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 附录二:唐朝小史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帝范
《帝范》 附录二:唐朝小史 李世民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看到天下大乱,隋朝的气数将尽,便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广结英豪,招兵买马,积极准备举兵反隋。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在李世民和晋阳县令刘文静等人的协助下,杀死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自太原起兵。

大军沿汾水河谷南下,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县"等河东郡县。

接着,又东渡黄河,进兵关中,于当年十一月攻占长安,废掉隋炀帝,立代王杨侑为帝。

次年五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宇文化及缢死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废掉杨侑,自己登极称帝。

李渊就是唐高祖,高祖改年号为武德,唐王朝建立。

唐高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

公元618年,即武德元年十一月,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在浅水原"在今陕西长武西北"歼灭了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

第二年四月,李渊又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割据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的军阀李轨降唐,平定了陇右、河西一带。

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率部东渡黄河,歼灭了盘踞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的军阀刘武周。

不久,唐军又挺进中原,向洛阳的隋残余势力王世充发起攻击,很快便收复了河南地区的一些郡县,并将王世充困在洛阳孤城之中。

王世充派人向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为了和唐保持鼎立之势,以利自己的生存,便率兵增援王世充。

第二年五月,双方在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决战。

李世民突然发起猛攻,生擒窦建德。

接着,王世充打开城门投降。

武德五年十二月,太子李建成率部消灭了窦建德余众刘黑闼部,河北遂告平定。

七年三月,唐将李孝恭和李靖率部东进丹阳"今江苏南京",平定了江淮农民起义军。

至此,隋末农民起义军和割据的地主军阀基本被消灭,全国重又实现了统一。

然而,这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高祖在这个问题上优柔寡断,任其发展,最后终于导致一场流血斗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秦叔宝、段志玄等,在宫城北边的玄武门设伏,袭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三天之后,李渊即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同年八月,李渊又将帝位传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贞观元年"627"二月,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与通汉道行军总管李勣等率军生擒了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接着,唐太宗又力排众议,将突厥降众全部安置在河套地区,设置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仍让原来的部落首领作为各级长官。

东突厥归降者自愿到长安居住的有数万家,被封为五品以上官员的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同级官员的一半左右。

这一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赢得东突厥降众的一致拥护。

于是,西北许多少数民族部落酋长都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贞观十四年八月,唐交河道大总管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唐太宗将这里设置为西州,并在此建立安西都护府,后来又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北"和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北"等安西四镇。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干因谋反被废为庶人,太宗第九子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次年十一月,唐太宗亲率步骑十多万,东渡辽水,征伐高丽。

又派将军张亮率水军从东莱渡海助战,先后攻占了辽东地区的十多个城池。

十九年九月,因粮草不继,天气转冷,班师而回。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撰成《帝范》赏赐给太子李治。

第二年五月,唐太宗去世于翠微宫含风殿,遗诏太子李治灵前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唐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当时民心安定,远近臣服,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永徽六年"656"十月,唐高宗将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

664年,唐高宗与西台侍郎等密谋废掉武后。

事情败露,参与者被诛杀。

从此,武则天独掌大权,天子被架空,当时朝野称为"二圣"。

公元668年,唐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等率军攻克平壤,高丽灭亡,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670年,吐蕃进攻西域,先后占领十八个州,唐被迫退出安西四镇。

675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第二年,唐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

唐高宗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病死,唐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独断朝政。

不久,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贬在房陵"今湖北房县",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临朝称制。

684年,以徐敬业为首的被贬官员会集扬州,声称要"匡复庐陵王",由骆宾王起草了《讨武曌檄文》,聚众反武则天。

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兵镇压,很快平息反叛。

徐敬业等人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公元688年,唐宗室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父子也聚众反对武则天,不久被镇压。

接着,武则天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大开告密之门,大肆杀害反对派,形成了恐怖的酷吏统治,据说那时很多官员每天在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不知今天是否有人告自己的密,自己能否平安回来。

唐睿宗天授元年"690"七月,洛阳僧人法明等献上自己杜撰的《大云经》四卷,声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应该由她来做天子。

九月九日,武则天将唐睿宗降为皇嗣,将国号改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大封武氏宗族。

第二年二月,武则天贬杀酷吏周兴、索元礼等,以此来收买人心。

由于武则天在任命官吏时,不分才德,滥封官位,致使官吏超员,机构臃肿,当时的人们讽刺道:"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

但对不忠于职守的官员,武则天也敢用严刑峻法进行惩治。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能够挟刑赏之柄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所以当时的英贤之材也有很多效力于武则天。

不久,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聚众谋叛,攻陷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杀死都督赵文翙。

武则天当即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并将李尽忠的名字改为李尽灭,将孙万荣的名字改为孙万斩。

八月,武则天的军队在硖石谷之战中失利,全军覆灭。

接着,建安王武攸宜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督兵征讨。

第二年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叛乱被平定。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和同族兄弟武三思都费尽心思想成为太子,武则天不能决断,向宰相狄仁杰咨询。

狄仁杰不止一次地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亲冒石矢,创下基业,传给子孙。 高宗皇帝又将李显和李旦二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想传位于异姓,这恐怕不符合天意把?况且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相比,哪个轻,哪个重,不是明摆着吗?"武则天渐渐打消了立武氏为太子的主意,将庐陵王李显召回洛阳,立为太子。

公元702年,武则天在庭州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天山北路突厥诸部,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对西域地区实行统治的两个最高机构。

705年,武则天一病不起,只有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陪伴。

宰相张柬之、崔玄及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率领羽林军入宫,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逼武则天让位,并到东宫迎立太子李显,李显即唐中宗。

历史上将这次政变称为"五王政变"。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七月,由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以及武三思专权用事,对太子李重俊经常凌辱。

李重俊不能忍受,于是率左右羽林军三百多人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又进宫搜捕上官婉儿等。

不久,李重俊兵败被杀。

景龙四年六月,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将唐中宗毒死,改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皇后临朝称制。

不久,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其姑太平公主之子薛崇暕等率众入宫,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

迎李旦即位,李旦即唐睿宗,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

公元712年,唐睿宗传位于太子。

李隆基登极称帝,即唐玄宗。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依仗太上皇李旦的势力,专权于朝廷,七位宰相中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

太平公主为了像她的母亲一样篡权称帝,与宰相窦怀贞、萧至忠以及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等密谋废立皇帝,又企图在御膳中下毒,毒死玄宗。

玄宗闻讯,立即与兵部尚书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定计,以卫兵三百余人,捕杀常元楷、李慈、窦怀贞以及萧至忠等。

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公主诸子及党羽被斩杀者数十人。

不久,唐玄宗拜姚崇为宰相,大小事都征询姚崇的意见。

姚崇奏请玄宗要爱惜爵赏,虚心纳谏,等等,玄宗都一一接受。

开元二年"714"正月,唐玄宗在宫禁之地设置左右教坊,又选乐工数百人,学习俗乐,并亲自教授,时称"皇帝梨园弟子"。

这年七月,玄宗又先后颁布两道诏令: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宝玩等奢侈之物,全部销毁,以供军国之用。

珠玉锦绣,一概焚于殿前。

自皇后以下,都不能穿着珠玉锦绣之衣物。

从今之后,更不得采集珠玉,织造锦绣等。

开元三年五月,山东地区蝗虫成灾,宰相姚崇主张各郡县要组织百姓,消灭蝗虫。

但受到朝野内外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蝗虫是代表天意,应当修德行以免灾害,不能消灭蝗虫。

但姚崇对此毫不动摇,他表示愿以身家性命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祸患,玄宗这才下诏消灭蝗虫。

经过抗灾,结果灾情得到控制,没有发生大的饥荒。

第二年年底,姚崇屡请辞去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

宋璟上任后,择人而用,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

故后世把"姚、宋"并称为贤相,堪与贞观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相媲美。

开元九年"721"正月,监察御史宇文融认为,天下逃户渐多,豪强乘机兼并土地,致使国家税收减少,应加以检括。

玄宗即以宇文融为括田使进行检括,先后共括得籍外占田八十万顷,逃户八十万户。

开元十年,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的赋役负担越来越重,致使逃户不断增多,因此而兵源也不断减少。

宰相张说遂奏请召募丁壮,宿卫京师,玄宗准奏。

结果,十天之内,募得精兵十三万。

至此,由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开元十五年"727"正月,凉州都督大败吐蕃于青海西。

从此,玄宗开始穷兵黩武。

二十一年十二月,唐玄宗又增设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分江南、山南为东西二道,天下共为十五道。

不久,又于边境地区设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等十个节度、经略使,统领边兵四十九万,军需开支甚多。

二十二年四月,吏部侍郎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官屠宰相之职。

李林甫忌贤妒能,笑里藏刀,时人称他为"口蜜腹剑"。

二十五年十二月,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思念不已,宫中数千嫔妃,没有他能看中的。

有人推荐杨玉环,玄宗见后,龙颜大悦。

天宝四载"744"八月,唐玄宗将杨玉环册封为贵妃。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颇见政绩,天下总户数增加到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户,人口增加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

粮食绢帛价钱都十分便宜,海内富足。

社会也很安定,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史学上称这段时期为"开元之治"。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太平日久,轻武之风渐渐形成。

精兵猛将多在边关,京城之内有任武官者,为父兄所瞧不起。

天宝十年"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日益骄横,不将天子放在眼里,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于是有了反叛朝廷的野心。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唐玄宗任命杨国忠为宰相。

至此之后,杨国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弄权于朝廷。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聚集兵马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在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反叛,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唐玄宗闻讯,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集兵力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领京师五万兵,驻扎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陕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养病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民众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聚集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安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在东都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队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向东挺进,会同颜真卿驻守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也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屡败叛军,确保江淮没有失陷。

五月,唐玄宗和杨国忠威逼驻扎在潼关的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向朝廷申辩,认为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我们应该缓图,急噪必吃大亏。

杨国忠听不进去,屡劝玄宗令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无奈,勉强出兵。

结果,遭遇叛军伏兵,惨败,潼关失守。

叛军突破潼关隘口,向长安逼进。

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向蜀地逃窜。

行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境内",禁军哗变,杀掉宰相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在一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北至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

七月,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八月,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并联合了回纥骑兵,准备与安禄山展开大规模的决战。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

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纥骑兵收复长安。

接着,又收复东都洛阳。

安庆绪退到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

第二年九月,唐肃宗调遣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等九个节度使,率兵六十万,征讨安庆绪。

又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协调和监督战事。

十月,唐军进围邺城,安庆绪向留守范阳的叛将史思明求援。

干元二年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万救援安庆绪,与官军在安阳河北遭遇。

双方未及布阵,大风突起,飞沙走石,天地昏暗。

双方将士皆惊,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撤走。

不久,史思明率所部来到邺城,安庆绪出城慰劳,竟被史思明擒杀。

随后,史思明率叛军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又率军南下,攻占东都洛阳。

第二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即帝位,改年号为显圣。

宝应元年"762"四月,唐肃宗病重。

张皇后与越王李系密谋,企图诛杀专权的宦官李辅国。

结果事情败露,张皇后和越王李系被杀。

肃宗因惊吓而死。

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领诸道唐军和回纥兵,进征史朝义。

不久收复洛阳,史朝义北窜范阳。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逃至广阳"今河北房山东北"

一带,由于众叛亲离,只好自缢而死。

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先后投降,被任命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镇节度使。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遂告平息。

七月,吐蕃乘唐西北边防空虚之际,入侵河西、陇右。

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为吐蕃占领。

九月,吐蕃又大举入侵,占领长安,唐代宗仓皇逃至陕州。

唐将郭子仪派人潜入京师,里应外合,驱走吐蕃,将长安收复。

同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

永泰元年"765"九月,大将仆固怀恩因被人构陷,受朝廷猜忌而叛乱,联合吐蕃、回纥等数十万兵马,大举南下。

然在进军途中,仆固怀恩暴死。

吐蕃十万兵马抵达奉天"今陕西干县"后,遭到唐军民的英勇抵抗,被迫退去。

大历十二年"777"十二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相互联合,不听朝廷号令,官爵、租赋、刑罚等都由自己制定政策,名为国家方镇,实际上都成了独立王国。

大历十四年正月,魏博田承嗣死,其侄田悦自任留后,被代宗承认为魏博节度使。

从此,藩镇开传子之先例。

五月,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李适即唐德宗。

唐德宗建中三年正月,王武俊、康日知、张孝忠以及幽州镇朱滔因分地不均,便与魏博田悦、淮西李希烈、淄青李纳等相互勾结,联兵发动叛乱。

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并共推朱滔为盟主。

不久,李希烈又自称天下都元帅,也起兵叛乱。

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率兵进攻襄城"今属河南"。

唐德宗急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兵五千人,援救襄城。

十月,节度使姚令言率领泾原兵抵达京师。

但因为朝廷不给赏赐,所供饮食又很粗糙,泾原兵便在长安作乱,德宗仓慌逃往奉天。

泾原乱兵在长安抢劫几天之后,又推前泾原节度使朱泚为首领。

朱泚在大明宫宣政殿登极当皇帝,自称大秦皇帝。

接着,他又率领叛军西进,将唐德宗包围在奉天城中。

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及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奉命率部进军奉天,勤王救驾。

兴元元年"784"五月,李晟率众收复长安,朱泚兵败死于彭原"今甘肃宁县西北"。

同年七月,唐德宗驾返长安。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李诵即唐顺宗。

当时朝廷积弊深重,国家岌岌可危,翰林待诏王伾和翰林学士王叔文交结朝士刘禹锡、柳宗元、凌准、程异、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等,开始革新政治。

在他们的主持下,宣布废除宫市和五坊"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取消盐铁使和节度使的进献"羡余"。

五月,又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想削夺宦官军权。

历史上称这次革新为"永贞革新"。

同年八月,俱文珍等宦官扶太子李淳即位,是为唐宪宗,改年号为永贞。

提倡革新的王伾、王叔文被贬杀,韩泰、韩晔、韦执谊、陈谏、凌准、程异、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三月,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聚众叛乱,被兵马使张承金所杀。

同年九月,西川节度使刘辟起兵叛乱,朝廷派神策军使高崇文率兵平叛。

不久,高崇文擒获刘辟,送斩长安。

第二年十月,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后被其牙将裴行立等擒获,送斩长安。

元和三年四月,唐宪宗举行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举制考试,举人李宗闵、牛僧孺等人指责时政之弊病,言词异常激烈,无所回避,被主考官吏部侍郎杨于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录为上第。

宰相李吉甫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蔑和中伤,于是到皇帝面前告状。

结果,杨于陵和韦贯之均遭贬官,牛僧孺等举人都被淘汰,长期得不到任用。

于是牛僧孺和李宗闵等人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结下仇怨,牛李党争从此萌生。

此后的十年间,诸节度使多不听朝廷号令,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宪宗积极调兵削平割据势力,并取得了淮西之役等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

至元和十三年左右,割据藩镇竞相上表,纷纷表示愿意服从朝廷号令,朝廷的威信一度提高。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唐宪宗崩于中和殿。

右军中尉梁守谦与宦官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李恒为帝,是为唐穆宗,并杀欲立沣王李恽为太子的左军中尉吐突承璀。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主持科举考试的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均被贬官,所录取的及第进士郑朗等十人亦全被废黜。

其中苏巢为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自此,以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相互倾轧,牛李党争展开。

长庆三年三月,唐穆宗任命户部侍郎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将翰林学士李德裕外放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予升迁。

于是,牛、李之怨更深。

长庆四年"824"正月,唐穆宗崩,太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

敬宗年仅十六岁,且生性贪玩,尤其爱深夜围猎和打马球。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的一天深夜,当他与宦官刘克明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人围猎狐狸回宫之后,被苏佐明刺杀。

刘克明等人遂矫诏以宪宗之子绛王李悟掌管国事。

枢密使王守澄与中尉梁守谦等人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卫兵将穆宗的第三子江王李昂迎入宫中即位,并诛杀了刘克明和苏佐明等篡立者。

李昂为唐文宗。

唐文宗太和四年正月,李宗闵与牛僧孺相继任相,他们相互联合,共同排挤李德裕一党。

太和七年二月,唐文宗又将李德裕召回京师,任为宰相,李宗闵和牛僧孺相继被改任节度使。

第二年十月,李德裕在宦官王守澄和昭义节度副使郑注等人的诋毁下,又被贬出京师,李宗闵又被任用为宰相。

唐文宗也曾经叹息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由于宦官专权日久,唐文宗早已谋划要抑制、诛杀宦官。

太和九年"835"九月,李训和郑注得知文宗想要诛宦官的打算后,有意奉迎。

文宗便任命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将郑注任为凤翔节度使。

从此,李、郑二人权势日重。

十月,李、郑密谋毒死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十一月,当郑注赴凤翔任职以后,李训便派人谎报左金吾厅后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企图趁文宗偕宦官前往观望之际,将宦官全部诛杀。

事情泄露,宦官在左右中尉仇士良和鱼志弘的率领下,大杀当朝官吏,无辜百姓被株连而死者约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自此,天下大事都由宦官裁决,宰相只能例行文书。

开成五年正月,唐文宗死,宦官仇士良和鱼志弘拥立皇太弟李炎即位,即唐武宗。

同年九月,唐武宗将李德裕召入京师,任命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重新执掌朝政。

唐武宗会昌五年"857"七月,武宗下令拆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强迫僧尼还俗二十六万多人,收缴寺院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

史称"会昌灭佛"。

会昌六年三月,唐武宗病重,宦官们在宫中秘密商定,将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

不久,武宗去世,皇太叔即位,是为唐宣宗。

这年四月,宰相李德裕又被外任为荆南节度使。

大中元年"847"三月,唐宣宗昭令:凡在会昌五年被废掉的寺院,如有僧人能够重新修复者,可随意居住,不得禁止。

目的是要推翻会昌年间的所有为政措施。

大中十三年"859"十一月,唐宣宗崩,太子李漼即位,是为唐懿宗。

这年十二月,裘甫领导浙东农民起义,攻占象山"今属浙江",并向剡县"今浙江嵊县"推进。

朝廷急忙调兵镇压。

懿宗咸通元年"860"二月,裘甫率起义军将官兵击败,起义农民很快发展到三万多人。

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威震中原。

朝廷又抽调安南都护王式,率所部前往镇压。

六月,起义军被官军所败,裘甫被擒,送斩京师,起义遂告失败。

咸通四年正月,南诏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唐懿宗命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募兵二千驰援,并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今属广西",约好三年一替换。

咸通九年六月,戍守桂林的八百戍兵在岭南已戍守了六年,他们多次请求替换,但崔彦曾却不同意,仍然要他们再戍守一年。

戍兵们闻讯哗变,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领袖,发兵北还,终酝酿成桂林戍兵起义。

同年九月,起义军攻克徐州,杀死徐泗观察使崔彦曾。

沿途百姓纷纷加入义军,出现了父亲送其子,妻子勉其夫的感人场面。

因此,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威震天下。

十月,唐懿宗诏征河南、河东和山南诸道兵马,前往镇压。

咸通十年九月,起义军宿州"今安徽宿县"守将张玄稔叛变,向唐廷投降,并与唐军主力马举联兵进攻徐州。

接着,徐州告破,庞勋死于蕲县"今安徽宿县东南",起义遂告失败。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唐懿宗派遣使节到法门寺奉迎佛骨,并广造浮屠、宝帐、幡花、幢盖等,都用金银宝玉和锦绣珠翠来装饰。

奉迎期间,从长安到该寺三百里之间的路上,车水马龙,昼夜不断。

佛骨迎至京师后,又以禁军仪仗开道,公私乐队鼓吹,绵延数十里,声势空前浩大。

同年七月,唐懿宗崩,太子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

唐僖宗干符二年"875"正月,濮州"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

接着,冤句"今山东荷泽西南"人黄巢也起兵响应。

唐末农民大起义自此爆发。

干符三年十二月,王仙芝军先后攻陷曹州"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南"、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郢州"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和复州"治所在今湖北沔阳西南"等地,接着迅速进兵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春北"。

这时,唐蕲州刺史为王仙芝求请官爵,王仙芝有意接受招安。

黄巢却坚决反对招安,当众痛骂王仙芝,并打伤其头部。

王仙芝在众怒之下,不敢接受招安。

于是,在蕲州抢掠一番,两人各率所部人马分道而去。

干符五年二月,王仙芝军被唐招讨副使曾元裕所率官军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击败,王仙芝被杀。

其余部由大将尚让率领,在毫州"治所在今安徽毫县"与黄巢会师,推黄巢为领袖。

黄巢为避开中原地区势力强大的官军,便率军南下,从浙江开山路七百多里,进入福建境内。

干符六年五月,黄巢率部攻占福州以后,向朝廷请求为天平节度使,但朝廷未答应。

接着,黄巢又给朝廷上表求请为广州节度使,朝廷仍不答应。

黄巢只好继续率军南下,于九月攻占广州。

这时,许多士卒染上瘴疫,死的兵士很多,黄巢遂又引军北上,向中原挺进。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一月,黄巢率部攻占东都洛阳。

十二月,又攻入长安,黄巢即在含元殿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唐僖宗率百官出逃兴元,并诏令各道出兵,进军关中,围攻长安。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九月,黄巢部下朱温叛变降唐,僖宗以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第二年四月,黄巢在渭南被唐军击败,便率军退出长安,从蓝田进入商山,准备向中原撤退。

中和四年六月,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围困,自杀而死,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十二月,宦官田令孜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争夺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与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两个盐池的利益,大动干戈。

田令孜兵败沙苑"在今陕西大荔南"后,便挟持僖宗出奔凤翔,又到达成都。

三年六月,王重荣被其牙将常行儒杀死,唐僖宗以陕虢节度使王重盈代王重荣为河中节度使。

文德元年"888"三月,唐僖宗死,左军中尉刘季述率军迎皇太弟李敏即帝位,是为唐昭宗。

昭宗大顺二年"891"十月,永平节度使王建攻取成都,宦官田令孜及西川节度使印节投降王建,唐昭宗遂任命王建为西川节度使。

从此,王建割据成都。

昭宗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左军中尉刘季述和右军中尉王仲先废掉昭宗,立皇太子李裕为帝,借以控制朝廷大权。

第二年正月,宰相崔胤等杀死王仲先和刘季述等,迎昭宗复位。

昭宗天复元年"901"十一月,宦官韩全诲等伙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劫持唐昭宗至凤翔。

宰相崔胤出面请求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率领军队勤王。

天复三年正月,朱全忠引兵进攻凤翔,李茂贞多次败北,只得向朱全忠求和。

于是唐昭宗返回长安。

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朱全忠杀掉宰相崔胤。

同年四月,朱又将唐昭宗迁至洛阳。

长安宫室及官署衙门、百姓住宅,尽被朱全忠拆毁,长安变成了一座废城。

八月,朱全忠派人将昭宗杀死,立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

至此,唐已名存实亡,四年三月,唐哀帝让位给朱全忠,唐朝宣告灭亡。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