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第二十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第二十二 释道世

入道篇第十三"此有四部"

述意部欣厌部^2□发部引证部述意部第一惟夫道俗形乖净染殊趣。

由善恶不等报应不均。

欲观仁义盛德之风。

当寻礼仪玄轨之范。

而能割爱辞亲弃荣势位。

节食滋味蔬□苦行。

粗服盖形不顾饰玩。

随用安身不存名利。

抑遏三毒制止八音。

三千威仪五百戒相。

动静合宜皆有法式。

八万修多十二部别。

敷演投机随时利物。

可谓人天之楷模。

入道之舟航者也。

欣厌部第二如文殊问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

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

何以故。

住家者无量过患故。

出家者无量功德故。

住家有障碍。

出家者无障碍。

住家者行诸恶法。

出家者离诸恶法。

住家者是尘垢处。

出家者除尘垢处。

住家者溺欲淤泥。

出家者出欲淤泥。

住家者随愚人法。

出家者远愚人法。

住家者不得正命。

出家者得其正命。

住家者是忧悲恼处。

出家者是欢喜处。

住家者是结缚处。

出家者是解脱处。

住家者是伤害处。

出家者非伤害处。

住家者有贪利乐。

出家者无贪利乐。

住家者是愦闹处。

出家者是寂静处。

住家者是下贱处。

出家者是高胜处。

住家者为烦恼所烧。

出家者灭烦恼火。

住家者常为他人。

出家者常为自身。

住家者以苦为乐。

出家者出离为乐。

住家者增长棘刺。

出家者能灭棘刺。

住家者成就小法。

出家者成就大法。

住家者无法用。

出家者有法用。

住家者为三乘毁訾。

出家者为三乘称叹。

住家者不知足。

出家者常知足。

住家者魔王爱念。

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多放逸。

出家者无放逸。

住家者为人仆使。

出家者为仆使主。

住家者是黑暗处。

出家者是光明处。

住家者增长憍慢。

出家者灭憍慢处。

住家者少果报出家者多果报。

住家者多谄曲。

出家者心质直。

住家者常有忧苦。

出家者常怀喜乐。

住家者是欺诳法。

出家者是真实法。

住家者多散乱。

出家者无散乱。

住家者是流转处。

出家者非流转处。

住家者如毒药。

出家者如甘露。

住家者失内思惟。

出家者得内思惟。

住家者无归依处。

出家者有归依处。

住家者多有瞋恚。

出家者多行慈悲。

住家者有重担。

出家者舍重担。

住家者有罪过。

出家者无罪过。

住家者流转生死。

出家者有其齐限。

住家者以财物为宝。

出家者以功德为宝。

住家者随流生死。

出家者逆流生死。

住家者是烦恼大海。

出家者是大舟航。

住家者为缠所缚。

出家者离于缠缚。

住家者为国王教诫。

出家者为佛法教诫。

住家者伴侣易得。

出家者伴侣难得。

住家者伤害为胜。

出家者摄受为胜。

住家者增长烦恼。

出家者出离烦恼。

住家者如刺林。

出家者出刺林。

文殊师利。

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

言满虚空说犹无尽。

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又涅槃经云。

在家迫迮犹如牢狱。

一切烦恼因之而生。

出家宽廓犹如虚空。

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在家之人内则忧念妻儿。

外则王役驱驰。

若富贵高胜则放逸纵情。

贫苦下贱则饥寒失志。

公私扰扰昼夜孜孜。

众务牵缠何暇修道。

又郁伽长者经云。

在家之人多诸烦恼。

父母妻子恩爱所系。

常思财色贪求无厌。

得时守护多诸忧虑。

流转六趣违离佛法。

当作怨家恶知识想应厌家活生出家心。

无有在家修集无上菩提之道。

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在家尘污。

出家妙好。

在家系缚出家解脱。

在家多苦。

出家快乐。

在家下贱。

出家尊贵。

在家奴仆。

出家为主。

在家由人。

出家自在。

在家多忧。

出家无忧。

在家重担。

出家舍担。

在家匆务。

出家闲静。

又出家功德经云。

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

功德无量。

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

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量。

又如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

不如出家功德。

又大缘经云。

以一日夜出家故。

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又僧只律云。

以一日夜出家修梵行者。

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

又出家功德经云。

若为出家苦作留碍。

抑制此人即断佛种。

诸恶集身犹如大海。

现得癞病。

死入黑闇地狱。

无有出期。

又迦叶经云。

尔时大王太子闻出家功德甚深。

并皆发心出家。

已四天下中无一众生在家者。

皆悉发心愿求出家。

彼诸众生既出家已。

不须种殖。

其地自然生诸粳米。

诸树自然生诸衣服。

一切诸天供侍给使。

又佛藏经云。

当一心行道。

随顺法行勿念衣食。

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

亦不能尽。

又贤愚经云。

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

又有百人罪应挑眼。

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

此之二人福虽无量。

犹不如听人出。

家及自出家其德广大。

^2□发部第三初欲出家依律先请二师。

一是和尚。

二是阇梨"诸法如律"萨婆多论云。

若先请和尚受十戒时。

和尚不现前亦得十戒。

若闻知死受戒不得。

若不闻死受戒得成。

阇梨应同。

又清信士度人经云。

若欲^2□发先于落发处。

香汤洒地。

周圆七尺内四角悬幡。

安一高座拟出家者坐。

后复施二胜座拟二师坐。

欲出家者着本俗服。

拜辞父母尊亲等讫。

口说偈云。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说此偈已脱去俗服。

善见论云。

应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

度人经云。

虽着出家衣。

只得着泥洹僧及僧只支。

未得着袈裟。

入道场时应来至和尚前胡跪。

和尚应生儿想。

不得生恶贱心。

弟子于师应生父想尊重供养。

和尚为种种说法诫勖其心已。

来向阇梨前坐。

善见论云。

以香汤灌顶上说偈赞云。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说此偈已。

教礼十方佛竟。

复说偈赞云。

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说此偈已。

然后阇梨乃为^2□发。

度人经云。

为^2□发时傍人为诵出家呗云。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入圣道愿度一切人与^2□发时。

当顶留五三发来至和尚前胡跪。

和尚问言。

今为汝除去顶发许不。

答言。

好。

然后和尚为着袈裟。

当正着时依善见论。

复说偈赞云。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依度人经云。

既着袈裟已礼佛行道。

道俗从后绕三匝已。

复自说偈生庆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行道匝已。

又礼大众及二师竟。

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

荷出家离俗意心怀欢喜。

父母诸亲皆为作礼。

悦其道意。

应中前^2□发最好令及得斋。

依毗尼母论云。

^2□发着袈裟已。

然后和尚为受三归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 临时斟酌生善弥胜"。

引证部第四如杂宝藏经云。

昔有一妇女。

端正殊妙。

于外道法中出家修道。

时人问言。

颜貌如是应当在俗。

何故出家。

女人答言。

如我今日非不端正。

但以小来厌恶淫欲。

今故出家我在家时。

以端正故早蒙处分。

早生男儿。

儿遂长大端正无比。

转觉羸损如似病者。

我即问儿病之由状。

儿不肯道。

为问不止。

儿不获已而语母言。

我正不道恐命不全。

止欲具述无颜之甚。

即语母言。

我欲得母以私情欲。

以不得故是以病耳。

母即语言。

自古已来何有此事。

复自念言。

我若不从儿或能死。

今宁违理以存儿命。

即便唤儿欲从其意。

儿将上床地即礔裂。

我子即时生身陷入。

我即惊怖以手挽儿捉得儿发。

而我儿发今日犹故在我怀中。

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又智度论云。

佛法中出家人。

虽破戒堕罪。

罪毕得解脱。

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

佛在世时。

此比丘尼得六神通获阿罗汉果。

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

姊妹可出家。

诸贵妇女言。

我等少壮容色盛美。

持戒为难。

或当破戒。

比丘尼言。

破戒便破。

但出家。

问言。

破戒当堕地狱。

云何可破。

答言。

堕地狱便堕。

诸贵妇女笑之言。

地狱受罪云何可堕。

比丘尼言。

我自忆念。

本宿世时作戏女。

着种种衣服而说杂语。

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

以是因缘故。

迦叶佛时作比丘尼。

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

而破禁戒。

故堕地狱受种种罪。

受罪毕已。

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阿罗汉道。

虽复破戒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只桓。

有一醉婆罗门。

来到佛所求作比丘。

佛敕阿难。

与剃头着法衣。

醉酒既醒惊怖己身忽为比丘。

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

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

此婆罗门无量劫中都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

以此因缘故。

后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

出家之利功德无量。

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

不如出家功德大也。

又杂宝藏经云。

昔卢留城有优陀羡王。

聪明解达有大智慧。

有一夫人。

名曰有相。

端正少双兼有德行。

王甚爱敬。

时彼国法诸为王者不自掸琴。

尔时夫人在于曲室共王欢戏。

自恃王宠遣王掸琴自起为舞。

初举手时王素善相。

睹见夫人死相已现。

计其余命不过七日。

王即舍琴惨然长叹。

夫人白王。

受王恩宠敢于曲室。

求王掸琴。

自起为舞。

用为欢乐。

有何不适舍琴长叹。

愿王告语。

王不肯答。

殷勤不已。

王以实答。

夫人闻之甚怀忧惧。

即白王言。

我闻石室比丘尼。

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

我欲出家。

愿王听许王爱情重语夫人言。

至六日头当听汝去。

不相免意。

遂至六日。

王语夫人。

汝有善心求欲出家。

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乃听去。

作是誓已夫人许可。

便得出家受八戒斋。

即于其日饮石蜜浆腹中绞结。

至七日旦即便命终。

乘是善缘得生天上。

忆本誓故来诣王所。

光明炽盛遍照王宫。

时王问言。

汝为是谁。

天即答言。

我是王妇有相夫人。

王喜白言。

愿来就坐。

天答之言。

我今观王臭秽叵近。

但以先誓故来见王。

王闻是已心开意解。

而自叹言。

今彼天者本是我妇。

出家一日便得生天。

神志高远而见鄙贱。

我今何故而不出家。

我曾闻说。

天一爪甲直一阎浮提地。

我此一国何足可贪。

作是语已舍位与子。

出家修道得阿罗汉。

故智度论偈云。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又杂譬喻经云。

昔者兄弟二人。

居势富贵资财无量。

父母终亡无所依仰。

虽为兄弟志念各异。

兄好道议弟爱家业。

其弟见兄不亲家业。

常嫌恨之。

共为兄弟父母早终。

勤念生活反弃家业。

追逐沙门听受佛经。

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

家转贫困财物日耗。

人所嗤笑懈废门户。

继续父母乃为孝耳。

兄报之曰。

五戒十善供养三宝。

以道化亲乃为孝耳。

道俗相反自然之数。

道之所乐俗之所恶。

俗之所珍道之所贱。

智愚不同谋犹明冥。

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道致真。

卿今所乐苦恼之伪。

岂知苦辛。

其弟含恚^2□头不信。

兄见如是。

便谓弟曰。

卿贪家事以财为贵。

吾好经道。

以慧为珍。

今欲舍家归命福田。

计命寄世忽若飞尘。

无常卒至为罪所缠。

是故舍世避危就安。

弟见兄意志趣道义。

寂然无报。

兄则去家作沙门。

夙夜精进坐禅思惟。

行合经法成道果证。

弟闻此言瞋恚更盛。

弟贪家业未曾为法。

其后寿终堕于牛中肥盛甚大。

贾客买取载盐贩之。

往还数回。

牛遂羸顿不能复前。

上阪困顿躄卧不起。

贾人挝打摇头才动。

时兄游行飞在虚空。

遥见其弟便谓之曰。

弟居田宅今为所在。

而自投身堕牛畜中。

即以威神照示本命。

即自识知泪出自责。

由行不善悭贪嫉妒。

不信佛法轻慢圣众。

不信兄语抵突自用。

故堕牛中。

疲顿困劣。

悔当何逮。

兄知心念怆然哀伤。

即为牛主说其本末。

贾人闻之便以施与。

即将牛去还至寺中。

使念三宝。

饭食随时。

其命终尽得生忉利天。

时众贾客各自念言。

我等治生不能施与。

不识道义死亦恐然。

便共出舍捐其妻子。

弃所珍玩行作沙门。

精进不懈皆亦得道。

由是观之。

世间财宝不益于人。

奉敬三尊修身学道。

世世获安。

又付法藏经云。

昔尊者罗汉阇夜多。

将诸弟子诣德叉尸罗城。

到其城已惨然不悦。

小复前行。

路见一乌欣然微笑。

弟子白师。

愿说因缘。

尊者答。

我初至城于城门下见一鬼子。

饥急语我。

我母入城为我求食。

与母别来经五百岁。

饥虚困乏命将不远。

尊者入城若见我母道我辛苦。

愿语早来。

我始入城便见彼母。

具说子意。

鬼母答我。

吾入城来经五百岁。

未曾能得一人洟唾。

我既新产气力羸劣。

设得少唾诸鬼夺我。

今值一人遇得少唾。

欲持出城共子分食。

门下多有大力鬼神。

畏不敢出。

唯愿尊者送我出城。

我即将出令共子食。

我即问鬼。

生来几时。

鬼答我言。

吾见此城七反成坏。

我闻鬼言。

悲叹生死受苦长远。

是以惨然。

时彼乌者。

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

号毗婆尸。

我于尔时为长者子。

欲得出家。

是时出家必得罗汉。

父母不听强为娉妻。

既得妻已复求出家。

父母语我。

若生一子乃当相放。

我寻受教后生一男。

至年六岁我复欲去。

父母教儿求抱我脚啼哭而言。

父若舍我谁见养活。

先当杀儿然后可去。

我时见已起爱染心。

即语子言。

吾为汝故不复出家。

由彼儿故从是以来九十一劫流转五道未曾得见。

今以道眼观见彼乌。

乃是前子。

愍其愚痴久处生死。

是以微笑。

以是因缘。

若复有人障他出家。

此人罪报常在恶道。

受极苦痛无得解脱。

恶道罪毕若生人中生盲无目。

是故智者。

若见有人欲出家者。

应勤方便劝佐令成。

勿作留难。

又出家功德经云。

昔佛在世时。

佛与阿难入毗舍离城。

时到乞食。

有一王子。

字鞞罗羡那。

与诸婇女在高楼上共相娱乐。

佛闻乐音语阿难言。

我知此人却后七日必当命终。

若不出家或堕地狱。

阿难闻已即往教化。

劝其出家。

王子闻劝于六日中极意受乐。

至第七日求佛出家。

一日一夜修持净戒。

即便命终生四天王。

为北天王毗沙门子。

与诸婇女受五欲乐。

极天之寿满五百岁。

后生忉利为帝释子。

寿天千岁。

次生焰摩复为王子。

寿二千岁。

后生兜率亦为王子。

寿四千岁。

次生化乐为天王子。

寿八千岁。

化乐寿尽复生第六他化自在为天王子。

与诸婇女所受五欲。

于下最胜。

尽天寿命万六千岁。

如是受乐。

于六欲天往来七返而无中夭。

一日出家满二十劫不堕恶道。

常生天上受福自然。

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宝具足。

壮年已过临老厌世。

出家修道成辟支佛。

名毗流帝梨。

广度天人不可限量。

以是因缘出家功德。

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假使罗汉满四天下。

若有一人一百岁中尽心供养四事无乏。

乃至涅槃各为起塔。

华香璎珞种种供养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为求涅槃。

一日一夜出家持戒之功德也。

以斯而言。

出家之法真可尊贵。

不得以少财色贪着俗事流浪生死自苦其身。

中本起经云。

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以名焉"。

又无性摄论云。

提婆者"唐云天授亦云天与谓从天乞得故云天授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提婆达。

白佛言。

愿听在道次。

佛言。

汝宜在家。

分檀惠施。

夫为沙门实为不易。

复再三白佛。

复告不宜出家。

提婆便生恶念。

此沙门怀嫉妒心。

我今宜自^2□头善修梵行。

何用是沙门语为。

提婆后犯五逆罪。

恶心欲至如来所适。

下足在地。

地中有大火风起生绕提婆身。

为火所烧。

便发悔心称南无佛。

然不究竟。

便入地狱中。

阿难悲泣言。

提婆在地狱中为经几时。

佛言。

经于大劫。

命终生四天王上。

展转至他化自在天。

经六十劫不堕三恶趣。

最后受身成辟支佛。

名曰南无。

由命终之时称南无故。

时大目连言。

我欲至阿鼻狱中见提婆达慰劳庆贺。

佛言。

阿鼻罪人不解人间音响。

目连白言。

我解六十四音。

当以此音往语彼人。

目连如屈申臂顷至阿鼻狱上。

虚空中命曰提婆达。

狱卒曰。

此间亦有拘楼秦佛迦叶佛时提婆达。

今命何者。

目连曰。

吾命释迦文佛叔父儿提婆达。

狱卒烧炙彼身使令觉寤曰。

汝仰观空中。

见大目连坐宝莲华。

语目连曰。

尊者何由屈此。

目连曰。

如来记。

汝欲害世尊缘入阿鼻。

最后成辟支佛。

号名南无。

提婆闻已欢喜言。

我今日以右胁卧阿鼻狱中。

经历一劫终无劳倦。

目连复问苦痛有增损乎。

提婆报。

以热铁轮铄我身坏。

复以铁杵吹咀我形。

有黑暴象蹈蹋我体。

复有火山来镇我面。

昔日袈裟化为铜鍱。

极为炽盛。

今寄头面礼世尊足。

复礼尊者阿难。

目连即摄神足还世尊所。

又智度论云。

提婆达弟子名俱迦离。

谤舍利弗及目揵连。

命终堕莲华地狱中。

又本起经名衢和离。

又报恩经云。

提婆达多过去久远不可计劫。

有佛出世。

名曰应现。

佛灭度后。

于像法中有一坐禅比丘。

独住林中。

尔时比丘常患虮虱。

而作约言。

我若坐禅汝宜默然。

隐身寂住其虱如法。

于后一时有土蚤来至虱边。

问言。

汝云何身体肌肉肥盛。

虱言。

我所依主人常修禅定。

教我饮食时节。

我如法饮食故。

所以身体鲜肥。

蚤言。

我亦欲修习其法。

虱言。

能尔随意。

尔时比丘寻便坐禅。

尔时土蚤闻血肉香即便食啖。

尔时比丘心生苦恼。

即便脱衣以火烧之。

佛言。

尔时坐禅比丘者今迦叶是。

尔时土蚤者今提婆达多是。

尔时虱者今我身是。

提婆达多为利养故毁害于我。

乃至今日成佛。

亦为利养出佛身血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常怀恶心毁害如来。

若说其事穷劫不尽。

又杂宝藏经云。

佛在迦毗罗卫国入城乞食。

到弟孙陀罗难陀舍。

会值难陀与妇作庄香涂眉间。

闻佛门中欲出外看。

妇共要言。

出看如来。

使我额上庄未干顷便还入来。

难陀即出见佛作礼。

取钵向舍盛食奉佛。

佛不为取过与阿难亦不为取。

阿难语言。

汝从谁得钵。

还与本处。

于是持钵诣佛。

至尼拘屡精舍。

佛即敕^2□发师与难陀^2□发。

难陀不肯。

怒拳而语^2□发人言。

迦毗罗一切人民。

汝今尽可^2□其发耶。

佛问^2□发者。

何以不^2□。

答言。

畏故不敢为^2□。

佛共阿难自至其边。

难陀畏故不敢不^2□。

虽得^2□发常欲还家。

佛常将行不能得去。

后于一日次当守房。

而自欢喜。

今真得便可还家去。

待佛众僧都去之后。

我当还家。

佛入城后作是念言。

当为汲水令满澡瓶然后还归。

寻时汲水。

一瓶适满一瓶复翻。

如是经时不能满瓶。

便作是言。

俱不可满。

使诸比丘来还自汲。

我今俱着瓶屋中而去。

适即闭门。

适一扇闭一扇复开。

适闭一户一户复开。

更作是念。

俱不可闭。

且置而去。

纵使失诸比丘衣物。

我饶财宝足可偿之。

即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从此来。

我则从彼异道而去。

佛知其意亦从异道来。

遥见佛来至大树后藏。

树神举树在虚空中。

露地而立。

佛见难陀将还精舍。

而问之言。

汝念妇耶。

答言。

实尔。

即将难陀向阿那波山上。

又问难陀。

汝妇端正不。

答言。

端正。

山中有一老瞎猕猴。

又复问言。

汝妇孙陀利面首端正。

何如此猕猴耶。

难陀懊恼便作念言。

我妇端正人中少双。

佛今何故以我之妇比瞎猕猴。

佛复将至忉利天上。

遍诸天宫而共观看。

见诸天子与诸天女共相娱乐。

见一宫中有五百天。

女无有天子。

寻来问佛。

佛言。

汝自往问。

难陀往问。

诸宫殿中尽有天子。

此中何以独无天子耶。

诸女答言。

间浮提内佛弟难陀。

佛逼使出家。

以出家因缘命终当生于此天宫为我天子。

难陀答言。

即我身是。

便欲即住。

天女语言。

我等是天。

汝今是人。

人天路殊。

且还舍人寿更生此间。

便可得住。

便还佛所以如上事。

具白世尊。

佛语难陀。

汝妇端正何如天女。

难陀答言。

比彼天女如瞎猕猴比于我妇。

佛将难陀还阎浮提。

难陀为欲生天故勤加持戒。

阿难尔时为说偈言。

譬如羯羊斗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佛将难陀复至地狱。

见诸镬汤悉皆煮人。

唯见一镬炊沸空停。

怪其所以而来问佛。

佛告之言。

汝自往问。

难陀即问狱卒者。

诸镬尽皆煮治罪人。

此镬何故空无所煮。

答言。

阎浮提内有如来弟子。

名为难陀。

以出家功德当得生天。

以欲罢道因缘之故。

天寿命终堕此地狱。

是故我今吹镬而待难陀。

难陀闻已恐怖畏狱卒留。

即作是言。

南无佛陀。

南无佛陀。

唯愿将我拥护还至阎浮提内。

佛语难陀。

汝能勤持戒修汝天福不。

难陀答言。

不用生天。

今唯愿我不堕此狱。

佛为说法。

一七日中成阿罗汉。

诸比丘叹言。

世尊出世甚奇甚特。

佛言。

非但今日如是。

乃往过去亦复如是。

诸比丘言。

过去亦尔。

其事云何。

请为我说。

佛言昔迦尸国王。

名曰满面。

毗提希国有一淫女端正殊妙。

尔时二国常相怨疾。

傍有佞臣向迦尸王叹说。

彼国有淫女端正世所希少。

王闻是语心生惑着。

遣使从索。

彼国不与。

重遣使信。

求暂相见。

四五日间还当发遣。

时彼国王约敕淫女。

汝之姿态所有伎好。

悉具足备。

使迦尸王惑着于汝。

须臾之间不能远离。

即遣令去。

经四五日寻复唤言。

欲设大祀须得此女。

暂还放来后当更遣。

时迦尸王即遣妇还。

大祀已讫遣使还索。

答言。

明日当遣。

既至明日亦复不遣。

如是妄语经历多日。

王心惑着单将数人欲往彼国。

诸臣劝谏不肯受用。

时仙人山中有猕猴王。

聪明博达多有所知。

其妇适死取一雌猕猴。

诸猕猴众皆共瞋呵责。

此雌猕猴众所共有。

何缘独当。

时猕猴王将雌猕猴。

走向迦尸国投于王所。

诸猕猴众皆共追逐。

既到城内发屋坏墙不可料理。

迦尸国王语猕猴王言。

汝今何不以雌猕猴还诸猕猴。

猕猴王言。

我妇死去更复无妇。

王今云何欲使我归。

王语之言。

今汝猕猴破乱我国。

那得不归。

猕猴王言。

此事不好耶。

王答言。

不好。

如是再三。

王故言不好。

猕猴王言。

汝宫中有八万四千夫人。

汝不爱乐欲至敌国追逐淫女。

我今无妇唯取此一。

汝言不好。

一切万姓视汝而活。

为一淫女云何捐弃国事。

大王当知。

淫欲之事乐少苦多。

犹如逆风而执炽炬。

愚者不放必见烧害。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

欲现外相薄皮所覆。

欲无反复如屎涂毒蛇。

欲如怨财诈亲附人。

欲如假借必当还归。

欲为可恶如厕生华。

欲如疥痒而向于火搔之转剧。

欲如狗啮枯骨涎唾共合谓为有味唇齿破尽不知厌足。

欲如渴人饮于碱水逾增其渴。

欲知段肉众鸟竞逐。

欲如鱼战贪味至死其患甚大。

尔时猕猴王者我身是也。

尔时王者难陀是也。

尔时淫女者孙陀利是也。

我于尔时欲淤泥中拔出难陀。

今亦拔其生死之苦。

未曾有经。

罗□罗年至九岁出家为沙弥。

王敕豪族诸公王子五十人。

随逐罗□悉共出家。

舍利弗为和尚。

大目揵连作阿阇梨。

与授十戒。

罗□母耶轮陀罗为太子妇。

未满三年即舍出家"自余弟子事广繁多不可具述且逐要略疏三五也"沙弥者。

耶舍传云"隋云劳之小者。 以修道为劳也。 又翻息慈。 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万物也。 又创染佛法俗情犹存。 须息恶行慈"又增一阿含经云。

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

但言沙门释迦子。

所以然者。

生由我生。

成由法成。

其犹四大海皆从阿耨泉出。

又弥沙塞律云。

汝等比丘。

杂类出家。

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沙门者息恶也"又长阿含经云。

弥勒出世。

诸比丘弟子等亦皆称慈子。

如我今弟子称为释子"弥勒者姓也此云慈氏也"观大觉俯应迹均俗典。

所以苗裔继哲姻娅重迭。

并缘发旷劫故能翼赞灵化。

又四河入溟俱名为海。

四族归道并号曰释。

可谓总彼殊源同乎一味。

者矣。

颂曰。

宿佑因熟今蒙出度弃俗遣尘超然欣悟慧在恬虚妙不以数感时会道绝羁缠务精勤慕学服兹甘露功业弗坠感圣嘉护肃肃灵仪依依神步彼我无他法侣相遇感应缘"略引五验"

宋沙门智严宋沙门求那跋摩宋沙门尼昙辉宋居士赵习宋东宫仑二女宋京师枳园寺有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游历西国咨受禅法。

博通经论罕所希类。

还于西域。

所得经论未及译写。

到宋元嘉四年。

乃共宝云等译出不受别请。

分卫自资。

道化灵感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云。

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云。

严公至当辟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严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

异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常见鬼来呼可骇畏。

时迎严说法。

严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严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更无滞着。

禀性冲退。

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

世无得而尽传。

严昔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泛海重到天竺。

咨诸明达罗汉比丘。

具以事问。

罗汉不敢判决。

乃为严入定。

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云。

得戒。

严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死。

时年七十有八。

彼国凡圣烧身各处。

严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辩。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严弟子智明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征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深浅耳。

宋京师只桓寺有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是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机辩俊达深有大度。

仁爱泛博崇德务善。

以宋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劳问殷勤。

因又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拘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法。

由己非由人。

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

斋亦大矣。

不杀戒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普济耶。

帝乃抚几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

则拘恋篇章。

至如法师所言。

真谓开悟明达。

可与言论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只桓寺供给隆厚。

王公英彦莫不宗奉。

大翻经论具在高僧传。

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

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共请跋摩云。

去六年有师子国八尼至京云。

宋地先未经有尼。

那得二众受戒。

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

戒法本在大僧众发。

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如爱道之缘。

诸尼又恐年月不满苦欲更受。

跋摩称云。

善哉。

茍欲增明甚助随喜。

但西国尼年腊未登。

又人不满。

且令学宋语。

别因西域居士。

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

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时有信者采花布席。

唯跋摩所坐花釆更鲜。

众咸崇以圣礼。

夏竟还只桓。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

中食未毕。

先起还问其弟子。

后至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余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陀。

可长一丈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

莫能铭者。

以香薪阇维香油灌之。

五色焰起□氲丽空。

四部群集哀声恸天。

悲泣望断不能自胜"又二验出梁高僧传录"。

宋尼释昙辉。

蜀郡成都人也。

本姓青阳。

名曰玉。

年七岁便乐坐禅。

每坐辄得境界意未自了。

亦谓是梦耳。

曾与姊共寝。

夜中入定。

姊于屏风角得之。

身如木石亦无气息。

姊大惊怪唤告家人。

互共抱扶。

至晓不觉。

奔问巫觋。

皆言。

鬼神所凭至年十一有外国禅师^8□良耶舍者。

来入蜀。

辉请咨所见。

耶舍尼以辉禅既有分。

欲劝化令出家。

时辉将嫁已有定日。

法育未展闻说其家。

潜迎还寺。

家既知将逼嫁之。

辉遂不肯行。

深立言誓。

若我道心不果遂被限逼者。

便当投火饲虎弃除秽形。

愿十方诸佛证见至心。

刺史甄法崇信尚正法。

闻辉志业迎与相见。

并召纲佐及有怀沙门互加难问。

辉敷演无屈。

坐者叹之。

崇乃许离夫家听其入道。

元嘉十九年。

临川康王延致广陵寺。

宋淮南赵习。

元嘉二十年为卫军府佐。

疾病经时忧必不济。

常至心归佛。

夜梦一人形貌秀异若神人者。

自屋梁上以小裹物及剃刀。

授习云。

服此药用此刀病必愈。

习既惊觉果得刀药焉。

登即服药疾除。

出家名僧秀。

年逾八十乃亡。

宋元嘉元年。

东宫仑二女。

姊十岁妹九岁。

里越愚蒙未知经法。

忽其年二月八日。

并失所在。

三日而归。

粗说见佛。

至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

还作外国语。

诵经梵书。

见西域僧便相开解。

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

在田作人见从风上天。

父母哀哭求神鬼。

经月乃返。

剃头为尼被服法衣。

持发而归。

自说见佛及比丘尼。

曰汝宿缘为我弟子。

手摩头发便落。

与其法名。

大曰法缘。

小曰法婇。

遣还曰。

可作精舍当与经法。

既达家即除鬼坐立精舍。

旦夕礼诵。

每现五色光流泛峰岭。

自此容止音调诠正有法。

上京风规不能过也。

刺史韦朗孔默等。

皆迎敬异云"右此三验出冥祥记"。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二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