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敬佛篇第六之二观佛部感应缘之余宋都城文殊师利金像缘宋东阳铜像从地出缘宋浦中金像光现乃出缘宋江陵上明泽中金像缘宋荆州壁画像涂却现缘宋江陵支江金像誓志缘宋湘州桐楯感通作佛光缘齐番禺石像遇火轻举缘齐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缘齐杨都观音金像缘梁荆州优填王栴檀像缘梁杨都光宅寺金像缘梁高祖等身金银像缘元魏定州金观音像高王经缘陈重云殿并像飞入海缘周晋州灵石寺石像缘周宜州北山铁矿石像缘周襄州岘山华严行像缘隋蒋州兴皇寺焚像移缘隋京师日严寺瑞石影缘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缘隋雍州凝观寺释迦夹纻像缘唐邡州石像出山现缘唐简州佛迹神光照现缘唐凉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缘唐渝州相思寺佛迹出石缘唐循州灵龛寺佛迹缘唐雍州李大安金铜像感救缘唐幽州渔阳县失火像不坏缘唐并州童子寺大像放光现瑞缘唐西京清禅寺盗金像缘唐抚州及潭州行像等缘唐雍州蓝田金像出石中缘唐雍州鄠县金像出澧水缘唐沁州山石像放光照谷缘唐益州法聚寺画地藏菩萨缘唐荆州瑞像图画放光缘唐代州五台山像变现出声缘宋元嘉二年。
刘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礼拜。
顷之便失。
惆怅祈请。
夙夜匪懈。
经于五年。
昏夕时见佛座有光发座至栋。
式之因烧香拂拭床帐。
乃见失像俨然具存。
宋元嘉十二年。
留元之。
东阳长山人。
家以种苎为业。
每烧田^2□辄有一处丛草不然。
经久怪之不复垦伐。
后试薄掘得铜坐像。
高三寸许。
寻捡其地旧非邦邑。
莫测何来云。
宋元嘉十四年。
孙彦曾家世奉佛。
妾王慧称少而信向。
年大弥笃。
诵法华经。
辄见浦中有杂色光使人掘。
深二尺得金像。
连光趺高二尺一寸。
趺铭云。
建武六年岁在庚子。
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
即加磨蓥云。
宋元嘉十五年。
罗顺为平西府将。
戍在上明。
十二月放鹰野泽。
同辈见鹰雉俱落。
于时火烧野平。
惟有三丈许丛草不然。
遂披而觅焉。
乃得金菩萨坐像。
通趺高一尺。
工制殊巧。
时定襄令谓盗者所藏。
乃符界内无失像者。
遂收而供之。
宋卫军临川康王在荆州城内。
筑堂三间供养经像。
堂壁上多画菩萨图相。
及衡阳文王代镇。
废为眠斋悉加泥治。
干辄陀脱画状鲜净。
再涂犹尔。
王不信向亦谓偶尔。
又使浓涂而画像彻现炳然可列。
王复令毁故壁悉更缮改。
不久抱疾闭眼辄见诸像森然满目。
于是废而不居。
颇事斋讲。
宋元嘉中。
江陵支江张僧定妹。
幼而奉法志欲出家。
常供养小形金像。
以为前路之资也。
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
而密许邴氏。
女初不知也。
及羔雁既至。
女悲呼不就。
烧香伏地取死。
此像遂放金光弥竟一村。
父兄惊其通感止不嫁之。
张邴二门因大敬信。
僧定为之出家。
宋丞相南郡王镇陜。
乃以其居建精舍焉。
宋泰始中。
东海何敬叔少而奉法。
随湘州刺史刘韫监县。
遇有栴檀制以为像。
既就无光营索甚勤。
而卒无可获。
凭几思之。
如睡见沙门纳衣杖锡来曰。
檀非可得粗木不堪。
惟县后何家桐楯堪用。
虽惜之苦求可得。
寤问左右果如言。
因故求买之。
何氏曰。
有楯甚爱。
患人乞夺曾未示人。
明府何以得知直求市耶。
敬叔以事告之。
何氏敬喜奉以制光。
后为湘府直省。
中夜梦像云。
鼠咬吾足。
清旦疾归视像果然云。
齐建元中。
番禺毗耶离精舍旧有扶南国石像。
莫知其始。
形甚异常。
七八十人乃能胜致。
此寺草茨。
遇火延及屋在下风。
烟焰已接。
尼众十余相顾无计。
中有意不已者。
试共三四人捧之。
飘然而起。
曾无钧石之重。
像既移矣。
屋亦焚焉。
每有神光州部兵寇辄泪汗满体。
岭南以为常候。
后广州刺史刘悛表送出都。
今应在故蒋州寺中。
宋徐州刺史王仲德。
于彭城宋王寺造丈八金像。
相好严华江右之妙制也。
北境兵起或贻僧。
像辄流汗。
^7□其多少则难之小大。
逆可知矣。
郡人常以候之。
齐建元初像复流汗。
其冬魏寇淮上。
时兖州数郡起义南附。
鸠略甚众。
亦驱迫沙门助其颤守魏军屠其营垒悉欲夷灭。
表奏魏台诬以助乱。
顷及斩决。
时像大汗殿地流湿。
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亲使人以巾帛拭。
随拭随出不已。
至数十人交手竞拭。
犹不能止。
王乃烧香礼拜执巾咒曰。
众僧无罪誓自营护。
必不罹祸。
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
言已自拭果应手而燥。
王具事表闻。
下诏皆见原宥云。
齐建元初。
太原王琰者。
年在幼稚。
于交阯贤法师所受五戒。
以观音金像令供养。
遂奉还杨都寄南涧寺。
琰昼寝梦像立于座隅。
意甚异之。
即驰迎还。
其夕南涧失像十余。
盗毁铸钱。
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许。
金辉映夺合家同睹。
后以此像寄多宝寺。
琰适荆楚垂将十载。
不知像处。
及还杨都梦在殿东。
众小像内的的分明。
诘旦造寺如梦便获。
于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
故琰冥祥记自序云。
此像常自供养。
庶必永作津梁。
循复其事有感深怀。
沿此征觌缀成斯记。
夫镜接近情莫踰仪像。
瑞验之发多自是兴。
经云。
镕斲图缋类形相者。
悉能行动及放光明。
今西域释迦弥勒二像辉用若真。
盖得相乎。
今东夏景模神应极着。
亦或当年群生因会所感。
假凭木石以见幽异。
不必克由容好而能然也。
故沈石浮深。
寔阐闽吴之化。
尘金泻液。
用舒彭宋之祸。
其余铨示繁方虽难曲辩。
率其大抵允归自从。
若夫经塔显效旨证亦同。
事非殊贯故继其末。
梁祖武帝以天鉴元年正月八日。
梦檀像入国。
因发诏募往迎。
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云。
佛上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
王臣思见。
优填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
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
既如所愿图了还返。
坐高五尺。
在只桓寺至今供养。
帝欲迎请此像。
时决胜将军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人。
应募往达。
具状祈请。
舍卫王曰。
此中天正像不可适边。
乃令三十二匠更克紫檀。
人图一相。
卯时运手至午便就。
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
降微细雨并有异香。
故优填王经云。
真身既隐次二像现。
普为众生深作利益者是也。
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
备历艰关难以具闻。
又度大海冒涉风波。
随浪至山粮食又尽。
所将人众及传送者。
身多亡殁。
逢诸猛兽一心念佛。
乃闻像后有甲胄声。
又闻钟声。
岩侧有僧端坐树下。
骞登负像下置其前。
僧起礼像。
骞等礼僧。
僧授澡罐令饮并得饱满。
僧曰。
此像名三藐三佛陀。
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
语顷失之。
尔夜佥梦见神。
晓共图之。
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
骞等达于杨都。
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
迎还太极殿。
建斋度人大赦断杀。
絓\是弓刀槊等并作莲华塔头。
帝由此菜蔬断欲。
至太清三年五月崩。
湘东王在江陵即位号元承圣。
遣人从杨都迎上至荆都承光殿供养。
后梁大定八年。
于城北静陵造大明寺。
乃以像归之。
今现在。
多有传写流被京国云。
梁祖天鉴初。
于本宅立光宅寺造丈八金像。
图样既成不爽分寸。
临铸疑铜不足。
始欲上请忽有使者领铜十五车至云。
奉敕送寺。
便即镕泻。
一冶即成。
冠绝通国。
唯觉高大。
试以量之。
乃长二丈二尺。
以状奏闻。
铸像已成不改元样。
所续送铜用亦俱尽。
更重审量乃增四尺。
敕云。
铜初不送何缘乃尔。
岂不以真相应感独表神奇乎。
可镌着华趺以为灵志乃具疏而克于足下。
于今存焉。
梁祖为父于钟山造大爱敬寺殿。
大像神相有之。
故不重显。
广如别记。
有梁佛像多现神奇。
剡县大石像元在宋初。
有王所造。
初有昙光禅师。
从北来巡行山川为幽栖之所。
见此山崇丽。
乃于峰顶构小草室。
闻天乐空声曰。
此是佛地。
如何辄有蔬囿耶。
光闻南移天台。
后遂缮。
造为佛像。
积经年稔终不能成。
至梁建安王患降梦。
能开剡县石像病可得愈。
遂请僧佑律师。
既至山所规摸形制。
嫌其先造太为浅陋。
恩绪未绝。
夜忽山崩压二百余人。
其内佛现。
自颈已下犹在石中。
乃铲凿浮石至本仍止。
既都除讫。
乃具相焉。
斯则真仪素在石中。
假工除铲故得出现。
梁太子舍人刘勰制碑于像前耳。
梁祖登极之后。
崇重佛教废绝老宗。
每引高僧谈叙幽旨。
又造等身金银像两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事。
五十许年。
冬夏蹋石六时无缺。
足蹈石处十指文现。
遂卒穷祚。
侯景篡位。
犹存供养。
太尉王僧辩诛景修复台城。
会元帝陷于江陵。
江南无主。
辩乃通款于齐迎贞阳侯。
萧渊明为帝。
时江左未定利害相雄。
辩遣女婿杜龛典卫宫阙。
龛性凶顽不见后际。
欲毁二像为铤。
先令数十人上三休阁令镌佛项。
椎凿始举二像一时回顾盻之。
所遣诸人臂如堕落不自胜举。
失喑如醉杜龛亦尔。
久乃醒寤。
仍被打筑遍身青肿。
唯见金刚力士可畏之物竞来击之。
受苦呻吟举形烘烂。
脓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
此乃近事道俗同知。
元魏天平中。
定州募士孙敬德。
防于北陲造观音金像。
年满将还。
常加礼事后为劫贼。
横引禁于京狱不胜考掠遂妄承罪。
并断死刑。
明旦行决。
其夜礼拜忏悔泪下如雨。
启曰。
今身被枉当是过去枉他。
顾偿债毕誓不重作。
又发大愿云云。
言已少时依俙如梦见一沙门。
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令诵千遍。
得度苦难。
敬德欻觉。
起坐缘之了无参错。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刀折三段不损皮肉。
易刀又斫。
凡经三换刃折如初。
监当官人莫不惊异。
具状闻奏。
承相高欢表请其事遂得免死。
敕写此经传之。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经是也。
敬德放还设斋报愿。
出在防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
乡亲同睹叹其通感"见齐志及旌异等记"。
陈武帝崩。
兄子茜立。
将欲修葬造辒辌车。
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昔梁武帝立重云殿。
其中经像并饰珍宝映夺诸国。
运虽在陈殿像仍在。
茜欲取重云佛帐珠佩以饰送终。
人力既足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流绕佛殿。
自余方左开朗无阴。
百姓怪焉。
竞往看睹。
须臾大雨横澍雷电振击。
烟张鸱吻火列云中。
流布光焰高下相涉。
欻见重云殿影。
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宝座一时上腾。
烟火挟之忽然远逝。
观者倾国咸归奉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处唯础存焉。
至后月余有人从东洲来云。
于此日见殿影像乘空飞海。
今望海者有时见之。
又魏氏洛京永宁寺塔。
去地千尺。
为天所震。
其像略同。
有人东海时见其迹云。
北齐末晋州灵石寺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众僧咸怪其言大。
后于寺北谷中见有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就而造佛。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犹着地。
以六具拗举之不动。
经夜自翻。
旦视欣然。
即就营作移在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境先烧寺塔。
此像被焚初不变色。
唯伤二指。
后欲倒之。
人牛六十牵挽不遂。
忽有异僧咸无识者。
以瓦木土墼杂垒围之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悟而补之。
隋氏启运如前开复。
开皇十五年有盗幡盖者。
即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其贼惭怖而送。
像今现在。
周武建德三年。
猜忌佛法勇意殄憨灭。
天下闇冥。
有宜州姜明者。
督事夜行。
经州北百余里山中行。
往往常见上山光明。
怪之因巡行光处。
见有卧石状如像形。
便斲掘寻之。
乃是铁矿不可錾凿。
故其形^2□^2□。
高三丈许。
欲加摩蓥卒不可触。
又向下寻乃有石趺。
孔穴具足。
乃共村人以拗举之。
其像欻然流下迳趣。
趺孔卓然峙立。
众以为奇瑞以奏闻彻。
时天元嗣历佛日将融。
乃改为大像元年。
仍以其处为大像寺。
隋祖开运重斯故迹。
又改为显除寺。
讨寻其本处非人住。
又无大石及以铁矿。
岂非育王神力之所降感乎。
大唐因之不改。
贞观末寺西置宫。
名曰玉华。
像仍旧所在宫东三十里苑内。
太宗尝往礼事。
嫌非华饰舍物庄严。
永徽年中改宫立寺。
还名玉华。
今属邡州。
阴暗之夕每发光瑞。
道俗常见。
故不甚惊怪云。
周襄州岘山华严寺行像者。
古来木像莫知其始。
而面首殊丽瞻仰无已。
可高五丈许。
征应在昔不复具陈。
及周灭法人藏其首。
隋开皇乃出如前。
庄严以为坐像。
号曰卢舍那佛。
每年祈福以为归依之所也。
隋文将崩。
两鼻洟出沾污怀中。
金薄剥起洟流有光。
拭之无尘。
望还如洟。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内。
洟还连出涂慢怀内。
方圆一尺。
初未委也。
及后太宗升遐。
方知兆见。
至六月内洟又重出。
合州同惧不知何祸。
至七月内汉水泛涨溢入城郭。
深丈余。
滔溺不少。
今在本寺。
祈求殷矣"襄阳土俗有少子息者皆往祈之随其本心男女感应"。
隋开皇中。
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
当阳丈六金铜大像并二菩萨。
俱长丈六。
其摸戴。
颙所造。
正当楝下。
于时焰火大盛。
众人拱手咸共嗟悼。
大像融灭忽见欻起。
移南一步楝梁摧下。
像得全形。
四面砖木炭皆去像身五六尺许。
虽被火焚而金色不变。
趺下有铭。
大众咸骇叹声满路。
今移在白马寺。
鸟雀无践。
至唐永徽二年。
盗者欲利像铜乃锯窗棂子断将欲拔出。
遂被夹腕。
求拔不得脱。
至晓僧问。
盗者云。
有一人着白衣在堂内撮手。
求脱不得云。
隋京师日严寺石影像者。
其形八楞。
紫石英色。
高八寸径五寸。
内外映彻。
昔梁武太清年中。
有西域僧将来。
会侯景作乱。
遂安江州庐山西林寺像顶上。
隋开皇十年。
炀帝镇于杨越广搜英异。
江表文记悉总收集。
乃于杂记中得影像传。
即令舍人王延寿往寺推觅得之。
自任晋蕃已来。
每有行往常以乌漆函盛之。
令人马捧而前行。
后登储贰。
乃送曲池日严寺。
有令当寺。
看已封锁勿令外人见之。
寺即帝之所造也。
大业之末。
天下沸腾。
凉邑僧众。
常来瞻睹有住此寺亦未之信重。
以见石中金光晃晃疑似佛像耳。
仍见名行诸僧互说不同。
咸言。
了了分明面目相状。
未曾有昧。
每慨无所见。
又洁斋别忏七日。
后依前观之见有银塔后又观之见有银佛。
而道俗同观往往不同。
或见佛塔菩萨。
或见僧众列坐。
或见帐盖幡幢。
或见山林八部。
或见三途苦相。
或见七代存亡。
一睹观之间。
或定或变。
虽善恶交现而善相繁焉。
故来祈者咸前发愿。
往作何形来生何处。
依言为现。
信为幽途之业镜者也。
至贞观六年七月内。
下敕入内供养。
隋刑州沙河县寺四面佛者。
隋祖时有人入山见僧守护此佛。
铜身高三尺余。
便请遂许。
失僧所在。
诸处闻之。
竞来引挽都不得起。
唯沙河寺僧引之随手至寺。
后人寺侧获金一块。
上二乌形。
铭云。
拟度四面佛。
因度之像身上都是乌形后忽失之。
于寺侧滢中数有光现。
寻乃漉出。
隋后王闻遣工冶铸拟之。
卒不成。
经二百余日乃成。
终有缺少遂罢。
隋时凝观寺僧法庆。
开皇三年造夹纻释迦立像一躯。
举高一丈六尺。
像功未毕庆身遂卒。
其日又有宝昌寺。
僧大智死。
经三日而便苏活。
遂向寺僧说云。
于阎罗王前见僧。
法庆甚有忧色。
少时之间又见像来王前。
王遽走下阶合掌礼拜此像。
像谓王曰。
法庆造我今仍未毕奈何令死。
王顾召一人曰。
法庆合死未。
答曰。
命未合终。
而食料已尽。
王曰。
可给荷叶令终其福业也。
俄而不见。
大智苏活为寺僧说之。
乃令于凝观寺看之。
须臾之间遂见法庆苏活。
所说与大智不殊。
法庆苏后常食荷叶以为佳味。
及啖余食终不得下。
像成之后数年乃卒。
其像仪相圆满屡放光明。
此寺虽废其像现存。
唐武德年中。
邡州西南慈乌川有郝积者。
素有信敬。
见群鹿常在山上逐去还来。
异之掘鹿所止处得石像。
高一丈四尺许。
移出川中村内。
至今见存。
自像出后群鹿因散。
古老传云。
迦叶佛时所藏有四十躯。
今虽两现余在山隐。
其形如今玉华东铁矿像相似。
不可。
治雘云。
唐贞观十七年九月。
凉州都督李袭誉因巡境。
至州东南昌泉县界。
有石表文。
合一百一十字。
乃有七佛八菩萨上果佛田等字。
以状表奏闻。
有恩敕覆捡如其所奏。
下于所司令发急诏凉府给复一年。
罪者赦之。
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迹十二枚。
皆长三尺许。
阔一尺一寸。
深九寸。
中有鱼文。
在佛堂北。
十余步见。
有僧住。
至贞观二十年十月。
忽寺侧泉内出莲华。
形如红色须台具足。
大如三尺。
面合擎出如涕。
入水成华。
舟旅往还无不叹讶。
经月不灭。
相思寺因以得名。
一云涪州。
亦有此寺。
寺本贫煎。
由是感施至今常当。
昔齐荆州城东天子井出锦。
于时士女取用如人锦不异。
经月乃歇。
故知于出不足可怪"见吴均齐春秋萧诚荆南志说"。
唐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北石上佛迹三十痕。
大者长五尺以下。
循州在一川中。
东西二百。
南北百里。
寺极丰渥。
近得铜藏。
面三尺炉可获百余诸盘合等。
又其铭云。
僧得福兴俗得祸至。
古传云。
晋时北僧在此山隐。
游大洪岭至佛迹处。
有大石窟华果美茂。
遂住经宿。
山神为怪怖之心卓不动曰。
此不可居。
山鬼数来。
望前石山陵云盖日。
遂往登之。
下望悬绝不可至彼。
还兴宁说之。
宋代二僧承前不达。
勇意覆寻。
其僧诵法华。
戒行贞洁能伏神鬼。
乃至见形受戒爰及家属。
望前崖上有异光釆。
隔一丈许。
上下俱绝。
僧以木为梁度视。
乃见奇迹十枚。
色如人肉现于石上。
贞观三年。
又现一迹并放光明轮相具足。
今有看者多少不同。
因置灵龛厥取其异。
又访其本。
宋时王家。
舍果园为寺。
即今古堂尚存焉。
唐陇西李大安。
工部尚书大亮之兄也。
武德中大亮任越州总管。
大安自京往省之。
大亮遣奴婢数人从兄。
归至谷州鹿桥宿于逆旅。
其奴有谋杀大安者。
候其眠熟夜已过半。
奴以小剑刺大安项洞之。
刃着于床。
奴因不拔而逃。
大安惊觉呼奴。
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刃。
大安曰。
拔刃便死。
可先取纸笔作书毕。
县官亦至。
因为拔刃洗疮加药。
大安遂绝。
忽如梦者。
见一物。
长尺余。
阔厚四五寸。
形似猪肉。
去地二尺许。
从户入来至床前。
其中有语曰。
急还我猪肉。
大安曰。
我不食猪肉。
何缘负汝。
即闻户外有言曰。
错非也。
此物即还从户出。
大安仍见庭前有池水。
清浅可爱池西岸上有金像。
可高五寸。
须臾渐大而化成为僧被袈裟。
甚新净。
语大安曰。
被伤耶。
我今为汝将痛去。
汝当平复。
还家念佛修善也。
因以手摩大安颈疮而去。
大安得其形状。
见僧背有红缯补袈裟。
可方寸许。
甚分明。
既而大安觉遂苏。
而疮亦复不痛。
能起坐食。
十数日京宅子弟迎至家。
家人亲故来视。
大安为说被伤由状及见像事。
有一婢在傍闻说因言。
大安之家初行也。
安妻使婢诣像工为造佛像。
像成以彩画衣。
有一点朱污像背上。
当令工去之不肯。
今仍在形状。
如郎君所说。
大安因与妻及家人共起观像。
乃同所见无异。
其背点宛然补处。
于是叹异。
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佛法。
弥殷礼敬益年不死。
自佛法东流已来。
灵像感应者述不能尽。
略件如前"右一验出冥报记也"。
唐幽州渔阳县无终戍城内有百许家。
龙朔二年夏四月。
戍城火灾门楼及人家屋宇并为煨烬。
唯二精舍及浮图并佛龛上纸帘蘧蒢等。
但有佛像独不延燎。
火既不烧岿然独存。
时人见者莫不嗟异。
以为佛力支持。
中山郎余令既任彼官。
又家兄余庆交友人。
郎将齐郡因如使营州。
并亲见其事。
具为余令说之。
唐并州城西有山寺。
寺名童子。
有大像。
坐高一百七十余尺。
皇帝崇敬释教。
显庆末年巡幸并州。
共皇后亲到此寺。
及幸北谷开化寺。
大像高二百尺。
礼敬瞻睹嗟叹希奇。
大舍珍宝财物衣服。
并诸妃嫔内宫之人。
并各捐舍。
并敕州官长吏窦轨等。
令速庄严备饰圣容。
并托龛前地务令宽广。
还京之日至龙朔二年秋七月。
内官出袈裟两领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
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
从旦至暮放五色光。
流照崖岩洞烛山川。
又入南龛小佛赫奕堂殿。
道俗瞻睹数千万众。
城中贵贱睹此而迁善者。
十室而七八焉。
众人共知不言可悉。
唐西京清禅寺先有纯金像一躯。
长一尺四寸。
重八十两。
隋文帝之所造也。
贞观十四年。
有贼孙德信。
伪造玺书。
将一阉竖子诈称敕遣取像。
寺僧闻奉敕索不敢拒付之。
经宿事发。
像身已被铸破唯头不销。
太宗大怒处以极刑。
德信未死之间。
身已烂坏遍体疮溃。
寺僧更加金如法铸成"右三验出冥报拾遗"。
唐显庆四年。
抚州刺史祖氏。
为亢旱故请祈无效。
有人于州东山见有行像。
莫测其由。
将事移徙铿然不动。
风声扇及远近同趣。
有潭州人云。
彼寺失之乃在此耶。
寻其行路乃现二迹。
各长三尺。
相去五百里。
刺史以亢炎既久。
便往祈请。
尽州官庶香华。
步往二十里许。
泣告情事。
勤至弥甚。
使三人捧之飘然应接。
返还州寺。
随路布云。
当夕霈下。
遂以丰足。
今在抚州。
唐永徽年。
雍州蓝田东悟真寺。
寺居蓝谷之西崖。
制穷山美殿堂严整。
有像持寺北隒更修别院。
大石横础甚为妨碍。
乃以火烧水沃之令散。
终无以致。
便以铁椎打破。
中获金像一躯。
四面无缝天然裹甲。
不知何来。
像趺全具非工合作。
亦不识是何珍宝。
高五寸许今在山寺。
其年益州光明柱上有一佛二菩萨现。
虽削还影出。
初在九陇佛堂。
长史张绪以聚众移入光明。
今现在。
唐雍州鄠县东沣水西李赵曲有金像。
高三尺六寸。
并焰光四尺。
数放光明。
像形露右膊极威严。
余闻往寻见之。
趺上铭云。
秦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
于长安中寺造。
女王慧韶感佛泥曰幸遇遗像。
是以赖身之余造铸神摸。
若诚感必应。
愿使十方同福。
铭文如此。
问其获缘云。
昔废二教遂藏于沣水罗仁。
涡中有人岸行。
闻涡中有声。
亦放光明。
向村老说。
便趣水求涡中纯沙。
水出光明。
便就发掘乃获前像。
时尚在周。
村家藏隐互相供养。
闭在闲堂放光自照。
今在村中。
唐龙朔三年春二月。
沁州像现。
州北六十余里在绵上县界长谷中半崖。
上有古佛龛中有三铺石像。
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烛林谷。
村人异之以事闻州。
遂以达上。
上乃敕京师大慈恩寺僧玄秀。
共使人乘驿往审。
登到之时即见光明。
如火流飞出没然续不绝。
时有云至龛窟。
其光暂隐云去光现。
便即驰报。
敕令图写重复依审光还如初。
频频三夕如初照曜。
至今相传光仍不断。
此处山林胜地郁茂。
石龛佛像古迹甚多。
莫委其初。
睹瑞弥繁。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画地藏菩萨。
却坐绳床垂脚。
高八九寸。
本像是张僧繇画。
至麟德二年七月。
当寺僧图得一本。
放光乍出乍没。
如似金环。
大同本光。
如是展转图写出者类皆放光。
当年八月敕追一本入宫供养。
现今京城内外道俗画者供养。
并皆放光。
信知佛力不可测量"家别一本不别引记"。
唐麟德二年。
简州金水县北三学山。
旧属益州。
寺僧慧昱。
今权例得住益州郭下空慧寺。
至麟德元年。
从州故往荆州长沙寺瑞金铜像所。
至诚发愿。
意欲图写瑞像供养。
访得巧匠张净眼。
使洁净如法。
已画得六躯。
未有灵感。
至第七躯即放五色神光。
洞照内外远近皆睹。
经于七日光渐隐灭。
道俗惊喜不可具述。
慧昱将此像来入长安未及庄饰。
并欲画左右侍者菩萨圣僧供养具等。
当时奉敕令京城巧匠至中台。
使百官诸学士监看。
令画西国志六十卷。
图有四十卷。
慧昱为外无好手。
就中台凭匠范长寿。
庄画像在都堂。
至六月七日夜至三更。
初像放五色光明彻照堂外。
有守堂人出外起止。
见堂上火出谓内失火。
惊走唱噭。
堂内当直官十人并兵士三十余人为天热并露身眠。
光照身。
人人相见身体赤露。
惊起具服。
唯有一官。
姓石名怀藏。
素无信心。
但见外光。
看身纯黑。
光照彻旦方歇其石怀藏发露自责尽诚悔过。
亦不见光。
照身得明。
及诸院官。
人兵士等闻唤见光并来看之。
闻见之者并皆发心尽形斋戒。
诸官人等各画一本。
至家供养"京城道俗共知故不别引记也"。
唐龙朔元年下敕令会昌寺僧会赜往五台山修理寺塔。
其山属代州五台县。
备有五台。
中台最高。
目极千里山川如掌。
上有石塔数千所。
塼石垒之。
斯并魏高祖孝文帝所立。
台北石上人马犬迹。
蹈文如新。
顶有大池名太华泉。
又有小泉迭相延属。
夹泉有二浮图。
中有文殊师利像。
传云。
文殊师利与五百仙人往清凉山说法。
故华严经亦云。
文殊在清凉山说法。
故此山极寒不生余树。
唯有松林森耸山谷。
南号清凉峰。
山下有清凉府。
古今遗基见不泯灭。
从台东南而下三十里许有古大孚灵鹫寺。
见有东西二道场。
佛事备焉。
古老传云。
汉明帝所造。
南有华园二顷许。
异华间发光曜人目。
四边树围。
访问古老不知根原。
每至肇春迄到晚秋。
华迭开发。
古来道俗爱此华奇。
人间无有采根。
移外栽植并皆不生。
乃至移山围树外栽亦不得生。
要在围内任之自发。
良由文殊所感大圣现征。
寔置神仙之宅。
岂凡夫之所植也。
若有志诚入此山者。
多见伽蓝圣僧所居。
或有飞空。
或有缘涧。
或居山崄。
或在幽岩。
或道或俗不异凡愚。
过后寻觅不知去处。
寺及圣僧出没不恒。
非圣靡测。
皇帝至龙朔二年初。
又令会赜往并州取吏力财帛使修故寺。
颐与五台丞。
并将二十余人。
直诣台中见石像临崖摇动身手。
及至像所乃是方石。
凄然自责。
不睹真身。
怅恨久之。
令作工修理二塔并文殊师利像。
徒倚塔边忽闻塔间钟声振发连椎不绝。
又闻异香氛氲屡至。
道俗咸怪叹未曾有。
又往西台遥见一僧乘马东上奔来极急。
赜与诸人立待其至。
久而不到。
就往参迎乃变为□。
恨恨无已。
然则像相通感有时隐显。
钟响声气相续常闻。
其山方三百里。
东南脚即连北岳山也。
西北脚即是天池也。
中有佛光山仙华山王子塔古寺六所。
解脱禅师僧明禅师遗踪坐窟。
身肉不坏已积十年。
定力所持圣贤靡测。
大唐干封二年仲春之月。
西明寺道宣律师于时逐静。
在京师城南清宫故净业寺修道。
律师积德高远抱素日久。
忽有一天来至律师所。
致敬申礼具叙暄凉。
律师问曰。
檀越何处。
姓字谁耶。
答曰。
弟子姓王名珰。
是大吴之兰台臣也。
会师初至建业。
孙主即未许之。
今感希有之瑞。
为立非常之庙。
于时天地神祇咸加灵被。
于三七日遂感舍利。
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
舍利所冲盘即破裂。
乃至火烧锤试俱不能损。
阚泽张昱之徒。
亦是天人护助入其身中。
令其神爽通敏答对谐允。
今并在天弘护佛法为事。
弟子是南天王韦将军下之使者。
将军事务极多。
拥护三洲之佛法。
有斗诤□危之事无不躬往和喻令解。
令附和南。
大欲即至。
前事拥闹不久当至。
具令弟子等共师言。
不久复有天来云。
姓罗氏。
是蜀人也。
言作蜀音广说律相。
初相见时如俗礼仪。
叙述缘由多有次第。
遂有忽忘。
次又一天云。
姓费氏。
礼敬如前。
云弟子迦叶佛时。
生在初天在韦将军下。
诸天贪欲所醉。
弟子以宿愿力不交天欲。
清净梵行偏敬毗尼。
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
一王之下有八将军。
四王三十二将。
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
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
余三天下佛法大弘。
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
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
南方一洲虽多犯罪。
化令从善心易调伏。
佛临涅槃亲受付嘱。
并令守护不使魔娆。
若不守护如是破戒。
谁有行我之法教者。
故佛垂诫不敢不行。
虽见毁禁愍而护之。
见行一善万过不咎。
事等忘瑕不存往失。
且人中臭气上熏空界四十万里。
诸天清净无不厌之。
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佛法。
尚与人同止。
诸天不敢不来。
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
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
道力微者并为惑乱。
将军栖遑奔至应机除剪。
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
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弟子性乐戒律。
如来一代所制毗尼。
并在座中听受戒法。
因问律中诸隐文义无不决滞。
然此东华三宝素有山海水石往往多现。
但谓其灵而敬之。
顾访失由莫知投诣。
遂因此缘随而咨请。
且沉冥之相以理括之。
未曾持观不可以语也。
宣师感通记。
问天人云。
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
何代时像从地踊出。
答曰。
蜀都元基青城山上。
今之成都大海之地。
昔迦叶佛时。
有人于西耳河造之。
拟多宝佛全身相也。
在西耳河鹫山寺。
有成都人往彼兴易。
请像将还。
至今多宝寺处为海神蹋船所没。
初取像人见海神子岸上游。
谓是山芝遂即杀之。
因尔神瞋覆没。
人像俱溺。
同在一船。
其多宝旧在鹫头山寺。
古基尚在。
仍有一塔。
常有光明令向彼土。
道由郎州过。
大小不算。
三千余里方达西耳河。
河大阔或百里或五百里。
中有山洲。
亦有古寺。
经像尚存无僧住。
经同此文。
时闻钟声。
百姓殷实。
每年二时供养古塔。
塔如戒坛。
三重石砌。
上有覆釜其数极多。
彼土诸人但言神冢。
每发光明。
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
其地西北去雟州二千余里。
问去天竺非远。
往往有至彼者"自下云云"至晋时有僧于此地见土坟。
随出随除终不可平。
后见坼开深怪其尔。
乃深掘丈余获像及人骨在船。
其髅骨肘胫悉皆粗大数倍过于今人。
即迦叶佛时阎浮人寿二万岁时人也。
今时劫减命促人小固其常然不可怪也。
初出之时牵曳难得。
弟子化为老人指挥方便。
须臾至周灭法暂隐。
到隋重兴更复出之。
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
亦不测其根源。
见其花趺有多宝字。
因遂名焉。
又名多宝寺。
又问。
多宝字是其隶书。
出于亡秦之代。
如何迦叶佛时已有神州书耶。
答亡秦李斯隶书。
此乃近代。
远承隶书之兴。
兴于古佛之世。
见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
文字言音同今唐国。
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
重译莫传。
故使此方封守株柱。
不足怪也。
师不闻乎。
梁顾野王。
大学之太博也。
周访字源出没不定。
故玉篇序云。
有开春申君墓得其铭文。
皆是隶字。
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
隶文则非吞并之日也。
此国篆隶诸书尚有茫昧。
宁知迦叶佛时之事。
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
又问。
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
俗谚云。
是苍颉造书台。
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
答云。
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
观鸟迹者非无其事。
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
或云。
黄帝之臣。
或云古帝王也。
鸟迹之书时变一途。
今所绝有。
无益之言不劳述也。
又有天人。
姓陆名玄畅。
来谒律师云。
弟子是周穆王时。
生在初天。
本是迦叶佛时天。
为通化故周时暂现。
所问高四土台者。
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
至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
穆王从之。
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
化人示穆王。
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
因造三会道场。
至秦穆公时。
扶风获一石佛。
穆公不识弃马坊中秽污此像。
护像神瞋令公染疾。
公又梦游上帝极被责疏。
觉问侍臣由余。
便答云。
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此土云。
是佛神。
穆王信之。
于终南山造中天台。
高千余尺。
基趾见存。
又于苍颉台造神庙名三会道场。
公今所患。
殆非佛为之耶。
公闻大怖语由余曰。
吾近获一石人。
衣冠非今所制。
弃之马坊。
将非此是佛神耶。
由余闻往视之。
对曰。
此真佛神也。
公取像澡浴安清净处。
像遂放光。
公又怖谓神瞋也。
宰三牲以祭之。
诸善神等擎弃远处。
公又大怖。
以问由余。
答曰。
臣闻佛神清洁不进酒肉。
爱重物命如护一子。
所有供养烧香而已。
所可祭祀饼果之属。
公大悦。
欲造佛像绝于工人。
又问由余。
答曰。
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
遂于高四台南村内得一老人。
姓王名安。
年百八十。
自云。
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
臣今年老无力能作。
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
曾于道场内为诸匠执作。
请追共造。
依言作之。
成一铜像。
相好圆备。
公悦大赏^2□之。
彼人得财并造功德。
于土台上造重阁。
高三百尺。
时人号之高四台。
或曰高四楼。
其人姓高。
大者名四。
或曰。
兄弟四人同立故也。
或取大兄名以目之。
故高四之名。
至今称也。
又问。
目连舍利弗佛在已终。
如何重见。
答曰。
同名六人。
此目连非大目连也。
至宇文周时。
文殊师利化为梵僧。
来游此土云。
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所住之处。
名清凉山。
遍问道俗无有知者。
时有智猛法师年始十八。
反问梵僧。
何因知有二圣余迹。
答曰。
在秦都城南二十里。
有苍颉造书台。
即其地也。
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
即其处也。
又问。
沙河青山是何语。
答曰。
渭水终南山也。
此僧便从渭水直南。
而步远到高四。
便云。
此是古佛说法处也。
于时智猛法师随往礼拜。
不久失梵僧所在。
智猛长大具为太常韦卿说之。
请其台处依本置寺。
遂奏周主名三会寺。
至隋大业废入大寺。
因被废毁配入菩提。
今京城东市西平康坊南门东菩提寺西堂佛首。
即是三会寺佛。
释迦如来度大迦叶后。
十二年中来至此台。
其下见有迦叶佛舍利。
周穆身游大夏。
佛告彼土见有古塔可返礼事。
王问何方。
佛答。
在^2□京之东南也。
西天竺国具有别传。
去岁长年是师子国僧。
年九十九夏。
是三果阿那含人。
闻斯胜迹躬至礼拜。
又请奏欲往北代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坐处。
皇帝闻喜敕给驿马内使及弟子官佐二十余人在处供给。
诸官人弟子等并乘官马。
唯长年一人少小已来。
精诚苦行不乘杂畜。
既到代州清凉山。
即肘行膝步而上至中台佛堂。
即是文殊庙堂。
从下至上可行三十余里。
山石劲利入肉到骨。
无血乳出至于七日。
五体投地布面在土。
不起不食。
七日满已忽起踊跃。
指挥四方上下空界。
具见文殊师利菩萨圣僧罗汉。
从者道俗数十人。
有见不见。
复有一蟒蛇身数里。
从北而来直向长年。
长年见喜衔师脚过。
变为僧形。
诸人怕惧皆悉四散。
唯长年一人心不惊动。
种种灵应不可具述。
所请遂愿还返京都。
今现化度安置。
或请内受戒。
或巡历诸山。
律师问天人曰。
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
经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萨。
娑婆则大千总号。
如何偏在此方。
答曰。
文殊是诸佛之元师。
随缘利见应变不同。
大土大功非人境界。
不劳评泊。
但知仰信多在清凉山五台之中。
今属北代州。
西见有五台县清凉府。
皇唐已来有僧名解脱。
在岩窟亡来三十余年。
身肉不坏似如入灭尽定。
复有一尼。
亦入定不动。
各经多年。
圣迹伽蓝菩萨圣僧。
仙人仙华屡屡人见。
具在别篇。
岂得不信。
又问。
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三十里。
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犹存。
南有华园。
可二顷许。
四时发釆色类不同。
四周树围人移华栽。
别处种植皆悉不生。
唯在围内方得久荣。
人究年月莫知来由。
或云。
汉明所立。
或云魏孝文帝栽植。
古老相传互说不同。
如何为实。
答云。
俱是二帝所作。
昔周穆王之时。
已有佛法。
此山灵异文殊所居。
周穆于中造寺供养。
及阿育王亦依置塔。
汉明之初摩腾是阿罗汉。
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
其山形像似灵鹫。
名曰大孚者信也。
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劝人。
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
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
其事可验。
岂唯五台独验。
今终南山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人。
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
有人设供。
感讣征应。
事在别篇。
不繁此述也。
又问。
今凉州西番"音盘"禾县。
山裂像出。
何代造耶。
答云。
迦叶佛时有利宾菩萨。
见此山人不信业报。
以杀害为业。
于时住处有数万家。
无重佛法者。
菩萨救之为立伽蓝。
大梵天王手造像身。
初成以菩萨神力能令如真佛。
不异游步说法教化。
诸人虽蒙此道犹故不信。
于时菩萨示行怖畏。
手擎大石。
可于聚落欲下压之。
菩萨扬威劝化诸人。
便欻回心信敬于佛。
所有杀具变成莲华。
随有街巷华如种植。
瑞像方摄神力。
菩萨又劝诸清信上令造七寺。
南北一百四里。
东西八十里。
弥山亘谷。
处处僧坊佛殿营造。
经十三年方得成就。
同时出家者有二万人。
在七寺住。
经三百年。
彼诸人等现业力大。
昔所造恶当世轻受不入地狱。
前所害者在恶趣中又发恶愿。
彼害我者及未成圣。
我当害之。
若不加害恶业便尽。
我无以报。
共吐大火焚烧寺舍。
及彼聚落一时焚荡纵盗得活。
又以大水漂溺杀之。
无一得存。
时彼山神寺未破前。
收取此像远在空中。
寺破以后下内石室安置供养。
年月既久石生室灭。
至刘萨何师礼山。
逆示像出。
其萨何者。
前身元是利宾菩萨。
身首别处更在别篇。
问江表龙光瑞像。
人传罗什将来。
有言扶南所得。
如何为定。
答曰。
此非罗什所得。
斯乃宋孝武征扶南获之。
昔佛灭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婆质那。
以神力加工匠。
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
从上至下凡有五重。
高三百余尺请弥勒菩萨指挥作檀室处之。
玄奘师传云。
百余尺。
圣迹记云。
高八丈足趺八尺。
六斋日常放光明。
其初作时。
罗汉将工人上天。
三往方成。
第二牛头栴檀。
第三金。
第四玉。
第五铜像。
凡夫今见止在下重。
上四重闭。
石窟映彻见人藏腑。
第六百年有佛柰遮阿罗汉。
生已母亡。
生扶南国。
念母重恩。
从上重中取小檀像令母供养。
母终生杨州。
出家住新兴寺获得三果。
宋孝武征扶南获此像来。
都亦是罗汉神力。
母今现在。
时往罗浮天台西方诸处。
昔法盛昙无竭者。
再往西方。
有传五卷。
略述此像。
何忽云罗什法师背负而来耶。
宣师因问。
什师一代所翻之经。
人多偏乐受持转盛阿耶。
答曰。
其人聪明善解大乘。
以下诸人同时翻译者并。
俊又一代之宝也。
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
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
得佛遗寄之意也。
又问。
俗中常论。
被秦姚兴抑破重戒。
云何得佛意耶。
答曰。
此非悠悠凡所筹度。
何须评论。
什师德行位在三贤。
所在通化删繁补阙。
随机而作。
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
自余经论例此可知。
冥祥感应历代弥新。
深会圣旨罕逢难遇。
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特异常伦。
岂以别室见讥顿亡玄致者也。
又问邡州显际寺山出石像者何代所立。
答曰。
像是秦穆公所造。
像元出处是周穆王造寺处也。
佛去世后。
育王第四女造。
又造像塔于此供养。
于时此寺有一二三果人住中。
秦相由余常所奉敬。
往者迦叶佛时。
亦于此立寺。
是彼沙弥显际造也。
仍将本名以显寺额。
又问。
今玉华宫南檀台山上有砖塔。
面别四十步。
下层极壮。
四面石龛。
傍有碎砖。
又有三十余窑砖。
古老莫知何代。
然每闻钟声。
答曰。
此穆王寺也。
名曰灵山。
至育王时。
敕山神于此造塔。
西晋末乱五胡控权。
刘曜京都长安数梦。
此山佛现在砖塔中。
坐语曜曰。
汝少饮酒莫耽色欲。
黜去邪佞进用忠良。
曜不能从。
后于洛阳酒醉落马。
为石勒所擒。
初曜因梦所悟令人寻山访之。
遂见此像坐小砖塔。
与梦符同。
便毁小塔更造大者。
高一十九级。
并造寺宇极存壮丽。
寺名法灯。
度三百僧住之。
曜没赵后。
寺有四十三人修得三果。
山神于今塔后。
又造一寺供三果僧。
神往太白采取芝草。
供养圣僧皆获延龄。
寺今现在。
凡人不见。
所闻种声即是寺钟也。
其塔本基虽因刘曜。
仍是穆王立寺之处也。
又是迦叶如来之古寺也。
至贞观年中。
于玉华北慈乌川山上。
常见群鹿来集其所。
逐去还来。
有人异之。
于鹿集处。
掘深一丈获一石像。
长一丈许。
现今供养。
又问。
荆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
云是优填王所造。
依传从彼摸来将至梁朝。
今京师复有。
何者是本。
答曰。
大明是其本像。
梁高祖崩像来荆渚。
至元帝承圣三年周平梁。
后收簿国宝皆入北周。
其檀像者有僧珍师。
藏隐房内。
多以财物赠遗使人。
像遂得停。
至隋开皇九年。
文祖遣使人柳顾言往迎。
寺僧又求像令镇荆楚。
顾是乡人。
从之今别刻檀。
将往恭旨当时访匠得一婆罗门僧。
名真达。
为造。
即今西京大兴善寺像是也。
亦甚灵异。
本像在荆州。
僧以漆布漫之。
相好不及真者"本作佛生来七日之身今加布漆乃壮年状故殊绝异本也"大明本是古佛住处。
灵像不肯北迁故也。
近有长沙义法师。
天人冥赞。
遂悟开发剥除漆布。
真容重显。
大动信心。
披觌灵仪。
全檀所作本无补接。
光趺殊异。
象牙雕刻卒非人工所成。
兴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问。
涪州相思寺侧多有古迹。
篆铭勒之不识其缘。
此事云何。
答曰。
此迦叶佛时有山神。
姓罗名子明。
蜀人也。
旧是持戒比丘。
生憎破戒者发诸恶愿。
令我死后作大恶鬼啖破戒人。
因愿受身。
作此山神。
多有眷属。
所王土地。
东西五千余里。
南北二千余里。
年啖万人以上。
此神本曾为迦叶佛兄。
后为弟子。
彼佛怜愍故来教化。
种种神变然始调伏。
与受五戒随识宿命。
因不啖人。
恐后心变故佛留迹。
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顶。
神便藏于石中。
塔是白玉所作。
其神现在。
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
见付嘱仪。
又问。
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
此乃文殊圣者弟子。
为此山神多造恶业。
文殊愍之便来教化。
遂识宿命。
请为留迹。
我常礼事得离诸恶。
文殊为现。
今者是也。
于贞观三年。
山神命终生兜率天。
别有一鬼来居此地。
即旧神亲家也。
大造诸恶。
生天旧神怜之。
下请文殊。
为现小迹以化后神。
又从正法故。
今此山大小迹现莫匪有由焉。
见付嘱仪。
又问。
沁州北山石窟佛。
常有光明。
此像出来久近耶。
答曰。
此窟迦叶佛释迦佛二时备有。
往昔周穆王弟子造迦叶佛像。
又问。
渭南终南二山有佛面山七佛涧者。
答曰。
此事同于前。
南山库谷天藏。
是迦叶佛自手所造之藏也。
今现有十三缘觉在谷内住。
又问。
此土常传。
有佛是殷时周昭庄王等造。
互说不同。
如何取定。
答曰。
皆有所以。
弟子夏桀时生天。
具见佛之垂化。
且佛有三身。
法报二身则非凡见。
并化登地以上。
唯有化身被该三千。
百亿释迦随人所感。
前后不定。
或在殷末。
或在鲁庄。
俱在大千之中。
前后咸传一化。
咸见随机前后何定。
若据法报常自湛然。
不足难也。
又问。
汉地所见诸瑞像。
多传育王第四女所造。
其事匪幽冥难得其实。
此事云何。
答曰。
此实不疑。
为育王第四女厥貌非研久而未出常恨其丑。
乃图佛形相还如自身。
成已发愿。
佛之相好挺异于人。
如何同我之形仪也。
以此苦邀弥经年月后感佛现。
忽异本形。
父具问之。
述其所愿。
今此山玉华荆州长沙杨都高悝及京城崇敬寺像。
并是育王第四女造。
或有书其光趺。
依梵本书。
汉人读者罕识其文。
育王因将此像。
令诸鬼神随缘所感流传开悟。
今睹像面莫匪女形。
其崇敬寺地本是战场。
西晋将末有五胡大起。
兵戈相杀。
此地特多。
地下人骨今掘犹得。
所杀无辜残害酷滥。
故诸鬼神携以镇之。
令诸冤魂得生善念。
周朝灭法神亦徒之。
隋祖载隆佛还重起。
又问。
幽冥所感俗中常有。
神去形朽如何重来。
或经七日多日。
如生不异。
答曰。
人禀七识。
识各有神。
心识为主。
主虽前去余神守护。
不足怪也。
如五戒中一戒五神。
五戒便有二十五神。
一戒破五神去余者仍在。
如大僧受戒。
戒有二百五十神。
亦戒戒之中。
感得二百五十防卫比丘。
若毁一重戒。
但二百五十神去。
余者常随。
法苑珠林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