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度记 第一百回 东度僧善功圆满 西域岭佛祖还空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东度记
《东度记》 第一百回 东度僧善功圆满 西域岭佛祖还空 方汝浩

众等听了尼总持师说有个甚深道力,乃问道:"师父却何甚深道力?"尼总持道:"听众业说出冤愆,只与他诵念一句弥陀,自然超脱他去了。"

众善信个个称赞道:"是。"

果然道场事毕之时,只见殿阶前恍惚中若似使者牵着羊豕,后跟着许多昆虫之类,都不会言语。

三僧见了,知是前因,乃取一炷香在炉,说道:"众孽不言,使者当为代说。"

使者听了,随说道:"此孽都是世间食他的故宰,不食他的误伤。"

使者只说了这两句,道副师便说道:"我知道了。 此虽生灵物类,也是禀天地阴阳二气生来,谁不贪生恶死?只因贪口腹的,或是经手自宰,或是令庖厨宰,或是人为他款待而宰。 又有不食它的,宰以食人。 或见人宰,不行恻隐,恝然旁观,毫无解救。 那虫蚁虽微,谁不贪生一命?人或手拿足践而伤,人或锄草伐木而伤,人或灌水取火而伤,人或挖坑动土而伤。 这种种说不尽的故宰误伤,造了恶孽,害了他的无有善功德行消受,或是一仇一报,去那轮转处好还。 这被宰遭伤的,原来既是冤业转回,却又没些善根修积,哪讨生方?怎能超脱?可怜你这种冤愆苦恼,我释门只有个慈悲方便,一句弥陀。 使者可叫他莫怀不信之心,端正了念头,自是生方去也。"

道副师说罢,只见殿阶下明月光辉,一点正照禅心,清风淡荡,众信各沾爽意,使者与那些羊豕虫蚁飞空灭去。

当下各散。

后有说:"无心误伤生灵,尚有罪过。 何况设机械网罟,猎飞禽,罗走兽,宁无冤愆,只在仁人恻隐一念。"

因赋七言四句诗道:

积功累行孰为先?莫害生灵罔作愆。

方便一朝为己福,胜如拜佛与求仙。

却说大梁武帝大通元年,帝幸同泰寺,拜礼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慈尊。

群臣排列两庑,众僧恭迎阶下。

帝问:"众僧中谁有道行?"众各不敢妄对。

只见一个执事官奏道:"今有广州刺史萧昂荐的高僧,却有道行,现在朝门外。"

帝令左右臣下迎入朝堂。

祖师望殿上行个方外礼,帝笑而宽容,随赐墩坐,乃向着祖师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祖师奏道:"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祖师奏道:"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

帝曰:"何谓真功德?"祖师奏道:"静智妙明,体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帝曰:"何为圣谛第一义?"师奏道:"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师奏道:"不识帝,不省奥旨。"

乃令臣下,供养在朝外寺院中。

祖师在寺院中,臣下与寺僧参谒的,或问以禅家道理,或讲以方外高谈,祖师只是随问诨答,终日打坐。

住留了几朝,见帝不复召见,乃不向人说,夜半出了寺门,望大路走来。

只见一带大江当前。

祖师见那江水: 势茫茫有如海汇,浪滚滚不说湖光。

形泱泱衣带一水,波涌涌天堑长江。

祖师走近江边,见没个渔舟渡艇,正思怎得过此大江,只见一个大鼋现形,若有渡僧之状。

祖师笑道:"吾岂以足踏汝之背?"又见一木筏在港,走缆淌来,也不去登,道:"虚筏无人,安可妄渡?"正说间,只见一个渔妇,驾着一只小舟,飞奔而来,道:"师父可是过江?我舟可渡。"

祖师道:"承你美意,吾自有舟渡。"

那妇人道:"我是敬重出家师父的,不要你渡船钱,还有素斋供献。"

祖师见她说出此言,乃把慧光一照,乃笑道:"赛新园道真,你成了你道行,我完了我演化,何劳设幻试我?我岂无道力,赴渡此江?"说罢,那妇驾舟一笑,如飞去了。

祖师乃坐在江上,渐渐天明,又恐寺僧知觉,臣下赶来。

只见那江滩之上,芦苇披风,摇摇拽拽,状若点首。

祖师乃摘了一苇置之江面,脱了棕履,足踏芦苇,顺风真如一叶扁舟,顷刻过了长江。

后有夸扬道力神异五言四句,道:

江上无舟日,高僧欲渡时。

一苇飘巨浪,道力果神奇。

话说魏地当初无有僧寺,只因梵僧化现,神元通晋,后来方知致信僧众,创建禅林无数之多。

及被崔、寇之残,后又复兴,以至大梁,僧寺颇众。

嵩山却有座少林寺,寺中有一个僧人,法名神光。

这和尚真是苦行出家,一心只要参禅悟道,入圣作祖,终日信心礼忏,诚意看经,却因参不透玄机,也说不尽他的苦行。

一日看经典不能悟,把锥学苏秦之刺股;习静工不得道,禁锢效老衲之闭关。

大凡人有坚心苦行,就有神力感通。

此如士子攻文艺,求工不得,精思苦虑不止。

古语说得好:"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

哪里是鬼神感通,乃精思入极。

这神光和尚参悟不得,苦行不改。

正在那焦心惕虑之时,忽然到静定之间,恍惚见一位金甲尊神现于面前,叫道:"那和尚,你纵费尽了心神,熬尽了日月,不遇明师指引,终是不明最上一乘,怎得超凡入圣?"神光听了,便跪倒问道:"上圣,我弟子肉眼凡胎,怎能识谁是明师?望乘方便,指教趋向之门,以遂得师之愿。"

神人道:"我有四句偈语,汝当谛听。"

乃说道:

西来有一衲,面壁自为观。

立雪求传道,真诚见志专。

神人说偈毕,神光再欲要问,忽然醒来。

乃终日思想神偈中语不提。

却说祖师自一苇渡江,往前走了多时,忽来到魏地,远远见一座寺院当前,绀宫梵殿,真是齐整。

乃走入山门四望,殿宇虽齐,却不见一个僧人行走。

只见左庑下一个侧门,走入门内,乃小小一间禅室。

墙垣坚固,门壁周全。

祖师看了,道:"好一处清净僧堂!"乃对壁跏趺而坐。

或一放参,便至三五日。

寺僧后有观见的,见师庄严色相,不敢惊动询问。

这神光也来看见了,便想起神人偈意,乃近前礼拜,询问来历。

祖师端坐不顾。

却遇冬月大雪,但见:

鹅毛片片在空飞,地冷天寒曙色微。

欲向神僧询至道,任教三尺积禅扉。

神光一心专信神语指引他来,叫他真诚求道,乃不顾大雪,立在阶道,渐渐雪积过膝。

祖师乃转过身来,见了神来立在雪中,心甚慈悯,问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神光答道:"惟愿大慈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逢。 岂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听了祖师教诲,虽说是勉励之言,却实乃指示人道之路。

回到自己静室,左思右想,再三筹度师意,忽然颖悟起来,喜不自胜,说道:"老师父,说我轻心慢心,岂能得真乘?这轻慢之心在人身内,如何得显?除非发见在外,方显出不轻不慢真诚。 我何不将刀刺臂,以表这点真心。"

乃入常住香积厨房,拿了一把尖刃利刀,就要把左臂自刺。

只见一个疯颠行者见神光持刀刺臂,一把手扯夺那刀,道:"师父何事刺臂?我行者向来有疯颠之病,今见你持刀刺臂,吓得我倒好了疯颠,伶俐起来。 看你拿刀弄杖,不是出家僧人,岂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神光哪里听他,便把左臂刺伤,走到师前,跪于地下。

祖师见了,乃道:"诸佛最切求道,重法忘身。 今汝刺臂吾前,求亦可矣。"

神光承其言,乃改名惠可,复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改人得。"

神光听了不解,乃道:"弟子之心未宁,求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惠可答道:"弟子觅心,子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境。"

说罢,乃出了寺,往前路行走。

惠可也不辞方丈,随着祖师一路前行,却遇海边地方。

惠可见了大海,乃问道:"师欲何往?"祖师道:"何处来,还当何处往。 吾有三弟子,助吾演化,现在隔海复新旧庙,料已工完,曾许以苇渡相逢。 你看那前有泊舟,若随便过海,汝当搭而行来,吾于庙中相候。"

说罢,那旧苇尚存,乃置之大波之上,益显神通,顷刻如千里之帆。

惠可见了,方信师有道力,又喜自得了正宗,乃向泊舟求搭,果是顺舟一帆而去。

却说道副等三僧道场已完,望师正殷,只见海洋远处,隐隐一个人影,若似泅水而来,到得面前,果是师尊驾苇而到。

三弟子见了大喜。

祖师入得庙来,见了齐整如新,甚夸众善信、施才等功果。

庙祝道人便说:"众商客发心善愿,果然财利倍僧,顺风回家去了。 施店主家道又复兴旺。 如今庙里菩萨显应,地方敬奉的多,便是小道,也多沾利益。 总是老师父们道力宏深。"

庙祝谢了又谢。

正说间,只见惠可也过洋到得庙中,先参了圣像,后拜了师尊,才与三僧叙礼。

彼此各相讲论些道理,但是惠师又高一步。

祖师久之乃为四弟子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者多,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舍生。

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凡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此则与理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夙殃恶业果。

孰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

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

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名随缘行。

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着。

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

三界九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

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此为自行,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

祖师说罢,遂离了庙中。

四弟子也辞谢了庙祝,随师仍归本国清宁观。

只见波罗提游方未回,国王尚未坐殿,乃出郭同四弟子远去,住禹门千圣寺中。

时大同元年十月。

师见四弟子侍侧,乃问道:"汝等尽各言所得。"

道副乃道:"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师曰:"汝得吾肉。"

尼总持道:"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汝得吾皮。"

道育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师曰:"汝得吾骨。"

乃惠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

师曰:"汝得吾髓。"

乃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辗转传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当护持。"

乃授可袈裟,以为法信。

惠师乃跪受其衣,愿闻指示。

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

后代浇薄,疑虑竟生,谓吾西土,汝乃此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证?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无碍。

至吾灭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便回本有。

可听吾偈道: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师说偈毕,又以《楞伽经》四卷付惠师,乃向道副等道:"吾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将示寂矣。"

乃端坐而寂。

弟子等奉金身葬熊耳山定林寺。

次年,有使宋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间而去。

诗曰:

编成一记莫言迂,借得僧家理不虚。

句句冷言皆劝善,行行大义总归儒。

纲常伦理能依尽,烦诞支离任笑愚。

但愿清平无个事,消闲且阅这篇书。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