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北征录 卷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翠微北征录
《翠微北征录》 卷八 华岳

◎弩制

跷镫弩:牙里一尺八寸五分,葫芦头四寸,木檐长五尺八寸。

一名马黄,一名克敌,一名破的,一名一滴油。

张宪伏之于中林,而捉真珠即;时俊用之于射狐关,而败四太子。

神臂弩:桩牙里一尺八寸,葫芦头四寸,镫二尺,桩长二尺三寸,角檐长四尺五寸。

锹头弩:桩二尺,葫芦头五寸,镫五寸,山口五寸,锹头五寸,桩凡长四尺,木檐长七尺。

春夏雨水蒸湿,宜用木弩。

秋冬筋角坚固,宜用角弩。

臣闻番长于马,汉长于弩,制骑以弩。

此旧说也。

然近日诸军弩手,皆欠指版,人身通以五尺为率。

上顶至项一尺,则下止四尺;泥泞五寸,则上止有三尺四五寸。

弩手进则蹋弩以射,退则肩弩以归。

檐长若过六尺,桩长若过三尺,肩弩则檐梢拄地,而下有绾绊之忧,蹋弩则桩头拄胸,而上无牵挽之力。

草莱藤蔓之地惧其牵绾,必弃弩而空走;涂潦泥堑之地被其踢绊,必为弩而丧躯。

今欲使弩斗力自二硕至三硕,不许太硬,令久疲之兵易于蹉蹋;使弩檐自五尺至六尺,不许太长,令矮短之兵易于肩射。

夏暑之月,梅雨蒸润,筋角易脱,则用木弩。

秋冬之月,风色严冷,木索重滞,则用角弩。

其锹头等桩檐太长者,悉令诸军减,令短捷,则庶无废器。

是谓弩制。

◎弓箭制

──箭镞五:石莲头,凿子头,乔麦棱,寸金凿子,破甲锥。

已上惟寸金凿子、破甲锥易入甲,最妙。

──箭翎六:皂雕,白鹇,野雉,鸿鹄,鹅鹳,雁鹜。

已上惟雉、鹇、雕翎三色最妙,然雕、鹇艰得,不若皆用雉翎。

──箭五:脑节,巴翎,腰间,通,天注。

已上惟通、天注最妙。

──箭三:山茧、采漆,桐油。

──粘翎三:漆,胶,兼胶走丝。

──镞重不得过三钱,箭重不得过十钱。

臣闻矢不破坚,与无矢同;矢不破甲,反资敌用。

造矢不可无法,尚矣。

近日所制箭镞太重,箭太粗,胶易解散,翎易脱落。

其故何邪?盖古人之制箭,欲其去之劲直也,故翎之羽曰鹅、曰鹳、曰鸿、曰鹄,所用不拘于一名;欲其去之锋利也,故镞之以金,曰石莲、曰凿子、曰乔麦棱、曰破甲锥,所制不拘于一样。

有脑节、巴翎、腰间之辨,有山茧、采色、桐油、柿漆之别。

然考其已验之迹,翎则雕、鹇、野雉为最捷,镞则寸金凿、破甲锥为最锐,则通去直而易中,则漆易成而省费。

余皆徒事观美,不堪实用。

虏中军器,上皆有元监造官姓名、年月,遇有损害、有误使用,即将元监造官吏依法施行,断不轻恕。

所以虏酋器具一一如法。

而吾军制作之司一切不问,则欲速成,可以逃责,备数足矣。

此所以类皆苟简灭裂,而不中用也。

况镞重则弓软,而去地不远;箭重则弓硬,而中甲不入。

旧法箭头重过三钱,则箭去衣过百步;箭身重过十钱,则弓力当用一硕。

是谓弓箭制。

◎弩箭制──弩箭用竹翎、鹅翎。

──弩箭合用随弦至檐,更放镞,出檐一寸,不得太长。

惟一滴油只依旧法。

──弩箭皆用竹,或遇无竹,亦可用柳。

番贼皆用柳。

──弩箭镞合用寸金凿子、破甲锥。

臣闻弩箭之制,与弓箭不同。

弓箭瞰弦,而安颇难;弩箭平头,而安甚易。

弓箭太长,而择甚费;弩箭太短,而择甚省。

比者帅臣造华车弩,而箭用铁,故失于太重,而不能及远;造克敌弩,而箭用索翎,故失于太钝,而不能取亲。

均于无用。

要之,镞用石莲头、乔麦棱,则光滑而不能入甲,不若用破甲锥、寸金凿子,则凿上有锋而易入窍隙。

翎用禽羽,则得箭者尚堪再射,不若用竹片裁制,则翎口如刀而易穿肌肉。

是谓弩箭制。

◎鞍制

──名西桥,前后桥皆高,压不著肉,不打破马脊。

可用。

──名海糊桥,前后桥皆低,压即著肉,虽有连替,亦蹋脊损马。

不可用。

──名太师桥,前桥虽高,而后桥亦低,受压则打伤马后脊。

不可用。

──名错结裹,后桥虽高,而前桥亦低,受压则打伤马前脊。

不可用。

──鞍桥鞔座合用黄油皮,不得用粉皮,惹水湿衣。

──鞍桥下发替合用摘鞒相连,不得用凉替,攀桥上马,则鞍倒垂马腹,误人性命。

臣闻鞍桥制有数等:一曰太师桥,二曰错结裹,三曰海糊桥,四曰西桥。

近日三司、诸军,皆用太师、错结裹、海糊三样,池阳、江鄂、京南、襄阳多用海糊一样。

海糊之制,前后桥低贴马肉,其摘鞒低压马脊。

师出日久,马膘瘦减,受重则鞍颊打破马脊,脓血溃烂,不堪乘骑,以至死伤。

前岁海泗、符离、唐邓之役,皆坐此患。

海糊桥及错结裹后桥虽高,而前桥亦低,故伤马前脊。

太师前桥虽高,而后桥亦低,故伤马后脊。

惟西桥一样,前后桥比他桥皆高数寸,搭袋常系后桥之下,虽上载甲军、下接梢搭,鞍颊亦不著肉,鞍桥亦不砑脊,甚为利便。

关西人多用,故曰西桥。

然诸军鞍座尽用粉皮,欲使骑坐者不被瘾阁。

不知粉皮惹水,遇雨则湿浸内透,坐马者衣裤皆湿,大为利害。

不若用黄油皮鞔之。

及鞍桥,虽用高空,下用连替摘鞒,免有转侧。

缘凉替与鞍相离,上马攀桥则鞍与替不相粘著,多致攀转鞍桥,坠下马腹,临阵误人性命。

是谓鞍制。

◎靴制

──靴凹合用粉皮熟软。

──凹口合用软皮带系。

──靴面及鞍底皆用硬皮。

──靴鞋底皆用漆蜡。

臣闻马军骑马则吊腿欹斜,而两足可忧;下马则筌刺暗设,而鞋屦可破。

靴之功大矣。

然近日马军类多脱去马靴,或怠于附带而弃之郊野,或宁使赤露而束之鞍镫。

殊不可晓。

及考其所自,盖今日诸军之靴皆用牯牛皮制造,故皮性太硬,未著则不能穿足入脚;袜凹太深,既著则不能抬足起步。

牵马下程则夹破脚砑,而久成疮痍;落马坠地则拄定膝胯,而不能起立。

不惟肌肉不保,且反伤于磨擦。

其视金贼所制之靴,万万不同。

今后宜令袜用软皮,而上则系以皮带;鞋用硬皮,而下则抹以漆蜡。

其制与今人软凹泥靴相类,而不用钉距。

是谓靴制。

◎马枪制

──正带甲马军一百人。

──准备带甲二十人。

──傔兵五十人。

──火头三十人。

──额外辎重三十人,近添作四十人。

──正旗头三人。

──副旗头三人。

──小枪一十八条。

臣闻呈试有四门马枪,拣指有马上单枪。

岳飞教荆襄之兵,有稽枪射。

李显忠教关西之兵,令弓手带枪,枪手带弓。

马军之有枪,尚矣。

自近代,善马射者不善马枪,所以海队只选马枪一十八条、正副旗头六名,其余皆系弓箭。

立为定制,不容增减。

盖新刺马军、新补马校不练教习,不熟弓马,两手挟弓犹恐不能施放,更责以马枪兼人之能,则彼安能独办?要之,一队皆系老旧马军,则令各稽小枪,而不拘以十八人之数;皆系新招生疏之人,则令专事弓箭,而不拘以正副旗头之额。

庶不强人以短,而反害其所长。

是谓枪制。

◎叉枪制

──叉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

──穿斗枪叉,合拣择枪大小与筒口相等,然后穿套。

──造枪须令枪头、叉口用钢,筒并枪身、叉身尽合用常铁。

──穿斗叉枪,先比量杆头相等,次用胶、漆、面调涂,倾入筒口,令盛满,却倒用杆斗上。

庶无动摇、脱落之弊,至枪杆朽腐,而杆头犹不脱,及雨水不入。

臣闻旧制:淮东敢死军多系枪叉手,淮西忠义军民兵多系枪刀手。

刀姑置勿论,而枪叉之弊有四。

一则近年收买枪杆全无选择,多用杂色轻木,临用脆折及被脱误。

今后枪叉杆须用蒺藜条、枫木、赤仙木,方免杆身易折。

二则诸军穿斗枪杆,不问筒口、杆头巨细,例用锉斫令小,便行装斗。

才遇中物,则枪杆皆从锉斫处断作两截。

今后须令比量筒口、杆头一样,略削放尖,不得锉斫令小,方免杆头断落。

三则诸军枪叉例皆用团钢打造,故倍费磨削,虚费钢火。

今后枪尖、叉口皆令用钢,枪身、叉背皆用常铁,方免倍费工绩。

诸军穿斗枪叉等军器,只此削得巨细相等,便用铁钉钉上枪头、叉头,以故临用或枪头中物而摇动脱落,或钉头入木而杆头损折。

今后须令煎胶入漆,和面调涂,倾入筒口,方行穿套。

庶免动摇伤折。

是谓叉枪制。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