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千佛篇第五之五涅槃部第十四"此别五部"
述意部韬光部赴哀部时节部弟子部述意部第一惟我含灵福尽。
法王斯逝。
遂使北首提河。
春秋八十矣。
应身粒碎流血何追。
争决最后之疑。
竞奉临终之供。
呜呼智炬慈云。
消灭长夜。
诸子诚可悲夫。
但法身至寂毕竟无为。
报化所诱随机应俗。
既曰现生。
焉得无灭。
凡圣虽殊而莫能免。
是以微言背痛而方转甘露。
假托右胁而还放光明。
此则无病之迹也。
及千□既缠而示双足。
金棺将阖而起合掌。
此示不灭之征也。
故灰身示权常住显实。
器月之喻其旨明乎。
韬光部第二如智度论云。
须跋陀罗年一百二十。
梦见一切人天失眼裸形冥中。
言云。
日当堕地狱海枯竭风散须弥。
梦寤已恐怖。
天曰。
此是一切智人将入涅槃。
非关于汝。
明到林中求欲见佛。
阿难三不许。
佛知遥唤前共别。
又菩萨处胎经云。
如来二月八日夜半躬襞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罗跋萨各三□。
施放金棺儭身上。
以钵锡杖手付阿难。
入金刚定碎身舍利。
佛从金棺出金刚臂问觅迦叶牛饲二人。
阿难答云。
牛□罗汉已入涅槃。
佛言。
吾今永取灭度。
即入金棺寂然不语。
再三出手问阿难。
吾为八部说摩诃乘经。
汝悉闻不。
对曰。
唯佛知之。
又问。
吾在忉利为母说法。
汝知不。
答曰。
不知。
又吾在龙宫说法。
龙子得道留全身舍利。
高一百三十丈。
汝知不。
答曰。
不知。
吾处母胎十月。
为诸菩萨现不退转法轮。
世尊即以神力。
现母身中行住坐卧一切云集入胎舍中。
汝知不。
答曰。
不知"阿难大圣岂得不知。 言不知者欲推如来化功密。 故答不知也"
又涅槃经云。
善男子。
我于此娑罗双树大师子吼者名大涅槃。
东方双者。
破于无常获得于常。
乃至北方双者。
破于不净而得于净。
此中众生为双树故。
护娑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
我亦如是。
为四法故。
令诸弟子护持佛法。
此四双树四王典掌。
我为四王护持我法。
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又中阿含经云。
如来尔时将诣双树。
四襞郁多罗僧以为施座。
僧伽梨为枕右胁而卧。
足足相累而故涅槃。
又菩萨处胎经云。
尔时八大国王各持五百张白□栴檀木蜜。
尽内金棺。
裹以五百张□缠裹金棺。
复五百乘车载香苏油以灌白□。
尔时大梵天王将诸梵众在右面。
立释提桓因将诸忉利诸天在左面立。
弥勒菩萨及十方诸神通菩萨当前立。
尔时世尊欲入金刚三昧碎身舍利于娑婆界转此真法。
作是念已。
十方世界皆六返震动。
赴哀部第三如摩耶经云。
阿那律升忉利天以告摩耶。
摩耶便至。
棺自为开。
合掌起白远屈来下。
佛语阿难。
汝当知为后不孝众生故。
从金棺出问讯母也。
僧只律云。
于天冠塔边阇维佛身。
迦叶赴佛涅槃经云。
于是迦叶辞佛到伊荼梨山中。
去舍卫国二万六千里。
其山多出七宝。
甘果种种香树杂药不可称数。
亦有麒麟朱雀凤皇异学道士。
时有方石平正。
色如琉璃。
纵广百二十里。
树叶五色冬夏茂盛。
列坐石上。
迦叶前后教授一千弟子。
皆得罗汉常坐此石。
诵经行道。
弟子七人同夕得梦。
其一比丘梦见所坐方石中央分破树皆拔根。
复一比丘梦见四十里泉水皆干竭华悉零落。
复一比丘梦见拘罗边坐皆悉倾毁。
复一比丘梦见阎浮利地皆悉倾陷。
复一比丘梦见须弥山崩。
复一比丘梦见金轮王薨。
复一比丘梦见日月堕落天下失明。
晨起各以所梦启白迦叶。
迦叶告言。
我曹前见光明。
地时大动。
卿等得梦佛将般泥洹耶。
即敕诸弟子。
往赴俱夷那国。
又菩萨处胎经云。
大迦叶至。
佛出双足。
迦叶说偈云。
佛所教化人所度已周遍我行道绝向唯恨不见佛于是绕棺七匝阿难西北角。
难陀于东北角。
诸天在后。
直北去双树四十九步。
大迦叶手执火然香薪。
又杂阿含经云。
佛涅槃已。
双树生华垂下供养。
阿难说偈云。
五百□缠身悉烧令磨灭千领细□衣以衣如来身唯二领不烧最上及儭身"诸经具明阇维之法以文繁故略而不录"时节部第四如涅槃经云。
如来何故二月涅槃。
善男子。
二月名春阳之月。
万物生长。
是时众生多生常想。
为破众生如是常心。
说一切法悉是无常。
唯说如来常住不变。
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
阳春和液人所贪爱。
为破众生世间乐故。
演说常乐我净亦尔。
为破世间我净故。
说如来真实我净。
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
皆以八日。
何故涅槃独十五日。
佛言。
善男子。
如十五日月无亏盈。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入大涅槃无有亏盈。
以是义故。
以十五日入般涅槃。
又长阿含经云。
时有香姓婆罗门。
问阿阇世王曰。
何等时佛生。
何等时成道。
何等时灭度。
阇王答曰。
沸星出时生。
沸星出时出家。
沸星出时成道。
沸星出时灭度。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般涅槃沸星出二足尊沸星出丛林苦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般涅槃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丛林苦二月得最上道八月般涅槃城又萨婆多论云。
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现时初成等正觉。
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时生。
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时转法轮。
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时取般涅槃。
弟子部第五依智度论云。
长老大迦叶。
于耆阇崛山集三藏。
可度众生竟随佛入般涅槃。
清朝持钵入王舍城。
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
我今日入无余涅槃。
一切诸人闻是语已。
皆大愁忧。
迦叶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
赞说无常苦空无我。
如是种种说法已。
从佛所得僧伽梨。
持衣钵提杖。
如金翅鸟现升虚空作十八变。
于耆阇山头与衣钵俱。
作是愿言。
今我身不坏。
弥勒成佛时我是骨身还出。
直入山头石中如入软泥。
入以山还合。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
身长八十尺。
弥勒佛身长一百六十尺。
佛面二十四尺。
圆光十里。
是时众生闻佛出世。
无量人等随佛出家。
又大悲经云。
是迦叶以本愿力所加持故住虚空中。
现种种神通变化已。
以己身火阇维其身。
阇维身已。
灰炭不现。
又萨婆多论云。
舍利弗目连。
以不忍见佛泥洹。
便先泥洹。
以先泥洹故。
七万阿罗汉同时泥洹。
当于尔时四辈弟子莫不荒乱。
于时如来以神通力。
化作二大弟子在佛左右。
以此缘故。
众生欢喜。
忧恼即除佛为说法。
各得利益。
结集部第十五"此别二部"
述意部第一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
而开物导俗非言难建。
是以不二默训。
会于义空之路。
一音振辩。
应乎群有之境。
自我师能仁之出世也。
鹿野唱其初言。
金河究其后说。
契经以诱小学。
方典以劝大心。
妙轮区别十二惟部。
法聚总要八万其门。
暨善逝晦迹。
而应真结藏始则四鋡。
初集经中则五部分戒。
大宝斯在。
含识至意为存拔苦。
是以金言不可遗谬也。
结集部第二"此别四部"
此中广明结集具有四时。
第一依智度金刚仙二论。
如来在此铁围山外。
共文殊师利及十方佛。
结集大乘法藏。
第二依菩萨处胎经及四分律等。
如来初入涅槃。
始经七日。
大迦叶共五百罗汉。
令到十方世界召得八亿八千众。
共为结集三藏。
第三依智度论。
如来入涅槃后。
至夏安居初十五日。
大迦叶共千罗汉。
在王舍城结集三藏。
第四依四分律。
如来入涅槃后。
一百年内为跋阇子檀行十事。
大迦叶共七百罗汉。
在毗舍离城结集三藏。
此下四重依经次第列出。
庶将来哲不积余卜也。
大乘结集部第一依大智度论金刚仙论云。
文殊师利结集中明。
如来在此世界之外不至他方世界。
十方诸佛并皆云集说法亦名诘经。
文殊后结集。
召诸菩萨及大罗汉无量无边。
各言某经我从佛闻。
须菩提言。
金刚般若我从佛闻。
诸经当部各有弟子。
同时闻者。
并云我亲从佛闻。
故知不局阿难。
然阿难则遍闻诸经。
余之弟子则偏局当部。
又依涅槃经。
大圣说法既有三乘。
传法人还有三名。
一名阿难陀。
此云欢喜。
谓持小乘法藏。
二名阿难陀跋陀。
此云欢喜贤。
谓持中乘法藏。
三名阿难陀娑伽罗。
此云欢喜海。
谓持大乘法藏。
三名虽异据体唯一。
故维摩经云。
舍利弗问天女曰。
汝于三乘当何志求。
天曰。
若以小乘法化。
我作声闻。
若以中乘法化。
我作缘觉。
若以大乘法化。
我作菩萨。
故知阿难通持大小乘人。
此三人中。
前二人者有亲闻传闻。
故下结集中阿难升座。
依智度论说偈云。
佛初说法时尔时不闻见如是展转闻佛游波罗柰为五比丘说四谛之法轮"以此准知不得雷同皆云亲闻第三阿难得言常闻"
五百结集部第二依菩萨处胎经云。
尔时佛取灭度已。
经七日七夜。
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
打揵椎集众。
卿五百人。
尽诣十方诸佛世界。
诸有得阿罗汉六通者。
尽集此阎浮提诣双树间。
释迦牟尼佛今已舍寿起七宝塔。
今集欲得演出真性法身。
汝等速集听采微妙之言。
尔时五百罗汉受大迦叶教。
如人屈伸臂顷。
即到十方恒河沙刹土。
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
众来集忍界听受法言。
又僧只律云。
时大迦叶语诸比丘。
结集法藏勿令法灭。
诸人欲往余处结集。
迦叶言。
应住王舍城。
有五百人卧具。
众皆言尔。
令阿那律守佛舍利。
勿使诸天将去。
过去迦叶佛灭度时。
弟子但知懊恼。
不觉天持舍利去。
尽世人不得供养。
时阿难不去。
迦叶与千人。
至刹帝山施世尊舍利。
目连坐次迦叶四月结集断于外缘少二人不满五百。
那律复来。
犹少一人。
迦叶遣目连共行。
弟子梨婆提长老罗汉。
汝往三十三天呼提那罗汉。
提那罗汉闻佛涅槃。
不忍见佛行处。
已入灭度。
后遣至尸利沙翅宫唤憍梵波提罗汉。
乃至毗沙门天宫命须蜜多罗汉。
并已涅槃。
又菩萨处胎经云。
尔时迦叶见众集已。
语优波离。
卿为维那唱阿难下。
即受教唱下。
罚阿难不请佛住寿等已。
阿难心意荒乱内自念言。
佛灭度未久。
耻我乃尔。
即自思惟四谛法已。
便于众前成阿罗汉。
诸尘垢灭朗然大悟。
圣众称善诸天歌叹。
尔时大地六返震动。
时大迦叶。
即使阿难升七宝高座。
迦叶告言。
佛所说法。
一言一字。
汝勿使有缺漏。
菩萨藏者。
集着一处。
声闻藏者。
集着一处。
戒律藏者。
亦集着一处。
尔时阿难最初出经。
胎化藏为第一。
中阴藏第二。
摩诃衍方等藏第三。
戒律藏第四。
十住菩萨藏第五。
杂藏第六。
金刚藏第七。
佛藏第八。
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
尔时阿难发声唱言。
我闻如是。
一时说佛所居处。
迦叶及一切圣众。
堕泪悲泣不能自胜。
咄嗟老死。
如幻如化。
昨日见佛。
今日已称言我闻。
又四分律云。
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国娑罗林间般涅槃。
诸末罗子洗佛舍利已具辨阇维。
时大迦叶烧舍利已。
以此因缘集比丘言。
我等今可共论法毗尼。
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湮。
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
而今灭后无学戒者。
诸长老今可科差比丘多闻智慧是阿罗汉者。
时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
皆是阿罗汉多闻智慧者。
时诸比丘言。
应差阿难在数中。
大迦叶言。
勿以阿难在数中。
何以故。
阿难有爱恚怖痴。
是故不应令在数中。
时诸比丘复言。
阿难是供养佛人。
当随佛行。
亲从世尊受所教法。
必处处疑问世尊。
是故今者应令在数。
即便令在数。
诸比丘皆作是念。
我等当于何处集论法毗尼。
多饶饮食卧具无乏耶。
即皆言。
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
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论法毗尼。
时大迦叶即作白令集王舍城。
时阿难在道行静处。
心自念言。
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
我今亦如是。
学人有作者。
而与五百阿罗汉共行。
时诸长老皆往毗舍离。
阿难在毗舍离住。
时诸道俗皆来问讯阿难。
多人众集。
时有跋阇子比丘。
有大神力。
已得天眼知他心智。
今观阿难。
为是有欲。
无欲人耶。
即便观察。
是有欲非是无欲。
今当令其生厌离心。
即说偈言。
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作时阿难闻说已。
即便独处精进不放逸寂然无欲。
时在露地夜多经行。
遇明相欲出。
时身疲极方欲^2□卧。
头未至枕顷于其中间心得无漏解脱。
此是阿难未有法。
时阿难得阿罗汉已。
即说偈言。
多闻种种说常供养世尊已断于生死瞿昙今欲卧时大迦叶集比丘僧。
即作白集论法毗尼。
时阿难即从座起。
偏露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白大迦叶。
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
始从初篇乃至一切揵度诸部毗尼增一。
都集为毗尼藏。
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从一事至十事。
从十事至十一事。
为增一阿含。
集于杂事为杂阿含。
如生经本经乃至偈经等。
如是集为杂藏。
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
集为阿毗昙藏。
时即集为三藏。
在王舍城。
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
是故言集法毗尼有五百人。
千人结集部第三依智度论云。
是时佛入涅槃已。
大迦叶如是思惟。
我云何使是三阿僧只难得佛法令得久住。
应当结集三藏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
作是语竟。
住须弥顶。
挝铜揵椎。
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是揵椎音。
作大迦叶语声遍至大千世界。
皆悉闻知。
诸有弟子得神力者。
皆来集会大迦叶所选得千人。
除其阿难尽皆罗汉。
内外经书。
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
尽亦读知。
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大迦叶言。
若我昔常乞食者。
常有外道。
强来难问废阙法事。
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
不得取多。
告语阇王。
给我等食。
日日送来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
初十五日说戒时集。
大迦叶等入定已。
天眼观今众中。
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
唯有一人阿难。
烦恼未尽。
余九百九十九人。
诸漏已尽清净无垢。
大迦叶从禅定起。
众中手牵阿难出言。
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
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是时阿难惭愧悲泣而自念言。
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
未曾得闻如是苦恼。
佛实大德慈悲含忍。
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
但诸佛法。
阿罗汉者。
不得供给左右使令。
以是留残结使不尽断耳。
大迦叶言。
汝更有罪。
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
汝殷勤劝请。
佛听为道。
以是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
汝应作突吉罗忏。
阿难言。
我怜愍瞿昙弥。
又三世请佛法皆有四部众。
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叶复言。
佛欲涅槃时。
近俱夷那竭城背痛。
四亵郁多罗僧敷卧语汝言。
我须水汝不供给。
是突吉罗罪。
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度令水浑浊。
以是故不取。
大迦叶复言。
正使水浊。
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
汝何以不与。
是汝之罪。
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复言。
佛问汝。
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多陀阿伽度。
四禅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汝默然不答。
问汝至三。
汝故默然。
汝若答。
佛应住一劫若减一劫。
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
汝作突吉罗罪忏悔。
阿难言。
魔蔽我心。
是故无言。
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叶复言。
汝与佛亵僧伽梨衣以足蹋上。
是汝之罪。
汝应作突吉罗忏悔。
阿难言。
尔时有大风起。
无人助我。
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
非不恭敬故蹋佛衣。
大迦叶复言。
佛阴藏相。
般涅槃后以示女人。
是何可耻。
汝应作突吉罗忏悔。
阿难言。
尔时我思惟。
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
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
修行佛于种种德根。
以是故我示女人。
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叶言。
汝有此六种突吉罗罪。
尽应僧中悔过。
阿难言诺。
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
是时阿难长跪合掌。
偏袒右肩脱革屣。
作六种突吉罗罪忏悔。
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
语阿难言。
断汝漏尽然后来入。
残结未尽汝勿来也。
如是语竟。
便自闭门。
尔时诸阿罗汉议言。
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
长老阿泥卢豆言。
舍利弗是第二佛。
有好弟子。
字憍梵波提"秦言牛饲"柔软和雅。
常处闲居。
住宴。
能知毗尼法藏。
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
遣使请来。
大迦叶语下座比丘。
汝次应僧使。
下座比丘欢喜踊跃。
受僧敕命白大迦叶言。
我到彼所陈说何事。
大迦叶言。
汝到彼已语憍梵波提。
大迦叶等漏尽阿罗汉。
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
汝可疾来。
是下座比丘头面礼僧足。
右绕三匝。
如金翅鸟飞腾虚空。
往到憍梵波提所。
头面作礼。
语憍梵波提前迦叶教。
是时憍梵波提心觉生疑。
语是比丘言。
僧将无斗诤唤我耶。
无有破僧者不。
佛日灭度耶。
是比丘言。
佛已灭度。
憍梵波提言。
佛灭度太疾。
世间眼灭。
逐佛转法轮将。
我和上舍利弗。
今在何所。
答曰。
先入涅槃。
憍梵波提言。
大师法将各自别离。
当可奈何。
摩诃目伽连子今在何所。
是比丘言。
此亦灭度。
憍梵波提言。
佛法欲散。
众生可怜。
大人过去。
如是次第问诸罗汉。
憍梵波提言。
我失离欲大师皆已灭度。
我不复能下阎浮提。
住此般涅槃。
说是言已。
作十八变自心出火烧身。
身中出水。
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
水中有声。
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头面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尔时下座比丘。
持衣钵还僧。
是时阿难。
中间思惟诸法求尽残漏。
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
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
是故不即得道。
定智等者乃可速得。
后夜欲过。
疲极偃息却卧就枕。
头未至枕廓然得悟。
如电光出闇者见道。
入金刚定破一切烦恼山。
得六通已。
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
大迦叶问言。
敲门者谁。
答言。
我是阿难。
大迦叶言。
汝何以来。
阿难言。
我今夜得尽诸漏。
大迦叶言。
不与汝开门。
汝从门钥孔中来。
阿难答言。
可尔。
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
礼拜僧足忏悔。
大迦叶莫复见责。
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
我故为汝使汝得道。
汝无嫌恨。
我亦如是。
以汝自证。
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着。
阿罗汉心亦复如是。
一切法中得无所着。
复汝本座。
是时僧复议言憍梵波提。
已取灭度。
更有谁能结集经藏。
长老阿泥卢豆言。
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常侍近佛闻经。
能持佛法常赞誉。
是阿难能结集经藏。
是时长老大迦叶摩阿难头言。
佛嘱累汝令持法藏。
汝应报佛恩。
佛在何处最初说法。
佛诸弟子能守护法藏者。
皆已灭度。
唯汝一人在。
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
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床。
时大迦叶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阿难是佛子师子座处坐观众无有佛如是大德众无佛说威神如夜无月时虚空不明净诸大智人说汝佛子当演何处佛初说今汝当布施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
向佛涅槃处方如是言。
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谛阿若憍陈如最初得见道及八万诸天闻是得见道是千阿罗汉。
闻是语已。
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皆言。
咄哉。
无常力大如是。
我等眼见佛说法。
今乃言我闻。
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是故当方便求出于三界勤集诸善法涅槃最安乐尔时长老阿泥卢豆。
说此偈言。
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尔时大迦叶复说偈言。
无常力甚大愚智贫富贵得道及未得一切无能免非巧言妙宝非欺诳力诤如火烧万物无常死法尔七百结集部第四四分律云。
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
毗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
是法清净佛所听。
应两指抄食。
得聚落间。
得寺内。
后听可。
得常法。
得和。
得与盐共宿。
得饮阇楼罗酒。
得畜不截坐具。
得受金银。
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
而共分之。
如是拣择一一捡校。
乃至十事非法。
非毗尼。
非佛所教。
已皆下舍罗在毗舍离。
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
故名七百集法毗尼。
依道宣律师感应记云。
律师问天人曰。
世尊涅槃后结集法藏仪式云何。
天人答曰。
惟大圣隐显随机生灭。
三藏遗迹结集。
是因众集多少律论不等。
如律中五百七百皆尊大迦叶。
最为众首。
如大论中。
高选千人皆同无学。
至结集已。
召外众集重叙所结。
有不同者分为二部。
依尊迦叶名上座部。
余外众多名大众部。
依文殊问经。
初分二部即其事也。
通约大小三藏皆阿难出。
其住处同集王舍城。
然据文殊集众略结大乘。
即在大铁围山外二界中间。
今明仪式。
初佛灭度经停一月。
供养舍利方始阇维"依律停之七日为待迦叶至也"即日焚了置塔亦竟。
一切大众往诣舍卫只桓精舍。
尊大迦叶。
使小目连"同名者六人皆大神通也"于僧戒坛呜钟集众。
时百亿四天下凡圣僧等。
一切皆集。
便白四羯磨。
罚宾头卢及阿难已。
阿难升高座。
披佛布僧伽梨。
先诵遗教经。
如佛在世约敕之相。
时大菩萨阿罗汉一切比丘。
天龙八部闻皆悲泣不能自胜。
尔时大迦叶即从座起。
着布僧伽梨。
手执尼师坛。
至高座前。
敷座具礼阿难已。
右绕三匝而立。
时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
时天帝释进七宝案置阿难前。
罗□阿修罗王。
各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
阿难受已置宝案上。
他化天王进七宝几。
在宝案后。
时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
仍与帝释侠侍两边。
四天王各侍高座四脚。
三十二使者在迦叶后。
各各肃恭胡跪敬听。
时大迦叶礼阿难已。
又绕三匝。
至前问讯。
如佛无异。
然后问缘如别所说。
一一依经。
始从如是。
乃至末后欢喜奉行。
尔时迦叶重问曰。
我过去诸佛修多罗中。
一一分部说。
汝常至佛边当有教敕。
阿难答曰。
我受世尊教。
末世众生烦恼垢重不能解我教法。
不得部类出之。
汝当分别说也。
或十章五章。
随意而安置。
令钝根者易解我法。
又问如来在世时。
教敕优波离及彼大迦叶入堂东宝楼。
观古佛毗尼及不同相。
我欲结集。
为依古佛说。
为依今世尊教耶。
答曰。
我从世尊闻。
以语大迦叶。
若结集毗尼。
当分五部相。
往古诸佛所说毗尼。
一相无二。
今众生薄福。
故说多部。
我灭度后。
无智愚人。
分我教网。
以为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
虽味薄淡。
仍是我正法。
尔时佛告四天王。
汝施我码瑙。
又告帝释。
汝施我金银。
又告魔王梵王。
汝施我天工师。
又告修吉龙王罗□阿修罗等。
汝施我明月宝珠及摩尼珠等。
用为塔灯明。
天龙王等各依命献。
世尊受已。
以其神力。
于一念顷诸塔皆成。
地为六种震动。
塔放大光。
从于香山直至戒坛。
化为金银台。
台至有顶中。
有百亿佛。
说诸胜妙法。
叹持戒功德。
毁破戒者。
佛告阿难。
如前宝塔今在香山。
世尊涅槃时。
付嘱帝释及以四天王。
世尊涅槃竟将往戒坛。
南华林外安置九十日。
待迦叶结集竟。
最初于^8□本。
写出三藏教。
次令阿阇世王又写出五本。
用我黄金印及以白银印。
印迦叶初本及阇王写者。
须用七宝印印迦叶^8□本。
次以七宝印印魔王写者。
梵王写三本可用白银印。
帝释写七本可用黄金印。
娑竭龙王写八万经本者。
俱三色印总以印定之。
令流布阎浮提及三天下。
皆用印之。
既印经已。
还内金瓶中。
住戒坛南者。
为迦叶结集三藏诸教文义皆令圆备。
欲令阿难随问出经令无遗忘。
由此二事令镇戒坛南。
迦叶入定后。
四王帝释将塔及金瓶。
往至香山顶。
经一百年。
帝释四王将诸天乐日日来供养法。
为彼山中五通神仙其数八万次第于此阎浮洲作粟散王不信正法者。
为令生信故镇香山。
复为育王初不信我法。
回彼邪见。
令生正见。
兴八万塔。
又佛告目连。
汝往须弥山顶。
鸣钟召集十方我本分身。
诸佛及大千界声闻菩萨众等。
佛放光明。
大地震动诸佛云集。
世尊从座起。
与分身佛俱共合掌礼塔观门。
观门自开。
彼黄金塔中有八万真珠白银楼观。
盛佛修多罗及大毗尼藏。
诸台观上有大摩尼珠以为灯明。
有六比丘入灭定白银观内多有七宝莲华师子之座。
其数八百万。
一一莲华座皆有诸佛声闻形像及八部神卫。
复有五十比丘入灭尽定。
佛告普贤。
汝持我黄金螺至比丘所。
吹我兴世曲。
并告我涅槃。
普贤依教吹已。
此比丘即从灭定起。
问普贤言。
今何佛出。
答释迦牟尼佛今将涅槃。
彼比丘即共普贤来至佛所。
礼敬起居却住一面立。
塔内有六比丘。
先白佛言。
拘留佛涅槃时。
令我住此塔。
待至释迦乃至楼至。
彼佛敕我言。
后佛兴世。
入涅槃时。
结集三藏时当开。
我观取我经律一本。
我此大千界百亿诸国土书有六十四体。
各取一本将付彼佛。
令灭度后结集三藏竟时。
当依我经本书写庄严。
又随诸国所用不同。
得传文字者皆可用之。
唯除皮骨土书不得传写。
自外树叶纸素金宝石铁等。
并得用之。
彼佛令我入定守护经像。
令付世尊涅槃后迦叶结集竟流传诸国也。
又佛告娑竭龙王及四天王等。
汝施我真珠摩尼金银等。
欲造塔观盛前佛及经像。
尔时天龙等随念奉施。
如来受已。
即以神力。
于一食顷皆成珠台及金银塔观。
各得八百万盛前经像。
又告分身佛。
汝等各施我一塔及一白银观。
镇我大千界所有遗法不令毁坏。
诸佛闻已各随喜施。
又得百亿万佛并放口光悉皆随喜。
又告诸菩萨。
能持守护我之台塔传译经典。
当依台塔经像流布。
此之台塔并在香山顶。
世尊涅槃时。
敕我及罗云住持。
未来恶世。
开导众生令离众苦。
将至帝释宫。
安置欢喜园。
乃至魔王于塔供养至五百年。
过五百年已后。
教流行诸国。
迄至法灭。
塔亦上至兜率陀天。
弥勒既见塔来知我法灭。
放大光明遍照地狱。
后遇娄至佛皆得解脱。
过是年已塔还从兜率天下住娑竭龙宫。
世尊所造塔及白银观。
付文殊师利普贤观音。
将此观塔周遍大千界。
一国留一观及一金塔。
如震旦也。
尔时文殊将塔观。
往清凉山金刚窟安置至今流行。
令前菩萨从台出经像。
示彼持者令易流通。
乃至我之法灭。
令娑竭大龙收入大海宫内。
又问。
一切修多罗藏既结集已。
当安何国付嘱何王。
今欲结集为当广结略结。
请次第说之。
答曰。
我闻世尊说付嘱大迦叶。
当令广集。
又付文殊。
往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
九地有八万人。
当令略集。
付嘱阿阇世。
令写五本及令帝释并大梵天王助阿阇世写我遗教。
迦叶结集本。
安置修罗窟中。
又问。
世尊在时我从佛闻。
若结集竟。
将我三藏教付嘱娑竭龙王。
今闻汝说与昔闻异。
答曰。
我闻世尊说。
结集三藏在修罗窟中。
经二十年中。
待文殊结竟。
方付娑竭龙王。
又问。
只桓精舍。
有诸古佛及以三藏阴阳书及供养具。
当付何人。
答曰。
此事因缘并在只桓图经说之。
各有付处不烦此述。
又问。
我从佛闻。
灭度之后。
一切毗尼流布阎浮及三天下。
众生乐欲所见不同。
余百亿。
天下并令流布。
我欲结集今对人天。
汝当答我。
答曰。
我受佛教。
我灭度后汝语大迦叶及文殊师利。
流我毗尼此阎浮洲三十二国。
是诸众生并有大根。
堪可流行迦叶遗教。
东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国。
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国。
并行迦叶遗教。
自余天下众生薄福。
不堪闻教。
莫行此法。
如来灭后四十年中。
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问。
云何二部教。
答曰。
四分十诵律。
四十年后。
一百一十年。
迦叶遗律方行前国。
如震旦诸国。
谓之君子国根性轻利得行三部教。
合四百三国土。
同此一文字。
并行前三律教。
又问。
云何三部教。
答曰。
行前二部教。
及以大僧只。
如求流离国及余二天下。
唯行一部教。
所谓萨婆多部是也。
只桓寺殿内檐下有四银台。
两台内有黄金修多罗。
白玉为迭。
又有两台。
内有毗尼藏。
黄金为迭。
白银为字。
毗尼律藏是龙王书。
修多罗经藏是魔王书。
此二藏经并是过去星宿劫前古佛经也。
于阎浮洲中此之两部书经。
最为第一。
至佛涅槃后。
娑竭龙王收将入宫供养。
又迦叶佛时。
震旦国之一人书大毗尼藏及修多罗藏。
其修多罗经。
银纸金书。
毗尼律金纸银书。
当尔书时。
在荆州大明寺写。
经在莲华东南台内。
律在叶上西面台。
庄严供养不可说尽。
诸百亿四天下中文字。
与此同者。
斯有钟张王卫之俦。
未足为此。
如来在日。
诸国圣人来者。
多以此经律示之。
佛去之后。
文殊师利收此经律。
安在清凉山金刚窟中。
又有台内有过去佛说毗尼书。
有三万八千种。
百亿四天下同此方书者。
最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张玙。
撰述只桓图经一百卷。
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记有五百卷。
各在当天。
颂曰。
遥欣大觉旷矣神功四禅无像三达皆空千佛异迹一智心同表灵降世敷演开曚贤劫始四余佛潜通续前有七继嗣虔恭永言鹫室栖诚梵宫八相成道万德虚融天人受福恶止善兴含生借甚同感恩隆感应缘"略引十二灵验"
周书记佛生时周书记佛灭时史录记佛是大圣前汉孝武帝已开佛教前汉哀帝时已行斋戒秦始皇时亦有佛法至后汉郊志记佛为大圣后汉明帝时三宝具行西晋海浮维卫迦叶二石像齐文宣帝时得佛牙至隋天台释智顗感见三道宝阶唐潞州释昙荣感见七佛现夫至人应感。
与世推移。
慈化无方。
岂局形教。
致使闻同解异说一悟殊。
登位地而上征。
封迷途而下降。
全身碎身之相。
聚塔散塔之仪。
神光烛而邪计摧。
灵迹挺而深信服。
自法水东流道光西照。
英贤荣盛感应寔多。
故育王表塔。
创启隆周。
释父景形。
郁兴炎汉。
自斯历代积着弥繁。
量非五天独扬神化。
故经曰正法后被。
先于北方。
次及东南。
至中方灭也。
今且列汉明已来至今大国随所见闻三宝灵迹件述三五。
余之不尽者。
备在别传。
案周书异记云。
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
甲寅岁四月八日。
江河泉池忽然泛涨。
井水溢出山川振动。
有五色光入贯太微。
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
太史苏由曰。
有大圣人生于西方。
一千年外声教及此。
昭王即敕镌石记之。
埋于南郊天祠前。
此即佛生之时也。
相国吕侯。
乘骅骝八骏而行求佛。
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
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
暴风忽起。
损舍折木地动天阴。
西方白虹十二道。
大史扈多曰。
西方圣人灭矣。
此即佛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
鲁庄公七年夏四月。
恒星不现。
夜明如日。
即佛生时之瑞应也。
良由佛有真应二身权实两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
神曰不可思议。
法号心行处灭。
其道也运众圣于泥洹。
其力也接下凡于苦海。
巍巍荡荡可略言焉。
故列子云。
昔吴太宰嚭问孔丘曰。
夫人圣人欤。
孔子对曰。
丘博识强记。
非圣人也。
又问。
三皇圣人欤。
对曰。
三皇善用智勇。
圣非丘所知。
又问。
五帝圣人欤。
对曰。
五帝善用仁信。
圣亦非丘所知。
又问。
三王圣人欤。
对曰。
三王善用时事。
圣亦非丘所知。
太宰大骇曰。
然则孰为圣人乎。
夫子动容有间曰。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
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若将三皇五帝必是大圣。
孔丘岂容隐而不说。
便有匿圣之愆。
以此校量。
推佛为大圣也。
又老子西升经云。
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
量此而言优劣可知也。
前汉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讨匈奴至睾兰。
过居延山获昆邪休屠王等。
又获金人。
率长丈余尺。
到于甘泉宫。
帝以为大圣烧香礼拜。
及开西域。
遣张蓦使大夏。
还云。
有身毒国。
一名天竺。
始闻浮图之教。
此即佛之形教。
相显之渐也。
前汉哀帝元寿年。
使景宪往大月氏国。
因诵浮图经还汉。
当时稍行浮图斋戒也。
前汉成帝时。
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传云。
向博观史籍。
往往见有佛经。
及着列仙传云。
吾搜捡藏书。
太史创撰列仙图。
黄帝以下迄至于今。
定搜实录一百四十六人。
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
据此而明。
秦周已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
何以明知。
今案所列也。
故佛传云。
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六年。
东天竺国有铁轮王。
统阎浮提。
收佛灵骨。
役使鬼神起八万四千塔。
具如下述。
此九州之地并有遗塔云。
是育王所造。
此塔即当此。
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之岁。
故塔兴焉。
世经十二王。
至秦始皇二十四年焚烧典籍。
育王诸塔由此见隐。
又捡释道安朱士行等经目录云。
秦始皇之时。
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
赍持佛经来化。
始皇弗从遂囚禁之。
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
始皇惊怖稽首谢焉。
准此而言。
则知秦汉已前有佛法也。
寻道安所载十二贤者。
亦在七十之数。
今列仙传见有七十二人。
案文殊般泥洹经云。
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
文殊至雪山中为仙人说法。
又案地理志。
西域传云。
雪山者即葱岭是也。
其下有三十六国。
先来奉汉。
其葱岭连亘靋东至终南。
文殊来化仙人。
即斯地也。
详而验之。
刘向所论可证矣。
后汉郊祀志曰。
佛者汉言觉也。
将以觉悟群生也。
统其教以修善心为主。
不杀生类专务清净。
其精进者为沙门。
汉言息恶。
^2□发毁容。
去家出俗。
绝情洗欲。
而归于无为也。
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后受形。
而行善恶。
后生皆有报应。
所贵行善修道以炼其神。
炼而不已。
以至无生而得佛也。
身长丈六黄金色。
项佩日月光。
变化无常。
无所不入。
故能通万物。
而大济群生。
有经书数千卷。
以虚无为宗。
包罗精粗无所不统。
善为宏阔胜大之言。
可求在于一体之内。
所明在于视听之表。
归于玄微深远难测。
故王公大人。
观生死报应之际。
莫不懅然自失也。
余如汉法本内传记。
后汉明帝时。
雒阳白马寺有摄摩腾。
本中天竺人。
善风仪。
解大小乘经。
常游化为任。
至汉永平三年中。
明皇帝夜梦。
金人飞空而至。
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
通人传毅奉答。
臣闻西域有神。
其名曰佛。
陛下所梦。
将必是乎。
帝以为然。
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
使往天竺寻访佛法。
愔等于彼遇见摩腾。
乃邀还汉地。
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
冒涉流沙至乎雒邑。
明帝甚加赏。
接于城西门外。
别立精舍以处之。
汉地有沙门之始也。
又汉明帝远召摩腾法师。
来至雒阳。
于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
是汉地伽蓝之始也。
相传云。
外国国王。
尝毁破诸寺。
唯招提寺未及毁坏。
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
即以报王。
王即停坏诸寺。
因改招提以为白马。
故诸寺立名。
多取则焉。
又汉雒阳白马寺有竺法兰。
是中天竺人。
自言诵经论数万章。
为天竺学者之师。
时蔡愔既至彼国。
兰与摩腾共契游化。
遂相随而来。
会彼学徒留碍。
兰乃间行而至。
既达雒阳与腾同止。
少时便善汉言。
愔于西域获经。
即为翻译。
所谓十地断结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
移都寇乱四部失本。
不传江左。
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
可二千余言。
汉地见存于此。
汉地诸经之始也。
兰后卒于雒阳。
春秋六十余矣。
又汉明帝时。
天竺国竺法兰师。
将画释伽倚像。
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
既至雒阳。
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
及显节陵上旧像。
今不复存焉。
汉地之始此像初也"魏书亦明汉明帝时三宝初来之义"昔汉武帝穿昆明池。
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
朔云。
不经。
可问西域梵僧。
后法兰既至。
众人追以问之。
兰云。
世界终尽劫火洞烧。
此灰是也。
朔言有征。
信者甚众。
昔维卫及迦叶石像。
以西晋愍帝建兴元年。
像泛海而来入乎吴松江沪渎口。
遥见海中有二人浮游水上。
渔人莫能就视。
延巫师祝。
则谓为海神。
祭酒则疑是仙灵。
或振铎以请。
或巾褐往祈。
并涛涌雾曀逆流远去。
奉黄老者。
谓是天师。
往迎风浪如初。
吴县朱应素奉正法。
乃请东灵寺帛尼并信斋戒者数人。
共往迎像。
于是云销日朗风霁波息。
乘流自到。
转身示铭。
始接登舟其轻如羽。
未载大车其重若山。
及处像于吴时旧寺通玄精舍。
事源委曲已详旧碑。
至齐永明七年。
又有瑞石浮海来入吴境。
质坚贞固光釆鲜润。
驾潮截澜泛若松舟。
时主书朱法让。
即先获石像。
朱应之曾孙也。
被使至吴。
获石献台。
是时齐武皇帝。
初建禅灵。
重构七层将美庄严。
而瑞不远至。
协时应机。
朝士佥议以为宜矜妙贶。
式彰法身。
乃命石匠雷卑等。
造释迦文像身坐高三尺五寸。
连光及座通高六尺五寸。
尽镌琢之奇。
极金雘之巧。
克孚显相。
允副幽祯。
窃惟。
石性本沈神感则浮。
越海适吴隔代荐至。
虽古今异造。
而总归七佛。
获瑞之人复缘朱氏。
秘契冥期终始如一。
故追序前事以表厥证。
宋世所获二石像。
立高七尺。
铭其背上。
一名维卫佛。
二名迦叶佛。
莫识年代而字分明。
在吴郡通玄寺。
齐威所造瑞石像。
旧在禅灵寺。
齐文宣皇帝时。
有先师统上。
家世凉州。
年至十三。
发誓西行。
至宋元徽三年五月。
遂发京师至。
五年方到芮国。
进到于阗。
临发之日有一僧。
于密室之中出铜函一枚。
手授先师曰。
此函有佛牙。
方一寸长三寸。
可将还南方广作利益。
先师欢喜顶受如睹佛身。
此僧又云。
我于乌缠国取此佛牙。
甚为艰难。
又获铜印一枚国王面像以封此函。
先师后闻诸僧共议云。
乌缠国失却佛牙不知何国福德僧当获供养。
先师闻已。
私怀密喜倍加尊敬。
于是赍还钟山。
十有五载。
虽复亲近而弟子莫知。
唯密呈灵根寺法颖律师。
顶戴苦勤出示旧闻。
龟兹一僧莫知真伪。
心多疑伪。
是时司徒竟陵王文宣王。
幼含胜慧结志隆芸。
诚感恳征亟发灵应。
以永明七年二月八日。
于西第在内堂法会。
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望身顶礼。
因而侍立。
自觉己冠裁及趺踝。
佛俯而微笑。
既而咳唾。
白如凝雪。
以手承捧变为玉稻。
后移镇东府。
以六月二十九日又梦。
往定林见先师称疾而卧。
因问。
生老病死五通未免。
法师衣钵之余。
宁可营功德不。
对曰。
贫道库中有无价神宝。
敬以凭托。
宜自取之。
依言往求。
见有函匮。
次第开视多是经像。
未见小函悬在虚空。
取而开之光色不恒。
始言是像。
而复非像既云非像而复是像。
文宣从梦而觉。
心知休征。
明旦即遣左右杨昙明。
密梦证。
法师库中必有异宝。
宜以惠示。
先师造次之间。
谓求俗珍殊。
不意是牙。
乃修常答旨。
续更寻思。
中夜方悟。
以事难传说。
乃躬自到府具叙本源。
贫道唯示颖律师一人。
更无知者。
今檀越感通冥应信而有征。
便是不可思议。
其迹已现。
宁敢久辱威神以废佛事。
今奉归供养。
后经三日自送东府。
文宣得牙。
十许日又梦。
在空中状若牛角。
长三尺余。
神光洞发。
烛其右臂。
俄睹一镴像高亦三尺。
瞬目而语三称极佳。
先师又于于阗得舍利十五枚。
处处分布。
枳园禅灵起刹之时。
悉皆得分。
以一枚送与文宣。
文宣时东宫。
即取净水试其真伪。
浮在钵中俄顷不见。
道俗数十。
精心捡觅永不能得。
内外周回莫不疲怠。
文宣方竭诚忏悔。
俄尔之间。
复于向处忽见在地。
光高尺余。
辉彩炳曜。
众咸共睹莫不赞美。
先师所余二枚。
各一银函封题府箧。
后更捡视。
与函俱失。
垂三载后开取佛牙。
忽于本箧还复得之。
先有二枚而长。
获一凡成三枚。
同在一处。
但先银函犹遂失焉。
故神化不可测度矣。
文宣素闻西方有佛牙佛发。
喜跃特深。
到建元三年。
启高皇帝遣外国沙门昙摩多罗。
索供养之具以申虔仰。
又造小形宝帐拟送西域。
既而定留如有所得。
俄而先师届都果获灵瑞。
即此宝帐回以供养。
冥理相契非一朝焉。
文宣后造宝台以盛帐。
制宝藏以贮函。
敬事尊重。
倾历心力矣"右前诸事出汉法内传井杂史高僧传等录"。
隋国师智者。
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
俗姓陈氏。
颖川人也。
宿德英贤自古罕俦。
常乐山居静虑习禅。
道俗钦敬君臣识重。
顗初往天台。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积三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既达彼山。
与光相见。
即陈赏要。
光曰。
大善知识忆吾早年。
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顗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
光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时住也。
顗乃卜居胜地。
是光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裴回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
于是创建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复成衢会。
光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净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噭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
枕顗膝上陈苦求哀。
顗依上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
每夏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及大众同见惊叹山諠。
其行达灵感咸皆如此。
不可具述。
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忽语众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至于灭后而多灵验。
到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被衣犹如平昔。
凡经七现重降山寺。
一还佛垄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
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唐潞州法住寺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人也。
神厉气清。
观荣勤摄。
随缘通化。
曾无执着。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至于秋冬各兴禅诵。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苦业有销。
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余粒。
后时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又至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忏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语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着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证。
然非本师不与受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名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信难图矣。
以贞观十三年卒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右二人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