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第三十九回 议防边李纲献策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第三十九回 议防边李纲献策 熊大木

是时高宗在平江,因虏兵来近,欲渡江亲自决战。

赵鼎奏曰:"敌人远来,利在速战。 当时便与争锋,虽是上策,然刘豫不视自来,只使其子刘麟领兵到此。 即日张浚催督四路兵出,敌人自不暇为谋矣,何劳至尊与其决战耶。"

高宗依其奏,即手敕令岳飞引兵东下。

兀朮闻知岳飞提兵东下,韩世忠把住江口,计无所施,与大太子粘罕商议回兵。

正遇十二月天气,连日阴晦,彤云四合,不觉落下大雪。

怎见得:彤云密布,撒梨花柳絮,飞舞楼台俏似玉。

向红炉暖阁,院宇深沉,广排筵会听笙歌,犹未彻。

渐觉轻寒,透帘穿户,乱飘僧舍,密洒歌楼,酒帘如故。

想樵人山径迷踪路,料渔人收纶罢钩归南浦。

路无伴侣,是孤村寂寞,招扬酒旗斜处。

南轩孤雁过,呖呖声声,又无书度。

见腊梅枝上嫩蕊,两两三三微吐。

大太子粘罕见营中两雪交积,辎重衣甲皆湿,又值四路尽是宋军邀截,粮道不通,野无所掠,与众人杀马而食。

蕃、汉军各生怨愤,因谓兀朮曰:"兵法云:盛暑严寒,皆不出兵。 值此大雪,军士乏食,且又馈饷不继,吾察部下各无斗志,决难驻留。 可将人马分作前后二队退回,免被宋人制也。"

兀朮正在犹豫间,忽金国使命来到,报说金主病笃,着令大太子、四太子等作急回兵,嘱付后事。

粘罕、兀朮闻此消息,即下令漏夜起营北回。

众人得令,拔寨出离泗州而去,不在话下。

齐太子刘麟、刘猊探知粘罕退去,自度孤兵不能独留,亦弃辎重而遁。

哨马报知行在,高宗闻虏兵已退,谓赵鼎曰:"近来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帅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鼎谢曰:"皆出圣断,臣何力之有焉。"

帝复问曰:"金人倾国南侵,众臣无不恐惧,卿独言不足畏,何也?"鼎对曰:"金兵虽大,皆刘豫告讨将来,非其本心,战必不肯用命,以是知其不足畏也。"

会张浚来见,帝语浚曰:"赵鼎真宰相也! 此天使来助朕中兴,实为宗社之福也。"

鼎奏曰:"乘今虏寇已退,陛下须颁诏广彩天下之言,预为恢复中原之计。"

高宗允其奏,下诏以先前宰相议攻战备御措置绥怀之方以闻。

是时,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纲上书曰:陛下勿以敌退为可喜,而以仇敌未报为可愤。

勿以东南为可安,而以中原未复、神州赤县陷为敌国为可耻。

勿以诸将屡捷为可贺,而以军政未修、士气未振、倘使强敌得以潜逃为可虞,则中兴之期可指日而俟。

议者或谓敌马既退,当遂用兵为大举之计。

臣窃以为生理未固而欲浪战以侥幸,非制胜之术也。

今朝廷以东南为根本,将士暴露之久,财用调度之烦,民力科取之困,苟不大修守备,痛自料理,先为自固之计,何以能万全而制敌?议者又谓敌既退,当自保据一隅,以苟目前之安。

臣谓祖宗境土,岂可坐视沦陷,不务恢复?若今岁不征,明年不战,使敌势益张,而吾之所纠合精锐士马,日以耗损,何以图敌!唯宜于防守既固,军政既修之后,即议攻讨,乃为得计。

其守备之宜,则当料理淮甸、荆、襄以为东南屏蔽。

夫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也。

今当以淮南东西及荆、襄置三大帅,屯重兵以临之,分道偏师进守支郡。

加以战舰水军,上连下接,自为防守。

敌马虽多,不敢轻犯。

东路以扬州为帅府,而以江东财用给之;西路以庐州为帅府,而以江西财用给之;荆、襄以襄阳为帅府,而以湖北财用给之。

徐议营田,使之赡养。

假以岁月则藩篱成,守备之宜,莫大于是矣。

然后可以议攻战之利。

亦当分责于诸路大帅,如淮东西之帅,则当责以收复京东西路;荆襄之帅,则当责以收复京西南北路;川陕之帅,则当责以收复陕西五路。

此事虽若落落难合,然在陛下圣意先定于中,而以至诚不倦,决断行之,盖无不可成之理。

至于择将之方,治兵之政,车马器械之制,号令赏罚之权,兵家皆有成法,无待于言。

而战阵之间,因敌决胜,临事制度者,兵无常刑,又不可预图也。

臣愿窃以为献者,在勿失机会而已。

若夫措置之方,则臣愿先定驻跸之所。

今銮舆未复旧都,莫如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运漕钱谷无不便利。

然淮南有藩离形势之固,然后建康为可都,愿陛下与二三大臣熟计之。

绥怀之略,则臣愿先为自治自强之计,使中原陷溺之民知所依,先益坚戴宋之心。”

又曰:"臣窃观陛下临御,迨今九年,国不辟而日蹙,军不立而日坏。 将骄而难御,卒惰而未练。 国用匮而无赢余之畜,民力困而无休息之期。 使陛下忧勤虽至,而中兴之效邈乎无闻,则群臣误陛下之故也。 陛下观近年以来所用之臣,慨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者几人?平居无事,小廉曲谨似可无过。 忽有扰攘,则错愕无所措手足,不过奉身以退,天下忧危之重,委之陛下而已。 有臣如此,不知何补于国而陛下亦安取此?夫用人如用医,必先知其术业可以已病,乃可使之进药,而责成功。 今不详究其术业,而姑试之,则虽日易一医,无补于病,徒加疾而已。 大概近年间暇则以和议为得计,而以治兵为失策。 仓卒则以退避为爱君,而以进御为误国。 上下偷安,不为长久之计。 天步艰难,国势益弱,职此之由。 今天启宸衷,悟前日和议退避之失,亲临大敌,天威所临,使北军数十万之众震怖不敢南渡,潜师宵奔,则和议之兴治兵,退避之与进御,其效概可见矣。 然敌兵虽退,未大惩创,安知其秋高马肥,不再来扰我疆场,使疲于奔命哉? 且退避之策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 退下则失一步,退一尺则失一尺。 往时自南都退而至维扬,则河北、河东、关陕失矣。 自维扬退而至江浙,则京东西失矣。 万一有敌骑南牧,将复退避,不知何所适而可乎!航海之策,万乘冒风涛之险,此又不可之尤者。 惟当于国家间暇之时,明政刑、治军旅、选将帅、修车马、备器械、峙糗粮、积金帛,敌来则御,俟时而奋,以光复祖宗之大业,此最上策也,臣愿陛下自今以往,勿复为退避之计。 夫古者敌国善邻,则有和亲,仇仇之邦,鲜复遣使。 今金人造衅之深,知我必报,其措意为何如?而我方且卑辞厚帛,屈体以求之,其不推诚以见信决矣!器币礼物所费不赀,使轺往来,坐索士气,而又邀我以必不可从之事,制我以必不敢为之谋,是和卒不成而徒为此扰扰也。 非特如此,于吾自治自疆之计动辄相妨,实有所害。 臣愿自今以往勿复遣和议之使。 二者既定,择所当为者一切以至诚为之。 俟吾之政事修、仓廪实、府库充、器用备、士气振,力可有为大议大举,则兵虽未交,而胜负之势决矣。 惟陛下正心以正朝廷百官,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分,则是非明,赏罚当,自然藩方协力,将士用命,虽强敌不足畏,逆臣不足忧,此特在陛下方寸间耳。 帝赐诏褒谕之,而不能用。 岳飞上疏曰:“即今二寇不战而退,国中必有内难。 臣愿以妻李氏、长子岳云、次子岳雷送赴行在为质,臣乞会合诸将,乘此机会掩杀刘豫,收复两京,庶快平生之志,以尽臣子之职。"

上览其言,不听。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