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说听篇第十六之二简众部第五夫法师升座。
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
观时择人具慈悲意。
救生利物。
然后为说。
故报恩经云。
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
若听者求说者过。
不应为说。
若听者依人不依法。
依字不依义。
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
依识不依智。
并不应为说。
何以故。
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
若说尊重于法。
听法之人亦生祟敬。
至心听受不生轻慢。
是名清净说。
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又五分律云。
除其贪心。
不自轻心。
不轻大众心。
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
立此等心。
乃至宣说一四句偈。
令前人如实解者。
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
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
非时非国不请而说。
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
反灭佛法。
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
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
有五种人。
问法皆不应为说。
一试问。
二无疑问。
三不为悔所犯故问。
四不受语故问。
五诘难故问。
并不得答。
若前人实有好心。
不具前意。
为欲生善灭恶者。
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
若自解未明。
或于法有疑者。
则不得为说。
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
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毗昙论。
问答有四。
一有决定答。
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
此是决定答。
二问死者必有生。
是应分别答。
爱尽者无生。
有爱者必有生。
是名分别答。
三有问人为最胜不。
此应反问言。
汝问三恶道。
为问诸天。
若问三恶道。
人实为最胜。
若问于诸天。
人必为不如。
如是等义名反问答。
四若问十四难。
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
如是等义名置答。
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
不闲四论。
唯作一分别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
佛言。
如法住者。
能自他利。
不如法住者。
则不得名自他利。
如法住者有八智。
何等为八。
一法智。
二义智。
三时智。
四知足智。
五自他智。
六众智。
七根智。
八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
凡有所说具十六事。
一时说。
二至心说。
三次第说。
四和合说。
五随义说。
六喜乐说。
七随意说。
八不轻众说。
九不诃众说。
十如法说。
十一自他利说。
十二不散乱说。
十三合义说。
十四真正说。
十五说已不生憍慢。
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
如是之人能从他听。
从他听时具十六事。
一时听。
二乐听。
三至心听。
四恭敬听。
五不求过听。
六不为论议听。
七不为胜听。
八听时不轻说者。
九听时不轻于法。
十听时终不自轻。
十一听时远离五盖。
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
十三听时为除五欲。
十四听时为具信心。
十五听时为调众生。
十六听时为断闇根。
善男子。
具八智者。
能说能听。
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复次能说法者。
复有二种。
一者清净。
二者不清净。
不清净者复有五事。
一为利故说。
二为报而说。
三为胜他说。
四为十报说。
五疑说。
清净说者。
复有五事。
一先施食然后说。
二为增长三宝故说。
三断自他烦恼故说。
四为分别邪正故说。
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善男子。
不净说法者。
名曰垢秽。
名为卖法。
亦名污辱。
亦名错说。
亦名失意"清净说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经云。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若受法人欲行咒法令不断者。
彼诸法师欲说法时。
敛容端坐先诵咒曰。
怛绖他陀迦那阿迦男迦那迦那迦那那迦迦迦那迦阿迦迦那迦迦那迦那迦那阿迦那迦迦那婆鼻杀帝夜他婆鼻杀夜他伽伽那多他婆鼻杀帝多他摩迦舍那迦舍迦迦舍法师尔时眷属围绕。
即得成此加护方便。
令彼法师心不动乱说法不断。
灭除欲执。
令诸罗刹女等。
所有听众不为留难。
法师所须不为障碍。
渐顿部第六如百喻经云。
昔有一聚落。
去王城五由旬。
村中有好美水。
王敕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
时彼村主语诸人言。
汝等莫去。
我当为汝白王。
改五由旬作三由旬。
使汝得近往来不疲。
即往白王。
王为改之作三由旬。
众人闻已便大欢喜。
有人语言。
此故是本五由旬。
更无有异。
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
心生疲倦便欲舍离。
顿驾生死不能复进。
如来法王有大方便。
于一乘法分别说三。
小乘之人闻之欢喜。
以为易行。
修善进德求度生死。
后闻人说无有三乘。
故是一乘。
以信佛语终不肯舍。
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
佛子。
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
次照一切大山。
次照金刚宝山。
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日光不作是念。
我应先照诸大山王。
次第乃至普照大地。
但彼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后。
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
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
光照菩萨等诸大山王。
次照缘觉。
次照声闻。
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
然后悉照一切众生。
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
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
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
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
佛子。
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
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
普照一切无不明了。
但众生悕望善根不同。
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法施部第七如十住毗婆沙论云。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
应如决定王大乘经中称法师功德及说法义戒随顺修学。
谓说法者应行四法。
何等为四。
一者广博多学。
能持一切言辞章句。
二者决定。
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
三者得禅定慧。
于诸经法随顺无诤。
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又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正行善业。
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
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
从天还退随业流转。
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
不以悲心利益众生。
而取财物。
或用饮酒。
或与女人共饮共食。
如伎儿法自实求财。
如是法施其果甚少。
生于天上作智慧鸟。
能说偈颂。
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
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
为名闻故。
为胜他故。
为胜余大法师故。
为人说法。
或以妒心为人说法。
如是法施得报亦少。
生于天中受中果报。
或生人中。
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
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
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
而为说法。
不为财利。
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
如是法施。
自利利人无上最胜。
乃至涅槃其福不尽。
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颂曰。
三千大千界珍宝满其中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若说一偈法功德为甚多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此功德胜彼能离诸苦恼若河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一法施施宝福虽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又十住毗婆沙论云。
在家之人当行财施。
出家之人当行法施。
何以故。
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
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
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
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
为人解说在众无畏。
非在家者之所能及。
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
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
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然后教余人乃可作是言汝随我所行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灭何能令人寂又出家之人。
若行财施则妨余善。
远离阿练若处。
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
多有言说发起三毒。
于六度等心薄。
乃至贪着五欲舍戒还俗。
故名为死。
或能反戒。
易起重罪。
是名死等。
诸烦恼苦患。
以是因缘故。
于出家者称叹法施。
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
说法者有五种事。
一者法施彼我兼利。
财施不尔。
二者法施。
能令众生出于三界。
财施者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利益法身。
财施之者长养色身。
四者法施增长无穷。
财施必有竭尽。
五者法施能断无明。
财施只有伏贪心。
故知财施不及法也。
就法施中自有阶渐。
若有所解不用他知。
恐他胜己秘而有说。
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
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
由吝法故障他慧明。
此则不如卖法。
他人反胜过此。
又成实论云。
若人但能为他说法。
是名利他。
是人虽不自随法行。
为他说故自亦得利。
于此惠施门略有三品。
下法施者。
说布施法不说智慧。
中法施者。
说于持戒。
上法施者。
说于智慧。
以说智慧。
教人观理得断惑智二障出离生死远成菩提涅槃乐果。
乃至但能唯说小乘。
教化一人令观生空。
信解依行虽未得道。
亦胜教化一阎浮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
以信解人解修圣道。
则有出因要得涅槃。
又诸法勇王经云。
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
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
有四法能退失智慧。
菩萨所应远离。
何等为四。
一不敬法及说法者。
二于要法秘匿吝惜。
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
四怀憍慢自高卑人。
复有四法。
得其智慧。
应常修习。
何等为四。
一恭敬法及说法者。
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
三知从多闻得智慧故。
勤求不息如救头然。
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
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报恩部第八如善恭敬经云。
佛告阿难。
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
或抄或写书之竹帛。
所有名字于若干劫。
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
或时背负。
或以顶戴。
常负行者。
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
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
若当来世于师和尚所起不敬心。
常说于过我说愚痴。
极受多苦。
于当来世必堕恶道。
是故阿难。
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
当得如是胜上之法。
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
若佛子。
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里千里来者。
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
日日三时供养。
日食三两金。
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
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
日日三时礼拜。
不生瞋心患恼之心。
为法灭身请法。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
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
四十里中有讲法处。
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
佛告阿难。
若有父母妻子。
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
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
长跪合掌应作是言。
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
亦应三请。
若不听者。
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
又正法念经云。
若人供养说法法师。
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
其人如是随所供养。
所发愿成就。
乃至得阿耨菩提。
以能供养说法师故。
何以故。
以闻法故心得调伏。
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
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
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
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
不名为真供养。
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随能修学者。
是名真供养。
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衣食及汤药以此供诸佛不名为真供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学是真供养佛又十住婆沙论云。
佛告阿难。
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心不放逸。
亲近修集圣法。
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
不以财施供养于佛。
何以故。
如来法身不待财施。
唯以法施供养于佛。
为具佛道。
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
佛言。
若有比丘。
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
彼亦应当从他依止。
所以者何。
自尚不解。
况欲与他作依止师。
假令耆旧百夏比丘。
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
不解法律等。
亦应说依止。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
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
欲受法时。
当在师前不得轻笑。
不得露齿。
不得交足。
不得视足。
不得动足。
不得踔脚。
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
勿视师面。
离师三肘令坐即坐。
勿得违教。
于彼师所应起慈心。
若有所疑先应咨曰。
若见师许然后请决。
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
若三时间不参进止。
是师应当如法治之。
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
若当见师在房室内。
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
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
除大小便。
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
师所呵责不应反报。
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
若师坐卧。
乃至师起。
应修诵业。
时彼学者。
至日东方便到师所。
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
我作何事。
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洟唾。
若行寺内恭敬师故。
勿以袈裟覆于肩髆。
不得笼头。
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
三度授水授令洗浴。
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
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
佛告阿难。
若将来世有诸比丘。
或于师所不起恭敬。
说于师僧长短之者。
彼人则非是须陀洹。
亦非凡夫。
彼愚痴人。
应如是治。
师实有过尚不得说。
况当无也。
若有比丘。
于其师边不恭敬者。
我说别有一小地狱。
名为^2□扑。
当堕是中。
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
状如火聚。
出大猛焰炽然不息。
然已复然。
于彼狱处复有诸虫。
名曰钩□。
彼诸毒虫常啖舌根。
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
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
常食屎尿。
舍彼身已虽生人间。
常生边地具足恶法。
虽得人身皮不似人。
不能具足人之形色。
常被极贱诽谤□辱。
离佛世尊常无智慧。
从彼死已还堕地狱。
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利益部第九如正法念经云。
说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
何等为十。
一时处具足。
二分别易解。
三与法相应。
四非为利养。
五为调伏心。
六随顺说法。
七说施有报。
八说生死法多诸障碍。
九说天退殁。
十说有业果。
若说法人有此十法。
令闻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乐乃至涅槃。
若闻法功德成就深心。
信根清净一向净心信于三宝。
诣听法处为闻正法。
随举一足皆生梵福。
又大菩萨藏经云。
于诸菩萨起深爱乐。
犹如大师。
于正法所起爱乐心。
如自己身。
于如来所起爱乐心。
如自己命。
于尊重师起爱乐心。
犹如父母。
于诸众生起爱乐心。
视如一子。
于阿遮利耶受教师所起爱乐心。
敬如眼目。
于诸正行起爱乐心。
犹如耳目身首。
于波罗蜜起爱敬心。
犹如手足。
于说法师起爱乐心。
如众重宝。
所求正法起爱乐心。
犹如良药。
于能举罪及忆念者起爱乐心。
犹如良医。
又僧伽咤经云。
尔时一切勇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有众生闻此法者寿命几劫。
佛言。
寿命满八十劫。
一切勇白佛言。
劫以何量。
佛言。
譬如大城纵广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满胡麻。
有长寿人过百岁已取一而去。
如是城中胡麻悉尽。
劫犹不尽。
又如大山纵广二十五由旬高十二由旬。
有长寿人过一百岁以轻缯帛一往拂之。
如是山尽劫犹不尽。
是名劫量。
时一切勇菩萨白佛言。
世尊。
一发誓愿尚得如是福德之聚。
寿命八十劫。
何况于佛法中广修诸行。
又涅槃经云。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
无有是处。
何等为四。
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
三系念思惟。
四如法修行。
以是义故。
听法因缘。
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何以故。
开法眼故。
世有三人。
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无目者。
常不闻法。
一目之人罗暂闻法其心不住。
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
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又法句喻经云。
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精舍。
为诸天人民说法时。
波斯匿王有一寡女。
名曰金刚。
父母哀愍别为作好舍宅。
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
众共有一长老青衣。
名曰度胜。
常行市内买脂粉香华。
时见男女无数大众。
各赍香华出城诣佛。
即问行人。
欲何所至。
众人答言。
佛出于世。
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
度胜闻之心悦意歖。
即自念言。
今老见佛宿世之福。
便分香直持买好华。
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
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
过市取香。
因听法功宿行所追。
香气熏闻斤两倍前。
嫌其迟晚而共诘之。
度胜奉道即如事言。
世有圣师三界之尊。
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
往听法者无央数人。
实随听法。
是以稽迟。
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殊妙非世所闻。
悚然心欢而自叹曰。
吾等何罪独隔不闻。
即报度胜。
试为我说之。
度胜白曰。
身贱口秽不敢便宣。
说法之仪先施高座。
度胜受敕具宣圣旨。
五百侍女皆大欢喜。
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
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
金刚之等五百侍女。
疑结破恶得须陀洹道。
说法甚美。
不觉失火。
一时烧死。
即生天上。
王将人从来欲救火。
见之已然。
收拾棺敛葬送毕已。
往过佛所。
为佛作礼叉手言曰。
金刚不幸不觉失火。
大小烧尽。
适棺敛讫。
不审何罪遇此火害。
唯愿世尊彰告未闻。
佛告大王。
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
有长者妇。
将釆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
其法难急。
他性之人不得到边。
无问亲疏。
其有来者掷着火中。
时世有辟支佛。
名曰迦罗处在山中。
晨来分卫暮辄还山。
迦罗分卫来趣郊祠。
长者妇见之忿然瞋恚。
共捉迦罗扑着火中。
举身燋烂。
便现神足飞升虚空。
众女惊怖泣泪悔过。
长跪举头而自陈曰。
女人愚戆不识至真。
群迷长慢毁辱神灵。
自惟过衅罪恶如山。
愿降尊德以消重殃。
寻声即下而般泥洹。
诸女起塔供养舍利。
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戆作恶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炽然愚不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厄地乃知不善佛告大王。
尔时长者妇者。
今王女金刚是。
五百侍女者今度胜等五百妓女是。
罪福追人久无不彰。
善恶随人如影随形。
说是法时诸来大小即得道迹。
又阿育王经云。
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
时以步障遮诸妇女。
使其听法。
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
常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有一妇女。
分犯王法。
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
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
更悟余法耶。
法师答言。
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
犹若融铁。
此苦因从习而生。
犹如毒树。
修八正道以灭苦习。
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陀洹道。
以刀系颈往到王所。
而白王言。
我今日犯王重法。
愿王以法治我。
王问言。
汝犯何事。
答言。
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
譬如渴牛不避于死。
我实渴于佛法。
是以默突听法。
王问言。
汝听法时颇有所得不。
答言。
得法见四真谛。
解阴入界及以诸大。
皆知无我。
遂得法眼。
王闻是语踊跃欢喜。
即为作礼。
便唱令言。
自今已后不听作障隔。
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
叹言。
奇哉。
我宫内乃出人宝。
以是因缘。
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
尔时般遮罗国。
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
王令送着只桓精舍。
众僧食时人人乞食。
雁见僧众来在前立。
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类解。
当时群雁亦解僧语。
闻法欢喜。
鸣声相和还于池水。
后毛羽转长飞至余处。
猎师以网都覆杀之。
一雁作声诸雁皆和。
谓听法时声。
乘是善心生忉利天。
生天之法。
法有三念。
一念本所从来。
二念定生何处。
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
便自思惟。
自见宿因更无余善。
唯佛僧边听法。
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时来下在如来边。
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
波斯匿王遇到佛所。
常见五百雁罗列。
佛前。
是日不见。
便问佛言。
此中诸雁向何处去。
佛言。
欲见诸雁者。
先雁飞去地他处。
为猎师所杀。
命终生天。
今此五百诸天子等。
着好天冠端正殊特者。
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
王问佛言。
此诸群雁以何业缘堕于畜生。
命终生天今日得道。
佛言。
昔迦叶佛时。
五百女人尽共受戒。
用心不坚毁所受戒。
犯戒因缘堕畜生中作此雁身。
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
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
昔有沙门昼夜诵经。
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
不复念食。
如是积年。
命尽得人形。
生舍卫国中作女人。
长大见沙门分卫。
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
后作比丘。
尼。
得应真道。
颂曰。
王猷外厘神道内绥皇觉正法斯极宗师敬承玄教崇德振辉师弟说授芳叶秀滋四谛感悟三达熙怡启境金牒开训神机空有齐^2□玄门洞微遣于无遣至道非弥感应缘"略引九验"宋沙门竺道生宋居士费崇先魏沙门天竺勒那齐沙门释僧范隋沙门释昙延隋沙门释慧远隋沙门释法彦唐沙门释道宗唐沙门释道慧宋长安龙光寺有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也。
少小出家聪锐神异。
年在志学便登法座吐纳宫商。
道俗高伏。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寤。
后还都止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深加叹重。
后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钵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后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于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
机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谓于现身即表癞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逝。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
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
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
寻即讲说。
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康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明德音浚发。
论义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
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洟。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疾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征瑞如此乃葬庐山之阜。
初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生睿发天真。
严观□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
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
旍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义。
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龙光寺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诸义。
时人号曰逝玄。
生着涅槃记。
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林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着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义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
兼攻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宋费崇先者。
吴兴人也。
少颇信法。
至三十余精勤弥笃。
至泰始三年受菩萨戒。
寄斋于谢慧远家。
二十四日昼夜不懈。
每听经常以鹊尾香炉置膝前。
初斋三夕见一人容服不凡。
径来举炉将去。
崇先视膝前炉。
犹在其处。
更详视此人见提去甚分明。
崇先方悟是神异。
自惟衣裳新濯了无不净。
唯坐侧有唾壶。
既使去壶。
即复见此人还炉坐前。
未至席顷犹见两炉。
既至即合为一。
然则此神人所提者盖炉影乎。
崇先又当闻人说。
福远寺有僧钦尼。
精勤得道。
欣然愿见未及得往。
属意甚至。
尝斋于他家。
夜三更中忽见一尼容仪俨若。
着赭布袈裟正立斋席之前。
食顷而灭。
及崇先后观此尼。
色貌被服即^7□前所睹者也"右此验出冥祥记"。
元魏时有中天竺沙门勒那。
魏云实意。
是西国人。
不知氏族。
遍通三藏妙入总持。
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每请讲华严经。
披阅精勤毋废一日。
正处高座。
忽有一人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
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
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来从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
咸皆须之。
可请令定。
使者如所请。
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云。
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四人亦同时殒。
魏境道俗闻见斯异无不嗟叹。
齐邺东大觉寺沙门僧范。
姓李。
平乡人也。
善解群书时称府库。
晚年出家经论谙委。
言行相辅祥征屡降。
尝有胶州刺史杜弼。
于邺显义寺请范冬讲。
至华严六地。
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图东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伏地听法。
讲散徐出。
还顺塔西尔乃翔逝。
又于此寺夏讲。
雀来在座西南伏听终于九旬。
又曾处济州。
亦有一枭。
飞来入听讲讫便去。
又有一僧怀忿加毁骂云。
伽斗汝何所知。
当夜有神打而几死。
自非道洽冥符能感应如是。
以天保六年三月二日卒于大觉寺。
年八十矣。
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
姓王。
蒲州万泉人也。
世家豪族宦历齐周。
而姓协书籍乡邦称叙。
探迹玄旨洞晓无差。
欲着涅槃大疏。
恐滞凡情每祈诚寤寐。
愿得嘉征。
乃于夜梦有人被白服乘于白马。
鬃尾拂地而道授经旨。
延手执马鬃与之请论。
寤后惟曰。
此必马鸣菩萨授我义端。
执鬃知其宗旨。
抵事可观耳。
虽感此瑞犹恐不合理。
更持经疏。
于陈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致微达。
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光明。
三日三夜晖光不绝。
上烛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既感征祥众伏传受。
君臣重德罕有斯人。
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三。
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
姓季。
炖煌人。
后居上党之高都焉。
三藏备通九流洞晓。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讲导为业天下同归。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
开皇七年敕召入京。
鹅在本寺栖宿廊庑。
昼夜鸣呼众共愍之。
附使达京至净影寺大门放之。
鸣叫腾跃注入远房。
依前驯听不避寒暑。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皆入讲堂静声伏听。
僧徒梵散出堂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鸣钟。
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若远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间及余语便鸣翔而出。
信知道籍人弘。
灵鸟嘉应。
不可非其身未证法辄升法座。
定堕地狱。
此亦别时之意。
不得雷同总废也。
以开皇年中卒于净影寺。
隋西京真寂道场释法彦。
姓张。
寓居治州志隆大法。
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美。
游涉法会莫敢抗言。
开皇十六年。
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镇长引化仁寿造塔。
复召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又敕送舍利沂州善应寺。
掘其深丈余。
乃得金沙。
涛汰成纯。
凡有二升。
光曜夺日。
又感黄牛。
自至塔前屈膝前足两拜而止。
回身又礼文帝。
比景像一拜。
及入石函于时三万许人。
并见天云五色长十余丈阔三四丈。
四绕白云状如罗绮。
正当基上空中。
自午至未方乃歇灭。
后降五色云从四方来。
状同前瑞。
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
复感白鹤于上裴回久之乃逝。
又感五色蛇盘屈函外可三尺头向舍利。
惊终不怖。
如此数度。
刺史郑善果以表奏闻曰。
臣闻。
敬天育物。
则干象着其能。
顺地养民。
则坤元表其德。
是以陶唐砥躬弗懈。
伏气呈祥。
夏后水土成功。
玄圭告锡。
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伏惟陛下。
秉图揖让。
受命君临。
区宇无尘声教尽一。
含弘光大慈愍无边。
天佛垂鉴降兹荣瑞。
塔基六处并得异砂。
炫曜相晖俱同金宝。
牛为礼拜。
太古未经。
云腾五色。
于今方见。
又感蛇形杂釆盘旋塔基。
鹤扬玄素裴回空际。
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
汉帝庆征徒书简策。
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
岂能感斯美庆致招灵异。
帝乃大悦。
着于别记。
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矣。
唐西京胜光寺释道宗。
俗姓孙氏。
莱州即墨人也。
三藏通明大论尤精。
每讲大论天雨众华。
旋绕讲堂飞流户内。
既不委地。
久之还去。
合众惊嗟希睹斯瑞。
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一。
唐蒲州仁寿年释道慧。
俗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虽通群典偏以涅槃摄论为栖神之宅也。
至贞观二年冬月。
有请讲涅槃。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郑重延之。
不免来意赴请登座。
发题告诸四众。
悲叹而言。
自惟去圣遥远微言隐绝。
庸愚所传不足师范。
但以信心归向自当识悟。
今席讲说止于云何偈后。
但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时日既促愿各用心。
逐文依叙。
恰至偈初。
即觉失念无疾而终。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年十二月。
送往王城子午谷中南山之阴。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降雪。
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陈尸山岭经夕忽有异华。
绕尸周匝备地涌出。
可五百枝。
长二尺许。
上发鲜荣似□冬华。
而形相全异。
大众惊恸悲庆諠山。
乃折入城示诸耆宿。
乃内水瓶。
至来年五月犹不萎瘁。
自非宿佑所资。
岂感冥祥嘉应也。
晋州有人。
性爱畋猎。
初不奉信。
有传慧感。
乃造山觅唯睹空处。
自悔哀哭曰。
生不蒙开信死不逢瑞。
独何无感。
必有神道愿示微祥。
言讫地涌奇华。
还长二尺。
欣慰嘉应发心永固"右此八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