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杂要篇第九十九"此有十部"
述意部四依部四果部四食部净口部鸣钟部入众部求法部衰相部杂行部述意部第一夫神理无声。
因言辞以写意。
言辞无迹。
缘文字以图音。
故字为言蹄。
言为理筌。
音义合符。
不可偏失。
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
虽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
但以经论浩博具录难周。
记传纷纶事有广略。
所以导达群方开示后学。
设教缘迹焕然备悉。
训俗事源郁尔咸在。
搜检条章讨撮枢要。
缉缀纸笔具列前篇。
其余杂务汲引济俗。
现可行者。
疏之于后。
冀令昏昧渐除法灯遐照也。
四依部第二夫根钝时浇信坚难具。
行浅德劣智正易迷。
要须机教相符文理洞备。
故经曰。
虽诵千章不行何益。
今立正义须凭宗意。
教有权实。
行有昏明。
故得月而指自忘。
得意而言自息。
岂意得道门犹行封滞。
故经说四依区分三位。
一是人四依。
即是四依开士。
谓从初贤至于极圣。
人资无漏。
法体性空。
据此依承圣无邪倒。
二是行四依。
即是乞食着粪扫衣。
头陀兰若树下而坐。
三是法四依。
如下具述。
立此三法成末代之龟镜。
信是众行之宗师。
大圣致词终无虚设。
准教行事毕正非邪。
初二四依非今俗用。
附在别章且述法依。
验知邪正惟以无相好佛尚惑魔形。
况有识凡夫能无受乱。
故立法依显成楷定也。
第一依法不依人者。
人惟情有。
法乃轨模。
性空正理。
体离非妄。
即用此法为正法依。
涅槃经极教盛明斯辙。
今行事者随情妄述。
多弃法逐人。
从人起则。
致乖遗寄陷溺身心。
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
隐心行务知非性空。
乘持此心以为道路。
一分知非明顺空理。
一分厌观。
明违有事。
如此安心名修趣法性真道。
第二依义不依语者。
语是言说。
正是张筌。
义为达理。
化物之道。
证解已后虑绝杜言。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故经有舍筏之喻。
人怀目击之谈。
不以言筌意表。
得意息言。
月喻妙指。
无宜不晓。
今谓得义。
乃是诵言。
真行道者。
常观常破。
常观依语。
常破随义。
谓言随义。
还是诵言。
但无始妄习执见铿然。
静退详研方知此过。
不尔奔飞追声不及。
又可思惟。
第三依智不依识者。
谓识现行随尘分别。
眼色耳声耽迷不觉。
与牛羊而等度。
同邪凡而共行。
大圣示教境是自心。
下愚冰执尘为识外。
所以化导无由。
舍之是知。
滞归凡识。
倒遣圣心。
愚迷履历。
常沦三倒。
勇励特达。
念动即知。
名为依识。
知流须返。
名随分智。
如是加功渐增明大。
后见尘境知非外来。
境非心外是自心相。
安有愚迷生增生爱。
思择不已解异牛羊。
有人问。
卿立如此论明智异愚如何达观犹称凡识。
答圣智无涯积空显德。
岂惟一述即谓清升。
此但得语。
随言还执。
深知此执。
无始习熏。
三只无间。
方能倾尽。
杂血之乳。
不可漏言。
起伏之相。
于是乎在。
如经说。
初地行施余随分修。
高轨立仪令人修学。
何言一解剩能穷智。
必智可穷。
未曰高胜。
今人口诵其空心未忘有。
腾空不起入火逾难。
俱是心相封迷故尔。
后得通达随心转用。
岂不鸟之游空。
自常如布之火浣。
不足怪也。
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
此之两经并圣言量。
凡入道者。
率先晓之。
则无事不通。
有疑皆决。
但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
致令大圣随情别说。
然据至道但是自心。
故经云。
三界上下法义唯心。
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也。
又云。
如如与真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佛说唯心量。
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也。
终穷至实毕到斯源。
随流赴感还宗了义。
故加以法约定权机也。
如大集经云。
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有四依法亦不可尽。
何等为四。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义不依语。
语者若入世法而有可说。
义者解出世法无文字相。
语者若说布施戒忍进禅智慧调伏拥护。
义者知施戒忍进禅智慧入于平等。
语者称说生死。
义者知生死无性。
语者说涅槃味。
义者知涅槃无性。
语者若说乘随所安止。
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
语者若说诸舍。
义者三种清净。
语者说身口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
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护持一切净戒。
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
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
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
义者安住精进无有始终。
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
义者知灭尽定。
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
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
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
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
语者说苦集道谛。
义者于灭谛。
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
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语者说助定慧法。
义者明解脱智。
语者说贪恚痴。
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
语者说障碍法。
义者得无碍解脱。
语者称说三宝无量功德。
义者三宝功德离欲法性同无为相。
语者说从发心至坐道场修集庄严菩提功德。
义者以一念慧觉一切法。
舍利弗。
举要言之。
能说八万四千法聚是名为语。
知诸文字不可宣说。
是名为义。
云何依智不依于识。
识者四识住处。
何等为四。
色识住处。
受想行识住处。
智者解了四识性无所住。
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
智者识住四大法性无别。
识者眼识色住。
耳鼻舌身意识法住。
智者内性寂灭外无所行。
了知识法无有忆想。
识者专取所缘思惟分别。
智者心无所缘不取相貌。
于诸法中无所悕求。
识者行有为法。
智者知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
识者生住灭相。
智者无生住灭相。
舍利弗。
是名依智不依于识。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者。
分别修道。
了义经者。
不分别果。
不了义经者。
所作何业信有果报。
了义经者。
尽诸烦恼。
不了义经者。
呵诸烦恼。
了义经者。
赞白净法。
不了义经者。
说生死苦恼。
了义经者。
说生死涅槃一相无二。
不了义经者。
赞说种种庄严文字。
了义经者。
说甚深经难持难了。
不了义经者。
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
了义经者。
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
不了义经者。
若说我人众生等。
无有施受者。
而为他说有施受。
了义经者。
说空无相无愿无作。
无有我人众生作者受者。
常说无量诸解脱门。
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云何依法不依于人。
人者摄取人见作者受者。
法者解无人见作者受者。
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人菩萨人。
一人出世多所利益。
多人受乐。
怜愍世间生大悲心。
于人天中多所饶润。
所谓诸佛等。
依世谛故。
为化众生。
故作是说。
若有摄取如是见者。
是谓依人。
如来为化摄人见者。
故说依法不依于人。
一切平等无别异性。
犹如虚空。
若有依止是法性者。
终不复离一相之法。
同一法性。
是故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
舍利弗。
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尽。
四果部第三如修行道地经云。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
知诸五欲皆归无常。
不能尽除。
所以者何。
由见色声香味细滑之念。
故起爱欲未能断除。
譬如梵志。
净洁自喜。
诣下舍后。
卒污于指。
行语金师。
指污不净。
以火烧之。
金师谏曰。
勿发是心。
有余方便除此不净。
以灰土拭之。
用水洗之。
设吾火烧卿不能忍。
火热毒痛自触其身。
更甚于前。
梵志子闻即怀瞋恚。
便骂金师。
莫以己心量度他人。
自不能忍谓人不堪。
吾无所用手有垢污。
不敢行路畏人触我。
吾傥近之失吾道德。
世所道术天文地理。
一切典籍无不知之。
曷因不净着五手指。
勿得停久。
当随我言除其指秽也。
金师闻之。
烧钳正赤以榻彼指。
梵志得热痛不能忍。
掣指着口。
金师大笑。
谓年少言。
卿自称誉。
聪明博学。
采古知今。
无不该通。
清净无瑕。
于今无耐。
持不净指含着口中。
当知轻躁未足为师。
梵志报曰。
不遭痛时见指不净。
适遇火毒即忘指秽。
求道如是。
长夜修习离于爱欲。
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所以者何。
诸根未制。
诸漏未尽。
邪根未除。
正定未发。
宿爱不除。
染欲还起。
于是颂曰。
以见色欲求所习虽便解义至道迹头戴想华续闻香如江诣海志欲然第二道迹斯陀含人。
自念我身。
不宜习此淫欲如余凡夫。
说情欲秽乐于无欲。
昼夜观察修习污露。
淫怒痴鲜得往来道。
一反还世断勤苦原。
以得往还。
于诸爱欲无起清净。
淫怒痴薄。
心常未断。
固有恼患。
譬如男子有妇端正面目无瑕。
以诸璎珞庄严其身。
夫甚爱敬。
虽有是色。
然是淫鬼。
非是真人。
唯人肉血以为饮食。
有人语夫。
卿妇罗刹肉血为食。
夫不信人数数语之。
夫心遂疑意欲试之。
夜卧扬出鼾声如眠。
妇谓定眠。
窃起出城。
诣于冢间。
夫寻逐后。
见妇脱衣及诸宝饰却着一面。
面色变恶。
口出长牙。
头上焰然。
眼赤如火。
甚为可畏。
前近死人。
手掴其肉。
口啮食之。
夫见如是。
尔乃知之非人是鬼。
便急还家卧于床上。
妇即寻还来趣夫床。
复卧如故。
其夫见妇庄严璎珞面色端正。
乃还亲近。
假使念之在于冢间啖死人肉。
心虽秽厌又怀恐怖。
回心观妇还起欲心。
得往还道斯陀含人若见外形端正姝好。
淫意还动。
若说污露瑕秽不净淫意即灭。
于是颂曰。
变化人身如脱铠作淫鬼形诣冢间便啖死尸如食饮夫尔乃知是罗刹第三道迹阿那含人。
得不还者。
见前得往还者。
心自念言。
吾于欲界三结已薄。
其余鲜耳。
还观圣谛见欲爱之瑕。
多苦少安。
不宜习欲如凡众庶。
志在情欲如仓蝇着尸。
吾何不除。
令淫怒痴得灭无余。
得尽漏禅然后安隐。
譬如有人在于盛暑。
不能堪热求扇自扇。
慕水洗浴。
往来如是。
见淫怒痴。
以为甚热。
念求不还。
于是修行作恶露观。
永脱色欲及诸怒痴。
谛见五阴所从起灭。
灭尽为定。
知见如是。
便断五结而无阴盖。
得不还道。
阿那含果不退还世。
以脱爱欲无有诸痴。
淫鬼之患即获清凉。
无有众热。
若睹色欲常见不净则知瑕秽。
譬如远方有贾客来各当疲极。
值二十九日夜冥无月。
至于半夜来到城门。
门闭不开。
绕至南墙有汪水天雨之池。
死尸鸡狗杂类之虫。
或活或死。
或沈或浮。
百千万亿。
跳踉戏乐。
并及城中扫除粪秽。
发毛便利悉弃水中。
众人远客。
初未曾至不识是非。
疲极饥渴恣意饮之。
并患热乏脱衣沐浴。
身觉止疲安隐喜卧。
至于天明疲解寤已。
更诣池所欲取水用。
见水不净非常污恶。
或有舍走。
或有闭目。
或有塞鼻。
或有呕吐。
于是颂曰。
譬如城傍水种种居不净远来值门闭众共止此池初来不觉知饥渴而取饮并洗除热乏疲极得卧寐天晓至水边审睹知不净众人共厌恶各各怀呕吐以得第三道见欲乐不安入禅定无患观欲如瑕水尔时那含。
修行道时。
乐于禅定。
省于爱欲。
如彼贾客恶不净水。
亦如婴儿痴弄不净。
年渐长大舍前所戏更乐余事。
至于老迈悉舍前法。
以法自娱。
已得不还之道亦复如是。
见诸生死五道所乐。
犹如小儿戏。
转更精进。
欲脱始终。
不乐求生。
于是颂曰。
譬如有小儿在地弄不净年遂向长大舍戏转乐余修行亦如是求护度三界尔时遂精进具足成四道第四无学罗汉。
修行道时。
以在学地不乐始终都无所乐。
弗贪三界。
断一切结。
三毒永亡。
志念根力及诸觉意。
见灭为寂譬如王放醉象牙利凶恶遇者皆死。
亦如毒龙常吐毒气值者悉亡。
亦如蚖蝮常怀瞋毒触者并害。
三毒烦恼亦复如是。
兴触皆害坠堕三界。
唯有十力觉意解脱。
无能除断。
修行自念。
当如今时。
已成罗汉。
得无所着。
诸漏永尽。
修洁梵行。
所作已办。
弃舍重担。
逮得己利。
生死已断。
获平等慧。
成无学法。
以度彼此。
于是颂曰。
其王放醉象凶害牙甚利诸龙蛇怀毒遇者皆当死皆化令调伏还得善摄心众患尽无余三界无所畏修行住学地不动成圣道已逮得己利度苦常获安已绝于五品具足成六通蠲除诸尘劳如水浣衣垢是谓为正士随顺佛圣教最上无尘垢故说无学地四食部第四如增一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
何等为四。
所谓段食。
或大或小。
更乐食念食识食。
是谓四食。
彼云何段食。
谓今人中所食入口之物可食啖者。
是谓段食。
云何更乐食。
谓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
及香油与妇人集聚。
诸余身体所更乐者。
是谓更乐食。
云何念食。
谓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
或以口说。
或以体触。
及诸所持之法。
是谓念食。
云何识食。
谓意之所知。
梵天为首。
乃至有想无想天。
以识为食。
是谓识食。
以此四食流转生死。
又增一经云。
世尊告阿那律曰。
一切诸法由食而存。
眼以眠为食。
耳以声为食。
鼻以香为食。
舌以味为食。
身以细滑为食。
意以法为食。
涅槃以无放逸为食。
尔时佛告诸比丘。
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
人间有四食。
一段食。
二更乐食。
三念食。
四识食。
复有五种。
是出世间食。
一禅食。
二愿食。
三念食。
四八解脱食。
五喜食。
是出世间之表。
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
求办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
信心悲心以种种食施人。
命终生质多罗天受种种乐。
命终得受人身。
大富饶财。
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见诸病人。
施其汤药令离病苦。
命终生欲境天受五欲乐。
从天命终若得人身。
大富多财。
若见病人临终渴病。
以石蜜浆。
若冰水施。
此人命终生清凉天受天快乐。
从天命终得受人身常离饥渴。
又五分律云。
若月直监食人。
欲知生熟碱酢。
得贮掌中舌舐尝之"齐法经不许口尝者为无好心贪心尝故犯"。
净口部第五如十诵律云。
云何漱口。
佛言。
以水着口中。
三回转之。
是名净口法。
又僧只律云。
尔时世尊大会说法。
有比丘口臭。
在下风而住。
佛知而故问。
是比丘何故独坐。
答言。
世尊。
制戒不听嚼木。
所以口臭。
恐熏污人。
故在下风。
佛言。
听用嚼木。
极长十六指。
极短四指以上。
嚼时当在屏处先净洗手。
嚼己水洗弃之。
嚼时不得咽之。
若医言为差病。
须咽者听。
若无齿者。
当用灰虏土塼礓石草木洗口。
已食若食上欲行水当净水。
先洗手器然后行水。
若手污者。
当以叶承取。
若口饮时。
不得没唇使器着额。
当□唇而饮。
饮时不得尽饮。
当留少许洮荡已从口处弃之。
行水人当好护净器。
若见没唇着额者。
当放置一处以草帜。
令人知不净。
若行非时浆饮。
亦如前法。
又僧只律云。
比丘晨起应净洗手。
不得粗洗五指。
复不得齐至腋。
当齐手腕以前令净。
不得粗鲁洗不得揩令血出。
当以巨摩草末若灰土"澡豆皂荚"洗手。
揩令作声。
净洗手已更相揩者。
便名不净。
应更洗手。
比丘食前当护手。
若摩头捉衣。
等更须洗"比丘尚尔白衣亦然"读经受食等准用行之手净尚尔。
何况手杀生命饮血啖肉以污身口。
纵欲传法心亦不净。
又四分律云。
时诸比丘患屋内臭。
佛言。
应洒扫。
若故臭以香泥泥。
若复臭应屋四角悬香。
又十诵律云。
时有比丘不嚼杨枝口中气臭。
白佛。
佛言。
听嚼杨枝。
有五利益。
一口不苦。
二口不臭。
三除风。
四除热病。
五除痰□。
复有五事利益。
一除风。
二除热。
三口味。
四能食。
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
不嚼杨枝有五过失。
一口气臭。
二不善别味。
三热□病不消。
四不引食。
五眼不明。
又五分律云。
嚼已应洗弃之。
以恐虫食故死。
又三千威仪云。
用杨枝有五事。
一断当如度。
二破当如法。
三嚼头不得过三分。
四梳齿当中三齿。
五当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
一不得过三反。
二舌上血出当止。
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
四弃杨枝莫当人道。
五当着屏处。
鸣钟部第六如付法藏经云。
时有国王名罽腻咤。
贪虐无道数出征伐。
劳役人民不知厌足。
欲王四海戍备边境。
亲戚分离。
若斯之苦。
何时宁息。
宜可同心共摒除之。
然后我等乃当快乐。
因王病虐以被镇之。
人坐其上须臾气绝。
由听马鸣比丘说法缘故。
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
续复寻生次第更斩。
如是展转乃至无量。
须臾之间头满大海。
时有罗汉为僧维那。
王即白言。
今此剑轮闻揵稚音。
即便停止。
于其中间苦痛小息。
唯愿大德垂哀矜愍。
若鸣揵稚延令长久。
罗汉愍念为长打之。
过七日已受苦便毕。
而此寺上。
因彼王故。
次第相传。
长打揵稚。
至于今日。
犹故如本。
述曰。
既知经意。
鸣钟济苦。
兼以集众。
即须维那。
将欲打钟。
敛容合掌。
发愿利生之意。
因钟念善。
便受苦毕。
又增一阿含经云。
若打钟时。
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
若闻钟声兼说偈赞。
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力怨除结尽无余露地击揵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来集此依别经偈云。
闻钟卧不起护塔善神瞋现在缘果薄来报受蛇身所在闻钟声卧者必须起合掌发善心贤圣皆欢喜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含识群生普闻知拔除众生长夜苦六识常昏终夜苦无明被覆久迷情昼夜闻钟开觉寤怡神净刹得神通依宣律师住持感应记云。
只桓戒律院内有铜钟重三十万斤。
四天王共造欲集大千圣众。
目连以通力击之。
声震远闻。
台高七丈。
钟形如吴地者。
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
兼斗斛称尺之形。
目连所系随事所表声出告知。
凡僧打者。
但声出而已。
其戒场院内复有大钟。
台高四百尺。
上有金钟重十万斤。
形如杯器。
上有千轮王像。
亦有千子。
各各具足。
复有九龙八功德水种种诸相庄严。
此之大钟劫初之时轮王所造。
圣人受戒。
已得通者击之。
声震三千。
一切圣人闻皆证果。
恶趣闻者识宿命。
只桓别有论师院。
有一铜钟形如腰鼓。
是干闼婆王之所造也。
上有梵王帝释魔王四王八部男子等像。
若有异学外道欲来击论。
则使神通罗汉击之。
声震三千。
诸外道等将欲击扬闻此钟声。
诸根讷钝无敢发言。
若有好心请决疑者。
闻此钟声开发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别院名修多罗院。
有一石钟形如吴样。
如青碧玉可受十斛。
鼻上有三十三天像。
四面以金银隐起。
东西两面有大宝珠。
陷在腹中。
大如五升。
八角分曜。
状若华形。
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
至初日出时。
钟上有诸化佛说十二部经。
舍卫城童男童女。
悉来听之闻法证圣。
犯欲之者则不闻法。
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
百亿世界中声。
闻于光明中悉闻百千释迦佛说修多罗经。
此钟是拘楼秦佛所造。
彼佛灭度后。
娑竭龙王收去。
至释迦佛兴。
龙复将来。
至佛灭度已钟先唱言。
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钟鼻诸天闻皆洟泣。
龙后将去。
又阿难房前有一铜磬。
可受五升。
磐子四边悉黄金镂。
作过去佛教弟子文。
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
背上立天人像。
执椎击之。
声振三千。
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
此磬梵天王造。
及佛灭后。
娑竭龙王亦收入海宫中。
入众部第七如四分律云。
凡欲入众当具五法。
一应以慈心。
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
三应知坐起法。
若见上座不应安坐。
若见下座不应起立。
四至彼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
若自说若请他说。
五若见僧中不可意事心不安忍。
应作默然住之。
故智度论云。
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
一贤圣语。
二贤圣默"今见斋会之处。 后生前到。 已得上好之处若见上座老师。 来都不起迎送逊让坐处。 灭法之深。 寔犹年少。 复见向他贵胜之家。 或经新丧重孝。 或为考妣远忌设斋。 僧众放荡情欢諠闹乱众。 岂免俗讥高僧之类"。
三千威仪经云。
凡欲上床当具七法。
一庠踞床。
二不得匍匐上。
三不使床有声。
四不得大拂床有声。
五不得大咤叹息思惟世事。
六不得狗群卧。
七以时节早起。
地持论云。
若见众生当慰问欢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
以嫌恨心不向人说。
亦不赞叹。
有赞叹者。
不唱善哉。
是名为犯众。
多犯是犯。
染污起故。
梁摄论云。
菩萨若见众生当欢笑先言然后共语故。
五分律云。
不忍辱人有五过失。
一凶恶不忍。
二后悔恨。
三多人不爱。
四恶声流布。
五死堕恶道。
求法部第八如增一阿含经云。
若不成就六法。
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何等为六。
一不乐闻。
二虽闻法不摄耳听。
三不为知解。
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
五所得法不善守护。
六不成就顺忍。
反此六种则能远尘垢得法眼净。
又萨婆多论云。
无有白衣得佛道者。
要有三十二相。
出家着法衣威仪具足。
杂心论云。
知足现在处起。
少欲于未来世处起。
现在不取一钱难。
未来不取转轮王易。
又涅槃经云。
于未得之财不生贪名少欲。
于己得之财不生贪名知足。
知足是现在。
少欲是未来。
衰相部第九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
世尊告曰。
老有五种衰损。
一者须发衰损。
以彼须发色变坏故。
二者身相衰损。
形色肤力皆衰损故。
三者作业衰损。
发言气上喘息逾急身颤掉故。
住便偻曲。
以其腰脊皆无力故。
坐即低屈。
身羸弱故。
行必按杖。
身虚劣故。
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
四者受用衰损。
于现资具受劣故。
於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
于诸色根所行境界。
不能速疾明利而行。
或不行故。
五者命根衰损。
寿量将尽邻近死故。
遇少死缘不堪忍故。
阿含经云。
头白有四因缘。
一者火多。
二者忧多。
三者病多。
四者种早。
白人病瘦有四因缘。
一少食。
二有忧。
三多愁。
四有病。
未调有四事先不语人。
一头白。
二老。
三病。
四死。
是四事亦可避。
亦不可却。
一切味不过八种。
一苦。
二涩。
三辛。
四碱。
五淡。
六甜。
七酢。
八不了了味。
杂行部第十四分律云。
跋难陀比丘在道行。
张大圆盖。
诸居士遥见。
谓是王若大臣。
恐怖避道。
谛视乃知。
比丘白佛。
佛言。
比丘不应持盖在道行。
亦不应悬。
为天雨雨时。
听在寺内。
树皮若叶若竹作盖。
亦不许捉王大扇。
若行患热。
听以树叶杂物作扇。
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
佛言听作拂。
若以草树皮叶。
或以缕线。
裁碎缯帛作。
时有比丘得尾拂。
佛言。
听畜。
时有年少比丘不解时事数相涉。
听用算子记数。
又四分律云。
时诸比丘自作伎。
若吹呗供养。
佛言。
不应尔。
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
佛言听。
又佛言。
彼不知供养塔饮食。
谁当应食佛言。
比丘。
若沙弥。
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
又萨婆多论云。
凡出家人市买之法。
不得下价索他物。
得突吉罗。
众僧衣未三唱得益价。
三唱已不应益。
众僧亦不应与衣。
已属他故。
比丘三唱得衣。
不应悔。
设悔莫还。
众僧亦莫还。
又新婆沙论问。
异生圣者。
谁有怖耶。
有作是说。
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
所以者何。
圣者已离五怖畏故。
五怖畏者。
一不活畏。
二恶名畏。
三怯众畏。
四命终畏。
五恶趣畏。
又杂宝藏经云。
佛言。
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鱼脑中出。
鱼身长二十八万里。
此珠名曰金刚坚也。
有第一力。
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
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
第二力者。
热病之人见则除愈。
光触其身亦复得差。
第三力者。
人有无量百千怨家。
捉此珠者悉得亲善。
诸天一爪甲价直一阎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
时诸比丘患蛇入屋。
未离欲比丘恐怖。
佛言。
听惊。
若以筒盛弃之。
若以绳系置地解放。
有鼠入屋。
作槛盛出弃之。
患蝎蜈蚣蚰蜒入屋。
若以弊物。
若泥团扫帚。
盛裹弃之。
在外解放。
若房舍夜患蝙蝠。
昼患燕鸟入。
佛言。
听织作笼疏障。
若作向棂子遮。
时有老病比丘。
拾虱弃地。
佛言。
不应尔。
听以器盛。
若绵拾着中。
若虱走出应作筒盛。
若虱出筒应作盖塞"随其寒暑加以腻食将养之地"。
又四分律云。
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
知人生死吉凶咒。
解诸音声咒。
佛言。
不应尔。
彼教他彼以活命。
佛言。
皆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
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
捉持刀剑。
来欲见世尊。
彼留刀仗在寺外。
入内问讯世尊。
时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
畏慎不敢受。
佛言。
为檀越牢坚固藏举者听。
又五百问事云。
不得口吹经上尘。
像尘准之。
虽非正经然须慎之。
亦不得烧故经。
得重罪如烧父母。
不知有罪者轻。
又僧只律云。
然火向有七事无利益。
一坏眼。
二坏色。
三身羸。
四衣垢坏。
五卧具坏。
六生犯戒缘。
七增世俗话。
看病法者。
僧只律云。
病人有九法成就。
必当横死。
一知非饶益食贪食。
二不知筹量。
三内食未消而食。
四食未消而擿吐出。
五已消应出而强持。
六食不随病。
七随病食而不筹量。
八懈怠。
九无慧。
又月上女经云。
维摩诘妻。
名曰无垢。
其妻九月生女。
名为月上。
又佛说离垢施女经云。
波斯匿王有女。
名曰维摩罗达。
晋言离垢施。
厥年十二。
端正殊妙极有聪慧。
又转女身经云。
须达长者妻。
名曰净日。
有女名无垢光。
颂曰。
舍遗简要冀舍危崄万行贞固六尘方掩烈烈霜心昭昭玉检如彼琼圭皎无瑕点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