
若本知是厄处。
宁住在彼餐啖牛粪用为活命。
不为求财而来此也。
尔时商主依着本道还向本处。
见彼等辈诸罗刹女。
犹故睡眠。
商主尔时还即眠卧。
至于天晓便作是念。
云何令彼诸商人辈得知此事。
若辄出言是即漏泄若其漏泄。
罗刹诸女恐将我等至厄难处。
我之此语应须隐默。
乃至四月临当节会马王来曰乃告彼等。
所以者何。
昔有偈说。
凡于知识处轻陈心实者其事当漏泄闻者各各传是以怨所得便受大苦恼故有智慧者轻不漏其言尔时商主隐默而住。
乃至四月欢乐会时。
方始告彼诸商人知。
汝等今者慎莫放逸恋着爱心。
或贪妇女。
或贪饭食及余资财。
我于汝等极生怜愍。
我今密语。
时诸商人闻商主说。
犹如师子在于山林忽大哮吼。
有诸凡兽在彼山边。
闻其吼声生大惊怖。
各相谓言。
我等今者未脱大海可恶之事。
时彼商人过彼日已。
遂至夜内。
见彼罗刹一切诸女。
耽着睡眠安隐而卧。
私密盗窃从卧床起。
咸共诣彼期处。
诣彼处已。
白商主言。
善哉商主。
所见之者。
愿为我说尔时商主。
即告彼等说前见事。
诸人闻已忧愁不乐。
白商主言。
善哉商主。
我等今当宜可速至彼马王所。
愿我等辈安隐得达阎浮提内本生之处。
时诸商人皆诣马王所。
尔时马王至于海岸。
露现半身以人音声。
而三唱告。
谁欲乐度碱水彼岸。
我当安隐负而度之。
令到彼岸。
时诸商人闻马王如是语已。
欢喜踊跃身毛皆竖。
合十指掌顶礼马王。
作如是言。
善哉马王。
我等欲度乐至彼岸。
愿济我等从水此岸达到彼岸。
尔时马王告诸商人。
汝等当知。
彼罗刹女不久应来。
或将男女显示于汝。
慈悲哀哭受于苦恼。
汝等于时莫生染着爱恋之心。
汝等若起此意。
假使乘我背上必当堕落。
为彼罗刹之所啖食。
若作如是意念。
彼非我许物。
非我男女。
设使以手执我一毛而悬之者。
我于是时。
安隐将送速到彼岸作是语已。
汝等今者可乘我背。
或执我身分脚足支节。
时诸商人依语乘之。
尔时马王负彼商人出哀愍声。
飞腾空里行疾如风。
尔时彼诸罗刹女辈。
闻彼马王哀愍之声。
复闻走声状如猛风。
忽从睡觉觅彼商人。
悉皆不见。
处处观看。
乃遥见商人乘马王上乘空而去。
既见是已。
速将男女驰走奔赴至于海岸。
发慈愍声哀号啼哭作大苦恼。
各作是言。
汝诸圣子。
今者舍我欲何所去。
令我无主。
汝是我主。
汝等于先堕在海难大恐怖中。
我等度汝。
唯愿汝等与我为夫。
汝等今者舍背于我。
欲诣何所。
无恩无义。
何故相弃。
若有违犯今乞忏悔。
从今已去不作诸恶。
如其不用我者。
今此男女可收将去。
时罗刹女虽作如是慈流言语。
鸡尸马王仍将彼辈。
五百商人安隐得度大海彼岸到阎浮提。
诸比丘。
于意云何。
时鸡尸马王。
岂异人乎。
即我身是。
五百人中商主者。
岂异人乎。
即舍利弗是。
五百商人。
岂异人乎。
即删阇耶波离婆阇迦诸弟子等五百人是。
我于彼时以此五百诸商人等至厄难处。
救其厄难达到彼岸。
今者还复至删阇耶邪见之处。
舍利佛化已将诣我所。
我于邪见旷野之中。
化令得脱度生死海。
是故汝等当于佛所。
应生尊重恭敬之心。
又旧杂譬喻经云。
昔有五道人俱行逢雪。
过一神祠中宿。
舍中有鬼神像形。
国人所奉。
客四人言。
今夕大寒可取木人烧之用炊。
一人言。
此是人事不可败之。
便置不破。
此室中鬼常啖食人。
自相与语言。
止啖彼一人。
一人畏我。
余四人恶。
不可犯放之。
其不敢破者。
夜闻鬼语起呼伴去。
余四人言。
何不破像用炊然乎。
便取烧之。
啖人鬼怕即奔走去。
夫人学道亦复如是。
常须坚意不可怯弱。
令鬼得便误损人也。
故维摩经云。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也。
又菩萨处胎经云。
尔时世尊告智净菩萨曰。
一生补处菩萨。
以权方便在卑贱家生。
欲得示现除无明结。
十月在胎。
临生之日现无手足。
父母睹见谓为是鬼。
捐弃旷野不使人见。
其后数日母复怀娠。
具满十月生一男儿。
端正殊妙世之希有。
昼生夜死。
父母号哭推胸向天。
山神树神何不怜我。
先生一子而无手足。
捐弃旷野。
今生一子端正无比状如天神。
今复昼生夜死。
心肝断绝当复柰何。
复经数月母渐怀妊。
十月具满生一男儿。
三头八脚四眼八臂。
睹者毛竖。
父母眷属舍而欲去。
菩萨权现令不得去。
父母问曰。
为是天耶。
为是龙鬼神耶。
尔时所生儿。
即以偈报父母曰。
非天夜叉鬼须伦迦楼罗为母除愚闇权生父母家先无手足子亦复是我身朝生若暮死八住无上尊我今受形分三头八手脚何为舍我去径向地狱门焚烧善根本求灭亦欲难今我还复体现本端正形守戒不失愿托生父母家前后舍身命其数如微尘众生病非一投于甘露药趣使入道除不令入邪径诸天受福乐甘露除病药不违圣教药解脱涅槃乐颂曰。
求宝失舟济飘浮思救形幻媚多方趣妖魅诳人情假接度海难虚发亲爱声自非马王负危苦讵安宁感应缘"略引二十六验"
东阳留宠为血怪鲁昭公为龙怪汉惠帝为龙怪汉武帝为蛇怪汉桓帝为蛇怪晋太康中为鱼怪汉成帝为鼠怪汉景帝为犬怪汉章帝为魅怪贾谊为鹏鸟怪安阳城有亭庙怪东越闽中有蛇怪中山王周南有鼠怪桂阳张遗有树怪南阳宋大贤有亭怪吴时庐陵郡亭中有鬼怪建安中东郡界有老公怪晋时有老狸作人父怪晋南京乌巢殿屋怪晋时有狸作人妇怪晋时有狸作人女产儿怪晋时张春女邪魅怪宋时梁道修宅内鬼魅怪西方山中有人食虾蟹怪宋时王家作蟹断有材怪唐时逆人张亮有霹雳怪东阳留宠。
字道弘。
居于姑熟。
每夜门庭自有血数斗。
不知所从来。
如此三四。
后宠为折冲将军。
见遣北征。
将行而炊饭尽变为虫。
其家人蒸^8□亦变为虫。
其火逾猛其虫逾壮。
宠遂北征。
军败于坛上。
为徐龙所杀。
鲁昭公十九年。
龙斗于郑时门之外洧渊。
京房易传曰。
众心不安。
厥妖龙斗其邑中也。
汉惠二年正月癸酉朔旦。
两龙现于兰陵庭东。
坐温陵井中。
京房易传曰。
有德遭害。
厥妖龙见井中。
行刑甚恶。
黑龙从井出。
汉武帝太始四年十月。
赵有蛇从郭外入。
与邑中蛇斗。
孝文庙下邑中蛇死。
后二年秋。
有卫太子事。
自赵人江充起。
汉桓帝即位。
有大蛇现德阳殿上。
雒阳市令淳于翼曰。
蛇有鳞甲兵之象也。
晋太康中有鲤鱼二枚。
现武库屋上。
武库兵府有鳞甲。
亦是兵之类也。
鱼又极阴。
屋上太阳。
鱼现屋上。
象至阴以兵革之祸干太阳也。
及惠帝之初。
诛太后父杨骏。
矢交宫阙。
废后为庶人也。
死于幽宫。
元康之末而贾后专制谤杀太子。
寻亦废。
故十年之间母后之难再兴。
自是祸乱构矣。
京房易曰。
妖鱼去水飞入道路。
兵且作应。
汉成帝建始四年九月。
长安城南有鼠衔黄^8□柏叶。
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桐柏为多。
巢中无子。
皆有干屎数升。
时议臣以为恐有火灾起。
鼠盗窃小兽夜出昼匿。
今正昼去穴而登木。
象贱人将居贵显之象也。
桐柏卫思后园所在也其后赵后自微贱登至尊。
与卫后同类。
赵后终无子而为害。
明年有鸢焚巢杀子之象云。
京房传曰。
臣私禄罔辟。
厥妖鼠巢也。
汉景帝三年。
邯郸有犬与家豕交。
时赵王遂与六国共反。
外结丐奴以为援。
五行志。
以为赵王昏乱豕类。
外交之异。
丐奴犬豕之类也。
寿光侯者。
汉章帝时人也。
能^2□百鬼众魅。
令自缚见其形。
其县人有妇为魅所疾侯为劾之时大蛇数丈死于门外树。
树有精。
人止者死。
鸟过者坠。
侯^2□之树盛夏枯落。
有大蛇长七八丈。
悬死其间。
章帝闻之征问。
对曰有之。
帝曰。
殿下有怪。
夜半后常有数人绛衣被发持火相随。
岂能^2□之。
侯曰能此。
小怪耳帝。
伪使人为之侯。
^2□三人三。
人登时着地无气帝惊曰。
非魅也。
朕相试耳。
即使便解之。
贾谊为长沙王太传。
四月庚子日。
有鵩鸟飞入其舍止于座隅。
良久乃去。
谊发书占之曰。
野鸟入处主人将去。
谊忌之故作鵩鸟赋。
齐死生而等祸福。
以致命定志焉。
安阳城南有一亭庙。
不可宿也。
若宿杀人。
有一书生乃过宿之。
亭民曰。
此不可宿。
前后宿此未有活者。
书生曰。
无苦也。
吾自能谐。
遂住庙舍。
乃端坐诵书。
良久乃休。
夜半后有一人。
着皂单衣来往户外。
呼亭主。
亭主应曰诺。
亭中有人耶。
答曰。
向者有一书生在此读书。
久适休似未寐。
乃喑嗟而去。
须臾复有一人。
冠帻赤衣。
呼亭主。
亭主应诺。
亦复问。
亭中有人耶。
亭主答如前。
复喑嗟而去。
于是书生无他。
起诣向者呼处。
微呼亭主。
亭主亦应诺。
复问亭中有人耶。
亭主答如前。
乃问。
向者黑衣来者谁。
曰北舍母猪也。
又曰。
赤冠帻来者谁。
曰西舍老雄鸡父也。
曰汝复谁耶。
曰我是老蝎也。
于是书生密便诵书至明不敢寐。
天明亭民来视惊曰。
君何以得活耶。
书生曰。
汝捉索函来。
吾与卿取魅。
乃掘昨夜应处。
果得老蝎。
大如琵琶。
毒长数尺。
于西家得老雄鸡父。
北舍得母猪。
凡杀三物。
亭毒遂静。
永无灾横也。
东越闽中有庸岭。
高数十里其下北隰。
中有大蛇。
长七八丈。
围之一丈。
土俗常惧。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
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或与人梦。
或喻巫祝。
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
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蛇辄夜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
前后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
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
应募欲行。
父母不听寄曰。
父母无相。
唯生六女。
无有一男。
虽有如无。
女无提荣济父母之功。
既不能供徒费衣食。
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
岂不善耶。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乃往告贵请好剑及齰蛇犬。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
怀剑将犬。
先作数石米餈蜜□灌之。
以置穴口。
蛇夜便出。
头大如囷。
目如二尺镜。
闻餈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
犬就齰啮。
寄从后斫。
蛇得疮痛急。
因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
乃咤言曰。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甚可哀愍。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
娉寄为后。
拜其父为将乐令。
母及姊皆有赐赏。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怪。
其歌谣曰至今存焉。
中山王周南。
正始中为襄邑长。
有鼠从穴出在厅事上。
语曰。
周南尔以某月某日当死。
周南急往不应。
鼠还穴。
后至期复出。
更冠帻皂衣而语曰。
周南汝日中当死。
周南复不应。
鼠复入穴。
斯须复出复入。
转行数语如前日。
过中鼠复曰周南汝不应。
我复何道。
言讫颠蹶而死。
即失衣冠。
周南便卒取视。
俱如常鼠。
桂阳太守江夏张遗。
守升高。
居堰陵。
田中有大树。
十余围。
盖六亩。
枝叶扶疏蹯地不生谷草。
遣客斫之。
斧数下树大流血出。
客惊怖归白升高。
升高怒曰。
老树汁赤此等何怪。
因自斫之血大流出。
升高更斫枝。
有一空处白头老公长四五尺突出赴升高。
升高以刀逆斫杀之。
四五老公并死。
左右皆惊怖伏地。
升高神虑恬然如旧。
诸人徐视。
似人非人。
似兽非兽。
此所谓木石之怪夔魍魉者乎。
其伐树年中。
升高作辟司空御史兖州刺史。
南阳宋名大贤。
西鄂有一亭不可止。
止则害人。
大贤以正道不可干。
且上楼鼓琴而已。
不设兵杖。
至于夜半时有鬼来登梯与大贤语。
瞋目磋齿形貌可恶。
大贤鼓琴如故。
鬼乃去。
于市中取死人头来还语大贤曰。
宁可行小熟啖。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
大贤曰。
甚佳吾暮卧无枕。
正当得此。
鬼复去。
良久乃还曰。
宁可共手抟耶。
大贤曰善。
语未竟前。
大贤便逆捉其胁。
鬼但急言死死。
贤遂杀之。
明日视之。
乃是老狐也。
因止停毒更无害怖。
吴时庐陵郡都亭重屋中常有鬼魅。
宿者辄死。
自后使官莫敢入。
舍。
时丹阳人。
姓汤名应。
大有胆武。
使至庐陵便入亭止。
吏启不可止此。
应不随谏。
尽遣所将人还外止宿。
应唯持一口大刀。
卧至三更。
中间有叩閤者。
应遥问谁。
答云。
部郡相闻。
应使进。
相闻已而去。
经须臾闻。
复有扣閤者如前。
曰府君相闻。
应复使进。
身着皂衣去。
后应谓是人了无疑也。
顷复扣閤言。
是部郡府君诣来。
应乃疑曰。
此夜非时。
又府君部郡不应同行。
知是鬼魅。
持刀近之。
见有二人皆盛衣服。
俱进坐毕。
府君者。
便与应谈。
谈未毕而部郡跳至应背后。
应顾以刀击中之。
府君下座走出之。
应急追至亭后墙下及之。
斫伤数下。
去其处已还卧达曙。
将人往寻见有血迹。
追之皆得。
云称府君者是老狐魅。
云部郡者是老狸魅。
自后遂绝永无妖怪。
建安中。
东郡界家有怪者。
无故盆器自发訇訇作声。
若有人焉。
盘案在前。
忽然便失之。
鸡生辄失子。
如是数岁。
甚疾恶之。
乃多作美食覆盖着一室中。
藏户间伺之。
果复重来。
发声如前。
便闭户周旋室中。
更无所见为闇。
但以杖挝地。
良久于室隅间有所中。
呼曰陏陏冥死。
开户视之得一老翁。
可百余岁。
言语了不相当。
貌状颇欲类兽。
遂行推问。
乃于数里上得其家人。
云失来十余年得之哀喜。
后岁余日复更失之。
闻在陈留界。
复作妖怪如此时人犹以为此翁也。
晋时吴兴一人有二男。
田中作作时。
见父来骂詈打拍之。
儿归以告母。
母问其父。
其父大惊。
知是鬼魅。
便令儿斫之。
鬼便寂不复往。
父忧恐儿为鬼所困。
便自往看。
儿谓是鬼便杀而埋之。
鬼便逐归作其父形。
语家二儿已得杀妖矣。
儿暮归共相庆贺。
遂积年不觉。
后有一师过其家。
语二儿云。
君尊侯有大邪气。
儿以白父。
父大怒。
儿出以语师令速去。
师便作声入。
父成大老狸。
入床下遂得之。
往所杀者乃真父也。
改殡治服一儿遂自杀。
一儿忿懊亦死"右一十八验出搜神记"。
晋南京寺记云。
波提寺在袜陵县新林青陵。
昔晋咸安二年简文皇帝起造。
本名新林寺。
时历阳郡乌江寺尼道容。
苦行通灵预知祸福。
世传为圣摩。
咸安初有乌巢殿屋。
帝使常筮人占之。
曰西南有女人师。
当能销伏此怪。
即遣使至乌江迎圣摩。
问此吉凶。
摩曰。
修德可以禳灾。
斋戒亦能转障。
帝乃律斋七日。
礼忏精勤。
法席未终忽有群乌运巢而去。
一时净尽。
帝深加敬信。
因为圣摩起此寺焉。
晋海西公时有一人。
母终家贫无以葬。
因移柩深山。
于其侧作屐昼夜不休。
将暮有一妇人抱儿来寄宿。
转夜孝子作未竟。
妇人每求眠而于火边睡。
乃是一狸抱一乌鸡。
孝因打杀掷后坑中。
明日有男子来问细小。
昨行以寄宿。
今为何在。
孝云。
止有一狸即已杀之。
男子曰。
君枉杀吾妇何得言狸。
狸今何在。
因共至坑。
视狸已成妇人。
男子因缚孝。
付官应偿死。
乃谓令曰。
此实妖魅。
但出猎犬则可知魅。
复来催杀孝。
令因问猎事。
能别犬不。
答云。
性畏犬亦不别也。
因放犬便化为老狸。
则射杀之。
妇人已还成狸。
晋太元中瓦官佛图前淳于矜年少洁白。
送客至石头城南。
逢一女子美姿容。
矜悦之。
因访问。
二情既和。
将入城北角共尽忻好。
便各分别。
期更克集。
便欲结为伉俪。
女曰。
得婿如君死何恨。
我兄弟多。
翁母并在。
当问我翁母矜便令女婢问其翁母。
翁母亦悬许之。
女因敕婢取银百斤绢百匹。
助矜成婚。
经久养两儿。
当作秘书监。
明果骤卒来召。
车马导从前后部鼓吹。
经少日有猎者过。
觅矜将数十犬径突入□妇及儿。
并成狸。
绢帛金银并是草及死人骨。
晋永初中。
张春为武昌太守时。
人嫁女未及升车。
忽便失性。
出外驱击人乘云。
不乐嫁女家事。
俗巫云。
是邪魅。
将女至江"右此三验出幽冥录"。
宋时安定梁清。
字道修。
居杨州右尚坊问桓徐州故宅。
元嘉十四年二月数有异光。
仍闻擘篱声。
令婢子松罗往看。
见一人问。
云姓华名芙蓉。
为六甲至尊所使。
从太微紫宫中下。
来遇旧居。
仍留不去。
或鸟头人躬。
举是眼抟洒粪秽清。
射之应弦而灭。
并有绛汁染箭。
又睹一物形如猴。
悬在树檦。
令人刺。
中其髀堕地奄没。
经日反从屋上跛行就婢乞食。
团饭授之。
顿进二升。
数日众鬼群至。
丑恶不可称论。
拉□床障尘石飞扬累晨不息。
婢采菊路遇一鬼。
着衣帻乘马。
卫从数十。
谓采菊曰。
我是上天仙人勿名作鬼。
问何以常掷秽污答曰。
粪污者钱财之象也。
投掷者速迁之征也。
顷之清果为武将军北鲁郡太守。
清尘毒既久乃呼外国道人波罗迭读祝文。
诸鬼怖惧。
或踰壁穴而走。
皆作鸟声。
于此都绝。
在郡少时夜中松罗复见威仪器械人众数万。
一人戴帻。
送书粗纸有七十许字。
笔迹婉媚远拟羲献。
又歌云。
登阿侬孔雀楼。
遥闻凤皇鼓。
下我雏山头。
仿□见梁鲁。
鬼有叔操。
操哭泣答吊不异世人。
鬼传教曾乞松罗一函书。
题云。
故孔修之死罪白笺以吊其叔丧。
叙致哀情甚有诠次。
复云。
近往西方见一沙门。
自名大摩刹。
问君消息。
寄五丸香以相与之。
清先奉使炖煌忆见此僧。
清家有婢产于此便断。
琅邪王骋之妻。
陈郡谢氏生一男。
小字奴子。
经年后王以妇婢招利为妾谢。
元嘉八年病终。
王大墓在会稽假瘗建康东冈。
既空反虞与灵入屋冯几。
忽于空中掷地便有瞋声曰。
何不作挽歌令我寂寂上道耶。
骋之云。
非为永葬故不具仪耳"右二验出异苑"。
周仲尼谓季桓子曰。
丘闻之。
木石之怪夔^2□^2□"韦昭注曰。 木石谓山也。 夔一足越人谓之山魈。 或言独足。 ^2□^2□山精。 好学人声。 而迷惑人也"
右出国语。
史记曰。
秦始皇云。
山鬼不过知一岁事也。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
其长尺余袒身捕虾蟹。
性不畏人。
见人止宿。
喜依其火以炙虾蟹。
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蟹。
名曰山魈。
其音自噭。
人常以竹着火中烞熚"上音朴下音毕"而山魈皆惊。
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亦鬼魅类耳。 所在山中皆有之"右出神异经。
宋元嘉初。
富阳人姓王。
于穷渎中作蟹断。
旦往视之。
见一材长二尺许。
在断中而断裂开。
蟹出都尽。
乃修治断出材岸上。
明往看之。
见材复在断中。
断败如前。
王又治断出材。
晨视所见如初。
王疑此材妖异。
乃取内蟹笼中孪头担归去。
至家当斧斫然之。
未至家三里。
闻笼中倅倅动转。
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
人面猴身一手一足。
语王曰。
我性嗜蟹。
比日实入水。
破君蟹断。
入断食蟹。
相负已尔。
望君见恕。
开笼出我。
我是山神当相佑助。
并令断大得蟹。
王曰。
汝犯暴人前后非。
一罪自应死。
此物种类专请乞放。
王回头不应。
物曰。
君何姓何名。
我欲知之。
频问不已。
王遂不答。
去家转近。
物曰既不放我。
又不告我姓名。
当复何计。
但应就死耳。
王至家炽火焚之。
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
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
所以勤勤问王欲害人自免"右一验出述异记"。
唐逆人张亮。
昔为幽州都督。
于智泉寺礼拜。
见一大像相好圆满。
遂别供养亮遇霹雳。
其堂柱迸木击亮额角。
而不甚伤。
及就寺礼像。
像额见有破处。
事在冥报记。
又贞观年中。
其像忽然绕颈有痕迹。
大如线焉。
时人见之咸以为不祥之兆。
未几亮果以罪被诛。
其痕于今见在"出冥报拾遗记"。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