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秘史 第五回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东汉秘史
《东汉秘史》 第五回 谢诏

辛未三年,王莽自废子婴之后,恃有府库之富,欲立威武,驱服匈奴。

是日设朝,文武百官扬尘拜毕,莽即传旨,令孙惠等十二将率兵攻伐匈奴。

严尤急出谏曰:"陛下不可轻敌。 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之君,有必征之者。 后世三家周、秦、汉率兵征之,曾无得胜于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周宣王时,玁狁内侵,至于泾阳下寨。 宣王命将征之,全获大胜,尽境而归。 其视玁狁之侵,譬犹蚊虻,灭之于一指之易,而不劳力。 故天下咸称宣王之威,是为中策。 至若汉武帝时,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所以兵连祸结三十余年,则中国消磨,疲敝日甚。 后匈奴犯界,武帝起兵破之,杀其将十之五,平定边疆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北筑长城,延袤万里。 于渭南起建阿房宫,高数十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并填海修岭等事。 疆境既全,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终不能保,是为无策。 今吾王即位,天下未安,且值年岁凶荒,人民饥馑,北边兵马精壮,臣甚忧之,愿王思察。"

莽不从言,率兵前进,以孙惠为先锋,王寻为元帅,王邑、王钦为左右使。

是日起兵,大军五万,各披重挂,分道并出。

金戈耀日,赤帜遮天,行经数日至边下寨。

却说匈奴单于主听知莽兵临界,急引十万大军至边迎敌。

两军对阵,孙惠出马,头顶白银盔,身穿锁子甲,手提黄龙枪,坐下乌锥马,大喝一声,叫道:"靼奴决战!"匈奴单于闻言大怒,急提方天戟,跨上追风马,立于阵前,骂曰:"弒君贼子,安敢大言!昔汉帝时,兵强将勇,尚有畏吾之心,年年遣使进贡。 汝主莽贼,侵夺刘氏江山,残虐天下百姓,今反敢率兵与我争战!三合捉汝,以雪平帝之冤。"

孙惠曰:"臊靼贼奴,不认英雄好汉,早下马降,庶留残命!"言罢,两边摆开阵势,金鼓齐鸣。

角声响处,战马嘶风,二人交锋,共斗十合,孙惠败走,单于赶杀。

王邑、王钦出马夹攻,二人战无两合,飞走回阵。

单于率兵追赶,混杀一阵,王兵大败,各逃躲闪。

匈奴收兵进入中原。

按下。

却说王寻等走至一山坡,收点残兵,伤折一半,暂屯安歇。

寻谓众曰:"颇奈臊靼,输吾一阵,又入中原境界,将如之何? "孙惠曰:"元帅少忧,匈奴虽得一胜,则无远智深谋,吾等今夜趁其未备,可去偷劫营寨,必然破之。"

王寻大喜。

至夜二更,即令孙惠等分军五队,按辔前行。

至寨周回一遍,见其都已浓睡,一声炮响,四门齐入,喊呼震地,叫杀连天。

惊起匈奴,昏蒙黑蔽,不识东西。

单于慌忙上马,引军望北杀出,被孙惠截住,两马相交,共战十合,单于回东奔走,又遇王寻拦路,约战三合,被单于撞出阵去。

王寻剿掠其后,一齐赶上混杀。

匈奴大败,遍野伏尸,山积满坡,血涨河流,怨气漫天,号悲鬼泣。

王寻将军安寨顿歇。

却说匈奴单于,走至雁门关,屯扎残兵败卒,不上千余之数,十万军来,俱被伤折。

至次日回朝,整集匈奴二十余万,复入北寨,扰乱中原,杀将夺马,虏掠生民。

王寻等知匈奴复整军至,惧怯势大难敌,急班师回朝而去。

有诗为证:奸雄恃富欲威名,惹动兵戈角胜争;北野空虚堆暴骨,中原扰乱敛民生。

也知势弱难驱大,始信匈奴未可轻;负杀当时三谏策,今朝才把智愚评。

那王寻等回至长安,入朝见莽,奏曰:"臣领陛下敕旨,北伐匈奴,不意其兵势大,人马精强,五万精兵受其伤折一半! 后臣夜往劫寨,苟得一胜。 今匈奴又聚大军二十余万,已入中原境界,劫掠财物,杀害生民。 臣等兵微将寡,不能抵敌,故此大败而回!乞我王急将何治?"王莽闻奏大惊,惶惶无措,乃长声叹曰:"不听严军师之言,今日果有懊恼!"严尤复进奏曰:"陛下勿忧,臣有一计,可退匈奴。"

莽曰:"卿何高谋?早为寡人释闷。"

尤曰:"自古匈奴志在财币,陛下广将金帛遣使议和,免使黎民枉遭涂炭。"

莽闻大喜,即将黄金千两,缎匹百车,遣司天大监王丰赍书请和。

王丰领旨,即日出朝。

上马前行至北边寨,令人报知匈奴。

单于出马问曰:"汝来何干?"丰曰:"吾主王莽,闻君入界,故遣赍旨,解送黄金千两,缎匹百车,特来进贡大王,免使生民受害,军卒苦劳。 乞大王海量,恕纳微意。"

单于闻言大喜,即将金帛收下,罢甲释兵而去。

却说王丰请和匈奴,即日回朝。

跟兵护卒唱凯讴歌入朝,见莽奏凯兵事。

王莽大喜,即令光禄排筵,宴劳王丰,重加金帛谢劳酬苦。

有诗为证:北边数载感尧风,遍野黎民鼓腹中。

王莽欲鸣威塞险,反将财币去和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