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宿命篇第十八"此有四部"
述意部引证部习气部五通部述意部第一夫业行参差。
宿缘之途非一。
寿命修短。
明昧之理无常。
良由业因善恶。
致使报有冥爽。
或有忆识多劫。
或有缘念累代。
或有但记一生。
或有唯知现在。
所以凡圣殊隔宿命延促。
虽复托神感圣。
习气尚存。
除惑见理。
戏心犹在。
自非位登十地行满三只。
奚能永断习因感兹胜报也。
引证部第二第一天趣中。
依婆沙论云。
亦有生处得智知他心等。
然微细故不别说之。
如上天报中已具说之。
亦同下傍生鬼趣中述。
故婆沙论云。
所以者何。
非田器故。
有胜睹相闻语智等。
所覆损故有他心通及愿智等。
所映蔽故。
评曰。
应作是说。
于四趣中生处得智。
各知五趣。
于理无违。
第二问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类。
应能知他心等。
何故不说。
答应说而不说者。
当知此义有余。
复次少故不说。
谓人趣中得此智者。
极少有故。
而不说之。
如婆沙论说。
此皆从不恼害业能生此智。
若有众生能护身口不恼他者。
在母胎时。
其必宽容。
不为冷热二触母腹不净恶血所困。
至出胎时。
又复不为产门逼迫令心错乱。
以是因缘觉了惺寤念知前事。
今不知者良由违前法故。
忘失错乱故。
不能知也。
问曰。
各知几趣耶。
答曰。
还如婆沙论说。
天知五趣。
人知四趣"除天"鬼知三趣。
畜生知二趣。
地狱唯知地狱之事。
由胜故上得知下。
下由劣故不知上。
问曰。
若由劣故不知上者。
何故经说善住龙王伊钵罗龙王等能知帝释胜人心之所念耶。
答曰。
如婆沙论说。
此等皆是比知。
非是正知。
如彼帝释欲与修罗战时。
善住龙王背上诸骨自然出声。
彼即念言。
我今背骨出大音声。
定知诸天必欲与彼修罗共斗。
定当须我。
作是念已即使向彼帝释边去。
又如帝释欲游戏时。
伊钵罗龙王背上自然有其香手现。
彼则念言我今背上香手现。
定知帝释欲戏园林。
必当须我。
作是念已即自化身作象三十二头。
通其旧首合有三十三头。
于彼一一头上各出六牙。
一一牙上各出七大宝池。
一一池中各出七茎莲华。
一一莲华各出七叶。
一一叶上出七宝台。
一一台中起七宝帐。
一一帐内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有七侍者。
一一侍者有七妓女。
一一妓女皆作天乐。
作是化已屈申臂顷往诣帝释殿前而住。
帝释见已即与眷属升其常头之上。
自余三十二天辅臣各将眷属升余三十二头之上。
升已即便举身陵空迅疾往诣游戏之处。
以此验知。
亦是比知。
非是正知也。
以此引事证知上得知下下不知上也。
然此理未尽。
如下狼知女心杀儿而去。
此即下亦知上。
何言下不知上耶。
具据从多而说。
上得知下下不得知上。
若细寻求上下通知。
不可具引。
又新婆沙论云。
如王舍城内有一屠儿。
名曰伽咤。
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
曾白太子。
汝登王位与我何愿。
太子语言。
当恣汝请。
后未生怨害父自立。
伽咤于是从王乞愿王便告曰。
随汝意求。
伽咤白言。
愿王许我王舍城中。
独行屠杀。
王遂告曰。
汝今云何求此恶愿。
岂不怖畏当来苦耶。
屠儿白王。
诸善恶业皆无有果。
何所怖畏。
王遂告曰。
汝云何知。
伽咤白王。
我忆过去六生。
于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杀。
最后生在三十三天中。
多受快乐。
从彼天殁来生此间。
少小与王得为知友。
故知善恶其果定无。
王闻生疑。
便往白佛。
佛告王曰。
此事不虚。
然彼屠儿曾以一食施与独觉。
发邪愿言。
使我常于王舍城内独行屠杀后得生天。
由胜业因果遂其愿。
彼先胜业与果今尽。
却后七日定当命终生号叫地狱。
次第受先屠业苦果。
是故此智极知七生。
复有说者。
此极能忆五百生事。
谓有苾刍自忆过去五百生中堕饿鬼趣。
念彼所受饥渴苦时。
遍身流污深心怖恼。
息诸事业精进炽然。
后经多时得预流果。
复有苾刍自忆过去。
五百生中堕地狱趣。
念彼所受地狱苦时。
诸毛孔中遍皆血流。
身及衣服非常臭秽。
每日诣水澡浴浣衣。
众人谓之计水为净。
又萨婆多论。
问曰。
愿智宿命智有何差别。
答宿命智知过去。
愿智知三世。
宿命智知有漏。
愿智二俱兼知。
宿命智知自身过去。
愿智自他兼知。
宿命智知一身二身次第得知。
愿智一念超知百劫。
古时畜生所以能语。
今时畜生所以不能语。
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
尽从人天中来。
以宿习近故。
是以能语。
今时畜生多从三恶道中来。
是以不语。
又婆沙论说。
谓于生处自性能知过去宿命及知他心。
于其生处不假修因自性而知。
此智遍通五趣。
然有强弱。
三涂及天此四趣中作用则强。
若在人趣用则微弱。
何故如是。
为人趣中有瞻相言智及有修禅发智乃至他心法等智。
为此等智之所覆隐。
是故虽有作用微隐不现。
如新婆沙论云。
若论有情。
见崄隘处修令宽博。
使往来者无有艰难。
由彼业力在母腹中。
无迫窄苦。
故得此智。
或有余说。
若诸有情施他种种大妙饮食。
由彼业力能引此智。
若诸有情不造恼害他业。
常作饶益他事。
由斯业故在母腹中。
不为风热痰阴病等之所逼切。
后出胎时无迫窄苦。
是故能忆诸宿住事。
故有是说。
若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时。
不受众病迫窄苦者。
皆应能忆过去生事。
但由母病及迫窄苦悉皆忘之。
第三鬼趣中。
亦有生处得智知他心等。
云何知然。
昔有女人。
为鬼所魅羸瘦将死。
咒师问鬼。
汝今何为恼此女人。
鬼便报言。
此女过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
我亦过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
怨怨相报于今未息。
彼若能舍我亦舍之。
咒师因报彼女人曰。
汝若惜命当舍怨心。
女人报言。
我已舍矣。
鬼观女意都不舍怨。
恐命不全妄言已舍。
遂断其命舍之而去。
第四畜生趣中。
云何知有宿命智。
答如婆沙论中。
昔有一女。
置儿在地。
缘行他处。
时有一狼将其儿去。
其母见已趁而语言。
汝狼何以将我儿去。
狼即报言。
汝是我怨。
曾于五百生中常食我儿。
我今还欲于五百生杀害汝子。
此乃怨仇相报。
理当法尔。
何以生瞋。
作是报已复更语言。
若汝能舍怨害者。
我则放汝之子。
儿母报曰。
我舍怨心。
时狼即便起坐思惟。
观彼女人之心乃知不舍。
还复语言。
汝虽口言心犹不舍。
作是语已即便断其儿命而去。
此乃自识宿命。
亦知于彼女人之心。
此为良验。
自余鬼及天趣。
并识宿命及知他心。
前后诸篇经论具说。
不烦重述。
然此二智非是种智。
论他心宿命二种智。
唯据静虑禅定发得。
此乃报得行在散心。
故知非也。
第五地狱趣中。
云何得有自性宿命智生。
答如涅槃经中。
五百婆罗门为彼仙育国王杀已至于地狱。
发三善念忆本所作。
即其验也。
又如论说。
地狱众生亦能念知狱卒等心。
亦是其验也。
宿习部第三如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云。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萨俱。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比丘。
名婆须蜜多。
游行竹园间缘树上下。
声如猕猴。
或施三铃作那罗戏。
时诸长者及行路人。
竞集看之。
众人集时身到空中。
跳上树端作猕猴声。
耆阇崛山八万四千金色猕猴集菩萨所。
菩萨复作种种变现令其欢喜。
时诸大众各作是言。
沙门释子。
犹如戏儿幻惑众人。
所行恶事无人信用。
乃与鸟兽作于非法。
如是恶声遍王舍城。
有一梵志上启大王。
频婆娑罗王闻此语嫌诸释子。
即敕长者迦兰陀曰。
此诸释子多聚猕猴在卿园中。
为作何等。
如来知不。
长者启王。
婆须蜜多作变化事。
令诸猕猴一时欢喜。
诸天雨华持用供养。
为作何等臣所不知。
尔时大王前后导从。
往诣佛所。
遥见世尊。
身放光明如紫金山。
普令大众同于金色。
尊者蜜多及八万四千猕猴亦作金色。
时诸猕猴见大王来作种种变。
中有采华奉大王者。
大王见已与诸大众俱至佛所。
为佛作礼右绕三匝。
却坐一面白佛言。
此诸猕猴。
宿有何福身作金色。
复有何罪生畜生中。
尊者蜜多复宿殖何福生长者家出家学道。
复有何罪虽生人中诸根具足不持戒行。
与诸猕猴共为伴侣。
歌语之声悉如猕猴。
使外道笑。
唯愿天尊。
为我分别令我开解。
佛告大王。
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乃往过去无量亿劫之前。
有佛出世。
名曰然灯。
彼佛灭后有诸比丘。
于山泽中修行佛法。
坚持禁戒如人护眼。
因是即得阿罗汉。
时空泽中有一猕猴至罗汉所。
见于罗汉坐禅入定。
即取罗汉座具被作袈裟。
如沙门法。
偏袒右肩。
手擎香炉绕比丘行。
时彼比丘从定觉已。
见此猕猴有好善心。
即为弹指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应发无上道心。
猕猴闻说欢喜踊跃。
五体投地敬礼比丘。
起复采华散比丘上。
尔时比丘即为猕猴说三归依。
尔时猕猴即起合掌白言。
大德。
我今欲归依佛法僧。
比丘为受三归已。
次当忏悔具说罪业。
我得罗汉能除众生无量重罪。
如是殷勤三为忏已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清净。
是名菩萨。
汝今尽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
尔时猕猴依教受已发愿已竟。
踊跃欢喜。
走上高山缘树坠死。
由受五戒破畜生业。
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补处菩萨。
为说无上道心。
即持天华下空泽中供养罗汉。
罗汉见已即便微笑。
告言。
天王。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终不相舍。
而说偈言。
业能庄严身处处随取趣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人汝今生天上由于五戒业前身落猕猴从于犯戒生持戒生天梯破戒为镬汤我见持戒人光明庄严身七宝妙台阁诸天为给使众宝为床帐摩尼华璎珞值遇未来佛娱乐说胜法我见破戒人堕在泥犁中铁犁耕其舌卧在铁床上融铜四面流烧煮坏其身或处于刀山剑林及沸屎灰河寒冰狱铁丸饮镕铜如是等苦事常为身璎珞若欲脱众难不堕三恶道游处天上路超越得涅槃当勤持净戒布施修净命时阿罗汉说此偈已默然无声。
猕猴天子白言。
大德。
我前身时作何罪业生猕猴中。
复有何福值遇大德。
得免畜生生于天上。
罗汉答言。
乃往过去此阎浮提有佛出世。
名曰宝慧如来。
至涅槃后。
于像法中。
有一比丘。
名莲华藏。
多与国王长者居士而为亲友。
邪命谄曲不持戒行。
身坏命终落阿鼻狱。
如莲华敷。
满十八隔具受诸苦。
寿命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经历诸大地狱满八万四千劫。
从地狱出堕饿鬼中。
吞饮镕铜经八万四千岁。
从饿鬼出复堕牛猪狗猴中。
各五百身。
缘前供养持戒比丘结誓要重。
今复遇我得生天上。
持戒比丘即我身是。
放逸比丘即汝身是。
猕猴天子闻此语已心惊毛竖。
忏悔前罪即还天上。
佛告大王。
彼猕猴者。
虽是畜生。
一见罗汉受持三归及以五戒。
缘前功德超越千劫极重恶业。
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
从是已后值佛无数。
净修梵行具六波罗蜜。
住不退地。
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阿耨菩提。
佛号师子月如来。
佛告大王。
欲知彼国师子月佛者。
今此会中婆须蜜多比丘是也。
王闻此语。
即起合掌遍体流汗。
悲泣雨泪悔过自责。
向婆须蜜多。
头面着地接足为礼忏悔前罪。
佛告大王。
欲知此等八万四千金色猕猴者。
乃是过去拘楼秦佛时。
波罗柰国。
俱睒弥国。
二国之中共有八万四千比丘尼。
行诸非法犯诸重禁。
狂愚无智如痴猕猴。
见好比丘视之如贼。
时有罗汉比丘尼。
名善安隐。
具为说法复怀忿恨。
时罗汉尼见诸恶人不生善心。
即起慈悲。
身升虚空作十八变。
时诸恶人见变化已。
各脱金环散阿罗汉尼上。
愿我生生身作金色。
前所作恶今悉忏悔。
时诸恶人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
次第经历。
至九十二劫常处地狱。
从地狱出。
五百身中常为饿鬼。
从饿鬼出。
一千身中常为猕猴。
身作金色。
大王当知。
尔时八万四千犯戒尼骂罗汉尼者。
今此会中八万四千诸金色猕猴是也。
尔时供养诸恶比丘者。
今大王是。
此诸猕猴。
因宿习故。
持华持香供养大王。
尔时。
污彼比丘尼者。
今瞿迦梨及王五百黄门是。
佛告大王。
身口意业不可不慎。
尔时王闻佛说。
对佛忏悔惭愧自责。
豁然意解成阿那含王所将八千人求王出家并成罗汉。
余一万六千人皆发菩提心。
八万诸天亦俱发心。
八万四千金色猕猴。
闻昔因缘惭愧自责。
绕佛千匝向佛忏悔。
各发无上菩提心。
随寿长短。
命终之后。
当生兜率天上值遇弥勒得不退转。
更过百万亿那由他阿僧只恒河沙劫。
当得成佛。
八万四千次第出世。
同共一劫。
劫名大光。
同名普金光明王如来。
又处处经云。
佛言。
有憍梵钵提。
已得阿罗汉道。
反作牛^2□。
弟子问佛。
何以故。
佛言。
是比丘前世宿命时。
七百世作牛。
今世得道。
余习未尽故作^2□食。
若依智度论。
问何以作牛。
答由过去世经他谷田。
取五六粒粟口尝吐地。
以损他粟故作此牛。
由作牛。
多身故牛脚^2□食也。
五通部第四如菩萨处胎经云。
尔时有妙胜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五通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
佛告妙胜。
此欲界中善男子善女人。
不须眼通。
生便彻见一阎浮内众生之类。
粗细好丑城郭树木。
或有人眼能观二三四天下。
不须眼通生便观见。
或有人不须眼通耳通。
清彻闻一天下男声女声一切音声。
即能别知。
一不修耳通。
一一晓了。
或有人不习不学自识宿命。
吾从某处来生此间。
父母种族名姓尽能别知。
或有人不修习神通。
知他人心行善恶趣向生处。
有缘众生无缘众生。
并悉能知。
或有人身能飞行周旋往来。
不修身通。
身便能飞。
无所触碍。
履空如地履地如空。
佛告。
善男子善女人。
修眼圣通除色断垢。
三空定门便能得见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
或有闻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一切诸声。
善恶六道悉能晓了。
或有人除去识垢内外无瑕。
得意圣通自识宿命。
一生二生乃至无数阿僧祇劫。
所从来处。
父母眷属。
国土清净。
悉能识知。
或有人修十神通。
解知法性。
强记不忘。
便能得知他人心念。
一生二生乃至无数阿僧祇劫。
所从来处。
父母眷属。
国土清净。
名姓种族。
皆悉知之。
或有人思惟法观。
以心持身以身持心。
睡眠觉寤意想如空。
便能举身一天下二天下乃至三千大千刹土。
入地如空。
山河石壁无所挂碍。
或有人临当成佛。
以智慧力除众生垢。
坐树王下不起于坐。
故得成佛六通清彻。
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凡夫所得通犹如诸飞鸟有近亦有远不离生死道佛通无碍法真实无垢秽念则到十方往返不疲倦以慈念众生得通无挂碍仙人五通慧转退不成就我通坚固法要入涅槃门尔时坐中有菩萨。
名曰普光。
前白佛言。
未审六通识法。
是一是若干。
若识是一法如来金色神足道场游诸佛刹。
为识致身。
为身致识。
若身致识则无六通。
若识致身此名一法。
无身无识。
唯愿世尊。
报我此义。
佛告普光菩萨。
汝所问义为第一义问。
为世俗义问。
若世俗义问。
识法若干无有定相。
若第一义问则无身无识。
何以故。
分别识法自性空寂。
无来无去。
亦无染着。
汝问金色此有为法五阴成就。
非自然法。
非第一义。
我今为汝说识想法。
菩萨六通身识共俱。
非识先身后。
非身先识后。
何以故。
法相自然。
识不离身。
身不离识。
犹如二牛共其一轭。
若黑牛前白牛后则种不成就。
若白牛前黑牛后种亦不成。
非黑牛前白牛后。
非白牛前黑牛后。
则种成就。
神足道果亦复如是。
身识共俱无有前后中间。
如来色身有前有后有中间此世俗法。
非第一义。
于空寂法无有若干。
颂曰。
善恶宿熏习感报各殊方曾为鬼害怨或作狼仇殃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猴乡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感应缘"略引九验"
晋羊太传晋王练晋向靖宋释昙谛魏释乘师隋刺史彦武唐释道绰唐刘善经唐沙门玄高晋羊太传佑。
字叔子。
泰山人也。
西晋名臣声冠区夏。
年五岁时。
尝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环。
乳母曰。
汝本无此。
于何取耶佑曰。
昔于东垣边弄之落桑树中。
乳母曰。
汝可自觅。
佑曰。
此非先宅。
儿不知处。
后因出门游望摇而东行。
乳母随之。
至李氏家。
乃入至东垣树中探得小环。
李家惊异曰。
吾子昔有此环常爱弄之。
七岁暴亡。
亡后不知环处。
此亡儿之物也。
云何持去。
佑持环走。
李氏逐问之。
乳母既说佑言。
李氏悲喜遂欲求佑还为其儿。
里中解喻然后得止。
佑年长常患头风。
医欲攻治。
佑曰。
吾生三日时头首北户。
觉风吹顶意甚患之。
但不能语耳。
病源既久不可治也。
佑后为荆州都督镇襄阳。
经给武当寺殊余精舍。
或问其故。
佑默然。
后因忏悔叙说因果。
乃曰。
前身承有诸罪。
赖造此寺故获申济。
所以使供养之情偏殷勤重也。
晋王练。
字玄明。
琅耶人也。
宋侍中。
父琝\字季琰。
晋中书令。
相识有一梵僧。
每瞻琝\风彩甚敬悦之。
辄语同学云。
若我后生得为此人作子。
于近愿亦足矣。
琝\闻而戏之曰。
法师才行正可为弟子子耳。
顷之沙门病亡。
亡后岁余而练生焉。
始生能言。
便解外国语。
及绝国奇珍铜器珠贝。
生所不见未闻其名。
即而名之识其产出。
又自然亲爱诸梵过于汉人。
咸谓沙门审其先身。
故琝\字之曰阿练。
遂为大名云。
晋向靖。
字奉仁。
河内人也。
在吴兴郡丧数岁女。
女始病时弄小刀子。
母夺取不与伤母手。
丧后一年。
母又产一女。
女年四岁谓母曰。
前时刀子何在。
母曰无也。
女曰。
昔争刀子故伤母手。
云何无耶。
母甚惊怪具以告靖。
靖曰。
先刀子犹在不。
母曰。
痛念前女。
故不录之。
靖曰。
可更觅数个刀子合置一处令女自择。
女见大喜即取先者曰。
此是儿许。
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审其先身"右三验出自冥祥记"。
宋昆仑山有释昙谛。
姓康。
其先康居人。
汉灵时移附中国。
献帝末乱移止吴兴。
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
母黄氏昼寝。
梦见一僧呼黄为母。
寄一^2□尾并铁镂书镇二枚。
眠寤见两物具存。
因而怀孕生谛。
谛年五岁。
母以^2□尾等示之。
谛曰。
秦王所饷。
母曰。
汝置何处。
答云。
不忆。
至年十岁出家。
学不从师悟自天发。
后随父之樊邓。
遇见关中僧^8□道人。
忽唤^8□名。
^8□曰。
童子何以呼宿士名。
谛曰。
向者忽言。
阿尚是谛沙弥。
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不觉失声耳。
^8□经为弘觉法师弟子。
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
^8□初不忆此。
乃诣谛父。
谛父具说本末。
并示书镇^2□尾等。
^8□乃悟而泣曰。
即先师弘觉法师也。
师经为姚苌讲法华。
贫道为都讲。
姚苌饷师二物。
今遂在此。
追计弘觉舍命。
正是寄物之日。
复忆采菜之事。
弥深悲仰。
谛后游览经籍遇目斯记。
晚入吴虎丘寺。
讲礼易春秋各七遍。
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
又善文翰集有六卷。
亦行于世。
性爱林泉。
后还吴兴入故章昆仑山。
闲居涧饮二十余载。
以宋无元嘉末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余"右一验出梁高僧传"。
元魏之时。
有北代乘禅师。
常受持法华精勤不懈。
命终中阴托河东薛氏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陈宿业不愿处俗。
其父任北棣州刺史。
其第五郎随任便往。
中山至七帝寺。
寻得前世本时弟子。
语曰。
汝颇忆从我渡水往狼山不。
乘禅师者。
即我身是。
吾房中灵机可速除却。
弟子闻验抱师悲恸哀伤。
人众道俗奇怪将为大征。
父母恋惜。
恐其出家便与纳室。
尔后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兴厌离常乐静居"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隋开皇中。
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
因行部至一邑。
愕然惊喜。
谓从者曰。
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
今知家处。
因乘马入。
循巷屈曲至一家。
命叩门。
主人公年老。
走出拜谒。
彦武入家。
先升其堂。
视东壁上。
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处客谓主人曰。
吾昔所读法华经。
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
经函是也。
其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
吾今每诵此经。
至第七卷尾常忘失不能记得。
因令左右凿壁。
果得经函。
开第七卷尾。
及金钗并如其言。
主人洟泣曰。
己妻存日常诵此经。
钗亦是其处。
彦武指庭前槐树吾欲产时。
自解头发置此树空中。
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
于是主人悲喜。
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崔尚书敦礼说云。
然往年见卢文励。
说亦大同。
但言齐州刺史不得姓名。
未如崔具故依崔录"右一验出冥报记"。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
姓卫。
并州汶水人也。
清约雅素慧悟天开。
承昔鸾师专崇习业。
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
绰知命将尽。
通告事相。
闻而赴者满于山寺。
感见鸾师在七宝船上告绰云。
汝净土堂成。
但余报未尽。
并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
士女等众以裙襟承得。
薄滑可爱。
又以莲华干地而^2□者。
经七日乃萎。
及余善相不可殚记。
至年七十忽然□齿新生如本。
全无历异。
报力增强。
自非行感伦通。
讵能会斯嘉应也"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唐汾州隰城人刘善经。
少小孤母所抚育。
其母平生常习读内典精勤苦行。
以贞观二十一年亡。
善经哀毁过礼。
哭声不辍。
至明年善经恍惚之间见其母曰。
我为生时修福得受男身。
今生于此县南石赵村宋家。
汝欲相见可即至彼也。
言终不见。
善经如言而往不移时而至彼。
于是日宋家生男。
善经因奉衣物具言由委。
此男见在。
善经常以母礼事之。
隰州沙门善抚与善经旧知。
见善经及乡人所说。
为余令言之。
相州滏阳县智力寺僧玄高。
俗姓赵氏。
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
马家儿至贞观末死。
临死之际顾谓母曰。
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
死后当与宗家为孙。
宗即与其同村也。
其母不信。
乃以墨点儿左胁作一大黑子。
赵家妻又梦。
此儿来云。
当与娘为息。
因而有娠。
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
产讫验其墨子还在旧处。
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
乃自向马家云。
此是儿旧舍也。
于今现存。
已年十四五。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右二验出冥报拾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